奐氏起源及歷史

奐姓圖騰_奐氏圖騰

奐姓圖騰(奐氏圖騰)

  奐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uàn(ㄏㄨㄢˋ)。其源有四:一是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西河郡守奐起;二是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韓國太子韓奐;三是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庶長奐;四是源於姒姓,出自三國末期曹魏國末帝曹奐。奐姓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一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奐起、韓奐、庶長奐、曹奐。

  奐起:戰國時期楚國的西河郡守,楚國羋姓公族,權重位尊,其子孫後裔遂以其名字為姓氏,稱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奐氏正宗。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羋姓,出自戰國時期楚國西河郡守奐起,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西河郡,因歷史朝代更迭、變遷,按史書記載大致有六種說法:

  ①春秋時期衛國屬地,在黃河沿岸,即今河南省浚縣、滑縣以及其迤南北一段。

  ②戰國時期魏國初置,治所設在今山西省汾陽縣,轄地在今山西、陝西之間,黃河沿岸一帶,金國國時期廢黜,後由山西省古槐樹南遷至河南省。

  ③位於陝西省古同州府地,在今黃河西岸、夏朝初期大禹所居、春秋時期子夏所居、戰國時期奐起為郡守之地。

  ④戰國時期魏國屬地,在今河南省安陽市一帶,系出芊姓,楚威王子,公子卓之後裔蕃衍之地。

  ⑤戰國時期秦國所置,治所在宛縣,在今河南省南陽市。

  ⑥漢朝時期所置,治所在富昌,轄地包括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察哈爾左翼前旗、陝西省舊榆林府一帶。

  按史籍《史記》的記載,奐起,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西河郡守,楚國羋姓公族,權重位尊,其子孫後裔遂以其名字為姓氏,稱奐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奐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韓國太子韓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韓奐,戰國末期韓王安之子,史稱“韓太子奐”,當時是修魚之邑主。

  在史籍《正義》中記載:“修魚,韓邑也。”其地在今河南省的新鄉市原武縣。

  周昱王(周顯王)姬扁三十九年(秦惠文王嬴駟七年,公元前330年),秦軍攻擊韓國,一舉擊破修魚韓軍,俘虜韓國將軍申差。接著設了一個大伏擊圈,將前來增援的趙公子渴、韓太子奐率領的趙韓聯軍擊敗,斬聯軍八萬二千人。

  韓太子奐在歷史上就這麼一段記載。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奐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庶長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庶長,戰國時期秦國武將官名,執掌軍權,為商鞅所制定。

  周慎靚王姬定五年(秦惠文王嬴駟後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發動了滅巴、蜀之戰,指揮這次大規模戰役的總領為司馬錯,其副手是個庶長名叫奐,十分驍勇善戰。

  當時巴國在強大的楚國威逼下已經退至閬中地區,同時又被蜀國攻擊,因此向秦國求援。而秦惠文王剛剛封蜀國原王子煇為蜀侯,但他乘繼母生病時用毒藥代替醫藥,毒死了繼母。

  秦惠文王得知後大怒,正好巴國來求援,便令司馬錯率秦軍十萬,一部分迎擊圍攻巴國的楚軍,大部分一舉擊滅蜀國,接著又滅了巴國。那原意是作表面文章的庶長奐,率三萬秦軍去回擊楚軍,意思一下就行了。

  不料這位庶長奐硬是厲害,他僅率領三萬秦軍就一鼓擊潰了原先攻擊巴國的楚軍,接著連口氣也不喘即攻入楚國境內,連續攻克楚國八座城池,沿途殺了楚國大將景快,斬楚軍兩萬。還是司馬錯趕緊將其召回,否則這庶長奐還不知道要打到哪裡去呢。

  這在史籍《華陽國志》中有記載:“秦封王子煇為蜀侯。蜀侯祭,歸胙於王,後母疾之,加毒以進。王大怒,使司馬錯賜煇劍。此兩軍不同也:司馬錯定蜀。庶長奐伐楚,斬首二萬。”

  在庶長奐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奐氏,世代相傳至今。

  按:

  庶長,是春秋時期秦國設定掌握軍政大權的、相當於卿的官位。

  秦孝公嬴渠梁執政時期(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任用商鞅變法,制定了二十等爵位的制度,以賞有功之人。第十級至第十八級都是庶長。其第十級為“左庶長”,第十一級為“右庶長”……第十七級為“駟車庶長”,第十八級為“大庶長”。

  到了漢朝時期,除了沿襲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外,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又建立了武功爵十七級,第十級亦為左庶長。

  源流四

  源於姒姓,出自三國末期曹魏國末帝曹奐,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曹奐,公元246~302年,字景明,是魏武帝曹操的孫子,三國時期曹魏國的最後一位皇帝魏元帝,公元260~265年在位。

  曹魏齊王曹芳嘉平六年(公元254年),司馬懿之子、大將軍,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司馬師廢掉了曹魏國的皇帝齊王曹芳,將僅十二歲的曹髦立為帝。

  曹魏永安二年(公元260年),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繼其兄司馬師之後霸掌曹魏廷政,曹髦率宿衛欲誅司馬昭,反為司馬昭所殺、裁降為高貴鄉公。之後,司馬昭改立曹奐,是為魏元帝。曹奐在位時,無可奈何地成了司馬昭的傀儡。

  曹魏鹹熙二年(公元265年),曹奐為司馬昭的兒子晉武帝司馬炎取代,被裁封為陳留王,至西晉惠帝司馬衷太安元年(公元302年)逝世。

  不久,西晉王朝爆發了“八王之亂”,曹奐的後裔子孫為避免禍及,四散遷逃隱居起來,其中有一支改取先祖曹奐之名為姓氏,稱奐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奐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現今人口約二千,排在一千一百一十一位,在臺灣則沒有,望出西河。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