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姓圖騰(婚氏圖騰)
婚(閽)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ūn(ㄏㄨㄣ)。其源有二:一是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婚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二是出自西周時期王族宮廷門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婚(閽)姓現今在四川地區仍有零星分佈,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室婚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商、周時期,負責掌管王族子女婚姻的官員原稱“卜婚使”,婚姻要由貴族和民眾都十分尊崇的卜者透過占卜來決定。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簡稱這類專職從事“卜婚”的卜者為“婚使”。
“婚使”專門負責為王室貴胄擇選妻室婚配,“姻使”專門負責為王室貴胄擇選婿室婚配。
在春秋時期,姬姓諸侯國大都設定有“婚使”,大多專職從事出於政治紐帶目的的婚姻組織。在典籍《爾雅·釋親》中有關於該官職的註釋,並按原始氏族社會組織關係解釋為:婦之黨為婚,婿之黨為姻。這就是一直延續到今天統稱的“婚姻”。
在“婚使”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婚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時期王族宮廷門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西周時期,有“閽人”一職,多由戴罪受刑罰之臣承當。
一般地,罪臣所受之刑罰有兩種:一為“刑”,即割去睪丸,為斷嗣之最重懲罰,亦稱“宮刑”,後演變為宦官;二為“墨”,即在面額上刺刻懲戒字樣並塗以濃墨,亦稱“黥刑”,在典籍《周禮·司刑》中記載:“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為肉體折磨與精神摧殘的雙重重刑。
“閽人”最初的主要職責就是掌管宮門的開閉,即所謂門官。“閽人”的後代子孫稱“閽民”,因以為姓氏,稱閽氏,後有子孫因嫌其字不雅,有改為婚氏、琿氏者。
到元朝時期,改以受過宮刑的官員充任“閽人”之職,當時凡職守宮門開閉之官,皆為宦官,即太監。再後來,對普通的守門小官亦稱為“閽人”、“閽侍”、“閽寺”、“晨門”等。
按:
許多人一直以來皆以為“墨刑”(黥刑)所塗之“墨”是黑色的,其實誤也!絕大多數“墨刑”所塗之“墨”皆為赤色,因為赤紅的顏色最為醒目,更能夠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婚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五百位,在臺灣省則沒有,如今主要分佈在四川地區。
【郡望堂號】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