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氏起源及歷史

化姓圖騰_化氏圖騰

化姓圖騰(化氏圖騰)

  化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huà(ㄏㄨㄚˋ)。其源有二:一是出自黃帝臣化狐之後;二是出自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化益之後。《姓氏考略》注云:“望出南越。黃帝臣化狐之後。化姓現今人口約二萬,排在第五百九十八位。

【得姓始祖】

  化狐:也稱作化狄、貨狄(狐、狄古字形相近而易),黃帝臣。據史料記載,黃帝23年(西元前2845年),手下有一名曰“狐”的大臣(遠古時代,人只有名,沒有姓,如:舜、堯、禹等),因創造車船幫助黃帝征討四方而深得黃帝的喜愛,特賜姓“化”。自盤古開天地,此為化氏子孫有文字記載的共同祖先。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化狐,也稱作“化狄”(狐、狄古字形相近而易),本名“狐”,黃帝之大臣。因“狐”創造舟船隨黃帝出征四方而深得黃帝的喜愛,天下百姓也因為舟船的發明極大的方便了生活,大家都覺得這個偉大的發明“化難為易”,是非常神奇的事,所以都敬佩的稱呼狐為“化狐”,意為“神奇的狐”。後來,化狐的名聲越來越大,他的子孫便以“化”為氏,繁衍至今,遍及華夏各地。化狐作為中華遠古時期第一個舟楫的偉大發明者,是化氏子孫,也是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光榮與驕傲,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

  《中國人名大辭典》民國十年六月初版“附錄姓氏考略”第七頁:“化,望出南越。黃帝臣化狐之後。見《姓源》。”

  據專家推測,化狐發明舟船,是在黃帝23年(西元前2845年),也就是說,化姓的歷史距今已有4800多年了。所以,化姓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與華夏五千年文明同壽,比“華姓”等同音姓氏的起源早千年以上。化狐是化姓始祖無疑。

  源流二

  化益,古代東夷族首領少昊之後,父親皋陶。化益也被稱作伯益、伯翳、伯繁、柏翳,或只稱益,因佐舜有功,被封於費,因此又叫大費、費侯。化益是堯舜禹時期的農業專家、地理學家、政治理論家和社會活動家,還是一個發明了“鑿井取水”和“以卦占卜歲時吉凶”之法的偉大發明家。化益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為中華文明的發展做出過卓越貢獻。

  根據我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最新研究結論,夏朝建立時間推定為公元前2070年,那麼化益的生活年代大致是距今4070年前。化益的勢力範圍位於山東省及其周邊地區,以日照、曲阜地區為其根據地。

  化益的後嗣非常繁盛發達,分衍出徐姓、黃姓、趙姓、秦姓、江姓、化姓、馬姓、梁姓等十多個姓氏,俱尊他為血緣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化氏繼化狐、化益之後,化益的族人因化益代禹位未果之故遭啟迫害流徙,終夏一代,大多藏匿深山僻壤或改作他姓,因年湮代遠,遠離政治舞臺,故家族式微,史籍鮮有記載,化姓做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幾乎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故此無法周詳闡明南北朝之前的化氏家族歷史演變過程,致使有人臆斷化氏是明朝以後才出現的姓氏,且想當然的認為化姓來自於華姓或花姓。實際上,化姓的幾個同音姓氏“化、花、華、滑、畫、劃”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姓氏來源,雖然或因為躲避災難,或因為羨慕名門大族依傍豪門,或因為訛傳而存在著一種相互轉換的可能,但絕對不應該只是一種單向的轉換。這樣的轉換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著,更常見的卻是“化姓”改作了“華姓”和“花姓”,近現代社會中尤其突出,故一直有“華”、“花”和“化”一家之說。

  1、南北朝時期(420——589)浙江杭州化姓先祖。南北朝時有化氏被梁武帝於552年冊封為“東林郡君”.宋朝地方誌《淳熙嚴州圖經》(陳公亮修、劉文富纂,卷二·歷代沿革二·建德縣·祠廟)記載嚴州建德縣境內(今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有一座“寧順廟”,廟裡有個“化氏神妃”,南北朝時南朝梁武帝下旨建廟,冊封化氏為“東林郡君”,南唐主李璟封化氏為“保寧夫人”,宋朝末年加封化氏為“保寧協順夫人”。歷朝歷代封化氏一家為神的原因是化氏一家曾經在梁武帝平定侯景之亂的過程中幫助過樑武帝的部隊,並在後世數百年中多次顯靈保佑地方平安。神人顯靈之說雖不可採信,但這段資料足以說明南北朝時期的浙江杭州有化氏家族的存在。

  2、唐朝時期(618——907)江西九江化姓先祖。《中華江南陳氏源流總譜》記載其江南始祖“ 叔明公……避隋亂隱居福建南平……18 世 伉公(青長子),字世高(又字世全),治家法聲揚江州宗枝益繁,聚族三千餘口,由此始也,官尚書,…… 20 世 紹公(沂長子),配化氏生二子:佗、卓”。這段資料說明陳姓先祖陳紹生活在唐末,娶妻化氏,這是江西九江(江州)在唐末有化氏家族。

  3、宋、金、元朝時期(960——1368)甘肅寧夏化氏始遷祖化開民。化開民,北宋初期德順軍人,生於1010年前後。甘肅靜寧縣《化氏歷代家譜》有一段記載:“遠祖化公諱開民,宋慶曆間屯田德順軍,……嗣後歷代先祖或讀書者斷續不常,或兵燹後遷徙無定,以故世代失傳。”慶曆是宋仁宗趙禎的年號,公元1041年啟用,1048年停止,共使用了八年。而德順軍成立於慶曆三年,即公元1043年,其治所在今寧夏隆德縣。由此可見,遠祖化公諱開民是1043年之後在固原、隆德縣一帶屯種的兵戶,子孫在宋、金、元時期因戰亂頻仍,遷徙無定,當是由固原、隆德縣為中心向周邊漸次輻射出去的。今之甘肅景泰、永登、靜寧、會寧、定西、隴西、通渭、秦安、清水、臨澤,寧夏隆德、固原、彭陽、海原、賀蘭等地化姓應該都是化開民的後裔。

  4、宋朝時期(960——1279)廣東豐順化姓先祖。福建上杭李氏客家族譜記載其始祖李火德六世孫念二郎居住廣東豐順一帶,妣化氏。李火德生於宋代天禧2年(公元1018年),其六世孫當也生活在宋朝,可見宋朝時的廣東一帶也有化氏一族。

  5、明朝世宗(1507---1566)年間,山西朔州王化莊化氏族人避亂東遷安徽、河北、山東、江蘇等地。據安徽阜陽市潁上縣半崗鎮化莊化氏高祖化大公(1498—1571)碑(康熙12年立)銘文: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高祖化大公祖居山西省朔州市朔州區王化莊,避亂攜族人遷山東棗莊,後遷潁淮之濱。如今安徽省六安、金寨、大別山區、阜陽、淮北、碭山、蚌埠、滁州、馬鞍山、當塗等地化氏據祖上說均來自山東棗莊。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半崗鎮化莊孜化氏一派族譜:和瑞承先、潤德道心、文鳳玉維、振樹春士、其昌澤興、少子慶典、聖傳立憲、章宏成祥、明善君建、乃民正宗、茂培繼信、俊秀本啟、修志宜貞、紹嘉蘭芳、清若延緒、家國永保。輩分中以“樹”、“春”、“士”和“其”字輩份的化氏居多,半崗鎮化氏人口近千人。

  6、明朝時期(1368——1644)河南洛陽偃師化氏始遷祖化嵩,元末明初人,生於1340年前後。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山化鄉化碧村《化氏家譜》記載:“明洪武定鼎,河南地曠人稀,遷移民以實之,吾祖奉召來偃,於城東5裡許化碧處卜宅而居。”先祖化嵩是在明朝洪武初年從山西洪桐(或說山西小張橋)遷移而來,至今已是640多年曆史,二十多代裔孫。化碧村(簡稱化村)現有化氏子孫188戶863人,山化村化姓是由化碧村析出,化姓人口200。化碧村還儲存有化氏祠堂、石碑。河南省新野、禹州、臨潁紂城、盧氏、南陽、孟津縣橫水鎮等地化姓大多是化嵩的後裔。

  7、明朝時期(1368——1644)甘肅景泰化氏始遷祖化盤,字標善,行二,生於1500年前後。原籍固原衛人,一說靜寧州人,或為化開民後裔。據甘肅景泰《化氏家譜》殘卷記載,明朝嘉靖元年(1522年)十月初九日公率全家種地應幫軍役(即參加兵戶,平時屯種,戰時出征),軍名虎都巴才戶,因軍功,爵封武騎尉。後因軍事需要,全家隨軍屯種戍守遷居靖北大蘆塘城(今景泰縣蘆陽鎮舊城),因之為甘肅景泰化氏始祖,安人蘇氏。化盤祖有子三人,化海、化湖、化河。化海、化湖後人或在原籍。今之景泰化姓全部是二世祖化河後代,其子孫繁衍生息近五百年,今有十三世至十八世裔孫六代千餘人口。子孫忠勇可嘉,多以軍人效國。景泰縣化姓以蘆陽鎮的大蘆塘(東關村、城關村)、小蘆塘(西關村、響水村)、席灘村、條山村,喜泉鎮的三塘村、興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區較為集中,改革開放後有許多化姓漸聚居於新縣城一條山鎮。

  永登縣秦川鎮小橫路、華家井等地化姓與景泰縣化姓同為一祖,其地先祖或為景泰化氏先祖化盤之三弟,或為化盤之次子,後不知於何年改為“華姓”。 沿甘肅河西走廊至新疆溫泉縣、烏魯木齊一帶化姓多來自甘肅景泰縣及靜寧縣。

  8、明朝時期(1368——1644)甘肅靜寧、會寧始遷祖。靜寧縣、會寧縣化姓是同一先祖,遠祖化開民為宋代德順軍人,宋之德順軍即明代固原衛轄區。今靜寧始祖名諱失考,明萬曆年間自固原衛到靜寧後居住雷陽鎮之西北鄉化家溝及化家岔,為平涼府靜寧州岷州衛上伍頭寨頭甲。始祖有子二人,長子二世祖避難州城,有子三人:化九序(1620——1659)、化九埏(1622——1686)、化九洲(1625——1699),世居縣城南關(原有三座化家堡子)、四河鄉化家灣等地。次子二世祖仍居住化家溝,後人有漸次遷居一道山樑相隔的會寧縣楊集鄉劉咀村、兵灣、楊化家等地,因之為會寧化姓先祖。今兩地化氏子孫俱各繁衍興旺,人口約有500。

  張掖臨澤化姓來自靜寧,甘州區也有十餘戶化姓,據說有來自山西的。

  9、明朝時期(1368——1644)韓國化姓始遷祖化燮,明朝援朝將領,韓國化氏始遷祖。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寇再次發動侵朝戰爭,此年為丁酉年,故稱“丁酉之役”。明廷再次援朝,化燮以中軍之職參戰,在蔚山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榮獲一等功臣。次年,中朝兩國軍隊又在海上與倭寇展開殊死決戰,終於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戰後,明朝東援將士多人落籍朝鮮,化燮以晉陽為本貫定居。化氏子孫在朝鮮受到重用,化燮子化奉祥官至嘉善大夫,孫化英俊官至通政大夫,玄孫化日就為嘉善大夫、同知中樞府使,還有資憲大夫化日長,嘉善大夫化日熙,折衝將軍化東輝,通德郎化允澤,五衛將化廷漢,參判化錫漢等。韓國經濟企劃院1985年的國情調查報告顯示,化氏已有1592人。今韓國晉陽、羅州等地有化姓人口2000左右。《韓國姓氏大百科·姓氏的故鄉》認為晉陽化氏是明朝開國功臣、大司馬、大將軍化雲龍後代。化雲龍在《明史》中寫作“華雲龍”,其它著作中也有寫作“化雲龍”的。

  10、明朝時期(1368——1644)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化姓始遷祖化龍剛,蒙古族,明朝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人,壽83。37歲時領養侄子化司明。後代於清康熙年間遷居遼寧清源縣大邊溝村。道光7年,化子臣、化子立帶其侄化天德到北京張坊居住。化天德官至內務府製造司總管,後獲罪滿門抄斬,逃亡南京北安(岸)華西村,9年後回到北京門頭溝,宣統2年回張坊。化天德生9子,被抓2子,張坊1子、門頭溝1子,其餘5子不詳。今北京房山區張坊鎮、豐臺區花鄉黃土崗村有數十戶化姓,派名:兆玉文廷鳳,國振永希風,有寶增守紹,連仲正生榮。

  11、明朝時期(1368——1644)河北省寧晉縣耿莊橋鄉劉家臺村化姓始遷祖化秋,明朝人,家譜記載“化秋,打魚來到此地”,今已繁衍生息十六七代,約500化氏子孫,老墳有石碑記載。本地化氏解放前多有外出到湖南、天津、張家口、內蒙古等地的。

  12、明朝時期(1368——1644)山東省莒南縣化家廟子始遷祖化元、化芳等兄弟三人,據傳說是明朝崇禎年間(1628年後)由江蘇省東海縣遷移至山東莒南縣嶺泉鎮化家廟子村。1996年左右立祖墳,祖墳從村後(村北)遷至村南,在雞龍河北80米,祖墳面南背北,主要由三座主墳構成。今莒南縣嶺泉鎮化家廟子村、薛家墩後村,縣城以西的十字路鎮化家白龍汪村,東南團林鎮李家糰子村、北泉子四村、化家村,縣城以北的北園鎮虎園村均有化姓子孫聚居。以嶺泉鎮化家廟子村最為集中,化姓人口近千。

  13、清朝時期(1644——1911)河南濮陽化家莊始遷祖化同福(1662——1731),原籍江蘇省碭山縣化家樓村(今屬安徽省碭山縣)。本系豪門世族,於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因遭變故背鄉離井,遷居於濮陽東南寺臺村,是年二十二歲。據《江蘇碭山化氏家譜》記載,“攜有私蓄,數十年置良田一十六頃,遂稱富甲焉。”雍正八年(1730年),在寺臺村前裡許,酌度東西之大道,南北之通衢,安宅建屋,啟村名曰化家莊,是為河南濮陽化家莊始祖。後世子孫繁衍興旺,俊才輩出。今其地化姓村莊有六個:文留鎮化莊村,王稱固鄉化莊村,柳屯鎮化莊村,子岸鄉化寨村、東化寨村、西化寨村。王稱固鄉石木頭村、李拐村,傳至二十多代, 1000多化姓。文留鎮化莊村有1100人。

  分佈

  上古時代有“化狐”“化益”,其後人中有以化為姓者,俱尊二人為血緣始祖。如今化姓居民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4個直轄市、23個省、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已在28個行政區中找到了965個化姓地名(香港、澳門、臺灣、天津、新疆、西藏沒有找到),32個省市自治區發現有化姓居民(澳門、西藏沒有化姓居民資訊)。估計全國化姓人口在十萬左右,姓氏排名當在300到400之間(2009年公安部公佈的姓氏排名第300名的“滿姓”是14萬人,華姓67萬人,排名180,花姓18萬人,排名285)。化姓最集中的區域是:河南、山東、安徽、甘肅、河北、山西。

  河南省是全國範圍內已知化姓地名和化姓村莊最多的省份,也應該是化姓人口最多的的省份。河南省化姓居住地較集中的地區有:駐馬店市上蔡縣崇禮鄉化莊村;周口市太康縣大許寨鄉赫莊、化樓村,商水縣固牆鎮智王村;商丘市寧陵縣劉樓鄉大化莊、小化莊、朱堂村,虞城縣田廟鄉金郭莊村。南陽市方城縣化莊村、拐河鎮曹莊、趙莊,新野縣前高廟鄉郭灣村;洛陽市偃師市山化鄉化碧村(化村)、山化村;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化莊村;濮陽市濮陽縣文留鎮化莊村,王稱固鄉石木頭村、李拐村;許昌市禹州市褚河鎮化莊村、唐莊,許昌縣榆林鄉柏冢村、白莊村。

  山東省化姓地名眾多,亦是繼河南之後化姓聚居最集中的地區。由於人口總是處於不斷的流動之中,所以有些古老的化姓村子今天已經沒有化姓居民,但是名稱卻仍然保留著,默默闡釋者化姓先祖的歷史。山東省化姓居民集中居住在臨沂市,又以莒南縣虎園村、化家白龍汪村、化家廟子村、化家村最為集中。具體分佈是: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鎮虎園村,莒南縣嶺泉鎮化家廟子村(人口千餘)、薛家墩後村,縣城以西的十字路鎮化家白龍汪村,東南團林鎮李家糰子村、北泉子四村、化家村,坪上鎮後野泉村,相邸鎮何崖頭村均有化姓子孫聚居;以十字路鎮化家白龍汪村、嶺泉鎮化家廟子村最為集中。蘭山區水田村化氏約有幾百戶,多來自化家白龍旺村、化家廟子。蒼山縣、南坊鎮橋坊村、臨沭縣曹莊鎮化橋(華橋)村。德州市樂陵市化樓鎮化家村。臨邑縣興隆鎮唐家廟村。菏澤市單縣終興鎮彭莊村東關四街,曹縣。濟寧市金鄉縣司馬鄉成廟村,曲阜市姚村鎮化莊村;微山縣。濟南市平陰縣欒灣村、淄博市高青縣黑裡寨鎮化家村。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化家湖村,原名化樓村,該村居民90%都姓化。阜陽市潁上縣是個化姓村落雲集的地方,一個縣域竟然有十四個化姓地名,是全國擁有化姓地名最多的縣級地區。潁上縣半崗鎮化莊集居500餘人口,耿棚鎮卞莊村有化姓人口眾多。滁州市鳳陽縣臨淮鎮、馬鞍山市當塗縣亦有散居。

  甘肅省已知化姓居民較集中的地區是景泰縣、靜寧縣、會寧縣。白銀市景泰縣化姓以蘆陽鎮的大蘆塘(東關村、城關村)、小蘆塘(西關村、響水村)、席灘村、條山村,喜泉鎮的三塘村、興泉村、喜集水村等地區較為集中,改革開放後有許多化姓人漸聚居於新縣城一條山鎮。全縣化氏現有千餘人,都是明朝先祖化盤的後人。有一戶化姓是建國後來自於河南洛陽偃師市山化鄉化碧村。景泰縣蘆陽鎮沈莊村化家嶺、化家頂(百度地圖為化頂)、化家墳掌,東關村化家崖灣,喜泉鎮喜集水村化家路漕等化姓地名,都是化氏先祖活動過的地方。會寧縣楊集鄉劉咀村劉咀社、楊化家、兵灣社化姓以劉咀村為祖源地,有數戶移居會寧縣城南關、蘭州。平涼市靜寧縣縣城南關化家堡子、四河鄉化家灣、紅寺鄉化家溝(簡稱化溝村化溝社)、原安鄉姚化村都有化姓人口,化家溝有數戶移居河西臨澤縣、永登縣連成鎮。張掖市甘州區化姓約三十多戶,分佈較散,來源不同。武威市古浪縣亦有散居,有由景泰移居者。

  河北省化姓聚居地資訊有:張家口市懷來縣狼山鄉三營村,邢臺市隆堯縣,寧晉縣(省直轄縣)耿莊橋鎮劉家臺村,保定市徐水縣白洋淀,定州市東留春鄉東留春村,雄縣、安新縣,衡水地區故城縣夏莊鎮型谷莊村、故城鎮十里鋪、青罕鎮牛臥莊,都有化姓居民,約在千餘人口,但夏莊鎮小化村、大化村,都曾經是化姓聚居地,如今已經沒有化姓居民。

  山西省化姓分佈較集中地域:晉中市介休市連福鎮化家窯村,連福鎮東疙瘩村,平遙縣。

  江蘇省淮安市,鹽城市響水縣,邳州市,宿遷市泗陽縣化莊村、泗洪縣瑤溝鄉化灣莊、沭陽縣,徐州市睢寧縣化莊、新沂市唐店鎮龍河村,鎮江市丹陽市瀛化莊村,南京市六合區化莊村,揚州市高郵市化莊等地都有化姓居民。沿著京杭運河河畔,分佈著很多化姓家庭,如山東省棗莊附近、江蘇邳州、高郵、金湖和高郵湖、地龍船閘等地。

  北京市2000年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城區擴張迅猛,一些原本處於城市邊緣地帶的化姓村落被納入郊區城建,知名度迅速提高,使更多的人瞭解了化姓,化姓居民較集中地域:密雲縣高嶺鎮下河村,房山區張坊鎮、豐臺區花鄉黃土崗村。

  國內化姓居民其它較集中的地域有:陝西省西安市鄠縣五竹鄉周店村。寧夏銀川市賀蘭縣立崗鎮化家團莊、化家莊(已改名京星五隊、七隊),固原市,石嘴山市平羅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溫泉縣。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草原滿洲里市,河套平原土默特右旗散居,烏海市。黑龍江省雞東縣。遼寧省大連市普蘭店,鐵嶺市銀州區。

  朝鮮半島化姓以韓國晉陽、羅州等地最為集中,據韓國經濟企劃院1985年的國情調查報告顯示,化氏有1592人,現估計化姓人口有2000。

【郡望堂號】

  (暫缺)

  字輩

  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化氏字輩:“書學成有廣明金”(另有一說:萬書學成有廣金樹景慶永保照嘉祥安仁順道克紹泰微思存之即史常 )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市山化鄉化碧村(化村)族譜派名:“萬福來朝由天定,百行成齊受命崇,心存好德常安樂,處世和平集嘉慶”。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王稱固鄉化莊化氏字輩:“俊守克學金明文”。

  河南省濮陽市濮陽縣文留鎮化莊十世以後輩分:“卿相傳世澤,鴻緒炳祖光。培仲憲立本,啟瑞繼偉常。修平增慶裕,德兆祝永昌”。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劉樓鄉化莊化氏字輩:“景公尚思益法良”。

  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化莊村、新野前高廟鄉郭灣村化氏字輩:“春秀彥韶”(另有韶彥秀春的排序)。

  河南省禹州市化氏字輩:“萬成有廣明金樹”。

  河南省永城市化氏字輩:“萬傳保文”。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十字路鎮化氏字輩:“子玉立(樹)”。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嶺泉鎮化家廟子村化氏字輩:“興廣文立愛(春、昌)世”。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相邸鎮何崖頭近代家譜化氏字輩:“玉景思恩雲京振,松柏長青永世祥”。

  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蘭山街道水田社群化氏字輩:“連殿(佃)景 紹 書(淑)士(世)毓”。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坪上鎮後野泉村、團林鎮化家村、李家村、北泉子四村化氏字輩:“鳳正亮明鴻”。

  山東省菏澤市單縣終興鎮彭莊村東關四街化氏字輩:“林德聖永慶新”。

  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化樓鎮化家村化氏字輩:“守成兆明鳳,文祥石代傳”。

  山東省濟寧市金鄉縣司馬鄉成廟村化氏字輩:“如新德文學”。

  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化氏字輩:“玉可以傳家久芝香仁義廣”。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化氏字輩:“盤(單名)海(單名)進守麟(單名)遠興高天民仲修(升)廷文(單名)得希延世生宗元”。

  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半崗鎮化莊孜化氏字輩:“和瑞承先、潤德道心、文鳳玉維、振樹春士、其昌澤興、少子慶典、聖 傳立憲、章宏成祥、明善君建、乃民正宗、茂培繼信、俊秀本啟、修志宜貞、紹嘉蘭芳、清若延緒、家國永保”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區烈山鎮化家湖村化氏字輩:“茂蘭班運丙章宜範蘇和北啟”。

  安徽省鳳陽臨淮化氏字輩:“星得敬明宏”。

  河北省石家莊化氏字輩:“宗魏明智慧”。

  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化氏字輩:“如文奎傳”。

  江蘇省徐州化氏字輩:“吉保龍瑞朝”

  江蘇省淮安化氏字輩:“寶慶明洪允”德

  江蘇省邳州(下邳,今睢寧)化莊化氏字輩:“孟秀玉(文)志”。

  北京房山區張坊鎮化氏字輩:“兆玉文廷鳳,國振永希風,有寶增守紹,連仲正生榮”。

  山西省介休市化家窯化氏字輩:“天廣宜延定正澤留芳”。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