頡氏起源及歷史

頡姓圖騰_頡氏圖騰

頡姓圖騰(頡氏圖騰)

  頡姓是中華姓氏之一,來源主要有兩支,其中較早的一支與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有關,是由本身的名字而來的。另外春秋時鄭國有位名叫羽頡的人,後代也以頡為姓。歷史上形成了馮翊等郡望。頡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三十八位。

【得姓始祖】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俗稱倉頡先師 ,又史皇氏,又曰蒼王、倉聖。黃帝史官,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頡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姓氏考略》據《路史》注云:“倉頡之後。”此當以名為氏。

倉頡是黃帝史官,首創文字,革除當時結繩記事之陋,開創文明之基,因而被尊奉為“文祖倉頡”。倉頡之後,衍生了倉氏、頡氏、史氏、侯氏、侯岡氏、夷門氏、倉頡氏。頡姓即由他的名字而來的。

  源流二

又注:“鄭公族有頡氏。”此當系出姬姓。

春秋時鄭國一位名叫羽頡的人,他的後代也以頡為姓。

  源流三

  《廣韻》注引《風俗通》載:“頡衛,古之賢者。”據此,《中國姓氏大全》稱:“古賢人頡衛的後代。”或音jié,姑兼收以備考。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頡姓現今人口約一萬,排在第七百三十八位。現在甘肅甘谷、江西、陝西、河北、山西、新疆、內蒙、貴州、臺灣等均有此姓。

  甘肅甘谷頡家村的頡性較多,現在發展為6000人的村子,基本都姓頡。除了頡家村之外甘谷還有一個頡家陰坡和頡家山,基本上都是頡姓不過人數較少大約有幾百人。據說在某一代時,這個姓氏有弟兄三個:現在在甘肅甘谷頡家村的排行老大,老二去了江西,也就是現在的“大屋頡村”,老三去了陝西。

  江西頡姓分佈在江西省九江市彭澤縣定山鎮,有三個村子,其中大屋頡村是最大的村子,其它兩個是從大屋頡村分出去的。有一種說法是:江西這支是明末一大將軍後裔由陝西某地過去的。

  還有個頡姓分佈地在甘肅省靜寧縣四河鄉澗溝村,大約有幾百人,大概是一百年之前從天水搬過去的。

  甘肅武山縣頡家門村、陝西省岐山縣大營鄉大營村一組、二組、山西忻州豆羅鎮下佐村、山西祁縣、河北衡水武邑縣頡王思公村也有頡姓同門。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西漢武帝至東漢末年的左馮翊轄地。東漢末始改置馮翊郡,治所高陵縣。後移治臨晉,即今陝西大荔縣。北魏置華州及華山郡,西魏改州曰同州,郡曰武鄉,隋廢郡存州,尋改州為馮翊郡,唐復曰同州,尋曰馮翊郡,又曰同州。

  堂號

  (暫缺)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千年古村頡家山

  頡家山村地處絲綢之路的咽喉要塞,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東北部山區,全村151戶688人(2015年統計資料),全村99%的人家來自"頡氏後裔",是全國為數不多的"整村頡氏部落"之一,是華夏第一縣甘谷縣僅有的二個"整村頡氏村"之一,是中國先秦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秦人肇始地之一,透過網路查詢得知,"頡姓"在全國各省均有"頡氏後裔"存在,例如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內蒙、山西、河南、江西、安徽、江蘇、河北、臺灣等等,累計在20萬人以上。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