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姓圖騰(介氏圖騰)
介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有多個起源,其一為源於媯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其二為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介姓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七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三十四位。
【得姓始祖】
介之窺:夏王朝末代君主姒履癸執政時期(約公元前1818~前1766年),屬下有個大夫叫介之窺。介,古國名,為東夷族一個部落方國,國君首領稱介,介之窺就是該國之貴族。在介國滅亡之後,即有王族後代以及部分國人以先祖介之窺的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
介子推:亦稱介子、介之推、介推,另外還有姓王名光之說,西周晉國人(今山西介休),生年待考。介子是公子姬重耳(獻公子、晉文公)的微臣。被稱為春秋三傑之一。春秋三傑,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們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於主,伍子胥愛於君,管仲則忠君又愛國。在介子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介氏正宗。介氏族人大多尊奉介子推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姜姓,出自出自夏朝末年大夫介之窺之後,屬於以國名為氏。
夏王朝末代君主姒履癸執政時期(約公元前1818~前1766年),屬下有個大夫叫介之窺。介,古國名,為東夷族一個部落方國,國君首領稱介,介之窺就是該國之貴族,在夏王朝末期的都城斟郇(今山西運城臨猗牛杜鎮鐵匠營村郇陽城)為朝堂大夫,在典籍《夏典》中,記載其“有虞賓之位。”古介國在史書中極少有記載,但其一直到西周時期國祚仍存,直至春秋時期依然是一個小諸侯國。周襄王二十一年(魯釐公姬申二十九年,公元前631年),介國君主還派使臣葛盧到魯國去朝覲魯釐公(魯僖公),說明介國的社會地位僅僅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這在史籍《春秋·僖公二十九年》中有記載:“介葛盧來朝。注:介,東夷國。葛盧,名。”古介國最終被魯國吞滅,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在介國滅亡之後,即有王族後代以及部分國人以先祖介之窺的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公族介子推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待考,亦稱介子、介之推、介推,另外還有姓王名光之說,西周晉國人(今山西介休),生年待考。介子是公子姬重耳(獻公子、晉文公)的微臣。據《介休縣誌》記載,“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求之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可憐見的,一代佐君重臣,竟然被君燒死。但又據史籍《通志》記載,“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姬綏執政年間,即周定王姬瑜元年~六年(公元前607~前600年)之間。介子推的出身和事蹟見諸文獻的極少,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驪姬之亂”後,晉公子姬重耳避難奔狄國,隨行賢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如此,則介子推早年也曾隨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風餐露宿,飢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姬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最後成為春秋霸主之一的晉文公,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
介之推被稱為春秋三傑之一。春秋三傑,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們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於主,伍子胥愛於君,管仲則忠君又愛國。
在介子推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介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介氏正宗。介氏族人大多尊奉介子推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南北朝北周、唐、五代時期鮮卑宇文氏介國公,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
魏、晉兩朝時期,北方鮮卑民族中有一宇文氏部落,原來是漢朝時期南匈奴的一個分支,在東漢晚期至三國初期形成一個部落群體,族人自稱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歷史上記載宇文部最早起源的是史籍《周書》,其中稱宇文部源自神農氏,因此應當源於姜姓。中國的史學界一般認為,宇文部是公元一世紀時北匈奴被東漢擊走西遷後,留在故地漠北的部眾東遷與鮮卑族人混居以後被同化的族群。
按史籍《周書》的記載:葛烏菟的後代普回襲任大人之職後,他在打獵時於河邊拾到一顆玉璽,上刻“皇帝璽”三字,大喜之下自以為是天授神權,當地人呼天為“宇”,呼君為“文”,“宇文”意即“天子”,於是,這位普回大人便自己號稱宇文氏,而自己的部落就叫作宇文部。當然,後世史學家認為這純粹是牽強附會之說。到了東晉時期,宇文部開始進據中原,號稱宇文國,後由宇文泰在南北朝時期建立了北周政權。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獺,代郡武川人(今內蒙古武川),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實際統治者,西魏禪周後,追尊為北周文王,廟號太祖,至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再次追尊為北周文皇帝。宇文泰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軍事改革家、統帥。北周政權歷閔帝宇文覺、明帝宇文毓、武帝宇文邕、宣帝宇文贇,傳至宇文闡。宇文闡,公元573~581年,亦稱宇文衍,就是著名的南北朝時期北周北周末代皇帝靜帝宇文闡(第五代,公元579~581年在位)。宇文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孫子、北周宣帝宇文贇的長子。
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北周宣帝自稱天元皇帝,讓位給時年僅七歲的太子宇文闡。由於宇文闡實在年幼,遂由隋國公、外祖父、丞相楊堅輔政。宇文闡封楊堅為莊大相。到了北周大定元年(公元581年)的農曆1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多次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皇帝禪讓帝位:他讓手下人替北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後送到他的隋國公府邸。楊堅假意推辭,最後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農曆2月,宇文闡“禪位”於隋國公楊堅。楊堅即皇帝位,稱文帝,改年號為“開皇元年”,敕封宇文闡為介國公,邑五千戶,為隋室賓,車服禮樂一如北周制,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就此,北周政權原來的宇文氏諸王,盡降為公。這段歷史在史籍《周書》中還有記載:“堅曰:微子之封,皆所以啟迪前王,發揮後嗣。故介國公宇文闡,倬彼茂緒,曰予嘉客。肅雍成性,溫潤合禮。雅有助祭之容,宛是宜邦之具。爰復爾國,以承天休。可襲封介國公。”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農曆5月,宇文闡即被毒殺,可憐時年僅九歲。死時無子,隋文帝賜其諡為“靜皇帝”,葬恭陵。之後,隋文帝以宇文氏族人宇文洛嗣承公爵,因為宇文洛一直忠實於自己。介國公一爵世代由宇文氏族人承襲,爵號傳國一直至五代的後晉時期。
在宇文洛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爵號為姓氏者,稱介氏,後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介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八千,排在第七百七十八位。在臺灣名列第八百三十四位,以太原為郡望。
今北京、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新鄉市原陽縣、衛輝市、開封市、漯河市舞陽縣、陝縣、臨潁縣、平頂山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洪洞縣、運城市絳縣、夏縣、臨猗縣,山東省的濟寧市金鄉縣、榮成市,河北省的邢臺市、石家莊市,寧夏回族自治區,上海市,重慶市,廣東省的廣州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周至縣,咸陽市的彬縣,寶雞市,甘肅省的隴南市,蘭州市,四川省的成都市,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浙江省的嘉興市海鹽縣,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墨西哥等地,均有介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幷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字輩
河南新安介氏字輩:“文風一堂瑞清廉耀古金”。
河南衛輝介氏字輩:“福□井文明百世振興中華”。
北京介氏字輩:“永有福春常在”。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與母偕隱;
學道得仙。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曾跟從公子重耳(後為晉文公)流亡國外十九年。文公歸國後,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便和母親一起隱居綿山中,文公派人召他,堅持不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終於不願出山而被燒死。舊俗以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就是為了紀念介之推。下聯典指三國時吳國會稽人介象,字元則,精通五經百家,暗地裡修煉道法,傳說能隱形變化。吳主召他到武昌,對他非常尊敬,稱為“介君”,又下詔為他建宅院。
之推恥祿;
元則昇天。
——佚名撰介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晉國貴族介之推從晉文公出亡十九年,及還,不及祿,與其母隱於綿山。下聯典指三國時吳介象,字元則,屢試神仙幻術,後成仙而去。
七言以上通用聯
三晉仰忠貞立廟綿山垂德澤;
舉國作寒食緬懷介公勖後人。
——介子推對聯
【祠堂古蹟】
介子推廟
位於山西省晉中地區靈石縣境內的張蒿村。介子推廟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晉國名士介子推而建。 介廟所建處,原有母子相、母子碑。傳說母子柏所生之處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
介廟周圍原來環境清幽,濃蔭十里,風景秀麗,氣候溫涼。也由於這個原因,這裡也被人稱為“神林”。可惜的是,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華時,這裡的山林,廟宇均被火焚燬,現僅存寺廟的偏院一處,院內還存有原廟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廟前對聯寫道:
三晉仰忠貞立廟綿山垂德澤;
舉國作寒食緬懷介公勖後人。
揭陽人崇拜他,說明本地與山西的移民關係。
【典故軼事】
寒食節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唐朝詩人韓翃《寒食》詩。詩人寫此詩,雖意在諷刺皇親國戚,但也如實記錄了唐代寒食節的民俗。
寒食節,是清明節的前一天,在古代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日。就今年來說,寒食節應是4月4日。掃墓祭祖、踏青插柳、放風箏、盪鞦韆,清明節的民俗已廣為人知,但現代人對寒食節卻較為陌生。
寒食節的由來,與春秋時晉國忠臣介子推有關。晉文公重耳早年流亡列國時,忠心耿耿的介子推始終跟隨他,並且在一次危難之時,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來,用火烤熟了,餵給飢餓的重耳吃。出人意料的是,重耳復國成功後,厚賞群臣,卻唯獨忘了對自己有割股之恩的介子推。
後來,重耳想起此事,內心愧疚,派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早就帶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今山西省介休縣境內)隱居。晉文公率軍去綿山找介子推,沒有找到。有人給他出主意:不如放火燒山,介子推就會帶著老母親逃出來。晉文公接受了這個餿主意,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結果介子推沒有來得及逃出,而是抱著老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
晉文公極為悲痛,放聲大哭,他命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百姓不動煙火,不許做飯,只能吃冷的食物,以此紀念忠臣介子推。在北方,寒食節這一天,人們吃棗餅麥糕;在南方,人們吃青團和糯米。吃著這些冰冷的食物,寄託對介子推的哀思。
和清明節相比,寒食節的民俗較少。江淮一帶,寒食節要吃烏米飯,被稱為“推飯”。民國學者潘宗鼎所著的《金陵歲時記》記載,南京人過寒食節,要提前準備“寒具”,預備好在這一天吃。“寒具”即油炸的饊子,一個個圓圈相連,呈扇面形狀。饊子能存放較長時間,適宜冷食,且很美味,舊日南京有“饞婦思寒食,懶婦思正月”的諺語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