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氏起源及歷史

剪姓圖騰_剪氏圖騰

剪姓圖騰(剪氏圖騰)

  剪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jiǎn(ㄐㄧㄢˇ)。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剪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另有源於維吾爾族,出自明朝時期畏兀兒將領哈常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剪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七十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二百八十位。

【得姓始祖】

  剪八士(哈勒·八十):(公元?~1388年),哈密信佛教的回鶻族後裔(非南疆的穆斯林),原名哈勒·八十,字周有;西域哈密人(今新疆哈密)。著名明朝將領,剪氏鼻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剪蠹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剪蟲氏,亦稱翦蠹氏、翦蟲氏,亦簡稱剪氏、翦氏,為西周時期所設定的官職,隸屬秋官所轄,專職負責翦除農業、林業、家居害蟲。這在典籍《周禮·秋官·剪氏注》中有註釋:“翦,斷滅之言也。”

  在古代,“剪”、“翦”二字通假互用,都有截斷、滅殺之義,“翦”比“剪”更徹底、更無情、更殘暴。這在典籍《玉篇》中也有記載:“翦,俗作剪。”

  剪氏屬下設定下士一名,史一名,徒兩名。由於剪蠹氏屬於經驗型官職,因此多為世襲。為了幫助各國消滅害蟲,周定王姬瑜在執政的第十年(公元前597年)還將經驗豐富的剪氏分贈給各諸侯,這個事件在《左傳·宣公十二年》中有記載:“王將其翦以賜諸侯。”

  到了南北朝時期,北周政權亦仿周制,設定有剪蠹中士(翦蟲中士)之職,屬正二命官階(正八品),下設剪蠹下士(翦蟲下士)等附屬官員,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

  在剪蠹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剪氏、翦氏、蠹氏、蟲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其剪氏史稱正宗。

  源流二

  源於維吾爾族,出自明朝時期畏兀兒將領哈常黎,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明有剪成,曾任衛千戶。”

  剪成,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受明太祖朱元璋調遣率軍南下、時任常德指揮使的畏兀兒將領哈勒·八十的後裔。傳說,因哈勒·八十守邊有功,剪除了許多前朝敵對勢力,因此明太祖賜他姓氏為‘剪’,並改“八十”為“八士”,還封給他湖南桃源縣良田一千一百七十畝,此後稱剪八士,世代定居桃源寶地生息繁衍。

  經湖南省圖書館研究推斷,實際上,剪氏是哈勒·八十的後代哈常黎以居住地名稱改為剪氏。其兄長哈常蒲依然稱哈氏,後返回新疆原籍(今新疆庫爾勒),“惟常黎樂常桃山水,遂家焉”。

  桃源縣山青水秀,美不勝收,特別是桃花源,因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一篇《桃花源記》文意幽深奧美,引多少墨客騷人尋求其處,吟詩作賦。哈常黎忘情於桃源山水,尋幽探勝,始居桃源鄒溪,即後來的左千戶所駐地。

  鄒溪臨沅江,溯江而上,船行三十餘公里,就到了桃花溪,與桃花溪隔江相望是剪刀溪(今湖南剪市)。剪刀溪,是因為有兩條溪流於此合流入沅江,溪流分岔似剪刀,故名。

  哈常黎到了風景如畫的剪刀溪,流連忘返,築廬於此。為了更好地融匯到當地的人文環境中去,也表示定居的決心,於是改哈氏為剪氏。

  以邑為氏,乃取氏的通例。

  該支哈姓翦氏初為剪氏,傳說其族後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到現在為止,湖南還有些地方“翦”、“剪”皆作為姓氏用字,如在華容縣就是如此。

  該支翦在何時改“剪”為翦?湖南省圖書館的學者認為,最早也在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以後,因為在清道光三年的《桃源縣誌》中出現的歷史人物,還是“剪八士”、“剪敗著”等,其中的“剪敗著”也因為“敗”字不雅,改記為“剪拜著”。

  由於維吾爾族與回族信仰相同,生活習慣相近,故在後來長期的歷史交往中,特別是透過聯姻方式,維吾爾族的翦氏融入了回族當中,成為今回族翦氏一支。

  按:

  本書認為,此說中有個值得質疑之處:“該支哈姓剪氏族人後因以‘剪’作為姓氏用字不雅,就改用作為‘剪’的正字‘翦’……”問題是,如果真的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賜姓氏字“剪”,誰人敢認其“不雅”?在姓氏學上,只有當朝帝王才能制約或更改前朝帝王所賜之姓,更不要說明太祖在有清一朝一直是歷代清帝敬重的前朝君王了,而有清一朝,從無清帝改其姓氏字之記載。

  明朝時期,“剪”字已定,且古代通假之字“翦”並非“剪”之正字,自古“剪”“翦”皆是正字。“翦”字通滅殺,更加殘暴不雅;而“剪”字通截斷,較之文雅得多。明太祖在“賜姓”時並未認可“翦”字,沒準還根本就不認識“翦”字以及古體字“□”,因為放牛出身的朱元璋識字不多,更沒那麼高深的文字學知識,幾乎其所有的詔令都是臣子們捉刀代筆的。

  顯然,如若真的是一代開國帝王所賜,那“剪”字可就要比“翦”字金貴得太多了。那麼,剪氏何能“棄貴拾賤”?除非其本來就是自稱之姓。因此,“剪改翦”之說還值得商榷,有待進一步考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剪氏是一個比較古老的姓氏群體,源初明朝時期的西域維吾爾族,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二百八十位,以范陽、長沙為郡望。

  今北京市,湖南省邵陽市、剪市、陬市,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河南省臨潁縣張莊,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臺灣省臺北縣、高雄市左營區等地,均有剪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范陽郡:秦朝時期置郡,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定興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國魏文帝黃初七年(丙午,公元226年)改涿郡置范陽郡,其治所在薊(今河北薊縣),其時轄地在今北京市昌平區、房山區及河北省涿州市一帶。西晉時期改為范陽國,北魏時期復改回范陽郡。隋朝開皇初年廢黜。唐朝時期的幽州范陽郡,本是幽州涿郡,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置,治所在薊縣(今北京),又名為方鎮。唐寶應元年(壬寅,公元762年)改幽州,併兼盧龍。唐大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與固安等縣自幽州析出,置涿州,以范陽縣為治所。

  長沙郡:周朝時期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國滅楚國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區。西漢改郡為長沙國,並築城。東漢仍改回為郡。隋朝初期廢黜,隋大業年間及唐天寶、至德年間曾改潭州為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明、清兩朝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時期,長沙歷經了國、郡、州、府、廳治。

  堂號

  范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幽州堂。

  長沙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