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姓圖騰(蹇氏圖騰)
蹇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作jiǎn(ㄐㄧㄢˇ)。其源有三:一是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二是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三是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蹇重。皆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蹇姓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六位。
【得姓始祖】
蹇修:傳說中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離騷》中由記載:“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伏羲氏令蹇修為媒,以通辭理,故而後世的人們皆稱媒人為“蹇修”。在蹇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大多操持媒業,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為得姓始祖。
蹇叔:(約前690年—前610年),居宋國銍邑(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經百里奚引薦入秦,任秦穆公上大夫、右相,為春秋時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蹇氏。
蹇重:戰國時期魏國大夫,“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一度非常強大,其時蹇重為魏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謀臣,姬姓,與著名的趙簡子為同時代之人。在蹇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之臣蹇修,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蹇修,是傳說中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下的臣子,他在典籍《屈原·離騷》中由記載:“解佩饗以結言兮,吾令蹇修以為理。。注:蹇修,伏羲之臣也。”
伏羲氏與其妹妹女媧對人類發展最大的貢獻,就是制定了合理的婚姻制度,“同姓不婚”,就是那個時代智者的賢識。由此,誕生了為男女之間傳語聯絡、促成婚姻的人物,即媒人。而伏羲氏令蹇修為媒,以通辭理,說明蹇修是個很會做媒的人,故而後世的人們皆稱媒人為“蹇修”。
例如,在蒲松齡編著的〈聊齋志異·辛十四娘》中就有:“生不忘蹇修,翼日,往祭其墓。”即指蹇修的功德作用。
在蹇修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大多操持媒業,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蹇氏族人大多尊奉蹇修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秦國大夫蹇叔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蹇,通“謇”,又與“褰”通。
蹇叔,子姓,原先是春秋時期的宋國名士,與百里奚是至交好友,曾多次救助過百里奚。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王推薦了蹇叔,蹇叔後來在秦國成為一代名相。他和百里奚一起,輔佐秦穆公教化民眾,安施變革,興利除害,使秦國一天天地強大起來了,秦穆公最終也成就了春秋霸業。
蹇叔的子孫後代以先祖為榮,以其名字為姓氏,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魏國大夫蹇重,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籍《風俗通義》中記載:戰國時期魏國有蹇重。
“三家分晉”後的魏國,曾一度非常強大,其時蹇重為魏國君主魏文侯魏斯執政時期(公元前446~前397年在位)的重要謀臣,姬姓,與著名的趙簡子為同時代之人。
在典籍《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了蹇重對君臣關係以及所謂“忠臣”的看法:“魏文侯觴大夫於曲陽,飲酣,文侯喟然嘆曰:‘吾獨無豫讓以為臣。’蹇重舉酒進曰:‘臣請浮君。’文侯曰:‘何以?’對曰:‘臣聞之,有命之父母,不知孝子;有道之君,不知忠臣。夫豫讓之君,亦何如哉?’文侯曰:‘善!’受浮而飲之,嚼而不讓,曰:‘無管仲鮑叔以為臣,故有豫讓之功也。’”
蹇重的意見,打消了魏文侯的許多顧慮,推動了魏、韓、趙三家瓜分晉國的程序,功秉一時。
在蹇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蹇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蹇氏,發祥地為中原今河南省淮陽縣(古稱宛丘)一帶,後在河南至陝西往返遷移,在中原一帶居住。春秋時期,蹇叔在今安徽淮北市濉溪縣臨渙鎮出生,成年後移居山西太原,結識了百里奚,與之交好。後百里奚在秦國為相,向秦穆公推薦蹇叔為官,蹇叔才又從太原(宋國)遷居秦國為官,部分族人跟著定居陝西鳳翔一帶。蹇叔去逝後,後代又逐漸由陝西、山西向河南、河北、湖北、江西、安徽等黃河中下游往返遷移,在漢唐之際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以襄陽郡為郡望。唐宋以後又遷居四川、重慶、貴州、廣西、雲南,分佈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重慶、安徽、雲南、陝西、貴州、山東、江西、廣西、吉林、福建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居住。目前蹇姓人口沒有進入全國前三百位。
蹇叔去逝後,部分蹇氏族人經陝西鳳翔遷至山西太原,三家分晉後遷至今山西霍縣西,後遷至睢陽,成為睢陽八大家之一。西漢時,隨劉邦軍隊遷至陝西咸陽,東漢時遷至河南洛陽,漢未遷至四川成都。從晉朝統一中國後,到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蹇氏族人都處於隱居時代,沉淪三百餘年,在隋朝後期才又活躍起來,離開成都遷至山西太原府。唐初,隨李世民軍隊遷至陝西長安,盛唐未隨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難成都,部分族人定居漢中,“安史之亂”平息後又回到長安。唐未黃巢起義攻佔長安,公元880年,先祖蹇道原作為唐朝大臣隨唐僖宗避亂,舉家遷到了成都,黃巢被朝廷官軍剿滅後,蹇氏後人分析唐朝即將衰敗,就沒有再隨僖宗回到長安,而是隱居在成都附近的雙流縣。整個五代十國期間,蹇氏後人在四川沉淪一百五十年左右。先祖蹇周輔(公元1021~1096年),四川雙流 (今成都雙流縣境)人,在書院師生的鼓勵下,入朝參加科考考取進土,因做官遷離故土,為宋朝做官四十餘年。作為宋神宗時期一位較有才幹的人物,他“善於訊鞫,鉤索微隱,皆用智得情”,辦案很有經驗。一些“事連掖庭”的重大案件,“它司累月不能決”者,“乃命周輔”。曾因審理李逢案,使“臺臣雜治無異辭”,連神宗皇帝也“稱其能”。蹇周輔鹽法是北宋神宗元豐年間,為適應北宋政府聚財之需,在禪宗皇帝支援下,由蹇周輔親自主持,對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區鹽法中的落後環節進行的一次變革,是元豐時期政府理財的重要一環。蹇周輔辭官後隱居江西廬山。其子蹇序辰,字授之,登第後數年,以泗州推官主管廣西常平。1127年北宋滅亡後,蹇氏族人向江西中部遷移至吉安。1279年南宋滅亡後,蒙古人大勢侵入,漢民遭遇突襲,蹇氏族人開始離開故土,部分族人向巴蜀西部遷移,部分則繼續留在江西吉安,但向山區密林深處遷移(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羅霄山脈中段,扼湖南、江西兩省咽喉通道,地勢極為險要),躲避兵荒,繼續沉淪。先祖蹇義(1363-1435),原名蹇鎔,字宜之,巴縣(今屬四川)人,元至正23年(公元1363年)生於今重慶市江北區(當時稱龍潭大山鳳居沱)一個貧困的農民之家。當宋朝建立,中國社會進入穩定發展時期,先祖蹇義在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即大明朝建朝近二十年競爭空前的首屆殿試中金榜題名,明太祖朱元璋讚揚他“孝義有佳”、為大明最有學識和思想的文化新人,賜手書為其改名為“義”,並當即授中書舍人,調至身邊“朝夕左右”,做文膽代筆,從此躋身於國家的權力核心和最高決策層,且任朝廷高官整整50年,歷任大夫、少師、太保兼吏部尚書(天官),歷仕五朝六帝,為(明太祖至明英宗)六朝皇帝依仗之重臣。在明未清初(1656年),根據清朝廷頒佈的誥令,久居江西吉安的蹇氏族人大部分開始向蠻荒之地的四川、貴州遷移定居。部分蹇氏族人離開重慶四川之後,由於與之前遷移的家族失去聯絡,繼續南遷至貴州畢節、雲南鎮雄縣、巧家縣、綏江縣、文山市、曲靖師宗縣等地。蹇姓望居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一帶,其後襄陽曆為郡、州、道、府之治所)以及江蘇省宜興市。
分佈
蹇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萬,排在第五百五十六位,望出襄陽。
蹇氏族人早期居住於陝西一帶,後逐漸向南、向東擴充套件。漢、唐之際,蹇氏族人在湖北襄樊一帶形成郡姓望族。唐、宋以後,蹇氏族人分佈漸廣。如今湖北、湖南、四川、安徽、雲南、陝西、重慶、貴州、山東、福建、臺灣等地均有蹇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寅,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晉朝時期入為荊州治所。南北朝時期梁國置為南雍州,西魏改為襄州。隋朝時期改為襄陽郡。唐朝武德四年(辛巳,公元621年)高宗李淵平定王世充後,改為襄州,因原隋朝舊名而領襄陽、安養、漢南、義清、南漳、常平六縣。州置山南道行臺,統交、廣、安、黃、壽等二百五十七州。唐朝武德五年(壬午,公元622年)撤酇州,以陰城、谷城二縣來屬。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罷行臺為都督府,督襄、鄧、唐、均、淅、重七州。唐朝貞觀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廢重州,以荊山縣來屬於。唐朝貞觀六年(壬辰,公元632年)廢都督府。唐朝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廢鄀州,以率道、樂鄉二縣來屬於。又撤常平入襄陽,撤陰城入谷城,撤南津入義清,撤漢南入率道。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襄陽郡。唐朝天寶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置防禦使。唐朝乾元元年(甲午,公元874年)復為襄州。唐朝上元二年(乙亥,公元675年)置襄州節度使,領襄、鄧、均、房、金、商等州,自後為山南東道節度使治所;轄領襄陽、鄧城、谷城、義清、南漳、樂鄉諸縣。以後襄陽為歷朝郡、州、道、府之治所。
堂號
襄陽堂:以望立堂,亦稱荊襄堂、襄州堂。
字輩
重慶
重慶巫溪朝陽鎮蹇氏字輩:南益維光大,萬發永吉昌,家興全忠孝,福祿考自強,國正天易順,少年定安邦。
重慶奉節蹇氏字輩:“中良傳家興有德世代遠”
重慶潼南蹇氏字輩:德福臣爾朝,儒政維仁宗,永遠躍先澤,文光畢士通。
重慶城口蹇氏字輩:正大光明,德永遠宗。發其百萬,忠良順家。和福子孫。
重慶酆都蹇字輩:國政朝文時精華,永珍興隆永瑞光,贍養少宗成仁帝,蘭田貴子映明坊
重慶南岸蹇氏字輩:道德文原啟;時維異來成;朝廷應合正;仁義禮智信;登崇宗泰守;福才萬世興
重慶江津蹇氏字輩:時來天子三錫澤,廣(光)大詩(書)書(聲)萬世昌, 榮華富貴多福擇,祖德宗功兆馨香
重慶巴縣蹇氏字輩(不完整版): 朝廷應和正,仁義禮智信,登崇宋太守,福祿萬世興
重慶長壽蹇氏字輩:道德源文啟 時來裕維承 朝廷應合正 仁義禮智信 登崇宗太守 世代復聯興 本立芳隆盛 家齊業廣榮 安邦懷遠大 在國獻經綸 永紹沿書澤 儒學慶昇平 天官開弘恩 昆仲俊賢明 步武光先緒 雄謀振華林 康長滿財貴 千秋顯昌恆
重慶彭水字輩:維奉常成友,國正天興順,世代祚朝廷,剛明登金榜(冊),文昌禮立仁,大中書勝美,萬山應光榮,華堂立龍位,清和智安生(升),永遠享太平。
湖南
湖南安鄉、華容蹇氏字輩:昌後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啟正,永代迪前光。守典傳家政,鴻猶廣國華,英才恆繼體,作述集休嘉。
湖北
湖北房縣蹇氏字輩:“……培德正興本禮家臣……”
湖北利川蹇氏字輩:昌後承先德,振宗在敦常,斯文大啟正,永代迪前光。守典傳家政,鴻猶廣國華,英才恆繼體,作述集休嘉。(大厚承先德,振宗守天常,斯文字心真,永代列紹光 )
湖北松滋蹇氏字輩:“正大光明洪開永昌紹承祖德為起賢良”。
四川
四川南充蹇氏字輩:年思國天元。大朝文學啟,明廷仕永登,根培崇仁秀,映紹時維榮。( 良思國天其員大曹文學允明聽是女申根佰從委秀映尚時圍任) 續字輩:華興昇平慶,宏志茂賢嘉,良澤定顯倫,宗繼程萬遠。
四川蒼溪蹇氏字輩:(白山鄉)顯元奉文思,國際聯登時,先聲可茂士,有得應天之。(黃貓鄉)士已未韋三,大地從正道,宗德繼志長,李藝傳受本,寅信克受昌。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分支 蹇氏字輩:工運成單、登是平大、名任易裡、志星國的、家和神顯、謠清跟允、華勇繼成 另有相同(工運長單登是庭大名任易李志星國第家和常顯要清恩榮華勇繼承)
四川自貢、瀘州分支 蹇氏字輩:思宗敬祖、廣生賢良、孝維廷國、忠相朝邦、文武聯登、蘭桂騰芳、明天佑汝、世光永昌
四川巴中蹇氏字輩:大朝文學啟,明廷仕永登,庚佩叢仁侯,萬代子孫欣
四川宜賓市屏山縣太平鄉蹇氏字輩:大有成亭洪之居,文澤朝應宗復興,良才永定平安泰,天錫美竹幫國清
四川成都市邛崍市/湖南省麻桿縣孝感鄉蹇氏字輩:金家澤萬逢,文朝德洪忠,鳳開龍樓步,普天慶雲風。
陝西
陝西漢中蹇氏字輩:朝應國明(倫)維,萬登(燈)林正長,紅雲福興義(利)
遼寧
葫蘆島蹇氏字輩:“……北上族人起,天地風逍遙”
山東
山東蹇家蹇氏字輩:效述申家令,昭穆斯同符,一本起雲仍,叢龍廣天祖
山東臨沂蹇氏字輩:紀樹深家令兆木斯同福
貴州
貴州正安蹇氏字輩:孟世仕來(時來天子)三錫澤,廣大詩書萬世昌
貴州遵義道真蹇氏字輩: 應來臣玉孟,以下分立三支字派,
一是大土坪: 仕志光朝廷,忠孝榮世澤,德化慶長明。
二是南埡口: 仕時祥開泰,運世盛重儒,宗福祿增輝。
三是方丘: 仕源壽世昌,清明中相國,大道孝聯芳。(此三支字派用完後,共用新續字輩)三會啟偉 業,黔北樹金星,多才貴奉獻,仁義昭乾坤。群賢思強國,龍鳳喜飛騰,前旺後發遠,剛正永陽春。
雲南
雲南鎮雄蹇氏家譜:國臣士朝映洪秀,家慶發祥登仁壽,耀祖光宗元世憲,萬代金龍總在賢。
【楹聯典故】
八言通用聯
千里行師,老成進諫;
三朝著績,銀印增榮。
——上聯說春秋時期的蹇叔,原寓居宋國,後經百里奚推薦,秦穆公用他為上大夫。穆公要遠襲鄭國時,他極力諫阻,未被採納。出兵時,他到隊伍前哭著送軍中的兒子,說:“晉國軍隊肯定在崤山抵禦秦軍,你必死在那裡。我等著收你的屍骨吧!”結果正如他所說,秦師全軍覆滅,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名大將都被晉人俘獲。下聯說明朝時期的巴縣人蹇義,字宜之,原名珞,明洪武年間進士,宮中書舍人。明太祖曾問他:“你是蹇叔的後人嗎?”他叩頭不敢回答。太祖見他誠實,為他改名為“義”。明成祖時,曾輔佐太子監國,軍政大事都依靠他,後官至少師。歷官五朝,在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三朝,尤其顯赫。後來的明仁宗、明宣宗分別賜他銀印。
【祠堂古蹟】
重慶蹇氏家族墓地
重慶大竹林鎮的金開大道西段公路邊有一處廢墟,這就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蹇氏家族墓地。前幾年,官至一品的蹇義的神道碑在北部新區大竹林龍凼山被發現,成為轟動。而如今,神道碑卻幾乎被壓在了新修建的公路下,上面堆滿了各種垃圾。現在只能從公路下看見半截神道碑的背部了,而神道碑下面的贔屓則已被公路建設的棄土掩埋,不能看見。沿著小道走到後面的半山坡,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被人用綠網罩住。在牌子的後面田地裡,殘存的一座碑亭風化嚴重,且嚴重傾斜得越來越搖搖欲墜了。經歷了棄土掩埋、盜掘,以及歷史的風風雨雨,本來地上文物就不多的蹇氏家族墓地,越發淒涼在田野。若再不保護,它就真的只是徒有虛名了。
蹇義,是明朝重臣,官至史部尚書,經歷了五朝六個皇帝,是為“天官”,其家族成為重慶史上第一望族。現今的重慶主城渝中半島,一些地名如“天官府”、“蹇家巷”、“蹇家橋”等,均與其有關。
【典故軼事】
蹇叔哭師
出自於【左傳·蹇叔哭師(僖公三十二年)】,本文記敘了秦國老臣蹇叔在大軍出征鄭國之前勸阻的一篇哭諫。
冬天,晉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剛走出國都絳城,棺材裡發出了像牛叫的聲音。卜官郭偃讓大夫們向棺材下拜,並說:“國君要釋出軍事命令,將有西方的軍隊越過我們的國境,我們襲擊它,一定會獲得全勝。”
秦國大夫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國報告說:“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佔領他們的國都。” 秦穆公向秦國老臣蹇叔徵求意見。蹇叔說:“讓軍隊辛勤勞苦地偷襲遠方的國家,我從沒聽說有過。軍隊辛勞精疲力竭,遠方國家的君主又有防備,這樣做恐怕不行吧?軍隊的一舉一動,鄭國必定會知道。軍隊辛勤勞苦而一無所得,一定會產生叛逆念頭。再說行軍千里,有誰不知道呢?”秦穆公沒有聽從蹇叔的意見。他召見了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將領,讓他們從東門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們說:“孟明啊,我看著大軍出發,卻看不見他們回來了!”秦穆公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什麼?要是你蹇叔只活箇中壽就去世的話,你墳上的樹都有兩手合抱一般粗了 (你現在離中壽都過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聵)。”
蹇叔的兒子跟隨軍隊一起出徵,他哭著送兒子說:“晉國人必定在崤山抗擊我軍,崤有兩座山頭。南面的山頭是夏王皋的墳墓,北面的山頭是周文王避過風雨的地方。你們一定會戰死在這兩座山之間,我到那裡收拾你的屍骨吧。”於是秦國軍隊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