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氏起源及歷史

練姓圖騰_練氏圖騰

練姓圖騰(練氏圖騰)

  練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伏羲風姓。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是中華有姓之始。練姓主要在福建形成與發展。練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曆史,族人已分佈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練氏聚居地,現已出現練(東)何後裔五十七代。練姓現今人口約三十一萬,在中國大陸排在第二百六十四位。臺灣排名一百七十一位。

 【釋義】練,“加工也。”本義是指把生絲或織品煮得潔白柔軟,已經加工好的熟絹也稱“練”。

【得姓始祖】

  練何:字子俊,本姓東,即東何,河內人,伏羲傳至六十四代裔孫。據《百家姓》中記載,練氏的始祖本姓東名何,世居河內(今河南沁陽)。東何智勇超群,唐貞觀年間任總管府錄事參軍,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庚子日(農曆十一月三十日),奉詔協助李績出征高句麗。征戰久攻不下,東何到實地勘察,獻火攻之計,大破南蘇羅城。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在臨渝關的漢武臺刻石記功會上,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東何為岐山侯,賜姓練氏,封三世恩榮世襲騎尉將軍。就這樣,東何改名叫了練何。欽差大臣兵御尚書大總管李績贊曰拜題:“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 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妣趙氏,封一品夫人,後與夫合葬於懷州河內縣紫金壇(今沁陽市神農壇)。練公與趙氏夫婦生育二子:練舜麒、練舜麟。長子麒襲職騎尉將軍。麒公有四子友欽、友明、友文、友思,長孫欽公襲職騎尉將軍。欽公子賢相,亦襲職騎尉將軍。如此殊榮,故練氏後人奉東何為練姓的得姓始祖。(參閱957印景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二六三957一449頁欽定四庫全書《萬姓統譜》卷一百二、《中國人名大辭典》1525頁)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伏羲,屬於帝王賜姓改姓為氏。

  伏羲傳至六十四代裔孫東河,世居河南河內(今屬泌縣),仕於唐。據南朝宋何承天所撰《姓苑》記載:東河於唐貞觀十八年(644年),任總管府錄事參軍,奉詔助大將李績伐高麗有功,高麗南蘇羅城為巨木構建,堅固無比,唐軍數次攻擊皆失利,東何跟軍實礦,獻火攻戰術,唐軍攻破南蘇羅城有功。因功,唐太宗李世民以東河精練軍戎之事情,在他原姓“東”加“糹”,以“絲”為“社稷之固”之意,賜東河姓練,稱練何,並封岐山侯,世居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其後代相傳姓練,稱為練氏。

  源流二

  出自地名。南朝的《姓苑》記載:“其先仕閩(五代之小國,故地在今福建閩侯),食邑閩之練鄉,因氏。”練氏源出不祥,以地名為氏。練的古地有春秋的練瀆,故地在今江蘇蘇州西南。練墟,故地在今江蘇吳縣西南。練溪,即今安徽歙縣東北練河。練江,今廣東普寧至潮陽一帶。這支練氏的歷史至少有1500年。

【遷徙分佈】

  遷徙

  練氏源出伏羲之後,始自東不訾第96代嗣孫東何公。於唐初貞觀年間,東何任總管府錄事參軍,奉詔助李勣將軍出征高句麗,東何獻火攻戰術,破遼東城有功,賜姓練,並封岐山侯,世居懷州河內縣。故東何為練氏的受姓始祖。練氏東何受姓後,其孫練友明遷建州府(今福建浦城)開始,又傳十六代練幹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玉山鎮),傳至第二十二代練詒嘉時,遷到江西臨江府三洲(今江西峽江);又傳至第二十八世孫練淵文,字豪,任福建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淵文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福建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今洋背村)開基繁衍;又傳至三十二世孫練元龍,明朝初期遷至廣東梅縣,後又遷至興寧。

  練元龍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歷經六百餘年,人口將近七萬人。而今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的練氏族人,就是入粵興寧練元龍的第五子練思寧的後裔。由於練何世居河南河內縣(今河南沁陽),故練氏族人以“河內郡”為望。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個支系的練氏,依“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此兩郡均是練何的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了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遂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分佈

  宋朝時期,練姓大約有1萬餘人,主要分佈於福建,江蘇,廣東一帶。

  明朝時期,練姓大約有1萬3千人,當時江西成為練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練姓人口的40%。其次分佈於福建、江蘇、安徽、湖北等地。

  當代練姓的人口大約有31萬,排在第264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2%。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練姓的第一大省為廣東,大約佔全國練姓人口的40%。練姓在全國主要分佈於廣東、廣西,這二省區集中了練姓人口的78%。其次分佈在四川、浙江、貴州、福建、江西、河南等地。

  練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桂黔瓊、粵湘大部、江西南部、閩浙交接地區、湖北西南、重慶南部、四川東南、雲南東部,練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為0.09%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2%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5%,居住了大約8%的練姓人群。

  上海市其餘各區縣的練姓居民數量較少,據新編《寶山縣誌》和《上海縣誌》記載:練姓居民寶山全縣1戶,上海全縣5名。1989年夏江西省新淦縣博物館的楊館長來滬曾對筆者講過,在全國範圍內練氏聚居地僅發現在江西省峽江縣水邊鄉的黎民村和上海市嘉定區的侯家灣兩處。原籍侯家灣的美籍華商練偉康先生來信告訴筆者,他在海外已闖蕩了數十年,到過許多國家和地區,僅在印度尼西亞和中國臺灣島各見過1戶練姓人。

  在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象洞鄉洋貝、巖前鎮靈巖、楊梅、上墩聚集了很多姓練的 起碼超過4000人 他們都是客家人 ,在廣東惠州市、梅州興寧市有很多練姓的,其中惠州市惠城區大嵐鎮有相當大部分是練氏家族,此地也是練氏家族最先開拓,後面才有其它姓氏進入,此地河內堂宗祠有數十所,是練氏宗親聚集地之一。江西贛州、吉安等地也有少數練姓人群。享有豫東明珠的河南永城市練姓族人有萬餘人,但網路上暫無相關可考資訊,但據當地練氏族人介紹,永城市北以"練"字開頭的村莊共計18個.而全市則有將近30個以"練"字開頭的村莊,大部分都是練氏族人。廣西容縣石寨鎮鴨塘村有練氏聚居地。

  【入閩遷徙】

  在《百家姓》有記載:“練氏東何公得姓後,其孫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傳至第二十二代詔嘉公時,遷到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二十八代淵文公,字豪,任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豪公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村(今洋背村)開基繁衍。”

  族譜記載,從練何之孫練友明遷福建建州(今福建建甌)開始,傳二十二世孫,後遷江西新淦縣(今江西新幹);又傳二十八世孫練淵文,遷福建武平縣;又傳至三十二世孫練元龍,明朝初期遷至廣東梅縣,後又遷至興寧。 練元龍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歷經六百餘年,嗣裔分佈廣東興寧、紫金、惠陽、惠東、陸河、河源、博羅、增城、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四十多個市縣,人口將近七萬人。而今深圳龍崗區坪山鎮的練氏族人,就是入粵興寧練元龍的第五子練思寧的後裔。由於練何世居河南河內縣(今河南沁陽),故練氏族人以“河內郡”為望。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個支系的練氏,依“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此兩郡均是練何的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了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遂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寧化客家姓氏簡介》:練氏得姓始祖練河,字子俊,妣趙氏,生二子:舜麒、舜麟。長子舜麒,娶陸氏,生四子:友欽、友明、友文、友思。次子舜麟,娶張氏,生二子:友德、友善。舜麒次子友明,字小聰,由河南河內縣遷福建建州寧化縣(一說建寧),為入閩練氏開基祖。友明妣王氏,生二子:賢佐、賢佑。裔孫分衍建寧,傳二十二世孫,再衍江西臨江新淦縣三洲。臨江練氏六世學洙第四子練淵文,諱豪任,元延祐間任寧化縣教諭,延祐二年(1315年)八月,農民起義軍蔡五九攻陷寧化縣城,豪任避亂舉家遷居武平象洞肇基繁衍。又傳至三十二世孫練元龍,明朝初期遷至廣東梅縣。練元龍為入粵興寧的始祖,清光緒中業(1890年前後),練朝錦自武平返遷寧化縣安遠鄉開基,已歷100多年。

  練氏入閩歷經六百餘年,武平象洞練氏以豪為始祖。清康熙四十八年修撰的武平縣象洞《練氏族譜舊序》記載:廿八世淵文,名豪,授寧化教諭,遂家焉。豪本貫江西臨江新淦縣,時蔡五九亂,陷寧化縣城,豪歸裡,爰攜僕至家,由寧化葛藤村而至武平象洞陽賁開居,今稱之為練坊者,即豪故居也。嗣裔孫廣佈閩、浙、陝、蜀、黔、滇、粵、桂、湘、臺、贛等省地,聚居地為廣東興寧、紫金、惠陽、惠東、陸河、河源、博羅、增城、信宜、高州、鬱南、雲浮、新興、陽春、陽江、陽東、四會、廣寧、鶴山、中山、廣州等四十多個市縣,人口將近七萬人。

  練氏家族在福建主要分佈於閩西為主的客家地區,其次為閩北浦城(1200多人)等。寧化縣中沙鄉仍保留有唐宋時期練氏聚居地練畲村。練氏多數散居在上杭縣的臨城,武平縣的平川、象洞、巖前、城廂、中山,寧化的城南、翠江、濟村、河龍、安遠等鄉鎮。其次是寧德地區,以壽寧錢塘村一帶相對集中。

  練氏世系

  練(東)何得姓後,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傳至第二十二代練詔嘉遷江西新淦縣三洲。傳至第二十八代練淵文,字豪,授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豪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開基蕃衍。至明洪武初年,練氏後裔逐漸遷往廣東,有的落居在興寧龍歸洞,有的在廣東惠陽等地。清乾隆年間第四十九代練慶廷,字芳飛,翻越叢山峻嶺,渡汪洋大海登陸臺灣台中遷居苗栗頭份,披荊斬棘,耕耘斯土。練慶廷生練集泰、練良泰、練享泰、練蘭泰、練求泰。練良泰生練端雲、練生雲、練辛雲、練增雲、練根雲。練辛雲生練盛幹、練盛立、練盛玉。練盛玉生練官保。練官保生練春皇、練春富、練春貴、練春祥、練春發、練春華。練春貴生練金蘭、練榮樞。練金蘭生練錫九、練錫銘、練正沼、練錫麟。練錫銘生練智文、練顏任、練兆欽、練兆銘、練兆國。練兆欽生練龍斌、練曉帆。練慶廷至今有數百年之久,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臺、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氏族繁眾,如星之耀,祖德宗功,先後輝映。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字在君,率兒子練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幹華村開基發展。至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臺灣各地。練姓在臺灣排名第171位,主要來自福建和廣東,人口密度依次為臺北、基隆、臺中、宜蘭、苗栗、南投、彰化。

【郡望堂號】

  郡望

  由於練何公世居河南河內縣(現為沁陽縣)故練氏立“河內郡”。在福建省聚居有“河內郡”、“丹陽郡”、“建安郡”三支系練氏。依據“丹陽郡”和“建安郡”兩支系提供的現存譜料,存疑終於解開,此兩郡均是何公後裔,只不過是因遺失遷入“丹陽郡”和“建安郡”以前的具體世系譜料,而以“丹陽郡”、“建安郡”立譜而已。

  河內郡:古以黃河以北為河內,以南、以西為河外,這是晉國人的觀點。楚漢之際置河內郡,轄今豫北的西部,治懷縣(今河南省武陟西南)。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省沁陽)。隋於野王為河內縣。隋唐河內郡即懷州。元懷慶路。明清懷慶府。河內縣之名不變,常為治所。民國政府時,改河內縣為沁陽。

  丹陽郡:①古楚國原在丹陽,即今湖北省秭歸東南。楚文王東遷至今湖北枝江西,仍名其地為丹陽。②丹陽(楊)縣,秦置,在今安徽省當塗東北,唐併入當塗。③漢置丹陽(楊)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國吳移治建業(今江蘇省南京),隋滅陳後廢。煬帝又以蔣州(今南京)為丹陽郡。

  建安郡:今福建省建甌,東漢末分侯官縣置。孫吳分會稽郡置建安郡,以建安縣為治所。福建與浙江分治始此。以後建安郡漸縮小為今福建省西北部。隋唐以閩州、建州為建安郡。

  堂號

  河內堂:以望立堂,是練氏的總堂號,河內即是今河南省河內縣,為練氏的發源地。

  丹陽堂:以望立堂。

  建安堂:以望立堂。

  此外還有龍興堂等。

  字輩

  浙江縉雲練氏字輩:“億萬千百謙恭懋德仁義禮智文忠信賢良方英俊高明清廉”。

  浙江景寧河內堂練氏字輩:“明國文日元秉學時忠章溫良奕世昌”。

  福建、廣東練氏字輩:“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順星公庭粵科伯積德家子孫奕餘慶富貴享榮華成爾予琦元中華漢朝廷儒曰文思廣世永仕天明”。

  河北燕山練氏字輩:“秦喜富貴和華…代千孫榮通順志靖讓永興旺有來應祖盛宗起奕世桂昌隆慶暖玉諧富祿發祥承美景禮儀長輝積懋財詩書文采家聲秀昆仲常存澤遠揚”。

  貴州鳳岡河內堂練氏字輩:“聖邦承顯守英希公師光大逺文家發起卋紹虞唐秉忠懐祖志軆國繼宗方興仁和孝友昭德永隆昌”。貴州省鳳岡縣第二十一世孫練紹基表。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河內家聲遠;

  岐山世澤長。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練氏宗祠通用堂聯。

  七言通用聯

  青丘集表忠傳世;

  金川院立祀妥靈。

  ——佚名撰練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練定,字公權。著有《青丘集》。下聯典指明代江西峽江人練子寧,名安,字子寧,洪武年間進士,歷官修撰、左副都御史、工部侍郎,惠帝時官御史大夫,與方孝孺並受重用。燕王朱棣攻人京城搶奪帝位,他被捕,不願屈服,與全家人一起被殺。遺文被編為《金川玉屑集》,文學家李夢陽又立金川書院來紀念他。

  台山連線岐山業;

  淡水長流淦水風。

  ——佚名撰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茂林社群練氏宗祠聯

  祠祀此支練氏開基始祖練蕃榜,字在君,率兒一子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乾華村開基發展。氏族人特於原鄉茂林社群建一座兩層鋼筋水泥宗祠,以供子孫祭祀和懷念祖德。

  十四言通用聯

  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臺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

  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

  ——佚名撰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茂林社群練氏宗祠聯

  全聯典指練氏始祖東何,世居河內縣(今沁陽),智勇超群,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受姓始祖練何公,為了讓子孫後代記住練氏由來,特將李勣將軍的讚詞:“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作為子孫輩行詩。在族譜上可以看到:何生舜、舜生友、友生賢、賢生裔、裔生岐、岐生山、山生侯、侯生第……的記載。

  【祠堂古蹟】

       武平縣練家祠

  武平縣練家祠,位於福建省武平縣象洞鄉登塘尾村。明代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始建。

       臺灣茂林練氏宗祠

  臺灣茂林練氏宗祠,位於武平鄉茂林社群,為兩層鋼混結構。祠堂楹聯:“台山連線岐山業;淡水長流淦水風。”“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臺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紀念他們入墾臺灣省開基。

       浦城城西練氏夫人祠

  浦城城西練氏夫人祠。練氏夫人練玉姑世系是: 練何——練舜麒—— 練友明——練賢佐——練裔慶——練岐安——練山毓——練 侯籍,——練玉姑。練侯籍即是練氏夫人的父親。練氏夫人是練何的第九世孫。

  【典故軼事】

  芝城之母

  練氏夫人(872~952年),練寯,浦城練湖人,(872~952年)。嫁與章仔鈞為妻。唐天佑年間(904-907年),章仔鈞撰《時論三策》獻給閩王王審知,得到王的賞識,任西北行營招討使,配給步兵5000名,屯守浦城西巖山。有一次,唐將盧某託言借路經過山下,到時卻忽然擂鼓攻打營壘,包圍營盤。章急派邊鎬、王建封兩名校兵往建州求援。兩校兵因雨延誤時間,按軍法應當處斬。練夫人出面勸阻說:“形勢危急,正是用人之時,怎可殺壯士?”於是,仔鈞釋放了兩名校兵。後來,邊鎬和王建封投靠南唐。後晉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稱帝,國號大殷。次年到福州為閩王,改大殷為閩國,國都仍設在建州。南唐乘王延政初定福州,派查文徽率兵攻打建州,用王建封為先鋒,邊鎬接應,城破,王延政投降。當時章仔鈞已死。邊鎬和王建封查知練氏夫人移居建州,為報恩德具備金銀、布匹贈送夫人,同時還交給一面白旗,說:“唐兵就要屠城,請夫人將這旗子插在門前,以免兵士誤犯。”夫人慨然退還所有金銀、布匹,連白旗也交還給他們,並鄭重地說:“你們如果顧念舊時恩情,我希望保護全城。如果一定要屠城,我全家願意與城同存亡。唯獨留住我一家,也沒有什麼意義。”邊、王二人大為感動,停止屠城,全城百姓得以保全。她用大愛演繹了中國唐五代時期的“辛德勒名單”,她用大智拯救了萬戶黎民免受血光之災。面對城門外的刀光劍影,面對一觸即毀的建州古城,她以仁者的力量,以願殺老嫗一身,免城中老幼一劫的英雄氣概,讓屠城者止步城下,放下屠刀。建州人民感念練氏夫人全城大德,在夫人辭世後,破城治不許建墓禁例,將練氏夫人墓建於州署後衙。立碑曰“全城眾母”。明正德十五年(1505年),建寧府同知湛龍,奏準建章太傅練氏夫人祠。光緒三年(1877),敕封保唐靈佑渤海郡君練夫人。千百年來浦城父老鄉親“芝城之母”“越國夫人”被搬上贛劇舞臺,就這樣定格在閩北歷史長廊中。她的恩德撐起人性的基石,她的風采折射生命的靈光。《南雄州志》記載:聖化夫人姓練氏,五代時有保全建州一稱生靈功。宋祥符中,其元孫章得象牧南雄,設夫人位於署內,凡興利除弊,必禱夫人而後施行,在在多惠政,雄人感戴,於是城鄉遐邇,均立廟祀之。咸豐年間,紅髮各匪,竄擾始興,及逼近南城,經前署知州孫福謙先後督兵援剿,有白鶴紅燈,俱從神廟擁出,得以克敵破賊,紳民以夫人迭著靈應,保護地方,稟州詳奏,勒加保康封號。

  練誕節

  練姓是我國的姓氏之一。分佈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47萬,在中華姓氏人口 排名第251位。唐太宗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十月戊午日(農曆十月廿三日)在臨渝關的漢武臺刻石記功會上,以“精練軍戎”賜東何姓練,封岐山侯。從公元645年農曆十月廿三日起,華夏大地、中華歷史上便有了練姓,練氏一脈相傳至今,已經1370年。練氏宗親定每年農曆十月廿三日為公祭練何將軍日,此日可簡稱為“練誕節”。

  據練氏宗親會訊息說: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練氏聚居的廣東、福建、江西、廣西、江蘇、臺灣等地,都要在當地練氏宗祠舉辦“練誕節”活動;這一天,他們還要選派宗親代表,不遠萬里來到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陽市神農山,舉行“練誕節”相關紀念活動。

  附:《練氏溯源序》

  粵稽洪荒甫闢,生民渾噩,姓氏未著。自太昊嗣興帝,號伏羲,以木德王其姓風氏。自不訾以後,歷傳九十六代嗣裔東何公,乃漢仕郎中涇州東富公二十七代元孫,世居河內縣,智勇超群,於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勣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上以“精練軍戎”,封公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相傳至今,不易其世系、世族、郡縣,人文愈傳愈盛,可得而詳記焉。

  自何公受姓,生子舜麒、舜麟。麒公授世襲職騎尉將軍,生友欽、友明、友文、友思。欽公為襲職騎尉將軍,生賢相,相公亦為襲職騎尉將軍。而友明公自幼能文,工於詩,不求聞達,好山水之清奇,遷閩之建州浦城,娶王氏,生賢佐、賢佑。佐公有文行考功員外郎,生裔慶。慶公授選布政司理問直隸分州,生岐安。安公生山毓。毓公生侯簡、侯籍。簡公任山西津河縣令。籍公邑庠生,生第高、第亨,女玉姑適章太傅,忠貞之名,載於史記。亨公生貞石、貞竹、貞絲。絲公生觀星、觀鬥。星公武德郎雲騎尉漕衛領運千總,生恩春、恩冠。春公生及柄、及桂。柄公名定,嘉佑九年進士,官至朝議大夫,生賜瑚。桂公字月亭,嘉佑六年副魁,任授廣東保昌縣訓導, 生賜璉、賜璋。璉公字素,崇寧元年進士,生性初。璋公廷試進士,任授江南倉州知州,督理甘肅糧餉軍務有功,擢升山東道巡按御史,生性敏、性良。敏公大觀三年進士,官至奉議郎,生啟玉、啟運、啟蓮。良公邑庠生,生啟明、啟日。明公名幹譽,賜進士出身,遷建州南吉遊坑,任河南考城縣令,清廉民建有祠奉祀,生宇亮、宇禎、宇樹、宇梧。亮公名粲,官至通直郎,民以廉稱之。禎公名來,著《大易發微》、《二禮釋疑》、《採野遺民》諸集。樹公名錶鵬,邑優行廩膳生,以著書自娛、《大易發微》等書傳世。梧公名逢,登進士,授撫州司,遷劍浦縣令,調本州推官。樹公生詩賦、詩興、詩傳。傳公名文開,登開禧時進士,任江南淮安府教授,生書紳、書縉。縉公生冠群、冠世。世公恩授貢生,生冕端、冕靖。端公郡廩生,恩科明經進士,生詒嘉、詒聲。嘉公字子善,覃恩承德郎,由閩遷江西新淦縣之三洲,生謀政、謀德、謀道。政公生濟柏、濟炳、濟林、濟松、濟椿。柏公大宋時鄉試進士,生美志、美成、美衷、美源。志公字孟庸,號一郎,任福建建寧府通判,致仕後創修宗譜作家訓,以遺子孫,妣黎太宜人,生理通、理中。中公生學洙、學泗。洙公字永升,賜贈修職郎,生淵才、淵海、淵文、淵瀾。淵才字英,號孟顏,遷長洲,妣劉氏,生源振。淵海字雄,號仲顏,任三洲指揮職,生源巨。鉅公字清,妣黃氏,生文壽、文從、文棠、文甫、文常。夫文甫公者,妣黎氏,生伯尚、伯升。伯尚,諱明,字高,臨汀、鎮安二府通判,妣郭、李、郝氏,生子寧、子載、子宏。子寧,字名安,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配王、何、曾氏,生觀、宣童、仁善、成經、任忠。子載生人異、人特、朋童。子宏任授福建上杭教諭。淵文字豪,號伯顏,郡廩生,恩授明經進士,任授福建汀州府寧化縣教諭,因贛州蔡五九亂陷寧化城,由葛村至武平象洞鄉陽賁村而居焉。淵瀾字傑,號叔顏,妣李氏,生源富。

  子寧先生以乙丑科進士,欽點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未幾丁艱歸裡,修輯家乘,以稿示餘,餘閱斯譜,世次井然有序,分遷昭然不爽,親疏有辨,異同有別,昭穆有序,凡祖德宗功,一一表揚,而弗替者,秩秩乎大猶也,非先生之孝思不匱,亦焉能彰明較著若是哉。餘不文,謹溯其姓氏,考其源流,臚列陳之,以垂諸篇端雲。

  乙丑科賜進士欽點探花及第授翰林院修撰詹事侍東宮講讀年家姻眷晚生黃子澄頓首拜撰

  大明洪武二十年丁卯歲三月朔日

  ——注:《練氏溯源序》是公元1387年,洪武進士,工部侍郎,御史大夫練子寧續譜時,請同科進士黃子澄撰寫的譜序。

  附:練氏世系:

  練何(東何)得姓之後,其孫練友明從河南第一次入閩建寧(唐朝建州府)。

  傳至第十六代練幹譽遷建寧府(今建甌市玉山鎮)

  傳至第二十二代練詒嘉遷江西峽江縣三洲。

  傳至第二十八代練淵文,字豪,授寧化教諭,再次從江西入閩。適值贛寇蔡五九作亂,攻陷寧化,練豪率眷屬沿山區走避,遷居武平縣象洞鄉洋貝開基蕃衍。

  傳至第三十二代練元龍明初遷廣東梅縣,後遷興寧市甘專村至明洪武初年,練氏後裔逐漸遷往廣東,有的落居在興寧龍歸洞,有的在廣東惠陽等地。

  清乾隆年間,第四十六代練慶廷,字芳飛,翻越叢山峻嶺,渡汪洋大海登陸臺灣台中遷居苗栗頭份,披荊斬棘,耕耘斯土。子孫繁衍已十餘代,遍及臺、閩、粵、港、美洲及澳洲等地。氏族繁眾,如星之耀,祖德宗功,先後輝映。

  清嘉慶年間,在武平象洞的練氏後裔練蕃榜,字在君,率兒子練兆科,二個孫子和族親四十餘人渡海,去臺灣省臺北縣石門鄉幹華村開基發展。至1971年,因該村建核能電站徵用,遂分道他遷臺灣各地。

  為紀念他們在臺灣省開基,其祠堂聯曰:“台山連線岐山業,淡水長流淦水風”。“思我祖別井離鄉,由汀武而適臺灣,闢土開疆,克儉克勤新世澤;囑爾曹守成創業,自士農以及工賈,繼志述事,毋忘岐淦舊家風。”

  其中說,始祖練(東)何,世居河南河內(今河南沁陽),智勇超群,唐貞觀時,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詔與李將軍伐高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有功,唐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農曆11月,唐軍征伐高麗,東何在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農曆5月甲申日率軍攻破遼東城,唐太宗以“精練軍戎”封為岐山侯,賜姓練氏,故易“東”為“練”。

  由此推算,練氏至今已有一千三百餘年曆史,族人已分佈在全國各地及海外,近千個練氏聚居地,現已出現練(東)何後裔五十七代。

  練姓祖根在沁陽 ——趙倡文·

  練姓由李世民親自賜姓而來,練姓祖根在沁陽。賜姓在古代可是大事,一般是由天子為褒獎有功才賜姓。那麼,練姓始祖究竟有何功德,會被李世民賜姓呢?這還得從隋唐之際征討高句麗說起。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在戰亂中逐漸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控制。建立在這一土地上的高句麗、百濟、新羅等國不斷坐大,尤其是高句麗,經過四五百年的發展,到隋朝時,已成為地區霸主,他地跨鴨綠江兩岸,西至遼水,領有今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北部之地。

  高句麗虎距東北,俯瞰中原,令隋王朝憂心忡忡。隋煬帝曾說:“譬如天上止有一個日照臨,莫不寧帖;若有兩三個日,萬物何以得安?”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隋煬帝在懾服北方勁敵東、西突厥後,便將兵鋒轉向了高句麗。然而,令隋煬帝沒想到的是,他興師百萬,三次御駕親征高句麗,卻都已慘敗而告終。這三次用兵,加重了隋王朝民眾的兵役徭役負擔,使民眾不堪重負紛紛揭竿而起,隋王朝也由極盛而驟亡,隋煬帝本人也因此成為千古暴君。

  唐王朝建立後,也不能容忍高句麗的存在,但由於江山未穩,不便用兵,倒也和平相處了幾十年。等唐太宗李世民坐穩江山後,征討高句麗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在唐太宗看來,之所以要征討高句麗,一方面是高句麗經常欺負周圍的小國,嚴重威脅到中原王朝的安全,另一方面,他與隋煬帝一樣都有一個遠大的志向,那就是高句麗佔領的“遼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一個有為的君主,就必須將她收復回來。史書記載,唐太宗曾說:“遼東舊中國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師者,四喪律而還,殺中國良善不可勝數。今彼弒其主恃險驕盈,朕長夜思之而輟寢,將為中國復子弟之讎,為高句麗討弒君之賊。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將士之餘力,平蕩妖寇耳。”也就是唐太宗說,遼東自古就是我們的領土,只是後來被他們佔領了。隋朝幾次想收回來但都失敗了,有無數好青年因此而喪命。現在高句麗依仗地勢險要目中無人,我是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日夜想著如何復仇。現在天下都平定了,還有這個地方沒有平定,此時不平,更待何時?

  當然,唐太宗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煬帝征討高句麗的前車之鑑,他不打無把握之仗,經過長時間的籌備才於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十一月三十日,李世民命太子詹事、英國公李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出柳城,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副之;刑部尚書、鄖國公張亮為平壤道行軍總管,以舟師出萊州,左領軍常何、瀘州都督左難當副之。發天下甲士,召募十萬,並趣平壤,以伐高句麗。自己則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的二月十二日,像隋煬帝一樣帶領文武大臣御駕親征。練姓的得姓始祖東何也在征討大軍之中。

  東何,字子俊,世居河內,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沁陽市一帶。由於他才思敏捷、智勇超群,帶兵帶得好,被唐太宗李世民委任為總管府錄事參軍,負責訓練兵勇。這次李世民親征,東何就帶著經他訓練過、被稱為“鐵騎”的數千精兵,在李世民帳下聽命。

  雖然唐太宗對這場戰爭的勝利充滿信心,可高句麗早就有與中原王朝一決高下的野心,經過這些年備戰也確實不是好惹的。唐軍在取得蓋牟城之戰的勝利後,就在遼東城受阻。

  能否順利攻下遼東城,對於唐軍這次軍事行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要知道隋煬帝三次親征都止步於遼東城,唐軍如果攻不下遼東城就將重蹈隋煬帝的覆轍,征討將歸於失敗。因此,李世民非常重視這次攻城行動。

  五月十日,李世民率大軍度過遼河,在遼東城外與李勣會合後,就下令拆除橋樑,以堅定士卒與敵死戰、攻克遼東城的決心。雖然唐軍將遼東城重重圍困,可一連攻打數日還是不能攻克,李世民是心急如焚。

  五月十七日,東何帶領自己的數千“鐵騎”跟隨李世民親臨攻城前線。五月的天,本來又悶又熱,可此時卻有陣陣西南大風吹來。東何見狀即向李世民獻計:“陛下,臣以為,欲破此城,宜藉此時的南風用火攻城。我帶領騎兵,備足火種、火藥,到西南角把引火之物射入城內,火借風威,風隨火勢,勝似十萬雄兵。然後由李勣元帥派兵登城,何愁此城不破!”

  此時遼東城的高句麗守軍為防禦唐軍的拋石車,在城樓上用木頭修建了許多戰樓,也非常適合火攻。李世民於是批准了東何的建議,讓他帶領自己的手下火攻遼東城。

  東何受命後,帶領手下精兵,冒死突進到遼東城下,隨著風勢一起發射火箭,點燃了遼東城的西南城樓。一時間,風助火勢,火借風威,整個遼東城大火延燒,成為一片火海,被唐軍攻破。此役殺敵過萬、俘敵萬人、俘獲百姓男女四萬口、繳獲糧食五十萬石。

  終於打下隋煬帝三次都未能攻下的遼東城,除了自己的心頭之患,晚上李世民登臨城頭,仰望當頭明月,俯瞰營帳林立、燈火萬盞,不由心情豁然開朗,詩興大發,詠《遼城望月》一首。詩曰:“玄菟月初明,澄輝照遼碣。映雲光漸隱,隔樹花如綴。魄滿桂枝圓,輪虧鏡彩缺。臨城卻影散,帶暈重圍結。駐蹕俯丸都,佇觀妖氛滅。”在詠詩之餘,李世民心中也牢牢記下了獻火攻之計的東何。

  這次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雖然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但到了九月份,遼東地區寒霜早降,草枯水凍,加之軍糧將盡,士馬難以久留,李世民不得不於九月十九日,在未完成既定目標的情況下下詔班師。

  十月十一日,唐軍到達營州,就是現在的遼寧朝陽,以太牢(牛、羊、豬三牲全備)之禮祭奠戰死將士。二十一日李世民率軍進入臨渝關,即今山海關,皇太子李治自定州前往臨渝關接駕。廿十三日到達漢武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昌黎縣碣石山上的仙台頂上,刻石紀功。在隆重的慶祝儀式上,李世民回顧幾個月來的征戰經歷,還是覺得攻克遼東城意義重大,東何是役功不可沒,便下詔封“精練軍戎有素、獻火攻策有功”的東何為岐山侯,賜姓為“練”。後李勣做贊稱頌。贊曰:“舜友賢裔,岐山侯第,貞觀恩及,賜姓啟宇,詩書冠冕,詒謀濟美。”東何也就成為練姓的得姓始祖,改叫練何。後來練何還把李勣的讚詞作為子孫後代的排行字輩。

  練姓自得姓至今已1370週年,練姓繁衍生息,已傳57世,後裔分佈海內外各地,近千個聚居地,人口約29萬,在中華姓氏人口排名中位列第251位。

  近年來,練氏後人不僅將每年的農曆十月廿三日定為“練誕節”舉行祭祖活動,而且還根據《練氏族譜》記載,到河南省沁陽市尋根。《練氏族譜》記載,練何死後葬在縣西北20餘公里的紫金壇上,二世、三世及四世死後葬在三尖山和芝嶺。練氏後人查閱《懷慶府志》、《沁陽市志》等文獻資料,發現紫金壇、三尖山、芝嶺三地均在今沁陽市紫陵鎮境內,與《練氏族譜》記載相符。紫金壇已於1999年改叫神農壇,因此,練氏後人認定神農壇就是練姓始祖練何的仙居之地。

  侯家灣練氏簡介

  侯家灣練姓人編纂的清代《練氏宗譜》和清光緒《嘉定縣誌》、民國《嘉定縣續志》內曾記載了練姓的來歷和練姓人在歷代的部分經歷。據記述,練氏始祖練何乃唐代一員武將,本姓東,詔與李勣將軍伐高句麗、獻火攻策、焚遼東城,中為朝廷立下戰功而被唐皇晉升官職並恩賜改姓練。練氏後裔在唐、宋直至明初的各個朝代中,都有人任官職。至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在聚居江西新淦的練氏後裔中,有官至御史大夫的練子寧和時任嘉定縣令的練達(字大亨,乃練子寧侄兒)。因練子寧與方孝孺(時任侍講學士)等人在“靖難之變”中極力反對燕王朱棣入京師奪帝位自立為明成祖,被斷舌磷死,並誅滅九族(方孝孺被誅滅十族)。當時練、方兩姓人被到處追殺,少數僥倖逃避者也被迫隱居改姓。

  單說嘉定縣令練達遭叔父株連被迫與妻沈氏投瀏河自殺前夕,曾將已懷孕的妾黃氏託付給部屬郭元宗照顧,隱居於今嘉定區封浜鎮紀家村北境。後來黃氏生了兒子,改姓侯名居練。之後,侯居練的後代人丁興旺,逐漸形成了侯氏大族,居住的村莊因地處河流灣角而被稱為侯家灣。侯居練曾對後代有過讀書後不要當官的教誨,所以從“靖難之變”到清朝前期的三百餘年期間,雖然練達的後裔中出了不少的舉人、秀才,甚至考取進士,都未當官,除了在家務農外,大多從事行醫、教書等生涯。至清代乾隆中期,朝廷曾為“靖難之變”中被明成祖迫害者進行平反,其中練達被追封為“節愍公”,練氏後裔紛紛恢復姓練,但侯家灣的村名仍保留至今。

【家訓格言】

  《練氏家訓》

  一、尊敬宗祖,春秋祭祀盡物盡誠,祖塋祖廟盡力經營。(悖此訓者不敬,不敬有罰)

  二、孝順父母,視膳問安必恭敬止,愉色婉容慎終如始。(悖此訓者不孝,不孝有罰)

  三、友愛兄弟,孔懷之情如手與足,勞則同分財不私蓄。(悖此訓者不友,不友有罰)

  四、慈恤孤幼,惠愛之恩視如子女,婚姻死喪不吝施與。(悖此訓者不慈,不慈有罰)

  五、宜我家人,闔民有章內外有紀,孝敬翁姑和協妯娌。(悖此訓者不宜,不宜有罰)

  六、睦我族人,敬老尊賢有恩無怨,吉凶慶弔禮意繾綣。(悖此訓者不宜,不宜有罰)

  七、表正子孫,樸耕秀讀誨爾諄諄,鬥賭博玷祖辱宗。(悖此訓者不正,不正有罰)

  八、忠順事上,錢糧早納斯為良民,凜遵法令所以保身。(悖此訓者不忠,不忠有罰)

  九、誠信待友,同聲同應然若不欺,切勿交匪喪德喪儀。(悖此訓者不信,不信有罰)

  十、視我三族,外族姻黨五倫攸屬,休慼相關奈何荼毒。(悖此訓者無親,不親有罰)

  以上訓詞,祠人倫日用之常,實根本節目之大,非特訂頑而貶愚也,即賢智子孫,文章華圖,龍當恪遵訓詞,以束身就於無過也,豈必有罰而始遵哉。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