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姓圖騰(蘭氏圖騰)
蘭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姬姓與羋姓,姬姓蘭氏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之後,屬於以為氏。 羋姓蘭氏出自楚莊王之幼子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百家姓沒有蘭姓,只有藍姓,現實中真正的蘭姓很少, 另有很多蘭氏是因《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中的藍姓簡化而來。蘭姓現今人口約一百一十多萬,排在第一百五十九位,在臺灣排在二百六十八位。
【釋義】蘭,本義是蘭草,即香草。,也稱澤蘭。多年生草本,菊料,有香味,全草可供藥用。
【得姓始祖】
姬子蘭: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正宗。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諡號為“穆”,史稱鄭穆公。
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
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三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採於蘭邑(今山東棗莊),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源流四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源流五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僕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僕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源流六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源流七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
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源流八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松花江沿岸,后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稜林區),后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源流九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源流十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后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託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后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源流十一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期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中文音譯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源流十二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土家族、瑤族、回族、苗族、傣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
兩漢時期
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前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唐朝時期有涪州人(今重慶涪陵區)蘭沖虛。證明在重慶、江蘇等南方亦有了蘭氏人活動的身影。蘭氏曾長期稱盛於今河北定州,山東莒縣、河南平輿一帶。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佈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元朝末期
山西因處於表裡山河的特殊地理位置。對當時中原、江東一帶飽受戰火的老百姓而言,簡直就是人間天堂,世外桃源,故山西蘭氏繁衍得較為興盛。
明朝初期
山西蘭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河南、湖北等地。明末滿清軍隊屠川,使川地百姓人口銳減。
清朝初期
伴隨湖廣填四川的運動,兩湖之蘭氏入遷四川。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氏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族人口的57%。
分佈
先秦時期,蘭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山東一帶,進人秦、漢以後,北方民族的加入,使北方蘭姓發展相對較快,在河北昌黎形成了望族。中原的蘭姓隨南下移民流擴散到長江以南地區。
唐、宋、明時期,蘭姓發展很緩慢,是當時的小姓。明朝時期,江蘇為蘭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蘭姓人口的37%。全國蘭姓幾乎集中於江蘇、山西、山東、河南,四川、河北六省。蘭姓人口主要向南方地區遷移。
當代蘭姓的人口約110萬,為全國第一百五十九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78%。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蘭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的態勢。目前蘭姓的第一大省為江西,大約佔全國蘭姓人口的14%。全國蘭姓主要分佈於江西、黑龍江、四川、廣西,這四省區集中了蘭姓人口的43%。其次分佈在貴州、遼寧、內蒙古、重慶、河南、陝西,這六省區又集中了蘭姓人口的27%。
蘭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廣西、黔湘贛大部、廣東西北、海南南部、雲南西南、四川中部、甘肅東南、寧夏南部、陝西中部、內蒙古中部、黑龍江中部,蘭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7%以上,最高可達1.3%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13.8%,居住了大約42%的蘭姓人群。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湖南北部、湖南大部、陝西東南和北部、寧夏北部、甘肅西南、內蒙古中西、黑吉大部、山西西南、河南西端、江西東北、福建西部、粵瓊中部,蘭姓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 8%—0.27%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國土總面積的22.8%,居住了大約31%的蘭姓人群。
今四川省的成都龍泉驛、雅安市、滎經縣、涼山彝族自治州、廣安市、閬中市,吉林省的長春市,青海省的大通縣、湟源縣,江西省的上饒市,河北省的石家莊無極縣、趙縣、泊頭市、保定市、滄州市南皮縣、廊坊市三河縣、冀州市,山東省的平度市、菏澤市東明縣、日照市、煙臺市龍口市、萊西市,湖南省益陽市桃江縣、常德津市市、邵陽市新寧縣、岳陽市平江縣,山西省的運城市、臨汾市洪洞縣、原平市,江蘇省的連雲港市灌南縣、淮安市漣水縣、揚州市,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的天水市,黑龍江省的海倫市,陝西省的延安市,河南省的偃師市、平頂山市寶豐縣,南陽市唐河縣,洛陽市孟津縣,雲南省的昆明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土默特右旗,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海南省的三亞市,湖北省的團風縣,安徽省的阜陽市、安徽省淮北市、巢湖市和縣,上海市,北京市,香港特別行政區,臺灣省,均有蘭氏族人分佈。
【入閩遷徙】
鄭穆公時,鄭國已遷都於新鄭(今河南新鄭)。公元前375年鄭國為韓國所滅。蘭氏子孫紛紛外遷,大多西遷陳(都城今河南淮陽)、宋(都城在今河南商丘)間地。此後至秦漢,蘭氏基本上在中原一帶繁衍發展。兩漢時期,見諸史冊之蘭氏僅有武陵太守蘭廣和蘭夫人,且只有隻言片語,讓人難知其詳。魏晉南北朝時,前秦有將軍蘭殊,南朝有蘭子云,中昌魏(今河北大名)人蘭欽、蘭夏禮父子。可見此際已有蘭氏因仕宦之故徙居江南。
宋、元之際,蘭氏因仕宦,躲避兵火、瘟災等原因始大舉播遷江南各地,廣泛分佈於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地。
明正德年間(1506-1521),福建省閩清縣坂東鎮蘭氏遷居尤溪中仙的吉安村溪邊,後因該村為尤溪縣通永泰縣必經之地,兵匪連侵,又於清乾隆五十年(1787)遷居吉安村前坪。約在明嘉慶年間(1796-1820),蘭長春從尤溪中仙吉華村遷徒至西城鎮七尺新建自然村。尤溪縣西濱鎮擁口村湖塢頭一支蘭氏遷居尤溪溪尾的秀嶠村。1978年,秀嶠村蘭氏搬遷到赤坑自然村。
明、清兩代,始有沿海之蘭氏飄洋過海,或遷居臺灣,或遷居東南亞各地。如今,蘭氏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湖南、福建、江西三省為多,這三省蘭氏族人口總數約佔全國蘭氏族人口的57%。
福建省的蘭姓主要居住在龍巖市武平縣、三明市將樂縣,泉州市、莆田市、福州市連江縣、寧德市等地。
臺灣蘭姓主要來源福建,高山族同胞也有蘭姓;特光復後也有各省遷徙入臺。散居臺南、高雄、臺北等各個市縣。
【郡望堂號】
郡望
中山郡:中國古代稱“中山”者有四:①戰國時期原為顧國的都城(今河北定縣),一度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靈壽(今河北平山),周郝王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秦朝時期歸屬於鉅鹿郡。②西漢漢高祖劉邦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設定中山郡(今河南登封),漢景帝執政時期改回為中山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部與河北省正定縣之間一帶,包括今河北定州、安國、唐縣、新樂、無極、滿城、完縣、望都和保定一帶;南北朝時期後燕以為都城;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國置郡。③宋朝時期以定州為中山府,治所為安喜(今河北定縣)。④宋朝時期的香山縣;民國十四年(乙丑,公元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民國政府將其改為中山縣,今為廣東中山市,孫中山故里在中山市南部的翠亨村。
東莞郡:西漢時期有東莞縣,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漢末建安初年(丙子,公元196年),分琅琊郡、齊郡置城陽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東北,領八縣。晉朝晉武帝泰始元年(乙酉,公元265年)改置為東莞郡,置於晉陵(今江蘇常州)東南一帶,南北朝時期的南齊末年廢黜,其時轄地在今山東臨朐、沂水、蒙陽、沂源、莒縣一帶。今廣東省東莞市建制置於唐朝,後世所稱“東莞”皆指廣東沿海的東莞。
汝南郡:西漢高帝二年(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這裡屬平輿、宜春和安城三縣所轄。至遲在文帝時,汝南郡已由陳郡析置。秦始皇統一全國後屬潁川郡。東漢時期汝南郡屬於豫州刺史部 (治所今安徽亳州)。
昌黎郡:三國魏改遼東屬國置,屬幽州。治所在昌黎縣(今遼寧省錦州市義縣),包括今天遼寧省錦州市、阜新市和朝陽市等地。 西晉改屬平州。晉十六國太元五年(380年)前秦滅前燕,郡治所遷至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屬營州。前秦還為平州治。後燕屬平州。馮跋於東晉義熙五年(409年)滅後燕建北燕,都昌黎郡,北魏改為營州治。北齊廢。
堂號
中山堂:以望立堂。
東莞堂:以望立堂。
此外蘭姓的堂號還有平水堂等。
字輩
四川廣元蘭氏字輩:“秀文登仕芝庭明陽開天樣德武安邦連科及弟永宗太平昌”
四川彭州蘭氏字輩:“克光盛德昌明裕”
四川廣安蘭氏字輩:“大敦本宗 崇曾祥兆 必重明德 以之克紹”。
四川火井蘭氏字輩:“道傑清春萬,自桂陽美任,子文登應其,嘉肇錫樹鴻,榮恆怡心庭”
四川涼山蘭氏字輩:“文朝秀天庭程宗正順發”。
四川自貢蘭氏字輩:“世家中華 富貴永遠 長髮其祥”
四川南充蘭氏一支字輩:"天芳大開 香盈庭階 為國祥瑞 恩榮自來"。
四川蘭氏一支字輩:“福通永發明壽祿增昌泰”。
四川儀隴馬鞍字輩:“穩重君子南,軍國然已美,正直常發祥,高大七元道,富貴傳家寶,必定響英豪”。
湖北宜昌蘭氏字輩:“家澤長茂道德永昌學成有用萬世流(祿)芳(雙)”。
重慶涪陵蘭氏字輩:“清方永遠華太國民安事為登經榜富貴得九成”。
湖南土家族、瑤族蘭氏字輩:“宗支立萬世美”。
湖南瀏陽蘭氏字輩:“仲育英奇祠璉德柯佳香”。
湖南嶽陽湘陰蘭氏字輩:“始水流宗開,拾得佑仁財”。
安徽阜陽蘭氏字輩:“廣鳳永雲……”
河北冀州蘭氏字輩:“明清鳳文生世再平安”。
貴州蘭氏一支字輩:“天世玉從金應紅朝國明榮華中之夢四在正常春”。
山東泰安蘭氏字輩:“炳培毓茂 永盛傳繼光慶”
蘭氏一支字輩:“學成明顯……”
蘭氏一支字輩:“福通永發明壽”。
河南平頂山蘭氏字輩: “光庭澤國,樹德立仁,根深葉茂,萬世永昌”。
陝西安康蘭氏字輩: “正國傳加遠,宗功世澤長,朝廷文學順,中厚自雲昌”。
【楹聯典故】
七言通用聯
北泉御史聲威壯;
浙派殿軍品位高。
——佚名撰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明朝進士藍田,號北泉,山東即墨人,官至河南道監察御史,性耿直,對不法之事則直言糾劾,聲震一時,有《北泉集》;下聯:明朝末年進士蘭瑛,擅山水,早年風格秀潤,後漫遊各地,風格變為雄奇蒼老。又工人物、花鳥、蘭竹,骨力峭勁,各具意態。世人稱他“浙派殿軍”。
八言通用聯
吟詠鏗鏘,騷人望重;
文章氣節,夫子名尊。
——佚名撰蘭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是:明朝末年畫家蘭元威的室典;下聯指:宋朝進士蘭奎,官博士,受詔校於福州,以文章氣節名,學界稱他“蘭夫子”。
【蘭氏宗祠】
北淤蘭氏宗祠
蘭氏宗祠位於衢州市航埠鎮北淤二村。初建於明崇禎年間,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重建後廳、正廳,清咸豐七年(1857年)重修。佔地面積553平方米。坐北朝南。共三進,依次為前廳、天井及兩廂、正廳、天井和兩廂、後樓。前廳前廊為三重簷歇山頂,廊後一屏風與廳隔開,屏風後一戲臺。正廳面闊三間,通面寬11.67米,通進深8.1米,硬山頂。明間縫七架前後雙步,次間穿鬥式,月梁斷面矩形略外弧,柱頭卷殺,形柱礎,三合土墁地。後樓為明崇禎年間建,明間縫五架樑前後雙步,次間穿鬥式,樓柵下有平身科。形柱礎,三合土墁地。蘭氏宗祠系付款畲族祠堂,其建築佈局及結構與漢族祠堂已無大的區別,但其內部木雕裝飾的內容具明顯的民族特徵。
【典故軼事】
蘭茂(1397—1470年),字廷秀,號止庵,外號和光道人、洞天風月子、玄壺子等,雲南省嵩明縣楊林人,祖籍河南洛陽。明代醫藥家、音韻學家、詩人、教育家、理學宗匠。生性聰穎,勤奮好學,少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終身隱居楊林鄉里,採藥行醫,潛心著述,設館授徒,人稱"小聖"。
蘭茂的著述很多,可存世之作卻不多。蘭茂辭世40年,明正德《雲南志》記述蘭茂著有《玄壺集》等十九種書;這份蘭茂著述一覽表記述的有關書目,也有二十多種。流傳至今的只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醫門攬要》、《玄壺集》、《信天風月通玄記》和170多首詩作。
奇人治怪病
奇人治怪病,說的是嵩明太守得了肥胖病,向蘭茂求治。蘭茂為他開出兩方:一方為“穀皮湯”,是減肥良藥;一方為“氣方”。太守不知何為“氣方”,於是蘭茂列數太守魚肉百姓的種種劣跡,氣得太守七竅生煙、口吐黑血、昏厥過去。醒來後自省良久,從此劍行積德,每天喝“穀皮湯”,肥胖病漸漸好了。
錦囊妙計破麓川
正統14年(1467年),兵部尚書王驥奉命親率十萬大軍前往麓川征討土司思任發叛軍。因不諳邊地山形路勢,加之兵將水土不服,士氣不振,兩徵麓 川,皆師出無名。到三徵麓川時,由於謹遵蘭茂“若要麓川破,船往山上過”的錦囊妙計而行,果然大獲全勝。由此,蘭茂成了軍事家,並撰有《安邊策條》這樣的軍事文著。
師生情誼
有一年臘月三十,可蘭茂家中卻揭不開鍋。蘭妻著急,問這年怎麼過?蘭茂正伏案著書,隨口答到:“這年嘛,自然而然不就過去了?”可是家中無柴無米,這自然而然,怎麼“然”得過去呢?蘭茂的學生們知道蘭茂已經把家中的柴米接濟了困難的學生,於是就相約湊了些柴、米、肉和酒,上門給老師和師母拜年。一位學生對蘭妻說:“師母,這年不是就‘然’過去了嗎?”
蘭仙人
八仙知道蘭茂在民間做了很多善事,認為他已經“功德圓滿,可以成仙”。於是就讓漢鍾離倒騎著馬來到楊林玄天觀,引得一群學童圍觀,蘭茂也大呼“危險!”漢鍾離對蘭茂說:“你出主意讓人家去打麓川,傷害了多少性命。玉帝要是降罪於你,那才危險呢!”蘭茂知此人不是凡人,請求指點。漢鍾離說:“你既知悔過,就能化險為夷”。說罷用馬鞭在蘭茂肩上點了一下,就一陣風不見了。原來漢鍾離見蘭茂舍不下教書講學的事,楊林人也離不開蘭茂,就臨時改了主意,不忍心將蘭茂收為天仙,就把他點成了地仙。
【家訓格言】
《蘭氏家訓》
天高地厚君恩重,祖德宗功師範長。凡我藍氏後裔子孫,須知報本。孝第忠信,禮義廉恥為八德,我族子孫應該以之規範自己的德行。父詔其子,兄勉其弟。勿以富凌貧,勿以強欺弱。對本家族有益之事,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使其步趨有所規範,舉動有所瞻依,士農工商各有其職。敦厚和睦,功成名就。有卓越之才者,大展才華,報效國家。功在於民,德垂後裔。為藍氏族譜增添芬芳燦漫之一頁,以達耀祖光宗,光前裕後。但願我藍氏後裔子孫能夠做到:自強不息嚴於律己,厚德載物寬於待人,奮發圖強為國為民,光宗耀祖世代傳名。祖宗蔭佑爾等子孫繁昌,家道興隆,百世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