慄氏起源及歷史

慄姓圖騰_慄氏圖騰

慄姓圖騰(慄氏圖騰)

  慄姓是中華姓氏之一,源於風姓和子姓,望出河南。現今中國大陸慄姓人口約三十二萬,排在第二百六十二位。

  【釋義】慄,“樹名也”。俗稱板栗樹。甲骨文的“慄”字,像一株樹上長出了三個有刺的果實。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源流一

  《風俗通義》記載:慄姓源於風姓,是古慄陸氏之後。古代傳說中,伏羲氏之後女媧氏即位,共封十二氏為諸侯,均為風姓。慄陸氏居北。慄陸氏之後有慄氏。

  遠古時代,經盤古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 、女媧氏以至神農氏,天下為十二氏: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廬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在炎黃古史傳說體系中,排列在前的是伏羲(太皞系)、然後依次是神農(炎帝系)、軒轅(黃帝系)等等,至於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畜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等,則是從伏羲氏到神農氏之間過渡的氏族人物,屬於太皞系。容成氏和倉頡氏較晚)

  據《易·繫辭·疏》、《禮記正義》序、《帝王世紀》和《漢書·古今人表》等多種史料記載:“太昊庖羲氏沒,女媧氏立為女皇,亦風姓,承庖犧制度, 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慄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蘆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 可見慄姓出自華夏最古老姓氏之一的慄陸氏,伏羲後人。

  源流二

  源於子姓。慄,商代古國(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城關鎮),後被周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子姓慄氏的歷史約有3100年。

  源流三

  源於李姓,考證慄姓原姓為李,安史之亂爆發後,長安城中的唐玄宗李隆基西去蜀地,那時有一個李姓王孫與皇族走散,隱與渭河以北的一座山谷中,而後為敝人耳目,把李通為慄姓。

  源流四

  源於宋姓,古時有宋姓人躲避官府追殺改為慄姓。

  源流五

  源於滿族,滿族中也有慄姓。

【遷徙分佈】

  遷徙

  《慄氏家族的遷徙》 慄錫齡 慄迎春  轉載

  我於2013年曾寫了《山西洪洞大槐樹處慄氏移民祖籍考》及《慄氏根祖溯從慄氏族譜看其遷徙路線圖 源及其分佈》兩篇短文,旨在介紹慄氏的來源等資訊。近年來,透過網路又收集到各地慄氏家族的一些家譜資料。現以此為依據,做一些整理,以便為各地宗親尋根問祖提供一些資訊。一、慄氏古代分佈在哪裡?慄氏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東周列國時期就有燕國宰相及其兒子大將慄元等名人載入史冊,當時這些名人大多出在齊、燕等國,說明古代慄氏主要分佈在那裡。據山西臨汾鄉寧縣《慄氏家族簡史》載:〔早在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慄氏家庭就生活在當時的燕國的河北省一帶〈春秋左傳〉雲:“其臣慄蘆為水龍氏,次太昊之官也”春秋燕國名將慄腹為慄陸氏之後……〕。又據河南商睢縣慄氏族譜對他們家族的遷徙路線載:〔慄氏遠祖原居冀西北之丘陵地區,因此地盛產板栗,隨從“慄”為本族圖騰,稱為慄陸氏之國。禹治水,功成祭天盛典,慄陸氏之君參與機事〈見書經〉。到戰國,有慄腹者為燕國將軍〈戰國策〉。漢時有當朝大中大夫慄某〈漢書〉幾經戰亂率眾遷入晉。後輾轉至元末,族人由晉洪洞入河南睢州〈歸城〉〕。從上述資料可看出,慄氏是從漢朝開始幾經戰亂率眾入晉的,那麼慄氏最終落足在晉的哪裡呢?二、 明代之前山西上黨是慄氏的主要聚居地上黨為山西東南部之古稱。現在的長治市(古稱潞州)以及晉城市(古稱澤州)上黨東與河北接壤,南臨中原河南,上黨地高險峻,自古就是戰略要地,這裡物產豐富,人傑地靈,是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在上黨記載最早的慄氏名人是屯留縣籍:屯留縣令慄法光,是北魏(公元385年-534年據今1500餘年)人。這就是說北魏朝慄氏就在上黨分佈了。這與河南睢縣族譜中記載的“漢時就率眾從河北遷入晉”是吻合的。又據甘肅會寧縣慄氏族譜載〔自此始也,覽閱其家藏寶卷,始知:始祖系晉省長子人,諱恕,大明洪武朝七年〈1374年〉舉孝廉,仕至吏部尚書,忠貞立朝,為國柱石,迨至十四世祖諱剛(恕子)永樂年間行鹽張掖卜居會寧,為遷甘之祖也〕。從上述族譜可知:甘肅會寧慄氏始祖剛之祖籍是:山西長子縣人,而剛是第十四世,如果我們以二十五年為一世推算,上溯十四世,那就從恕舉孝廉的洪武七年(1374年)上溯三百年左右,就是北宋初年了。由此也可以再次說明,早在宋朝之前慄氏就在上黨休養生息了。據史料記載:我國宋代時慄氏人口還不足一萬。明朝大約有二萬六千人,主要分佈在山西,佔全國慄氏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故那時居住在上黨的慄氏人口約為一萬二千四百八十人。我們從明代為官的慄氏名人來看:明代慄氏考取進士的共有六人。他們的原籍如下:慄銘 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 長治人慄應麟 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 長子人慄永祿 嘉靖二十三年 (1544年)進士 長治人慄魁周 嘉靖三十八年 (1599年)進士 陽城縣人慄 祁 嘉靖三十八 (1599年)進士 系山東夏津人(明朝由上黨遷夏津,始祖慄友仁的第七代孫)慄在庭 隆慶二年 (1568年)進士系甘肅會寧人(明初由山西長子縣遷會寧,恕十代孫)從以上事實說明:明朝之前上黨不但是慄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是那裡的名門旺族。三、上黨地區的慄氏移民,明初遷到哪裡了?元末明初我國北方戰亂頻發,加之元朝統治者的內訌,以及黃、淮洪水氾濫等災害的影響,地處冀、豫、魯、蘇就成了重災區。為此這裡就成了明初大槐樹處移民的主要接納地。明初大槐樹處移民共進行了18次,移民來自山西中南部的58個縣,移民多達100萬,每次移民的來源地及人數不盡相同,其中兩次明確記載著向山東、河南、河北接壤處搬遷的移民是來自澤潞兩州,《明太祖實錄》卷193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山西澤潞兩州民之無田者,往彰德(河南南陽等地)真定(今河北正定)臨清(魯東)歸德(今河南開封)太康(河南)等閒曠之地”。另一次是《明太祖實錄》卷193載“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冀豫交界處)廣平(邯鄲)東昌(山東聊城)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千七十二頃的數字……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的移民中有遷往山東臨清的。這次移民主要來自澤潞兩州。”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慄氏作為澤、潞兩州遷出的移民,明初遷出的移民大多分佈在冀、魯、豫這一三角地帶。由於這一地帶是歷代災害的多發地帶,故先人們為了躲災避禍,不斷向周邊及各地遷徙,就成了慄氏分佈遍天下的主要原因了。四、從全國的幾個慄氏大家族群看其分佈慄氏從上黨遷出的人口約為3000人,但六百多年來形成的大的家族群並不很多,現就網上常見的幾個家族予以介紹,旨在作為引子,希望各地宗親能將本家族的族譜(主要是文字部分)發在網上,以便給散居各地的宗親,尋根問祖提供一些線索。現將幾個大家族的簡介如下。(一)分佈在山西、河北的慄成甫、慄成萬、慄成功家族群此家族三兄弟是明洪武5年(1372年)由洪洞大槐樹處分遷山西北部及河北正定縣的。據家譜記載:成甫遷山西盂縣城武村,成萬遷山西崞縣(現原平市子幹村)、成功遷河北欒城縣(實際是河北正定韓家樓)另據家譜載:本家族在長治住一大支,遷河北易州一支(查無慄氏),山東膠州東昌府一大支(待查)。此家族人丁興旺,分佈極廣,現已查明:1、 慄成甫支:主要分佈在山西的盂縣、五臺縣、繁峙縣、渾源縣以及河北省的平山縣、阜平縣以及山西各大城市。內蒙、東北等省市也有分佈,人口約4000人現已傳到24世。2、慄成萬支:主要分佈在山西原平市子幹村。從九世分成20支,至15到16世有的支,族弟兄最多達81人,由於人口眾多,就大量外遷謀生,現分佈原平多個村鎮,五臺縣、定襄縣、忻府區、代縣、繁峙、岢嵐、五寨、寧武、大同、朔州以及內蒙的土默特左旗、右旗、武川、集寧、豐鎮以及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人口已達6000人,已傳26世。現已散居在全國各地。3、 慄成功支:分佈在河北正定縣韓家樓、曲陽橋等地人口約1600人,已傳至28世。(二)分佈在山東的慄氏家族山東慄氏多為明初由山西洪洞大槐樹處遷去的移民。最初主要分佈在魯西南的黃泛區。據《山西洪洞大槐樹遷民志》載:洪武年間,山西貧民遷到山東的東昌(聊城)臨清等地,其貧民多來自山西的澤州潞州。如今流行於山東聊城、荷澤、定陶一帶的一種梆子戲就叫“澤州調”,即山西晉城調。此外至今哪裡的民風、風俗也仍保持有澤、潞地方的習慣。由此說明山東那裡的移民多來自上黨,山東慄氏移民較多,現介紹兩個家族如下:1、 夏津慄氏家族山東夏津慄氏家族的始遷祖諱友仁。最初家譜由其七世孫,明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慄祁撰寫的。“始祖於洪武年由山西洪洞大槐樹遷夏津。”本支人丁興旺,人口眾多。自四世開始就往處遷。現主要分佈在德州、夏津、泰安、棗莊、濟南、臨清、守陽、臨沂等地。此外河北東部的獻縣慄氏也屬本支。近代以來河北、山東農民闖關東的較多,故東北等地均有夏津慄氏後裔分佈。據網上調查,全國各地多有夏津後裔,可以說夏津後裔遍中華。2、 荷澤慄水坑家族山東荷澤是慄氏聚居最多的地區。據公元2000年重修的家譜載:《吾族人自晉南洪洞東遷(1388年)至定陶慄水坑,計年六百一十餘載,三十餘代繁衍,人丁興旺。分遷各處者甚多……。吾氏族人遍佈國土,人丁數額不可甚計……據在網上初步統計,本家族除分佈在山東的曹縣、鄄城、東明等周邊縣市外,還遠遷陝西、河南(濮陽等縣)湖北者甚多。》(三)遷河南的慄氏家族群山西明初遷河南者以洪武年較多,永樂年次之。遷河南者集中在彰德府(今河南南陽)懷慶府(泌陽、濟源等地)開封府(轄三十六縣)三府,其中以歸德府為最多。其它如河南府、汝寧府、南陽府也不少。現將幾個大的族群介紹於下:1、 遷林州的慄儒家族群據此家譜載:慄氏系明初由山西上黨遷林州的臨淇鎮的。明代只建有譜碑,清乾隆年間12-13世時建有族譜。此支慄氏遷自今長治壺關縣的石坡村。譜中載:從三世起就有外遷汲縣,九世有遷往輝縣,經六百餘年的不斷遷徙,現已分佈在豫北以及全國各地。據與慄氏遷林州的其它姓氏的族譜記載:秦氏遷自壺關樹掌之黃柏村,郝氏遷自壺關柏林村,常氏遷自壺關常家池村,由此說明:大槐樹處遷民不少是由上黨遷來各地的事實是可信的。2、 豫西德林兄弟五人慄氏家族群據河南南陽府有關記載:《國榷》卷十三,永樂元年三月乙未條記《以澤潞民稠土狹分佃裕州》據此家族族譜記載:《我豫西宗支親叔伯弟兄五人,系最後一次(永樂元年1403年)遷豫。始祖德林公(長門)去魯山,志林公(二門)去汝州,祟林公(三門)去登封……據查我豫西宗支屬山西潞州黎城籍。此外記載有:方城慄氏系德林公後裔。後有遷偃師城北關的。同族還有遷至冀、魯、豫三省結合部的。》此家族人口眾多分居全國各地。此家族在河南登封市大金店鄉慄村、南天窯一帶還有祖墳。據傳說此家族尚有兩兄弟不知在何處。有的說遷於魯山以南的南陽和襄縣兩地。河南是慄氏居住的最大省區,故家族很多。只因家族資料難覓,給續譜造成很大的困難。如豫東的睢縣支,因明末遭水災後族人外遷各地,有的分佈民權縣有的在杞縣、周口等地,整合家譜難度很大。又如西平縣慄氏家族,據說是明洪武年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西平呂店鄉慄樓村的,現已分佈在周邊各地,族譜正在重修中。

  分佈

  宋朝時,慄姓大約不足1萬人,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北地區。明朝時,慄姓大約有2萬6千人,主要分佈於山西、陝西、山東,這三省慄姓大約佔全國慄姓總人口的87%;其次分佈於河北、河南、湖北、四川、湖南等地。慄姓第一大省是山西,大約佔慄姓總人口的48%。

  當代慄姓的人口大約有32萬,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2%,為第262位大姓姓氏。從宋朝至今1000年中,慄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為當代慄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慄姓總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河北、山西、安徽、陝西等地。

  慄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豫鄂晉、皖魯大部、江蘇北部、京津、河北大部、內蒙古中部、寧陝渝大部、川甘東部、湘贛桂北部,慄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6%以上,中心地區達到0.3%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19.6%,居住了大約72%的慄姓人群。在湘贛粵桂黔大部、重慶西南、甘肅南部、寧夏西部、青海東部、陝西西南角、浙江西北、安徽南部、江蘇中部、山東東部、河北東北、遼寧大部、黑吉、內蒙古東部,慄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03%一o.06%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6%,居住了大約22%的慄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江陵:秦置縣,故治在今湖北江陵。

  長安:漢置縣,故城在今陝西西安市西北。漢高祖自櫟陽徙都長安,即此。東漢、魏、晉、前秦、後秦、北魏及北周皆為都。唐亦都此。

  堂號

  慄姓的堂號有德生堂,德善堂,德義堂,敬畏堂,子幹堂,銘澤堂,世福堂等。

  字輩

  濟南市慄氏字輩:清維德世守尚廟可來傳

  青島市慄氏字輩:心恭宜延慶、家政衡傳芳、學書作世憲

  臨沂市慄氏字輩:林光紀元照,萬世永顯高。蒼穹傳億代,安詳呈英豪

  濟寧市慄氏字輩:可。天。單名。芳。九。邦。西。志。成。國。樹。景。

  菏澤市慄氏字輩:宣,汝,祥,瑞,方,之

  煙臺市慄氏字輩:應、德、鴻、新、長、冒、國。

  淄博市慄氏字輩:宏、大、松、文、廣、國、子、相、佔、培

  泰安市慄氏字輩:保緒大春振,新功亦延慶,家正恆傳芳。

  濰坊市慄氏字輩:大 清 成 兆 可 玉 振 新 民 德 中 後 傳 家 遠

  日照市慄氏字輩:鼎 寶 萬 恩 同 仁 玉 百 花 香

  慄氏一字輩:萬有承先盛, 傳宗世代延。 家全多禮義, 訓子學良賢。 啟俊崇文典, 榮幫輝祖乾。

【楹聯典故】

  (暫缺)

  【祠堂古蹟】

  河南夏邑縣古慄城遺址

  夏邑縣位於河南省東部,商丘市東南部,地處沱河上游,坐落在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面積1481平方公里,總人口111萬人(2002年)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夏邑,是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祖籍地,孔子曾多次回鄉祭祖和考察殷禮,在縣城以北5公里處存有孔子還鄉祠。是中國上古古都,華夏祖地,黃河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夏朝中期的主要都城,夏商時代屬虞地,秦置慄縣,北魏時稱“下邑”,金末取“華夏之邑”之意,改稱“夏邑”,相沿至今。是河南省的東大門,是豫、魯、蘇、皖四省結合部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是河南省首箇中國長壽之鄉。夏邑空氣負氧離子含量達到1100個,土壤、糧食作物和水中的硒(硒俗稱“抗癌王”)、鍶等延緩人類衰老的微量元素含量非常高,含硒量高出全國平均值3倍以上,水的PH值7.8到8.2。是全國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為中國食用菌之鄉。夏邑打火機國內市場佔有率、出口產量和產值均居全國第一,為中國打火機生產基地。同時,夏邑又是河南省最大的紡織服裝產業基地之一。

  夏邑是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裡便有人類生息繁衍,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是黃河文化最早發源地。境內有清涼山,三里故堆,崇光寺等歷史遺址,記錄了先民們勞動和創造的豪情。夏,屬豫州之域-商,今夏邑名慄。西周至春秋,今夏邑為宋國慄邑。戰國,屬楚。秦,在今夏邑地置慄縣,在今縣境東北部置祁鄉縣,皆屬碭郡。西漢,初,除慄縣和祁鄉縣外,又在今夏邑西南部置建平縣。後,慄、祁鄉、建平3縣皆為侯國,屬沛郡。新朝,慄侯國改稱成富。東漢,慄侯國和祁鄉侯國皆廢。建平侯國屬沛郡。三國,今夏邑地屬魏,南部屬譙郡,北部屬梁國。西晉,歸屬如魏。東晉,在今夏邑西南置馬頭郡,治建平城(今馬頭),轄蘄、己吾、下邑3縣。南北朝,今夏邑地屬梁郡。北魏孝昌二年(526),下邑縣治移於慄城(今夏邑縣城),慄始名下邑。此後,慄不復存在。北齊,下邑屬馬頭郡,馬頭郡廢,屬亳州。隋,初屬譙郡,開皇十六年(596)置宋州(治今商丘市睢陽區),下邑縣屬之。

  夏邑風光秀麗,環境優美。戰國時期築建的古慄城,周圍擁有3000畝水面的城湖,現經開發已形成集旅遊、休閒、水產、商貿為一體的"天龍湖公園”,縣城服務設施齊全,豪族、孔祖、慄城、天龍等數十家賓館及商業、飲食服務網點遍佈城區。

【家訓格言】

  慄巨德版慄氏家訓

  尚德務實,團結自強,敬天愛生,利家和國。

  1,順應天道,恪守道德,上不愧於天,下不愧於人,內不愧於心,敬天憫人。

  2,曉明事理,胸懷大義,注重人倫,時時孝悌禮儀,事事修養自身。

  3,讚歎祖德,不忘家族,弘揚家風,天下一慄,眾志成誠。

  4,和睦納眾,寬容感恩,利他利己,成已成人,善惡分明。

  5,丈夫是木擔當,妻子為水寬懷,兒女似葉繁榮,依理重情,剛柔既濟。

  6,讀書明智,勤奮不懈,行行自強,業業不息,出人頭地,報效家國。

  7,內外一致,真誠忠恕,禮尚往來,重義厚情,不亢不卑,慷慨大方。

  8,食不厭疏,衣不求華,行不圖奢,勤儉務實,取財合道,精神至上。

  9,敬重高士大德,欽服信仰之命,護生好善愛生惜物,揚人之長,隱人之短。

  10,不懶不貪不詐,不懼不邪不狹。知足常樂,自強不息,厚德前行。

  (慄巨德 慄繼東 慄繼光供稿)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