瘳氏起源及歷史

瘳姓圖騰_瘳氏圖騰

瘳姓圖騰(瘳氏圖騰)

  瘳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ù(ㄌㄨˋ),不可讀作chōu(ㄔㄡ)或liáo(ㄌㄧㄠˊ)。瘳姓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卜祟者,屬於以宗教神職稱謂為氏。瘳姓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零二位,在臺灣亦有零星分佈。

【得姓始祖】

  (暫缺)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卜祟者,屬於以宗教神職稱謂為氏。

  卜祟,在中國歷史上,是利用占卜來預測疾病的宗教行為,是上古時期的常見禮俗,這在甲骨文中已屢有所見。而在以巫鬼淫祀著稱的楚地則更不待言。據史籍《左傳·哀公六年》記載,“楚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並且派使者“問諸周太史”。史掌卜筮之吉凶兆卦,楚昭王生病後請周之太史來為其卜祟,卜得祟源為黃河之神,楚昭王雖然最終以“三代命祀,祭不過望”為由,拒絕祭祀方外之神,但楚人染疾時求諸史卜的習慣是確信無疑的。

  在古代荊楚一帶地區,疾病占卜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卜定病祟的源頭,古人認為疾病為鬼神作祟所致,但對於每次具體的病患究竟系何種鬼神作祟,則需要具體的卜解,此即所謂“卜筮求崇”。二是占卜患者是否可以治癒,卜定其痊癒之期或死亡之期。這就是來自楚地的卜筮聖手司馬季主所說的“病者或以愈,且死或以生,患或以免”。

  楚人究竟有哪些進行疾病占卜的方法,目前尚不得其詳,所幸在史籍《史記·龜策列傳》中略有所述。《龜策列傳》為褚少孫所補,其內容歷來備受攻訐,正如史籍《史記索隱》中所譏:“所取太卜雜占卦體及命兆之辭,義蕪,辭重沓,殆無足採。”然而,褚少孫為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漢成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時期人,距司馬遷去世不久。自司馬遷逝世時,《史記》有十篇散失,褚少孫將其補之。但褚少孫所補篇章的文學性和藝術性遠不如司馬遷原作,不過仍具有一定史料價值。褚少孫後又長居沛地(今江蘇沛縣),深受流衍其時的楚文化影響,多少為今天儲存了當時南方楚地佔卜的部分資訊。

  據史籍《史記·龜策列傳》記載,當時用神龜占卜疾病求祟(卜病祟者)時的祝辭是:“今病有祟,無呈;無祟,有呈。兆有中,祟有內;外,祟有外。”意思就是:如果此病是由祟所致,龜兆則無所表現(無呈);如果不是由祟所致,則龜兆要有所表現(有呈)。如果病祟在家內,則其卜兆在內側;如果病祟在家外,則卜兆在外側。

  在用神龜占卜疾病之輕重或病人之死活時,其祝辭是:“今某病困。死,首上開,內外交駭,身節折;不死,首仰足肣。”

  據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所引,“駭”當作“駮”(交叉)。該祝辭大意是:今某病重,如果他將死於此病,則龜兆之頭向上展開,內外相交,身子按節折回;如果不死於此病,則兆紋便仰起頭,斂起(“肣”)腳。

  有關病卜的術語和兆象,如“呈兆”“柱徹”“橫吉”“榆仰”“狐狢”等等,十分複雜,迄今歷代皆不能得其通釋。對龜兆所顯示的疾病情況,大體上存在著四種程度不同的解釋:

  ①立即死亡,最嚴重的是“病者佔龜未已,急死”,其次,或占卜的次日即死,或過一日“不瘳”即死;

  ②不可治癒而死,但延時稍長,一般沒有具體的死期,簡稱“死”,或“病篤”、“病甚”、“毋瘳”而死,或稱“病久死”;

  ③久病甚至病篤、病甚,然而明確地表示不會因此而至於死亡,稱為“不起”、“難起”,或稱“數起”;

  ④疾病得以治癒,稱為“起”、“不死”,或稱“有瘳”“有瘳無死”,最快的是“卜日瘳”。

  對這四種程度的病卜做出機率統計:③類最多,約佔55%多;其次是②類,約佔21%;再次是④類,佔13%多;①類最少,約佔9%。這一機率,與古今中外人類患病之後的結果也是大致相符的,生病暴死的機率畢竟最小,大多數患者的情況是難以一時痊癒卻又不至於瀕臨死亡。

  值得注意的是,史籍《龜策列傳》中的占卜系統顯示出,在醫藥不發達的古代,患病後的死亡率(②類)要高於治癒率(④類)。如今人們當然不能根據古代占卜的機率來研究古人的健康狀況,但如果對當時卜筮系統的靈驗程度不是抱著絕對否定的態度,便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當時祝史們所設定的病卜選擇比例,與當時民間病患者的生死可能性之間,是存在某種對應關係的。

  在《漢書·藝文志》“數術略”的“龜筮”類中,有<南龜書>二十八卷,明言“南龜”者,當是南方楚地的龜佔手冊,其內容與上述《史記·龜策列傳》所載相彷彿。

  瘳,是由卜祀者中產生的相對專職於利用占卜來預測疾病的卜祟者,其對病患者的疾病狀態,稱為chōu(ㄔㄡ),而對卜祟者本人,則稱為lù(ㄌㄨˋ),謂之“卜瘳”或“瘳者”,由此成為瘳者以及後裔子孫的姓氏稱謂。

  可惜的是,在古今絕大多數的漢語字典、詞典中,對“瘳”字皆缺少姓氏解釋及其正確注音,甚憾也!著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瘳,疾瘉也。從疒,翏聲。敕鳩切”,也就是疾病痊癒了的意思。

  “敕鳩切”,即陰上聲(上平聲),讀音作chōu(ㄔㄡ)。但作為姓氏的讀音,許慎並沒有對“瘳”字作任何解釋。實際上,當“瘳”字作姓氏時,不作“敕鳩切”,而是“洛故切”,讀音為lù(ㄌㄨˋ)。

  那些被稱作“瘳者”的卜祟者,其身份地位在古代是相當崇高的,其大多人對原始醫學具有相當高明的知識,並具有一定的治療能力,因此為世人所崇敬。

  “瘳者”多為世襲族傳,有古老淵長的家族歷史,其後裔子孫有以之為姓氏者,稱瘳氏、卜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瘳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千人,排在一千二百零二位,在臺灣亦有零星分佈,以九江、廬陵、潭陽、南越為郡望。

  今廣東省的汕頭市、臺灣省的臺中市、福建省的龍巖市、安徽省的六安市金寨縣、湖南省的衡陽市常寧縣,均有瘳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九江郡:九江在秦朝時期屬九江郡(今江西九江),漢朝時期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朝時期(公元265~316年)置江州,隋朝時期(公元581~618年)改為九江郡。唐朝時期(公元618~907年)又復為江州,宋朝因之。明、清兩朝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諸朝,縣治均在德化。中華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為九江縣。中華民國六年丁巳(公元1917年)設為九江市。

  廬陵郡:廬陵郡始建於東漢朝興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陽(今江西吉水,一說在江西吉安)。三國時期孫吳國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時轄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峽江、樂安、石城以南地區。到了唐朝時期,又改名為吉州。

  潭陽郡:西漢高祖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鐔成縣,屬武陵郡。東晉朝義熙年間(公元405~418年),鐔成縣撤銷併入舞陽縣,舞陽縣治遷鐔成。鐔成改為鐔城。南朝齊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改舞陽縣為潕陽縣。南朝梁(公元502~557年),以城東有龍檦山,故改潕陽縣為龍檦縣,隸南陽郡。隋朝廢龍檦縣。唐朝武德七年(甲申,公元624年),復置龍檦縣,屬辰州。唐貞觀八年(甲午,公元634年),分置朗溪縣,屬巫州,治託口。改龍檦縣之“檦”為“標”,置巫州治於龍標。武周天授二年(辛卯,公元691年),巫州改為沅州,龍標隸屬沅州。武周長安三年(癸卯,公元703年),沅州改為舞州。唐開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以“沅”、“原”聲相近,復為巫州。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置潭陽郡,郡治設龍標。唐大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改巫州為敘州,轄龍標、朗溪、潭陽三縣,敘州治仍設龍標。後周顯德元年(甲寅,公元954年),瑤族首領符彥通以敘州為根據地,稱王於溪峒間。南唐王逵滅楚,命符為黔中節度使。後楊正巖以十峒稱徽、誠二州,龍標縣廢。北宋熙寧六年(癸丑,公元1073年),荊湖北路察訪使章惇兵分三路,徵懿州、鼎州、硤洲(今安江)。改硤洲新城為安江寨,富州新城(今黔城附近)為鎮江寨。北宋熙寧七年(甲寅,公元1074年),置黔江城(今黔城)。北宋元豐三年(庚申,公元1080年),置黔陽縣,因縣治在黔水之北得名,隸沅州。從此,黔陽縣一直沿襲下來,直到改為洪江市(湖南洪江)。

  南越郡:亦作南粵郡,即今兩廣(廣東、廣西)之地,治所在番禺(今廣東番禺)。東漢時期兼指南越、閩越。秦朝末期,南海龍川令(今廣東龍川)趙佗兼併桂林、南海、象三郡地(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地),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朝初期,南越雖對漢稱臣,實為一割據政權。趙佗死後,三傳至其五世孫趙興為王,漢武帝要統一南越地區,於漢元鼎四年(丁卯,公元前114年)派遣使者安國少季、終軍等去招撫趙及其母王太后樛氏入朝。南越王趙興及王太后都同意歸附內屬,但丞相呂嘉堅決反對,起兵殺死了南越王、王太后和漢使。漢武帝於漢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秋髮兵十萬攻南越,於次年冬俘獲呂嘉,平定南越全境。漢武帝曾封閩越貴族餘善為東越王,呂嘉反漢時餘善曾與通謀。至漢元鼎六年(乙丑,公元前111年)秋,餘善又起兵殺漢軍三名校尉,於是漢武帝再命大軍往討,至漢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東越貴族殺餘善請降,事平。此後南越國消,其境被置為南越郡。

  堂號

  九江堂:以望立堂。

  廬陵堂:以望立堂。

  潭陽堂:以望立堂。

  南越堂:以望立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