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姓圖騰(六氏圖騰)
六姓是中華罕見姓氏之一,讀音作lù(ㄌㄨˋ),繁體字仍為六,不可寫作陸、陸。其源有四:一是源自偃姓。皋陶之後封於六(故城在今安徽六合北,或舒城東南60裡),後滅於楚,子孫遂以國為氏;二是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子子六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三是出自改姓,明時方孝儒拒為明成祖(燕王朱棣)起草登極詔書,被殺,子孫避難江蘇江陰,改姓六氏;四是源於滿族,出自滿族寧古塔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六姓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七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
【得姓始祖】
子六鱗、方孝孺、清六祖(佟·德世庫、佟·劉闡、佟·索長阿、佟·覺昌安、佟·包朗阿、佟·寶實)。
子六鱗:春秋時期宋桓公之子。子六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六氏、鱗,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方孝孺:明朝大儒,洪武初年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明建文時期,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軒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其後裔族人紛紛逃難,改姓氏為六氏、旋氏,皆以方孝孺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自偃姓。皋陶之後封於六(故城在今安徽六合北,或舒城東南60裡),後滅於楚,子孫遂以國為氏。鄭樵注云:“偃姓,皋陶之後。文五年楚滅之。今廬江故六城是也,子孫以國為氏。”“六城”,當即今安徽之六安。
源流二
源於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國君宋桓公子子六鱗,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宋國有個國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說,是宋湣公(宋閔公)子捷之弟。
周莊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宮長萬因受到君主戲弄和侮辱,忿殺宋湣公,立公子子游為君。其他諸公子借曹國軍隊反擊,殺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說為君,是為宋桓公。
子御說寵妃甚多,生有七子:子茲甫、子目夷、子三種、子四魚、子五蕩、子六鱗、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鄭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病逝,由長子茲甫繼位,也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第六子子六鱗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六氏、鱗,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後期周宣王時大夫姬方叔之後,屬於避禍改姓為氏。
明朝初期,方氏一族因明臣大儒方孝孺拒禮燕王朱棣,而遭受一次空前劫難,燕王誅殺了方孝孺,同時滅其十族(九族加上學生),受株連而死者達八百七十餘人,被入獄充軍者幾達萬人。許多後裔族人被迫紛紛改姓,四散奔命。
方孝孺的一支後人改姓為六氏,多居今江蘇揚州江都一帶。還有人改姓為旋氏、萬氏等,逃至鈞州(今河南禹州),後發展成大族。
該支六氏、旋氏、萬氏,均為明初大儒方孝孺的宗族後人或門生弟子,“旋”字是“方”字的增筆,“六”字是“方”字的減筆,而“萬”字則是“方”字的變筆。
源流四
源於滿族,出自滿族寧古塔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寧古塔氏,出自清六祖即清景祖翼皇帝佟·覺昌安兄弟六人的世居地,後以地為氏,滿語為Ningguta Hala,漢義“六”。
清六祖,是指清興祖直皇帝佟·福滿的六個兒子,佟·福滿當時是明朝的遼東都督,其六子分別是:長子佟·德世庫,次子佟·劉闡,三子佟·索長阿,四子佟·覺昌安,五子佟·包朗阿,六子佟·寶實。佟·福滿逝世後由佟·覺昌安承襲都督之爵,駐居於赫圖阿喇(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其他五個兄弟也各自築城,近者距赫圖阿喇五里,遠者也不過遙距二十里,環衛赫圖阿喇而居,這六個人在當時通稱寧古塔貝勒,後來被後世後金大汗佟·努爾哈赤尊為“滿清六祖”。
清六祖的後裔子孫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琿春(今吉林琿春)、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南部)等地。清朝中葉以後,清六祖後裔中的寧古塔氏族人多冠漢姓為六氏、寧氏、劉氏、艾氏、文氏等,皆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滿族寧古塔氏大家族有一個分支,稱紐塔氏,亦稱努他氏,滿語為Nunta mongu,為寧古塔氏四大分支之一,自己後來也有四個分支,祖居地亦在寧古塔,後多冠漢姓為六氏、劉氏、柳氏等。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六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三千,排在九百七十五位,在臺灣則沒有,以河南、新安為郡望。
今上海市,江蘇省的揚州市江都一帶,均有六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下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一帶。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一直延續至今。
新安郡:秦朝時期置新安縣,故址在今促池境內,屬宏農郡,漢朝因之。西晉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時轄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一帶地區。東晉末分置東垣縣。北周保定間置中州,建德間廢,改置新安郡。隋開皇年間改新安郡為谷州,後谷州與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業初年省東垣入新安。隋朝時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後移治休寧(今安徽休寧),再後移治到歙縣(今安徽歙縣)。唐貞觀年間移治於今新安,後不復變,一直沿襲至今。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正學堂:明朝方孝儒,洪武初為漢中教授,蜀獻王聘他做世子的老師。建文時候,入京做侍講學士,名他的書軒叫“正學堂”,人們稱他“正學先生”。燕王朱棣奪位,強迫方孝儒寫即位詔,他堅決不寫,結果被殺殉國。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五言通用聯
大道母群物;
達人腹眾才。
——此聯為明朝時期的文學博士方孝儒撰書聯。
七言通用聯
敢擲一筆追文正;
何患十族聚精英。
——全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文學博士方孝儒。
明世孤忠綿世澤;
周家元老衍家聲。
——上聯典指明朝時期的方孝孺。下出典指周朝方叔。
桃水生香綿世澤;
鳳山毓秀振宗風。
——此聯為浙江省象山縣溪上方村方氏宗祠聯:上聯“桃水”指當地的桃花溪,“鳳山”即飛鳳山,在溪上方村東,上有方孝孺祖墓。據考證,明永樂皇帝死後,方孝孺一案得到平反昭雪。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寧海知縣戴顯就在故里桃花溪畔建“方正學故里祠”,每年春秋二祭。知縣跋山涉水前來祭拜,甚感不便,後遷此祠至縣城躍龍山,於是海隅的孤祠也就荒蕪倒坍了。
八言以上通用聯
誰是萬人,頭上還應加一點;
我非孤女,身邊也有伴終生。
——此聯為析“方氏”二字聯,上聯拆“方”字,下聯拆“姓”字。暗喻六氏實為方氏裔親。
【典故軼事】
明朝初期“孝孺事件”: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又字希古,號遜志因其故里舊屬緱城裡,故稱“緱城先生”;又因其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方克勤之子;寧海緱城裡溪上方人(今浙江寧海大佳何鄉溪下王附近,原村已廢)。著名明初文豪大儒。
方孝孺為官宦之家,其父方克勤,在明朝洪武初年曾授山東濟寧知府。
方孝孺自幼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六歲時即能作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
方孝孺十五歲隨父兄北上濟寧,勵志攻讀,少年學問,多得之於庭訓。及長,承學於著名學者宋濂。當時宋濂門下,學子如雲,如胡翰、蘇伯衡諸生,悉為學界名流。方孝孺一登門,則相形見絀,皆自愧不如。宋濂亦器重方孝孺,曾以“百鳥中之孤鳳”作比。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王朝命各朝覲官舉薦賢士,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了二十六歲的方孝孺。
方孝孺應徵至京後,在奉天門受旨作《靈芝》、《甘露》兩詩,甚合聖意。賜宴時,明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孺必正而後坐。朱元璋喜其舉止端莊、學問深厚,有期待日後輔佐子孫之意,厚禮而遣還鄉。
此後十年,方孝孺居家讀書寫作,著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等篇。雖生活清苦,貧病交迫,甚至連日斷炊,仍奮筆不輟。三十一歲時,仇家與叔爭訟,詞連方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朱元璋見了方孝孺的名字,案也不看,特命釋放其回家。
及至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明王朝再次薦方孝孺。明太祖才召授漢中府學教授。翌年農曆閏4月至蜀任教,深得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
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逝世,明惠帝即位,遵照太祖遺詔,召方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講。次年又升為翰林學士,值文淵閣。明惠帝尊以師禮,日侍左右以為顧問。帝讀書每有疑處,即召方孝孺講解。後恩遇日重,凡國家大事,常命方孝孺就屆前批答。當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等史書,方孝孺擔任總裁。後又晉升為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人主持京考,試取天下貢士。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當時朝廷的所有徵討檄文,均出自方孝孺之手。他併為朝廷多方策劃,欲阻燕兵南下。無奈局勢蒼黃,難以逆轉。第二年,燕兵破金川門入京師,宮中大火,明惠帝不知所蹤,方孝孺日夜慟哭於殿陛。
朱棣進京後,清宮三日,連連誅殺舊臣。鎮撫將軍伍雲執方孝孺獻與朱棣。
朱棣自北平南下時,軍師姚廣孝曾對朱棣說:“臣有所託。”
朱棣問“何為?”
姚廣孝答道:“南有方孝孺者,素有學行,武成之日,必不降附。切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當時朱棣頜首答應。至此,朱棣見抓住了方孝孺,大喜,便命方孝孺進宮起草即位詔書。
方孝孺披麻帶孝上殿,痛罵朱棣,拒不草詔。朱棣無奈,將方孝孺關押獄中,命宮中百官,每日數次勸說,甚至派遣方孝孺的兩位學生廖鏞、廖銘去獄中相勸,但毫無效果,反被訓斥。
後來,朱棣決定親自勸導方孝孺,命錦衣衛強行撕去方孝孺縫死在身上的喪服,套上朝服,綁架進殿。
方孝孺到後,朱棣破例為方孝孺設座,並起身勸慰說:“先生何自苦,餘欲學周公輔成王耳。”
方孝孺立即反問道:“成王安在?”
朱棣說:“渠自焚死。”
方孝孺再問道:“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說:“國賴長君。”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無法回答,只好搪塞說:“此朕家事耳,先生無過勞苦。”即暗示左右,強行授筆於方孝孺,並說:“詔天下草,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接過筆,疾書“朱棣篡位”四個大字,之後投筆於地,放聲大哭,且哭且罵說:“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發怒說:“汝不顧九族乎?”
方孝孺奮然回答說:“便十族奈何!”罵聲益厲。
朱棣大怒,命人將方孝孺從嘴角直割到耳朵,方孝孺滿臉是血,仍噴血痛罵不絕。
朱棣厲聲道:“汝焉能遽死。當滅汝十族!”於是,一面將方孝孺關押獄中,一面搜捕其親戚家屬等人,逮解至京,當著方孝孺的面,一個一個殺戮。每殺一個追問一聲,是否能回心轉意。
方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服於朱棣的殘酷威脅,當弟弟方孝友被抻到時,方孝孺看著因受自己牽累而行將就戮的弟弟,不覺淚如雨下。
方孝文從容吟詩一首慰藉方孝孺:“阿哥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方孝孺也作絕命詞一首:“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後,朱棣將方孝孺押至聚寶門外磔死。所滅十族(九族以及他的學生),死者達八百七十三人,入獄和充軍流放者幾達萬人。許多後裔族人被迫紛紛改姓,四散奔命。
方孝孺的一支後人改姓“六”氏,逃居於今江蘇揚州江都一帶。有改姓“旋”氏,逃至鈞州(今河南禹州)一帶,後發展成大族。還有改為“萬”氏者。該支旋氏、六氏、萬氏均為方孝孺的宗族後人或門生弟子,“旋”字是“方”字的增筆,“六”字則是“方”字的減筆,“萬”字則是“方”字的變筆。
方孝孺逝世後,其弟子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鏞、銘等人撿其遺骸,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江蘇南京雨花臺西側山麓)。墓地至今尚存。
死於寧海城邑的方氏族人,由義士馬子同收其殘骸,皆投於一口井中,後稱此井為義井。後人建有方孝孺祠,也稱方孝孺讀書處,在寧海縣城南躍龍山上,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
方孝孺擅長文章,《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稱“孝孺學術醇正,而文章乃縱橫豪放,頗出入於東坡、龍川之間。”故每一文出,海內爭相傳誦。方孝孺死後,朝廷文禁甚嚴,但仍有其弟子私藏方孝孺的遺稿,集為《緱城集》。後世文禁漸弛,遂有《遜志齋集》行世。清朝《古文觀之》亦選載其《深慮論》、《豫讓論》二文。
有古人弔方孝孺祠時寫道:“瞻仰儀型感慨深,勿看白日慘秋陰;祠荒殘碣苔重合,木落空齋鳥自鳴;仗節一身甘赤族,褒忠千古見丹心;西風遮莫吹雙淚,怕染緱城血滿林!”
方孝孺剛正不阿、愚忠不墨的書儒氣節,為歷代後世正直人士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