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氏起源及歷史

良姓圖騰_良氏圖騰

良姓圖騰(良氏圖騰)

  良姓是中華姓氏之一,讀音作liáng(ㄌㄧㄤˊ)。其來源較多,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去疾子良這支史稱良氏正宗。鄭樵注云:“姬姓。鄭穆公子子良之後。”此當以字為氏,系出姬姓。良姓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四位。

【得姓始祖】

  姬去疾、熊良夫、張良、尹良。

  姬去疾:字子良,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姬子蘭庶子。在姬去疾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之字(子良)為姓氏者,稱子良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良氏正宗。姬姓良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去疾為得姓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子去疾子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古今姓氏書辨證·十陽》中記載:“良氏,姬姓。鄭大夫。其族有良佐。”這在史籍《左傳》中也記載:“鄭大夫良霄。鄭穆公之子字良之後。”在史籍《鄭通志·氏族略》中亦記載:“姬姓。鄭穆公子子良之後。”

  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姬子蘭(公元前627~前605年在位)有個庶子叫姬去疾,字子良。鄭穆公是周文考之裔,始於周宣王姬靜(姬靖,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封其弟姬友于鄭(今河南新鄭),是為鄭桓公。數傳至鄭文公,其庶妃夢見了蘭花,而生鄭穆公,知其必昌達姬氏之裔。後果然生子有十三人,即:世子姬夷、公子姬堅、姬去疾(字子良)、姬喜(字子罕)、姬馴(字子駟)、姬發(字子國)、姬嘉(字子孔)、姬偃(字子游)、姬舒(字子邱)、姬豐、姬羽、姬然、姬志等。

  在姬去疾的後裔子孫中,有取先祖之字(子良)為姓氏者,稱子良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良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良氏正宗。

  姬姓良氏族人大多尊奉姬去疾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宣王熊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按史籍《史記·帝世本記》的記載,自少典氏第三子黃帝始→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季連→時敘(附沮)→春秋時期的楚國君主世系為:鬻熊(穴熊)→熊師→熊狂→熊繹→熊艾→熊黑→熊旦→熊甚→熊揚(煬)→熊渠→熊延→熊嚴→熊徇(季徇)→熊鄂→熊儀(若傲)→熊坎(霄傲)→熊通(楚武王)→熊貲(楚文王)→熊惲(楚成王)→商臣(楚穆王)→熊侶(楚莊王)→熊審(楚共王)→熊居(楚平王)→熊珍(楚昭王)→熊章(楚惠王)→熊中(楚簡王)→熊當→熊疑(楚悼王)→熊良夫(楚宣王,公元前369~前340年在位)→熊商(楚威王)→熊槐(楚槐王)→熊橫(楚頃襄王)→熊元(楚考烈王)……

  在楚宣王熊良的後裔子孫,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良氏。

  源流三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古地名良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史籍《左傳·昭十三年》記載:“秋,晉侯會吳子於良。”又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下邳有古良城,幽州有良鄉,必有以地為氏者。”

  春秋、戰國、秦、直至漢朝時期的古良城,在今江蘇省邳州市北部三十公里處。居於良城的住民中,很早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兩朝時期官吏大良造,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大良造,戰國初期為秦國的高階官職,職掌軍政大權。

  據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顏師古的註釋,“大良造”又為爵位,在商鞅變法過程中,共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大良造”列為第十六級,亦稱“大上造”,與第十五級的“少上造”均取“主上造之士”之意得名。

  自從秦國第一位君主秦惠文王嬴駟(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設立了相國掌握軍政大權制度以後,“大良造”主要用作賞賜爵名,漢朝初期,漢高祖劉邦曾沿襲使用。

  在大良造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大良氏,後省文簡化為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秦末漢初著名謀士張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戰國末年,秦始皇滅六國,韓國之世胄孫韓鹹時為韓國將軍,因國亡家破,與秦國有不共戴天之仇,遂聯絡原韓國左相張良,兩人共謀報秦滅韓之仇。張良、韓鹹二人陰蓄甘死之士,準備乘秦始皇出遊之時偷予擊殺。不料後因失誤而敗事,秦始皇判斷是六國遺臣所為,遂下密令遣捕役四處緝拿。

  韓鹹亡渡黃河,及舟半渡,捕役執之而詢姓,惶惶不能語,時在臘月,惟手指河以示寒(韓)姓,捕役以為姓河,問曰傍水乎,答曰傍人也,遂登記為何姓,倖免於難。脫難過河後,韓鹹流亡於江淮,因懼秦虐,攜妻羌氏遁於廬江縣,隱於江東要津,以何為姓,造舟以渡行人及務農為生。

  而張良則慌忙逃入西楚項氏軍中,投靠項梁。後在楚、漢之爭中,在仔細比較了“力拔山兮”與“高陽酒徒”之後,張良決意轉而扶持劉邦。

  張良,字子房,聰穎智謀,決事果斷,劉邦曾說:“運籌帷幄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張良一路扶持劉邦坐上大漢王朝的寶座後,劉邦大封官爵,當時在所有的功臣中,宰相蕭何得賞最多,為八千戶。而賞張良,劉邦卻大封三萬戶,當時張良只取一萬戶。

  漢高祖為留住張良,特封賜張良為留候,然而張良“辭富貴而擁天下”,功成身退,悄然隱匿。漢高祖劉邦曾多次派專使尋找張良,偵騎八出,無奈張良隱匿不出,“諸專使皆無功而返”。

  傳說,張良為避劉漢,“收弓不張”,曾易姓為良氏,巧妙地居住在長安城內。畢竟張良計高數籌,“小匿於澤,大隱於朝”,至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夏,張良病逝於長安。

  張良的長子張不疑,後三年嗣留侯,到漢文帝五年除爵。當時張不疑仕漢帝,為大夫,坐輿門大夫旦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失侯,後裔徒陽陵,直至漢孝文帝時(公元前179~前163年),張良之孫張典官遷清河太守,其族方再顯現。

  張良的次子張闢疆在十五歲時即官至侍中,當時漢惠帝逝世,呂后哭而不泣,張闢疆遂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后,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其後,張闢疆不知所終。據傳,張闢疆亦易姓為良氏,避於晉地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一直到了東漢時期,一個叫良燮的張闢疆後裔方顯現出世。(待考)

  源流六

  源於姬姓,出自東漢時期著名劇盜尹良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

  史書記載,在東漢光武帝劉秀執政的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說降了強賊尹良,漢光武帝劉秀嘉其功而嘉封其為“海昏侯”。沈戎卻辭而不受,乃舉家避地徙居會稽郡烏程縣餘不鄉(今浙江紹興烏鎮),遂世家焉。

  沈戎,公元?~58年,字威卿,祖籍安徽。東漢初期為光祿勳,掌守衛宮殿門戶,後遷九江從事,累遷濟陽太守。

  後來在漢明帝劉莊永平元年(公元58年),漢明帝又封沈戎為“述善候”,不久病逝,葬於餘不鄉的金鵝山。自晉、宋、齊、梁諸朝代以下,凡是族出餘不鄉的沈氏族人,皆是沈戎的後代。

  在沈戎舉家避地徙居至會稽烏程縣之餘不鄉時,尹良對沈戎視爵如土的氣節欽佩無比,決心易惡為善,遂終生跟隨沈戎,並將子孫後代之姓改為良氏,其後裔子孫後來遷居泗州,再遷居蘇州,皆以良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蒙古族,屬於蒙古族兀良合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蒙古族兀良合氏,出自大蒙古汗國的兀良合部札兒赤兀惕氏族,蒙語為。

  兀良合氏,亦稱烏梁海氏,後來其酋首兀良合·者勒篾就是成吉思汗時期最驍勇善戰、忠誠無比的四傑之一,被成吉思汗賜予水草肥美的東蒙古草原,今東蒙地區的喀喇沁旗札薩克、臺吉的蒙古族人均為該支兀良合部的後裔。

  後來,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Ouriyangqa Hala,其後裔子孫的漢化姓氏有良氏、梁氏、烏氏、何氏等。

  源流八

  源於滿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良佳氏,滿語為Lianggiya Hala,世居瀋陽,後有冠漢姓為良氏、梁氏者。

  ⑵.滿族色哷哩氏,即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後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Sereri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良氏、哈氏、鐵氏等。

  ⑶.滿族泰楚嚕氏,亦稱太楚魯氏、臺褚勒氏、泰楚拉氏,穢貊後裔,即明朝時期的兀良哈氏的一支,為穢貊後裔、東海庫爾喀部庫雅喇人,滿語為Taicuru Hala,世居渾春(今吉林渾春)、音楚(今內蒙古正藍旗)等地,後多冠漢姓為良氏、楚氏、邰氏、盧氏、改氏、泰氏、魯氏等。

  源流九

  源於土家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今少數民族土家族、壯族中皆有良氏,出自元末明初鎮邊明軍的後裔,屬於融合於土家族、壯族中的漢族姓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良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現今人口約四萬,排在第五百四十四位,在臺灣名列第一千五百九十四位,多以吳興、咸陽為郡望。

  今上海市的松江區,天津市的武清縣,河北省的景縣、黃驊縣,山東省的魚臺市、平邑縣、平度縣、昌樂縣,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山西省的太原市、大同市,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臺灣省,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均有良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餘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咸陽郡:咸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歷史文化名城。周郝王十年(丙辰,公元前305年),秦孝公嬴渠梁(公元前381~前338年)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在涇渭之交營建宮城,並遷都於此。因“地處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中經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五代,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直至西漢初年,這裡作為戰國秦和秦王朝的都城長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將咸陽解讀為中國第一帝國都是當之無愧的。嗣後,歷經西漢、新、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到隋、唐,咸陽因毗鄰京城長安,而被當作京畿之地和塋藏之野。宋明以下,咸陽作為西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作為溝通中原和西部邊疆的交通孔道,其軍事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顯著。如今,在西安-咸陽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戰略框架下,一個具有重要經濟戰略地位的大都會城市帶正在崛起,咸陽作為西安的後花園,它的建設和發展正面臨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咸陽境內的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商王朝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等方國。周朝,以豐、鎬為中心,周圍分佈有戈、秦等國。周顯王十五年(辛未,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遷都咸陽,在秦國全面建立了郡縣政區體制。秦統一後,設內史管理都城咸陽,奄有整個關中地區。秦朝末期,被項羽分為雍、翟、塞三國,號“三秦”。市區以西屬雍,以東屬塞。西漢時期在關中設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三郡,號“三輔”。市境屬扶風、馮翊兩郡,今長武一帶屬上郡。東漢時期遷右扶風郡治於槐裡(今陝西興平)。三國曹魏時期屬扶風、新平(郡治漆縣,今陝西彬縣)和馮翊郡,西晉屬雍州扶風(郡治池陽,今陝西涇陽)、始平(郡治槐裡)、新平三郡及安定郡的一角。前秦在長陵設咸陽郡。北朝時分屬雍州咸陽、安定、北地三郡。唐屬京兆府、邠州。五代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乾州,邠州。宋朝時期分屬京兆府、耀州、醴州、邠州。金國時期分屬京兆府路的京兆府、乾州、耀州和慶原府的邠州。元朝時期屬陝西行中書省奉遠路及其所屬的耀州、乾州,省直屬的邠州。明、清時期屬西安府、乾州,邠州。民國初屬陝西關中道,後分屬第十、二、七、九行政督查專區,北部屬陝甘寧邊區關中分割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咸陽分屬三原、縣、咸陽分割槽,1950年合併為咸陽分割槽,1953年癸巳撤銷咸陽分割槽,1961年復置,1968年改為地區。1983年10月撤銷地區,設立咸陽市,實行市管縣體制。

  堂號

  吳興堂:以望立堂,亦稱湖州堂。

  咸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秦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補充糾錯
上一姓氏:
下一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