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伯姓圖騰(南伯氏圖騰)
南伯姓是中華古老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bǎi(ㄋㄢˊㄅㄞˇ),不可讀作nán bó(ㄋㄢˊ ㄅㄛˊ)。源於羋姓,出自先秦時期的楚國術士南伯,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
【得姓始祖】
南伯(南公):先秦時期最有名的楚國陰陽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家、術士,他以觀天象、卜陰陽、相面骨而專長,因居於楚國的南公邑(今江蘇泰州)而得名,亦稱“南伯”。在這裡,“伯”是對長者的尊稱,不是爵位或排行,正確讀音作bǎi(ㄅㄞˇ)。在南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南伯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羋姓,出自先秦時期的楚國術士南伯,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司馬遷在史籍《史記·項羽本紀》中評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南公,是先秦時期最有名的楚國陰陽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家、術士,他以觀天象、卜陰陽、相面骨而專長,因居於楚國的南公邑(今江蘇泰州)而得名,亦稱“南伯”。在這裡,“伯”是對長者的尊稱,不是爵位或排行,正確讀音作bǎi(ㄅㄞˇ)。
南伯在秦王朝最興盛的時候就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南朝劉宋史學家裴駰集解曰:“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文穎曰:‘南方老人也。’”
據說,秦始皇嬴政當年就曾對宰相李斯說:“朕身為天下之主,不能不為天下的太平著想。故楚國那從不讀書的劉、項,據商公子所云,正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兩戶。一戶姓劉,出了個叫劉邦的人;一戶姓項,出了個叫項羽的人。李丞相,朕為你殺了趙高,你就為朕把這兩個楚人殺了吧。”
李斯不假思索地立即朗聲應道:“是!”
然而,秦始皇沒有兌現除趙高的允諾,李斯也未實現除去項羽和劉邦的應允。而且李斯由於貪圖私慾,最後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落得個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的下場。
三戶,南伯指的是楚國的昭氏、屈氏、景氏三大姓的後代族人。秦始皇滅楚國之後,其羋姓熊氏君族雖然衰敗了,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其中的陳氏、項氏、劉氏這三氏家族後代中所出現的陳勝、項羽、劉邦,後來果然起兵反秦,最終滅了強大一時的秦王朝。
後世的人們就以南伯之語精簡為“亡秦三戶”,專用來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在南伯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南伯氏、南公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南伯氏、南公氏同出一源,皆是非常古老的複姓,今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歸入南氏大家族,但其皆以海陵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海陵郡:周朝時期稱海陽,漢朝初期名為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朝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改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五代時期揚吳設定為院,後又稱海陵縣。南唐升元六年(壬寅,公元942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其時轄地就在今江蘇泰州一帶地區。
堂號
海陵堂:以望立堂,亦稱南公堂、海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
【典故軼事】
南伯子葵問道女偊
【原文】
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邪?”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夫卜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後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朝徹,而後能見獨;見獨,而後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後能入於不死不生。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為物,無不將也(11,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其名為攖寧(12。攖寧也者,攖而後成者也。”
南伯子葵曰:“子獨惡乎聞之?”曰:“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於謳,於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13。”
譯文:
南伯子葵向女偊問道:“你的歲數已經很大了,可是你的容顏卻像孩童,這是什麼緣故呢?”女偊回答:“我得‘道’了。”南伯子葵說:“‘道’可以學習嗎?”女偊回答說:“不!怎麼可以呢!你不是可以學習‘道’的人。卜梁倚有聖人明敏的才氣卻沒有聖人虛淡的心境,我有聖人虛淡的心境卻沒有聖人明敏的才氣,我想用虛淡的心境來教導他,恐怕他果真能成為聖人哩!然而卻不是這樣,把聖人虛淡的心境傳告具有聖人才氣的人,應是很容易的。我還是持守著並告訴他,三天之後便能遺忘天下,既已遺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七天之後能遺忘萬物;既已遺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九天之後便能遺忘自身的存在;既已遺忘存在的生命,而後心境便能如朝陽一般清新明徹;能夠心境如朝陽般清新明徹,而後就能夠感受那絕無所待的‘道’了;既已感受了‘道’,而後就能超越古今的時限;既已能夠超越古今的時限,而後便進入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的境界。摒除了生也就沒有死,留戀於生也就不存在生。作為事物,‘道’無不有所送,也無不有所迎;無不有所毀,也無不有所成,這就叫做‘攖寧’。攖寧,意思就是不受外界事物的紛擾,而後保持心境的寧靜。”
南伯子葵又問:“你偏偏是怎麼得‘道’的呢?”女偊又回答說:“我從副墨(文字)的兒子那裡聽到的,副墨的兒子從洛誦(背誦)的孫子那裡聽到的,洛誦的孫子從瞻明(目視明晰)那裡聽到的,瞻明從聶許(附耳私語)那裡聽到的,聶許從需役(勤行不怠)那裡聽到的,需役從於謳(吟詠領會)那裡聽到的,於謳從玄冥(深遠虛寂)那裡聽到的,玄冥從參寥(高曠寥遠)那裡聽到的,參寥從疑始(迷茫而無所本)那裡聽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