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公姓圖騰(南公氏圖騰)
南公姓是中華複姓之一,讀音作nán gōng(ㄋㄢˊㄍㄨㄥ)。源於羋姓,出自先秦時期的楚國術士南公,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南公氏今多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歸入南氏大家族。
【得姓始祖】
南公(南伯):先秦時期最有名的楚國陰陽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家、術士,他以觀天象、卜陰陽、相面骨而專長,因居於楚國的南公邑(今江蘇泰州)而得名,亦稱“南伯”。在南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南公氏。
【起源源流】
單一源流
源於羋姓,出自先秦時期的楚國術士南公,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
司馬遷在史籍《史記·項羽本紀》中評述:“夫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南公,是先秦時期最有名的楚國陰陽學家,也是著名的道家、術士,他以觀天象、卜陰陽、相面骨而專長,因居於楚國的南公邑(今江蘇泰州)而得名,亦稱“南伯”。
南公在秦王朝最興盛的時候就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南朝劉宋史學家裴駰集解曰:“徐廣曰:‘楚人也,善言陰陽。’文穎曰:‘南方老人也。’”
據說,秦始皇嬴政當年就曾對宰相李斯說:“朕身為天下之主,不能不為天下的太平著想。故楚國那從不讀書的劉、項,據商公子所云,正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中的兩戶。一戶姓劉,出了個叫劉邦的人;一戶姓項,出了個叫項羽的人。李丞相,朕為你殺了趙高,你就為朕把這兩個楚人殺了吧。”
李斯不假思索地立即朗聲應道:“是!”
然而,秦始皇沒有兌現除趙高的允諾,李斯也未實現除去項羽和劉邦的應允。而且李斯由於貪圖私慾,最後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落得個被腰斬於咸陽鬧市並夷三族的下場。
三戶,南公指的是楚國的昭氏、屈氏、景氏三大姓的後代族人。秦始皇滅楚國之後,其羋姓熊氏君族雖然衰敗了,但其他的豪族大姓依然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其中的陳氏、項氏、劉氏這三氏家族後代中所出現的陳勝、項羽、劉邦,後來果然起兵反秦,最終滅了強大一時的秦王朝。
後世的人們就以南公之語精簡為“亡秦三戶”,專用來指不畏強暴,奮起推翻黑暗統治之事。
在南公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南公氏、南伯氏,後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
【遷徙分佈】
南公氏、南伯氏同出一源,皆是非常古老的複姓,今已不再,皆省文簡改為單姓南氏,歸入南氏大家族,但其皆以海陵為郡望。
由南公氏分衍的南氏家族主要分佈在浙江省的溫州市樂清縣,江蘇省的泰州市,福建省的漳州市、福州市、廈門市,臺灣省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海陵郡:周朝時期稱海陽,漢朝初期名為海陵,西漢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東晉朝義熙七年(辛亥,公元411年),升為海陵郡。隋文帝開皇元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郡稱縣。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620年)改稱吳陵縣,以縣置吳州。五代時期揚吳設定為院,後又稱海陵縣。南唐升元六年(壬寅,公元942年)升海陵縣為泰州,泰州之名由此始。其時轄地就在今江蘇泰州一帶地區。
堂號
海陵堂:以望立堂,亦稱南公堂、海陽堂。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暫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