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經脈別論

經脈別論原文

  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脉亦为之变乎?岐伯对曰:凡人之惊恐恚劳动静,皆为变也。

  是以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渡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

  故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骨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

  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太阳脏独至,厥喘虚气逆,是阴不足阳有余也。表里当俱泻,取之下俞。

  阳明脏独至,是阳气重并也。当泻阳补阴,取之下俞。

  少阳脏独至,是厥气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少阳独至者,一阳之过也。

  太阴脏搏者,用心省真,五脉气少,胃气不平,三阴也。宜治其下俞,补阳泻阴。

  一阳独啸,少阳厥也。阳并于上,四脉争张,气归于肾。宜治其经络;泻阳补阴。

  一阴至,厥阴之治也。真虚(疒肙)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调食和药,治在下俞。

  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帝曰:少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一阳也,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阴脏搏,言伏鼓也。二阴搏至,肾沉不浮也。

經脈別論譯文

  黃帝問道:人們的居住環境、活動、安靜、勇敢、怯懦有所不同,其經脈血氣也隨著變化嗎?

  岐伯回答說:人在驚恐、忿怒、勞累、活動或安靜的情況下,靜脈血氣都要受到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夜間遠行勞累,就會擾動腎氣,使腎氣不能閉藏而外洩,則氣喘出於腎臟,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肺臟。若因墜墮而受到恐嚇,就會擾動肝氣,而喘出於肝,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脾臟。或有所驚恐,驚則神越氣亂,擾動肺氣,喘出於肺,其偏勝之氣就會侵犯心臟。渡水而跌僕,跌僕傷骨,腎主骨,水溼之氣通於腎,致腎氣和骨氣受到擾動,氣喘於腎和骨。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強盛的人,氣血暢行,不會出現什麼病變;怯弱的人,氣血留滯,就會發生病變。所以說:診察疾病,觀察病人的勇怯及骨骼、肌肉、面板的變化,便能瞭解病情,並以此作為診病的方法。在飲食過飽的時候,則食氣蒸發而汗出於胃。驚則神氣浮越,則心氣受傷而汗出於心。負重而遠行的時候,則骨勞氣越,腎氣受傷而汗出於腎。疾走而恐懼的時候,由於疾走傷筋,恐懼傷魂,則肝氣受傷而汗出於肝。勞力過度的時候,由於脾主肌肉四肢,則脾氣受傷而汗出於脾。春、夏、秋、冬四季陰陽的變化都有其常度,人在這些變化中所發生疾病,就是因為對身體的勞用過度所致,這是通常的道理。

  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一部分精微之氣輸散到肝臟,再由肝將此精微之氣滋養於筋。五穀入胃,其所化生的精微之氣,注入於心,再由心將此精氣滋養於血脈。血氣流行在經脈之中,到達於肺,肺又將血氣輸送到全身百脈中去,最後把精氣輸送到皮毛。皮毛和經脈的精氣匯合,又還流歸入於脈,脈中精微之氣,透過不斷變化,周流於四髒。這些正常的生理活動,都要取決於氣血陰陽的平衡。氣血陰陽平衡,則表現在氣口的脈搏變化上,氣口的脈搏,可以判斷疾病的死生。水液入胃以後,遊溢佈散其精氣,上行輸送與脾,經脾對精微的佈散轉輸,上歸於肺,肺主清肅而司治節,肺氣執行,通調水道,下輸於膀胱。如此則水精四布,外而佈散於皮毛,內而灌輸於五髒之經脈,並能合於四時寒暑的變易和五臟陰陽的變化。作出適當的調節,這就是經脈的正常生理現象。

  太陽經脈偏盛,則發生厥逆、喘息、虛氣上逆等症狀,這是陰不足而陽有餘,表裡兩經俱當用瀉法,取足太陽經的束骨穴和足少陰經的太溪穴。陽明經脈偏盛,是太陽、少陽之氣重並於陽明,當用瀉陽補陰的治療方法,當瀉足陽明經的陷谷穴,補太陰經的太白穴。少陽經脈偏盛,是厥氣上逆,所以陽蹻脈前的少陽勱猝然盛大,當取足少陽經的臨泣穴。少陽經脈偏盛而獨至,就是少陽太過。太陰經脈鼓搏有力,應當細心的審查是否真髒脈至,若五臟之脈均氣少,胃氣又不平和,這是足太陰脾太過的緣過,應當用補陽瀉陰的治療方法,補足陽明之陷谷穴,瀉足太陰之太白穴。二陰經脈獨盛,是少陰厥氣上逆,而陽氣並越於上,心、肝、脾、肺四髒受其影響,四髒之脈爭張於外,病的根源在於腎,應治其表裡的經絡,瀉足太陽經的經穴崑崙、絡穴飛揚,補足少陰的經穴復溜,絡穴大鐘。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決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洩其邪。

  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三陽之氣浮盛於外,所以脈浮。

  黃帝說:少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似一陽之初生,滑而不實。

  黃帝說:陽明經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說:其脈象大而浮。太陰經的脈象搏動,雖沉伏而指下仍搏擊有力;少陰經的脈象搏動,是沉而不浮。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