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骨空論

骨空論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风者百病之始也,以针治之奈何?

  岐伯对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在风府,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譩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厭之,令病者呼譩譆,譩譆应手。

  从风憎风,刺眉头。失枕,在肩上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

  络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譩譆。

  腰痛不可以转摇,急引阴卵,刺八髎与痛上,八髎在腰尻分间。

  鼠瘻,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侠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齐下营。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其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膕。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行)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淫泺胫痠,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侠髋为机,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膕,膕上为关,头横骨为枕。

  水俞五十七穴者,尻上五行,行五;伏菟上两行,行五,左右各一行,行五;踝上各一行,行六穴,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一在齗基下,一在项后中复骨下,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数髓空在面侠鼻,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上膝四寸。(骨行)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扁骨有渗理凑,无髓孔,易髓无孔。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月耑)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骨空論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風邪是許多疾病的起始原因,怎樣用針法來治療?岐伯回答說:風邪從外侵入,使人寒戰、出汗、頭痛、身體發重、怕冷。治療用府穴,以調和其陰陽。正氣不足就用補法,邪氣有餘就用瀉法。

  若感受風邪較重而頸項疼痛,刺風府穴。風府穴在椎骨第一節的上面。若感受風邪較重而汗出,灸一噫嘻穴。噫嘻穴在背部第六椎下兩旁距脊各三寸之處,用手指按振,使病人感覺疼痛而撥出“噫嘻”之聲,噫嘻穴應在手指下疼處。

  見風就怕的病人,刺眉頭攢竹穴。失枕而肩上和橫骨之間的肌肉強痛,應當使病人曲臂,取兩肘間相合在一處的姿勢,然後在肩胛骨上端引一直線,正當脊部中央的部位,給以灸治。從絡季脅牽引到少腹而痛脹的,刺噫嘻穴。腰痛而不可以轉側動搖,痛而筋脈攣急,下引睪丸,刺八髎穴與疼痛的地方。八髎穴在腰尻骨間空隙中。噫嘻發寒熱,刺寒府穴。寒府在膝上外側骨與骨之間的孔穴中。凡取膝上外側的孔穴,使患者彎腰,成一種拜的體位;取足心湧泉穴時,使患者坐跪的體位。

  任脈經起源於中極穴的下面,上行經過毛際再到腹部,再上行透過關元穴到咽喉,又上行至頤,循行於面部而入於目中。衝脈經起源於氣街穴,與足少陰經相併,俠其左右上行,到胸中而散。任脈經發生病變,在男子則腹內結為七疝,在女子則有帶下和瘕聚之類疾病。衝脈經發生病變,則氣逆上衝,腹中拘急疼痛。

  督脈發生病變,會引起脊柱強硬反折的症狀。督脈起於小腹之下的橫骨中央,在女子則入內繫於廷孔。廷孔就是尿道的外端。從這裡分出的絡脈,循著陰戶會合於陰部,再分繞於肛門的後面,再分歧別行繞臀部,到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中的絡脈,與足少陰經相結合上行經骨內後面,,貫穿脊柱,連屬於腎臟;與足太陽經共起於目內眥,上行至額部,左右交會於巔頂,內入聯絡與腦,復返還出腦,分別左右頸項下行,循行與脊膊內,俠脊抵達腰中,入內循膂絡於腎。其在男子則循陰莖,下至會陰,與女子相同。其從少腹直上的,穿過臍中央,再上貫心臟,入於喉,上行到頤並環繞口唇,再上行繫於兩目中央之下。督脈發生病變,症狀是氣從少腹上衝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稱為衝疝,其在女子則不能懷孕,或為小便不利、痔疾、遺尿、咽喉乾燥等症。總之,督脈生病治督脈,輕者至橫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則至在臍下的陰交穴。

  病人氣逆上而呼吸有聲的,治療取其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兩缺盆的中間。病人氣逆上充於咽喉的,治療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兩旁夾頤之處。膝關節能伸不能屈,治療取其股部的經穴。坐下而膝痛,治療取其環跳穴。站立時膝關節熱痛,治療取其膝關節處經穴。膝痛,疼痛牽引到拇指,治療取其膝彎處的委中穴。坐膝痛如有東西隱伏其中的,治療取其承扶穴。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動,治療取其背部足太陽經的俞穴。如疼痛連及尻骨象折斷似的,治療取其陽明經中的俞髎三里穴;或者別取太陽經的滎穴通谷、少陰經的滎穴然谷。溼漬水溼之邪日久而脛骨痠痛無力,不能久立,治取少陽經的別絡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輔骨之上,腰橫骨之下叫“楗”。髖骨兩側環跳穴處叫“機”。膝部的骨縫叫“骸關”。俠膝兩旁的高骨叫“連骸”。連骸下面叫“輔骨”。輔骨上面的膝彎叫“膕”。膕之上就是“骸關”。頭後項部的橫骨叫“枕骨”。

  治療水病的俞穴有五十七個:尻骨上有五行,每行各五穴;伏兔上方有兩行,每行各有五穴;其左右又各有一行,每行各五穴;足內踝上各一行,每行各六穴。髓穴在腦後分為三處,都在顱骨邊際銳骨的下面,一處在齦基的下面,一處在項後正中的復骨下面,一處在脊骨上空的風府穴的上面,脊骨下空在尻骨下面孔穴中。又有幾個髓空在面部俠鼻兩旁,或有骨空在口唇下方與兩肩相平的部位。兩肩膊骨空在肩膊中的外側。臂骨的骨空在臂骨的外側,離開手腕四寸,在尺、橈兩骨的空隙之間。股骨上面的骨空在股骨外側膝上四寸的地方。尻骨的骨空在輔骨的上端。骨際的骨空在陰毛中的動脈下面。尻骨的骨空在尻骨的後面距離四寸的地方。扁骨有血脈尻灌的紋理聚合,沒有直通骨髓的孔穴,骨髓透過灌的紋理內外交流,所以沒有骨空。

  灸寒熱症的方法,先針灸項後的大椎穴,根據病人年齡決定艾灸的壯數;其次灸尾骨的尾閭穴,也是以年齡為艾灸的壯數。觀察背部有凹陷的地方用灸法,上舉手臂在肩上有凹陷的地方(肩髃)用灸法,兩側的季脅之間(京門)用灸法,足外踝上正取絕骨穴處用灸法,足小趾與次趾之間(肩髃)用灸法,凹陷處的經脈(承山)用灸法,外踝後方(崑崙)用灸法,缺盆骨上方按之堅硬如筋而疼痛的地方用灸法,胸膺中的骨間凹陷處(天突)用灸法,手腕部的橫骨之下(大陵)用灸法,臍下三寸的關元穴用灸法,陰毛邊緣的動脈跳處(氣衝)用灸法,膝下三寸的兩筋間(三里)用灸法,足陽明經所行足跗上的動脈(衝陽)處用灸法,頭巔頂上(百會)亦用灸法。被犬咬傷的,先在被咬處灸三壯,再按常規的治傷病法灸治。以上針灸治寒熱症的部位共二十九處。因於傷食而使用灸法,病仍不愈的,必須仔細觀察其由於陽邪過盛,經脈移行到絡脈的地方,多刺其俞穴,同時再用藥物調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