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痿論

痿論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何也?

  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

  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析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呜,呜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

  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合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宗筋之会,合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痿論譯文

  黃帝問道:五臟都能使人發生痿病,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肺主全身皮毛,心主全身血脈,肝主全身筋膜,脾主全身肌肉,腎主全身骨髓。所以肺臟有熱,灼傷津液,則枯焦,皮毛也成虛弱、乾枯不潤的狀態,熱邪不去,則變生痿躃;心臟有熱,可使氣血上逆,氣血上逆就會引起在下的血脈空虛,血脈空虛就會變生脈痿,使關節如折而不能提舉,足脛弛緩而不能著地行路;肝臟有熱,可使膽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養而乾枯,以至筋脈攣縮拘急,變生筋痿;脾有邪熱,則灼耗胃筋而口渴,肌肉失養而麻木不仁,變生不知痛癢的肉痿;腎有邪熱,熱濁精枯,致使髓減骨枯,腰脊不能舉動,變生骨痿。

  黃帝問道:痿證是怎樣引起的?

  岐伯說:肺是諸髒之張,又是心臟的華蓋。遇有失意的事情,或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則使肺氣鬱而不暢,於是出現喘息有聲,進而則氣鬱化熱,是肺葉枯焦,精氣因此而不能敷布於周身,五臟都是因肺葉焦得不到營養而發生痿躃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悲哀過度,就會因氣機鬱結而使心包絡隔絕不通,心包絡隔絕不通則導致陽氣在內妄動,逼迫心血下崩,於是屢次小便出血。所以《本病》中說:“大經脈空虛,發生肌痺,進一步傳變為脈痿。”如果無窮盡地胡思亂想而慾望又不能達到,或意念受外界影響而惑亂,房事不加節制,這些都可致使宗筋弛緩,形成筋痿或白濁、白帶之類疾患。所以《下經》中說:筋痿之病發生於肝,是由於房事太過內上精氣所致。有的人日漸感受溼邪侵漬,導致了溼邪痺阻而肌肉麻木不仁,最終則發展為肉痿。所以《下經》中說:“肉痿是久居溼地引起的。”如果長途跋涉,勞累太甚,又逢炎熱天氣而口渴,於是陽氣化熱內擾,內擾的邪熱侵入腎臟,腎為水髒,如水不勝火,灼耗陰精,就會骨枯髓空,致使兩足不能支援身體,形成骨痿。所以《下經》中說:“骨痿是由於大熱所致。”

  黃帝問道:用什麼辦法鑑別五種痿證呢?

  岐伯說:肺有熱的痿,面色白而毛髮衰敗;心有熱的痿,面色紅而淺表血絡充盈顯現;肝有熱的痿,面色青而爪甲枯槁;脾有熱的痿,面色黃而肌肉蠕動;腎有熱的痿,面色黑而牙齒枯槁。

  黃帝道:先生以上所說是合宜的。醫書中說:治痿應獨取揚名,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說:揚名是五臟六腑營養的源泉,能濡養宗筋,宗筋主管約束骨節,使關節運動靈活。衝脈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處,輸送氣血以滲透灌溉分肉肌腠,與足揚名經會合於宗筋,陰經陽經都總彙於宗筋,再會合於足揚名經的氣銜穴,故揚名經是它們的統領,諸經又都連屬於帶脈,系絡於督脈。所以揚名經氣血不足則宗筋失養而弛緩,帶脈也不能收引諸脈,就使兩足痿弱不用了。

  黃帝問道:怎樣治療呢?

  岐伯說:調補各經的滎穴,疏通各經的輸穴,以調機體之虛實和氣血之逆順;無論筋脈骨肉的病變,只要在其所合之髒當旺的月份進行治療,病就會痊癒。

  黃帝道:很對!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