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道:痺病是怎樣產生的?
岐伯回答說:由風、寒、溼三種邪氣雜合傷人而形成痺病。其中風邪偏勝的叫行痺,寒邪偏勝的叫痛痺,溼邪偏勝的叫著痺。
黃帝問道:痺病又可分為五種,為什麼?
岐伯說:在冬天得病稱為骨痺;在春天得病的稱為筋痺;在夏天得病的稱為脈痺;在長夏得病的稱為肌痺;在秋天得病的稱為皮痺。
黃帝問道:痺病的冰鞋又有內侵而累及五臟六腑的,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五臟都有與其相合的組織器官,若病邪久留不除,就會內犯於相合的內臟。所以,骨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心;肌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脾;皮痺不愈,再感受邪氣,就會內舍於肺。總之,這些痺證是各髒在所主季節裡重複感受了風、寒、溼氣所造成的。
凡痺病侵入到五臟,症狀各有不同:肺痺的症狀是煩悶脹滿,喘逆嘔吐,心痺的症狀是血脈不通暢,煩躁則心悸,突然氣逆上壅而喘息,咽乾,易暖氣,厥陰上逆則引起恐懼。肝痺的症狀是夜眠多驚,飲水多而小便頻數,疼痛循肝經由上而下牽引少腹如懷孕之狀。腎痺的症狀是腹部易作脹,骨萎而足不能行,行步時臀部著地,脊柱曲屈畸行,高聳過頭。脾痺的症狀是四肢倦怠無力,咳嗽,嘔吐清水,上腹部痞塞不通。腸痺的症狀是頻頻飲水而小便困難,腹中腸鳴,時而發生完谷不化的洩瀉。膀胱痺的症狀是少腹膀胱部位按之疼痛,如同灌了熱水似的,小便澀滯不爽,上部鼻流青涕。
五臟精氣,安靜則精神內守,躁動則易於耗散。若飲食過量,腸胃就要受損。致痺之邪引起呼吸喘促,是痺發生在肺;致痺之邪引起憂傷思慮,是痺發生在心;致痺之痺引起遺尿,是痺發生在腎;致痺之邪引起疲乏衰竭,是痺發生在肝;致痺之邪引起肌肉瘦削,是痺發生在脾。總之,各種痺病日久不愈,病變就會進一步向內深入。其中風邪偏勝的容易痊癒。
黃帝問道:患了痺病後,有的死亡,有的疼痛經久不愈,有的容易痊癒,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痺邪內犯到五臟則死,痺邪稽留在筋骨間的則痛久難愈,痺邪停留在面板間的容易痊癒。
黃帝問道:痺邪侵犯六腑是何原因?
岐伯說:這也是以飲食不節、起居失度為導致腹痺的根本原因。六腑也各有俞穴,風寒溼邪在外侵及它的俞穴,而內有飲食所傷的病理基礎與之相應,於是病邪就循著俞穴如裡,留滯在相應的腑。
黃帝問道:怎樣用針刺治療呢?
岐伯說:五臟各有輸穴可取,六腑各有合穴可取,循著經脈所行的部位,各有發病的徵兆可察,根據病邪所在的部位,取相應的輸穴或合穴進行針刺,病就可以痊癒了。
黃帝問道:營衛之氣亦能使人發生痺病嗎?
岐伯說:營是水谷所化生的精氣,它平和協調地執行於五臟,散佈於六腑,然後匯入脈中,所以營衛氣循著經脈上下執行,起到連貫五臟,聯絡六腑的作用。胃是水谷所化生的悍氣,它流動迅疾而滑利,不能進入脈中,所以循行於面板肌肉之間,燻蒸於肓膜之間,敷布於胸腹之內。若營衛之氣的循行逆亂,就會生病,只要營衛之氣順從調和了,病就會痊癒。總的來說,營衛之氣若不於風寒溼邪相合,則不會引起痺病。
黃帝說:講得好!痺病,有的疼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有的面板乾燥,有的面板溼潤,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痛是寒氣偏多,有寒所以才痛。不痛而麻木不仁的,系患病日久,病邪深入,營衛之氣執行澀滯,致使經絡中氣血空虛,所以不痛;面板得不到營養,所以麻木不仁。表現為寒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陰氣助長寒邪之勢,所以表現為寒象。表現為熱象的,是由於機體陽氣偏盛,陰氣不足,偏勝的陽氣與偏勝的風邪相結合而乘陰分,所以出現熱象。多汗而面板溼潤的,是由於感受邪溼太甚,加之機體陽氣不足,陰氣偏盛,溼邪與偏盛的陰氣相結合,所以汗出而面板溼潤。
黃帝問道:痺病而不甚疼痛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痺發生在骨則身重;發生在脈則血凝澀而不暢;發生在筋則曲屈不能伸;發生在肌肉則麻木不仁;發生在面板則寒冷。如果有這五種情況,就不甚疼痛。凡痺病一類疾患,遇寒則筋脈拘急,遇熱則筋脈弛緩。
黃帝道: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