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姓圖騰(宰氏圖騰)
【得姓始祖】
宰孔(宰周公):名孔,周朝大夫,任周王室太宰,周公之後,亦稱周公孔、宰周公。或謂即周公忌父,或謂周公忌父弟。為宰姓的始祖。
宰予:(前522年—前458年),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言語”科之首(排名在子貢前),“孔門十三賢”之一。《大成通志》記載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曾從孔子周遊列國,遊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於齊國、楚國。唐開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為“齊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臨淄公”。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再進封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宰予”。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周朝宰父的後代,以官名作為姓氏。
宰父是周朝的一個官名,職責是管理王朝的內外事務。宰父官的後代,大多數用祖上的官職作為自己的姓氏,稱為宰父氏或宰氏。後來宰父氏也有改成宰氏者。成為宰氏的一支。
源流二
源於姬姓,是一個以官職名作為姓氏的姓。
據《元和姓纂》和《姓解》載,春秋時期有周公旦的後裔周公孔在周朝擔任太宰,故被稱為宰孔、宰周公。他的後代以祖上的官職作為姓氏,稱宰氏,成為宰氏的一支主要源流。 宰姓始祖:宰孔(宰周公)。據《元和姓纂》記載:“周大夫宰孔,周公之後,以官為姓。宰予,仲尼弟子。”《姓解》上指出:“周卿士宰孔之後……”還說: “當時周天子的太宰的後裔之中,也有以宰為姓的。”由此可見,頭一個以宰為姓的人,是周朝時宰孔的周公子孫,他們在距今2000多年前“以官為氏”而姓了宰。源自周大夫宰孔的宰氏,由於是周公之後,發祥於當時的魯國,即是今山東省境內。著名的孔子弟子宰予,便是春秋時代的魯國人。出自太宰的一支宰氏,據《姓解》上說是“望出西河”,古代的西河,在今山西省的西北部。故宰氏後人尊宰孔為宰姓的始祖。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殷商王朝官吏宰,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宰,是殷商時期就設有的官稱,最初是對廚師的稱謂,後逐漸晉升為負責家事和家奴,屬於奴隸主貴族的臣僕。到了西周王朝時期,“宰”成為王公貴族家務事的總管,直接聽命於王后,後來逐漸晉級為在君王左右參與政務,到了春秋初期,各諸侯國均有設定,後來甚至在卿、大夫家中皆設有,多稱“太宰”、“家宰”等。例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就是衛國大夫孔俚的家宰,因為孔俚屬於季氏家族,因此子路的官稱就是“季氏宰”。
在宰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宰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官吏宰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宰人,亦稱宰官,是兩週時期一方邑地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就是春秋時期的邑宰,戰國時期以後的縣令。起初,宰人的職責是負責掌管禮書(札書),並接待各級來賓,後來逐漸演變為負責主持公室內務,成為後來宰夫中的一種,常被外派為一邑之長官。
在宰人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宰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宰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五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宰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宰士,也是兩週時期所設定的官稱,負責管理王朝的事務,與宰夫不同的是,宰士僅只管理王家內外事務,不涉及宮外。宰士例歸宰相轄制。後來在王朝最高行政機構餓司徒府中,也設有專職宰士。
在宰士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宰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宰氏、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兩週時期官吏宰辠,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宰辠,亦稱宰罪,原來是周王朝分設在各邑監獄中辦事的官吏,類如今天的典獄長。“辠”,就是罪人、犯人。著名東漢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宰辠,罪人在屋下執事者。”實際上就是監督罪犯服役的執法官吏,是中央政府派駐地方的刑官之一。在後來的秦朝時期,秦始皇因為“辠”字與古“皇”字相似,因此改“宰辠”為“宰罪”。
在宰辠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宰辠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宰氏、辠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七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末期的宰衡,屬於以官爵尊號為氏。
宰衡,是西漢末期獨特的一種官稱,是漢平帝劉衎授予大司馬、安漢公王莽的官爵尊號。西漢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漢稱帝,改國號為“新”,改長安為常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臣子透過篡位當皇帝的先河。新朝地皇四年(公元23年),農民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混亂中王莽為商人杜吳所殺,新朝歷十五年滅亡。王莽是中國歷史上唯一被砍掉腦袋又被割去舌頭的皇帝。
新莽王朝滅亡後,王莽一族被殘酷屠戮,其族人分散四處遷逃,其中有以王莽尊號為姓氏者,改王氏為宰氏、衡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八
源出蒙古族蔑裡乞部族,先祖為元朝時期擔任宰相的蔑裡乞·馬紮兒臺。明朝初期,蔑裡乞·馬紮兒臺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姓,稱宰氏,以隨軍攻打威寧戰死,家屬安置於威寧躲避兵亂災禍,後一部分信奉伊斯蘭教融入回民族,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佈在今貴州省的威寧縣爐山鎮、黑石鎮、草海鎮,以及雲南等地。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宰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於第三百零二位,當今人口約九萬,排名在第四百五十三位,佔全國總人口數的0.0065%。
宰姓出自姬姓。上古周朝時,朝廷裡面設有一種叫作太宰的官職,主要掌管朝廷升遷官員,傳達釋出天子命令的事務,是很重要的官職。周朝開國元勳周公旦的後代均為周朝卿士,其中有個叫周公孔的曾經擔任太宰,故又稱宰孔、宰周公。周公孔的後代有的就以他的官職名作為姓氏,稱為宰氏,世代相傳。周朝時候,太宰又稱為宰父,所以太宰的後代中有的就複姓宰父,後來有一部分漸漸地簡化為單姓宰。這是宰姓歷史上的又一個發展。中國宰氏的後裔,有兩支出處,要想找自己出在哪一支,無史料可查證,只有到自家的族譜上去追蹤了。
今天津之武清,河南林縣、內黃,河北之景縣、圍場,山西之太原、大同、忻州,陝西之韓城,湖北之利川,安徽之貴池、淮南,上海嘉定,西藏察隅,臺灣台中、臺南、臺北、嘉義,江西萍鄉、井岡山、北京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西河郡:古代該郡所指不一。春秋時期衛國西境沿黃河一帶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期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國時期曾取秦國今陝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陝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西漢朝元朔四年(丙辰,公元前125年)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內蒙古東勝),其時轄地在今陝西、山西兩省之間黃河沿岸一帶地區,並擁有今內蒙古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東漢朝時期移治到離石(今山西離石)。南北朝時期北魏的西河郡,其北部為羌胡所得,僅保有晉西一帶地區,治所在茲氏,即在今山西省離石(今山西汾陽)。唐朝時期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堂號
西河堂:以望立堂。
臨淄堂:孔子的門下產生了很多棟樑之才,其中有一個叫宰予的弟子,後來做了臨淄宰。他是孔子門下的四科十聖之一,後來在宋朝時期被封為臨淄公,其後裔子孫因以“臨淄”為堂號。
字輩
(暫缺)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禮成宋國;
譽起聖門。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代宋國人宰讓,曾參與制定宋國禮儀制度。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宰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以擅長言語著稱。曾在齊國任臨淄大夫。對孔子“三年之喪”的主張表示懷疑,說:“父母死後,守孝三年,時間太長了……服喪一年就行了。”
任會稽守;
冠言語科。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朝宰鼂(晁),官會稽太守。下聯典指春秋魯國宰予,為孔門言語科高弟。
七言通用聯
周室首九卿之選;
會稽矜五馬之榮。
——佚名撰宰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周朝宰孔,官周王室太宰。下聯典指漢朝宰鼂(晁),官會稽太守。
【典故軼事】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宰予列於孔門言語科,口才特別好,而勿厚於德,和子貢一樣因為辯才而有名。
孔子的“禮”講的太煩瑣,好多人提出過批評,但孔子仍然很堅決地堅持“禮”為上。
有一次宰予也探討性的提出質疑,他問孔子:“一個人死了父母以後要求守孝三年,這時間是不是過於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遭到破壞的;三年不奏樂,音樂也肯定會潰散。依我之見,守孝的時間一年也就夠了。”
孔子反問:“父母去世一年以後就一切恢復正常,作為一個孝子,你能心安理得嗎?”
宰予回答得很簡練:“能!”
孔子說:“你要是能安心就那樣做去。一個君子,在為父母守孝的時候,即使吃美食也不會覺得甘美,聽音樂也不會覺得好聽,所以才不忍心那樣做呀,那樣的話實在是太不仁義了!小孩子生下來三年後,才開始能稍微離開父母的懷抱,所以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不是很合理嗎?這是天下共同遵行的道理呀!”
儘管宰予有時很讓孔子頭疼,比如看到宰予在白天睡大覺,孔子便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但孔子對這個學生的總體看法還是客觀的,他在評價各學生時,總說宰予是自己最有才的學生之一。
後來,宰予出任齊國的臨淄宰(縣令),參與了反對齊簡公姜壬的“田常政變”,結果他的全家因此都被殺害。孔子認為這很不值得,嘆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