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姓圖騰(酈氏圖騰)
【得姓始祖】
酈涓:酈姓是個古老的姓氏,是黃帝的後裔,發祥地在中原地區。根據《元和姓纂》記載,夏禹封黃帝的後裔於酈邑(今河南省內鄉縣酈城村),名叫酈涓,他的族人以後就“以地為氏”,稱為酈氏。後來,族人遷居於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縣。
酈商:公元前226~前179年,碭郡高陽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漢朝開國功臣之一、西漢右丞相。酈商為大漢王朝建立了豐功偉績,使得家門顯赫,因此酈氏族人大多尊奉酈酈商為得姓始祖。
各支始祖
酈龐:涓公四十五世孫,周惠王六年庚戌(前671年),被朝廷冊封為陳留侯,定居陳留(今河南開封),重新開基立業,是為陳留始祖。
【起源源流】
源流一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驪山氏女媧,屬於複姓省文簡化為氏。
上古有驪山氏一族,出自遠古女神女媧。女媧又稱“驪山老母”、“風后”、“女陰”等等,有十數個稱號。 在古代,“酈”與“麗”、“驪”三字通假,因此在女媧的後裔子孫中,多有將驪山氏省文簡化改為單姓酈氏、驪氏、麗氏者,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於偃姓,出自黃帝后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中的記載,酈氏是黃帝之後。
夏朝建立後,開國夏王大禹追封黃帝的先代遺族,封偃姓後人於酈邑(今河南內鄉),建立了酈國。
這個酈國與後來史書上記載的周王朝時期的“群舒”為同源,皆出偃姓,即與舒庸國、舒鳩國、舒龍國、舒共國、舒蓼國、舒鮑國、繇國、會國、六國、阮國(皖國)、英國(龔國)、鬲國(高國)、裴國等一脈相通。
古酈國後來被成湯滅國,其君主、族人均以原國名為姓氏,稱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古酈國之地在西周時期成為魯國的一個邑地。司馬遷在史籍《史記》中記載的著名漢朝開國功臣之一、右丞相、曲周侯、碭郡高陽人(今河南杞縣)酈商,就是古酈國的嫡系後代。
據歷史文獻《曲周縣志》的記載:漢高祖六年(公元201年),劉邦封酈商為曲周侯,這在史籍《漢書》、《史記》等中均有記載:
酈商,公元前226~前179年,碭郡高陽人(今河南杞縣)。著名漢朝開國功臣之一、西漢右丞相。
酈商家族原為望門世族,但到了他那一代,家貧落魄,他的哥哥酈食其號狂生,能言善辯,極具謀略,是漢朝的開國元勳,封廣野君。
酈商則生得身材高大,力氣過人,性格開朗,氣度非凡,有勇有謀,文武全才。他和他的哥哥酈食其不滿秦二世的暴政,在陳勝、吳廣大澤鄉首義後,當即召聚四千餘眾與秦朝政權對抗。不久,酈商率部加入了劉邦的大軍,在攻打長社(今河南長葛)的戰鬥中,酈商驍勇異常,身先士卒,第一個登上城垣,使漢軍上下軍心大振,初戰告捷。隨後連續攻克了緱氏(今河南登封)、河津(今山西南部)、襄(今河南鄧縣)、宛(今河南南陽)等十七縣,戰功卓著。
劉邦稱漢王后,封酈商為信成君,以將軍為隴西都尉,賜食邑武成。不久,酈商又相繼參加了與秦將章邯、楚王項羽,及楚將鍾離昧的決戰,均獲大勝。
劉邦稱帝建立西漢王朝之後,藏荼、黥布相繼叛亂,酈商奉旨平叛,再建勳功,晉封為右丞相、曲周侯,食邑五千一百戶,今河北省的曲周縣之縣名便是由酈商爵號而來。酈商病故於漢文帝劉恆元年(公元前179年),終年四十八歲,漢文帝賜其諡號為“景”。
正因為酈食其、酈商兄弟為大漢王朝建立了豐功偉績,使得家門顯赫,因此酈氏族人大多尊奉酈食其、酈商兄弟為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遷徙
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後,敬重上古世代的偉人黃帝,就將黃帝的一個後人封在酈(今河南內鄉),讓他們建立了酈國。酈國王族的後代就以封地名作為姓氏,世代相傳,稱為酈氏,是今天酈氏的最早起源。
到了楚漢爭霸之際,有酈氏族人酈食其,陳留人(河南開封),本為裡監門吏。因獻計克陳留著功,被封為廣野君。酈食其常為說客,出使於諸侯之間。後說齊,憑舌下齊七十二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烹之。
北魏人酈道元,喜文好學,歷覽奇書,撰《水經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撰《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
史學家尊稱酈食其、酈道元二人為:“學擅縱橫,整合水注”。
北宋末年,有個人叫酈洪,字正大,任殿前都領,後戰死沙場。其子酈倫,字天敘,時任紹興郡守,驚聞老父身殉國難,便將家眷安頓在浙江諸暨縣太平村,自己帶子酈德一和酈德二,千里追尋老父屍骸到丹陽,其間因悲憂致疾,身亡于丹陽古寧寺。酈德一、酈德二兄弟倆將祖父和父親葬於運河南邊的馬莊村。之後,酈洪被誥贈為龍虎上輔軍護國將軍,並尊奉為丹陽酈氏的始祖。酈德一、酈德二為守祖墓,祭先靈,便定居在陵口基莊。從此,酈氏在丹陽繁衍生息,人丁興旺。酈洪的十一世孫酈鎬生酈濂、酈湘、酈溪三子,子孫世居陵口東蔡村。
明朝末年,酈洪的十四世傳人酈嘉麟、酈嘉鳳(東蔡分)昆仲倆在大運河邊的永濟庵擺攤謀生。時值嚴冬,滴水成冰,河面封凍,船隻受阻,忽見一書生衣單食乏,受困於此。問後方知他也姓酈,浙江諸暨人。兄弟倆念其同族一脈,便邀至家中款待數日,臨別時又以川資相助。時隔三年後,兄弟倆妻亡子幼,生計日窘,曾一度隨同書生到浙江謀生,並在諸暨又娶妻生子,再成家業,歷時達十餘年之久。後又返丹陽,擇大英山彭家村定居,酈嘉麟之長子酈嗣方堅守舊廬,次子酈嗣椿徙居雲陽,三子酈嗣祐徙居王德莊,酈嘉鳳之子嗣正落戶柳茹。
至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最後一次宗譜記載,丹陽酈氏已歷二十七世。至今,陵口的趙巷、邵巷酈氏為多。此外,尚有荊林的酈巷,胡橋的大英山、行宮的舊縣、延陵的柳茹、雲陽鎮的寶塔灣酈家等地居住著眾多酈氏宗人。酈氏望族居新蔡(今河南固始)。
諸暨酈氏遷徙路線:河南內鄉→河南新蔡(固始)→陝西驪山(臨潼)→河南陳留(開封)→河北涿州→江蘇維揚(揚州)→浙江會稽(長子);浙江蘭溪(次子);浙江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諸暨酈氏發展到江蘇丹陽、江蘇鎮江、江蘇常州、山東青州、安徽安慶、上海市區、廣東肇慶、浙江義烏、浙江衢州、浙江杭州等地。
分佈
酈氏是一個典型的古老漢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三位,現今人口約十萬,排在四百四十位。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7%。
今江蘇丹陽、江蘇鎮江、江蘇常州、山東青州、安徽安慶、上海市區、湖南耒陽、廣東肇慶、浙江義烏、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香港、臺灣、美國等地均有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新蔡郡:原為周朝呂國的地域,即今河南省新蔡一帶。春秋時期蔡平侯從上蔡遷都到下蔡,故名,也稱為新蔡。漢朝設定新蔡縣。晉朝時期晉惠帝從汝陰郡分出置新蔡郡,即治新蔡(今河南新蔡),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新蔡縣一帶。南北朝時期北齊改為廣寧郡。隋朝時期又改名為蔡州。
堂號
新蔡堂:以望立堂。
廣野堂:西漢名士酈食其,落魄時曾為里門監,就是在鄉里為小衙門、豪紳看大門的,勉強混口飯吃。後為漢高祖定計攻克陳留,又助漢王攻下齊地七十餘城,因功勳卓著被晉封為廣野君,其後裔因以為堂號。
注經堂:北魏時期的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著了千古名籍《水經注》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後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後人因以立堂念之。
此外還有永思堂、寶善堂、長揖堂、枕湖堂、明經堂、積善堂等。
字輩
浙江諸暨酈氏通譜字輩:“璽曾榮貴景友尊震泰乾坤秉萃豫恆升隆臨觀隨復履需頤漸咸豐大壯同人賁師濟坎解蒙”。
浙江諸暨浣江酈氏字輩:“景哲宏德恆伯叔宗覺繹標忠節銓仁義長大漢高”。
河源市酈氏字輩:璽曾榮貴景友尊震泰乾坤秉萃豫恆升隆臨觀隨復履需頤漸咸豐大壯同人賁師濟坎解蒙
肇慶市酈氏字輩:景哲宏德恆伯叔宗覺繹標忠節銓仁義長大漢高
清遠市酈氏字輩:有,傳,本,家。
潮州市酈氏字輩:國正邦紅泰,家興子必榮
韶關市酈氏字輩:榮華富貴,其聖廣淵
揭陽市酈氏字輩:篤,鏈,敦,仁。
陽江市酈氏字輩:國有登興志,典家維美德;恆良忠孝世,發葉益廣昌。
梅州市酈氏字輩:孝友正家深,文章報國恩。
雲浮市酈氏字輩: 春,玉,洪,海,繼。
茂名市酈氏字輩:東廷玉保,安付尊榮。
世系
浙江諸暨酈氏外紀世系:
黃帝→夷彭……酈涓……驪山……酈龐……酈嘉……酈蟠……酈食其→酈庎→酈勃→酈平→酈乘……酈炎……酈紹→酈嵩→酈範→酈道元→酈繼方→酈植→酈昶→酈思仁→酈渾→酈弼→酈澤→酈世靖→酈宏→酈融→酈拯→酈希亮→酈斌孫→酈輔→酈守博→酈衡→酈穆→酈鳳→酈文紹→酈嵩(會稽始祖)、酈坊(蘭溪始祖)、酈元亨(諸暨始祖)、酈道亨(台州始祖)。
浙江諸暨酈氏內紀世系:
酈元亨→酈尚泉→酈聯→酈公瑾→酈景輔→酈哲→酈宏甫→酈德祐→酈政→酈經→酈忠→酈潮→酈泰四十→酈乾五十四→酈坤廿一→酈秉六→酈禮→酈良梗→酈遐齡→酈瑞宗→酈緗→酈毓醇→酈弈→酈富年→酈唐山→酈宜左→酈君美→酈兆隆→酈大昭→酈偉仁→酈林春……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望出新蔡;源自酈國。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酈姓的源流和郡望。
著水經注;封廣野君。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北朝時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人。曾官御史中尉,執法嚴峻,官至關右大使。好學而博覽,文筆深峭,到各地“訪瀆搜渠”,留心考察水道變遷和城邑興廢等地理現象,著《水經注》四十卷,是公元六世紀前中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鉅著,文筆絢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下聯典指秦漢之際陳留高陽人酈食其(Yì jī 音義基),家貧而好讀書,初為裡監門吏。秦末農民戰爭中歸附劉邦,獻計攻克陳留,封為廣野君。楚漢戰爭時,說服齊王田廣歸漢,韓信率軍襲擊齊國,田廣以為是他出賣了自己,便把他烹死。
計紿產祿;威振山蠻。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酈寄,與呂祿友善,高後崩,大臣欲誅諸呂。太尉周勃劫酈寄父,令酈寄紿呂祿、呂產與出遊,周勃乃得入據北軍。下聯典指後魏·酈道,太和中由尚書主客郎累遷東荊州刺史,威猛為治,蠻民詣闕訟其刻峻,坐免官。
整合水注;學擅縱橫。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撰《水經注》40卷、《本志》13篇,又為《七聘》及諸文,皆行於世。下聯典指漢·酈食其,好讀書,為劉邦定計下陳留。酈食基常為說客,使諸侯,後說齊,憑軾下齊70餘城,及韓信襲齊,齊以酈食其賣己,遂被烹之。
清簡為治;懿行可風。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著水經注;封曲周侯。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元撰《水經注》40卷。下聯典指漢·酈商以功封曲周侯。
六言通用聯
北魏關右大使;
東漢音律專家。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歷官安南尹、河南將軍、關右大使等。下聯典指東漢學者酈炎,范陽人。字文勝,有文才,精音律。性至孝,靈帝時州郡辟命皆不就。
七言通用聯
善禮以清儉為治;
仲隱則懿行可風。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魏·酈道約,字善禮,任魯陽太守,政簡刑清,民以安居。下聯典指酈氏女酈仲隱為宋氏婦,姻族皆稱其婦德。
十一言通用聯
服儒者衣冠,洵是漢家三俊;
興魯陽學校,嘗注水經一書。
——佚名撰酈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謀士酈食其事典。下聯典指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字善長,涿縣人。漢代人桑欽著《水經注》,記中國河流水道137條,酈道元作注,增至1250餘條,增加十倍於原書。成為中國古代地理名著之一。
【典故軼事】
酈道元與《水經注》
酈道元(公元?——572年),字善長,北魏後期范陽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地理學家、散文學家,又是一個性格剛毅、斷案嚴峻的執法官。當然,也正因為如此,酈道元深為權貴們所忌恨,終於在公元572年遭到汝南王元悅等人的暗算,死於非命。同時遇害的還有酈道元的弟弟酈道峻及其兩個兒子。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對中國地理學的貢獻巨大,影響深遠。
酈道元出身於一個官宦世家。他的曾祖父酈紹,曾任後燕的濮陽太 守,後為北魏兗州監軍;祖父酈嵩,曾任北魏天水太守;父親酈範,在北魏官居要職,曾任尚書右丞,後又以東平將軍的頭銜,出任青州刺史。酈道元從少年時代起就隨做官的父親宦居山東,經常和朋友們一起瀏覽名山大川,訪求名勝古蹟,從小就對祖國的山川文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遷都洛陽這年前後,酈道元開始進入仕途。最初,他以尚書郎的微職隨孝文帝北巡,大開眼界。父親去世後,酈道元繼承了父親的爵位,為永寧伯。他先在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洛陽(今河南洛陽)的皇帝身邊擔任北魏的中央官吏,後任冀州(今河北冀縣)鎮東府長史、潁川郡(今河南長葛)太守、河南(今河南洛陽)尹 等地方官,還先後擔任過黃門侍郎、御史中尉等職,最後在關右太使任上遇害,被追贈為吏部尚書、冀州刺史。廣闊的從宦生涯,使酈道元有機會走訪了今山東、河北、山西、河南、陝西、內蒙、江蘇、安徽、湖北等地。他親自了解中國北部的地理情況,有感於當時我國地理著作的匱乏,認為有關山川水系的記錄,或是時代久遠,河道已變遷,或是以訛傳訛,名實不符,或是過於簡略不大具體,或是過於瑣細而欠周全。於是酈道元決定選擇《水經》為底本,採取為其作注的形式,創作了一部綜合性地理鉅著,命名為《水經注》。
《水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專講河道水系的地理書,多數人認為是三國時候的人寫的。全書共三卷,記載了一百三十七條河流,指出這些河流發源和流經的地方,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可是,書中許多記載過於簡單,錯誤不少,實用價值不大。在北魏當過多年地方官並對地理很有興趣的酈道元讀了《水經》,看出了它的這些嚴重缺點,決心給它作注,想要透過註釋弄清楚每條河流的來龍去脈、沿革變遷和其它有關的歷史地理情況。
酈道元決定首先根據《水經》中提到的許多名山大川,進行實地考察,他跑了許多地方,勘察山川形勢,還向當地老百姓瞭解風土人情,參觀名勝古蹟。有一次,他考察渭水,聽說西周的開國元勳姜太公曾經在渭水的支流磻溪釣過魚,特地去察看了磻溪和當年姜太公住過的石屋,訪問了附近的老人,向他們打聽有關姜太公釣魚的種種傳說。這樣他就掌握了有關渭水和磻溪的第一手材料,在給渭水作注的時候,把這些材料記載了下來。酈道元遊覽長安的時候,沿著飛渠走訪了倉池。倉池在漢朝舊宮未央宮西邊,池中有個漸臺。西漢末年的王莽曾經從宮裡逃到這裡躲避綠林軍的追擊,有個名叫杜吳的屠夫,提著殺豬用的刀衝上漸臺,砍下王莽的腦袋,結束了他的反動統治。酈道元把這段史實也寫進了渭水的註文裡。
酈道元就是這樣跋山涉水,追根溯源,尋訪古 跡,記錄民間傳說,把祖國遼闊疆域內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紹。對一些下游流到國境以外的河流,根據有關資料也作了介紹。他還對河道的變遷,名稱的更改,河流沿岸的城鎮的興廢沿革,地形、礦藏、農田水利設施等等,都作了詳細考察和描述。
酈道元除對《水經》記載的河流作了詳細註釋外,對沒有提到的河流也加以補充。《水經注》一共記載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條河流,比原書擴充了近十倍,文字增加了二十倍,成了一部三十萬字、四十卷的鉅著。
酈道元生在南北分裂的時期,但是他對分佈在南方的河流同樣重視。他不僅熱愛自己的故鄉黃河流域,也喜歡長江流域。《水經注》對長江三峽有過這樣一段記述:
冬春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yǎn)險峻的山峰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聲音連續不斷)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這是一幅多麼美麗動人的圖畫呀!彷彿長江三峽壯美奇特的景色就展現在我們面前。
酈道元能夠寫出這樣好的文章,絕不是偶然的。酈道元喜歡讀書,善於向前人學習。他在《水經注》中引用了四百三十七種書籍和資料,可見他從前人那裡吸取了多麼豐富的營養。在寫作過程中,酈道元常常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寫,一定要到能夠準確反映河流水系的面貌、表達出各地山水的不同特徵才肯停筆。《水經注》寫作了多年才完成。
酈道元的《水經注》一直流傳到現在。它既是一部記載翔實的地理書,也是一部文筆生動的文學作品。
【家訓格言】
《浣江酈氏宗譜家訓》
國有典章, 家有族規, 子孫世守, 得以自立。
宗規十五, 淺而易明, 載之譜首, 全族遵守。
一、鄉約當遵也:孝順父母,尊敬長者,和睦鄉里,教訓子孫。
二、祠墓當展也:修葺宗祠,重整墓碑,如若緩延,所費愈大。
三、名分當正也:兄弟叔侄,稱呼有序,近親遠族,俱按輩分。
四、宗族當睦也:長輩當尊,老人當敬,撫卹孤寡,不圖回報。
五、譜牒當重也:譜牒名諱,永久秘藏,如有損毀,全族問罪。
六、閨門當肅也:男外女內,清白家風,一身正氣,防微杜漸。
七、姻裡當厚也:親情相關,鄰里相見,恃強凌弱,貽害子孫。
八、職業當勤也:士農工商,皆當勤懇,懶惰好賭,傾家蕩產。
九、賦役當供也:賦稅力役,國家法度,不欠官錢,何等自在。
十、爭訟當止也:告官訴訟,破財費心,冤冤相報,禍及後世。
十一、節儉當崇也:追求門面,債臺高築,挖肉補瘡,所損日甚。
十二、門戶當撐也:為國效力,必先持家,興廢在天,撐持在人。
十三、四禮當行也:冠婚喪祭,先王所定,以禮行事,勿求奢華。
十四、蒙養當正也:教訓子孫,克勤克儉,耕讀傳家,永保安樂。
十五、習俗當返也:父子異居,心何以安,兄弟相爭,貽笑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