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姓圖騰(雍氏圖騰)
【得姓始祖】
雍伯:雍氏出自姬姓,是3000多年前周朝王室的後裔,得姓始祖是周文王的第十三個兒子雍伯。周成王繼位之後,雍伯被封於雍國,成為周天子的諸侯。古代雍國的所在地就是在現在的河南省泌陽縣東北與修武縣接境的地方。根據《通志·氏族略》山東記載,雍讀去聲,原來是雍伯受封之國,雍伯的後裔稱為雍氏。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也指出,周文王的第十三個兒子雍伯的後代以國為姓,稱為雍氏。
【起源源流】
源流一
出自姬姓,以國名為氏。
西周初周朝剛建立時,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三個庶子,被兄長周武王姬發封於雍地,這位王子後又被周公旦晉封為伯爵,所以史稱雍伯,建立有雍國。古雍國故地,就是今河南省的焦作市、沁陽市一帶地區,原來是商王朝時期的一個小雍子國所在之地,周武王滅殷商,小雍子國一併滅亡,其地被周武王封賜給弟弟。雍國之地是夏末商初黃河北邊夏商文化交匯處,既是殷商王畿西部的田獵區,也是東周時期晉國東進黃河下游,與齊、楚兩國爭霸中原的戰略要地,因此,在春秋中期的周定王姬瑜八年(晉景公姬孺元年,楚莊王熊侶十六年,公元前599年),在晉、楚兩國爆發“穎北之戰”的前夕,雍國被晉國先行吞併,雍國之地成為晉軍南下東進出擊楚國、齊國的重要戰略前沿。雍國滅亡之後,在世代雍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故國名為姓氏,稱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雍氏正宗,是為河南雍氏。
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中記載:“文王十三子雍伯之後以國為姓,為雍氏。”該支雍氏的正確讀音作yòng(ㄩㄥˋ),這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有明確記載,“雍讀去聲,原雍伯受封之國。雍伯之後稱為雍氏。”
源流二
出自姞姓,以邑名為氏。
據《古今姓氏辯證》記載說,黃帝的後代中,在商、周之間有的食採於雍邑這個地方,就以邑名為氏,稱為雍氏。
在整個殷商至西周時期,姞姓雍氏族人相對獨立和穩定於雍邑,直到周釐王姬胡齊五年(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秦德公遷秦國之都至雍邑,姞姓雍氏族人才正式成為秦國之民。該支雍氏的正確讀音作yōng(ㄩㄥ),是為三秦雍氏,或稱雍州雍氏、隴西雍氏。因此雍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得更早。望族居於京兆郡,就是現在的陝西省西安以東。
源流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雍氏,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雍氏,是西周初期設定的一種官稱,是專職掌管河、川、湖、泊等內陸水域的最高政令長官,隸屬於秋官府司管轄,相當於如今的水利部部長。在典籍《周禮·秋官》中記載:“雍氏,掌溝、澮、瀆、池為禁。”實際上,“雍”字來源於上古神鳥“精衛”,就是“精衛鳥”的象形字,精衛能填海,因此後人衍伸其意為堤壩、護堰一類的水工設施,歷朝歷代專職設定雍氏之職,主要是用以強化防止澇災的發生。
在雍氏的後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世代稱雍氏,一直到明、清時期,工部的一些水工大臣皆有因治水不利而被砍頭者,其後代為避禍及,仍改稱雍氏者。
源流四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雍人,亦稱饔人,是西周時期設定的官稱,專職在宮闈之中掌管君主、王妃等的膳食,隸屬於內宮雍府。雍府的最高長官稱“雍正”、“饔正”,後世稱御膳大夫。在雍人、饔人、雍正、饔正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位姓氏者,稱雍人氏、饔人氏、雍正氏、饔正氏,後省文簡化為雍氏、饔氏,再後皆稱雍氏,世代相傳至今。清朝時期,因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的年號為“雍正”,因此雍氏族人曾一度改姓氏為善氏,後又恢復為雍氏。
源流五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時期金世宗完顏·烏祿,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
金世宗完顏·烏祿,公元1123~1189年,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漢名完顏雍。完顏雍出生於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廟號世宗仁孝皇帝。完顏雍從小善於騎射,才識過人,即位之前,曾先後在會寧、中京、燕京、濟南、西京、遼陽等地作過地方官,對民間的疾苦有所瞭解。金世宗即位之前,金朝的皇帝是海陵帝完顏亮。他統治的時期,賦役繁重,戰爭接連不斷,激起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人民的不滿。金海陵王完顏亮正隆六年(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農曆10月,完顏雍在遼陽即位,定年號為“大定”,是為金世宗。不久,海陵王在揚州被部將所殺。總結歷史教訓,金世宗採取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措施,重新整頓了金朝的統治秩序,使金朝出現了當時罕見的好局面。因此,清朝人趙翼說:“金代九君,世宗最賢。”金世宗不僅注意任用原有知識分子做官,而且注意官吏的來源,注意培養女真族的知識分子。金大定初年,前任宰相張浩因年老多病,多次請求辭去官職,金世宗既對他極力挽留,又詔諭他不必每日上朝,即使入朝,也為他設有專座。有一次,宮廷近臣中有人提議廢除科舉制度,並得到一大批金國武人的支援,於是,金世宗就請張浩進行裁決。金世宗在朝堂上當著群臣問張浩:“自古帝王中有不用文學之士的嗎?”張浩回答:“有!”金世宗追問:“誰?”張浩答道:“秦始皇(指焚書坑儒)!”金世宗環顧左右群臣說:“難道你們要把我當作秦始皇嗎?”透過這次朝諮,金國以科舉取士的制度不但沒有廢除,反而得到更加充實。金世宗還根據女真族的特點創立了女真進士科,設立了女真國子學、女真府學、女真太學,專門為女真族培養知識分子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因此有史學家肯定金世宗說:“他是一位女真民族傳統的堅定捍衛者,為儲存女真文化可謂苦心竭慮,不遺餘力。”金世宗還深入進行了經濟方面的改革。
在金大定四年(宋孝宗趙慎隆興二年,公元1164年),全世宗主動和南宋王朝議和。從此,金、宋雙方休戰了約三十年。為了與民休養生息,安定社會秩序,全世宗頒發了免奴為良的沼令,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他還採取了重視農桑、獎勵墾荒,進一步開弛禁地,實行增產者獎,減產者罰等一系列措施,發展了農業和畜牧業。對於遇有水旱災害的地區,實行減免租稅的辦法,減輕人民負擔,穩定了生產情緒。金世宗提倡節儉,注意興修水利,鼓勵民間發展手工業生產。因此,從金世宗大定年間開始,金國的經濟得到了全面的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金國的統治達到了鼎盛時期。歷史上,有史家將金世宗執政時期稱作“大定仁政”,並把金世宗譽為“小堯舜”。在完顏雍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漢名為姓氏者,稱雍氏,世代相傳至今。
另外,有一些分佈於甘肅、青海一帶地區的蒙古族完顏氏,亦在明朝初期冠以漢姓為雍氏。據一些學者的考證,這部分蒙古族人也是完顏雍的後裔,在金國滅亡之時被虜入蒙古各部,逐漸融入蒙古族,實際上與女真完顏氏族同宗同源。
源流六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我國東北一帶姓雍者多源於此。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覺爾察氏,滿語為Giorca Hala,以地為氏。世居長白山、佛阿拉、覺爾察等地。另外在清太祖祖父的兄長德世庫後裔子孫終,犯被革退、系紫帶子者,皆沿用祖名覺爾察為氏的。所冠漢姓為雍氏、趙氏、肇氏、孫氏、常氏、陳氏等。
滿族雍氏始祖為著名的清朝江寧將軍覺爾察·雍極納,在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漢化為姓氏者,稱雍氏,世代相傳至今。
【遷徙分佈】
遷徙
(暫缺)
分佈
古周朝時,武王姬發打敗紂王得天下以後,分封諸侯,將他的弟弟,周文王的第十三個兒子封在雍(今河南焦作市一帶,一說河南省沁陽縣一帶)為伯,人稱雍伯。雍伯的後代中有的以封地名作姓氏,稱為雍氏,世代相傳,形成了今天的雍姓。
宋朝時期,雍姓大約有5萬2千人,全國雍姓主要集中於四川、陝西、山西、河南、浙江等地,四川為宋朝雍姓第一大省,集中全國雍姓人口六成之多。
明朝時期,雍姓大約有1萬3千人,主要集中於陝西、山東、安徽、寧夏、福建、四川、湖南等地。
當代雍姓的人口大約有16萬,為全國第三百五十二位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11%。目前主要集中於陝西、四川、寧夏、江蘇、安徽、河南、重慶等地,陝西為當今雍姓人口第一大省,大約佔雍姓總人口的36%。
雍姓在人群中分佈表明:在陝甘川大部、寧夏、青海東部、渝黔、廣西大部、廣東西北、湖北西南和西北、鄂豫西部、山西西南、內蒙古西部、遼寧東部、吉林東南、江蘇中部,雍姓佔當地人口比例一般在0.04%以上,其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國土總面積的27.2%,居住了大約67%的雍姓人群。
今北京市,湖南省的沅江市新華鄉,江西省的萍鄉市萍西鎮,雲南省的陸良縣芳華鎮,甘肅省的臨洮縣、康樂縣,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上海市,山東省的濟南市,雲南省的昆明市,四川省的瀘州市、渠縣、成都市、南充市、蓬安縣、廣元市、南部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貴州省的遵義市,江蘇省的南京市、沛縣、淮安市、寶應縣、如皋市,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市、中衛市、平羅縣,安徽省的和縣、臺灣省等地,均有雍氏族人分佈。
【郡望堂號】
郡望
京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是上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後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
平原郡:始建於西漢高祖時期的西漢初年(乙未,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轄境相當於今山東省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地。東漢以後,或為國,或為郡。北魏時期廢黜。隋、唐兩朝時期曾以德州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東省陵縣。
穎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贏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之所以名為穎川郡,是因為有一條河,名為穎水,其上游支系流經郡中大部分地區。郡治設在陽翟(今河南禹州),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市、長葛縣、登封市、寶豐縣以東,尉氏縣、郾城縣以西,密縣以南,葉縣、舞陽市以北一帶的廣大地區。南北朝時期東魏朝武定年間(公元543~550年)治所移至穎陰(今河南許昌),北齊則改為長社縣。隋朝初期曾廢黜穎川郡。唐朝時期復改為長社,後又曾改許州為穎川郡。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穎川堂:以望立堂。
什邡堂: 典出什邡郡。西漢沛人雍齒從高祖劉邦起兵,從戰有功封為什邡侯;唐朝天曆年中吐蕃犯境,龍洲別駕於雍無逸出兵夜破敵城,以功封什邡縣男。雍姓的後代以此為驕傲,遂以封地為號為堂號。
此外還有燕貽堂、益正堂等。
字輩
四川成都雍氏字輩:時啟承宗泰 世澤景興岐大德鍾天允 鴻聲兆吉熙 光先徵盛瑞 作毓蔚昌期 慶善家和旭 元敦紹丕基
四川南充雍氏字輩:可文承宗泰,世澤景興岐,大德中天永,鴻聲兆吉熙,光宣維瑞盛,卓鋶玉昌期,靖善嘉禾旭,弘登紹丕希
四川滬州雍氏字輩:仁義禮智信 孝順最為先祖居湖廣籍 進蜀大明興 菴石祥允發 九支著盛名 光宗垂裕永 萬世慶同春
四川渠縣雍氏字輩:國朝尚賢良 尊榮在定邦 先代至明清 無錫福瑞祥言立傳詩禮 廣順慶安康 祖澤洪作育 大啟儒雅光
四川南部雍氏字輩:德大宗芝太,光國永正興,先澤榮廣發,克懷可繼承
四川德陽雍氏字輩:芝珍天心順,官清治安奇,大德鍾祥永,鴻聲兆吉熙,宣光微盛瑞,毓秀蔚昌期,積善餘家慶,啟仁紹國基仁義禮智信 鴻聲兆吉熙 光先徵盛瑞 作毓蔚昌期 慶善家和旭 元敦紹丕基
四川蓬安雍氏字輩:“可文呈宗太仕澤景興其大德重天永弘登昭吉希”。
四川廣元雍氏字輩:“文永佔國自澤如天長修思萬福祥先得應培祖加基漢大倉”。
四川南部雍氏字輩:“大生呂太昌西明學孝成”。
湖北鄂州 “燕貽堂”雍氏字輩: 伯齒陶周,昭日道尚,憲剛樸時,卅國裡元。世子孫昌榮,大克振家聲,文武光全冊,中方爾後音。勤儉承幫度,俊秀耀門庭,和孝節義本,環宇享康寧
安徽馬鞍山雍氏字輩: 一本克力,萬有自成,家強進習,月秀中英,在朝知國,大翅金能
江蘇寶應雍氏字輩: 一本克立,萬有自成,家祥靜潔,大鵬展翅
貴州遵義雍氏字輩:大正天開燕, 遠永碧達青, 在幫安子定, 家合四代哼
貴州遵義雍氏字輩:應元天子緒, 向陽運照清, 文章思華國, 鴻雁立大庭
貴州桐梓雍氏字輩:再明天子繼, 文章思華國, 宏開力大進, (鴻開立大進)
四川綿陽雍氏字輩:國燦思爾 維居廷文 志意高遠 乾坤浩大 興仁從德 忠孝吉昌 發祥起秀 富貴光先
四川廣元雍氏字輩:文永佔國,自澤如天長,修思萬福祥,先得應培祖,加基漢大倉
江蘇南京雍氏字輩:重庭凝應國 朝可正仁延 孝慈綿永德 宗厚久承先 清末由5字改5句:子孫昌榮,克振家聲。文揚武烈,厚澤光明。門庭孝友,品潔清貞
廣西雍氏字輩:財慶富君國,廣發繼永純,順德修振譜,壺中日月長
江西雍氏字輩:伯德子應文 大步正華鳳 其從春在發 永久傳宗
湖南長沙雍氏字輩:(雍劍)子孫昌仁,克正佳深,文韜武略,顯澤光明
四川南部雍氏字輩:大生呂太昌,西明學孝成
四川劍閣雍氏字輩:文永開仕國,天加
四川 廣元雍氏字輩:玉正國彥
湖南湘潭雍氏字輩:“承受宗祖德永遠子孫昌子孫昌榮克振家聲文揚武烈厚澤光明門庭孝友品潔清貞”。
湖北宜昌雍氏字輩:..忠厚永成先....興中
湖北荊門雍氏字輩: 啟傳德明 發雲書秀 萬事同新 克啟家慶 永紹先文 人壽年豐
益 陽雍氏字輩:承受宗祖德,永遠子孫昌
江蘇南京雍氏字輩:之(芝)光 永 定 太
江蘇東臺雍氏字輩:三漢國
江蘇寶應雍氏字輩:萬啟培
江蘇蘇州雍氏字輩:志光雲安
江蘇浦口雍氏字輩:“之(芝)光永定太和”。
江蘇海安雍氏字輩:其祥永定
安徽和縣雍氏字輩:寶家之光永定太和學有成書
安徽天長雍氏字輩:萬壽德正明
安徽蚌埠雍氏字輩:佔連學春
安徽定遠雍氏字輩:長華鳳其萬年再發
河南商丘寧陵雍氏字輩:性培聖恩
河南焦作修武雍氏字輩:長志*世
河南開封雍氏字輩:生在青雪
寧夏雍氏字輩:萬太建....思善
【楹聯典故】
四言通用聯
源自周代;
望出平原。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雍姓的源流和郡望。
返舟縣令;
種玉良緣。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雍泰為吳縣縣令,舊令離任,慣例饋樓船,惟泰不受。下聯典出《搜神記》雍伯種玉得美婦的故事。
六言通用聯
熙日圍棋國手;
興元山水畫家。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圍棋國手雍熙日,無為人。著有《弈正》。下聯典指宋代山水畫家雍雲,興元人。字幼山,進士出身,工山水,又善墨竹墨梅。
七言通用聯
治國傳循良之譽;
工詩擅風雅之宗。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狄道人雍焯,字閻仲,嘉靖年間官監察御史,曾巡按山東,奉公守法而有風采。下聯典指唐代成都人雍陶,字國鈞,太和年間進士。擅長寫詩,大中年間官國子《毛詩》博士,後出任簡州刺史。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乘夜破寇,功封縣男;
修城繕學,惠播富川。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龍州別駕雍無逸,吐蕃入寇,乘稚、夜破之,以功封什邡縣男。下聯典指明代富川知縣雍恭,字可南,清水人。富川地多瘴,前宮避古城寨蒞事。恭修城繕學,復居縣治,百姓安之。
書數紛更,直道馳聲太學;
才長吟詠,德政留名簡州。
——佚名撰雍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學生雍衝事典。雍衝,洋州人。下聯典指唐代國子毛詩博士雍陶,官簡州刺史,有德政。
【典故軼事】
種玉之緣
《搜神記》中說:“洛陽楊雍伯常施義漿,解行路人口渴。”後有一人,把石於一鬥,給予雍伯。並且說:“把石子種了,可得美玉,並得美婦。”雍伯就把石子種在田裡。後來右北平徐氏有女,很美,雍伯欲聘其為妻,徐氏道:“需要白璧一雙為聘禮。”雍伯就在種石處掘得白璧五雙,喜聘徐女。後來,人們稱良緣為“詩題紅葉”、“種玉之緣”、“種玉為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