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ín huì zǐ | 注音 | ㄧㄣˊ ㄏㄨㄟˋ ㄗˇ |
首字母 | yh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銀子、銀元、銀錢、銀幣、白銀、銀質、銀元券、銀元寶、銀元票、銀元紙幣 | ||
反義詞 | 金、黃金、黃銅、黃銀、銅、鐵、鉛、銀行卡 | ||
基本解釋 | 1.南宋的一種紙幣。由川陝宣撫副使吳玠於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在河池(今甘肅省徽縣)發行。面額有一錢和半錢兩種﹐四錢摺合四川錢引一貫。以後又有金銀會子的發行。 |
南宋時的一種紙幣。最初由民間發行,稱“便錢會子”,性質類似便換。後歸地方政府發行。高宗三十年(1160)由戶部接辦。起初只流行於兩浙,後通行兩淮、湖北、京西諸路。會子外觀豎長形方,印有發行機關、面額及對首告偽造者的償格的圖案花紋,面額分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