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漢紀·漢紀五

漢紀五原文

  起阏逢摄提格,尽昭阳大渊献,凡十年。

  高皇后元年(甲寅,公元前一八七年)

  冬,太后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陵。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平、太尉勃,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王陵让陈平、绛侯曰;“始与高帝疌血盟,诸君不在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纵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陈平、降侯曰:“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陵无以应之。十一月,甲子,太后以王陵为帝太傅,实夺之相权。陵遂病免归。乃以左丞相平为右丞相,以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不治事,令监宫中,如郎中令。食其故得幸于太后,公卿皆因而决事。太后怨赵尧为赵隐王谋,乃抵尧罪。上党守任敖尝为沛狱吏,有德于太后,乃以为御史大夫。太后又追尊其父临泗侯吕公为宣王,兄周吕令武侯泽为悼武王,欲以王诸吕为渐。

  春,正月,除三族罪、妖言令。夏,四月,鲁元公主薨。封公主子张偃为鲁王,谥公主曰鲁元太后。

  辛卯,封所名孝惠子山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

  太后欲王吕氏,乃先立所名孝惠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使大谒者张释风大臣。大臣乃请立悼武王长子郦侯台为吕王,割齐之济南郡为吕国。

  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

  秋,桃、李华。

  高皇后二年(乙卯,公元前一八六年)

  冬,十一月,吕肃王台薨。

  春,正月,乙卯,地震;羌道、武都道山崩。

  夏,五月,丙申,封楚元王子郢客为上邳侯,齐悼惠王子章为硃虚侯,令入宿卫,又以吕禄女妻章。

  六月,丙戌晦,日有食之。

  秋,七月,恒山哀王不疑薨。

  行八铢钱。

  癸丑,立襄成侯山为恒山王,更名义。

  高皇后三年(丙辰,公元前一八五年)

  夏,江水、汉水溢,流四千余家。

  秋,星昼见。

  伊水、洛水溢,流千六百余家。汝水溢,流八百余家。

  高皇后四年(丁巳,公元前一八四年)

  春,二月,癸未,立所名孝惠子太为昌平侯。

  夏,四月,丙申,太后封女弟嬃为临光侯。

  少帝浸长,自知非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壮,即为变!”太后闻之,幽之永巷中,言帝病,左右莫得见。太后语群臣曰:“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昏乱,不能继嗣治天下;其代之。”群臣皆顿首言:“皇太后为天下齐民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群臣顿首奉诏。”遂废帝,幽杀之。五月,丙辰,立恒山王义为帝,更名曰弘,不称元年,以太后制天下事故也。以轵侯朝为恒山王。

  是岁,以平阳侯曹窋为御史大夫。

  有司请禁南越关市、铁器。南越王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欲倚中国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高皇后五年(戊午,公元前一八三年)

  春,佗自称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败数县而去。

  秋,八月,淮阳怀王强薨,以壶关侯武为淮阳王。

  九月,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

  初令戍卒岁更。

  高皇后六年(己未,公元前一八二年)

  冬,十月,太后以吕王嘉居处骄恣,废之。十一月,立肃王弟产为吕王。

  春,星昼见。

  夏,四月,丁酉,赦天下。

  封硃虚侯章弟兴居为东牟侯,亦入宿卫。

  匈奴寇狄道,攻阿阳。

  行五分钱。

  宣平侯张敖卒,赐谥曰鲁元王。

  高皇后七年(庚申,公元前一八一年)

  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馀人。

  春,正月,太后召赵幽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怒,去,谗之于太后曰:“王言‘吕氏安得王!太后百岁后,吾必击之。’”太后以故召赵王,赵王至,置邸,不得见,令卫围守之,弗与食;其群臣或窃馈,辄捕论之。丁丑,赵王饿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己丑,日食,昼晦。太后恶之,谓左右曰:“此为我也!”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吕王产为梁王。梁王不之国,为帝太傅。

  秋,七月,丁巳,立平昌侯太为济川王。

  吕嬃女为将军、营陵侯刘泽妻。泽者,高祖从祖昆弟也。齐人田生为之说大谒者张卿曰:“诸吕之王也,诸大臣未大服。今营陵侯泽,诸刘最长;今卿言太后王之,吕氏王益固矣。”张卿入言太后,太后然之,乃割齐之琅邪郡封泽为琅邪王。

  赵王恢之徙赵,心怀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鸩杀之。六月,王不胜悲愤,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是时,诸吕擅权用事。硃虚侯章,年二十,有气力,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太后燕饮,太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太后曰:“可。”酒酣,章请为《耕田歌》,太后许之。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太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自是之后,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硃虚侯,刘氏为益强。陈平患诸吕,力不能制,恐祸及己。尝燕居深念,陆贾往,直入坐,而陈丞相不见。陆生曰:“何念之深也!”陈平曰:“生揣我何念?”陆生曰:“足下极富贵,无欲矣;然有忧念,不过患诸吕、少主耳。”陈平曰:“然!为之奈何?”陆生曰:“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将。将相和调,则士豫附;天下虽有变,权不分。为社稷计,在两君掌握耳。臣常欲谓太尉绛侯,绛侯与我戏,易吾言。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因为陈平画吕氏数事。陈平用其计,乃以五百金为绛侯寿,厚具乐饮;太尉报亦如之。两人深相结,吕氏诸益衰。陈平以奴婢百人、车马五十乘、钱五百万遗陆生为饮食费。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之,愿守代边。太后乃立兄子吕禄为赵王,追尊禄父建成康侯释之为赵昭王。

  九月,燕灵王建薨,有美人子,太后使人杀之。国除。

  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南越。

  高皇后八年(辛酉,公元前一八零年)

  冬,十月,辛丑,立吕肃王子东平侯通为燕王,封通弟庄为东平侯。

  三月,太后礻犮,还,过轵道,见物如苍犬,撠太后掖,忽不复见。卜之,云“赵王如意为祟”。太后遂病掖伤。太后为外孙鲁王偃年少孤弱,夏,四月,丁酉,封张敖前姬两子侈为新都侯,寿为乐昌侯,以辅鲁王。又封中大谒者张释为建陵侯,以其劝王诸吕,赏之也。

  江、汉水溢,流万馀家。

  秋,七月,太后病甚,乃令赵王禄为上将军,居北军;吕王产居南军。太后诫产、禄曰:“吕氏之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为变。必据兵卫宫,慎毋送丧,为人所制!”辛巳,太后崩,遗诏:大赦天下,以吕王产为相国,以吕禄女为帝后。高后已葬,以左丞相审食其为帝太傅。

  诸吕欲为乱,畏大臣绛、灌等,未敢发。硃虚侯以吕禄女为妇,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硃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齐王乃与其舅驷钧、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阴谋发兵。齐相召平弗听。八月,丙午,齐王欲使人诛相。相闻之,乃发卒卫王宫。魏勃绐召平曰:“王欲发兵,非有汉虎符验也。而相君围王固善,勃请为君将兵卫王。”召平信之。勃既将兵,遂围相府,召平自杀。于是齐王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琅邪王信之,西驰见齐王。齐王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兵,并将之。琅邪王说齐王曰:“大王,高皇帝適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臣,无为也,不如使我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济南。遗诸侯王书,陈诸吕之罪,欲举兵诛之。相国吕产等闻之,乃遣颍阴侯灌婴将兵击之。灌婴至荥阳,谋曰:“诸吕拥兵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今我破齐还报,此益吕氏之资也。”乃留屯荥阳,使使谕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变,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还兵西界待约。

  吕禄、吕产欲作乱,内惮绛侯、硃虚等,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当是时,济川王太、淮阳王武、常山王朝及鲁王张偃皆年少,未之国,居长安;赵王禄、梁王产各将兵居南、北军。皆吕氏之人也。列侯群臣莫自坚其命。太尉绛侯勃不得主兵。曲周侯郦商老病,其子寄与吕禄善。绛侯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说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欲以兵属太尉。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嬃。嬃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

  九月,庚申旦,平阳侯窋行御史大夫事,见相国产计事。郎中令贾寿使从齐来,因数产曰:“王不早之国,今虽欲行,尚可得邪!”具以灌婴与齐、楚合从欲诛诸吕告产,且趣产急入宫。平阳侯颇闻其语,驰告丞相、太尉。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襄平侯纪通尚符节,乃令持节矫内太尉北军。太尉复令郦寄与典客刘揭先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况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至军,吕禄已去。太尉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然尚有南军。丞相平乃召硃虚侯章佐太尉,太尉令硃虚侯监军门,令平阳侯告卫尉:“毋入相国产殿门。”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至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平阳侯恐弗胜,驰语太尉。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公言诛之,乃谓硃虚侯曰:“急入宫卫帝!”硃虚侯请卒,太尉予卒千馀人。入未央宫门,见产廷中。日饣甫时,遂击产,产走。天风大起,以故其从官乱,莫敢斗,逐产,杀之郎中府吏厕中。硃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硃虚侯。硃虚侯欲夺其节,谒者不肯。硃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硃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嬃,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张偃。戊辰,徙济川王王梁。遣硃虚侯章以诛诸吕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在荥阳,闻魏勃本教齐王举兵,使使召魏勃至,责问之。勃曰:“失火之家,岂暇先言丈人而后救火乎!”因退立,股战而栗,恐不能言者,终无他语。灌将军熟视笑曰:“人谓魏勃勇,妄庸人耳,何能为乎!”乃罢魏勃。灌婴兵亦罢荥阳归。

  班固赞曰: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若寄父为功臣而又执劫,虽摧吕禄以安社稷,谊存君亲可也。

  诸大臣相与阴谋曰:“少帝及梁、淮阳、恒山王,皆非真孝惠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已夷灭诸吕,而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贤者立之。”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代王问左右,郎中令张武等曰:“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今已诛诸吕,新疌血京师,此以迎大王为名,实不可信。愿大王称疾毋往,以观其变。”中尉宋昌进曰:“群臣之议皆非也。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桀并起,人人自以为得之者以万数,然卒践天子之位者,刘氏也,天下绝望,一矣。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二矣。汉兴,除秦苛政,约法令,施德惠,人人自安,难动摇,三矣。夫以吕太后之严,立诸吕为三王,擅权专制;然而太尉以一节入北军一呼,士皆左袒为刘氏,叛诸吕,卒以灭之。此乃天授,非人力也。今大臣虽欲为变,百姓弗为使,其党宁能专一邪?方今内有硃虚、东牟之亲,外畏吴、楚、淮阳、琅邪、齐、代之强。方今高帝子,独淮南王与大王。大王又长,贤圣仁孝闻于天下,故大臣因天下之心而欲迎立大王。大王勿疑也。”代王报太后计之。犹豫未定,卜之,兆得大横。占曰:“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代王曰:“寡人固已为王矣,又何王?”卜人曰:“所谓天王者,乃天子也。”于是代王遣太后弟薄昭往见绛侯,绛侯等具为昭言所以迎立王意。薄昭还报曰:“信矣,无可疑者。”代王乃笑谓宋昌曰:“果如公言。”乃命宋昌参乘,张武等六人乘传,从诣长安。至高陵,休止,而使宋昌先驰之长安观变。昌至渭桥,丞相以下皆迎。昌还报。代王驰至渭桥,群臣拜谒称臣,代王下车答拜。太尉勃进曰:“愿请间。”宋昌曰:“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无私。”太尉乃跪上天子玺、符。代王谢曰:“至代邸而议之。”

  后九月,己酉晦,代王至长安,舍代邸,群臣从至邸。丞相陈平等皆再拜言曰:“子弘等皆非孝惠子,不当奉宗庙。大王,高帝长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代王西乡让者三,南乡让者再,遂即天子位。群臣以礼次侍。东牟侯兴居曰:“诛吕氏,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侯滕公入宫,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子,不当立!”乃顾麾左右执戟者掊兵罢去;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释谕告,亦去兵。滕公乃召乘舆车载少帝出。少帝曰:“欲将我安之乎?”滕公曰:“出就舍。”舍少府。乃奉天子法驾迎代王于邸,报曰:“宫谨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军;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恒山王及少帝于邸。文帝还坐前殿,夜,下诏书赦天下。

  太宗孝文皇帝上

  高皇后元年(壬戌,公元前一七九年)

  冬,十月,庚戌,徙琅邪王泽为燕王;封赵幽王子遂为赵王。

  陈平谢病。上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

  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目送之。郎中安陵袁盎谏曰:“诸吕悖逆,大臣相与共诛之。是时丞相为太尉,本兵柄,适会其成功。今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弗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

  十二月,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春,正月,有司请蚤建太子。上曰;“朕既不德,纵不能博求天下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豫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其安之!”有司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吴王,兄也;淮南王,弟也,岂不豫哉?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朕为忘贤有德者而专于子,非所以忧天下也!”有司固请曰:“古者殷、周有国,治安皆千馀岁,用此道也。立嗣必子,所从来远矣。高帝平天下为太祖,子孙继嗣世世不绝,今释宜建而更选于诸侯及宗室,非高帝之志也。更议不宜。子启最长,纯厚慈仁,请建以为太子。”上乃许之。

  三月,立太子母窦氏为皇后。皇后,清河观津人。有弟广国,字少君,幼为人所略卖,传十馀家,闻窦后立,乃上书自陈。召见,验问,得实,乃厚赐田宅、金钱,与兄长君家于长安。绛侯、灌将军等曰:“吾属不死,命乃且县此两人。两人所出微,不可不为择师傅、宾客;又复效吕氏,大事也!”于是乃选士之有节行者与居。窦长君、少君由此为退让君子,不敢以尊贵骄人。

  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

  楚元王交薨。

  夏,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

  时有献千里马者。帝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帝既施惠天下,诸侯、四夷远近欢洽。乃修代来功,封宋昌为壮武侯。

  帝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上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乃称善。右丞相大惭,出而让陈平曰:“君独不素教我对!”陈平笑曰:“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于是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远矣。居顷之,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久之,即祸及身矣。”勃亦自危,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秋,八月,辛未,右丞相勃免,左丞相平专为丞相。

  初,隆虑侯灶击南越,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隃领。岁馀,高后崩,即罢兵。赵佗因此以兵威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馀里,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帝乃为佗亲冢在真定者置守邑,岁时奉祀;召其昆弟,尊官、厚赐宠之。复使陆贾使南越,赐佗书曰:“朕,高皇帝侧室之子也,弃外,奉北籓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诸吕为变,赖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冢。前日闻王发兵于边,为寇灾不止。当其时,长沙苦之,南郡尤甚。虽王之国,庸独利乎!必多杀士卒,伤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独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为也。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问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长沙土也。’朕不得擅变焉。今得王之地,不足以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为富。服领以南,王自治之。虽然,王之号为帝。两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让,仁者不为也。愿与王分弃前恶,终今以来,通使如故。”

  贾至南越,南越王恐,顿首谢罪,愿奉明诏,长为籓臣,奉贡职。于是下令国中曰:“吾闻两雄不俱立,两贤不并世。汉皇帝,贤天子。自今以来,去帝制、黄屋、左纛。”因为书,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昧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皇帝幸赐臣佗玺,以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义不忍绝,所以赐老夫者甚厚。高后用事,别异蛮夷,出令曰:‘毋与蛮夷越金、铁、田器、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老夫处僻,马、牛、羊齿已长。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内史籓、中尉高、御史平凡三辈上书谢过,皆不反。又风闻老夫父母坟墓已坏削,兄弟宗族已诛论。吏相与议曰:‘今内不得振于汉,外无以自高异。’故更号为帝,自帝其国,非敢有害于天下。高皇后闻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窃疑长沙王谗臣,故发兵以伐其边。老夫处越四十九年,于今抱孙焉。然夙兴夜寐,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视靡曼之色,耳不听钟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汉也。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

  齐哀王襄薨。

  上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召以为廷尉。吴公荐洛阳人贾谊,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馀。帝爱其辞博,一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贾生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帝谦让未遑也。

  高皇后二年(癸亥,公元前一七八年)

  冬,十月,曲逆献侯陈平薨。

  诏列侯各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十一月,乙亥,周勃复为丞相。

  癸卯晦,日有食之。诏:“群臣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繇费以便民,罢卫将军。太仆见马遗财足,馀皆以给传置。

  颍阴侯骑贾山上书言治乱之道曰:“臣闻雷霆之所击,无不摧折者;万钧之所压,无不糜灭者。今人主之威,非特雷霆也;执重,非特万钧也。开道而求谏,和颜色而受之,用其言而显其身,士犹恐惧而不敢自尽;又况于纵欲恣暴、恶闻其过乎!震之以威,压之以重,虽有尧、舜之智,孟贲之勇,岂有不摧折者哉!如此,则人主不得闻其过,社稷危矣。

  昔者周盖千八百国,以九州之民养千八百国之君,君有馀财,民有馀力,而颂声作。秦皇帝以千八百国之民自养,力罢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胜其求。一君之身耳,所自养者驰骋弋猎之娱,天下弗能供也。秦皇帝计其功德,度其后嗣世世无穷;然身死才数月耳,天下四面而攻之,宗庙灭绝矣。秦皇帝居灭绝之中而不自知者,何也?天下莫敢告也。其所以莫敢告者,何也?亡养老之义,亡辅弼之臣,退诽谤之人,杀直谏之士。是以道谀、媮合苟容,比其德则贤于尧、舜,课其功则贤于汤、武;天下已溃而莫之告也。今陛下使天下举贤良方正之士,天下皆欣欣焉曰:‘将兴尧舜之道、三王之功矣。’天下之士,莫不精白以承休德。今方正之士皆在朝廷矣;又选其贤者,使为常侍、诸吏,与之驰驱射猎,一日再三出。臣恐朝廷之解驰,百官之堕于事也。陛下即位,亲自勉以厚天下,节用爱民,平狱缓刑;天下莫不说喜。臣闻山东吏布诏令,民虽老羸癃疾,扶杖而往听之,愿少须臾毋死,思见德化之成也。今功业方就,名闻方昭,四方乡风而从;豪俊之臣,方正之士,直与之日日猎射,击兔、伐狐,以伤大业,绝天下之望,臣窃悼之。古者大臣不得与宴游,使皆务其方而高其节,则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尽心以称大体。夫士,修之于家而坏之于天子之廷,臣窃愍之。陛下与众臣宴游,与大臣、方正朝廷论议,游不失乐,朝不失礼,议不失计,轨事之大者也。”上嘉纳其言。

  上每朝,郎、从官上书疏,未尝不止辇受其言。言不可用置之,言可用采之,未尝不称善。帝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中郎将袁盎骑,并车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圣主不乘危,不徼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下峻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上所幸慎夫人,在禁中常与皇后同席坐。及坐郎置,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也。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

  贾谊说上曰:“《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蹷。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上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僭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馀,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畮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上感谊言,春,正月,丁亥,诏开藉田,上亲耕以率天下之民。

  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诏先立赵幽王少子辟强为河间王,硃虚侯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兴居为济北王;然后立皇子武为代王,参为太原王,揖为梁王。

  五月,诏曰:“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其除之!”

  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燕敬王泽薨。

漢紀五譯文

  漢紀五 漢高後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

  冬季,高太后呂雉在朝議時,提出準備冊封幾位呂氏外戚為諸侯王,徵詢右丞相王陵的意見,王陵回答說:“高帝曾與群臣殺白馬飲血盟誓:‘假若有不是劉姓的人稱王,天下臣民共同消滅他。’現在分封呂氏為王,不符合白馬之盟所約。”太后很不高興,又問左丞相陳平、太尉周勃,二人回答說:“高帝統一天下,分封劉氏子弟為王;現在太后臨朝管理國家,分封幾位呂氏為王,沒有什麼不可以的。”太后聽了很高興。朝議結束後,王陵責備陳平、周勃說:“當初與高皇帝飲血盟誓時,你們二位不在場嗎?現在高帝駕崩了,太后以女主當政,要封呂氏為王,你們即使是要逢迎太后意旨而背棄盟約,可又有何臉面去見高帝於地下呢?”陳平、周勃對王陵說:“現在,在朝廷之上當面諫阻太后,我二人確實不如您;可將來安定國家,確保高祖子孫的劉氏天下,您卻不如我二人。”王陵無言答對。十一月,甲子(疑誤),太后明升王陵為皇帝的太傅,實際上剝奪了他原任右丞相的實權;王陵於是稱病,被免職歸家。

  太后升左丞相陳平為右丞相;任命闢陽侯審食其為左丞相,但不執行左丞相的職權,只負責管理宮廷事務,同郎中令一樣。但審食其早就得太后寵幸,公卿大臣都要透過審食其裁決政事。

  太后對趙堯當年為高祖設謀保全趙王劉如意之事,一直耿耿於懷,便藉故羅織罪名,罷免了他御史大夫的官職。

  上黨郡的郡守任敖,曾做過沛縣的獄吏,對太后有恩德,太后就任用任敖為御史大夫。

  太后追尊其去世的父親臨泗侯呂公為宣王,追尊其兄周呂令武侯呂澤為悼武王,打算以此作為分封呂氏為王的開端。

  春季,正月,太后下令廢除“三族罪”和“妖言令”。

  夏季,四月,太后的女兒魯元公主去世,封公主之子張偃為魯元王,議定公主的諡號為魯元太后。

  辛卯(二十八日),太后晉封號稱是孝惠帝之子的劉山為襄城侯,劉朝為軹侯,劉武為壺關侯。

  太后圖謀分封呂氏為王,為了安撫劉氏宗室,就先立號稱是孝惠帝之子的劉強為淮陽王,劉不疑為恆山王。又指使宦官大謁者張釋,委婉巧妙地向大臣們說明太后分封呂氏為王的本意。於是,大臣們識趣地奏請太后立悼武王呂澤的長子酈侯呂臺為呂王,把屬於齊國的濟南郡割出來,另立為呂國。

  五月,丙申(初四),趙王宮中的叢臺,發生了火災。

  秋天,桃樹、李樹都不合時令地開了花。

  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

  冬季,十一月,呂肅王呂臺去世。

  春季,正月,乙卯(二十七日),發生大地震;羌道、武都道山體崩裂。

  夏季,五月丙申(初九),太后封楚元王之子劉郢客為上邳侯,封齊悼惠王之子劉章為朱虛侯,令二人入宮擔任侍衛,並把呂祿的女兒嫁給劉章為妻。

  六月丙戌晦(三十日),出現日食。

  秋季,七月,恆山哀王劉不疑去世。

  朝廷下令,發行八銖錢。

  癸丑(二十七日),太后晉封原襄成侯劉山為恆山王,併為他改名劉義。

  三年(丙辰,公元前185年

  夏季,長江、漢水氾濫成災,淹沒了四千多戶人家。

  秋季,星星在白晝出現。

  伊水、洛水氾濫,沖毀了一千六百多戶人家的房屋。汝水氾濫,沖毀了八百戶人家的房屋。

  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

  春季,二月,癸未(初七),太后封立號稱為孝惠帝之子的劉太為昌平侯。

  夏季,四月,丙申(二十一日),太后封立她的妹妹呂為臨光侯。

  少帝漸漸長大,自知並非惠帝張皇后的兒子,就發牢騷說:“皇后怎麼能殺了我的生身之母而冒充我的母親!我成人之後,就要復仇!”太后得知,就把少帝幽禁於後宮的永巷中,宣稱少帝患病。任何人不得與少帝相見。太后告訴群臣說:“如今皇帝長期患病不愈,精神失常,不能繼承皇統治理天下了;應該另立皇帝。”群臣都頓首回答:“皇太后的旨意,是為天下百姓著想,對於安宗廟、保國家必定產生深遠影響;群臣頓首奉詔。”於是就廢掉少帝,並暗中殺死。五月,丙辰(十一日),太后立恆山王劉義為皇帝,改名為劉弘。由於太后稱制治理天下,所以新皇帝即位不稱元年。太后立軹侯劉朝為恆山王。

  這一年,太后任命平陽侯曹為御史大夫。

  有關官員奏請太后禁止南越國的關市中的鐵器輸出。南越王趙佗說:“高帝立我為王,使節往來,貿易不斷。現在高後聽信讒言,視我南越為蠻夷之國,禁絕物品貿易交流;這一定是長沙王的計謀,他想倚仗朝廷的勢力擊滅我南越國,統治長沙和南越兩國之地,自己立功。”

  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

  春季,趙佗自稱南越武帝,發兵進攻長沙國,打敗幾個縣的守軍之後離去。

  秋季,八月,淮陽王劉強去世,太后立壺關侯劉武為淮陽王。

  九月,徵發河東郡和上黨郡的騎兵,屯守北地郡。

  朝廷首次下令實行戍卒每年一輪換的制度。

  六年(己未,公元前182年)

  冬季,十月,太后因為呂王呂嘉在生活上驕恣亂法,廢其王位。十一月,太后改立呂肅王呂臺的弟弟呂產為呂王。

  春季,星星白晝出現於天空。

  夏季,四月,丁酉(初三),大赦天下。

  太后封朱虛侯劉章的弟弟劉興居為東牟侯,又詔令他參預宮廷宿衛。

  匈奴侵略狄道,進攻阿陽。

  朝廷下令,發行五分錢。

  宣平侯張敖去世,賜諡號為魯元王。

  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

  冬季,十二月,匈奴發兵進攻狄道,擄掠去兩千多人。

  春季,正月,太后召趙幽王劉友進京。劉友娶呂家之女為王后,但不愛她,而愛其他姬妾。這位呂姓王后一怒之下,離開趙國,向太后誣告劉友說:“趙王曾說:‘呂氏怎麼能稱王!待太后百年之後,我必定擊滅呂氏。’”太后因此召趙王。趙王劉友到京,被安置於官邸中,見不到太后。太后令衛士包圍其官邸,斷絕飲食供應;趙國群臣有悄悄去給劉友偷送飲食的,一概逮捕論罪。丁丑(十八日),趙王劉友餓死,按平民的禮儀,葬於長安城外的平民墓地。

  己丑(三十日),發生日食,白晝之時一片晦暗。太后很厭惡這次日食,對左右侍從說:“這是因為我而發生的!”

  二月,太后改封梁王劉恢為趙王,改封呂王呂產為梁王。梁王呂產並不到封國去,而在朝中做皇帝太傅。

  秋季,七月,丁巳(疑誤),太后立平昌侯劉太為濟川王。

  呂之女是將軍、營陵侯劉澤的妻子。劉澤是高祖的遠支堂弟。齊人田生為劉澤向大謁者張卿說:“太后封諸呂為王,諸位大臣並不全都心服。營陵侯劉澤,在劉氏宗室中年齡最長,如果你現在能向太后建議封劉澤為王,那麼,呂氏受封為王的格局就會更加穩定了。”張卿入宮報告太后,太后以為很有道理,就分割齊國的琅邪郡為諸侯國,封劉澤做了琅邪王。

  趙王劉恢自從被改封到趙地之後,心情鬱鬱不樂。太后把呂產的女兒配給劉恢為王后,王后左右從官都是呂氏,擅權干政,並暗地監視趙王言行,趙王不能自做主張,處處受制。趙王所寵愛的一個美姬,也被王后派人用毒酒毒死。六月,趙王劉恢無法剋制悲憤而自殺。太后聞知此事,認為趙王因一婦人而輕棄事奉宗廟的大禮,不許他的後人繼承趙國王位。

  這一時期,諸呂把持朝政;朱虛侯劉章,年方二十,身強力壯,對劉氏宗室不能執掌政權心懷不滿。他曾經在後宮侍奉太后參加酒宴,太后令劉章為監酒官。劉章自己請求說:“我本是將門之後,請太后允許我按軍法監酒。”太后回答:“可以。”酒酣之時,劉章請求吟唱一首《耕田歌》;太后准許。劉章吟唱道:“深耕播種,株距要疏;不是同種,揮鋤鏟除!”太后知其歌中所指,默然無語。一會兒,參加宴席的諸呂中有一人醉酒,避席離去,劉章追上來,拔劍斬了此人,還報太后說:“有一人逃酒而走,我以軍法將他處斬!”太后及左右人等都大吃一驚,但因業已同意他以軍法監酒,也就無法將他治罪;於是散度。從此之後,諸呂都很懼怕朱虛侯劉章,即便是朝廷大臣也都要倚重他,劉氏宗室的勢力由此而增強。

  陳平擔憂諸呂橫暴,自己又無力制止,恐怕大禍臨頭,曾獨居靜室,苦思對策。恰在此時陸賈來訪,未經通報直入室中坐下,陳丞相正苦思冥想,竟未察覺。陸賈說:“丞相思慮何事,竟然如此全神貫注!”陳平說:“先生猜測我思慮何事?”陸賈說:“您富貴無比,不會有什麼慾望了;但是,您卻有憂慮,不外乎是擔心諸呂和皇上年幼罷了。”陳平說:“先生猜得對。此事應該怎麼辦呢?”陸賈說:“天下安,注意相;天下危,注意將。將與相關係和諧,士人就會歸附;天下即使有重大變故,大權也不會被瓜分。安定國家的根本大計,就在你們二位文武大臣掌握之中。我曾想對太尉絳侯周勃說明這一利害關係,絳侯平素與我常開玩笑,不會重視我的話。丞相為何不與太尉交好,密崐切聯合呢!”接著陸賈為陳平謀劃將來平定諸呂的幾個關鍵問題。陳平採納陸賈的計謀,用五百斤黃金為絳侯周勃祝壽,舉辦豐盛的宴席,太尉周勃也以同樣的禮節回報。陳平與周勃互相緊密團結,呂氏圖謀篡國的心氣漸漸衰減。陳平送給陸賈一百個奴婢、五十乘車馬、五百萬錢做為飲食費。

  太后派使臣告知代王劉恆,準備改封他到趙國為王。代王謝絕了,自稱願守代地邊境。於是,太后封立其兄之子呂祿為趙王,追尊呂祿的父親建成侯呂釋之為趙昭王。

  九月,燕王劉建去世;劉建本有美人所生一子,太后派人將其子殺死。燕國被廢除。

  太后派遣隆慮侯周灶領兵進攻南越國。

  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

  冬季,十月,辛丑(疑誤),太后封立呂肅王之子東平侯呂通為燕王;封呂通之弟呂莊為東平侯。

  三月,太后參加了除惡的祭儀後還宮,途經軹道,見到類似於灰狗的動物,猛撲太后腋窩,轉眼間消失不再出現。太后令人占卜此事,回答說:“這是趙王劉如意在鬧鬼。”從此,太后腋窩傷痛不止。

  太后因為外孫魯王張偃年少孤弱,夏季,四月,丁酉(十五日),封張敖姬妾所生二子張侈為新都侯、張壽為樂昌侯,以輔助魯王張偃。太后又封中大謁者張釋為建陵侯,以獎賞他從前勸大臣奏請封立諸呂為王的功勞。

  長江、漢水氾濫成災,沖毀了一萬多戶百姓家園。

  秋季,七月,太后病重,於是下令任命趙王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王呂產統領南軍。太后告誡呂產、呂祿說:“封立呂氏為王,大臣心中多不服。我就要去世,皇帝年幼,恐怕大臣們乘機向呂氏發難。你們務必要統率禁軍,嚴守宮廷,千萬不要為送喪而輕離重地,以免被人所制!”辛巳(三十日),太后去世,留下遺詔:大赦天下,命呂王呂產為相國,以呂祿之女為皇后。高後喪事處理完畢,朝廷改任左丞相審食其為皇帝太傅。

  諸呂打算作亂,因懼怕大臣周勃、灌嬰等人,未敢貿然行事。朱虛侯劉章娶呂祿之女為妻,所以得知呂氏的陰謀,就暗中派人告知其兄齊王劉襄,讓齊王統兵西征,朱虛侯、東牟侯為他做內應,圖謀誅除呂氏,立齊王為皇帝。齊王就與他舅父駟鈞、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暗中密謀發兵。齊相召平反對舉兵。八月,丙午(二十六日),齊王準備派人殺國相召平;召平得知,就發兵包圍了王宮。魏勃欺騙召平說:“齊王沒有漢朝廷的發兵虎符,就要發兵,崐這是違法的。您發兵包圍了齊王本是對的,我請求為您帶兵入宮軟禁齊王。”召平信以為真,讓魏勃指揮軍隊。魏勃掌握統兵權之後,就命令包圍相府;召平自殺。於是,齊王命駟鈞為相,魏勃為將軍,祝午為內史,徵發齊國的全部兵員。

  齊王派祝午到東面的琅邪國,欺騙琅邪王劉澤說:“呂氏在京中發動變亂,齊王發兵,準備西入關中誅除呂氏。齊王因為自己年輕,又不懂得軍旅戰陣之事,自願把整個齊國聽命於大王的指揮。大王您在高祖時就已統兵為將,富有軍事經驗;請大王光臨齊都臨淄,與齊王面商大事。”琅邪王信以為真,迅速趕往臨淄見齊王。齊王乘機扣留了琅邪王,而指令祝午全部徵發琅邪國的兵員,一併由自己統領。琅邪王對齊王說:“大王是高皇帝的嫡長孫,應當立為皇帝;現在朝中大臣對立誰為帝猶豫不定,而我在劉氏宗室中年齡最大,大臣們本當等著由我決定擇立皇帝的大計。現在大王留我在此處,我無所作為,不如讓我入關計議立帝之事。”齊王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準備了許多車輛為琅邪王送行。琅邪王走後,齊王就出兵向西攻濟南國;齊王還致書於各諸侯王,歷數呂氏的罪狀,表明自己起兵滅呂的決心。

  相國呂產等人聞訊齊王舉兵,就派潁陰侯灌嬰統兵征伐。灌嬰率軍行至滎陽,與其部下計議說:“呂氏在關中手握重兵,圖謀篡奪劉氏天下,自立為帝。如果我們現在打敗齊軍,回報朝廷,這就增強了呂氏的力量。”於是,灌嬰就在滎陽屯兵據守,並派人告知齊王和諸侯,約定互相聯合,靜待呂氏發起變亂,即一同誅滅呂氏。齊王得知此意,就退兵到齊國的西部邊界,待機而動。

  呂祿、呂產想發起變亂,但內懼朝中絳侯周勃、朱虛侯劉章等人,外怕齊國和楚國等宗室諸王的重兵,又恐手握軍權的灌嬰背叛呂氏,打算等灌嬰所率漢兵與齊軍交戰之後再動手,所以猶豫未決。

  此時,濟川王劉太、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朝及魯王張偃,都年幼,沒有就職於封地,居住於長安;趙王呂祿、梁王呂產分別統率南軍和北軍,都是呂氏一黨。列侯群臣沒有人能自保安全。

  太尉絳侯周勃手中沒有軍權。曲周侯酈商年老有病,其子酈寄與呂祿交好。絳侯就與丞相陳平商定一個計策,派人劫持了酈商,讓他兒子酈寄去欺騙呂祿說:“高帝與呂后共同安定天下,立劉氏九人為諸侯王,立呂氏三人為諸侯王,都是經過朝廷大臣議定的,並已向天下諸侯公開宣佈,諸侯都認為理應如此。現在太后駕崩,皇帝年幼,您身佩趙王大印,不立即返回封國鎮守,卻出崐任上將,率兵留在京師,必然會受到大臣和諸侯王的猜忌。您為何不交出將印,把軍權還給太尉,請梁王歸還相國大印給朝廷,您二人與朝廷大臣盟誓後各歸封國?這樣,齊兵必會撤走,大臣也得以心安,您高枕無憂地去做方圓千里的一國之王,這是造福於子孫萬代的事。”呂祿相信了酈寄的計謀,想把軍隊交給太尉統率;派人把這個打算告知呂產及呂氏長輩,有人同意,有人反對,計策猶豫未決。

  呂祿信任酈寄,經常結伴外出遊獵,途中曾前往拜見其姑母呂。呂大怒說:“你身為上將而輕易地離軍遊獵,呂氏如今將無處容身了!”呂把家中的珠玉、寶器全拿出來,拋散到堂下,說:“不要為別人守著這些東西了!”

  九月,庚申(初十)清晨,行使御史大夫職權的平陽侯曹,前來與相國呂產議事。郎中令賈壽出使齊國返回,批評呂產說:“大王不早些去封國,現在即便是想去,還能夠嗎!”賈壽把灌嬰已與齊、楚兩國聯合欲誅滅呂氏的事告訴了呂產,並且催呂產迅速入據皇宮,設法自保。平陽侯曹聽到了賈壽的話,快馬加鞭,趕來向丞相和太尉報告。

  太尉想進入北軍營壘,但被阻止不得入內。襄平侯紀通負責典掌皇帝符節,太尉便命令他持節,偽稱奉皇帝之命允許太尉進入北軍營壘。太尉又命令酈寄和典客劉揭先去勸說呂祿:“皇帝指派太尉代行北軍指揮職務,要您前去封國。立即交出將印,告辭赴國!否則,將有禍事發生!”呂祿認為酈寄不會欺騙自己,就解下將軍印綬交給典客劉揭,而把北軍交給太尉指揮。太尉進入北軍時,呂祿已經離去。太尉進入軍門,下令軍中說:“擁護呂氏的袒露右臂膀,擁護劉氏的袒露左臂膀!”軍中將士全都袒露左臂膀。太尉就這樣取得了北軍的指揮權。但是,還有南軍未被控制。丞相陳平召來朱虛侯劉章輔佐太尉。太尉令朱虛侯監守軍門,又令平陽侯曹告訴統率宮門禁衛軍的衛尉說:“不許相國呂產進入殿門!”

  呂產不知呂祿已離開北軍,進入未央宮,準備作亂。呂產來到殿門前,無法入內,在殿門外徘徊往來。平陽侯恐怕難以制止呂產入宮,策馬告知太尉。太尉還怕未必能戰勝諸呂,沒敢公開宣稱誅除呂氏,就對朱虛侯說:“立即入宮保衛皇帝!”朱虛侯請求派兵同往,太尉撥給他一千多士兵。朱虛侯進入未央宮門,見到呂產正在廷中。時近傍晚,朱虛侯立即率兵向呂產衝擊,呂產逃走。天空狂風大作,因此呂產所帶黨羽親信慌亂,都不敢接戰搏鬥;朱虛侯等人追逐呂產,在郎中府的廁所中將呂產殺死。朱虛侯已殺呂產,皇帝派謁者持皇帝之節前來慰勞朱虛侯。朱虛侯要奪皇帝之節,謁者不放手,朱虛侯就與持節的謁者共乘一車,憑著皇帝之節,驅車疾馳,斬長樂衛尉呂更始。事畢返回崐,馳入北軍,報知太尉。太尉起立向朱虛侯拜賀說:“最令人擔憂的就是呂產。現在呂產被殺,天下已定!”於是,太尉派人分頭逮捕所有呂氏男女,不論老小一律處斬。辛酉(十一日),捕斬呂祿,將呂亂棒打死,派人殺燕王呂通,廢除魯王張偃。戊辰(十八日),改封濟川王劉太為梁王,派朱虛侯劉章去告知齊王,呂氏已被誅滅,令齊罷兵。

  灌嬰駐紮滎陽,聞知魏勃原先教唆齊王舉兵,便派人召魏勃來見,加以責問。魏勃回答說:“家中失火的時候,哪有空閒時間先請示長輩而後才救火呢!”隨即退立一旁,兩腿顫抖不止,嚇得說不出話來,直到最後也說不出別的話,為自己辯解。灌將軍仔細審視魏勃,笑著說:“人說魏勃武勇,其實不過是個狂妄而平庸的人罷了,能有什麼作為呢!”於是赦免魏勃不加追究。灌嬰所統率的軍隊也從滎陽撤回長安。

  班固贊曰:孝文帝時,天下人都批評酈寄出賣朋友。所謂出賣朋友,是指見利忘義。至於酈寄,他的父親本是漢室開國功臣,而且又被周勃等人劫持;酈寄的行為,雖使朋友呂祿被殺,卻安定了國家,顧全了君臣父子的倫理大義,還是可以的。

  諸位大臣暗地共同商量說:“少帝和梁王、淮陽王、恆山王,都不真是孝惠帝的兒子,當年呂后設計取他人的兒子,殺死他們的生母,把他們收養在後宮中,令孝惠帝認做兒子,立為繼承人和諸侯王,用來加強呂氏的力量。現在,呂氏已被滅族,但呂氏所立的人,很快就要長大,等他們掌握實權,我們恐怕都要被滅族!不如從諸侯王中另選最賢者立為皇帝。”有人說:“齊王,是高帝的長孫,可立他為帝。”大臣們都說:“呂氏正因為外戚強橫,幾乎危及皇帝宗廟,摧殘功臣,現在齊王的舅舅駟鈞,為人暴惡好像戴著冠帽的老虎,假若立齊王為帝,駟鈞一族就會成為第二個呂氏。代王是高帝在世諸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家謹慎溫良。立年長的本來就名正言順,更何況代王又以仁孝而聞名於天下呢!”於是,大臣們共同議定擁立代王為帝,並暗地派人召代王入京。

  代王就此徵詢左右親信大臣意見,郎中令張武等人說:“漢廷大臣都是當年高帝開國時的大將,精通軍事,多有詭詐奇計。這些人的願望並不止於已有的權位,只是畏懼高帝、呂太后的嚴威罷了。現在,他們已誅除諸呂,剛喋血京師,此來以迎接大王為名,實在不可輕信。希望大王自稱有病,不要前去長安,靜觀政局變化。”中尉宋昌卻說:“各位的意見都是錯誤的。當年,秦失去了政權,諸侯、豪傑蜂擁而起,自以為可以得天下的人,數以萬計,但最後登上天子之位的是劉氏;天下人不敢再有稱帝的奢望,這是第一條。高帝分封子弟為諸侯王,封地犬牙交錯,可以控制天下,這就是所謂宗族穩如磐石,天下人信服它的強大,這是第二條。漢朝建立之後,廢除秦的苛政,簡省法令,推行德政,百姓安居樂業,很難動搖,這是第三條。以呂太后的威嚴,封立呂氏三人為王,獨掌大權專制朝政,然而,太尉僅憑一個符節,進入北軍一呼,軍士全都左袒,擁護劉氏,背叛諸呂,終於消滅了呂氏。劉氏的帝位,來源於天授,不是靠人力爭奪而得。現在,即使大臣另有異謀,百姓也不會為其所用,他們的黨羽難道能夠統一嗎!現在,朝內有朱虛侯、東牟侯這樣的宗室大臣,外面又畏懼吳、楚、淮陽、琅邪、齊、代等強大的宗室諸國,大臣諒必不敢另生他念。高帝諸子,現在只有淮南王與大王健在,大王又年長,天下人都知道您的賢聖仁孝,所以大臣們順應天下人之心,要迎立大王為皇帝。大王不必猜疑!”代王稟報太后商議此事,猶豫未定。卜問兇吉,得到了“大橫”的徵兆,所得卜辭說:“橫線直貫多強壯,我做天王,夏啟的事業得到光大發揚。”代王說:“我本來就是王了,又做什麼王?”占卜的人說:“所謂天王,是指天子。”於是,代王派太后之弟薄昭前去拜見絳侯。絳侯等人向薄昭詳細說明迎立代王為帝的本意。薄昭還報代王說:“迎立之事是真實的,沒有什麼可疑之處。”代王就笑著對宋昌說:“果然如您所說。”

  代王於是命令宋昌做為自己的陪乘,同車而行,張武等六人乘坐官府驛車,一起隨代王到長安。行至高陵縣,暫停休整,代王命宋昌先馳入長安觀察動靜。宋昌行至渭橋,丞相及以下百官都來迎接。宋昌回來報告。代王馳車趕到渭橋,群臣跪拜進見,俯首稱臣,代王下車還禮。太尉周勃近前說:“希望與您單獨談話。”宋昌回答說:“您要說的,如果是公事,就公開說;如果是私事,做王的人是沒有私情的。”太尉才跪下,呈上天子所專用的璽和符,代王辭謝說:“到代國官邸再商量此事。”

  閏九月,己酉晦(二十九日),代王劉恆進入都城長安,住在長安的代國官邸,朝廷群臣都護送到官邸。丞相陳平等人再次跪拜啟奏說:“劉弘等人都不是孝惠帝的兒子,不應侍奉宗廟做天子。大王是高帝的年長之子,應繼承皇統。我們恭請大王登基做皇帝!”代王謙遜地按賓主的禮儀面向西,辭謝了三次,又按君臣之儀面向南,辭謝了兩次,於是,即皇帝位;群臣按朝見皇帝的禮儀和官秩高低排班侍立。

  有司分部誅滅梁、淮陽、恆山王及少帝於邸。文帝還坐前殿,夜,下詔書赦天下。

太宗孝文皇帝上元年(壬戌、前179)

  冬,十月,庚戌,徙琅邪王澤為燕王;封趙幽王子遂為趙王。

  陳平謝病;上問之,平曰:“高祖時,勃功不如臣,及誅諸呂,臣功亦不如勃;願以右丞相讓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為左丞相,太尉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諸呂所奪齊、楚故地,皆復與之。

  丞相的職務讓給周勃擔任。”十一月,辛巳(初八),文帝將陳平調任為左丞相,任命太尉周勃為右丞相,大將軍灌嬰為太尉。文帝還下令,把呂后當政時割奪齊、楚兩國封立諸呂的封地,全部歸還給齊國和楚國。

  朝廷對誅滅諸呂的人論功行賞,右丞相周勃以下,都被增加封戶和賜金,數量各有差別。絳侯周勃散朝時小步疾行退出,十分得意;文帝對絳侯以禮相待,很為恭敬,經常目送他退朝。擔任郎中的安陵人袁盎諫阻文帝說:“諸呂驕橫謀反,大臣們合作將呂氏誅滅。那時,丞相身為太尉,掌握兵權,才天緣湊巧建立了這番功勞。現在,丞相好像已有對人主驕矜的神色,陛下卻對他一再謙讓;臣子和君主都有失禮節,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以後朝會時,文帝越來越莊重威嚴,丞相周勃也就越來越敬畏。

  十二月,文帝下詔說:“法律,是治理天下的依據。現在的法律對違法者本人做了處罰之後,還要株連到他本來沒有犯罪的父母、妻子、兄弟,以至將他們收為官奴婢,朕認為這樣的法律十分不可取!自今以後廢除各種收罪犯家屬為奴婢及各種相連坐的律令!”

  春季,正月,有關官員請求文帝早日確立太子。文帝說:“朕已不德,不能博求天下賢聖有德的人,將帝位禪讓給他,而又說‘早立太子’,這是加重我的不德行為;還是暫緩議定吧!”有關官員說:“預先確立太子,是為了尊重宗廟和國家,不忘天下。”文帝說:“楚王,是我的叔父;吳王,是我的兄長;淮南王,是我的弟弟;難道他們不是早就存在的繼承人嗎?如果我現在不選擇賢能之人為帝位繼承人,而說必須傳位給兒子,世人將認為我忘記了崐賢能有德的人,而專私於自己的兒子,這不是以天下為重的作法!”有關官員堅持請求說:“古代殷、周建國之後,都經歷了 一千多年的長治久安,它們都採用了早立太子的制度;天子必須從兒子之中確立繼承人,這是由來已久的了。高帝平定天下而為漢室太祖,應當子孫相傳世代不絕,如果現在捨棄了理應繼承的皇子,不立太子,而另從諸侯王和宗室中選擇繼承人,這是違背高帝願望的。在皇子之外另議繼承人是不應該的。陛下諸子中,以劉啟年齡最大,他為人純厚仁慈,請陛下立劉啟為太子。”文帝至此才同意臣下的奏請。

  三月,立太子生母竇氏為皇后。竇皇后是清河郡觀津縣人。她有位弟弟竇廣國,字少君,幼年時被人拐賣,先後轉換了十多家,聽說竇氏被立為皇后,便上書自言身世。竇皇后召見他,核驗詢問,證實無誤,就賜給他大量的田宅和金錢,與其兄長君在長安安家居住。絳侯、灌將軍等人議論說:“我等不 死,命運就將取決於此兩人。他們兩人出身微賤,不可不為他們慎選師傅和賓客;否則,他們又有可能效法呂氏以外戚專權,這是大事!”於是,大臣們從士人中精選有節行的人與二人同住。竇長君、竇少君由此成為退讓君子,不敢 以皇后至親的尊貴地位對人驕矜。

  文帝下詔救濟鰥、寡、孤、獨和窮困的人。文帝還下令:“年齡八十歲以上者,每月賜給米、肉、酒若干;年齡九十歲以上的老人,另外再賜給帛和絮。凡是應當賜給米的,各縣的縣令要親自檢查,由縣丞或縣尉送米上門;賜給不滿九十歲的老人的東西,由嗇夫、令史給他們送去;郡國二千石長官要派出負責監察的都吏,迴圈監察所屬各縣,發現不按詔書辦理者給以責罰督促。”

  楚元王劉交去世。

  夏季,四月,齊國、楚國發生地震,二十九座山在同一天中崩裂,大水潰湧而出。

  這時,有人向皇帝進獻日行千里的寶馬。漢文帝說:“每當天子出行,前有鸞旗為先導,後有屬車做護衛,平時出行,每日行程不超過五十里,率軍出行,每日只走三十里;朕乘坐千里馬,能先單獨奔到何處呢?”於是,文帝把馬還給了進獻者,並給他旅途費用;接著下詔說:“朕不接受貢獻之物。命令全國不必要求前來進獻。”

  文帝即位,先對天下普施恩惠,遠近的諸侯和四夷部族與朝廷的關係都很融洽;然後,文帝才表彰和賞賜跟隨他從代國來京的舊部功臣,封立宋昌為壯武侯。

  文帝越來越明習國家政事。朝會時,文帝問右丞相周勃說:“全國一年內判決多少案件?”周勃謝罪說不知道;文帝又問:“一年內全國錢穀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謝罪說不知道;緊張和慚愧之下,周勃汗流浹背。文帝又問左丞相陳平。陳平說:“有專門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員。”文帝問:“由誰主管?”陳平回答:“陛下如果要了解訴訟刑案,應該責問廷尉;如果要了解錢穀收支,應該責問治粟內史。”文帝說:“假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麼您是負責什麼事情的呢?”陳平謝罪說:“陛下由於不知道我的平庸低能,任命我為宰相。宰相的職責,對上輔佐天子,理通陰陽,順應四季變化;對下使萬物各得其所;對外安撫四夷和諸侯,對內使百姓歸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發揮其專長的職務。”文帝這才贊好。右丞相周勃極為慚愧,退朝之後責備陳平說:“就是您平素不教我如何回答!”陳平笑著說:“您身為宰相,卻不知宰相的職責是什麼嗎?況且,如果陛下問長安城中有多少盜賊,您能勉強回答嗎?”由此,絳侯周勃自知能力比陳平差得很遠。過了一段時間,有人勸周勃說:“您誅滅呂氏,扶立代王為帝,威名震動天下。現在您接受朝廷厚賞,擔任職位尊崇的右相,時間一長,將要大禍臨頭了。”周勃也為自己擔憂,就自稱有病,請求辭去丞相職務,文帝批准了他的請求。秋季,八月,辛未(二十日),文帝罷免了右丞相周勃,左丞相陳平一人擔任丞相。

  當初,隆慮侯周灶領兵進攻南越國,正值暑熱潮溼,士卒中流行瘟疫,軍隊無法越過陽山嶺。過了一年多,高後去世,便撤兵了。趙佗乘此機會,用兵威脅迫並以財物引誘閩越、西甌、駱,使它們歸屬南越統治。南越國東西長達萬餘里,趙佗乘坐供天子專用的黃屋左纛車,自稱皇帝,與漢朝皇帝相同。

  漢文帝於是下令,為趙佗在真定的父母親的墳墓設定專司守墓的民戶,按每年四季祭祀;又召來趙佗的兄弟,用尊貴的官位和豐厚的賞賜表示優寵。文帝又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國,帶去文帝致趙佗的一封書信,信中說:“朕是高皇帝側室所生之子,被安置於外地,在北方代地做藩王。因路途遼遠,加上我眼界不開闊,樸實愚魯,所以那時沒有與您通訊問侯。高皇帝不幸去世,孝惠帝也去世了;高後親自裁決國政,晚年不幸患病,諸呂乘機謀反,幸虧有開國功臣之力,誅滅了呂氏。朕因無法推辭諸侯王、侯和百官的擁戴,不得不登基稱帝,現已即位。前不久,得知大王曾致書於將軍隆慮侯周灶,請求尋找您的親兄弟,請求罷免長沙國的兩位將軍。朕因為您的這封書信,已罷免了將軍博陽侯;您在真定的親兄弟,朕已派人前去慰問,並修整了您先人的墳墓。前幾日聽說大王在邊境一帶發兵,不斷侵害劫掠。當時長沙國受害,而南郡尤其嚴重;即便是大王治理下的南越王國,難道就能在戰爭中只獲利益而不受損害嗎!戰事一起,必定使許多士卒喪生,將吏傷身,造成許多寡婦、孤兒和無人贍養的老人;朕不忍心做這種得一亡十的事情。朕本來準備對犬牙交錯的地界做出調整,徵求官員意見,回答說‘這是高皇帝為了隔離長沙國而劃定的’,朕不崐得擅自變更地界。現在,漢若奪取大王的領地,並不足以增加多少疆域;奪得大王的財富,也不足以增加多少財源。五嶺以南的土地,大王儘可自行治理。即便大王已有皇帝的稱號,但兩位皇帝同時並立,互相之間沒有一位使者相互聯絡,這是以力相爭;只講力爭而不講謙讓,這是仁人所不屑於做的。願與大王共棄前嫌,自今以後,互通使者往來,恢復原有的良好關係。”

  陸賈到達南越。南越王趙佗見了文帝書信,十分惶恐,頓道謝罪;表示願意遵奉皇帝明詔,永為藩國臣屬,遵奉貢納職責。趙佗隨即下令於國中說:“我聽說,兩雄不能同時共立,兩賢不能一時並存。漢廷皇帝,是賢明天子。從今以後,我廢去帝制、黃屋、左纛。”於是寫了一封致漢文帝的回信,說:“蠻夷大長、老夫臣趙佗昧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是供職於舊越地的官員,幸得高皇帝寵信,賜我璽印,封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後,根據道義,不忍心斷絕與南越的關係,所以對老夫有十分豐厚的賞賜。高後當政,歧視和隔絕蠻夷之地,下令說:‘不得給蠻夷南越金鐵、農具、馬、牛、羊;如果給它牲畜,也只能給雄性的,不給雌性的。’老夫地處偏僻,馬、牛、羊也已經老了,自以為未能行祭祀之禮,犯下死罪,故派遣內史藩、中尉高、御史平等三批人上書朝廷謝罪,但他們都沒有返回。又據風聞謠傳,說老夫的父母墳墓已被平毀,兄弟宗族人等已被判罪處死。官員一同議論說:‘現在對內不能得到漢朝尊重,對外沒有自我顯示與眾不同的地方。’所以才改王號,稱皇帝,只在南越國境內稱帝,並無為害天下的膽量。高皇后得知,勃然大怒,削去南越國的封號,斷絕使臣往來。老夫私下懷疑是長沙王 陰謀陷害我,所以才發兵攻打長沙國邊界。老夫在越地已生活了四十九年,現在已抱孫子了。但我夙興夜寐,睡覺難安枕蓆,吃飯也品嚐不出味道,目不視美女之色,耳不聽鐘鼓演奏的音律,就是因為不能侍奉漢廷天子。現在,有幸得到陛下哀憐,恢復我原來的封號,允許我像過去一樣派人出使漢廷;老夫即是死去,屍骨也不朽滅。改號為王,不敢再稱帝了!”

  齊哀王劉襄去世。

  文帝得知河南郡守吳公治理地方的政績為天下第一,就召他入朝做廷尉。吳公推薦洛陽人賈誼,文帝就召賈誼進京做博士官。當時賈誼年僅二十多歲。文帝很賞識賈誼的文辭可觀和知識淵博,一年之中,就破格提升他做了太中大夫。賈誼請文帝改曆法,變換朝服顏色,重新審定官名,確定漢室的禮儀和音樂,以建立漢朝制度,更改秦朝法度。文帝以謙讓治國,無暇顧及這些事情。

  前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

  冬季,十月,曲逆侯陳平去世。

  漢文帝下詔,令列侯各自離京到所封領地去;身為朝廷官員和受詔書崐留居京師的列侯,則派遣他們的太子到封地去。

  十一月,乙亥(疑誤),周勃再次出任丞相。

  癸卯晦(疑誤),發生日食。文帝下詔書說:“群臣都要認真思考朕的過失和朕所未知、未見的問題,並請大家告知朕。還請大家向朝廷薦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的人,以便幫助朕的不足。”於是派他們分別任職。命令務必減輕徭役賦稅以便利百姓;罷廢衛將軍;太僕將現有馬匹僅留下夠朝廷使用的,其餘馬匹全部撥給驛站使用。

  潁陰侯的騎從賈山上書文帝,談論治亂之道:“我聽說在雷霆的轟擊下,無論什麼都會被摧毀;在萬鈞之力的重壓下,無論什麼都會被壓碎。君主的威嚴,遠遠超過了雷霆;君主的權勢之重,也遠遠超過了萬鈞。君主即便是主動地請求大家進諫,和顏悅色地接受臣下的批評意見,採納批評者意見並給以重用,臣子仍然懼怕而不敢將自己的意見和盤托出;更何況君主縱慾殘暴,又不願聽到別人議論他的過失呢!在嚴威的震懾和權勢的重壓之下,即使人有堯和舜那樣的智謀,有孟賁那樣的勇力,難道能不被摧毀嗎!這樣,君主就聽不到別人對他的過失的批評,國家就危險了。

  “過去,在周朝時大約有一千八百個封國,用九州的百姓,奉事一千八百國的君主,君主有多餘的財富,百姓也有寬裕的力量,到處都有歌功頌德的聲音。秦始皇用一千八百國的百姓奉養自己,百姓筋疲力竭,負擔不起他的徭役;傾家蕩產,繳納不足他的賦稅。秦始皇只不過一位君主,他自己享受的也不過馳騁弋獵的娛樂,天下卻無法供應他的需求。秦始皇自認為功德無量,估計他的子孫會世代相傳以至於無窮;但是,他死後不過幾個月,天下人四面進攻,宗廟就毀滅了。秦始皇處於被滅絕的危機之中,卻沒有察覺,原因何在?就在於天下人都不敢告知他實際情況。不敢告知他實情的原因,又是什麼呢?秦王朝沒有尊老養老的道義,沒有能夠輔佐的大臣,罷免了批評朝政的官員,殺害了敢當面批評諫阻計程車人。所以那些諂諛逢迎、只求自保利祿的無恥小人,吹捧秦始皇的德政高於堯舜,功業超過商湯和周武;天下已將土崩瓦解,而沒有人告知秦始皇。

  “現在,陛下命令天下人薦舉賢良方正的人士,天下人都為之歡欣鼓舞,說:‘皇帝將復興堯舜治理天下之道,造就三王的功業了。’天下的人才,莫崐不努力自我完善以求能被皇帝選用。現在方正之士,都已被選入朝廷了;又從中選擇賢能者,讓他們做常侍、諸吏,陛下與他們共同馳驅射獵,一天之內再三出宮。我擔憂朝政由此而懈弛,百官因此而翫忽職守。陛下自即位以來,自我勉勵,厚養天下,節省開支,慈愛臣民,斷案公平,刑罰寬緩;對此,天下人莫不喜悅。我聽說崤山以東官吏公佈詔令時,百姓即使是老弱病殘的人,也都拄著手杖前去聆聽,希望暫時不死,想看到仁德教化的成功。現在功業剛剛建立 ,好名聲剛剛傳播,四方仰慕跟從;在此關鍵時刻,陛下卻只與豪俊之臣、方正之士,天天射獵,擊兔捉狐,從而傷害國家大業,斷絕天下人的期望,我私下為陛下痛惜!古代規定大臣不得參預安閒的遊樂,為的是讓他們都致力於保持大臣的品格和節操,這樣,群臣就無人膽敢不嚴格約束自己,提高品行修養,盡心事君按君臣大禮辦事。士的品行,養成於自己家中,卻在天子的朝廷之上被破壞,我私下為之惋惜。陛下與群臣消閒遊樂,與大臣、方正在朝廷之上議論國事,遊娛不失樂,朝會不失禮,這是極為重大的事體。”文帝讚許並採納了他的意見。

  文帝每次上朝,郎官和從官進呈奏疏,他從來都是停下輦車接受。奏疏所說的,如不可採用就放過一邊,如可用就加以採用,未嘗不深加讚賞。

  漢文帝從霸陵上山,想要向西縱馬賓士下山。中郎將袁盎騎馬上前,與文帝車駕並行伸手挽住馬韁繩。文帝說:“將軍膽怯了嗎?”袁盎回答:“我聽說‘家有千金資財的人,不能坐在堂屋的邊緣’。聖明的君主不能冒險,不求僥倖。現在陛下要想放縱駕車的六匹駿馬,賓士下險峻的高山,如果馬匹受驚,車輛被撞毀,陛下縱然是看輕自身安危,又怎麼對得起高祖的基業和太后的撫育之恩呢!”文帝這才停止冒險。

  文帝所寵幸的慎夫人,在宮中經常與皇后同席而坐。等到她們一起到郎官府衙就坐時,袁盎把慎夫人的坐席排在下位。慎夫人惱怒,不肯入坐;文帝也大怒,站起身來,返回宮中。袁盎藉此機會上前規勸文帝說:“我聽說‘尊卑次序嚴明,就能上下和睦’。現在,陛下既然已冊立了皇后,慎夫人只是妾,妾怎麼能與主人同席而坐呢!況且如果陛下真的寵愛慎夫人,就給她豐厚的賞賜;而陛下現在寵愛慎夫人的做法,恰恰會給慎夫人帶來禍害。陛下難道不見‘人彘’的悲劇嗎!”文帝這才醒悟,轉怒為喜,召來慎夫人,把袁盎的話告訴了她。慎夫人賜給袁盎黃金五十斤以示感謝。

  賈誼對文帝說:“《管子》書中說:‘倉庫充實人們才會講究禮節,衣服糧食充足人們才有榮辱觀念。’假若百姓的溫飽問題沒有解決,卻樂意聽命於君主的統治,這種事情,從古到今,我都沒有聽說過。古代有人說:‘一個農夫不耕作,就有人要捱餓;一個女子不織布,就有人要挨凍。’無論什麼產品,生產它都有一定的季節時令,用起來如果毫無限制,物資就必會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安排得很細微,很周到,所以國家的積貯足以仗恃。現在,脫離農桑本業而從事工商業的人太多了。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流弊;追求奢侈的風俗,日益增長,這是危害天下的一大公害。這兩種流弊和公害盛行,沒有誰給以制止;政權面臨毀壞,沒有誰能挽救。天下財富,生產的人很少而揮霍的人卻崐很多,怎能不枯竭!

  “大漢建國以來,已近四十年了,國庫和私人積貯數量之少,仍然令人悲哀痛惜。一旦老天不按時降雨,百姓就惶恐不安;年景不好,沒有收成,百姓或者出賣爵位,或者自賣兒女,換糧度日;此類事情,陛下已經聽到了。哪有天下如此危險而主上不驚懼的!

  “世上有豐年有歉年,這是自然規律;古代聖王夏禹和商湯也都曾經歷過。假若不幸出現了方圓二三千里的大面積旱災,國家靠什麼去救濟百姓?突然間邊境有緊急情況,徵調數十百萬將士,國家用什麼供應軍需?戰爭和旱災同時發生,國家財力無法應付,就會天下大亂,有勇力的人嘯聚部眾劫掠地方,疲睏和老弱的人,就相互交換子女吃人肉。政事的治理沒有完全通暢,遠方那些勢力強大有稱帝野心的人,就會一起舉兵爭著起事;若發展到這般田地才大吃一驚圖謀制止,怎能來得及呢!積貯是國家的命脈;如果國家積貯了大量糧食而錢財有餘,還有什麼辦不成的事情!以它為依憑,進攻就攻取,防守就牢固,作戰就勝利,要感化、安撫敵人,或者吸引遠方部族歸附朝廷,怎麼會招而不到!

  “現在如果驅使民眾歸返農事,都依附於土地,讓天下人都從事生產滿足本人生活需要,讓工商業者、遊民都改為從事農耕,那麼,國家就會有充裕的積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了。可以使國家富足,安定天下,而卻做出了這種令人危懼的事情,我私下為陛下感到惋惜!”

  文帝被賈誼的話所打動,春季,正月,丁亥(十五日),下詔舉行“藉田”儀式,皇帝親自耕作,為天下臣民做出表率。

  三月,有關官員請求文帝立皇子為諸侯王。文帝下詔,先立趙幽王的小兒子劉闢強為河間王,立朱虛侯劉章為城陽王,立東牟侯劉興居為濟北王;然後才立皇子劉武為代王,劉參為太原王,劉揖為梁王。

  五月,文帝下詔說:“古代明君治理天下,朝廷專設鼓勵獻計獻策的旌旗,樹立書寫批評意見的木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保證朝政的清明,鼓勵臣民前來進諫。現在的法律中,有‘誹謗罪’和‘妖言罪’,這就使得群臣不敢暢所欲言地批評朝政,皇帝無從得知自己的過失,這怎麼能吸引遠方的賢良之士到朝廷來呢!廢除這些罪名!”

  九月,文帝下詔說:“農業,是天下的根本,百姓依靠它而生存;有的百姓不從事農耕的本業,卻去從事工商末業,所以百姓生活艱難。朕對此甚為擔憂,所以現在親自率領群臣從事農業耕作,以提倡重視農業;今年只向天下百姓徵收田租的一半。”

  燕王劉澤去世。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