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帝上之下地節三年(甲寅、前67)
漢紀十七 漢宣帝地節三年(甲寅,公元前67年)
春季,三月,漢宣帝頒佈詔書說:“人們常聽說,如果有功不賞,有罪不罰,既使是唐堯、虞舜也無法將天下治理好。如今膠東國丞相王成,工作勤奮,當地申報戶籍定居的流民達八萬餘人,治理成效為特等。賜王成關內侯爵位,並將其官階提高到中二千石。”還沒等到朝廷自行徵召任用,王成就因病死於任上。後來,漢宣帝命丞相、御史向各郡、國來朝廷呈送財政、戶籍薄冊的長史、守丞等官員詢問朝廷政令的得失,有人提出:“前膠東國丞相王成自己虛報流民申報戶籍的人數,以獲得朝廷的表彰和重賞,從那以後,很多庸碌無能的官吏都靠虛假的成績來騙取名譽。”
夏季,四月戊申(二十二日),漢宣帝立兒子劉為皇太子,任命丙吉為太傅,太中大夫疏廣為少傅。又封太子劉的外祖父許廣漢為平恩侯,霍光的侄孫中郎將霍云為冠陽侯。
霍光的妻子霍顯聽說劉被立為太子,氣得飯也吃不下,並吐了血,說:“劉是皇上為平民時生的兒子,怎能被立為皇太子!如果將來皇后生了兒子,反倒只能作諸侯王嗎?”於是霍顯又教皇后霍成君毒死皇太子。皇后幾次召太子前來,賜給食物,但太子的保姆和奶媽總是先嚐過之後再讓太子吃,皇后拿著毒藥,卻無從下手。
五月甲申(二十九日),丞相韋賢因年老多病,請求退休。漢宣帝賜給他黃金一百斤和一輛由四匹馬拉的、可以坐乘的安車,允許他辭官回家。丞相退休,自韋賢開始。
六月壬辰(初七),漢宣帝任命魏相為丞相。辛丑(十六日),任命丙吉為御史大夫,疏廣為太子太傅,疏廣兄長的兒子疏受為少傅。
太子劉的外祖父平恩侯許廣漢,因為太子年紀幼小,便向漢宣帝建議,讓自己的弟弟中郎將許舜監護太子家。漢宣帝詢問疏廣對此事的看法,疏廣說:“太子是國家的儲君,其師、友必須由天下的優秀人才來充任,不應只與其外祖父許氏一家親密。況且太子自有太傅、少傅,官屬已經齊備,而今再讓許舜監護太子家,將使人感到淺陋狹隘,不是向天下傳揚太子品德的好辦法。”漢宣帝認為疏廣的話很有道理,便將此語轉告丞相魏相,魏相摘下帽子,謝罪說:“這種高超的見識是我等所不及的。”疏廣因此受到漢宣帝的器重。
京師長安下了一場大冰雹,大行丞東海人蕭望之向漢宣帝上了一道奏章,認為這場雹災是由於朝政大事都由大臣把持,一姓人專權而招致上天警告。漢宣帝早就聽說過蕭望之的大名,於是任命他擔任謁者。當時,漢宣帝正廣泛延攬賢能才俊之人,很多百姓上書朝廷提建議。漢宣帝總是將百姓的上書交給蕭望之審查,才能高的,請丞相、御史試用,稍次的交給中二千石官員試用,滿一年後,將試用情況奏聞朝廷;才能低的,則奏報皇帝,遣送回鄉。蕭望之提出的處理意見,都正合漢宣帝的心意,所以一律批准。
冬季,十月,漢宣帝頒佈詔書說:“先前在九月壬申(十九日)發生的地震,使朕非常恐懼。如有能指出朕的過失,以及各郡、國舉薦的‘賢良方正’和‘直言極諫’之士,要匡正朕的失誤,對有關高階官員的錯誤也不必迴避!由於朕的品德不足,不能使遠方的蠻族歸附,因而邊境的屯戍事務一直不能結束。如今又調兵增加邊塞屯戍力量,使百姓長期勞苦不止,不利於天下的安定。解散車騎將軍張安世、右將軍霍禹所屬的兩支屯戍部隊!”又下詔命令:“將未使用過的皇家池塘和禁苑借給貧苦百姓,讓他們在其中從事生產活動。各郡、國的宮室、別館,不要再進行修繕。返回原籍的流民,由官府借給公田,貸給種子、糧食,免除他們的財產稅和徭役。”
霍氏一家在朝中勢力強大,驕橫奢侈。太夫人霍顯大規模地興建府第,又製造同御用規格相同的人拉輦車,繪以精美的圖畫,車上的褥墊用錦繡製成,車身塗以黃金,車輪外裹上熟皮和綿絮,以減輕車身的顛簸,由侍女用五彩絲綢拉著霍顯在府中游玩娛樂。另外,霍顯還與管家馮子都yín亂。霍禹、霍山也同時擴建宅第,常常在平樂館中騎馬賓士追逐。霍雲幾次在朝會時稱病而私自出遊,帶著許多賓客,到黃山苑中行圍打獵,派奴僕去朝廷報到,卻無人敢於指責。霍顯和她的幾個女兒,晝夜隨意出入上官太后居住的長信宮,沒有限度。
漢宣帝早在民間時,就聽說霍氏一家因長期地位尊貴,不能自我約束。親掌朝政以後,命御史大夫魏相任給事中。霍顯對霍禹、霍雲、霍山說:“你們不設法繼承大將軍的事業,如今御史大夫當了給事中,一旦有人在他面前說你們的壞話,你們還能救自己嗎!”後霍、魏兩家的奴僕因爭奪道路引起衝突,霍家奴僕闖入御史府,要踢魏家大門,御史為此叩頭道歉,方才離去。有人將此事告訴霍家,霍顯等才開始感到憂慮。
當魏相成為丞相,多次在漢宣帝閒暇時受到召見,報告國事,平恩侯許廣漢和侍中金安上也可以徑自出入宮廷。當時,霍山主管尚書事務,漢宣帝崐卻下令,允許官吏百姓直接向皇帝呈遞秘密奏章,不必經過尚書,群臣也可直接晉見皇帝。這些都使霍氏一家人極為惱恨。漢宣帝聽說不少關於霍顯毒死許皇后的傳聞,只是尚未調查,於是將霍光的女婿度遼將軍、未央衛尉、平陵侯範明友調任光祿勳,將霍光的二女婿諸吏、中郎將、羽林監任勝調出京師,任安定太守。幾個月之後,又將霍光的姐夫給事中、光祿大夫張塑調出京師,任蜀郡太守,將霍光的孫女婿之一、中郎將王漢調任武威太守。稍後,又將霍光的大女婿長樂衛尉鄧廣漢調任少府。八月戊戌(十四日),改由張安世為衛將軍,未央、長樂兩宮衛尉,長安十二門的警衛部隊和北軍都歸張安世統領。任命霍禹為大司馬,卻不讓他戴照例應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頒給印信、綬帶,撤銷他以前統領的屯戍部隊和官屬,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樣為大司馬。又將範明友的度遼將軍印信和綬帶收回,只讓他擔任光祿勳一職。霍光的另一個女婿趙平本為散騎、騎都尉、光祿大夫,統領屯戍部隊,如今也將趙平的騎都尉印信和綬帶收回。所有統領胡人和越人騎兵、羽林軍以及未央、長樂兩宮衛所屬警衛部隊的將領,都改由漢宣帝所親信的許、史兩家子弟擔任。
當初,漢武帝時,徵調頻繁,百姓睏乏,窮苦之人觸犯法律**,紛紛作亂,無法平息。於是,漢武帝命張湯、趙禹之類酷吏制定法令,定出有關“明知有人犯法而不舉報”和“長官有罪,其僚屬連坐”等懲罰條例。對犯有給人定罪過嚴或者栽贓陷害之罪的官吏,往往從寬處理;而對那些寬釋犯人的官吏則加重懲處。以後,很多奸猾的官吏玩弄法律,轉相引用比照苛刻的判例,使法網日益嚴密,律令更加繁苛,法律檔案堆得滿桌滿屋,主管官員根本看不過來。因此各郡、國在引用法令時出現混亂,有的罪行相同而處罰各異,奸猾官吏藉機進行交易,索取賄賂。想使罪犯活命,就附會能讓他活命的法令;想致其於死地,就引用使其非死不可的條文。人們議論法律,都認為冤屈太多而感到悲傷。
廷尉史鉅鹿人路溫舒上書漢宣帝說:“我聽說,春秋時齊國出現姜無知殺死齊襄公之禍,卻使齊桓公因此興起;晉國發生因驪姬的讒言而造成的災難,卻使晉文公後來稱霸於諸侯;近世我朝趙王不得善終,呂氏一家作亂,卻使孝文皇帝被尊為太宗。從這些往事看來,禍亂的發生,往往能造就出賢聖之人。大亂之後,必然會出現與以往大不相同的變革措施,賢聖之人以此昭示上天的意旨。以前孝昭皇帝去世時,沒有後嗣,昌邑王淫邪悖亂,這正是上天為造就至聖明君開闢道路。我聽說,《春秋》將繼承正統稱作即位,因尊重正統,對開端必須慎重。陛下剛剛登上至尊之位不久,與天意正相符合,應當改正前代的失誤,以顯示是繼承正統,刪去繁雜瑣碎的法令條文,解除百姓的疾苦,以順應天意。我聽說秦朝有十項重大失誤,如今有一項尚存,即司法官吏的嚴苛。崐刑獄是天下重要的大事。處死的人不可能復生,截斷肢體的人也不能再接上覆原,所以《尚書》中說:‘與其殺死無辜的人,寧可偶爾失之寬縱。’如今司法官吏則並非如此,他們上下相爭,都以苛刻為賢明,判刑嚴厲的,獲得‘公正’的美譽,而執法平和的人,卻往往多有後患。所以,負責司法事務的官吏都想將案犯定為死罪,並非憎恨犯人,而是保全自己的方法在於致人於死。因此,死人的鮮血在街市上流淌,受刑的囚犯一個挨著一個,處以死刑的人每年數以萬計。仁慈聖明的人對此感到悲哀,太平盛世不能到來,都是由於這個原因。按照人之常情,平安時,就願意活,痛苦則希望死,嚴刑拷打之下,什麼口供得不到!所以當囚犯無法忍受痛苦時,審案官就修飾詞語進行暗示;審案官為使囚犯的供詞對自己有利,就乾脆明白告訴他應如何招供;為了怕向朝廷奏報時遭到批駁,就想方設法使定案的理由充分完備周密。上奏之後,既使是古代以善於審案定罪著稱的皋陶聽了,也會認為該犯是死有餘辜。為什麼呢?因為屈打成招,羅織捏造的罪行既多且明。因此,俗話說:‘既使是在地上畫一個圓圈作為監獄,也不能進去;將木頭人做成審訊官,也不要去面對。’這些都是人們對嚴刑酷法痛心疾首的悲憤之詞。希望陛下減省法令,放寬刑罰,太平之風才能呈現於當今。”漢宣帝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
十二月,漢宣帝下詔書說:“近來,官吏們舞文弄法的現象越來越嚴重,這都是朕的錯誤。案獄處理不當,使有罪者愈發作惡,無辜者遭受嚴刑處罰,父子兄弟悲傷憤恨,朕對此甚為難過!如今派廷尉史參與各郡的司法事務,但職權小俸祿少,應再設定廷尉平四名,俸祿為六百石。務必使審判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於是每年秋天,當對一年中的案獄做最後決定時,漢宣帝經常到宣室殿,住那裡實行齋戒,親自裁決。從此,對各類刑罰案獄的判決號稱公平。
涿郡太守鄭昌上奏章說:“如今聖明的主上親自對刑罰訴訟作最後的判決,即使不設廷尉平一職,司法也自會公正;但若想為後世確立規範,則不如從刪改、修定法律條文著手。各項律令一經確定,百姓們知道怎樣才能不觸犯國家法律,奸猾官吏也就無計可施了。如今不從根本上加以糾正,只是靠設定廷尉平在末梢上補救,一旦朝政疏懈,陛下對判決案獄有所倦怠,則廷尉平將攬權弄法,成為禍亂天下的罪首。”
漢昭帝時,匈奴曾派四千騎兵以行圍打獵為名前往車師國。後漢朝派五將軍出擊匈奴,在車師打獵的匈奴騎兵驚恐不安,撤兵而去,車師國再次恢復了與漢朝的聯絡。匈奴得知後大為惱火,召車師國太子軍宿前往匈奴,打算扣為人質。軍宿是焉耆王的外孫,不願去匈奴充當人質,便逃往焉耆,於是車師王改立另一個兒子烏貴為太子。烏貴當上車師國王之後,與匈奴結成婚姻,並建議匈奴截斷漢朝與烏孫的聯絡通道。
這一年,侍郎會稽人鄭吉和校尉司馬,率領被免除刑罰的罪犯在渠犁屯田,積存穀物,並徵調西域各城邦國家的軍隊一萬餘人,會合二人率領的崐屯田兵卒一千五百人共同攻擊車師國,結果車師國大敗,車師王烏貴請求歸降。匈奴聽到訊息後,派兵進攻車師,鄭吉、司馬率兵北進迎擊,匈奴軍不敢向前逼近。鄭吉、司馬便留下一名候率領二十名兵卒負責監視車師王,自己率兵返回渠犁。車師王害怕匈奴再派軍隊前來將他殺死,便輕騎逃往烏孫,鄭吉便即將車師王的妻子、兒女接來,用驛馬送往長安。匈奴改立車師王烏貴的弟弟兜莫為車師王,召集車師國餘下的百姓向東遷徙。不敢再留居原來的地方。鄭吉便開始派官吏士卒三百人到車師屯田,以充實該地。
漢宣帝自即皇位以來,多次派使者查訪其外祖父家的訊息。然而,因時間已相隔太久,查訪到的人家,大多雖像而實際不是。這一年,找到了其外祖母王媼和王媼的兒子王無故和王武。漢宣帝賜王無故、王武關內侯爵。短短十天時間,對王家的賞賜就以萬萬計。
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
春季,二月,漢宣帝賜其外祖母“博平君”稱號,封其舅父王無故為平昌侯、王武為樂昌侯。
夏季,五月,山陽、濟陰兩地下了一場冰雹,如雞蛋般大小,深二尺五寸,有二十多人被冰雹砸死,當地的飛鳥也全部喪生。
漢宣帝下詔書說:“從今以後,凡屬兒子窩藏父母、妻子窩藏丈夫、孫子窩藏祖父母的,一律不治罪。”
漢宣帝立廣川惠王的孫子劉文為廣川王。
霍顯和霍禹、霍山、霍雲眼看霍家的權勢日益被削弱,多次聚在一起痛哭流涕,自怨自艾。霍山說:“如今丞相當權,受到天子的信任,將大將軍在世時的法令全部更改,還專門宣揚大將軍的過失。再者,那些儒生大都為貧賤出身,從偏遠的地方來到京中,衣食無著,卻愛說狂言,不避忌諱,大將軍一向痛恨他們,但如今皇上卻專愛和這些腐儒談話。他們每人都上書奏事,紛紛指責我們霍家。曾經有人上書說我們兄弟驕橫霸道,言詞十分激烈,被我壓下沒有呈奏。後來上書者越來越狡猾,都改成秘密奏章,皇上總是讓中書令出來取走,並不透過尚書,日益不信任我。又聽說民間紛紛傳言‘霍氏毒死許皇后’,難道有這回事嗎?”霍顯嚇壞了,便將實情告訴霍禹、霍山、霍雲。霍禹、霍山、霍雲大驚,說道:“果真如此,為什麼不早告訴我們!皇上將霍家女婿都貶斥放逐,就是為了這個緣故。這是大事,一旦事發,必遭嚴懲,怎麼辦?”於是開始有反叛朝廷的陰謀。
霍雲的舅父李竟有一位要好的朋友,名叫張赦,看到霍雲一家人驚慌不安,便對李竟說:“如今是丞相魏相和平恩侯許廣漢當權,可以讓霍太夫人向上官太后進言,先將這兩人殺死。廢掉當今皇上,改立新君,全由皇太后決定。”後被長安男子張章告發,漢宣帝將此事交給廷尉和執金吾處理,逮捕了崐張赦等人。後來,漢宣帝下詔,命令不要抓人。霍山等更加慌恐,商議說:“這是皇上尊重太后,所以不深究,但已可看出苗頭不妙,時間長了還會爆發。一旦爆發,就是滅門之禍,不如先下手為強。”於是命霍家女兒各自回家告知自己的丈夫,霍家各位女婿都說“大禍一來,我們誰也跑不了!”
正巧李竟因受指控結交諸侯王而被朝廷治罪,審問中供詞涉及霍氏家族,漢宣帝因而下詔命令:“霍雲、霍山不適合再在宮中供職,免職回家。”山陽太守張敞向漢宣帝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說道:“我聽說,春秋時期,公子季友有功於魯國,趙衰有功於晉國,田完有功於齊國,都受到本國的酬勞,並延及子孫。但是後來,田氏篡奪了齊國政權,趙氏瓜分了晉國,季氏則專權於魯國。因此,孔子作《春秋》,追蹤考察各國的興衰存亡,嚴厲批判卿大夫世襲制度。當年,大將軍霍光作出重大決策,使宗廟平安、國家穩定,功勞也不算小。周公輔政才七年,就歸政於周成王,而大將軍掌握國家的命運長達二十年之久。在他執掌大權的鼎盛時期,威嚴震撼天地,勢力侵凌日月。應由朝臣明確提出:‘陛下褒獎、寵信已故大將軍,以報答他對國家的功德,已經足夠了。而近來輔政大臣專擅朝政,外戚勢力過大,君臣之間沒有明顯的分別,請求解除霍氏三侯的官職,以侯的身份回家;對衛將軍張安世,也應賜給几案與手杖,讓他退休回家,以列候的身分充當天子的老師,由陛下時常召見慰問。’陛下則公開下詔表示對他們施恩,聽從大臣所請。群臣再據理力爭,然後陛下予以批准。這樣一來,天下人肯定會認為陛下不忘舊勳的功德而群臣又知禮,霍氏一家也可以世世代代無憂無患。如今,朝中聽不到直言,而使陛下自己下詔,這不是好策略。現在霍氏兩侯已被趕出宮廷,人情大致相同,因此以我的心來猜度,大司馬霍禹和他的親戚僚屬等必然會心懷畏懼。使天子的近臣恐慌自危,總不是萬全的辦法。我願在朝中公開提出我的意見作為開端,只是身在遙遠的山陽郡,無法實現,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漢宣帝對張敞的建議甚為欣賞,然而卻沒有召他來京。
霍禹、霍山等家中多次出現妖怪之事,全家人都非常憂慮。霍山說:“丞相擅自減少宗廟祭祀用的羊羔、兔子和青蛙,可以以此為藉口向他問罪。”於是,密謀讓上官太后設酒宴款待博平君王媼,召丞相魏相、平恩侯許廣漢及其屬下作陪,然後讓範明友、鄧廣漢奉太后之命將他們斬殺,乘機廢掉漢宣帝,立霍禹為皇帝。密謀已定,尚未發動,漢宣帝任命霍云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為代郡太守。就在此時,霍氏的政變陰謀被發覺。秋季,七月,霍雲、霍山、範明友自殺。霍顯、霍禹、鄧廣漢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斬,霍顯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當眾處死,因與霍氏有牽連而被誅殺的有數十家。太僕杜延年因為是霍家舊友,也被罷免官職。八月己酉(初一),霍皇后被廢,囚禁崐於昭臺宮。乙丑(十七日),漢宣帝下詔,將告發霍氏政變密謀的男子張章、期門董忠、左曹楊惲、侍中金安上、史高封為列候。其中楊惲是前丞相楊敞的兒子,金安上是前車騎將軍金日弟弟的兒子,史高是史良娣哥哥的兒子。
當初,霍氏一家驕橫奢侈,茂陵人徐福就曾指出:“霍氏必亡。凡奢侈無度,必然傲慢不遜;傲慢不遜,必然冒犯主上;冒犯主上就是大逆不道。身居高位的人,必然會受到眾人的厭惡。霍氏一家長期把持朝政,遭到很多人的厭惡,天下人厭惡,又作出大逆不道的事,怎麼可能不滅亡呢!”於是,上書朝廷說:“霍氏一家權勢太大,陛下既然厚愛他們,就應隨時加以約束限制,不要讓他們發展到滅亡的地步!”上書三次,天子聽到了,未加採納。後霍氏一家被誅殺,曾告發過霍氏的人都被封賞,有人上書漢宣帝,為徐福鳴不平說:“我聽說,有一位客人到主人家拜訪,見主人家爐灶的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有柴薪,這位客人便對主人說:‘您的煙囪應改為彎曲的,並將柴薪搬到遠處去,不然的話,將會發生火災!’主人默然,不予理會。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鄰居們共同搶救,幸而將火撲滅。於是,主人家殺牛擺酒,對鄰居表示感謝,在救火中燒傷的被請到上座,其餘則各按出力大小依次就坐,卻沒有請那位建議他改彎煙囪的人。有人對這家主人說:‘當初要是聽了那位客人的勸告,就不用殺牛擺酒,終究不會有火災。如今論功請客酬謝,建議改彎煙囪、移走柴薪的人沒有功勞,而在救火時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才是上客嗎?’主人這才醒悟,將那位客人請來。茂陵人徐福多次上書說霍氏將會有叛逆行為,應預先加以防範制止。假如陛下接受徐福的勸告,則國家就沒有劃出土地分封列候的費用,臣下也不會謀逆叛亂,遭受誅殺的大禍。現在事情已然過去,而只有徐福的功勞沒有受到獎賞,希望陛下明察,嘉許其‘彎曲煙囪、移走柴薪’的遠見,使他居於‘焦頭爛額’者之上!”漢宣帝這才賜給徐福綢緞十匹,後又任命他為郎官。
漢宣帝初即皇位時,前往漢高祖廟祭拜,由大將軍霍光同車陪乘,漢宣帝心中十分畏懼,有如芒刺在背,很不舒服。後改由車騎將軍張安世同車陪乘,漢宣帝這才覺得輕鬆從容,十分安全親近。等到霍光死後,其宗族最終遭到誅殺,所以民間傳說,霍家的災禍早在霍光陪同漢宣帝乘車時就已萌芽了。十二年後,霍皇后又被遷到雲林館囚居,自殺身亡。
班固贊曰:霍光身受輔佐幼主的重託,掌握著漢朝的安危存亡,匡扶國家,安定社稷,維護漢昭帝,擁立漢宣帝,即使是周公、伊尹,又怎能超過!然而,霍光不學無術,不明大理,隱瞞妻子的邪惡逆謀,立自己的女兒為皇后,沉溺於過多的慾望,使覆亡的災禍加劇,身死才三年,宗族就遭誅滅,實在令人悲哀!
臣司馬光曰:“霍光輔佐漢朝,可以說是忠心耿耿,然而卻終究未能庇護他的宗族,是什麼原因呢?威嚴權柄,只有君王才能享有,如果由臣下享有,長期不歸還君王,則很少能逃脫滅亡的命運。以漢昭帝的賢明,十四歲就能洞察上官桀的奸詐行為,原來可以親理朝政了,更何況漢宣帝十九歲即皇位,聰明剛毅,瞭解民間疾苦,而霍光卻依然長期專擅大權,不知引退,反在朝中廣植私黨,致使君王積蓄怨憤於上,官、民積蓄不滿於下,咬牙切齒,側目而視,都在等待時機發動。霍光自己能夠免禍,已然是僥倖了,何況子孫更加驕橫奢侈呢!儘管如此,假如當初漢宣帝專用官階和俸祿賞賜霍光的子孫,使他們富有,讓他們享用大縣的收入,定期前來朝見皇帝,也就足以報答霍光的盛德了;而漢宣帝仍然讓他們主持朝政,授以兵權,等到事態嚴重,這才對他們加以裁奪,以至他們恐懼怨恨,生出反叛朝廷的陰謀。這難道只是霍氏一家自己招致的災禍嗎?這也是漢宣帝醞釀而成的。春秋時,鬥椒在楚國作亂,楚莊王滅其宗族,卻赦免了擔任箴尹的鬥克黃,認為如果不讓當初於國有功的鬥於菟留下後代,就不利於勉勵人們行善立功。以霍顯、霍禹、霍雲、霍山犯下的罪行,當然應誅滅全族,但立下大功的忠臣霍光卻不可無人祭祀,漢宣帝竟將其全族老小全部處死,一個不留,也未免刻薄寡恩了!
九月,漢宣帝下詔降低天下鹽價。又下令各郡、國,每年將本地因受刑或病餓而死的囚犯的縣份、姓名、官爵和所居邑里呈報朝廷,由丞相、御史對地方官員考評,排出等級後奏報漢宣帝。
十二月,清河王劉年因被指控luàn倫,被廢去王爵,貶居房陵。
這一年,北海太守廬江人朱邑,以治理地方政績和個人品行排名第一,被調入朝中擔任大司農,勃海太守龔遂也調入朝中擔任水衡都尉。當初,勃海周圍各郡遇到荒年,百姓饑饉,盜賊並起,二千石官員不能擒獲制止。漢宣帝下令徵選有能力治理的官員,丞相、御史舉薦前昌邑國郎中令龔遂,於是漢宣帝任命龔遂為勃海太守。召見時,漢宣帝問龔遂:“你用什麼辦法來治理勃海郡,平息那裡的盜賊呢?”龔遂說:“勃海郡地處海濱,遠離京師,得不到聖明君主的教化,當地百姓為飢寒所困苦,而地方官吏卻不加體恤,所以才使陛下的子民盜取陛下的兵器,在小池溏中耍弄罷了。如今陛下是打算派我鎮壓他們呢?還是安撫他們呢?漢宣帝說:“我徵選賢良人才,當然是要安撫他們。”龔遂說:“我聽說,治理作亂的百姓,就如同整理一團亂繩一般,不能操之過急,只有先將緊張的局勢緩和下來,然後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崐御史不要用嚴格的法令約束我的行動,准許我相機行事。”漢宣帝批准了龔遂的請求,並加賞黃金,派他前往。龔遂乘坐國家的驛車,來到勃海郡界,郡中官員聽說新太守來到,派軍隊前往迎接。龔遂將軍隊全部遣還,並下達文書給所屬各縣,命令:“將所有負責緝捕盜賊的官吏一律撤銷,凡是手持鋤頭、鐮刀和其他農具的,一律視為良民百姓,地方官吏不得刁難,只有手持兵器的才算是盜賊。”然後,龔遂單人獨車前往郡衙門就職。盜賊們聽說新太守的命令後,立即解散,拋棄兵器弓弩,拿起鐮刀、鋤頭,於是盜賊全部平息,百姓安居樂業。於是,龔遂下令開啟官倉,賑濟貧苦百姓,選派品行優良的官吏對百姓們進行安撫、管理。龔遂發現齊地風俗奢侈,人們喜歡經營工商業,不願在田間勞作,便以身作則,提倡勤儉節約,勸導百姓從事農業生產,按各家人口的多少,規定必須種樹若干,養家畜若干。凡百姓有帶刀持劍的,讓他們賣劍買耕牛,賣刀買牛犢,說道:“你為什麼把壯牛和牛犢佩帶在身上!”經過龔遂的辛勤勸勉,往來巡查,終於使勃海郡內各家各戶都有了積蓄,刑獄訟案也大為減少。
嫁給烏孫國王的漢朝公主劉解憂的女兒是龜茲國王絳賓的夫人。絳賓上書漢宣帝說:“我有幸娶漢朝外孫女為妻,願與公主的女兒同到長安朝見。”
元康元年(丙辰,公元前65年)
春季,正月,龜茲王及其夫人前來朝見漢宣帝。漢宣帝賜給他們印信、綬帶,封其夫人公主稱號,並給予十分豐厚的賞賜。
漢宣帝開始為自己修建陵墓杜陵,並將丞相、將軍、列候、二千石官員以及擁有百萬以上家財的人遷往杜陵。
三月,漢宣帝下詔,因有鳳凰聚集於泰山、陳留一帶,又有甘露降於未央宮,所以大赦天下。
有關官員再次進言:漢宣帝的父親劉進應尊稱為“皇考”。夏季,五月,建立皇考廟。
冬季,設定建章衛尉。
京兆尹趙廣漢喜歡任用那些世代為吏者的子孫中剛開始在官府任職的年輕人,專門鍛鍊他們的強猛和銳氣。他們辦事雷厲風行,無所迴避,大多有膽識,不知猶豫為難,但最終卻因此而敗亡。趙廣漢出於私人的怨恨,將一名叫作榮畜的男子判處死刑。有人上書朝廷告發此事,漢宣帝命丞相、御史負責審查。趙廣漢懷疑丞相魏相的夫人曾殺死婢女,便打算用此事來威脅丞相,但丞相卻加緊了審查。於是,趙廣漢親自率領官吏、兵卒進入丞相府,召丞相夫人前來,跪在院中接受盤問,並抓走了相府奴婢十餘人。丞相魏相上書漢宣帝為自己辯白,漢宣帝命廷尉負責處理。經調查證明,是丞相自己因一名婢女犯有過失,加以責打,送到外宅後才死去,並非像趙廣漢說的那樣。漢宣帝厭惡趙廣漢的行為,下令將趙廣漢逮捕,關押在廷尉獄中。官吏和百姓聽說趙廣漢被捕,紛紛守在皇宮門前號哭,達數萬人之多。有人說:“我活著對皇上並無益處,情願代崐替趙京兆去死,讓他留下來照管小民!”然而趙廣漢終於被腰斬。趙廣漢身為京兆尹,廉潔明察,以威嚴抑制豪強,使小民各得其所,受到百姓的思念和歌頌。
這一年,少府宋疇因聲稱“鳳凰飛集彭城,未到長安,不足以讚美”,受到指控,被貶為泗水國太傅。
漢宣帝徵選通曉政務的博士、諫大夫充任郡太守和封國丞相,任命蕭望之為平原太守。蕭望之上書漢宣帝說:“陛下哀憐百姓,唯恐恩德不能遍及天下,將朝中諫官全部派到各郡、國掌管地方事務。但朝中缺少直諫之臣,就不能使陛下了解朝政的缺失,這正是所謂只憂慮末梢而忘記了根本。”於是漢宣帝徵調蕭望之擔任少府。
東海太守河東人尹翁歸,因治理郡務成績優等,被調入京擔任右扶風一職。尹翁歸為人公正、廉潔、明察,對郡中官吏和普通百姓的好壞及奸邪之徒的罪狀無不盡知。他對治下每個縣的情況都有專門記載,親自處理各縣的政務。凡遇下屬處理事務過於苛急,他便命其稍加平緩;如屬下官吏辦事稍有懈怠,他則親自查閱有關記載督促。尹翁歸逮捕罪犯,都在秋冬考核官吏大會中,或出巡各縣之際,而不在平日無事時進行。他逮捕罪犯,目的在於以一警百。官吏和百姓全都敬服,心懷恐懼,改過自新。尹翁歸出任右扶風,選用清廉公正、疾惡如仇的官員擔任高階職務;待人接物注重禮節,無論自己喜歡還是厭惡,都同樣對待;但對違抗命令者,也必加處罰。然而尹翁歸為人溫和謙虛,從不依恃自己的才能看不起別人,因此在朝中尤其受人讚譽。
當初,嫁與烏孫王的漢朝公主的小兒子萬年受到莎車王的寵愛。莎車王死後,沒有兒子,當時萬年正在漢朝,莎車國人商議,既想託庇於漢朝,又想取得烏孫國的歡心,於是上書漢朝廷,請求立萬年為莎車王。漢朝同意所請,派使者奚充國護送萬年前往莎車。萬年剛當上莎車國王,就非常殘暴兇惡,莎車人深為不滿。
漢宣帝命群臣舉薦能夠出使西域的人選。經前將軍韓增舉薦,上黨人馮奉世以衛候身份充當使者,攜帶皇帝符節,護送大宛等國客人到達伊循城。正巧前莎車王的弟弟呼屠徵聯合鄰國勢力一同殺死其王萬年和漢朝使者奚充國,自立為莎車王。當時,匈奴再次出兵攻打車師城,未能攻下,撤兵而還。莎車國派使者揚言:“西域北路各國已歸屬匈奴了。”於是派兵攻打南路各國,與各國結盟,背叛漢朝,使西域自鄯善國以西全部與漢朝絕交。此時都護鄭吉崐、校尉司馬都在北路各國間,馮奉世與其副使嚴昌商議,認為如不立即攻擊莎車,那麼莎車將日益強盛,難以控制,必定危及整個西域。於是以皇帝符節告諭各國國王,徵調各國軍隊,南北兩路共一萬五千人,進攻莎車。結果莎車城被攻克,莎車王自殺,首級被送至長安,改立前莎車王其他兄弟的兒子為莎車王,馮奉世率兵將各國全部平定,威震西域,然後罷兵,奏聞朝廷。漢宣帝召見韓增說:“祝賀將軍,你舉薦的人非常出色。”
馮奉世於是西至大宛,大宛王聽說他殺死了莎車王,所以對他特別恭敬,與對別的使臣不同,大宛國向漢朝皇帝進獻了一匹叫作象龍的名馬,馮奉世將其帶回長安。漢宣帝大為高興,與朝臣商議,打算封馮奉世為侯。丞相、將軍等都認為可以,只有少府蕭望之表示反對,他認為:“馮奉世作為朝廷的使臣,有指定的任務,而他卻違背使命,擅自用皇上的名義徵調各國軍隊,雖然建立功勳,卻不能讓後人效法。如封馮奉世為侯,以後奉命出使的人將以他為榜樣,爭著徵調各國軍隊,以圖建功於萬里之外,使國家在外族地區多生事端,此風不可漸長。因此,馮奉世不宜受封。”漢宣帝認為蕭望之的話很有道理,於是任命馮奉世為光祿大夫,沒有封侯。
二年(丁巳,公元前64年)
春季,正月,大赦天下。
漢宣帝打算立皇后。當時,館陶公主的母親華及淮陽憲王的母親張、楚孝王的母親衛都受到漢宣帝的寵愛。漢宣帝想立張為皇后,但遲遲不決,鑑於前皇后霍成君企圖害死皇太子劉的教訓,便挑選後宮中沒有兒子且行為謹慎的人立為皇后。二月乙丑(二十六日),漢宣帝立長陵人王為皇后,命她作為皇太子的母親,負起養育太子的責任;封其父王奉光為邛成侯。新皇后不受寵愛,很少能見到皇上。
五月,漢宣帝頒佈詔書說:“刑獄,關係著萬民的生命。只有能使生者不抱怨,死者不懷恨,才可以稱得上是稱職的官吏。如今卻不是這樣。有的官吏用詐使巧,玩弄法令,斷章取義,對律文作出不同解釋,判決案獄輕重不公,又不如實上奏,連朕也無法瞭解真相,四方萬民還有什麼仰仗、指望呢!二千石官員要分別督察自己的屬下,不得任用這樣的人。還有的官吏擅自徵發徭役,裝飾賓館驛站,使過往使者和官員稱心如意,超越職權,違反規定,以博取讚譽。這種情況,就如同踩在薄冰上等待太陽出來,豈不危險嗎!現在天下不少地方有疾病瘟疫流行,朕十分憐憫,凡受災重的郡、國,免除百姓今年的田租賦稅。”
漢宣帝在詔書上還說:“聽說,古代天子的名字,民間都不常用,容易避諱,所以我改名為劉詢。”
匈奴國的大臣們都認為:“車師國土地肥沃,又靠近匈奴,如被漢朝得到,在那裡大量墾田,積聚穀物,必為我國之害,所以不能不將車師從漢朝手中奪過來。”於是多次派兵襲擊在車師屯田的漢人。鄭吉率領在渠犁屯田的漢朝兵卒七千餘人前來援救,為匈奴兵圍困。鄭吉派人向漢宣帝報告說:“車師距渠犁一千餘里,在渠犁的漢軍兵力單薄,難以援救車師,希望能增派屯田軍隊。”漢宣帝與後將軍趙充國等商議,打算乘匈奴國力衰弱的機會,出兵襲擊其西部地區,使其不能再騷擾西域各國。
丞相魏相上書漢宣帝勸阻說:“我聽說,為人解救危亂,誅除兇暴,可以稱之為‘義兵’,兵行仁義,稱王於天下。如果受到敵人的侵略,不得已起而應戰,則稱之為‘應兵’,也可以取得勝利。為了一點細小的仇恨,忍不住憤怒而起兵,稱之為‘忿兵’,忿兵往往失敗。貪圖別國的土地、財富而起兵,稱之為‘貪兵’,貪兵將為別人所破。自恃國家強大,人口眾多,企圖在敵方面前顯示自己的威力,稱之為‘驕兵’,驕兵將會滅亡。這五種情況,不僅是人事,實為上天的意志。近來,匈奴曾向我國表明善意,得到漢朝的百姓,馬上就將他們送回,未曾侵略我國邊境。雖與我國爭著在車師屯田,我認為不足介意。現在聽說各位將軍打算興兵攻入匈奴境內,恕我愚昧,不知此兵名義何在!?如今邊境各郡都很睏乏,百姓們父子共穿一件狗皮或羊皮衣服,靠野草野果充飢,他們對自己的生存常常感到憂心,難以徵調他們去當兵打仗!《老子》說‘軍事行動之後,必然會出現災年’。就是說百姓們以他們的愁苦怨恨之氣傷害了天地間的陰陽諧調。所以一旦興兵,即使取得了勝利,也會帶來後患,恐怕災變從此產生。如今各郡太守、各封國丞相多不稱職,風俗尤為不正,水旱災害不時發生。就在今年,兒子殺父親、弟弟殺哥哥、妻子殺丈夫的共二百二十二人,我認為這種情況絕不是小事。現在陛下左右的人不為此事擔憂,卻想發兵到遙遠的蠻夷之地去報復細小的怨忿,恐怕正如孔子所說‘我擔心季孫氏的憂患,不在顓臾國,而在蕭牆之內。’”漢宣帝接受了魏相的勸告,只派長羅侯常惠率領張掖、酒泉的騎兵前往車師,接鄭吉及其所率將士還回渠。又召前車師太子、正在焉耆的軍宿,立為車師王;將車師國百姓全部遷徙,讓他們到渠居住,將原車師國地區讓給匈奴。漢宣帝任命鄭吉為衛司馬,負責鄯善以西的南路地區的安全。
魏相喜歡閱讀有關漢朝舊事的記載和前人提出改良建議的奏章,多次列舉漢朝建國以來推行的於國有益的措施以及賢臣賈誼、晁錯、董仲舒等人的建議,奏請漢宣帝批准實行。丞相府的官員因公事到郡國及休假從家回到相府,魏相都命他們將各地發生的奇聞異事報告給他。如果有的地區出現逆賊,或自然災害,郡府不向朝廷報告,總是由魏相奏聞朝廷。魏相與御史大夫丙吉同心協力輔佐朝政,漢宣帝對二人都很倚重。
丙吉為人深沉忠厚,不誇耀自己的功勞。自漢宣帝即位以來,丙吉絕口不提以前對漢宣帝的恩惠,所以朝中無人知道他的功勞。正巧一個名叫則的掖庭所屬宮婢讓自己的老百姓丈夫上書朝廷,陳述自己對皇帝曾有撫育之功,漢宣帝命掖庭令負責查問此事,宮婢則在供詞中提到丙吉瞭解當時的情況。掖庭令將宮婢則帶到御史府來見丙吉,丙吉認識她,對她說:“你當年撫育皇曾孫時,因照顧不周,我還曾責打過你,你有什麼功勞!只有渭城人胡組、淮陽人郭徵卿對皇曾孫有恩。”於是分別將胡組等當年共同辛勤撫養的情況上奏漢宣帝。漢宣帝下詔,命尋訪胡組、郭徵卿,但二人已然去世,只有子孫尚在,都受到豐厚的賞賜。漢宣帝又下詔赦免則的官奴婢身分,使她成為平民,賜給她十萬錢,並親自召見,詢問當年情況,這才知道丙吉對自己有舊恩,卻一直不肯透露,對丙吉的賢德大為感動。
漢宣帝認為蕭望之善於籌劃,為人持重,很會分析議論,才能堪為丞相,打算仔細考察他處理政務的能力,便又任命他為左馮翊。蕭望之本為少府,如今從宮廷被降到地方,擔心皇上對自己有不滿意之處,便上書漢宣帝,以有病為理由,打算辭去官職。漢宣帝知道後,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向蕭望之解釋自己的意思說:“這樣做都是為了考察你治理百姓的能力。你以前當平原太守的時間太短,所以再調你到三輔地區試用,並非聽到什麼不利於你的議論。”於是蕭望之立即起身處理政事。
當初,掖庭令張賀多次在其弟車騎將軍張安世面前稱讚皇曾孫的才幹,並談到與皇曾孫有關的一些奇異徵兆。張安世總是禁止他說這些,認為上有年輕的皇上,不應稱道皇曾孫。到漢宣帝即位時,張賀已然去世,漢宣帝對張安世說:“掖庭令當初無端地稱讚我,將軍制止他是對的。”漢宣帝追念張賀對自己的恩惠,打算追封他為恩德侯,為他設定二百人家守墓。張賀的兒子去世很早,收張安世的小兒子張彭祖為養子。張彭祖幼年時又曾與漢宣帝一起讀書,所以漢宣帝打算封張彭祖為侯,先賜他為關內侯。張安世對張賀封侯之事堅決辭謝,又請求減少為張賀守墓的戶數,逐漸減至三十戶。漢宣帝說:“我本是為掖庭令,並不是為將軍你!”張安世這才罷休,不敢再說。
漢宣帝心中對原昌邑王劉賀很是忌憚,賜給山陽太守張敞詔書,命他嚴防盜賊,注意察看來往的人,並命張敞不得將所賜詔書公佈出去。於是,張敞一一奏報劉賀的起居行止,寫明他被廢黜後的反應,說:“原昌邑王膚色青黑,眼睛很小,鼻尖塌陷,鬍鬚眉毛稀少,身材高大,有肢體痿弱的病,行走不便。我曾經與他交談,想在說話時觀察他的內心活動,便借用惡鳥引誘他崐說:‘昌邑地區貓頭鷹很多。’原昌邑王說:‘是啊,以前我西至長安,一隻貓頭鷹也見不到;回來時,東行到濟陽,才又聽到貓頭鷹的叫聲。’我觀察他的衣著、言語、跪下、起立的舉止,就像一個糊塗的白痴。我曾經對他說:‘令尊昌邑哀王的歌舞宮女張等十人都沒有兒女,留守在哀王的墓地,請你放她們回家吧。’他聽後說道:‘宮女守墓,有病的不應醫治,相互打架殺傷的也不應處置,我想讓她們早早死去。太守為什麼要放她們走呢?’可見其天性喜好走亂亡的路,到底不懂得什麼叫作仁義。”於是漢宣帝知道劉賀不足忌憚。
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
春季,三月,漢宣帝下詔封原昌邑王劉賀為海昏侯。
乙未(初二),漢宣帝下詔說:“朕在平民時,御史大夫丙吉,中郎將史曾、史玄,長樂衛尉許舜,侍中、光祿大夫許延壽都對朕有舊恩。還有已故掖庭令張賀對朕輔導教育,使朕研習儒術,恩惠卓著,功勞最大。《詩經》上說:‘沒有不應報答的恩情。’今特封張賀的養子侍中、中郎將張彭祖為陽都侯,追賜張賀諡號為陽都哀侯,丙吉為博陽侯,史曾為將陵侯,史玄為平臺侯,許舜為博望侯,許延壽為樂成侯。”張賀有一孤孫名叫張霸,年僅七歲,被任命為散騎、中郎將,賜爵為關內侯。凡是漢宣帝從前的老相識,下至當初在郡邸獄中按刑律服勞役的婦女中,曾對他有撫育之恩的人,都被賜給官祿、土地、房屋、財物,分別按照恩德的深淺予以報答。
丙吉在受封時身患疾病,漢宣帝擔心他一病不起,準備派人將博陽侯印信送到他的身邊,讓他能在生前受封。太子太傅夏侯勝說:“丙吉這次不會死!我聽說,凡是積有陰德的人,必然能在生前受到回報,並延及子孫。如今丙吉尚未得到陛下的報答而病重,這個病不會死。”後丙吉的病果然痊癒。
張安世自認為父子都被封侯,權位太盛,便向漢宣帝請求辭去俸祿。漢宣帝命大司農所屬都內衙門單獨為張安世收藏這筆無名錢,達到數百萬。張安世謹慎周密,每次與皇帝商議大事,決定後,他總是稱病退出。等聽到皇帝頒佈詔令後,再假裝大吃一驚,派人到丞相府去詢問。所以既使是朝廷大臣,無人知道他曾參與此事的決策。張安世曾向朝廷舉薦過一個人,此人前來道謝,張安世非常生氣,認為:“為國家舉薦賢能,難道可以私相酬謝嗎!”從此與此人絕交。有一位郎官功勞很大,卻沒有調升,自己去求張安世為他說話。張安世對他說道:“你的功勞很大,皇上是知道的,作人臣子的,怎麼能自說長短處!”堅決不答應他。不久,這位郎官果然升官了。張安世見自己父子地位尊顯,內心深感不安,便為兒子張延壽請求出任地方官。漢宣帝任命張延壽為北地太守。一年多後,漢宣帝憐恤張安世年老,又將張延壽調回朝廷,擔任左曹、太僕。
夏季,四月丙子(十四日),漢宣帝立皇子劉欽為淮陽王。皇太子劉年十二歲,已通曉《論語》、《孝經》。太傅疏廣對少傅疏受說:“我聽說‘知道滿足的人不會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人不會遇到危險。’而今我們作官已到二千石高位,功成名就,這樣再不離去,恐怕將來會後悔。”於是,當天,叔侄二人就一起以身體患病為理由,上書漢宣帝請求退休。漢宣帝批准所請,加賜黃金二十斤,皇太子也贈送黃金五十斤。公卿大臣和故人在東都門外設擺酒宴,陳設帷帳,為他們送行,前來相送的人乘坐的車輛達數百輛之多。沿途觀看的人都讚道:“兩位大夫真是賢明!”有人甚至為之感嘆落淚。
疏廣和疏受回到家鄉,每天都命家人變賣黃金,設擺宴席,請族人、舊友、賓客等一起取樂。有人勸疏廣用黃金為子孫購置一些產業,疏廣說:“我難道年邁昏庸,不顧子孫嗎!我想到,我家原本就有土地房屋,讓子孫們在上面勤勞耕作,就足夠供他們飲食穿戴,過與普通人同樣的生活。如今再要增加產業,使有盈餘,只會使子孫們懶惰懈怠。賢能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磨損他們的志氣;愚蠢的人,如果財產太多,就會增加他們的過錯。況且富有的人是眾人怨恨的目標,我既然無法教化子孫,就不願增加他們的過錯而產生怨恨。再說這些金錢,乃是皇上用來恩養老臣的,所以我願與同鄉、同族的人共享皇上的恩賜,以度過我的餘生,不也很好嗎!”於是族人都心悅誠服。
潁川太守黃霸命郡內驛站和鄉官一律畜養雞、豬,用以救濟獨身男子、寡婦和貧窮之人;後來又定立規章制度,設定父老、師帥、伍長,在民間推行,教育百姓行善防惡,務農養蠶,節儉用度,增加財富,種植樹木,飼養家蓄,不要將錢財浪費在表面或無益之處。黃霸治理地方,既雜且細,開始時似乎繁瑣細碎,黃霸卻能集中力量貫徹推行。接見屬下官吏、百姓時,從交談中尋找紅索,詢問其分潛伏的問題以相參考。黃霸聰明而能夠認識事情的真相,屬吏及百姓們不知其所以然,都稱讚他如神明一般,不敢有絲毫欺瞞。奸邪壞人紛紛逃到別的郡,潁川地區盜賊日益減少。黃霸對下屬官吏首先進行教育和感化,如有人不遵教化,再對其施以刑罰,力求成就、保全他們。許縣縣丞年老耳聾,郡督郵稟告黃霸,打算將其斥逐不用。黃霸說:“許縣縣丞是個清廉官吏,雖然年老,但尚能下拜起立,送往迎來,只不過有些耳聾,又有什麼妨礙!應好好幫助他,不要使賢能的人失望。”有人問他這樣做的原因,他說:“頻繁地變更重要官吏,會增加送舊迎新的費用,奸猾官吏也會藉機藏匿檔案記載,盜取財物。公私費用耗費過多,全要由百姓們承擔。新換的官吏也未必賢能,或許是還不如原來的,就會徒然增加混亂。治理的方法,不過是去掉太不稱職的官吏而已。”黃霸外崐表寬厚,內心明察,很得官吏百姓之心,郡內戶口年年增加,政績天下第一,漢宣帝徵召他擔任京兆尹。不久,因被指控違法,連續受到降級處分。後漢宣帝下詔讓他重新回到潁川,以八百石的官秩充任潁川太守。
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
春季,正月,漢宣帝頒佈詔書說:“年紀在八十以上的人,除犯有誣告、殺人、傷人之罪以外,其他罪一概免予論處。”
右扶風尹翁歸去世,家無餘財。秋季,八月,漢宣帝下詔說:“尹翁歸廉潔公正,治理百姓成績優異,賜給尹翁歸之子黃金百斤,作為祭祀之用。”
漢宣帝命有關部門查訪漢高祖功臣的子孫中失去侯爵的人,共查出槐裡公乘周廣漢等一百三十六人,一律賜予黃金二十斤,免除其家徭役賦稅,命其負責祖先的祭祀事務,世世不絕。
丙寅(十一日),富平侯張安世去世。
當初,扶陽節侯韋賢去世後,韋賢的長子韋弘因罪被逮捕下獄,韋家假託韋賢生前有令,以二兒子大河都尉韋玄成作為韋賢的繼承人。韋玄成深知這並不是父親的本意,便假裝瘋癲,躺在糞尿之中,胡言亂語,又笑又鬧。安葬了韋賢之後,韋玄成應當繼承扶陽侯爵位,但他卻繼續假裝瘋癲,不肯應召襲爵。大鴻臚向漢宣帝奏報此事,漢宣帝命丞相、御史核驗是否屬實。查辦此事的丞相史便寫信給韋玄成說:“古人辭讓爵位的,都著有文章,說明自己的仁義行為,因此才能留芳後世。如今你卻只是毀壞容貌,忍受恥辱而偽裝瘋癲,有如微細的光亮,照不了多遠,你所能得到的名聲是很小的。我一向愚昧淺陋,勉強為丞相辦事,希望能稍微聽到外界對你的議論。不然的話,恐怕你會因清高而受到傷害,我成了檢舉你的小人。”韋玄成的朋友、一個叫做章的侍郎也上書說:“聖明的君主為國尊崇禮讓行為,應當優待韋玄成,不必違揹他的意志,使他得以自安於清貧的生活。”而丞相、御史則以韋玄成本沒有瘋癲之病為理由彈劾他。漢宣帝下詔命不必彈劾,命領他來承襲爵位。韋玄成迫不得已,只得奉命襲爵。漢宣帝欣賞他的志節,任命他為河南太守。
車師王烏貴逃到烏孫後,烏孫將其收留。漢朝派使臣責問烏孫,烏孫將烏貴送往長安。
當初,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隔斷了羌人與匈奴聯絡的通道,並驅逐羌人各部,不讓他們居住在湟中地區。及至漢宣帝即位,派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巡查羌人各部。羌人先零部落首領對義渠安國說:“我們希望能時常北渡湟水,到沒有耕地的地方放牧。”義渠安國表示同意,並奏聞朝廷。後將軍趙充國彈劾義渠安國“奉使不敬”,擅作主張。此後,羌人以漢使曾經許諾為藉口崐,強行渡過湟水,當地郡縣無力禁止。
久,先零部落與其他各羌族部首領二百餘人解除相互間怨仇,彼此交換人質,共同盟誓。漢宣帝聽說後,就此詢問趙充國的看法。趙充國說:“羌人之所以容易控制,是因為其部落各自有首領,彼此間多次互相攻擊,勢力不統一。三十多年前,西羌背叛朝廷時,也是先解除自身內部的仇怨,然後合力進攻令居,與漢朝對抗,歷時五六年才平定。匈奴多次引誘羌人,企圖與羌人聯合進攻張掖、酒泉地區,讓羌人在那裡居住。近年來,匈奴西部地區受到困擾,我懷疑他們又派使者到羌中與羌人部落聯合。我恐怕西羌事變並不侷限於此,他們還會和其他部族再次聯合,我們應提前做好準備。”一個多月以後,羌人首領、羌侯狼何果然派使者到匈奴去借兵,企圖進攻鄯善、敦煌,隔斷漢朝通往西域的道路。趙充國認為:“狼何不可能獨自訂出此計,我懷疑匈奴使者已經到達羌中,先零、、等羌人部落才解除仇恨,訂立盟約。一到秋季馬匹肥壯之時,必有事變發生。應派出使臣,巡視邊塞防禦情況,預先備好敕令,設法阻止羌人各部落解除仇恨,瓦解他們的聯盟,以揭露他們的陰謀。”於是丞相、御史再次稟明漢宣帝,派義渠安國巡視羌人各部,區分各部的善惡。
這時,因農業連年豐收,一石穀物的價格是五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