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宗孝宣皇帝中神爵元年(庚申、前61)
漢紀十八 漢宣帝神爵元年(庚申,公元前61年)
春季,正月,漢宣帝第一次前往甘泉宮,在泰祭祀天神。三月,前往河東郡,祭祀后土神。漢宣帝頗仿照武帝舊例,小心謹慎地遵守齋戒祭祀之禮,又採納方士的意見增修神祠。漢宣帝聽說益州有金馬神和碧雞神,可以透過祭禮請到,於是派諫大夫蜀郡人王褒攜帶皇帝符節前去尋找。
當初,漢宣帝聽說王褒很有才幹,召見他,命他作了一篇《聖主得賢臣頌》。文中說到:“賢才,是國家的工具。任用的官吏賢能,辦事進退簡易,又能普遍獲得良好的功效;使用的工具鋒利,花費很少的力量就能取得很多的成果。所以,如果工匠使用的工具不夠鋒利,即使勞筋動骨,終日辛苦;而使用精巧的工具,則能鑄造出‘干將’寶劍。假使派眼神好的離婁負責測量,魯班砍削木材,測量百丈面積,修建五層高臺也不會失誤,這是因為用人得當。蠢人騎劣馬,即使勒破馬嘴,抽壞馬鞭,也不能前進;而由精於騎術的王良騎乘名種良駒,由善於改進車輛的韓哀侯駕駛快疾的寶馬拉著馬車周遊天下,即使是萬里之遙,也不過喘口氣的工夫就能到達,為什麼這麼快呢?因為人馬相得益彰之故。所以,身穿涼爽的麻布衣的人,不苦於盛夏的暑熱;身穿溫暖柔軟的貂、狐皮衣的人,不擔憂嚴冬的寒冷。原因何在?因為他們擁有相應的工具而易於防備。賢人、君子,也正是聖明的君王易於治理天下的工具。從前,周公為了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停頓三次,沐浴一次要束起三次頭髮,所以才會出現監獄空閒的盛世;齊桓公在庭中燃起火炬,為的是不分晝夜地接待賢士,所以才能九合諸侯,稱霸天下。由此看來,作為君王,只有首先不辭辛苦地訪求賢才,然後才能享受所得賢才給他帶來的安逸。作為人臣也是如此。過去,賢能的人在沒有受到君王的賞識之前,貢獻策略,君王不用;陳述建議,君王不聽;作官不能施展他的能力,遭斥逐也並非有什麼過失。所以,伊尹曾經揹著飯鍋菜板去做廚師,姜太公曾經操刀殺牛,百里奚曾經自賣,甯戚曾經餵牛,都經歷過憂患及至遇到聖主明君,出謀劃策都符合主上的心意,規勸進諫立即被主上接受,無論進退都能顯示其忠心,擔任官職也能施展其本領,接受君王賜給的封爵、土地,光宗耀祖。所以,世間必須先有聖明智慧的君王,然後才有賢能的臣子。虎嘯而興風,龍飛而生雲,蟋蟀到秋天才鳴叫,甲蟲在陰溼崐處才會出現。《易經》上說:‘飛龍在天,有利於選拔賢才。’《詩經》上說:‘濟濟賢才,生於周國。’所以,世道太平,君主聖明,才俊之士自會來臨。君王勉力於上,人臣恭謹於下,聚精會神,相得益彰,即使用伯牙演奏他的‘遞鍾’名琴,逢蒙使用他的‘烏號’神弓也不足以比喻君臣之間的融洽。所以聖主必須等待賢臣來輔佐,才能光大功業;賢臣只有等待聖主的賞識,才能顯示才幹。上下互相需要,彼此欣悅,這是千年一次的際遇,言論見解無所猜疑,猶如羽毛遇到順風,巨鯨縱橫大海,如此得意,那麼何禁不止,何令不行?聖賢的教化,必將傳播四方,永無窮盡。所以,聖主不必處處窺望就已看得明白,不必時時側耳就已聽得清楚,使天下太平的責任已經盡到,安樂悠閒的願望已經實現,祥瑞自然降臨,壽命自然無疆,何必像彭祖那樣俯仰屈伸,像王僑、赤松子那樣呼吸吐納,去尋覓與世隔絕的仙境呢!”此時,漢宣帝頗喜好神仙之術,所以王褒在文中特別提及。
京兆尹張敞也上書規勸漢宣帝說:“希望明主經常忘掉乘車騎馬的嗜好,疏遠方士的虛言妄語,留心於帝王之術,太平盛世可望出現。”於是漢宣帝將擔任待詔的方士全部罷斥。最初,自趙廣漢死後,擔任京兆尹一職的人都不稱職,只有張敞能繼續趙廣漢的政績,他的謀略、聰明雖不如趙廣漢,但能以儒家經術加以輔助。
漢宣帝頗注重修飾,其宮室、車馬、服飾都超過漢昭帝之時。外戚許、史、王氏家族尊貴受寵。諫大夫王吉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以聖明的資質總攬萬方事務,專心思慮天下大事,將實現太平盛世。每次頒下詔書,百姓們就如同生命重新開始一樣歡欣鼓舞。我想,這種情況可以說是陛下對百姓的最大恩德,卻不能說是為政的根本。想使國家大治的聖主並不經常出現,而如今的公卿大臣有幸遇到聖主出現,言聽計從,但未能制定出建立萬世基業的長遠規劃,未能輔助聖明君主創立可與夏、商、週三代媲美的太平盛世。當今的政務主要著眼於朝會、財政報告、審判、處理訟案而已,這並非建立太平盛世的基礎。我聽說,老百姓雖然軟弱,卻無法戰勝他們;雖然愚昧,卻不可欺騙他們。聖主獨處深宮,所作的決定,恰當則受到天下人的稱頌,失當則被天下人紛紛議論,所以應小心地挑選身邊的助手,審慎地擇用執行命令的官員。使身邊的助手能夠幫助君王端正自身,執行命令的官員能夠宣示聖德,這才是君王的根本要務。孔子說:‘使君王平安、百姓得到治理,沒有比推行禮更好的了。’這不是一句空話。作為君王,在尚未制定出新的禮儀之前,應引用古代聖明君王制定的、與當今情況相適應的禮付諸實施。我希望陛下能上承天心,發展崐大業,與公卿大臣以及儒生一起研究古代的禮儀制度,推行聖王的制度,使全體百姓都能達到仁義、福壽的境地。果真如此,風俗怎會不如周成王、周康王之時,壽命怎能不像殷高宗武丁!謹將我看到的當前人們所追求的不合於正道的現象分別列出,奏明陛下,請陛下裁決。”王吉認為:“當今世俗,娶妻、嫁女的費用沒有節制,使貧苦的人無力承擔,以至於不敢生孩子。再有,列侯娶天子的女兒,稱為‘尚公主’,國人娶諸侯王之女,稱為‘承翁主’,讓男子事奉婦女,丈夫屈從妻子,顛倒了陰陽之位,所以才多次發生女人為亂的情況。古人在衣服、車馬方面,嚴格規定了尊卑貴賤的區別;如今卻上下不分,混亂一團,人人各隨自己的喜好製作,所以貪圖財物,追求利祿,甚至連死都不怕。周朝之所以能不用刑罰而使天下大治,是因為他們都將邪惡禁絕在發生之前。”又說:“舜、湯不用三公、九卿的後代而遴選皋陶、伊尹,不仁之人自然遠去。如今卻使庸俗官吏的子弟因其父兄的關係得以擔任官職,這些人大多驕橫傲慢,不通古今,無益百姓。應公開徵選賢能人才,廢除保薦子弟為官的‘任子令’;陛下的外家和故舊,可以賞賜豐厚的財物,卻不宜讓他們身居重要官位。除去‘角抵’遊戲,減少樂府藝人,節省尚方用度,在天下人面前明確表示提倡節儉。古代的工匠不雕刻細緻的裝飾,商賈不販賣奢侈物品,並非古代的工匠和商賈唯獨賢明,而是政令教化使他們如此的。”漢宣帝認為王吉的話迂腐可笑,並不重視,於是王吉以有病為藉口,辭職回鄉。
義渠安國到達羌中,召集先零部落眾首領三十餘人前來,將其中最為桀驁狡猾者全部殺死,又縱兵襲擊先零人,斬首一千餘級。於是引起歸附漢朝的各羌人部落和歸義羌侯楊玉的憤怒怨恨,不再信任、順服漢朝,於是劫掠弱小種族,侵犯漢朝邊塞,攻打城池,殺傷官吏。義渠安國以騎都尉身分率領二千騎兵防備羌人,進至浩,遭到羌人襲擊,損失了很多車馬輜重和武器。義渠安國率兵撤退,到達令居,奏聞朝廷。
此時,趙充國年紀已七十有餘,漢宣帝認為他已老,派丙吉前去問他誰能擔任大將。趙充國回答說:“誰也不如我合適。”漢宣帝又派人問他說:“你估計羌人會怎樣?應當派多少人?”趙充國說:“百聞不如一見,行兵打仗之事難以遙測,我願趕到金城,畫出地圖,制定方略,再上奏陛下。羌人不過是戎夷小種,逆天背叛,不久就會滅亡,希望陛下將此事交給老臣來辦,不必擔憂。”漢宣帝笑著說:“可以。”於是調發大兵前往金城。夏季,四月,派趙充國率領金城軍隊進攻西羌。
六月,東方天空出現異星。
趙充國來到金城,等騎兵集結到一萬名時,打算渡過黃河,怕遭羌軍攔擊,便於夜晚派出三名軍校悄無聲息地先行偷渡,渡河後立即設立營陣,正巧天色已明,於是大軍依次全部渡過黃河。羌軍約百名騎兵出現在漢軍附近,趙充國說:“我軍現在兵馬勞乏,不能賓士追擊,這都是敵人的精銳騎兵,不易制服,又怕是敵人的誘兵。我們此戰的目標是要將敵軍全部消滅,不能貪圖小利!”下令全軍不準出擊。趙充國派人到四望峽偵察,發現峽中並無敵兵。崐夜晚,趙充國率軍穿過四望峽,抵達落都山,召集各位軍校、司馬說道:“我知道羌人不懂用兵之法了。假如羌人派兵數千,堵住四望峽,我軍怎麼進得去呢!”
趙充國經常注意向遠處派出偵察兵,行軍時一定做好戰鬥準備,紮營時一定使營壘堅固,他特別老成持重,愛護士卒,必先制定好作戰計劃,然後再進行戰鬥。他率軍向西來到西部都尉府,每天都用豐富的飲食讓將士們飽餐,將士們都願意為他所用。羌軍多次挑戰,趙充國堅守不出。漢軍從抓到的羌軍俘虜口中得知,羌人各部首領多次相互責備說:“告訴你不要造反,如今天子派趙將軍率軍前來,趙將軍已然八九十歲了,善於用兵,現在我們就是想一戰而死,辦不到嗎!”最初,、兩部首領靡當派其弟雕庫來報告西部都尉說:“先零部企圖造反。”幾天後,先零部果然造反。雕庫同族的人有不少在先零部中,於是都尉將雕庫留為人質。趙充國認為雕庫無罪,便將其放回,讓他轉告羌人各部首領說:“大兵前來,只殺有罪之人,請你們自相區別,不要與有罪者一同去死。天子要我告訴各部羌人,犯法者只要能主動捕殺同黨,就可免罪,仍按功勞大小賜給數量不同的錢財,並將捕殺之人的妻子兒女和財物全部賜給他。”趙充國打算先以威信招降、及其他被先零部脅迫的羌人部落,瓦解羌人聯合叛漢的人計劃,等到他們疲憊不堪時,再發動攻擊。
此時,漢宣帝已徵發內地郡國的軍隊達六萬人。酒泉太守辛武賢上奏說:“各郡軍隊都屯紮在南山,使北部邊疆空虛,其勢難以長久。如等到秋冬季節再出兵,那是敵人遠在邊境之外的策略,如今羌人日夜不停地進行侵擾,當地氣候寒冷,漢軍馬匹不能過冬,不如在七月上旬,攜帶三十日糧,自張掖、酒泉分路出兵,合擊鮮水之畔的、兩部羌人。雖不能全部剿滅,但可奪其畜產,擄其妻子兒女,然後率兵退還,到冬天再次進攻。大軍頻繁出擊,羌人必定震恐。”漢宣帝將辛武賢的奏章交給趙充國,命他發表意見。趙充國認為:“每匹馬要載負一名戰士三十日的糧食,即米二斛四鬥,麥八斛,再加上行裝、武器,難以賓士追擊。敵人必然會估計出我軍進退的時間,稍稍撤退,追逐水草,深入山林。我軍隨之深入,敵人就佔據前方險要,扼守後方通路,斷絕我軍糧道,必使我軍有傷亡危險的憂慮,受到夷狄之人的嘲笑,這種恥辱千 年也無法報復。而辛武賢認為可以擄奪羌人的畜產、妻子兒女等,這怕是一派空話,不是最好的計策。先零為叛逆禍首,其他部族只是被其脅迫,所以,我的計劃是:捨棄、兩部昏昧不明的過失,暫時隱忍不宣,先誅討先零,以震動羌人,他們將會悔過,反過來向善,再赦免其罪,挑選瞭解他們風俗的優秀官吏,前往安撫和解。這才是既能保全部隊,又能獲取勝利、保證邊疆安定的策略。”
漢宣帝將趙充國的奏章交給公卿大臣們討論,大家都認為:“先零兵力強盛,又依仗、的幫助,如不先破、,就不能進攻先零。”於是漢宣帝任命侍中許延壽為強弩將軍,就地任命酒泉太守辛武賢為破羌將軍,頒賜詔書嘉勉辛武賢的建議,並寫信責備趙棄國說:“如今到處都在向前方輸送軍糧,使百姓受到煩擾,將軍率領大軍一萬餘人,不及早利用秋季水草茂盛的時機,爭奪羌人的牲畜、糧食,卻要等到冬季再行出擊,但那時羌人都會積蓄糧食,多數藏匿於深山之中,據守險要,而將軍士卒寒苦,手足皸裂,難道會有利嗎!將軍不念國家耗費巨大,只想拖延數年而取勝,哪位將軍,不願這樣!現在詔令破羌將軍辛武賢等率兵於七月進擊、,將軍率兵同時出擊,不得再有遲疑!”
趙充國上書漢宣帝說:“陛下上次賜我書信,打算派人勸諭部羌人,大軍將會前來,但漢朝並不是要征討他們,以此來瓦解羌人聯合叛漢的計劃。所以我派部首領雕庫去宣示天子盛德,、兩部羌人都已聽到了天子的明詔。如今先零羌首領楊玉憑藉山中樹木岩石自保,並尋機出山騷擾,而羌並無冒犯行為,卻放過有罪的先零,先打無辜的羌,一個部族起來叛亂,卻給兩個部族留下傷害,實在違背陛下原來的計劃!我聽說兵法上講:‘不足以進攻的力量,用於防守卻能有餘。’又說:‘善於打仗的人,能主動引誘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引誘。’如今羌企圖進犯敦煌、酒泉,本應整頓兵馬,訓練士卒,等待敵人前來,坐在那裡,用引誘敵人的戰術,以逸擊勞,這才是取勝之道。現在唯恐二郡兵力單薄,不足防守,卻出兵進攻,放棄引誘敵人的戰術,而被敵人所引誘,我認為不利。先零羌打算背叛我朝,所以才與、化解怨仇,締結盟約,但其內心深處不能不害怕漢軍一到而、背叛他們。我認為先零時常希望能先為、解救危急,以鞏固他們的聯盟。先攻羌,先零肯定會援助他們。現在,羌人的馬匹正肥,糧食正多,攻擊他們,恐怕不能造成傷害,而正好使先零有機會施德於羌,鞏固其聯盟,團結其黨羽。先零鞏固其聯盟之後,會合精兵二萬餘人,脅迫其他弱小部族,歸附者逐漸增多,像莫須部羌人之類的弱小部族,要想脫離其控制就不容易了。果真如此,則羌人兵力逐漸增多,要征討他們,就需增加幾倍的力量,我恐怕國家的憂煩困擾,當以十年計,而不只二三年了。按我的計劃,先誅殺了先零,則、之流不必再勞煩軍隊,就可順服。如先零已經誅殺,而、等仍不肯屈服,等到明年正月再攻擊他們,則不但合理,而且適時。現在進兵,實在看不到有什麼利益!”戊申(二十八日),趙充國奏聞朝廷。秋季,七月甲寅(初五),漢宣帝頒賜詔書,採納趙充國的計劃。
於是趙充國率兵進抵先零地區。羌人屯兵已久,戒備鬆懈,忽見漢軍大兵來到,慌忙拋棄車馬輜重,企圖渡過湟水,道路狹窄,趙充國率軍緩緩前行,驅趕羌軍。有人對趙充國說:“要取得戰果,推進速度不宜遲緩。”趙充國說:“這是走投無路的敵兵,不可逼迫太急。緩慢追擊,他們只逃跑不回頭;逼迫太急,則回頭死戰。”各位軍校都說:“有理。”羌人掉入水中淹死數百人,投降及被漢軍所殺達五百餘人,漢軍繳獲馬、牛、羊十萬餘頭,車四千餘輛。漢軍行至地,趙充國下令不得焚燒羌人村落,不得在羌人耕地中牧馬。羌聽說後,高興地說:“漢軍果然不打我們!”其首領靡忘派人前來對趙充國說:“希望能讓我們回到原來的地方。”趙充國上奏朝廷,未得到迴音。靡忘親自前來歸降,趙充國賜其飲食,派他回去告諭本部羌人。護軍及以下將領都說:“靡忘是國家叛逆,不能擅自放走!”趙充國說:“你們都只是為了文墨之便,自我營護,並不忠心為國家著想!”話未講完,詔書來到,命靡忘將功贖罪。後羌終於未用兵而平定。
漢宣帝下詔書命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率兵前往趙充國屯兵之處,於十二月與趙充國會合,進攻先零。當時,羌人投降漢軍已一萬有餘了,趙充國估計羌人肯定要失敗,打算撤除騎兵,以步兵在當地屯墾戍衛,等待羌人因自身疲憊而敗亡。奏章寫好,還未上奏,恰於此時接到漢宣帝命其進兵的詔書。趙充國的兒子中郎將趙感到害怕,便讓幕僚去勸趙充國說:“假如出兵會損兵折將,傾覆國家,將軍堅持己見,防守不出也還可以。而如果只是利與弊的區別,又有什麼可爭執的呢?一旦違背了皇上之意,派御史前來責問,將軍本身不能自保,又怎能保證國家的安全!”趙充國嘆息說:“這話是多麼不忠!若是原來就採納我的意見,羌人能發展到這一步嗎!當初,推薦先去西羌巡行的人選,我推薦了辛武賢;而丞相、御史又奏請皇上,派義渠安國前去,結果敗壞了大事。金城、湟中地區谷價一斛八錢,我曾對司農中丞耿壽昌說:‘只要我們購買三百萬斛穀物儲備,羌人就不敢輕舉妄動了。’而耿壽昌請求購買一百萬斛,實際只得四十萬斛而已,義渠安國再次出行,又用去一半。這兩項計劃都未實現,才使羌人敢於叛逆。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如今戰事長期不能結束,如果四方蠻夷突然動搖,藉機相繼起兵造反,即使高明的人也無法收拾,豈只是羌人值得憂慮!我誓死也要堅持我的意見,皇上聖明,可以向他陳述我的忠言。”
於是,趙充國上書請求屯田說:“我率領的將士、馬牛食用的糧食、草料須大範圍地從各處徵調,羌亂長久不能解除,則徭役不會止息,又恐發生其他變故,為陛下增加憂慮,確實不是朝廷克敵制勝的上策。況且,對羌人之叛,用智謀瓦解較易,用武力鎮壓則較難,所以我認為進攻不是上策!據估計,從臨羌向東至浩,羌人舊有的私田和公田,民眾沒有開墾的荒地,約有二千頃以上,其間驛站多數頹壞。我以前曾派士卒入山,砍伐林木六萬餘株,存於湟水之濱。我建議:撤除騎兵,留步兵一萬二百八十一人,分別屯駐在要害地區,待到河水解凍,木材順流而下,正好用來修繕鄉亭,疏浚溝渠,在湟以西建造橋樑七十座,使至鮮水一帶的道路暢通。明年春耕時,每名屯田兵卒分給三十畝土地;到四月草木長出後,徵調郡屬騎兵和屬國胡人騎兵各一千,到草地為屯田者充當警衛。屯田收穫的糧食,運入金城郡,增加積蓄,節省大量費用。現在大司農運來的糧食,足夠一萬人一年所食,謹呈上屯田區劃及需用器具清冊。”
漢宣帝下詔詢問趙充國說:“如按照將軍的計劃,羌人叛亂當何時可以剿滅?戰事當何時能夠結束?仔細研究出最佳方案,再次上奏!”
趙充國上奏說:“我聽說,帝王的軍隊,應當不受什麼損失就能取得勝利,所以重視謀略,輕視拚殺。《孫子兵法》說:‘百戰百勝,並非高手中的高手,所以應先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再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蠻夷外族的習俗雖與我們禮義之邦有所不同,但希望能躲避危害,爭取有利,愛護親屬,懼怕死亡,則與我們一樣。現在,羌人喪失了他們肥美的土地和茂盛的牧草,逃到遙遠的荒山野地,為自己的寄身之地而發愁,骨肉離心,人人都產生了背叛之念。而此時陛下班師罷兵,留下萬人屯田,順應天時,利用地利,等待戰勝羌人的機會。羌人雖未立即剿滅,然可望於一年之內結束戰事。羌人已在迅速瓦解之中,前後共有一萬七百餘人投降,接受我方勸告,回去說服自己的同伴不再與朝廷為敵的共有七十批,這些人恰是瓦解羌人的工具。我謹歸納了不出兵而留兵屯田的十二項有益之處:九位步兵指揮官和萬名官兵留此屯田,進行戰備,耕田積糧,威德並行,此其一。因屯田而排斥羌人,不讓他們回到肥沃的土地上去,使其部眾貧困破敗,以促成羌人相互背叛的趨勢,此其二。居民得以一同耕作,不破壞農業,此其三。騎兵,包括戰馬一個月的食用,能夠屯田士兵維持一年,撤除騎兵可節省大量費用,此其四。春天來臨,調集士卒,順黃河和湟水將糧食運到臨羌,向羌人顯示威力,這是後世禦敵的資本,此其五。農閒時,將以前砍伐的木材運來,修繕驛站,將物資輸入金城,此其六。如果現在出兵,冒險而無必勝把握;暫不出兵,則使叛逆羌人流竄於風寒之地,遭受霜露、瘟疫、凍傷的災患,我們則坐著得到必勝的機會,此其七。可以避免遭遇險阻、深入追擊和將士死傷的損害,此其八。對內不使朝廷的崐威嚴受到損害,對外不給羌人以可乘之機,此其九。又不會驚動黃河南岸大部落而產生新的事變,增加陛下之憂,此其十。修建隍中的橋樑,使至鮮水的道路暢通,以控制西域,揚威千里之外,使軍隊從此經過如同經過自家的床頭一般容易,此其十一。大費用既已節省,便可不徵發徭役,以防止出現預想不到的變故,此其十二。留兵屯田可得此十二項便利,出兵攻擊則失此十二項便利,請陛下英明抉擇!”
漢宣帝再次回覆說:“你說可望於一年之中結束戰事,是說今年冬季嗎?還是何時?難道你不考慮羌人聽說我們撤除騎兵,會集結精銳,攻襲騷擾屯田兵卒和道路上的守軍,再次殺掠百姓,我們將用什麼來制止?將軍深入思考後再次上奏。”
趙充國再次上奏說:“我聽說,軍事行動以謀略為根本,所以多算勝於少算。先零羌之精兵,如今剩下不過七八千人,喪失了原有的土地,分散於遠離家鄉的地區,挨餓受凍,不斷有人叛逃回家。我認為他們崩潰敗亡的時間可望以日月計算,最遠在明年春天,所以說可望於一年中結束戰事。我看到,北部邊疆自敦煌直到遼東,共一萬一千五百多里,守衛邊塞的官吏和戍卒有數千人,敵人多次以大兵攻擊,都不能取勝。現在即使撤除騎兵,而羌人見有屯田戍衛的精兵萬人,且從現在開始,到三月底,羌人馬匹瘦弱,必不敢將妻子兒女丟在其他部族,遠涉山河前來侵擾;也不敢將其家屬送還家鄉。這正是我預計他們必將就地瓦解,不戰自破而制定的策略。至於羌人小規模的侵擾擄掠,偶爾殺傷百姓,原本就無法立刻禁絕。我聽說,打仗如無必勝的把握,就不能輕易與敵人交手;進攻如無必取的把握,就不能輕易勞師動眾。如果發兵出擊,即使不能滅亡先零,但能禁絕羌人小規模的侵擾活動,則可以出兵。如果今天同樣不能禁絕,卻放棄坐而取勝的機會,採取危險的行動,到底得不到好處,還白白使自己內部疲憊、破敗,貶低國家威嚴而損害自己,不能這樣對付蠻夷外族。再者大兵一出,返回時便不可再留,而湟中又不能無人戍守,如果這樣,則徭役又將興起,我認為實無益處。我自己思量,如果尊奉陛下的詔令出塞,率兵遠襲羌人,用盡天子的精兵,將車馬、甲冑散落在山野之中,即使立不下尺寸之功,也能苟且避免嫌疑,過後還能不負責任,不受指責。然而,這些個人的好處卻是對陛下的不忠,不是明主和國家之福!”
趙充國每次上奏,漢宣帝都給公卿大臣討論研究。開始,認為趙充國意見正確的人為十分之三,後增加到十分之五,最後更增至十分之八。漢宣帝詰問開始不同意趙充國意見的人為什麼改變觀點,這些人都叩首承認自己原來的意見不對。丞相魏相說:“我對軍事上的利害關係不瞭解,後將軍趙充國曾多次崐籌劃軍事方略,他的意見通常都很正確,我擔保他的計劃一定行得通。”於是漢宣帝回覆趙充國,嘉勉並採納了趙充國的計劃,又因破羌將軍辛武賢、強弩將軍許延壽多次建議進兵攻擊,所以也同時批准,下詔命兩將軍與中郎將趙率部出擊。許延壽出擊羌人,招降四千餘人;辛武賢斬首二千級;趙斬首及招降也有二千餘人;而趙充國又招降了五千餘人。漢宣帝下詔罷兵,只留下趙充國在當地負責屯田事務。
大司農朱邑去世。漢宣帝因他是個奉職守法的官吏,感到憐惜,下詔賜其子黃金一百斤,作為祭祀之用。
這一年,漢宣帝任命前將軍、龍侯韓增為大司馬、車騎將軍。
丁令國連續三年出兵劫掠匈奴,殺死及擄掠數千人。匈奴派遣騎兵一萬餘人前去攻擊丁令國,但沒有收穫。
二年(辛酉,公元前60年)
春季,正月,因有鳳凰飛集長安,並有甘露降落,所以大赦天下。
夏季,五月,趙充國上奏說:“羌人部眾和軍隊本約五萬人,前後被斬首共七千六百人,投降三萬一千二百人,在黃河、湟水中淹死以及餓死的有五六千人,計算起來,剩下跟隨其首領煎鞏、黃羝一起逃亡的不過四千人。現已歸降的羌人首領靡忘等自己保證可以擒獲這些人,所以我請求罷除屯田部隊。”漢宣帝批准所奏。趙充國整頓部隊返回。
趙充國的好友浩星賜前往迎接趙充國,對他說:“大家都認為破羌、強弩二將軍率兵出擊,多有斬獲、招降,所以才使羌人敗亡。然而,有見識的人則認為羌人已到窮途末路,即使不發兵出擊,也會很快自行投降。將軍見到皇上時,應歸功於破羌、強弩二位將軍率兵出擊,你自己並不能與之相比。這樣做對你並無什麼損失。”趙充國說:“我年歲大了,爵位也到頭了,豈能為避免誇耀一時功勞的嫌疑而欺騙皇上!軍事措施是國家大事,應當為後人立下榜樣。我如不利用自己的餘生專為皇上明白分析軍事上的利害,一旦去世,誰能再對皇上說這些呢!”終於將自己的想法奏明漢宣帝。漢宣帝接受了他的意見,免除辛武賢破羌將軍職務,派其仍回酒泉太守原任。趙充國恢復了後將軍職務。
秋季,羌人若零、離留、且種、庫共同將先零首領猶非、楊玉斬殺。羌人各部首領弟澤、陽雕、良、靡忘都分別率領煎鞏、黃羝所屬四千餘人歸降漢朝。漢宣帝封若零、弟澤二人為帥眾王,其他人都被封侯、封君。開始設定金城屬國,安置歸降的羌人。
漢宣帝下詔命保舉能夠擔任護羌校尉一職的官員。此時趙充國正在生病,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共同保舉辛武賢的小弟弟辛湯。趙充國聽說後崐,急忙從病床上起來,上奏說:“辛湯酗酒任性,不能派他負責蠻夷事務,不如派辛湯的哥哥辛臨眾擔任此職。”此時辛湯已拜受了護羌校尉的印信和皇帝符節,漢宣帝下詔,命改任辛臨眾。后辛臨眾因病免職,丞相、御史、車騎將軍、前將軍、後將軍再次保舉辛湯。辛湯多次在酒醉之後虐待羌人,使羌人再度反叛,到底同趙充國預料的一樣。辛武賢深恨趙充國,上書朝廷,告發趙充國之子中郎將趙洩露中樞機密,趙被交付獄吏審訊,自殺而死。
司隸校尉魏郡人蓋寬饒剛直清正,數次昌犯漢宣帝。此時,漢宣帝正注重刑法事務,信任由宦官擔任的中書官。蓋寬饒上了一道秘密奏章說:“如今聖賢之道逐漸衰微,儒家經術難以推行,把宦官當作周公、召公,把法律當作《詩經》、《尚書》。”又引用《易傳》說:“五帝將天下視為公有,三王將天下視為私有。視為私有則傳給子孫,視為公有則傳給聖賢。”奏章呈上,漢宣帝認為蓋寬饒惡意誹謗,將其奏章交中二千石官員處理。當時,執金吾認為:“蓋寬饒是想讓皇上將皇位禪讓給他,大逆不道!”諫大夫鄭昌憐憫感傷蓋寬饒忠直憂國,因議論國事辭不達意而遭文墨之吏詆譭陷害,於是上書為蓋寬饒鳴冤說:“我聽說,山中有猛獸,人們因此而不敢去摘採野菜;國家有忠臣,奸邪之輩因此而不敢抬頭。司隸校尉蓋寬饒,居不求安,食不求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上無陛下親屬許、史兩家的庇護,下無作為皇家近侍的金、張兩家的支援;而身負監察職責,秉公行事,所以仇人多而朋友少。他上書陳述對國事的意見,卻被有關官員彈劾,處以死刑。我有幸能跟隨在各位大夫之後,身為諫官,不敢不說出自己的看法!”漢宣帝不聽。九月,蓋寬饒被交付獄吏審判。蓋寬饒用佩刀自刎於未央宮北門之下。人們無不憐惜。
匈奴虛閭權渠單于率領十幾萬騎兵沿漢朝邊塞進行圍獵,企圖侵入漢境擄掠。大軍到達之前,正好有一個名叫題除渠堂的匈奴人逃到漢朝來歸降,將此事報告漢朝,漢宣帝封他為“言兵鹿奚鹿盧侯”,並派後將軍趙充國率騎兵四萬餘人屯駐於沿邊九郡以防備匈奴。一個多月之後,單于身患吐血之病,因而不敢入侵漢境,於是返回,隨即罷兵。匈奴又派題王都犁胡次等來到漢朝,請求和親,尚未得到答覆,單于去世。虛閭權渠單于初即位時,貶黜了顓渠閼氏,顓渠閼氏便與右賢王屠耆堂私通。右賢王參加龍城大會後離去,顓渠閼氏告訴他單于病重,暫時不要遠離。幾天後,單于去世,掌權的貴族郝宿王刑未央派人召諸王前來,尚未到達,顓渠閼氏與其弟左大將且渠都隆奇商議,立右賢王為握衍朐單于。握衍朐單于是烏維單于的曾孫。
握衍朐單于即位後,兇惡殘暴,殺死刑未央等人,任用且渠都隆奇,又將虛閭權渠單于的子弟近親全部罷免,用自己的子弟代替。虛閭權渠單于的兒子稽侯未能當上單于,逃到岳父烏禪幕那裡。烏禪幕本為康居、烏孫之間一個小國的國王,因多次受到侵略,便率其眾數千人歸降匈奴,狐鹿姑單于將自己弟弟之子日逐王的姐姐嫁給烏禪幕為妻,命其統領原來的部眾,居住在西部地區。日逐王先賢撣的父親左賢王本當為單于,而讓位給狐鹿姑單于,狐鹿姑單于曾許諾將來再傳位給左賢王,因而匈奴人大都說日逐王先賢撣應當做單于。日逐王平時就與握衍朐單于有矛盾,便打算率其眾歸降漢朝。他派人前往渠犁,與騎都尉鄭吉取得聯絡。鄭吉徵發渠犁、龜茲等國五萬人前往迎接日逐王率領的一萬二千人、小王將十二人,跟隨鄭吉來到河曲。途中有很多人逃亡,鄭吉派人追殺了他們,於是帶領日逐王等來到京師長安。漢宣帝封日逐王為歸德侯。
鄭吉攻破了車師國,招降了日逐王,威震西域,於是兼管車師以西的西域北路,所以號稱“都護”。漢朝設定都護一職,即從鄭吉開始。漢宣帝封鄭吉為安遠侯。鄭吉於是在西域中部設立幕府,修築烏壘城,離陽關二千七百餘里。匈奴愈發衰弱,不敢與漢朝爭奪西域,從此便取消統治西域的僮僕都尉。漢西域都護負責督察烏孫、康居等三十六國動靜,如發生事變,則奏聞朝廷,能安撫則安撫,不能安撫便進行討伐,從而使漢朝的號令得以頒佈於整個西域。
握衍朐單于改立其堂兄薄胥堂為日逐王。
烏孫昆彌王翁歸靡透過長羅侯常惠上書漢朝廷說:“願以漢朝外孫元貴靡為繼承人,希望能讓他再娶漢公主為妻,結成兩代婚姻,與匈奴斷絕關係。”漢宣帝下詔命公卿大臣商議此事。大鴻臚蕭望之認為:“烏孫在極為遙遠的地方,難保不發生變故,不能答應。”漢宣帝讚賞烏孫新立大功,又毅然斷絕了與匈奴的老關係,便封烏孫公主劉解憂的妹妹劉相夫為公主,賜給她豐厚的嫁妝,命她嫁往烏孫,派常惠護送她到敦煌。尚未出塞,聽說翁歸靡去世,烏孫貴族共同依從原來的約定,立岑娶之子泥靡為昆彌王,號稱“狂王”。於是常惠上書說:“希望將少公主暫時留在敦煌。”常惠趕到烏孫,責問為何不立元貴靡為昆彌王,並宣稱,如不立元貴靡,則將少公主接回長安。漢宣帝命公卿大臣商議此事,蕭望之再次提出:“烏孫騎牆動搖,難以約束結交。如今少公主因元貴靡未被立為單于而回,並沒有對不起夷狄,而是我國之福。少公主如不回來,又將興起徭役。”漢宣帝接受了蕭望之的意見,召還少公主。
三年(壬戌,公元前59年)
春季,三月丙辰(十六日),高平侯魏相去世。夏季,四月戊辰(疑誤),丙吉被任命為丞相。丙吉崇尚寬大,講究禮讓,一般小事並不過問,當時人認為他識大體。
秋季,七月甲子(二十六日),大鴻臚蕭望之被任命為御史大夫。
八月,漢宣帝下詔書說:“官吏如不清廉公正,國家就不能得到治理。現在低階官吏的事務繁忙,而薪俸卻很微薄,若想不讓他們侵奪、敲詐百姓,實在很難!從今以後,百石以下官吏增加俸祿十分之五。
這一年,東郡太守韓延壽被任命為左馮翊。當初,韓延壽擔任潁川太守時,潁川郡在前任太守趙廣漢鼓勵人民相互告發之後,民間多結怨仇。韓延壽改變作法,教導百姓們講究禮讓,又徵召年紀大、閱歷豐的長者,與他們共同研究、決定嫁娶、喪葬、祭祀的禮儀,基本上依照古禮,不許超過規定。百姓們都遵從韓延壽的教導。凡販賣紙車紙馬以及其他陪葬用的各種假器物者,將其物品沒收,拋棄於街市之上。後黃霸代韓延壽為潁川太守,繼續遵循韓延壽的方法,將潁川治理得非常出色。韓延壽為官,崇尚禮義,愛好古人古事,推行教化,每到一地,必定聘請當地賢士,以禮相待,以廣泛地聽取建議,採納他們的批評意見。韓延壽還注意表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品行高尚之人,修建地方公立學校。每年春秋兩季,都要進行古代的“鄉射”之禮,用比賽射箭的辦法選拔人才。屆時,賽場上陳列鐘鼓、管絃,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上下賽場時,都相互作揖禮讓。到每年檢閱地方武裝的“都試”舉行時,在考場上設定斧、旌旗,命將士們演練騎馬射箭之事。修理城池,收取賦稅,都於事前明白布告日期,把按期集合作為一件大事。官吏和百姓非常敬服畏懼,都奔走前往。又在民間設定“正”、“伍長”等管理人員,督率百姓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禁止收留奸邪之人,街巷、村落之中如有不尋常之事發生,官吏立即就會聞知,所以奸邪之人不敢進入韓延壽管轄地界。開始時,各項事務似乎有些繁瑣,但後來官吏卻因此而不受追捕盜寇之苦,百姓也因此而不必擔憂遭受杖責,所以都感到安全便利。對待下級官吏,既施以十分深厚恩德,又加以嚴格約束。如有人欺瞞、辜負韓延壽,韓延壽就痛切自責:“難道我有什麼事對不起他,否則他怎會如此!”屬下聽說後,都深自愧悔,其所屬某縣尉甚至因此而自殺。有一位門下官吏也因此而自刎,被人救活,韓延壽感動得流下眼淚,派官吏和醫生探視醫治,並大大地減免他家的賦稅徭役。韓延壽在東郡三年,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刑獄大為減少,因此而調入京師任左馮翊。
韓延壽出外巡視各縣,來到高陵縣,百姓中有兩兄弟,因爭奪田產而相互控告,分別向韓延壽申訴。韓延壽為此深感悲傷,說道:“我有幸被擺在左馮翊這一職位上,是全郡的表率,而今卻不能宣明教化,致使民間出現親骨肉因爭奪產業而相互控告的事,既傷風化,又使賢德的地方長官及嗇夫、三老、孝弟等民間鄉官蒙受恥辱,過錯在我,我應首先退下。”當天就自稱有病,不再崐處理公事,躺在客舍中閉門思過。全縣官員見韓延壽如此,都不知如何是好,縣令、縣丞、嗇夫、三老也都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等待處罰。於是訴訟的兩兄弟同宗族的人相互責備,兩兄弟也深自悔恨,都自己剃去頭髮,袒露身體,前來謝罪,表示願將土地讓給對方,終生不敢再爭。全郡上下一片和睦,都傳播此事,互相告誡勸勉,不敢犯同樣的錯誤。韓延壽的恩德威信遍及所屬二十四縣,無人敢自己挑起訴訟爭端。韓延壽以至誠待人,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騙他。
匈奴單于又殺死先賢撣的兩個弟弟。烏禪幕為其求情,遭到單于拒絕,因此心懷怨恨。後匈奴左奧王去世,單于立自己的小兒子為奧王,留居王庭。奧部落貴族共同擁立已故奧王之子為王,同他一起率部眾向東遷徙。單于派右丞相率騎兵萬人前往追擊,損失數千人,未能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