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宣公·宣公十一年

宣公十一年原文

  【经】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夏,楚子、陈侯、郑伯盟于辰陵。公孙归父会齐人伐莒。秋,晋侯会狄于欑函。冬十月,楚人杀陈夏征舒。丁亥,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

  【传】十一年春,楚子伐郑,及栎。子良曰:「晋、楚不务德而兵争,与其来者可也。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乃从楚。夏,楚盟于辰陵,陈、郑服也。

  楚左尹子重侵宋,王待诸郔。令尹蒍艾猎城沂,使封人虑事,以授司徒。量功命日,分财用,平板干,称畚筑,程土物,议远迩,略基趾,具□粮,度有司,事三旬而成,不愆于素。

  晋郤成子求成于众狄,众狄疾赤狄之役,遂服于晋。秋,会于欑函,众狄服也。是行也。诸大夫欲召狄。郤成子曰:「吾闻之,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诗》曰:『文王既勤止。』文王犹勤,况寡德乎?」

  冬,楚子为陈夏氏乱故,伐陈。谓陈人无动,将讨于少西氏。遂入陈,杀夏征舒,轘诸栗门,因县陈。陈侯在晋。

  申叔时使于齐,反,覆命而退。王使让之曰:「夏征舒为不道,弑其君,寡人以诸侯讨而戮之,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何故」对曰:「犹可辞乎?」王曰:「可哉」曰:夏征舒弑其君,其罪大矣,讨而戮之,君之义也。抑人亦有言曰:『牵牛以蹊人之田,而夺之牛。』牵牛以蹊者,信有罪矣;而夺之牛,罚已重矣。诸侯之从也,曰讨有罪也。今县陈,贪其富也。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无乃不可乎?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乃复封陈,乡取一人焉以归,谓之夏州。故书曰:「楚子入陈,纳公孙宁、仪行父于陈。」书有礼也。

  厉之役,郑伯逃归,自是楚未得志焉。郑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晋。

宣公十一年譯文

  十一年春季,楚莊王發兵進攻鄭國,到達櫟地。子良說:“晉國、楚國不講德行,而用武力爭奪,誰來我們就接近他。晉國、楚國沒有信用,我們哪裡能夠有信用?”於是就跟從楚國。夏季,楚國在辰陵會盟,這是由於陳、鄭兩國都順服了。

  楚國的左尹子重襲擊宋國,楚莊王住在郔地等待。令尹蒍艾獵在沂地築城,派遣主持人考慮工程計劃,將情況報告給司徒。計量工程,規定日期,分配材料和用具,放平夾板和支柱,規定土方和器材勞力的多少,研究取材和工作的遠近,巡視城基各處,準備糧食,審查監工的人選,工程三十天就完成,沒有超過原定的計劃。

  晉國的郤成子向狄人各部族謀求友好。狄人各部族憎恨赤狄對他們的役使,於是順服晉國。秋季,在欑函會見,狄人各部族都來順服。在這次欑函之行以前,大夫們要召集狄人前來。郤成子說:“我聽說,沒有德行,就只能勤勞;沒有勤勞,如何能要求別人服從我?能夠勤勞,就有成果,還是到狄人那裡去吧。《》說:‘文王已經做到勤勞。’文王尚且勤勞,何況缺少德行的人呢?”

  冬季,楚莊王由於陳國夏氏作亂的緣故,進攻陳國。對陳國人說:“不要驚俱,我將要討伐少西氏。”就進入陳國,殺了夏徵舒,把他五馬分屍在慄門。因而就把陳國設定為縣。這時陳成公正在晉國。

  申叔時在齊國出使,回國,向楚莊王復了命以後就退下去。楚莊王派人責備他說:“夏徵舒無道,殺死他的國君。我帶領諸侯討伐而殺了他,諸侯、縣公都慶賀我,你獨獨不慶賀我,什麼緣故?”申叔時回答說:“還可以申述理由嗎?”楚莊王說:“可以呀!”申叔時說:“夏徵舒殺死他的國君,他的罪惡是是很大了;討伐而殺了他,這是君王所應當做的事。不過人們也有話說:‘牽牛踐踏別人的田地,就把他的牛奪過來。’牽牛踐踏田地的人,肯定是有過錯的了;但奪走他的牛,懲罰就太重了。諸侯跟從君王,說是討伐有罪的人。現在把陳國設定為縣,這就是貪圖一國的富有。用伐罪號召諸侯,而以貪婪來告終,恐怕不可以吧?”楚莊王說:“好啊!我沒有聽說過這些話。歸還陳國的土地,可以嗎?”申叔時回答說:“這就是我們這一班小人所說的‘從懷裡拿出來給他’呀。”楚莊王就重新封立陳國,從每個鄉帶一個人回楚國,集中住在一地,稱為夏州。所以《春秋》記載說“楚子入陳,納公孫寧、儀行父於陳”,這是表揚這一舉動合於禮。

  厲地這一戰役,鄭襄公逃走回國。從這時候以來,楚國就沒有得志。鄭國既然在辰陵接受盟約,又要求事奉晉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