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七十列傳·蒙恬列傳

蒙恬列傳原文

  蒙恬者,其先齐人也。恬大父蒙骜,自齐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秦庄襄王元年,蒙骜为秦将,伐韩,取成皋、荥阳,作置三川郡。二年,蒙骜攻赵,取三十七城。始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五年,蒙骜攻魏,取二十城,作置东郡。始皇七年,蒙骜卒。骜子曰武,武子曰恬。恬尝书狱典文学。始皇二十三年,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蒙恬弟毅。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於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暴师於外十馀年,居上郡。是时蒙恬威振匈奴。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彊力,通於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高既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帝以高之敦於事也,赦之,复其官爵。

  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巉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

  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并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还祷山川,未反。

  始皇至沙丘崩,祕之,群臣莫知。是时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车府令赵高常从。高雅得幸於胡亥,欲立之,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因有贼心,乃与丞相李斯、公子胡亥阴谋,立胡亥为太子。太子已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胡亥以李斯舍人为护军。使者还报,胡亥已闻扶苏死,即欲释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怨之。

  毅还至,赵高因为胡亥忠计,欲以灭蒙氏,乃言曰:“臣闻先帝欲举贤立太子久矣,而毅谏曰‘不可’。若知贤而俞弗立,则是不忠而惑主也。以臣愚意,不若诛之。,”胡亥听而系蒙毅於代。前已囚蒙恬於阳周。丧至咸阳,已葬,太子立为二世皇帝,而赵高亲近,日夜毁恶蒙氏,求其罪过,举劾之。

  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胡亥不听。而遣御史曲宫乘传之代,令蒙毅曰:“先主欲立太子而卿难之。今丞相以卿为不忠,罪及其宗。朕不忍,乃赐卿死,亦甚幸矣。卿其图之!”毅对曰:“以臣不能得先主之意,则臣少宦,顺幸没世。可谓知意矣。以臣不知太子之能,则太子独从,周旋天下,去诸公子绝远,臣无所疑矣。夫先主之举用太子,数年之积也,臣乃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非敢饰辞以避死也,为羞累先主之名,原大夫为虑焉,使臣得死情实。且夫顺成全者,道之所贵也;刑杀者,道之所卒也。昔者秦穆公杀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号曰‘缪’。昭襄王杀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君者,皆为大失,而天下非之,以其君为不明,以是籍於诸侯。故曰‘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於无辜’。唯大夫留心!”使者知胡亥之意,不听蒙毅之言,遂杀之。

  二世又遣使者之阳周,令蒙恬曰:“君之过多矣,而卿弟毅有大罪,法及内史。”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於河,曰:‘王未有识,是旦执事。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若不备,必有大事。’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於楚。成王观於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流涕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故周书曰‘必参而伍之’。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身死则国亡。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察於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谏而死,原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於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於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於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適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彊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蒙氏秦将,内史忠贤。长城首筑,万里安边。赵高矫制,扶苏死焉。绝地何罪?劳人是。呼天欲诉,三代良然。

蒙恬列傳譯文

  蒙恬,他的祖先是齊國人。蒙恬的祖父蒙驁,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王,官做到上卿。秦莊襄王元年,蒙驁擔任秦國的將領,攻打韓國,佔領了成皋、滎陽,設定了三川郡。莊襄王二年,蒙驁攻打趙國,奪取了三十七座城池。秦始皇三年,蒙驁攻打韓國,奪取了十三座城池。始皇五年,蒙驁攻打魏國,奪取了二十座城池,設定了東郡。始皇七年,蒙驁去世。蒙驁的兒子叫蒙武,蒙武的兒子叫蒙恬。蒙恬曾做過獄訟記錄工作,並負責掌管有關檔案和獄訟檔案。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蒙武擔任秦國的列將,和王翦一同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殺死了項燕。始皇二十四年,蒙武又攻打楚國,俘虜了楚王。蒙恬的弟弟叫蒙毅。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由於出身將門做了秦國的將軍,率兵攻打齊國,大敗齊軍。授給他內史的官職。秦國兼併天下後,就派蒙恬帶領三十萬人的龐大軍隊,向北驅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的土地。修築長城,利用地理形勢,設定要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逶迤綿延一萬餘里。於是渡過黃河,佔據陽山,曲曲折折向北延伸。烈日寒霜,風風雨雨,在外十餘年,駐守上郡。這時,蒙恬的聲威震攝匈奴。秦始皇特別尊重推崇蒙氏,信任並賞識他們的才能。因而親近蒙毅,官至上卿。外出就陪著始皇同坐一輛車子,回到朝廷就侍奉在國君跟前。蒙恬在外擔當著軍事重任而蒙毅經常在朝廷出謀劃策,被譽為忠信大臣。因此,即使是其他的將相們也沒有敢和他們爭寵的。

  趙高,是趙國王族中被疏遠的親屬。趙高兄弟幾人,都是生下來就被閹割而成為宦者的,他的母親也以犯法而被處以刑罰,所以世世代代地位卑賤。秦王聽說趙高辦事能力很強,精通刑獄法令,就提拔他擔任了中車府令。趙高就私下侍奉公子胡亥,教導胡亥決斷訟案。趙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讓蒙毅依照法令懲處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依法應當判處死刑,剝奪他的官籍。始皇因為趙高辦事勤勉盡力,赦免了他。恢復了他原來的官職。

  始皇打算巡遊天下,路經九原郡,直達甘泉宮。就派蒙恬為他開路,從九原到甘泉,打通山脈,填塞深谷,全長一千八百里。然而,這條通道沒能完成。

  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御駕外出巡遊會稽,依傍著大海,向北直奔琅邪。半途得了重病,派蒙毅轉回禱告山川神靈。沒等蒙毅返回,始皇走到沙丘就逝世了。始皇逝世的訊息被封鎖了,文武百官都不知道。這時丞相李斯、公子胡亥、中車府令趙高,經常侍奉在秦始皇左右。趙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寵幸,打算立胡亥繼承王位,又怨恨蒙毅依法懲處他而沒有袒護他,於是就產生了殺害之心。就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策劃,擁立胡亥為太子。太子擁立之後,派遣使者,捏造罪名,擬定公子扶蘇和蒙恬死罪。扶蘇自殺後,蒙恬產生懷疑,又請求申訴。使者就把蒙恬交給主管官吏處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職務。胡亥用李斯的家臣擔任護軍。使者回來報告時,胡亥已經聽到扶蘇的死訊,當下就打算釋放蒙恬。趙高唯恐蒙氏再次顯貴當權執政,怨恨他們。

  蒙毅祈禱山川神靈後返回來,趙高趁機表示替胡亥盡忠獻策,想要剷除蒙氏兄弟,就對胡亥說:“我聽說先帝很久以前就選賢用能,冊立您為太子,而蒙毅勸阻說:‘不可以。’如果他知道您賢明有才能而長久拖延不讓冊立,那麼,就是既不忠實而又盅惑先帝了。以我愚昧的淺見,不如殺死他。”胡亥聽從了趙高的話,就在代郡把蒙毅囚禁起來。在此以前,已經把蒙恬囚禁在陽周。等到秦始皇的靈車回到咸陽,安葬以後,太子就登極即位做了二世皇帝,趙高最得寵信,日日夜夜毀謗蒙氏,蒐羅他們罪過,檢舉彈劾他們。

  子嬰進言規勸說:“我聽說過去趙王遷殺死他的賢明臣子李牧而起用顏聚,燕王喜暗地裡採用荊軻的計謀而背棄秦國的盟約,齊王建殺死他前代的忠臣而改用後勝的計策。這三位國君,都是各自因為改變舊規喪失了他們的國家而大禍殃及他們自身。如今蒙氏兄弟是秦國的大臣和謀士,而國君打算一下子就拋棄他們,我私下認為是不可以的,我聽說草率考慮問題的人不可以治理國家,獨斷專行、自以為是的人不可以用來保全國君。誅殺忠良臣子而起用沒有品行節操的人,那是對內使大臣們不能相互信任而對外使戰士們渙散鬥志啊,我私下認為是不可以的。”

  胡亥聽不進子嬰的規勸。卻派遣御史曲宮乘坐驛車前往代郡,命令蒙毅說:“先主要冊立太子而你卻加以阻撓,如今丞相認為你不忠誠,罪過牽連到你們家族,我不忍心,就賜予你自殺吧,也算是很幸運了。你反覆地考慮吧!”蒙毅回答說:“要是認為我不能博得先主的心意,那麼,我年輕時作官為宦,就能順意得寵,直到先主仙逝,可以說是能順應先主的心意了吧。要是認為我不瞭解太子的才能,那麼唯有太子能陪侍先主,周遊天下,和其他的公子比起來,相差太遠了,我還有什麼懷疑的。先主舉用太子,是多年的深思積慮,我還有什麼話敢進諫、還有什麼計策敢謀劃呢!不是我藉口來逃避死罪,只怕牽連羞辱了先主的名譽,希望大夫為此認真考慮,讓我死於應有的罪名。況且順理成全,是道義所崇尚的;嚴刑殺戮,是道義所不容的。從前秦穆公殺死車氏三良為他殉葬,判處百里奚以不應得的罪名,因此,他死後給予評定為‘繆’的稱號。昭襄王殺死武安君白起,楚平王殺死伍奢。吳王夫差殺了伍子胥。這四位國君,都犯了重大的過失,而遭到普天下人對他們的非議,認為他們的國君不賢明。因此,在各諸侯國中名聲狼藉。所以說:‘用道義治理國家的人,不殺害沒罪的臣民,而刑罰不施於無辜的人身上。’希望大夫認真地考慮!”使者知道胡亥的意圖,聽不進蒙毅的申訴,就把他殺了。

  二世皇帝又派遣使者前往陽周,命令蒙恬說:“您的罪過太多了,而您的弟弟蒙毅犯有重罪,依法要牽連到您。”蒙恬說:“從我的祖先到後代子孫,為秦國累積大功,建立威信,已經三代了。如今我帶兵三十多萬,即使是我被囚禁,但是,我的勢力足夠叛亂。然而,我知道必死無疑卻堅守節義,是不敢辱沒祖宗的教誨,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寵。從前周成王剛剛即位,還不能完全脫離小兒的揹帶和布兜,周公姬旦揹負著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見,終於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情嚴重得很危險的時候,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黃河,祈禱說:‘國君年幼無知,這都是我當權執政,若有罪過禍患,應該由我承受懲罰。’就把這些禱祠書寫下來,收藏在檔案館裡,這可以說是非常誠信了。到了成王能親自治理國家時,有奸臣造謠說:‘周公旦想要作亂已經很久了,大王若不戒備,一定要發生大的變故。’成王聽了,就大發雷霆,周公旦逃奔到楚國。成王到檔案館審閱檔案,發現周公旦的禱告書,就流著眼淚說:‘誰說周公旦想要作亂呢!’殺了造謠生事的那個大臣,請周公旦迴歸。所以《周書》上說:‘一定要參差互動地多方詢問,反覆審察。’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沒有二心,而事情最終落到這樣的結局,這一定是謀亂之臣叛逆作亂、欺君罔上的緣故。周成王犯有過失而能改過振作,終於使周朝興旺昌盛;夏桀殺死關龍逢,商紂殺死王子比干而不後悔,最終落個身死國亡。所以我說犯有過失可以改正振作,聽人規勸可以察覺警醒,參互交錯地審察,是聖明國君治國的原則。大凡我說的這些話,不是用以逃避罪責,而是要用忠心規勸而死,希望陛下替黎民百姓深思熟慮地找到應遵循的正確道路。”使者說:“我接受詔令對將軍施以刑法,不敢把將軍的話轉報皇上聽。”蒙恬沉重地嘆息說:“我對上天犯了什麼罪,竟然沒有過錯就處死呢?”很久,才慢慢地說:“我的罪過本來該當死罪啊。起自臨洮接連到遼東,築長城、挖壕溝一萬餘里,這中間能沒有截斷大地脈絡的地方嗎?這就是我的罪過了。”於是吞下毒藥自殺了。

  太史公說:我到北方邊境,從直道返回,沿途實地觀察了蒙恬替國修築的長城和邊塞堡壘,挖掘山脈,填塞深谷,貫通直道,本來就是不重視百姓的人力物力。秦國剛剛滅掉其他諸候的時候,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創傷累累尚未痊癒,而蒙恬身為名將,不在這時候盡力諫諍,賑救百姓的急難,恤養老人,撫育孤兒,致力從事於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規模地修築長城,他們兄弟遭到殺身之禍,不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嗎?哪裡是什麼挖斷地脈的罪過呢?

補充糾錯
分享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