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傳》僖公·僖公七年

僖公七年原文

  【经】七年春,齐人伐郑。夏,小邾子来朝。郑杀其大夫申侯。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曹伯班卒。公子友如齐。冬葬曹昭公。

  【传】七年春,齐人伐郑。孔叔言于郑伯曰:「谚有之曰:『心则不竞,何惮于病。』既不能强,又不能弱,所以毙也。国危矣,请下齐以救国。」公曰:「吾知其所由来矣。姑少待我。」对曰:「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郑杀申侯以说于齐,且用陈辕涛涂之谮也。

  初,申侯,申出也,有宠于楚文王。文王将死,与之璧,使行,曰,「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后之人将求多于女,女必不免。我死,女必速行。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既葬,出奔郑,又有宠于厉公。子文闻其死也,曰:「古人有言曰『知臣莫若君。』弗可改也已。」

  秋,盟于宁母,谋郑故也。

  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

  郑伯使大子华听命于会,言于齐侯曰:「泄氏、孔氏、子人氏三族,实违君命。若君去之以为成。我以郑为内臣,君亦无所不利焉。」齐侯将许之。管仲曰:「君以礼与信属诸侯,而以奸终之,无乃不可乎?子父不奸之谓礼,守命共时之谓信。违此二者,奸莫大焉。」公曰:「诸侯有讨于郑,未捷。今苟有衅。从之,不亦可乎?」对曰:「君若绥之以德,加之以训辞,而帅诸侯以讨郑,郑将覆亡之不暇,岂敢不惧?若总其罪人以临之,郑有辞矣,何惧?且夫合诸侯以崇德也,会而列奸,何以示后嗣?夫诸侯之会,其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奸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君其勿许,郑必受盟。夫子华既为大子而求介于大国,以弱其国,亦必不免。郑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为政,未可间也。」齐侯辞焉。子华由是得罪于郑。

  冬,郑伯请盟于齐。

  闰月,惠王崩。襄王恶大叔带之难,惧不立,不发丧而告难于齐。

僖公七年譯文

  七年春季,齊國人進攻鄭國。孔叔對鄭文公說:“俗語有這樣的話:‘心志假若不堅強,怎麼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強硬,又不能軟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條。國家危險了,請您向齊國屈服以挽救國家。”鄭文公說:“我知道他們是為什麼來的了,姑且稍稍等我一下。”孔叔回答說:“情況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麼等待君王呢?”

  夏季,鄭文公殺死申侯以討好齊國,同時也是由於陳國轅濤塗的誣陷。當初,因為申侯是申氏所生,受到楚文王的寵信。文王將要死的時候,把璧玉給他,讓他走,說:“只有我瞭解你,你壟斷財貨而永不滿足,從我這裡取,從我這裡求,我不加罪於你。後來的人將會向你索取大量財貨,你必然不免於罪。我死,你一定要趕快走,不要到小國去,他們不會容納你的。”安葬楚文王后,申侯逃到鄭國,又受到厲公的寵信。子文聽到他的死訊,說:“古人有這樣的話說:‘瞭解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清楚的。’這句話是不能改變的啊!”

  秋季,魯僖公和齊桓公、宋桓公、陳國的世子款、鄭國的世子華在寧母結盟,策劃進攻鄭國。

  管仲對齊桓公說:“臣聽說:招撫有二心的國家,用禮;懷念疏遠的國家,用德。凡事不違背德和禮,沒有人不歸附的。”齊桓公就以禮對待諸侯,諸侯的官員接受了齊國賞的土特產。

  鄭文公派遣太子華接受會議的命令,對齊桓公說:“洩氏、孔氏、子人氏三族,違背您的命令。您如果除掉他們而和敝國講和,我國作為您的內臣,這對您也沒有什麼不利。”齊桓公準備答應他。管仲說:“君王用禮和信會合諸侯,而用邪惡來結束,未免不行吧。兒子和父親不相違背叫做禮,見機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違背這兩點,沒有比這再大的邪惡了。”齊桓公說:“諸侯進攻鄭國,沒有得勝;現在幸而有機可乘,利用這點,不也行嗎?”管仲回答說:“君王如果用德來安撫,加上教訓,他們不接受,然後率領諸侯討伐鄭國;鄭國挽救危亡還來不及,哪敢不害怕?如果領著他的罪人以兵進攻鄭國,鄭國就有理了,還害怕什麼?而且會合諸侯,這是為了尊崇德行。會合而讓奸邪之人列於國君,怎麼能向後代交代?諸侯的會見,他們的德行、刑罰、禮儀、道義,沒有一個國家不加以記載。如果記載了讓邪惡的人居於君位,君王的盟約就要廢棄了。事情做了而不能見於記載,這就不是崇高的道德。君王還是同意為好!鄭國一定會接受盟約的。子華既然做了太子,而要求憑藉大國來削弱他的國家,也一定不能免於禍患。鄭國有叔詹、堵叔、師叔三個賢明的人執政,還不能去鑽它的空子。”齊桓公於是向子華辭謝。子華因此得罪了鄭國。

  冬季,鄭文公派遣使者到齊國請求訂立盟約。

  閏十二月,周惠王去世。襄王擔心大叔王子帶作亂,又害怕不能立為國君,所以不釋出喪事的訊息,卻把將要發生內亂的事向齊國報告。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