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五邪

五邪原文

  邪在肺则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三里。

  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五邪譯文

  病邪在肺,就會面板疼痛,併發寒熱,氣上而喘,出汗,咳嗽時牽動肩背痛。治療應取胸側的中府、雲門穴,背上第三椎骨旁的肺腧穴,先用手使勁按穴位,等到病人感覺舒服一些,然後再針刺其穴。也可取缺盆穴來針治。

  病邪在肝,就會使兩肋裡面疼痛,寒氣在中焦,淤血在內,小腿關節部經常腫脹,容易抽筋。治療應取行間穴來導引脅下邪氣下行,補三里穴來溫中焦,針刺淤血脈絡來散除淤血,取耳朵間的青脈,來消除小腿關節部的抽筋。

  病邪在脾胃,就會導致肌肉疼痛。如果病人陽氣有餘,陰氣不足,就會內熱,常有飢餓的感覺;如果病人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就會內寒,有腸鳴腹痛等症狀;如果陰陽都有餘或都不足,就會有內寒內熱等各種症狀。這些病症都取足三里穴調治。

  病邪在腎,就會骨痛、陰痺。所謂陰痺,就是疼痛不定,用手按摸又找不到疼痛所在,且伴有腹脹腰痛,大便困難,肩、背、頸項疼痛,時常昏眩等症狀。治療應取湧泉、崑崙穴,看到有淤血現象,可以在血絡上針刺放血。

  病邪在心,就會心痛,常有悲傷的感覺,時常眩昏仆倒。治療應先察病症是虛是實,取本經的腧穴來調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