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外揣

外揣原文

  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夫九针者,始于一而终于九,然未得其要道也。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然余愿杂之毫毛,浑束为一,可乎?岐伯曰:明乎哉问也.非独针道焉,夫治国亦然。

  黄帝曰:余愿闻针道,非国事也。岐伯曰:夫治国者,夫惟道焉,非道,何可小大深浅,杂合而为一乎。

  黄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黄帝曰:窘乎哉!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请藏之灵兰之室,弗敢使泄也。

外揣譯文

  黃帝說:我瞭解了有關九針的九篇論述,親身領略了其中的智慧,稍微知道了其中的道理。九針,從第一針開始,終於第九針,但我還沒有掌握其中的主要原理。九針的針道,精細得不能再精細,廣博得不能再廣博,深得不能再深,高得不能再高,奧妙無窮,包羅永珍,我知道九針之針道是與天道、人事、四季的變化相順應的,而我想綜合這些多如毫毛的論述,混合歸納成一種原則,可以嗎?

  岐伯說:問得很高明啊!不僅針道是這樣,治理國家也是如此。

  黃帝說:我想了解針道,而不是國事。

  岐伯說:治理國家和針道一樣,都要有一個原則。沒有原則,怎麼可能把大小深淺不一的事務雜合而為一體呢?

  黃帝說:希望詳細瞭解這些情況。

  岐伯說:這些可用日與月、水與鏡、鼓與響來作比喻。日月發出光明,能照出物體的影子,水和鏡子的明淨,能照出物體的形狀,擊鼓和鼓發出的響聲的應和,就在同時,光和影、鏡和形、鼓和鼓聲,都是前者動搖,後者應和,瞭解了這個道理,就完全可以掌握針刺的原則了。

  黃帝說:掌握這些真是困難啊!但光明是不可隱蔽的。光明之所以不可隱蔽,是因為它沒有離開陰陽相對這個原理。診病時,要綜合病人各種情況來觀察,用切診來驗證,用望診掌握病症的表現,就會象清水明鏡照應物體不會失去物體形狀一樣準確地診斷病症。如果人的聲音不響亮,氣色晦暗不鮮明,就表明體內五臟動搖不安定,象這樣就是內外相互聯絡的表現,就如同鼓與鼓槌相應和,擊鼓和鼓發出的響聲相應,影子和形體相隨一樣。所以,從遠處觀察外部聲音氣色可以推知內臟的變化,從近處觀察內臟的變化也可以推知聲音氣色等外在的表現,這就是所謂的掌握陰陽變化的最高階段,天地的變化也盡在其中了。請將它珍藏在靈蘭之室,不要使它洩漏出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