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問岐伯說:各種疾病的開始發生,都是由風雨寒暑清溼喜怒等內外諸因所致。喜怒失去控制而過分,就會傷及內臟;風雨加身,乘虛而入,就會傷及人體的上部;感受了清冷陰溼之氣,就會傷及人體的下部。上中下三部之氣,對人體的傷害各不相同,請談談它們的遇會聚合。
岐伯說:三部之氣各不相同,或起發於陰內,或起發於陽表。讓我來談談其中道理。喜怒失去節制,就會傷及內臟,傷及內臟則病發於陰內;清冷寒溼乘虛襲入,從尻、足而上,則疾病起發於下部;風雨乘虛襲人,從頭、背而下,則疾病起發於上部。這就是百病初發時的三大部位。待到病邪侵淫擴散,就不可一一數說了。
黃帝說:我確實是數說不出各種疾病的部位、名稱,所以向天師請教,希望全部瞭解其中道理。
岐伯說:風雨寒熱,如不得虛邪之氣,是不能單獨傷害人體的。人有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而沒有得病,這是因為沒有虛邪,所以不能傷人。這說明必須是虛邪之風與人體的宿虛兩相遇合,外邪才能侵入並留止體內而引發疾病。如果風雨寒熱順應季候節令,而人又身體強健,皮肉堅實,這是所謂“兩實相逢”,是不會得病的。人為虛邪所傷,是由於四時不正之氣與人體的虛弱所致,形體虛弱與邪氣盛實相遇合,於是形成大病。氣有一定的留止之處,依據邪氣留止之處給疾病命名,上下內外,分為三部。
所以虛邪襲中人體,從面板開始。面板鬆弛,則腠理開張,腠理開張,邪氣就從毛髮侵入;邪氣入而漸至深處,;使人毛髮豎起,森然寒慄,面板覺痛;邪氣留而不去,就會轉而入於絡脈,邪氣留止絡脈時,會使肌肉疼痛,肌肉疼痛有時歇止,於是便由經脈代受邪害;邪氣如久留不去,就會轉而侵入經脈,邪氣留止經脈時,常令人森然寒慄,易受驚嚇;邪氣如久留經脈而不去,就會轉而侵入輸脈,邪在輸脈時,致使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脈不通,四肢疼痛,腰脊僵直,難以屈伸;邪氣如仍然留而不去,則轉而侵入伏衝之脈,邪在伏衝之脈,則覺身體沉重,且有痛感;邪氣如在伏衝之脈久留不去,就會轉而侵入於腸胃;邪在腸胃,則腹部虛起發脹,如果多寒,就會腸鳴、洩瀉,吃進食物不能消化,如多熱,就會大便稀薄,而且有糜爛物隨大便排出;邪在腸胃留而不去,則轉而侵入腸胃之外的脂膜之間,留止於脂膜的細絡中;邪在脂膜稽留不去,就會停在這裡形成積塊。總之,邪氣侵入人體,或留著於孫絡,或留著於絡脈,或留著於經脈,或留著於輸脈,或留著於伏衝之脈,或留著於脊膂之筋,或留著於腸胃外的脂膜並連及緩筋。邪氣在體內的侵淫放濫,不可一一論說。
黃帝說:請你詳盡地談談邪氣在體內成積的情由。
岐伯說:邪氣滯留於孫絡聚結而形成積症的,積塊可以上下來回地移動,因它聚結附著於孫絡,而孫絡輕浮,弛緩,不能將它勾留固定,所以它往來移行於腸胃之間,如有水液聚滲注灌,則濯濯有聲;如有寒,則腹部脹滿,而且腹鳴如雷並有牽引之感,所以常覺劇痛。邪氣聚結附著於陽明經,則其積塊夾在臍部周圍,飽食後其積愈大,飢餓時其積變小。邪氣聚著於緩筋時,病狀與陽明經的積症相似,飽食後則脹痛,飢餓時反覺舒適。邪氣聚著於腸胃的脂膜時,則疼痛外連於緩筋,飽食後痛感就消失,飢餓時疼痛就發作。邪氣聚著於伏衝之脈,用手按壓其積,則積塊應手而動,手離開後,則覺有熱氣下行兩股,象熱水澆注似的。邪氣聚著於腸後脊膂之筋的,飢餓時積塊可見,飽食後則其積不顯,以手按摸,也按摸不到。邪氣聚著於輸脈的,會使脈道閉塞不通,津液不能下行,孔竅乾燥堵壅。這些就是邪氣自外而內、由上而下傷害人體的一般情況。
黃帝問:積症從開始發生到已經成病,是怎樣的?
岐伯說:積症的開始發生,是因為感受了寒氣,寒厥邪氣由足部上行入於腸胃,就會形成積症。
黃帝問:形成積症的過程,是怎樣的?
岐伯說:寒厥邪氣侵入足部,使足部脹悶而不便利,由此引起脛部寒冷,脛部寒冷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就會使寒氣上行而進入腸胃;寒氣進入腸胃,則腹部脹滿;腹部脹滿,則腸胃之外的汁液黏沫因被擠壓而聚結不能流散,日久而成積症。如突然飲食過多,則使腸內水谷充滿,運化困難,再加上起居無常,勞累過度,就會使絡脈受傷。上行的或淺表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外溢,血外溢就會發生鼻出血之類現象;下行的或深內的絡脈受傷,血液就會內溢,血內溢,就會造成大便出血。腸胃的絡脈受了傷害,血液就會溢位腸外,如腸外適有寒氣,汁沫與溢位的血液相搏聚,就會併合凝結而不得消散,積症就形成了。如果突然外受寒邪侵襲,內為憂鬱氣怒所傷,就會導致氣向上逆,氣上逆,就會使手足三陽六經的經氣閉壅不通,陽氣不能執行,凝結了的血液蘊藏在內而不能化解消散,津液澀滯,留著而不去,這樣,積症也會形成的。
黃帝問:病發生於內臟的,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憂思傷害心臟。重寒傷害肺臟。氣忿惱怒傷害肝臟。酒醉後行房事而且出了汗、受了風寒,則傷害脾臟。用力過度,或是行房後汗出洗浴,則傷害腎臟。連同前面所說,這些就是陰內陽表上中下三部發病的原因。
黃帝說:講得好。這些病應如何治療呢?
岐伯回答說:明察致病的緣由,藉以瞭解與之相應的有關情況,對於邪盛有餘和正虛不足,當補的就補,當瀉的就瀉,一定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自然變化,不可與它相背逆,這就是治療疾病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