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水

經水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炙之壮数,可得闻乎?

  歧伯答曰: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才,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黄帝曰: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闻之。

  歧伯答曰: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

  足太阳外合于清水,内属于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

  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

  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

  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

  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漳以南者为阳,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黄帝曰: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

  歧伯答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黄帝曰:夫经脉之大小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腘之大小,可为量度乎?歧伯答曰: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夫度之人,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經水譯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體十二經脈,外與大地之十二經水(涇、渭、海、湖、汝、沔、淮、漯、江、河、濟、漳十二水)相應,內則連屬五臟六腑。這十二經水,有大小、深淺、廣狹、遠近,各不相同,五臟六腑也有上下、大小以及盛受水谷多少的差別,它們是怎樣相應的呢?經水受納大地之水,而流行不息;五臟結合神氣魂魄,而收藏於內;六腑受納水谷,而傳導變化,汲取精氣而散佈於全身內外;經脈受納血液,而周流全身、營養百體。把以上這些情況相應結合起來,運用到治療上,是怎樣的呢?針刺的深淺、施灸的壯數,可以說給我聽嗎?

  岐伯回答說:問得很好啊!天很高,而其高不好計算,地很廣,而其闊也難以測量。這是通常的說法。人生於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對於天的高度、地的廣度,那不是人力所能度量準確的。而對八尺長的軀體來說,有皮肉血脈,如果活著,可觀察探摸,死人則可解剖而詳細看看,那五臟的強弱、六腑的大小、受谷的多少、經脈的長短、血液的清濁、氣分的多少,以及十二經脈中有的多血少氣,有的少血多氣,有的血氣都多,有的血氣都少,皆有一定的標準。根據這個標準,使用針灸治療,分別調和經氣的虛實,其道理不也是相同的嗎?

  黃帝說:我聽了你的話,耳裡覺得很愉快,但心裡仍不太理解,希望你再詳細地講解一下。

  岐伯回答說:這就是人的身體配合天地而適應陰陽的道理,不可不清楚。足太陽膀胱經外可配合涇水,內則連屬膀胱本腑,而與全身的水道相通。足少陽膽經外可配合渭水,內則連屬膽腑。足陽明胃經外可配合海水,內則連屬胃腑。足太陰脾經外可配合湖水,內則連屬脾臟。足少陰腎經外可配合汝水,內則連屬腎臟。足厥陰肝經外可配合沔水,內則連屬肝臟。手太陽小腸經外可配合淮水,內則連屬小腸,小腸分別清濁之後由水道而出。手少陽三焦經外可配合漯水,內則連屬三焦本腑。手陽明大腸經外可配合江水,內則連屬大腸本腑。手太陰肺經外可配合河水,內則連屬肺臟。手少陰心經外可配合濟水,內則連屬心臟。手心主心包絡經外可配合漳水,內則連屬心包絡。這五臟六腑、十二經水,外有源泉,內有所稟之水,都是內外互相貫通,象圓環一樣週而復始,人的經脈也是這樣的。所以天在上為陽,地在下為陰,人的腰部以上為天屬陽,腰部以下為地屬陰,海水以北稱為陰,湖水以北為陰中之陰,漳水以南稱為陽,河水以北至漳水部位為陽中之陰,漯水以南至江水部位為陽中之太陽。這只是舉一隅的陰陽,說明人身與天地相應的意義。

  黃帝說:經水與經脈相應,它們兩者之間的遠近淺深以及氣血的多少,各不相同,這兩者結合起來應用到針刺上是怎樣的呢?

  岐伯回答說:足陽明胃經,是五臟六腑之海,其經脈最大,而且血多,氣盛、熱壯,針刺時,不深刺則邪不能散,不留針則邪不能瀉。足陽明經,針刺六分深,留針的時間是十呼。足太陽經,針刺五分深,留針的時間是七呼。足少陽經,針刺四分深,留針五呼。足太陰經,針刺三分深,留針四呼。足少陰經,針刺二分深,留針三呼。足厥陰經,針刺一分深,留針二呼。手的三陰三陽經脈,由於它們接受髒氣的道近,氣行也快,針刺的深度,一般不超過二分,留針的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呼。但人有老少、長短、肥瘦的不同,還必須根據具體情況,使之合乎自然之理。灸法也是這樣的。灸而過度,可成惡火,造成骨髓枯槁、血脈凝澀。刺而過度,會發生氣脫,使正氣受傷。

  黃帝說:人體經脈的大小、血氣的多少、面板的厚薄、肌肉的堅脆,以及肌肉凸起部位的大小,可以確定一個衡量的標準嗎?

  岐伯回答說:那些可度量的,要取其身材適中,肌肉不很消瘦而血氣又不衰敗的。如果一個人身體消瘦、形肉已脫,怎麼可用他來確定針刺的深淺呢?應該透過審察、切寸口、循尺膚、按摸面板肌肉,然後再察看他的溫熱虛實,根據病情用針刺或灸法調治。這是根據不同物件運用不同治法的真決。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