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血結論

血結論原文

  黄帝曰:愿闻其奇邪而不在经者?歧伯曰:血络是也。

  黄帝曰:刺血络而仆者,何也?血出而射者,何也?血少黑而浊者,何也?血出清而半为汁者,何也?发针而肿者,何也?血出若多、若少,而面色苍苍者,何也?发针而面色不变,而烦悗者,何也?多出血而不动摇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脉气甚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畜积,久留而不写者,血黑以浊,故不能射;新饮而液渗于络,而未合和于血也,故血出而汁别焉;其不新饮者,身中有水,则为肿,阴气积于阳,其气因于络,故刺之血未出而气先行,故肿;阴阳之气,其新相得而未和合,因而写之,则阴阳俱脱,表里相离,故脱色而苍苍然;刺之血出多,色不变而烦悗者,刺络而虚经,虚经之属于阴者,阴脱,故烦悗;阴阳相得而合为痹者,此为内溢于经,外注于络,如是者,阴阳俱有余,虽多出血而不能虚也。

  黄帝曰:相之奈何?歧伯曰:血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则而写之,万全也。故无失数矣,失数而反,各如其度。

  黄帝曰:针入而肉著者,何也?歧伯曰:热气因于针则热,热则肉着于针,故坚焉!

血結論譯文

  黃帝說:我想知道奇邪不在經絡之中是什麼原因。

  岐伯說:這是因為邪在血絡之中。

  黃帝問:針刺血絡放血,病人卻跌倒了,這是為什麼?放血出來,狀似噴射,這是為什麼?針刺放血,出血少,血色黑且厚濁,這是為什麼?出血清稀且半是汁液,這是為什麼?出針後,針刺處腫起,這是為什麼?出血或多或少而面色蒼白,這是為什麼?出針後,面色不變卻心中煩悶,這是為什麼?出血雖多,卻不虛脫,這是為什麼?我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歧伯說:脈氣盛而血虛,針刺放血就會導致脫氣,脫氣就會使病人跌仆倒地。血氣俱盛而陽氣又多,病人血行滑利,所以針刺放血就會使血噴射出來。陽氣蓄積在血絡之中,長久留滯而不被瀉出,針刺放出的血就會色黑且厚濁,所以出血不能象噴射似的。剛喝完水,就會使水液滲於血絡中,但還未與血液融合,因此這時放出的血就會分別出血和汁液;病人不是剛剛喝完水,但他們身體中有留存的水液,留存時間長了就會成為水腫。陰氣蓄積於陽絡,陰氣就會依著在絡脈上,如果針刺絡脈,血還未放出而氣先行而出,所以在針刺處形成腫脹。陰陽二氣剛相遇還未及交相融合,在這時針刺用瀉法,就會使陰陽二氣都脫散,表裡相互脫離,所以面部失去本色而現蒼白。針刺放血而出血很多,面色不變而心中煩悶的原因,是因為針刺絡脈而使經脈空虛;空虛之經脈連線五臟之陰,陰脫,因此心中煩悶。陰陽的邪氣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痺症,邪氣在內充溢於經脈,在外滲注於絡脈,象這種情況,陰陽都是邪氣有餘,針刺放血時出血雖多一些,也不會感覺虛脫。

  黃帝問:應怎樣觀察血絡?

  岐伯說:血脈盛的,可觀察到區域性堅硬充滿,膚色發紅,在身體上下無固定部位,小的象針般粗細,大的象筷子般粗細,針刺時用瀉法,可保萬全,但一定不要違背針刺的原理。如果違背原理,會適得其反,就會出現上述那些已見的症狀。

  黃帝問:針刺入後,肌肉夾住針身,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這是因為人體的熱氣傳到針身上使針身發熱,針身熱就會使肌肉和針夾附在一起,因此,針身就發緊難於轉動。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