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上隔

上隔原文

  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歧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其痈在管内者,即而痛深,其痈在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

  黄帝曰:刺之奈何?歧伯曰: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逐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憺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乃下矣。

上隔譯文

  黃帝說:因為氣鬱而形成為上膈症的,吃進東西去隨即又嘔吐出來,這個我已經知道了。因為有蟲而形成為下膈症,下膈這種病,是吃過東西一晝夜之後才吐出,我不明白其中道理,想知道個究竟。

  岐伯說:喜怒不能適度,飲食不加節制,衣著不能隨氣候變化增減,時而衣少身寒,時而衣多過暖,以致損傷了胃氣;胃如受寒,則寒汁流於腸內;寒汁流腸內,則腸內寄生之蟲感覺寒冷;蟲覺寒冷,就會擁擠在一起,聚守於下脘部,因而使腸胃充滿、張大,以致衛氣不能營運護養,而邪氣留止其中。人吃進東西,蟲即上而取食;蟲上而取食,則下脘虛空;下脘虛空,則邪氣佔了上風,積聚而滯留不去;邪氣滯留,就形成為癰;癰成,則下脘收束。其癰在下脘之內的,一經碰觸,則疼痛劇烈;其癰在下脘之外的,則癰外顯而痛輕,癰上的面板髮熱。

  黃帝問:下膈症如何刺治?

  岐伯說:以手輕輕按癰,診察癰氣的行往之處及盛衰、深淺等情況,而後先淺刺癰的旁側,針漸漸由淺而深,而且繞癰周環而刺,不得超過三遍,視癰之沉浮,以決定進針的深淺。針刺之後,一定要用溫熨法,使溫熱入於內部。天天使溫入內,則寒邪之氣日益衰退,大癰就會潰爛化膿。這時,綜合參依日月四時等氣候情況及患者身體內部狀況,注意不要違犯針刺禁忌,用瀉法排除患部的膿血;患者本人還須保持心境的安恬澹泊,這樣才能使正氣暢行。然後再服用含有酸味、苦味的食品、藥物以助穀物的消化,則癰即除去,下膈症愈。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