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三

卷三原文

  ◎天文三

  ▲星昼见

  恒星 洪武十九年七月癸亥,二十年五月丁丑,七月壬寅,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卯,俱三辰昼见。弘治十八年九月甲午申刻,河鼓、北斗见。庚子,星昼见。正德元年二月癸酉,星斗昼见。天启二年五月壬寅,有星随日昼见。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朔,星昼见。

  岁星 景泰二年九月甲辰,昼见。三年六月壬戌,四年五月丁丑,六月甲辰,五年七月庚戌、壬子、癸亥,六年七月丁酉,天顺元年五月丙子,五年七月乙卯,六年八月庚午,七年三月乙巳,成化十四年六月庚子,八月丁酉,十六年七月丙申,十八年九月癸亥,二十年八月壬申,弘治元年六月甲寅,二年五月癸亥,六月甲午,五年十月己酉,六年九月癸卯,七年十一月癸卯,九年二月辛亥至甲寅,四月壬午,十年正月甲寅至丙辰,十一年八月甲申,十三年四月庚子至乙巳,十四年六月壬辰至乙未,并如之。十五年六月,连日昼见。十六年七月辛卯,十七年七月壬子,十八年五月乙未,八月辛巳至九月癸未,正德元年十一月乙酉,二年十一月辛酉至丁卯,六年三月壬寅至四月壬申,九年八月乙巳至甲寅,十二年十月甲子至乙巳,并如之。嘉靖二年三月辛未,二十九年八月戊寅,昼见守井。崇祯十一年四月壬子,昼见。

  荧惑 景泰三年八月甲子,昼见于未位。

  太白 洪武四年二月戊午,昼见。四月戊申,六月壬午朔,五年六月甲申至丁亥,十二月甲申,八年八月丁巳,九年二月乙巳至己酉,三月壬申,十二年闰五月戊戌,十三年七月甲午,十五年四月丁亥,七月戊申、辛酉,九月丁未朔,十六年十月壬辰至乙未,十八年四月己亥至辛丑,六月丙申至辛丑、辛亥,并如之。九月戊寅,经天与荧惑同度。乙酉,昼见。丁亥,又见,犯荧惑。十月癸巳至丙申,昼见。戊戌至辛丑,十九年十月甲申朔至庚寅,并如之。二十年六月戊戌,经天。七月壬寅至甲辰,昼见。二十一年四月己巳,七月丙申,二十三年三月丁亥,二十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五年二月辛酉,二十六年四月甲辰,并如之。八月庚子,与太阴同昼见。建文四年七月庚子,经天。永乐元年五月癸未、癸卯,俱与太阴同昼见。六月壬申,与太阴昼见。四年七月壬寅,昼见。五年八月丙申,六年二月甲辰,八年十月庚戌,十二年九月癸未,十五年七月己酉,八月庚戌,洪熙元年六月戊戌,七月乙巳,八月癸巳,宣德六年十月乙巳,八年九月戊戌至甲寅,九年十二月甲子,十年七月丁亥,正统四年七月壬子,十月丙申,六年五月庚戌,并如之。十一年七月甲申,经天。十三年二月辛酉,昼见。十四年正月辛亥,八月丙子,景泰元年十月乙酉,二年五月庚子、辛亥,并如之。壬子,经天。三年五月丁巳,昼见。十一月壬戌,五年正月甲戌,二月丙戌,六月癸卯,七年正月戊戌,天顺元年四月甲午,八月壬子,二年十月己未,三年四月癸亥、癸酉,四年十一月庚寅,十二月丙戌,五年正月丁未,十二月癸巳,六年六月己丑,八月庚午,七年闰七月辛酉、癸未,八年正月庚申,成化元年二月癸未,三年四月癸丑,四年六月丙申,六年六月丙戌,七年八月癸卯,并如之。八年正月乙卯,经天,与日争明。十一年五月己未,昼见。十二年十月丙戌,十三年十二月甲午,并如之。十四年六月庚子,与岁星俱昼见。八月甲午,昼见。十五年十二月丙子,十七年三月癸未,八月癸亥,十八年九月庚戌,十九年四月癸亥朔,并如之。二十年八月壬申,与岁星俱昼见。二十一年十一月丙辰,昼见。二十二年六月己丑,二十三年九月丙午,弘治元年五月庚午,二年正月壬戌,三月庚申,五月丙戌,八月癸巳、庚子,四年四月辛未,五年五月乙亥,十月辛酉,六年十二月乙丑,七年五月庚戌,八年七月戊子,九年二月己酉朔,十年正月甲子至丁卯,并如之。六月丙子未刻,经天。八月癸未及十一年十月辛巳,昼见。十二年三月戊辰至壬申,八月庚寅,并如之。十三年四月庚子至乙巳,与岁星同昼见。十月丁未、己酉,十四年十二月庚戌,十五年五月庚寅至癸巳,十六年七月壬辰,十七年二月戊戌及六月癸亥,十八年二月壬戌,并昼见。五月辛亥,经天。八月癸亥至戊辰,昼见。正德元年十月己未,如之。二年正月庚辰,经天。三月戊辰,昼见。三年五月乙巳至丁未,十月己卯、庚辰,四年十月戊戌至乙巳,五年五月丙子,六年七月壬申至八月癸未,八年正月丙戌至己丑,四月壬戌、癸亥,八月庚戌至乙卯,九年十一月甲申至十二月壬辰,十一年六月甲寅至己未,十四年八月丙寅至庚辰,十五年正月己未至二月辛酉,十六年八月丁亥,嘉靖元年九月辛未,并如之。二年三月辛未,与岁星俱昼见。三年四月庚戌,昼见。五年五月庚子,十一年四月癸巳,十月辛巳、戊子,十一月甲寅,十三年闰二月庚申,并如之。五月癸巳,与月同昼见。十七年九月辛卯,昼见。十八年四月癸亥,十一月壬寅,二十年十一月乙巳至丁未,二十二年七月丙午,二十三年二月辛巳,二十四年闰正月戊寅,二十五年十月辛卯,二十六年四月丙申,二十七年四月丁巳,十一月丙戌至乙未,二十八年十一月乙酉至己丑,二十九年六月戊申、甲寅,三十年六月丙子至辛巳,三十一年正月丙戌至丙申,三十二年二月辛未至甲戌,七月戊辰至辛未,三十五年五月壬午,十月癸卯至丙午,三十六年十二月庚辰朔,三十八年七月癸酉,三十九年正月庚寅至壬辰,并如之。四十年三月丙子,昼见,历二十四日。八月辛未,昼见。四十一年九月乙未,四十二年四月己巳至壬申,四十三年五月甲寅,并如之。十月戊子,昼见,历二十二日。四十五年正月己亥,昼见。隆庆元年七月辛酉,二年正月甲寅,并如之。三年三月甲子,昼见,历二十二日,四年十一月乙丑至丁卯,昼见。万历十一年七月辛丑,十二年七月癸巳,十六年九月丁丑,二十一年八月甲午,二十四年十月丙寅,并如之。二十七年九月辛卯,经天。三十七年三月辛丑,昼见。三十八年十月辛巳,四十年五月壬寅,天启二年二月丙戌,三年三月丁巳,十二月乙丑,五年四月癸未,并如之。七月癸酉,经天。崇祯元年七月壬戌,昼见。三年四月己卯,十二月丙辰,并如之。

  ▲客星

  《史记·天官书》有客星之名,而不详其形状。叙国皇、昭明诸异星甚悉,而无瑞星、妖星之名。然则客星者,言其非常有之星,殆诸异星之总名,而非有专属也。李淳风志晋、隋天文,始分景星、含誉之属为瑞星,彗、孛、国皇之类为妖星,又以周伯老子等为客星,自谓本之汉末刘睿《荆州占》。夫含誉,所谓瑞星也,而光芒则似彗;国皇,所谓妖星也,而形色又类南极老人。瑞与妖果有定哉?且周伯一星也,既属之瑞星,而云其国大昌。又属之客星,而云其国兵起有丧。其说如此,果可为法乎?马迁不复区别,良有以也。今按《实录》,彗、孛变见特甚,皆别书。老人星则江以南常见,而燕京必无见理,故不书。余悉属客星而编次之。

  洪武三年七月,太史奏文星见。九年六月戊子,有星大如弹丸,白色。止天仓,经外屏、卷舌,入紫微垣,扫文昌,指内厨,入于张。七月乙亥灭。十一年九月甲戌,有星见于五车东北,发芒丈余。扫内阶,入紫微宫,扫北极五星,犯东垣少宰,入天市垣,犯天市。至十月己未,阴云不见。十八年九月戊寅,有星见太微垣,犯右执法,出端门。乙酉,入翼,彗长丈余。至十月庚寅,犯军门,彗扫天庙。二十一年二月丙寅,有星出东壁,占曰“文士效用”。帝大喜,以为将策进士兆也。

  永乐二年十月庚辰,辇道东南有星如盏,黄色,光润而不行。二十二年九月戊戌,有星见斗宿,大如碗,色黄白,光烛地,有声,如撒沙石。

  宣德五年八月庚寅,有星见南河旁,如弹丸大,色青黑,凡二十六日灭。十月丙申,蓬星见外屏南,东南行,经天仓、天庾,八日而灭。十二月丁亥,有星如弹丸,见九斿旁,黄白光润,旬有五日而隐。六年三月壬午,又见。八年闰八月戊午,景星三,见西北方天门,青赤黄各一,大如碗,明朗清润,良久聚半月形。丁丑,有黄赤色见东南方,如星非星,如云非云,盖归邪星也。

  景泰三年十一月癸未,有星见鬼宿积尸气旁,徐徐西行。

  天顺二年十一月癸卯,有星见于星宿,色白,西行,至丙午,其体微,状如粉絮,在轩辕旁。庚戌,生芒五寸,犯爟位西北星,至十二月壬戌,没于东井。五年六月壬辰,天市垣宗正旁,有星粉白,至乙未,化为白气而消。六年六月丙寅,有星见策星旁,色苍白,入紫微垣,犯天牢,至癸未,居中台下,形渐微。

  弘治三年十二月丁巳,有星见天市垣,东南行。戊辰,见天仓下,渐向壁。七年十二月丙寅,有星见天江旁,徐行近斗,至八年正月庚戌,入危。十二年七月戊辰,有星见天市垣宗星旁,入紫微垣东藩,经少宰、尚书,抵太子后宫,出西藩少辅旁,至八月己丑灭。十五年十月戊辰,有星见天庙旁,自张抵翼,复退至张,戊寅灭。

  正德十六年正月甲寅朔,东南有星如火,变白,长可六七尺,横亘东西,复变勾屈状,良久乃散。

  嘉靖八年正月立春日,长星亘天。七月又如之。十一年二月壬午,有星见东南,色苍白,有芒,积十九日灭。十三年五月丁卯朔,有星见螣蛇,历天厩入阁道,二十四日灭。十五年三月戊午,有星见天棓旁,东行历天厨,西入天汉,至四月壬辰没。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有星出天棓,入箕,转东北行,逾月没。

  万历六年正月戊辰,有大星如日,出自西方,众星皆西环。十二年六月己酉,有星出房。三十二年九月乙丑,尾分有星如弹丸,色赤黄,见西南方,至十月而隐。十二月辛酉,转出东南方,仍尾分。明年二月渐暗,八月丁卯始灭。三十七年,有大星见西南,芒刺四射。四十六年九月乙卯,东南有白气一道,阔尺余,长二丈余,东至轸,西入翼,十九日而灭。十一月丙寅,旦有花白星见东方。天启元年四月癸酉,赤星见于东方。

  崇祯九年冬,天狗见豫分。

  ▲彗孛

  彗之光芒傅日而生,故夕见者必东指,晨见者必西指。孛亦彗类,其芒气四出,天文家言其灾更甚于彗。

  洪武元年正月庚寅,彗星见于昴、毕。三月辛卯,彗星出昴北大陵、天船间,长八尺余,指文昌,近五车,四月己酉,没于五车北。六年四月,彗星三入紫微垣。二十四年四月丙子,彗星二,一入紫微垣阊阖门,犯天床;一犯六甲,扫五帝内座。

  永乐五年十一月丙寅,彗星见。

  宣德六年四月戊戌,有星孛于东井,长五尺余。七年正月壬戌,彗星出东方,长丈余,尾扫天津,东南行,十月始灭。是月戊子,又出西方,十有七日而灭。八年闰八月壬子,彗星出天仓旁,长丈许。己巳,入贯索,扫七公。己卯,复入天市垣,扫晋星,二十有四日而灭。

  正统四年闰二月己丑,彗星见张宿旁,大如弹。丁酉,长五丈余,西行,扫酒旗,迤北,犯鬼宿。六月戊寅,彗星见毕宿旁,长丈余,指西南,计五十有五日乃灭。九年七月庚午,彗星见太微东垣,长丈许,累日渐长,至闰七月己卯,入角没。十四年十二月壬子,彗星见天市垣市楼旁,历尾度,长二尺余,至乙亥没。

  景泰元年正月壬午,彗星出天市垣外,扫天纪星。三年三月甲午朔,有星孛于毕。七年四月壬戌,彗星东北见于胃,长二尺,指西南。五月癸酉,渐长丈余。戊子,西北见于柳,长九尺余,扫犯轩辕星。甲午,见于张,长七尺余,扫太微北,西南行。六月壬寅,入太微垣,长尺余。十二月甲寅,彗星复见于毕,长五寸,东南行,渐长,至癸亥而没。

  天顺元年五月丙戌,彗星见于危,若动摇者,东行一度,芒长五寸,指西南。六月癸巳朔,见室,长丈余,由尾至东壁,犯天大将军、卷舌第三星,井宿水位南第二星。十月己亥,彗星见于角,长五寸余,指北,犯角北星及平道东星。五年六月戊戌,彗见东方,指西南,入井度。七月丙寅始灭。

  成化元年二月,彗星见。三月,又见西北,长三丈余,三阅月而没。四年九月己未,有星见星五度,东北行,越五日,芒长三丈余,尾指西南,变为彗星。其后晨见东方,昏见室,南犯三公、北斗、瑶光、七公,转入天市垣。出垣渐小,犯天屏西第一星。十一月庚辰,始灭。七年十二月甲戌,彗星见天田,西指,寻北行,犯右摄提,扫太微垣上将及幸臣、太子、从官,尾指正西,横扫太微垣郎位。己卯,光芒长大,东西竟天。北行二十八度余,犯天枪,扫北斗、三公、太阳,入紫微垣内,正昼犹见。自帝星、北斗、魁、庶子、后宫、勾陈、天枢、三师、天牢、中台、天皇大帝、上卫、阁道、文昌、上台,无所不犯。乙酉,南行犯娄、天河、天阴、外屏、天囷。八年正月丙午,行奎宿外屏,渐微,久之始灭。

  弘治三年十一月戊戌,彗星见天津南,尾指东北。犯人星,历杵臼。十二月戊申朔,入营室。庚申,犯天仓。十三年四月甲午,彗星见垒壁阵上,入室壁间,渐长三尺余。指离宫,扫造父,过太微垣,渐微。入紫微垣,近女史,犯尚书,六月丁酉没。

  正德元年七月己丑,有星见紫微西藩外,如弹丸,色苍白。越数日,有微芒见参、井间,渐长二尺,如帚,西北至文昌。庚子,彗星见,有光,流东南,长三尺。越三日,长五尺许,扫下台上星,入太微垣。十五年正月,彗星见。

  嘉靖二年六月,有星孛于天市。十年闰六月乙巳,彗星见于东井,长尺余,扫轩辕第一星。芒渐长,至翼,长七尺余。东北扫天樽,入太微垣,扫郎位,行角度,东南扫亢北第二星,渐敛,积三十四日而没。十一年八月己卯,彗星见东井,长尺许。后东北行,历天津,渐至丈余。扫太微垣诸星及角宿、天门,至十二月甲戌,凡一百十五日而灭。十二年六月辛巳,彗星见于五车,长五尺余,扫大陵及天大将军。渐长丈余,扫阁道,犯螣蛇,至八月戊戌而灭。十八年四月庚戌,彗星见,长三尺许,光指东南。扫轩辕北第八星,旬日始灭。三十三年五月癸亥,彗星见天权旁,犯文昌,行入近浊,积二十七日而没。三十五年正月庚辰,彗星见进贤旁,长尺许,西南指,渐至三尺余。扫太微垣,次相东北,入紫微垣,犯天床,四月二日灭。三十六年九月戊辰,彗星见天市垣列肆旁,东北指,至十月二十三日灭。

  隆庆三年十月辛丑朔,彗星见天市垣,东北指,至庚申灭。

  万历五年十月戊子,彗星见西南,苍白色,长数丈,气成白虹。由尾、箕越斗、牛逼女,经月而灭。八年八月庚申,彗星见东南方,每夜渐长,纵横河汉凡七十日有奇。十年四月丙辰,彗星见西北,形如匹练,尾指五车,历二十余日灭。十三年九月戊子,彗星出羽林旁,长尺许。每夕东行,渐小,至十月癸酉灭。十九年三月丙辰,西北有星如彗,长尺余。历胃、室、壁,长二尺。闰三月丙寅朔,入娄。二十一年七月乙卯,彗星见东井。乙亥,逆行入紫微垣,犯华盖。二十四年七月丁丑,彗星见西北,如弹丸。入翼,长尺余,西北行。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彗星见东井,指西南,渐往西北。壬午,自房历心灭。四十六年十月乙丑,彗星出于氐,长丈余,指东南,渐指西北。扫犯太阳守星,入亢度,西北扫北斗、璇玑、文昌、五车,逼紫微垣右,至十一月甲辰灭。四十七年正月杪,彗见东南,长数百尺,光芒下射,末曲而锐,未几见于东北,又未几见于西。

  崇祯十二年秋,彗星见参分。十三年十月丙戌,彗星见。

  ▲天变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戌至甲子,天鼓鸣,昼夜不止。二十八年三月戊午,昏刻天鸣,如风水相搏,至一鼓止。九月戊戌,初鼓,天鸣如泻水,自东北而南,至二鼓止。宣德元年八月戊辰,昏刻天鸣,如雨阵迭至,自东南而西南,良久乃息。辛未,东南天鸣,声如万鼓。正统十年三月庚寅,西北天鸣,如鸟群飞。正德元年二月壬子,夜东北天鸣,如风水相搏者五七次。隆庆二年八月甲辰,绛州西北天裂,自丑至寅乃合。万历十六年九月乙丑,甘肃石灰沟天鸣,云中如犬状乱吠,有声。崇祯元年三月辛巳,昧爽,天赤如血,射窗牖皆红。十年九月,每晨夕天色赤黄。

  ▲日变月变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中有黑子。三年九月戊戌,十月丁巳,十一月甲辰,四年三月戊戌,五月壬子至辛巳,九月戊寅,五年正月庚戌,二月丁未,五月甲子,七月辛未,六年十一月戊戌朔,七年二月庚戌至甲寅,八年二月辛亥,九月癸未,十二月癸丑,十四年二月壬午至乙酉,十五年闰二月丙戌,十二月辛巳,并如之。

  正统元年八月癸酉至己卯,月出入时皆有游气,色赤无光。十四年八月辛未,月昼见,与日争明。十月壬申,日上黑气如烟,寻发红光,散焰如火。

  景泰二年四月己卯,月色如赭。七年九月丙子,日色变赤。

  天顺二年闰二月己巳,日无光,旋赤如赭。三年八月丁卯,日色如赭。六年十月丙子,日赤如血。七年四月癸未,如之。乙酉,日色变白。八年二月己亥,日无光。

  成化五年闰二月己卯,日色变白。十一年二月己亥,日色如赭。四月辛卯,如之。十三年三月壬申,日白无光。十月辛卯,十四年三月庚午,十六年三月丙戌,并如之。十七年三月丁酉,日赤如赭。十八年四月壬寅,日赤无光。十二月癸酉,日赤如赭。二十年二月癸酉,如之。

  弘治元年十一月己卯,月生芒如齿,长三尺余,色苍白。十八年八月癸酉至九月甲午,日无光。

  嘉靖元年正月丁卯,日惨白,变青,无光。二十八年三月丙申至庚子,日色惨白。三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晦,日忽暗,有青黑紫日影如盘数十相摩,久之千百,飞荡满天,向西北而散。

  万历二十五年三月癸丑,黑日二三十余,回绕日旁,移时云隐不见。五月辛卯朔,日光转荡,旋为黑饼。三十年三月甲申,日光照地黄赤。三十五年十一月丙午,日赤无光,烛地如血。四十二年三月庚辰,日赤黄如赭如血者累日。四十四年八月戊辰,日中有黑光。四十六年闰六月丙戌至戊子,黑气出入日中摩荡。

  天启四年正月癸未,日赤无光,有黑子二三荡于旁,渐至百许,凡四日。二月壬子,日淡黄无光。癸丑,黑日摩荡日旁。四月癸酉,日中黑气摩荡。十二月辛巳,午刻,非烟非雾,覆压日上,摩荡如盖如吞,通天皆赤。

  崇祯四年正月戊戌,日色如血,照人物皆赤。二月乙巳朔,日赤如血,无光。十月丙午,月昼见。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中有黑子及黑青白气。日入时,日光摩荡如两日。十二年正月己未朔,日白无光。辛酉,日光摩荡竟日,有气从日中出,如镜黛喷花。二月庚子,日旁有红白丸,又白芒黑气交掩,日光摩荡。十三年九月己巳,两日并出,辰刻乃合为一,入时又分为二。十四年正月壬寅,日青无光。后三年正月癸丑,有星入月。三月壬寅,日色无光者两旬。

  ▲晕适

  洪武六年三月戊辰,日交晕。十年正月己巳,白虹贯日。十二月甲子,白虹贯月。十二年四月庚申,日交晕。二四年正月壬子,日有珥,白虹贯之。九月甲辰,白虹贯日。十五年正月丁未,十九年三月己巳,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并如之。二十三年正月壬辰,日晕,白虹贯珥。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日上赤气长五丈余,须臾又生直气、背气,皆青赤色。又生半晕,两白虹贯珥,已而弥天贯日。三十年二月辛亥,白虹亘天贯日。

  永乐十八年闰正月癸未,日生重半晕,上有青赤背气,左右有珥,白虹贯之,随生黄气、璚气。

  洪熙元年正月乙未,日生两珥,白虹贯之。四月丁未,如之,复生交晕。

  宣德元年正月庚戌,日生青赤璚气,随生交晕,色黄赤。二月己卯,日两珥,又生交晕,左右有珥,上重半晕及背气。昏刻,月生两珥,白虹贯之。二年十二月甲戌,月生交晕,左右珥,白虹贯之。三年三月庚寅,日生交晕,色黄赤,两珥及背气、戟气各一,色皆青赤。丁酉,日晕,又交晕及戟气二道。十二月己卯,日生交晕。五年正月癸亥,日晕,随生交晕。二月甲午,日交晕,随生戟气。四月庚辰,日生两珥,白虹贯之。六年二月甲寅,日晕,随生交晕及重半晕璚气。八年九月戊戌,辰刻,日晕,两珥背气,申刻诸气复生。十年十二月辛亥,日晕,白虹贯两珥,有璚气,随生重半晕及背气。

  正统元年二月己酉,白虹贯月。九月丁未,如之。十二月丙戌,月生背气,左右珥,白虹贯之。三年四月庚辰,日生两珥,白虹贯之,随晕。十二月癸酉,月生两珥,白虹贯之,随生背气。七年十二月辛丑,月晕,白虹贯之。十一年正月乙未,日生背气,白虹弥天。十四年八月戊申,日晕,旁有戟气,随生左右珥及戴气,东北虹霓如杵。

  景泰元年二月壬午,酉刻,日上黑气四道,约长三丈,离地丈许,两头锐而贯日,其状如鱼。十二月甲午,日交晕,上下背气各一道,两旁戟气各一道。二年正月癸卯,日生左右珥,白虹贯之,随生背气。二月丙戌,日交晕。三年正月丙辰,日生左右珥及背气、白虹。五年十一月壬戌,月晕,左右珥及背气,又生白虹,贯右珥。七年六月丁丑,日晕,随生重半晕及左右珥。

  天顺元年二月庚戌,辰刻,日交晕,左右珥,旋生抱气及左右戟气,白虹贯日。未刻,诸气复生。辛亥,日交晕,左右珥及戟气,白虹贯日,弥天者竟日。二年二月乙卯,日交晕,上有背气,白虹贯日。七年正月戊戌,月生连环晕。

  成化二年四月壬寅,日交晕,右有珥。十一年六月己酉,日重晕,左右珥及背气。十二年正月甲子,日交晕。二十年二月己未,日生白虹,东北亘天。二十一年十月癸巳,巳刻,日晕,左右珥。未刻,复生,又生抱气背气。二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日晕,左右珥,又生背气及半晕。

  弘治二年正月甲戌,午刻,日晕,白虹弥天。丙戌,日交晕,左右珥,白虹弥天。二月壬寅,日生左右珥及背气,又生交晕、半晕及抱、格二气。十一月戊辰,月晕连环,贯左右珥。四年二月庚戌,午刻,日交晕,左右珥,下生戟气,白虹弥天。六年十一月乙巳,月晕,左右珥,连环贯之。十八年二月己巳,月晕,左右珥,白虹弥天。

  正德元年正月乙酉,日晕,上有背气,左右有珥,白虹弥天。十二月辛酉,月晕,白虹弥天,甲子,如之。

  嘉靖元年四月癸未,月生连环晕。二年正月己酉,月晕,连环左右珥。七年正月乙亥,日重晕,两珥及戟气,白虹弥天。十三年二月壬辰,白虹亘天,日晕,左右珥及戟气。十八年十二月壬午,立春,日晕右珥,白虹亘天。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月晕连环。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晕,左右珥,上抱下戟,白虹弥天。

  隆庆五年三月辛巳,日晕,有珥,白虹亘天。

  万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晕,黑气蔽天。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连环晕,下有背气,左右戟气,白虹弥天。

  天启元年二月甲午,日交晕,左右有珥,白虹弥天。三年十月辛巳,日生重半晕,左右珥。

  崇祯八年二月丙午,白虹贯日。

  ▲星变

  洪武二十八年闰九月辛巳,垒壁阵疏拆复聚。二十九年八月戊子,钦天监言,井宿东北第二星,近岁渐暗小,促聚不端列。三十一年五月癸亥,垒壁阵疏者就聚。正统元年九月丁巳,狼星动摇。十四年十月辛亥,如之。成化六年丁巳,荧惑无光。十三年九月乙丑朔,岁星光芒炫耀而有玉色。正德元年八月,大角及心中星动摇,北斗中璇、玑、权三星不明。万历四十四年,权星暗小,辅星沉没。四十六年九月,太白光芒四映如月影。天启五年七月壬申,荧惑色赤,体大,有芒。崇祯九年十二月,荧惑如炬,在太微垣东南。十二年十月甲午,填星昏晕。十三年六月,泰阶拆。九月,五车中三柱隐。十月,参足突出玉井。后四年二月,荧惑怒角。三月壬辰,钦天监正戈承科奏,帝星下移。已,又轩辕星绝续不常,太小失次。文昌星拆,天津拆,瑶光拆,芒角黑青。

  ▲星流星陨

  灵台候簿飞流之记,无夜无有,其小而寻常者无关休咎,择其异常者书之。

  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有赤星如桃,起天桴至垒壁阵,抵羽林军,爆散有声。五小星随之,至士司空旁,发光烛天,忽大如碗,曳赤尾至天仓没,须臾东南有声。二十一年八月乙巳,赤星如杯,自北斗杓东南行三丈余,分为二,又五丈余,分为三,经昴宿复为二,经天廪合为一,没于天苑。

  永乐元年闰十一月丁卯,有星色苍,大如斗,光烛地,出中天云中。西南行,隆隆有声,入云中。二年五月丙午,有赤星大如斗,光烛地,出中天,西北行入云中。十六年,有星大如斗,色青赤,光烛地,自柳东行至近浊。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有星如盏,色青白,光烛地,起东南云中。西北行,入云中,有声如炮。七月庚寅,有星如碗,色赤有光,自奎入参炸散,众星摇动。

  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有星大如碗,光赤,出卷舌,东行过东井坠地,有声如雷。

  正统元年八月乙酉,昏刻至晓,大小流星百余。四年八月癸卯,大小流星数百。十四年十月癸丑,有星大如杯,赤光烛地,自三师西北抵少弼,尾迹化苍白气,长五尺余,曲曲西行。十二月戊申,有星大如杯,色青白,有声,光烛地。自太乙旁东南行丈余,发光大如斗,至天市西垣没,四小星随之。

  景泰二年六月丙申,太小流星八十余。八月壬午,有赤星二,一如桃,一如斗,光烛地。一出紫微西藩北行,至阴德,三小星随之;一出天津,东南行至河南,十余小星随之。尾迹炸散,声如雷。

  天顺三年四月癸丑,有星大如碗,赤光烛地,自左旗东南行抵女宿,尾迹炸散。八年二月壬子,有星如碗,光烛地,自天市至天津,尾化苍白气,如蛇形,长丈余,良久散。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延绥波罗堡有星二,形如辘轴,一坠樊家沟,一坠本堡,红光烛天。二十年五月丙申,有大星坠番禺县东南,声如雷,散为小星十余。既而天地皆晦,良久乃复。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申刻,有火光自中天少西下坠,化白气,复曲折上腾有声。逾时,西方有赤星大如碗,自中天西行近浊,尾迹化白气,曲曲如蛇行良久,正西轰轰如雷震。

  弘治元年八月戊申,巳刻,南方流星如盏,自南行丈余,大如碗,西南至近浊,尾化白云,屈曲蛇行而散。四年十月丁巳,有星赤,光如电,自西南往东北,声如鼓。陨光山县,化为石如斗。光州商城亦见大星飞空,如光山所见。十一月甲戌,星陨真定西北,红光烛天。西南天鸣如鼓,又若奔车。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有星昼陨。八年四月辛未,有星如轮,流至西北,陨于铅山县,其声如雷。九年闰三月戊午,平凉东南有流星如月,红光烛地,至西北止,既而天鼓鸣。十年正月壬子,有星大如斗,色黄白,光长三十余丈,一小星随之,陨于宁夏西北隅。天鸣如雷者数声。九月乙巳,有星如斗,光掩月,流自西北,陨于永平,有声。十一年正月癸亥,有流星陨于肃州,大如房,响如雷,良久灭。十月壬申,晓,东方赤星如碗,行丈余,光烛地,东南行,小星数十随之。十四年闰七月辛巳,山东有星大如车轮,赤光烛天,自东南往西北,陨于寿光。天鼓鸣。十六年正月己酉,南京有星昼流。

  正德元年十二月庚午,有星如碗,陨宁夏中卫,空中有红光大二亩。二年八月己亥,宁夏有大星,自正南流西南而坠,后有赤光一道,阔三尺,长五丈。五年四月丁亥,雷州有大星如月,自东南流西北,分为二,尾如彗,随没,声如雷。六年八月癸卯,有流星如箕,尾长四五丈,红光烛天。自西北转东南,三首一尾,坠四川崇庆卫。色化为白,复起绿焰,高二丈余,声如雷震。十五年正月丁未,酉刻,有星陨于山西龙舟谷巡检司厅事,四月丙戌,陕西巩昌府有星如日,色赤,自东方流西南而陨。天鼓鸣。

  嘉靖十二年九月丙子,流星如盏,光照地,自中台东北行近浊,尾迹化为白气。四更至五更,四方大小流星,纵横交行,不计其数,至明乃息。十四年九月戊子,开封白昼天鼓鸣。有星如碗,东南流,众小星从之如珠。十九年五月辛丑,星陨枣强,为石四。

  万历三年五月癸亥,昼,景州天鼓鸣。陨星二,化为黑石。四年十一月甲午,有四星陨费县,火光照地。质明,落赤点于城西北,色如朱砂,长二里,阔一二尺。是月,临漳有星长尺许,白昼北飞。十三年七月辛巳,有星如碗,陨于沈丘莲花集。天鼓鸣。十五年六月丙寅,平阳昼陨星。丁卯,辰刻,有星如斗,陨于平阴,震响如雷。十七年正月庚申,有星陨西宁卫,大如月。天鼓鸣。二十年二月丙辰,有三星陨闽县东南。二十二年正月戊戌,保定青山口有大飞星,余光若彗,长二十余丈。二十七年三月庚子,盖州卫天鼓鸣,连陨大星三。三十年九月己未朔,有大星见东南,赤如血,大如碗,忽化为五,中星更明,久之会为一,大如簏。辛巳,有大小星数百交错行。十月壬辰,五更,流星起中天,光散七道,有声如雷。三十三年九月戊子,有星如碗,坠于南京龙江后营,光如火,至地游走如萤,移时灭。明日,复有星如月,从西北流至阅兵台,分为三,坠地有声。十一月,有星陨南京教场,入地无迹。三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有星陨于泾阳、淳化诸县,大如车轮,赤色,尾长丈余,声如轰雷。三十八年二月癸酉,有星大如斗,坠阳曲西北,碎星不绝。天鼓齐鸣。四十一年正月庚子,真定天鼓鸣。流星昼陨有光。四十三年三月戊申,昼,星坠清丰东流邨,声如雷。四十六年十月,辛酉,有星如斗,陨于南京安德门外,声如霹雳,化为石,重二十一斤。

  天启三年九月甲寅,固原州星陨如雨。

  崇祯十五年夏,星流如织。后二年三月己丑朔,有星陨于御河。

  ▲云气

  洪武四年四月辛丑,五色云见。戊申、乙酉,十一月壬戌,五年正月庚午、丙子,六月辛巳,七月己酉、壬子,八月己亥,六年六月丁丑,七月癸卯,七年四月丙午,五月丙戌、癸巳、甲午,六月乙未、乙卯,七月己卯,八月辛酉,八年正月壬申,四月丁未,五月庚午、癸未,六月壬辰、己亥,十月庚戌,九年八月癸巳,十四年九月甲申,十五年正月甲申,五月庚申,九月乙卯、丙寅,十一月辛酉,十八年四月癸巳、乙未,五月辛未、甲申,六月癸丑,十九年九月壬午,二十年十一月丁亥,五月乙酉,二十七年六月乙卯,并如之。

  永乐元年六月甲寅,日下五色云见。八月壬申,日珥随五色云见。八年二月庚戌,车驾次永安甸,日下五色云见。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武当山顶五色云见。十七年九月丙辰、十二月癸未,庆云见。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月下五色云见。

  洪熙元年二月癸酉、庚辰,三月乙未,俱五色云见。

  宣德元年八月庚辰,白云起东南,状如群羊惊走。十一月丙辰,北方有苍白云,东西竟天。二年十一月乙未,日下五色云见。四年六月戊子,夜五色云见。六年二月壬子,昏,西方有苍白云,南北竟天。十年三月丁亥,月生五色云。

  正统二年七月庚子,月生五色云。十月己丑,日生五色云。十二月癸亥,如之。三年七月己亥,夜,中天有苍白云,南北竟天,贯南北斗。八年十一月戊辰,夜,东南方有苍白云,东西亘天。九年十一月甲午,月生五色云。十年九月丁酉,日生五色云。十一月甲午,月生五色云。十四年十月庚申,昼生苍白云,复化为三,东西南北竟天。

  景泰元年六月乙酉,赤云四道,两头锐如耕垅状,徐徐东北行而散。八月甲戌,黑云如山,化作龙虎麋鹿状。九月丙寅,有苍白云气,南北亘天。二年六月戊寅,日上五色云。九月辛酉,夜苍白云三,东西竟天。三年正月癸亥,东南有黑云,如人戴笠而揖。四年十一月丁卯,月生五色云。天顺二年十月壬申,四年十月戊午,亦如之。

  成化二年三月辛未,白云起南方,东西竟天。十一年正月丙寅,月生五色云。十八年十月庚午,五色云见于泰陵。二十一年闰四月壬辰,开、濮二州,清丰,金乡,未、申时黑云起西北,化为五色,须臾晦如夜。

  弘治二年正月辛巳,日生五色云。十四年三月己酉朔,嘉靖十七年九月戊子,并如之。十八年二月庚子朔,当午,日下有五色云见,长径二寸余,形如龙凤。

  万历五年六月庚辰,祥云绕月。

  天启四年六月癸巳,午刻,南方五色云见。

卷三譯文

  恆星洪武十九年七月癸亥日,二十年五月丁丑日、七月壬寅日,二十一年十二月丁卯日,日、月、星三辰都在白天出現。

  弘治十八年九月甲午申刻,河鼓星、北斗星出現;庚子日,星星白天出現。

  正德元年二月癸酉日,北斗星白天出現。

  天啟二年五月壬寅日,有星宿隨著太陽白天出現。

  崇禎十六年十二月辛酉朔日,星星白天出現。

  景泰二年九月甲辰日,歲星白天出現。

  三年六月壬戌日,四年五月丁丑日,六月甲辰日,五年七月庚戌日、壬子日、癸亥日,六年七月丁酉日,天順元年五月丙子日,五年七月乙卯日,六年八月庚午日,七年三月乙巳日,成化十四年穴月庚子日,八月丁酉日,十六年七月丙申日,十八年九月癸亥日,二十年八月壬申日,弘治元年六月甲寅日,二年五月癸亥日,六月甲午日,五年十月己酉日,六年九月癸卯日,七年十一月癸卯日,九年二月辛亥日至甲寅日,四月壬午日,十年正月甲寅日至丙辰日,十一年八月甲申日,十三年四月庚子日至乙巳日,十四年六月壬辰日至乙末日,歲星都白天出現。

  十五年六月,歲星連日白天出現。

  十六年七月辛卯日,十七年七月壬子日,十八年五月乙未日,八月辛巳日至九月癸末日,正德元年十一月乙酉日,二年十一月辛酉日至丁卯日,六年三月壬寅日至四月壬申日,九年八月乙巳日至甲寅日,十二年十月甲子日至乙巳日,歲星都連日白天出現。

  嘉靖二年三月辛末日,二十九年八月戊寅日,歲星白天出現,入守井宿。

  崇禎十一年四月壬子日,歲星白天出現。

  熒惑景泰三年八月甲子日,熒惑星在西南方白天出現。

  太白洪武四年二月戊午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四月戊申日,六月壬午朔日,五年六月甲申日至丁亥日,十二月甲申日,八年八月丁巳日,九年二月乙巳日至己酉日,三月壬申日,十二年閏五月戊戌日,十三年七月甲午日,十五年四月丁亥日,七月戊申日、辛酉日,九月丁未朔日,十六年十月壬辰日至乙末日,十八年四月己亥日至辛丑日,六月丙申日至辛丑日、辛亥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九月戊寅日,太白星經天,與熒惑星同度。

  乙酉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丁亥日,太白星又白天出現,侵犯熒惑星。

  十月癸巳日至丙申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戊戌日至辛丑日,十九年十月甲申朔日至庚寅日。

  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二十年六月戊戌日,太白星經天。

  七月壬寅日至甲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二十一年四月己巳日,七月丙申日,二十三年三月丁亥日,二十四年八月辛巳,二十五年二月辛酉日,二十六年四月甲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八月庚子日,太白星與太陰星同時白天出現。

  建文四年七月庚子日,太白星經天。

  永樂元年五月癸未日、癸卯日,太白星都與太陰星同時白天出現。

  六月壬申,與太陰星白天出現。

  四年七月壬寅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五年八月丙申日,六年二月甲辰日,八年十月庚戌日,十二年九月癸末日,十五年七月己酉日,八月庚戌日,洪熙元年六月戊戌日,七月乙巳日,八月癸巳日,宣德六年十月乙巳日,八年九月戊戌日至甲寅日,九年十二月甲子日,十年七月丁亥日,正統四年七月壬子日,十月丙申日,六年五月庚戌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十一年七月甲申日,太白星經天。

  十三年二月辛酉,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四年正月辛亥日,八月丙子日,景泰元年十月乙酉日,二年五月庚子日、辛亥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壬子日,太白星經天。

  三年五月丁巳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一月壬戌日,五年正月甲戌日,二月丙戌日,六月癸卯日,七年正月戊戌日,天順元年四月甲午日,八月壬子日,二年十月己末日,三年四月癸亥日、癸酉日,四年十一月庚寅日,十二月丙戌日,五年正月丁末日,十二月癸巳日,六年六月己丑日,八月庚午日,七年閏七月辛酉日、癸末日,八年正月庚申日,成化元年二月癸未日,三年四月癸丑日,四年六月丙申日,六年六月丙戌日,七年八月癸卯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八年正月乙卯日,太白星經天,與太陽爭光明。

  十一年五月己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二年十月丙戌日,十三年十二月甲午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十四年六月庚子日,太白墾與歲星都白天出現。

  八月甲午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五年十二.月丙子日,十七年三月癸末日,八月癸亥日,十八年九月庚戌日,十九年四月癸亥朔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二十年八月壬申日,太白星與歲星都白天出現。

  二十一年十一月丙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二十二年六月己丑日,二十三年九月丙午日,弘治元年五月庚午日,二年正月壬戌日,三月庚申日,五月丙戌日,八月癸巳日、庚子日,四年四月辛末日,五年五月乙亥日,十月辛酉日,六年十二月乙丑日,七年五月庚戌日,八年七月戊子日,九年二月己酉朔日,十年正月甲子日至丁卯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六月丙子日未刻,太白星經天。

  八月癸末日以及十一年十月辛巳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二年三月戊辰日至壬申日,八月庚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十三年四月庚子日至乙巳日,太白星輿歲星同時白天出現。

  十月丁末日、己酉日,十四年十二月庚戌日,十五年五月庚寅日至癸巳日,十六年七月壬辰日,十七年二月戊戌日以及六月癸亥日,十八年二月壬戌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五月辛亥日,太白星經天。

  八月癸亥日至戊辰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正德元年十月己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二年正月庚辰日,太白星經天。

  三月戊辰,太白星白天出現。

  三年五月乙巳日至丁末日,十月己卯日、庚辰日,四年十月戊戌日至乙巳日,五年五月丙子日,六年七月壬申日至八月癸末日,八年正月丙戌日至己丑日,四月壬戌日、癸亥日,八月庚戌a至乙卯日,九年十一月甲申日至十二月壬辰日,十一年六月甲寅日至己末日,十四年八月丙寅日至庚辰日,十五年正月己未日至二月辛酉日,十六年八月丁亥日,嘉靖元年九月辛末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二年三月辛末日,太白星輿歲星都白天出現。

  三年四月庚戌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五年五月庚子日,十一年四月癸巳日,十月辛巳日、戊子日,十一月甲寅日,十三年閏二月庚申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五月癸巳日,太白星與月亮同時在白天出現。

  十七年九月辛卯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十八年四月癸亥日,十一週壬寅日,二十年十一月乙巳日至丁末日,二十二年七月丙午日,二十三年二月辛巳日,二十四年閏正月戊寅日,二十五年十月辛卯日,二十六年四月丙申日,二十七年四月丁巳日,十一月丙戌日至乙未日,二十八年十一月乙酉日至己丑日,二十九年六月戊申日、甲寅日,三十年六月丙子日至辛巳日,三十一年正月丙戌日至丙申日,三十二年二月辛末日至甲戌日,七月戊辰日至辛末日,三十五年五月壬午日,十月癸卯日至丙午日,三十六年十二月庚辰朔日,三十八年七月癸酉日,三十九年正月庚寅日至壬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四十年三月丙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現,歷時二十四日。

  八月辛末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四十一年九月乙末日,四十二年四月己巳日至壬申日,四十三年五月甲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十月戊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現,歷時二十二日。

  四十五年正月己亥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隆慶元年七月辛酉日,二年正月甲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三年三月甲子日,太白星白天出現,歷時二十二日。

  四年十一月乙丑日至丁卯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萬曆十一年七月辛丑日,十二年七月癸巳日,十六年九月丁丑日,二十一年八月甲午日,二十四年十月丙寅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二十七年九月辛卯日,太白星經天。

  三十七年三月辛丑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三十八年十月辛巳日,四十年五月壬寅日,天啟二年二月丙戌日,三年三月丁巳日,十二月乙丑日,五年四月癸末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七月癸酉日,太白星經天。

  崇楨元年七月壬戌日,太白星白天出現。

  三年四月己卯日,十二月丙辰日,太白星都白天出現。

  《史記,天官書》記載有客星的名稱,但是沒有詳細記載它的形體狀貌。

  敘述國皇、昭明等怪異星宿十分詳備,但是沒有瑞星、妖星的名稱。

  既然這樣,那麼所謂客星,是說的那些不常見的星宿,大概是眾多的怪異星宿的總名,而不是專門屬於某種星宿。

  李淳風記錄晉、隋的天文,才分出景星、含譽星之類作為瑞星,彗星、孛星、國皇星之類作為妖星,又把周伯星、老子星作為客星,自稱其說來自漢末劉椒的《劑州佔》。

  含譽星,是所謂的瑞星,而光芒卻好像彗星;國皇星,是所謂的妖星,而形狀光色又類似南極老人星。

  瑞星與妖星果真有確切的界限嗎?並且周伯這同一顆星宿。

  既把它歸屬到瑞星,說見到此星,國家將太平昌盛;又把它歸屬到客星,說見到此星,國家將起兵禍,有喪亂。

  關於它的解說像這樣,果真可以作為法則嗎?司馬遷不再區別,確實有原因。

  現在考察《實錄》,彗星、孛星等變異現象特別多,都另外記載。

  老人星,長江以南經常出現,燕京卻必定沒有出現的道理,所以不記載。

  其餘的全部屬於客星,把它們編排出來。

  洪武三年七月,太史上奏,說文星出現。

  九年六月戊子日,有異星大小如同彈丸,白色。

  停留在天倉星,經過外屏、捲舌星,侵入紫微垣,掠過文昌星,指向內廚星,侵入張宿。

  七月乙亥隱沒不見。

  十一年九月甲戌日,有異星在五車星東北出現,發出一丈多長的光芒,掠過內階星,侵入紫微宮,掠過北極五星,侵犯束垣少宰星,侵入天市垣,侵犯天市星。

  到十月己末日,隱沒入雲不再出現。

  十八年九月戊寅日,有異星出現在太微垣,侵犯右執法星,出端門星。

  乙酉日,侵入翼宿,彗光長一丈多。

  到十月庚寅日,侵犯軍門星,彗光掠遇天廟星。

  二十一年二月丙寅日,有異星出現在東壁宿,占驗說“文士效勞”。

  皇帝非常高興,認為是將要策試進士的徵兆。

  永樂二年十月庚辰日,輦道星東南有異星如燈盞,黃色,光芒潤澤而不動。

  二十二年九月戊戌日,有異星出現在斗宿,大如碗,黃白色,光芒燭照地上,有聲音,像拋撒沙石。

  宣德五年八月庚寅日,有異星在南河旁出現,如彈丸一樣大,色呈青黑,共二十六天才役滅。

  十月丙申日,蓬星在外屏南出現,向東南執行,經過天倉星、天庾星,八天後沒滅。

  十二月丁亥日,有異星如同彈丸,在九脖星旁出現,呈黃白色,光芒潤澤,十五天後隱沒。

  六年三月壬午日,該星又出現。

  八年閏八月戊午日,有景星三顆,在西北方天門出現,青色、赤色、黃色各一顆,大如碗,明朗清爽潤澤,許久聚合呈半月形狀。

  丁丑日,在東南方有黃赤色出現,像星星,又不是星星,像雲彩,又不是雲彩,大概應歸屬於邪星。

  景泰三年十一月癸末日,在鬼宿積屍氣旁有異星出現,緩緩向西執行。

  天順二年十一月癸卯日,有異星在星宿出現,呈白色,向西執行,至丙午日,它的形體隱微,形狀如同粉絮,在軒轅星旁邊。

  庚戌日,發出五寸光芒,侵犯爐星位次的西北星,至十二月壬戌日,在束井宿隱沒。

  五年六月壬辰日,天市垣宗正旁,出現粉白的異星,至乙未日,變化成白氣而消逝。

  六年六月丙寅日,有異星在策星旁邊出現,呈蒼白色,侵入紫微垣,侵犯天牢星,至癸末日,停留在中臺下,形體漸漸隱微。

  弘治三年十二月丁巳日,有異星在天市垣出現,向東南執行。

  戊辰日,在天倉星下出現,漸漸移向壁宿。

  七年十二月丙寅日,有異星在天江星旁出現,緩緩執行,靠近斗宿,至八年正月庚戌日.,侵入危宿。

  十二年七月戊辰日,有異星在天市垣宗星旁出現,侵入紫微垣的束藩,經過少宰星、尚書星,抵達太子後官,從西藩少輔旁出,至八月己丑日役滅。

  十五年十月戊辰日,有異星從天廟旁出現,從張宿抵達翼宿,又後移至張宿,戊寅日沒滅。

  正德十六年正月甲寅朔日,東南方有異星如火,變成白色,長約六七尺,橫互於東西,又變化成勾屈形狀,許久才消散。

  嘉靖八年正月立春日,長星橫豆於天,七月又像這樣。

  十一年二月壬午日,有異星在東南出現,呈蒼白色,有光芒,累計十九日才役滅。

  十三年五月丁卯朔日,有異星在媵蛇出現,經過天廄星侵入閣道,二十四日才役滅。

  十五年三月戊午日,有異星在天桔星旁出現,向東執行,經過天廚星,向西侵入天漢,至四月壬辰日隱沒。

  二十四年十一月壬午日,有異星在天桔出現,侵入箕宿,轉向東北執行,一個多月隱沒。

  萬曆六年正月戊辰日,有大星如同太陽,從西方出現,眾星都向西環繞。

  十二年六月己酉日,有異星從房宿出現。

  三十二年九月乙丑日,尾宿的分野有異星如同彈丸,色呈赤黃,在西南方出現,至十月而隱沒。

  十二月辛酉日,從東南方轉出,仍在尾分。

  第=年二月漸漸暗下去,八月丁卯日才沒滅。

  三十七年,有大星在西南出現,光芒四射。

  四十六年九月乙卯日,東南方有一道白氣,寬一尺多,長二丈多,向東執行到幹宿,向西侵入翼宿,十九天才沒滅。

  十一月丙寅日,早晨,有花白的異星在東方出現。

  天啟元年四月癸酉日,赤星在東方出現。

  崇禎九年冬天,天狗星在豫的分野出現。

  彗星的光芒依附於太陽而產生,所以傍晚出現的必定指向東方,清晨出現的必定指向西方。

  孛星也是彗星的同類,它的光芒之氣向四方散發,天文家說它預示的災禍比彗星還嚴重。

  洪武元年正月庚寅日,彗星在昴宿、畢宿出現。

  三月辛卯日,彗星出現在昴宿北大陵星、天船星之間,長八尺多,指向文昌星,靠近五車星,四月己酉日,在五車星北隱沒。

  六年四月,彗星三次侵入紫微垣。

  二十四年四月丙子日,彗星二顆,一顆侵入紫微垣閭闔門,侵犯天床星;一顆侵犯六甲,掠過五帝內座。

  丞樂五年十一月丙寅日,彗星出現。

  宣德六年四月戊戌日,有彗星在柬井宿光芒四射,長五尺多。

  七年正月壬戌日,彗星在東方出現,長一丈多,彗尾掃掠天津,向東南執行,十月才役滅。

  這一月的戊子日,彗星又在西方出現,十七天才役滅。

  八年閏八月壬子日,彗星在天倉星旁出現,長一丈左右。

  己已日,侵入貫索,掃掠七公星。

  己卯,又侵入天市垣,掠過晉星,二十四天後役滅。

  正統四年閏二月己丑日,彗星在張宿旁出現,大如彈丸。

  丁酉日,長五丈多,向西執行,掠迥酒旗星,向北斜行,侵犯鬼宿。

  六月戊寅日,彗星在畢宿旁出現,長一丈多,指向西南,總共五十五日才沒滅。

  九年七月庚午日,彗星在太微柬垣出現,長一文左右,累日漸漸增長,至閏七月己卯日,侵入角宿而役減。

  十四年十二月壬子日,彗星在天市垣市樓星旁出現,經歷尾度,長二尺多,至乙亥日沒滅。

  景泰元年正月壬午日,彗星在天市垣外出現,掃掠天紀星。

  三年三月甲午朔日,有彗星在畢宿放射光芒。

  七年四月壬戌日,彗星於東北在胃宿出現,長二尺,指向西南。

  五月癸酉日,漸漸長達一丈多。

  戊子日,彗星於西北在柳宿出現,長九尺多,掃掠侵犯軒轅星。

  甲午日,彗星在張宿出現,長七尺多,掃掠太微垣北,向西南執行。

  六月壬寅日,侵入太微垣,畏一尺多。

  十二月甲寅日,彗星又在畢宿出現,長五寸,向東南執行,漸漸變長,至癸亥日役滅。

  天順元年五月丙戌日,彗星在危宿出現,好像動搖的樣子,向東執行一度,光芒長五寸,指向西南。

  六月癸巳朔日,在室宿出現彗星,長一丈多,從尾宿至束壁星,侵犯天大將軍、捲舌第三星、井宿水位星南第二星。

  十月己亥日,彗星在角宿出現,長五寸多,指向北面,侵犯角宿北星以及平道柬星。

  五年六月戊戌日,彗星出現在東方,,指向西南,侵入井度。

  七月丙寅日才汝滅。

  成化元年二月,彗星出現。

  三月,又出現在西北,長三丈多,經歷三月而沒滅。

  四年九月己末日,有異星在星宿五度出現,向東北執行,過了五天,光芒長三丈多,尾部指向西南,變成彗星。

  那以後,早晨在東方出現,黃昏在室宿出現,向南侵犯三公、北斗、瑤光、七公等星,轉入天市垣。

  執行出天市垣後,漸漸變小,侵犯天屏西第一星。

  十一月庚辰日才役滅。

  七年十二月甲戌日,彗星在天田星出現,指向西方,隨即向北執行,侵犯右攝提,掠過太微垣上將星及倖臣、太子、從官星,彗尾指向正西,橫掠太微垣郎位。

  己卯日,光芒長大,東西直至天邊。

  向北執行二十八度多,侵犯天槍星,掃掠北斗、三公、太陽,侵入紫微垣內,正午還能見到。

  從帝星、北斗、魁、庶子、後官、勾陳、天樞、三師、天牢、中臺、天皇大帝、上衛、閣道、文昌、土臺等星,沒有不侵犯的。

  乙酉日,向南執行,侵犯婁、天河、天陰、外屏、天困等星。

  八年正月丙午日,執行於奎宿外屏,漸漸微弱,很久才沒滅。

  弘治三年十一月戊戌日,彗星在天津南出現,彗尾指向東北。

  侵犯人星,經過杵臼。

  十二月戊申朔日,侵入營室星。

  庚申日,侵犯天倉。

  十三年四月甲午日,彗星在壘壁陣上出現,侵入室壁之間,漸漸變長三尺多。

  指向離宮,掠過造父,經過太微垣,漸漸微弱。

  侵入紫微垣,靠近女史星,侵犯尚書星,六月丁酉日役滅。

  璽德元年七月己丑日,有異星在紫微垣西藩外出現,大如彈丸,色彩蒼白。

  遇了幾天,有微弱光芒出現在參宿、井宿之間,漸漸變長二尺,像掃帚,向西北執行至文昌星。

  庚子日,彗星出現,有光芒,流向東南,長三尺。

  經過三天,長五尺左右,掃掠下臺上星,侵入太微垣。

  十五年正月,彗星出現。

  嘉靖二年六月,有彗星在天市放出光芒。

  十年閏六月乙巳日,彗星在束井出現,長一尺多,掃掠軒轅第一星。

  光芒漸漸變長,到翼宿,長七尺多。

  向東北掃掠天樽星,侵入太微垣,掃掠郎位,行經角度,向東南掠遇亢宿北第二星,漸漸收斂,共計三十四天而沒滅。

  十一年八月己卯日,彗星在東井出現,長一尺左右。

  後來向東北執行,經過天津,漸漸長到一丈多。

  掃掠太微垣等星及角宿、天門星,到十二月甲戌日,共計一百一十五日而沒減。

  十二年六月辛巳日,彗星在五車星出現,長五尺多,掠遇大陵星及天大將軍星。

  漸漸變長到一丈多,掃掠合道,侵犯媵蛇星,到八月戊戌日役滅。

  十八年四月庚戌日,彗星出現,長三尺左右,光芒指向東南,掃掠軒轅北第八星,十日才沒滅。

  三十三年五月癸亥日,彗星在天權星旁出現,侵犯文昌星,執行侵入,靠近畢宿,共計二十七天而役減。

  三十五年正月庚辰日,驁星在進賢星旁出現,長一尺左右,指向西南,漸漸長到三尺多。

  掃掠太微垣,駐留在相星東北,侵入紫微垣,侵犯天床星,四月二日沒滅。

  三十六年九月戊辰日,彗星在天市垣列肆旁出現,指向東北,至十月二十三日役滅。

  隆慶三年十月辛丑朔日,彗星在天市垣出現,指向東北,至庚申日沒減。

  萬曆五年十月戊子日,彗星在西南出現,呈蒼白色,長敷丈,尾氣形成白虹狀。

  從尾宿、箕宿越過斗宿、牛宿,逼近女宿,整月才汝滅。

  八年八月庚申日,彗星在東南方向出現,每夜漸漸變長,任意執行在河漢共七十多天。

  十年四月丙辰日,彗星在西北出現,形狀像白絹,彗尾指向五車星,經過二十多天才役滅。

  十三年九月戊子日,彗星在羽林星旁出現,長一尺左右。

  每晚向東行,漸漸變小,到十月癸酉日浚滅。

  十九年三月丙辰日,西北方有異星如像彗星,長一尺多。

  經過胃、室、壁宿,長二尺。

  閏三月丙寅朔日,侵入婁宿。

  二十一年七月乙卯日,彗星在束井出現。

  乙亥日,倒行侵入紫微垣,饅犯華蓋星。

  二十四年七月丁丑日,彗星在西北方向出現,大如彈丸。

  侵入翼宿,長一尺多,向西北執行。

  三十五年八月辛酉朔日,彗星在束井出現,指向西南,漸漸行往西北。

  壬午日,從房宿經過心宿役滅。

  四十六年十月乙丑日,彗星在氐宿出現,長一丈多,指向東南,漸漸指向西北。

  掃掠侵犯太陽守星,侵入亢度,向西北掃掠北斗星、璇璣星、文昌星、五車星,逼近紫微垣右,到十一月甲辰日役滅。

  四十七年正月末,彗星在東南出現,長數百尺,光芒向下放射,末端彎曲而尖銳,不久在東北方出現,不久又在西面出現。

  崇禎十二年秋天,彗星在參分出現。

  十三年十月丙戌日,彗星出現。

  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壬戌日至甲子日,天鼓鳴響,晝夜不停息。

  二十八年三月戊午日黃昏,天空嗚響,如同風與水相搏擊,至一更才停止。

  九月戊戌日,初鼓時分,天空鳴響,如流水傾瀉,從東北向南,至二更才停止。

  宣德元年八月戊辰日黃昏,天空嗚響,像來勢猛烈的大雨,一次接著一次傳來,從東南向西南,很久才停息。

  辛未日,東南天空鳴響,聲音像敲擊萬鼓。

  正統十年三月庚寅日,西北天空鳴響,像烏群集而飛。

  正德元年二月壬子日晚上,東北方向天空鳴響像風與水相搏擊發出的聲音,達五七次。

  隆慶二年八月甲辰日,絳州西此天空分裂,從丑時到寅時才合攏。

  萬曆十六年九月乙丑日,甘肅石灰溝天空嗚響,雲中有像狗狀的東西,到處亂叫,有聲音。

  崇禎元年三月辛巳日,拂曉,天空赤色像鮮血,對映到窗牖上都變成了紅色。

  十年九月,每天早晨和傍晚,天呈赤黃色。

  洪武二年十二月甲子日,太陽中有黑色的斑點。

  三年九月戊戌日,十月丁巳日,十一月甲辰日,四年三月戊戌日,五月壬子日至辛巳日,九月戊寅日,五年正月庚戌日,二月丁末日,五月甲子日,七月辛末日,六年十一月戊戌朔日,七年二月庚戌日至甲寅日,八年二月辛亥日,九月癸未日,十二月癸丑日,十四年二月壬午日至乙酉日,十五年閏二月丙戌日,十二月辛巳日,都出現了那樣的天象。

  正統元年八月癸酉日至己卯日,月亮出入的時候都有遊動的氛氣,呈赤色,沒有光亮。

  十四年八月辛末日,月亮白天出現,與太陽競爭光明。

  十月壬申日,太陽上有黑氣像煙霧,不久,發射出紅光,散佈的光焰像火一樣。

  景泰二年四月己卯日,月光如赭色。

  七年九月丙子日,太陽變成赤色。

  天順二年閏二月己巳日,太陽沒有光澤,不久變成赤色,如同赭色。

  三年八月丁卯日,太陽如同赭色。

  六年十月丙子日,太陽赤紅如鮮血。

  七年四月癸末日,又像那樣。

  乙酉日,太陽變成白色。

  八年二月己亥日,太陽沒有光澤。

  成化五年閏二月己卯日,太陽變成白色。

  十一年二月己亥日,太陽像赭色。

  四月辛卯日,又像那樣。

  十三年三月壬申日,太陽呈白色,沒有光澤。

  十月辛卯日,十四年三月庚午日,十六年三月丙戌日,都像那樣。

  十七年三月丁酉日,太陽呈赤色如同赭色。

  十八年四月壬寅日,太陽呈赤色,沒有先澤。

  十二月癸酉日,太陽呈赤色如同赭色。

  二十年二月癸酉日,又像那樣。

  弘治元年十一月己卯日,月亮生出光芒,像牙齒,長三尺多,呈蒼白色。

  十八年八月癸酉日至九月甲午日,太陽沒有光澤。

  嘉靖元年正月丁卯日,太陽慘白,變成青色,沒有光澤。

  二十八年三月丙申日至庚子日,太陽呈慘白色。

  三十四年十二月庚申晦日,太陽忽然暗淡下來,有數十個青色、黑色、紫色的日影如同盤子,互相挨擠,很久之後,變成千百個日影,飛揚飄蕩於滿天,向西北散去。

  萬曆二十五年三月癸丑日,黑色的日影二三十個,迴旋環繞在太陽的旁邊,不久,被雲遮蔽,不再出現。

  五月辛卯朔日,太陽光旋轉飄蕩,隨即變成黑色的餅團。

  三十年三月甲申日,太陽光照射地上,呈黃赤色。

  三十五年十一月丙午日,太陽呈赤色,沒有光澤,照射到地上,如同鮮血。

  四十二年三月庚辰日,太陽赤黃如赭色,像鮮血的現象達好幾天。

  四十四年八月戊辰日,太陽中有黑色的光。

  四十六年閒六月丙戌日至戊子日,黑氣從太陽中出入,互相摩擦振盪。

  玉啟四年正月癸末日,太陽呈赤色,沒有光澤,宥二三個黑點在旁邊飄蕩,漸漸達到一百個左右,一共經歷四天。

  二月壬子日,太陽淡黃,沒有光澤。

  癸丑日,黑色的日影在太陽旁摩擦振盪。

  四月癸酉日,太陽中有黑氣摩擦振盪。

  十二月辛巳日,午時,既不是煙,也不是霧的氛氣,覆蓋在太陽上,摩擦振盪,像覆蓋,像吞沒,整個天空都變成了赤色。

  塞禎四年正月戊戌日,太陽的顏色像鮮血,照著人和物體都呈赤色。

  二月乙巳朔日,太陽赤紅像鮮血,沒有光澤。

  十月丙午日,月亮白天出現。

  十一年十一月癸亥日,太陽中有黑點以及黑色、青色、白色的雲氣。

  太陽落山時,光芒摩擦振盪像兩個太陽。

  十二年正月己未朔日,太陽呈白色,沒有光澤。

  辛酉日。

  太陽摩擦振盪一整天,有氛氣從太陽中出來,像鏡子裡噴發出花朵。

  二月庚子,太陽的旁邊有紅色、白色的丸球,又有白色的光芒和黑色的氛氣交相掩映,太陽光摩擦振盪。

  十三年九月己巳日,兩顆太陽一起出現,到辰時才合併成一顆,落山時又分成兩顆。

  十四年正月壬寅日,太陽呈青色,沒有光澤。

  後三年正月癸丑日,有異星侵入月中。

  三月壬寅日,日色沒有光澤的現象長逵二十天。

  洪武六年三月戊辰日,太陽交相出現光暈。

  十年正月己巳日,白包長虹穿日而過。

  十二月甲子日,白虹又穿日而過。

  十二年四月庚申日,太陽交相出現光暈。

  十四年正月壬子日,太陽兩旁出現光暈,白色長虹穿日而遇。

  九月甲辰日,白色長虹穿日而遇。

  十五年正月丁末日、十九年三月己巳日、二十二年十二月戊午日,都如此。

  二十三年正月壬辰日,太陽出現暈圈,白虹穿遇珥暈。

  二十八年十一月乙亥日,太陽上赤色雲氣長五丈多,一會兒又產生直氣和背氣,都是青赤色。

  又產生半暈,兩道白虹穿遇珥暈,不久,滿天白虹穿日而遇。

  三十年二月辛亥日,白虹橫豆在天,穿日而過。

  永樂十八年閏正月癸末日,太陽產生重迭的半暈,上面有青赤色的背氣,左右有珥暈,白虹貫穿而過,隨著產生黃氣、壩氣。

  洪熙元年正月乙末日,太陽產生兩道珥暈,白色長虹貫穿它。

  四月丁末日,又如同那樣,並且又產生交暈。

  宣德元年正月庚戌日,太陽產生青赤色的埔氣,隨著又產生交暈,顏色黃赤色。

  二月己卯日,太陽出現兩道珥暈,又產生交暈,左右有珥暈,上面重疊了半暈和背氣。

  黃昏時,月亮產生兩道珥暈,白虹貫穿它。

  二年十二月甲戌日,月亮產生交暈,左右有珥暈,白色長虹貫穿它。

  三年三月庚寅日,太陽產生交暈,呈黃赤色,有兩珥暈以及背氣、戟氣各一道,都呈青赤色。

  丁酉日,出現日暈,又出現交暈以及戟氣二道。

  十二月己卯日,太陽產生交暈。

  五年正月癸亥日,太陽產生暈圈,隨著又生交暈。

  二月甲午日,太陽出現交暈,隨後又生戟氣。

  四月庚辰日,太陽產生兩珥暈,白虹貫穿它。

  六年二月甲寅日,太陽產生暈圈,隨著產生變暈以及重疊半暈和埔氣。

  八年九月戊戌日,辰時,太陽產生暈圈、兩珥暈和背氣,申時,各種雲氣再次產生。

  十年十二月辛亥日,太陽產生暈圈,白虹貫穿兩珥暈,有壩氣,隨著產生重疊半暈以及背氣。

  正統元年二月己酉日,白色長虹穿月而過。

  九月丁未日,又像那樣。

  十二月丙戌日,月亮產生背氣,左右出現珥暈,白虹貫穿它。

  三年四月庚辰日,太陽產生兩道珥暈,白虹貫穿它,隨後又生暈圈。

  十二月癸酉日,月亮產生兩珥暈,白虹貫穿它,隨著產生背氣。

  七年十二月辛丑日,月亮產生暈圈,白虹貫穿它。

  十一年正月乙末日,太陽產生背氣,白虹滿天。

  十四年八月戊申日,太陽出現暈圈,旁邊有戟氣,隨著產生左右珥暈和戴氣,東北方的虹霓如臼杵。

  景泰元年二月壬午日,酉時,太陽上出現四道黑色的雲氣,大約長三丈,離地一丈左右,兩頭尖銳,穿日而過,它的形狀像魚。

  十二月甲午日,太陽出現交暈,上下的背氣各一道,兩旁的戟氣各一道。

  二年正月癸卯日,太陽產生左右珥暈,白虹貫穿它,隨著產生背氣。

  二月丙戌日,太陽出現交暈。

  三年正月丙辰日,太陽產生左右珥氣以及背氣、白虹。

  五年十一月壬戌日,月亮產生暈圈、左右珥暈以及背氣,又產生白虹,穿過右珥暈。

  七年六月丁丑日,太陽產生暈圈,隨著產生重疊半暈,以及左右珥暈。

  天順元年二月庚戌日,辰時,太陽交相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隨著產生抱氣和左右戟氣,白色長虹穿日而過。

  未時,眾雲氣又產生。

  辛亥日,太陽交相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和戟氣,白色長虹貫穿太陽而過,瀰漫滿天的現象達一整天。

  二年二月乙卯日,太陽交暈,上面有背氣,白色長虹穿日而過。

  七年正月戊戌日,月亮出現連環暈。

  成化二年四月壬寅日,太陽交暈,右邊有珥暈。

  十一年六月己酉日,太陽重暈,左右出現珥暈和背氣。

  十二年正月甲子日,太陽交暈。

  二十年二月己末日,太陽產生白虹,在東北橫豆天空。

  二十一年十月癸巳日,巳時,太陽產生暈圈,友右出現珥暈。

  未時,再次出現,又產生抱氣、背氣。

  二十三年十二月癸巳日,太陽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又產生背氣和半暈。

  弘治二年正月甲戌日,午時,太陽出現暈圈,白色長虹瀰漫滿天。

  丙戌日,太陽交暈,左右出現珥暈,白虹瀰漫滿天。

  二月壬寅日,太陽產生左右珥暈和背氣,又產生交暈、半暈以及抱、格二雲氣。

  十一月戊辰日,月亮產生連環暈,穿過左右珥暈。

  四年二月庚戌日,午時,太陽交暈,出現左右珥暈,下面產生戟氣,白色長虹彌滿天空。

  六年十一月乙巳日,月亮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連環貫穿。

  十八年二月己巳日,月亮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白色長虹瀰漫天空。

  正德元年正月乙酉日,太陽出現暈圈,上面有背氣,左右有珥暈,白虹瀰漫天空。

  十二月辛酉,月亮出現暈圈,白虹瀰漫天空,甲子日,也如此。

  嘉靖元年四月癸末日,月亮產生連環暈,二年正月己酉日,月亮出現暈圈,連環左右珥暈。

  七年正月乙亥日,太陽重暈,兩旁出現珥暈和戟氣,白虹瀰漫天空。

  十三年二月壬辰日,白虹橫豆天空,太陽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以及戟氣。

  十八年十二月壬午日,立春,太陽出現暈圈,右旁出現珥暈,白虹橫旦天空。

  二十一年十一月甲子日,月亮出現暈圈,形成連環。

  四十一年十一月辛丑日,太陽出現暈圈,左右出現珥暈,上面出現抱氣,下面出現戟氣,白虹瀰漫天空。

  隆慶五年三月辛巳日,太陽出現暈圈,有珥暈,白虹橫豆天空。

  萬曆三十五年正月庚午日,太陽出現暈圈,黑色雲氣遮蔽天空。

  四十八年二月癸丑日,太陽出現連環暈,下面有背氣,左右有戟氣,白虹瀰漫天空。

  天啟元年二月甲午日,太陽交暈,左右有珥暈,白虹瀰漫天空。

  三年十月辛巳日,太陽產生重迭半暈,左右出現珥暈。

  塞禎八年二月丙午日,白色長虹穿日而過。

  洪武二十八年閏九月辛巳日,壘壁陣星疏散開,又聚攏。

  二十九年八月戊子日,欽天監說,井宿東北第二星,接近歲星漸漸變暗變小,急促聚合而不直列。

  三十一年五月癸亥日,壘壁陣疏散的星星聚舍起來。

  正統元年九月丁巳日,狼星動搖不定。

  十四年十月辛亥日,又像那樣。

  成化六年丁已日,熒惑星汝有光亮。

  十三年九月乙丑朔日,歲星光芒閃耀,呈玉色。

  正德元年八月,大角星和心宿中星動搖不定,北斗中的璇、璣、權三星不明亮。

  萬曆四十四年,權星暗淡並且小,輔星沉沒。

  四十六年九月,太白星光芒四射像月影。

  天啟五年七月壬申日,熒惑星呈赤色,形體大,有光芒。

  崇禎九年十二月,熒惑星像火炬,在太微垣的東南方。

  十二年十月甲午日,鎮星昏暗而有暈圈。

  十三年六月,泰階星拆裂。

  九月,五車中三柱星隱沒。

  十月,參足突出玉井星。

  後四年二月,熒惑星光芒刺射角宿。

  三月壬辰日,欽天監正戈承科上奏說,帝星下移。

  隨後,軒轅星又時絕時績,沒有規則,大小失去位次。

  文昌星拆裂,天津星拆裂,瑤光星拆裂,芒角呈黑青色。

  靈臺記錄天文的簿冊對流星的記載,沒有哪一天晚上不記。

  那些小而平常的,無關吉凶,故選擇那些異常的記錄下來。

  洪武三年十月庚辰日,有赤色的星體像桃子,從天桴星開始,到壘壁陣星,抵達羽林軍星,爆炸散落有聲。

  五顆小星跟隨它,到土司空旁,發出光芒,燭照天空,忽然大如碗,拖著赤色的尾巴到達天倉星而隱沒,一會見東南方向有響聲。

  二十一年八月乙巳日,赤色星體如酒杯,從北斗杓向東南飛行三丈多,分裂成二顆,又行五丈多,分裂成三顆,經過昴宿,又合成二顆,經過天糜星,合成一顆,在天苑星隱沒。

  丞樂元年閏十一月丁卯日,有星體呈青蒼色,大如量鬥,光燭照至地,出現在中天雲中。

  向西南執行,發出隆隆的聲音,沒入雲中。

  二年五月丙午日,有赤色星體,大如量鬥,光燭照至地,出現在中天,向西北執行,沒入雲中。

  十六年,有星體大如量鬥,呈青赤色。

  光燭照至地,從柳宿向東執行接近濁。

  二十二年五月己亥日,有星體如小杯,呈青白色,光照至地,出現在東南雲中。

  向西北執行,役入雲中,有聲音如放大炮。

  七月庚寅日,有星體如碗,呈赤色,有光芒,從奎宿進入參宿,爆炸散落,眾星搖動。

  宣德元年十二月己巳日,有星體大如碗,光呈赤色,從捲舌出現,向東執行遇束井宿,墜落至地,有聲音如打雷。

  正統元年八月乙酉日,黃昏時到天亮,大小流星有一百多顆。

  四年八月癸卯日,大小流星有數百顆。

  十四年十月癸丑日,有星體大如杯子,赤色的光照到地上,從三師星西北抵達少弼,尾部的星跡變化成蒼白的雲氣,長五尺多,曲曲折折向西執行。

  十二月戊申日,有星體大如杯子,呈青白色,有聲音,光照至地。

  從太乙星旁向東南執行一丈多,發出光芒大如量鬥,到天市西垣隱沒,四顆小星跟隨。

  景泰二年六月丙申日,大小流星有八十多顆。

  八月壬午日,有赤色星體二顆:一顆大如桃子,一顆大如量鬥,光照至地。

  一顆出自紫微西藩向北執行,至陰德,有三顆小星跟隨;一顆出白天津星,向東南執行,至河南,十多顆小星跟髓。

  尾部的軌跡爆炸散開,聲響如打雷。

  天順三年四月癸丑日,有星體大如碗,赤色的光照到地上,從左旗星向東南執行,抵達女宿,尾部軌跡爆炸散開。

  八年二月壬子日,有星體大如碗,光照至地,從天市垣到天津星,尾部軌跡變化成蒼白的雲氣,像蛇的形狀,長一丈多,很久才散去。

  成化十二年十一月乙丑日,延綏波羅堡有星二顆,形體如輾軸,一顆在樊家溝墜落,一顆在本堡墜落,紅光照耀天空。

  二十年五月丙申日,有大星在番禺縣東南墜落,聲音如同雷響,分散成十多個小星體。

  隨後天地都晦暗下來,很久才恢復。

  二十一年正月甲申朔日,申時,有火光從中天稍西下墜,變化成白氯,又曲折向上升騰,有響聲。

  過了一個時辰,西方有赤色星體大如碗,從中天向西執行近濁,尾部軌跡變化成白氣,曲曲折折如蛇爬行很久,正西方有轟轟聲,如雷一樣震響。

  弘治元年八月戊申日,巳時,南方有流星大如小杯,從南方執行一丈多,大如碗,向西南行至近濁,尾部變化成白雲,曲折如蛇行而飄散。

  四年十月丁巳日,有星呈赤色,光芒如閃電,從西南往東北執行,聲音如擎鼓,墜落在光山縣,變成石頭,形狀如鬥。

  光州商城也出現大星體在空中飛遇,如同光山縣所見情形。

  十一月甲戌日,星體在真定西北墜落,紅光照耀天空。

  西南天空嗚聲如鼓,又好像是賓士的車子。

  七年五月,宣府、山西、河南有星體在白天墜落。

  八年四月辛末日,有星體像車輪,流動至西北方,在鉛山縣墜落,它的聲響如打雷。

  九年閏三月戊午日,平涼東南有流星如月亮,紅光照耀至地,到西北而停止,不久,天鼓鳴響。

  十年正月壬子日,有星體大如量鬥,呈黃白色,光長三十多丈,一顆小星星跟隨著它,在寧夏西北角墜落。

  天空嗚響如打雷的情況有好幾聲。

  九月乙巳日,有星體大如量鬥,光亮超過月亮,從西北流動,在永平墜落,有聲響。

  十一年正月癸亥日,有流星在肅州墜落,體大如房,響聲如雷,很久才消失。

  十月壬申日,早晨,東方有赤色星體,大如碗,執行一丈多,光照至地,向東南執行,有小星敷十顆跟隨它。

  十四年閏七月辛巳日,山東有星體大如車輪,赤光照耀天空,從東南往西北執行,在壽光墜落。

  天鼓q島響。

  十六年正月己酉日,南京有星體在白天墜流。

  正德元年十二月庚午日,有星大如碗,在寧夏中衛墜落,空中有紅光面積大二畝。

  二年八月己亥日,寧夏有大星體,從正南流向西南而墜落,後面有赤色的光一道,寬三尺,長五丈。

  五年四月丁亥日,雷州有大星體如月,從東南流向西北,分成三顆,尾部如彗星,隨之而役,聲如雷響。

  六年八月癸卯,有流星像箕,尾部長四五丈。

  紅光照耀天空。

  從西北轉向東南,三顆頭一條尾,在四川崇慶衛墜落,變化成白色,又產生綠色光焰,高二丈多,聲音如同打雷一樣震響。

  十五年正月丁未日,酉時,有星體墜落在山西龍舟谷巡檢司的廳堂上。

  四月丙戌日,陝西鞏昌府有星體如太陽,呈赤色,從東方流動到西南而墜落。

  天鼓鳴響。

  嘉靖十二年九月丙子日,流星如小杯,光照地上,從中臺東北執行近濁,尾部軌跡變化成白氣。

  四更至五更,四面八方大大小小的流星,縱橫交錯執行,不計其敷,到天亮才停息。

  十四年九月戊子日,開封在白天天鼓嗚響,有星體大如碗,向東南流動;眾多的小星體像珠子,跟隨著它。

  十九年五月辛丑日,星體在棗強墜落,變成四塊石頭。

  萬曆三年五月癸亥日,白天,景州天鼓鳴響。

  墜落兩顆星,變化成黑色的石頭。

  四年十一月甲午日,有四顆星墜落在費縣,火光照到地上。

  天亮時,在城西北落下赤色的星點,顏色像硃砂,長二里,寬一二尺。

  這一個月,臨漳有星體長一尺左右,白天向北飛流。

  十三年七月辛巳日,有星像碗,在沈丘蓮花集墜落。

  天鼓嗚響。

  十五年六月丙寅日,平陽在白天墜落星體。

  丁卯日辰時,有星體如量鬥,在乎陰墜落,震動的響聲如打雷。

  十七年正月庚申日,有星體在西寧衛墜落,大如月亮。

  天鼓嗚響。

  二十年二月丙辰日,有三顆星墜落在閩縣東南。

  二十二年正月戊戌日,保定青山口有大流星,餘光像彗星,長二十多丈。

  二十七年三月庚子日,蓋州衛天鼓鳴響,一連墜落三顆大星體。

  三十年九月己未朔日,有大星體在東南出現,色赤如血,大如碗,忽然變化成五顆,中間那顆星更明亮,很久之後會合成一顆,大如簏。

  辛巳,有大小星體數百顆交錯執行。

  十月壬辰日,五更時分,流星從中天出現,光分散成七道,有聲如打雷。

  三十三年九月戊子日,有星大如碗,墜落在南京龍江後營,光亮像火,到達地上如螢火遊走,一會兒,役滅。

  第二天,又有星像月殼,從西北流動到閱兵臺,分成三顆,墜落在地發出聲響。

  十一月,有星體墜落在南京教場,入地沒有痕跡。

  三十五年十一月癸巳日,有流星在涇陽、淳化等縣墜落,大如車輪.,呈赤色,尾長一丈多,聲響如轟隆隆的雷聲。

  三十八年二月癸酉日,有流星大如量鬥,墜落在陽曲西北,散碎的星體不斷。

  天鼓一齊鳴響。

  四十一年正月庚子日,真定天鼓鳴響。

  流星白天墜落,有光亮。

  四十三年三月戊申日,白天,流星墜落在清豐束流邨,聲音如打雷。

  四十六年十月,辛酉日,有星如量鬥,在南京安德門外墜落,聲音如霹靂,變化成石頭,重二十一斤。

  天啟三年九月甲寅日,固原州流星像雨一樣墜落下來。

  崇禎十五年夏天,流星墜落密集如織布。

  後二年三月己丑朔日,有流星在御河墜落。

  洪武四年四月辛丑日,五彩祥雲出現。

  戊申日、乙酉日,十一月壬戌日,五年正月庚午日、丙子日,六月辛巳日,七月己酉日、壬子日,八月己亥日,六年六月丁丑日,七月癸卯日,七年四月丙午日,五月丙戌日、癸巳日、甲午日,六月乙未日、乙卯日,七月己卯日,八月辛酉日,八年正月壬申日,四月丁末日,五月庚午日、癸末日,六月壬辰日、己亥日,十月庚戌日,九年八月癸巳日,十四年九月甲申日,十五年正月甲申日,五月庚申日,九月乙卯日、丙寅日,十一月辛酉日,十八年四月癸巳日、乙末日,五月辛末日、甲申日,六月癸丑日,十九年九月壬午日,二十年十一月丁亥日,五月乙酉日,二十七年六月乙卯日,都像那樣,出現五彩祥雲。

  永樂元年六月甲寅日,日下五彩祥雲出現。

  八月壬申日,日旁暈圈隨著五彩祥雲出現。

  八年二月庚戌日,皇上住永安甸,日下五彩祥雲出現。

  十一年六月戊申朔日,武當山頂五彩祥雲出現。

  十七年九月丙辰日、十二月癸末日,吉慶雲彩出現。

  二十二年十一月丙戌日,月下五彩祥雲出現。

  洪照元年二月癸酉日、庚辰日,三月乙未日,都有五彩祥雲出現。

  宣德元年八月庚辰日,白雲在東南升起,形狀像群羊受驚奔跑。

  十一月丙辰日,北方有蒼白的雲層,呈東西向佈滿整個天空。

  二年十一月乙未日,日下五彩祥雲出現。

  四年六月戊子日,晚上,五彩祥雲出現。

  六年二月壬子日,黃昏,西方有蒼白雲層,呈南北向佈滿整個天空。

  十年三月丁亥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正統二年七月庚子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十月己丑日,太陽生出五彩祥雲。

  十二月癸亥日,又像那樣。

  三年七月己亥日,晚上,天空之中有蒼白雲層,呈南北向佈滿整個天空,貫穿南北斗宿。

  八年十一月戊辰日,夜晚,東南方有蒼白雲層,呈東西向橫豆天空。

  九年十一月甲午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十年九月丁酉日,太陽生出五彩祥雲。

  十一月甲午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十四年十月庚申日,白天產生蒼白的雲層,又變化成三片,東西南北佈滿整個天空。

  景泰元年六月乙酉日,赤色的雲層四道,兩頭尖銳,像耕瓏的形狀,緩緩地向東北執行而消散。

  八月甲戌日,天空黑色的雲層像大山,變化成龍虎麋鹿的形狀。

  九月丙寅日,有蒼白的雲氣,南北向橫互天空。

  二年六月戊寅日,日上出現五彩祥雲。

  九月辛酉曰,夜晚有蒼白的雲層三道,呈東西向,佈滿整個天空。

  三年正月癸亥日,東南有黑雲,像人戴著笠拱著手。

  四年十一月丁卯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天順二年十月壬申日,四年十月戊午日,也像那樣。

  成化二年三月辛未日,白雲在南方升起,東西向佈滿整個天空。

  十一年正月丙寅日,月亮生出五彩祥雲。

  十八年十月庚午日,五彩祥雲在泰陵出現。

  二十一年閏四月壬辰日,開、濮二州,清豐、金鄉,在未時、申時黑雲從西北產生,變化成五彩,一會兒,晦暗如同夜晚。

  弘治二年正月辛巳日,太陽產生五彩祥雲。

  十四年三月己酉朔日,嘉靖十七年九月戊子日,都如那樣。

  十八年二月庚子朔日,正午時分,日下有五彩祥雲出現,長徑二寸多,形狀像龍鳳。

  萬曆五年六月庚辰日,祥雲環繞月亮。

  天啟四年六月癸巳日,午時,南方五彩祥雲出現。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