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三十三

卷三十三原文

  ◎礼十一(军礼)

  亲征 遣将 礻马祭 受降 奏凯献俘 论功行赏 大阅 大射 救日伐鼓

  四曰军礼。亲征为首,遣将次之。方出师,有礻马祭之礼。及还,有受降、奏凯献俘、论功行赏之礼。平居有阅武、大射之礼。而救日伐鼓之制,亦以类附焉。

  亲征

  洪武元年闰七月,诏定军礼。中书省臣会儒臣言:古者天子亲征,所以顺天应人,除残去暴,以安天下。自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此其始也。周制,天子亲征,则类于上帝,宜于大社,造于祖庙,礻马于所征之地,及祭所过山川。师还,则奏凯献俘于庙社。后魏有宣露布之制。唐仍旧典,宋亦间行焉。于是历考旧章,定为亲征礼奏之。前期,择日祭告天地神祠行礻马祭礼。凡所过山川岳镇海渎用太牢,其次少牢,又次特牲。若行速,止用酒脯,祭器笾豆各一。前期,斋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视涤。祭之日,服武弁,行一献礼。凯旋,告祭宗社,礼与出师同。献俘庙社,以露布诏天下,然后论功行赏。永乐、宣德、正统间,率遵用之。

  正德十四年,帝亲征宸濠,礼部上祭告仪注如旧。帝令祭祀俱遣官代。及疏请遣官,有旨勿遣。其颁诏,亦如旧制。明年十一月将凯旋,礼臣言:“宸濠悖逆,皇上亲统六师,往正其罪,与宣德间亲征汉庶人高煦故事相同。但一切礼仪无从稽考。请于师还之日,圣驾从正阳门入,遣官告谢天地庙社。驾诣奉先殿、几筵殿,谒见毕,朝见皇太后。次日早,御午门楼,百官朝见,行献俘礼。择日诏告天下。”十二月,帝还京,百官迎于正阳门外,帝戎服乘马入。

  遣将

  洪武元年,中书省臣会官议奏,王者遣将,所以讨有罪,除民害也。《书》称大禹徂征,《诗》美南仲薄伐。《史记》引《兵书》曰:“古王者之遣将,跪而推毂。”汉高命韩信为将,设坛具礼。北齐亲授斧钺。唐则告于庙社,又告太公庙。宋则授旌节于朝堂,次告庙社,又礻马祭黄帝。今定遣将礼,皇帝武弁服,御奉天殿。大将军入就丹墀,四拜,由西陛入殿,再拜跪。承制官宣制,以节钺授大将军。大将军受之,以授执事者,俯伏,兴,再拜出。降陛,复位,四拜。驾还宫,大将军出。至午门外勒所部将士,建旗帜,鸣金鼓,正行列,擎节钺。奏乐前导,百官以次送出。造庙宜社之礼,即命大将军具牲币,行一献礼,与遣官祭告庙社仪同。其告武成王庙仪,前二日,大将省牲。祭日,大将于幕次佥祝版,入就位,再拜。诣神位前上香、奠帛、再拜。进熟酌献,读祝,再拜。诣位,再拜。饮福受胙,复再拜。彻豆,望燎。其配位,亦大将行礼。两庑陪祀,诸将分献。

  礻马祭

  亲征前期,皇帝及大将陪祭官皆斋一日。前一日,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省牲,诣神厨,视鼎镬涤溉。执事设军牙六纛于庙中之北,军牙东,六纛西,笾豆十二,簠簋各二,鉶登俎各三。设瘗坎位于神位西北,设席于坎前。上置酒碗五,雄鸡五,余陈设如常仪。祭日,建牙旗六纛于神位后。皇帝服武弁,自左南门入。至庙庭南,正中北向立。大将及陪祭官分文武重行班于后。迎神,再拜,奠币。行初献礼,先诣军牙神位前,再诣六纛神位前,俱再拜。亚献、终献如之。惟初献读祝,诣饮福位,再拜饮福,受胙,又再拜。掌祭官彻豆,赞礼唱送神,复再拜。执事官各以祝币,掌祭官取馔诣燎所,太常奏请望燎。执事杀鸡,刺血于酒碗中,酹神。燎半,奏礼毕,驾还。若遣将,则于旗纛庙坛行三献礼。大将初献,诸将亚献、终献。

  受降

  洪武四年七月,蜀夏明升降表至京师,太祖命中书集议受降礼。省部请如宋太祖受蜀主孟昶降故事,拟明升朝见日,皇帝御奉天门,升等于午门外跪进待罪表。侍仪使捧表入,宣表官宣读讫,承制官出传制。升等皆俯伏于地,侍仪舍人掖升起,其属官皆起,跪听宣制释罪。升等五拜,三呼万岁。承制官传制,赐衣服冠带。侍仪舍人引升入丹墀中四拜。侍仪使传旨,升跪听宣谕,俯伏四拜,三呼万岁,又四拜出。百官行贺礼。帝以昶专治国政,所为奢纵,升年幼,事由臣下,免其叩头伏地上表请罪礼,惟命升及其官属朝见,百官朝贺。

  奏凯献俘

  凡亲征,师还,皇帝率诸将陈凯乐俘馘于庙南门外,社北门外。告祭庙社,行三献礼,同出师仪。祭毕,以俘馘付刑部,协律郎导乐以退。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升午门楼,以露布诏天下,百官具朝服以听,仪与开读诏赦同。

  大将奏凯仪。先期,大都督以露布闻。内使监陈御座于午门楼上前楹,设奏凯乐位于楼前,协律郎位于奏凯乐北,司乐位于协律郎南。又设献俘位于楼前少南,献俘将校位于其北,刑部尚书奏位于将校北,皆北向。又设刑部尚书受俘位于献俘位西,东向。设露布案于内道正中,南向。受露布位于案东,承制位于案东北,俱西向。宣露布位于文武班南,北向。至日清晨,先陈凯乐俘馘于庙社门外,不奏歌曲。俟告祭礼毕,复陈乐于午门楼前,将校引俘侍立于兵仗之外,百官入侍立位。皇帝常服升楼,侍卫如常仪。大将于楼前就位,四拜。诸将随之,退,就侍立位。赞奏凯乐,协律郎执麾引乐工就位,司乐跪请奏凯乐。协律郎举麾,鼓吹振作,编奏乐曲。乐止,赞宣露布。承制官以露布付受露布官,引礼引诣案跪受,由中道南行,以授宣露布官。宣讫,付中书省颁示天下。将校引俘至位,刑部尚书跪奏曰:“某官某以某处所俘献,请付所司。”奏讫,退复位。其就刑者立于西厢,东向,以付刑官。其宥罪者,楼上承制官宣旨,有敕释缚。楼下承旨,释讫,赞礼赞所释之俘谢恩,皆四拜三呼,将校以所释俘退。如有所赐,就宣旨赐之。大将以下就拜位,舞蹈山呼如常仪。班前稍前跪,称贺致词讫,百官复四拜,礼毕还宫。

  洪武三年六月,左副将军李文忠北征大捷,遣官送所俘元孙买的里八剌及宝册至京师。百官请行献俘礼。帝不许,事详《本纪》。止令服本俗服,朝见毕,赐中国衣冠就谢。复谓省臣曰:“故国之妃朝于君者,元有此礼,不必效之。”亦令衣本俗服,入见中宫,赐中国服就谢。十一月,大将军徐达及文忠等师还,车驾出劳于江上。明日,达率诸将上《平沙漠表》。帝御奉天殿,皇太子亲王侍,百官朝服陪列,达、文忠奉表贺。礼成,退自西阶。皇太子亲王入贺。后定,凡大捷,择日以宣,其日不奏事,百官吉服贺,即日遣官荐告郊庙。中捷以下,止宣捷,不祭告庆贺。

  永乐四年定,凡捷,兵部官以露布奏闻,大将在军则进露布官行礼,次日行开读礼,第三日行庆贺礼,余如前仪。武宗征宸濠还,礼部上献俘仪,值帝弗豫,不果行。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叛贼王三屡导吉囊入犯大同,官军计擒之。遣官谢南北郊、景神殿、太社稷。择日献俘,百官表贺。天启二年,四川献逆犯樊友邦等,山东献逆犯徐鸿儒等,俱遣官告祭郊庙,御楼献俘。

  论功行赏

  凡凯还,中书省移文大都督府,兵部具诸将功绩,吏部具勋爵职名,户、礼二部具赏格。中书集六部论定功赏,奏取上裁。前期,陈御座香案于奉天殿,设宝案诏书案于殿中,诰命案于丹陛正中之北,宣制案于诰命案之北。吏、户、礼三部尚书位于殿上东南,大都督、兵部尚书位于殿上西南,应受赏官拜位于丹墀中,序立位于丹墀西南,受赏位于诰命案之南,受赏执事位于受赏官序立位之西。每官用捧诰命、捧礼物各一人,俱北向。余陈设如朝仪。是日,鼓三严,执事官各就位。皇帝衮冕升座,皇太子诸王衮冕,自殿东门入侍立,受赏官入就拜位,四拜。承制官跪承制,由殿中门出,吏、户、礼尚书由殿西门出,立于诰命案东。承制官南向称有制,受赏官皆跪,宣制曰:“朕嘉某等为国建功,宜加爵赏。今授以某职,赐以某物,其恭承朕命。”宣毕,受赏官俯伏,兴,再拜。唱行赏,受赏官第一人诣案前跪,吏部尚书捧诰命,户部尚书捧礼物,各授受赏官。受赏官以授左右,俯伏,兴,复位。余官以次受赏讫,承制官、吏部尚书等俱至御前复命,退复位。受赏官皆再拜,三舞蹈,山呼。俯伏,兴,复四拜。礼毕,皇帝还宫。各官出,至午门外,以诰命礼物置于龙亭,用仪仗鼓乐各送还本第。明日进表称谢,如常仪。

  大阅

  宣德四年十月,帝将阅武郊外,命都督府整兵,文武各堂上官一员、属官一员扈从。正统间,或阅于近郊,于西苑,不著令。隆庆二年,大学士张居正言:“祖宗时有大阅礼,乞亲临校阅。”兵部引宣宗、英宗故事,请行之。命于明年八月举行。及期,礼部定仪。

  前期一日,皇帝常服告于内殿,行四拜礼,如出郊仪。司设监设御幄于将台上,总协戎政大臣、巡视科道督率将领军兵预肃教场。至日早,遣官于教场祭旗纛之神。三大营官军具甲仗,将官四员统马兵二千扈驾。文臣各堂上官,科道掌印官、礼兵二科、礼部仪制司、兵部四司官、纠仪监射御史、鸿胪寺供事官,武臣都督以上、锦衣卫堂上及南镇抚司掌印佥书官,俱大红便服,关领扈从,牙牌悬带,先诣教场。是日免朝。锦衣卫备卤簿。皇帝常服乘辇由长安左门出,官军导从,钲鼓振作。出安定门,至阅武门外。总协戎政官率大小将佐戎服跪迎,入将台下,北向序立。驾进阅武门,内中军举号炮三,各营钲鼓振作,扈从官序立于行宫门外。驾至门,降辇。兵部官导入行宫,鸣金止鼓,候升座。扈从官行一拜礼,传赐酒饭。各官谢恩出,将台下东西序立。兵部官奏请大阅。兵部、鸿胪寺官导驾登台,举炮三。京营将士叩头毕,东西侍立。总协戎政官列于扈从官之北,诸将列从官之南。兵部尚书奏请,令各营整搠人马。台上吹号笛,麾黄旗,总协戎政及将佐等官各归所部。兵部尚书请阅阵,举炮三。马步官军演阵,如常法。演毕,复吹号笛,麾黄旗,将士俱回营。少顷,兵部尚书请阅射。总协戎政官以下及听射公、侯、驸马、伯、锦衣卫等官,俱于台下较射。马三矢,步六矢,中的者鸣鼓以报,御史、兵部官监视纪录。把总以下及家丁、军士射,以府部大臣并御史、兵部官于东西厅较阅。枪刀火器等艺,听总协戎政官量取一队,于御前呈验。兵部尚书奏大阅毕,台下举号旗。总协戎政官及诸将领俱诣台下,北向序立。鸿胪寺官奏传制,赞跪。宣制讫,赞叩头。各官先退,出门外,赞扈从官行叩头礼。礼毕,驾回行宫,少憩,扈从等官趋至门内立。皇帝升辇。中军举炮三,各营皆鼓吹,卤簿及马兵导从如来仪,钲鼓与大乐相应振作。总协戎政以下候驾至,叩头退。马兵至长安左门外止。卤簿、大乐至午门外止。驾还,仍诣内殿参谒,如前仪。百官不扈从者,各吉服于承天门外桥南序立恭送,驾还,迎如之。次日,总协戎政官以下表谢,百官侍班行称贺礼,如常仪。兵部以将士优劣及中箭多寡、教练等第奏闻。越二日,皇帝御皇极门,赐敕勉励将士。总协戎政官捧至彩舆,将士迎导至教场,开读行礼如仪。是日,即行赏赉并戒罚有差。次日,总协戎政官率将佐复谢恩。

  诏如议行。驾还,乐奏《武成之曲》。

  万历九年大阅,如隆庆故事。

  大射

  大射之礼,后世莫讲,惟《宋史》列于嘉礼。至《明集礼》则附军礼中,《会典》亦然。

  其制洪武三年定。凡郊庙祭祀,先期行大射礼,工部制射侯等器。其射鹄有七。虎鹄五采,天子用之。熊鹄五采,皇太子用之。豹鹄五采,亲王用之。豹鹄四采,文武一品、二品者用之。糁鹄三采,三品至五品用之。狐鹄二采,六品至九品用之。布鹄无采,文武官子弟及士民俊秀用之。凡射时,置乏于鹄右。乏又名容,见《周礼·大司马》服不氏,职执旗及待获者以蔽身。设楅及韦,当射时置于前,以齐矢。设射中五。皮树中,天子大射用之。闾中,天子宴射用之。虎中,皇太子亲王射用之。兕中,一品至五品文武官用之。鹿中,六品至九品及文武官子弟士民俊秀通用之。其职事,设司正官二,掌验射者品级尊卑人力强弱而定耦,其中否则书于算,兵部官职之。司射二,掌先以强弓射鹄诱射,以鼓众气,武职官充之。司射器官二,掌辨弓力强弱,分为三等,验人力强弱以授,工部官职之。举爵者,掌以马湩授中者饮,光禄寺官职之。请射者,掌定耦射。射毕,再请某耦射,侍仪司职之。待获者、掌矢纳于司射器者,以隶仆供其役。执旗者六人,掌于容后执五色旗。如射者中的,举红旗应之。中采,举采旗应之。偏西,举白旗。偏东,举青旗。过于鹄举黄旗。不及鹄,举黑旗。军士二人掌之。引礼二,掌引文武官进退,侍仪司舍人职之。

  太祖又以先王射礼久废,弧矢之事专习于武夫,而文士多未解,乃诏国学及郡县生员皆令习射,颁仪式于天下。朔望则于公廨或闲地习之。其官府学校射仪,略仿大射之式而杀其礼。射位初三十步,自后累加至九十步。射四矢,以二人为耦。

  永乐时有击球射柳之制。十一年五月五日幸东苑,击球射柳,听文武群臣四夷朝使及在京耆老聚观。分击球官为两朋,自皇太孙而下诸王大臣以次击射,赐中者币布有差。

  救日伐鼓

  洪武六年二月,定救日食礼。其日,皇帝常服,不御正殿。中书省设香案,百官朝服行礼。鼓人伐鼓,复圆乃止。月食,大都督府设香案,百官常服行礼,不伐鼓,雨雪云翳则免。

  二十六年三月更定,礼部设香案于露台,向日,设金鼓于仪门内,设乐于露台下,各官拜位于露台上。至期,百官朝服入班,乐作,四拜兴,乐止,跪。执事者捧鼓,班首击鼓三声,众鼓齐鸣,候复圆,复行四拜礼。月食,则百官便服于都督府救护如仪。在外诸司,日食则于布政使司、府州县,月食则于都指挥使司、卫所,如仪。

  隆庆六年,大丧。方成服,遇日食。百官先哭临,后赴礼部,青素衣、黑角带,向日四拜,不用鼓乐。

卷三十三譯文

  四是軍禮。

  皇帝親自出徵之禮排在首位,派遣將領出徵次之。

  將要出軍,有褥祭之禮。

  到軍隊返回,有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的禮儀。

  平常有檢閱軍隊、大射的禮儀。

  而拯救日食擊鼓的制度,也放在遭一類附記。

  洪武元年閏七月,下詔制定軍禮。

  中書省大臣舍合儒臣說,古代天子親自率軍出征,以此來順應上天和人民的意志,除去殘暴的人,以安定天下。

  自從黃帝訓練使用軍隊以征討不來歸順的人,這是親征的開始。

  周朝制度,天子親自率軍出征,便祭祀上帝,祭祀土地神,祭祀祖宗,祭祀軍隊駐紮地之神,以及祭祀軍隊經過的山川神靈。

  軍隊返回,便在廟社奏凱樂獻上戰利品。

  後魏有宣示露布傳送捷報的制度。

  唐朝承襲舊有的典章,宋朝也問或施行。

  於是一一考核舊有典章,制定成親征的禮儀進獻。

  在此之前,選擇吉日祭祀禱告天地宗廟社稷。

  皇帝穿戴著武弁,乘坐革轄車,準備好六軍,供置犧牲和幣帛,奏樂,都行三獻禮,它的儀式與大祀相同。

  又在國都南部神祠舉行軍隊駐紮地祭神的褐祭禮。

  凡是經過的山川嶽鎮海濱用太牢禮祭祀,其次用少牢禮祭祀,又其次用特牲禮祭祀。

  如果出征迅速,只用酒脯,祭器篷豆各一件。

  在此之前,齋戒一天。

  皇帝戴通天冠、穿絳紗袍,省察祭牲監視洗滌。

  祭祀那一天,穿著武弁服,行一獻禮。

  戰勝歸來,告祭宗廟社稷,禮儀與出軍相同。

  向廟社進獻戰利品,以露布形式詔示天下,然後論功行賞。

  永樂、宣德、正統年間,都遵循施用。

  正德十四年,皇帝親自率軍征討朱宸濠,禮部像過去一樣呈上祭告儀式。

  皇帝命令祭祀都派官員代替。

  等到上疏請求派官員,有聖旨不用派遣。

  朝廷頒佈詔書,也如同舊有制度。

  第二年十一月,將要勝利回軍,禮官說:“朱宸濠背叛,皇上親自統領六軍,前往治他的罪,與宣德年間皇帝親自率軍征討漢庶人朱高煦舊事相同。

  只是一切禮儀沒有記載查考。

  請求在軍隊返回之日,聖上車駕從正陽門進入,派遣官吏告祭感謝天地宗廟社稷。

  皇上到奉先殿、几筵殿,拜謁之後,朝見皇太后。

  第二天早晨,駕臨午門城樓,百官朝見,舉行獻俘的禮儀。

  選擇吉日下詔告諭天下。”十二月,皇帝回京,百官在正陽門外迎接,皇帝穿著軍服乘馬入城。

  洪武元年,中書省大臣會同眾官商議上妾,帝王派遣將帥,是用來討伐有罪之人,剷除人民的禍害。

  《尚書》稱頌大禹出征,《經》讚美南仲討伐西戎。

  《史記》引用《兵書》說:“古代帝王派遣大將的時候,跪著推車轂以示尊崇。”漢高祖任命韓信為將,設壇臺備禮儀。

  北齊親自授予斧鈸。

  唐代則告祭於宗廟社稷,又告祭太公廄。

  塞朝則在朝堂授予旌旗節符,然後告祭宗廟社稷,又在軍隊駐紮地進行褥祭,祭祀黃帝。

  現制定派遣大將的禮儀,皇帝穿武弁服,駕臨奉天殿。

  大將軍進入到宮殿的赤色臺階,拜四拜,從西面臺階進入宮殿,拜兩拜跪。

  承製官宣佈制命,把節符斧鈸交給大將軍。

  大將軍接受下來,把它交給執事者,俯首伏地,起身,拜兩拜退出。

  走下臺階,復返原位,拜四拜。

  皇帝回官,大將軍退出。

  到達午門外部署所統領的將士,建立旗幟,鳴金鼓,端正軍隊行列,高舉節符斧鈸。

  奏樂在前面開路,百官依次送出。

  到宗廟、社廟行祭祀禮儀,就是命令大將軍準備好犧牲幣帛,行一獻禮,與派遣官吏祭告宗廟社廟的儀式相同。

  告祭武成王廟的儀式,前二日,大將省察祭牲。

  祭祀那天,大將在帳幕中籤畫祝文木版,進廟來到自己的位置,拜兩拜。

  到神位前上香、置放祭禮、拜兩拜。

  進獻熟牲和酌胙,讀祝文,拜兩拜。

  到自己的位置,拜兩拜。

  飲用供神的酒接受供神的胙肉,又拜兩拜。

  撤去俎豆,舉行望祭與燎祭。

  配享的神位,也由大將行禮。

  兩旁廊庶陪祭的神位,由眾將分別祭獻。

  親征之前,皇帝和大將陪祭官都齋戒一天。

  前一天,皇帝戴通天冠、穿絳紫紗袍省察祭牲,到神廁,視察鼎鏤炊具的洗滌。

  執事在廟中的北面設定軍前大旗六纛旗幟,軍前大旗在束面,六纛在西面,篷豆十二個,籃簋備二個,蜊登俎各三個。

  在神位西北設埋坎位,在坎前設席。

  上面放置酒碗五個,雄雞五隻,其餘按照通常儀式設定。

  祭祀那一天,在神位後面建立軍前大旗六纛。

  皇帝穿著武弁,從左南門進入。

  到廟庭的南面,正中面向北站立。

  大將和陪祭官分文武在後面列兩行排列。

  迎神,拜兩拜,放下祭禮。

  行初獻禮,先到軍前大旗位前面,再到六纛旗幟神位前面,都拜兩拜。

  行二獻禮、終獻禮如前一樣。

  只有初獻禮讀祝禱文,到飲用祭神酒的位置,拜兩拜飲祭神酒,接受祭肉,又拜兩拜。

  執掌祭祀的官員撤除俎豆,贊禮宣唱送神,又拜兩拜。

  執事官各用祝禮,掌祭官取餚僎到燎祭的地方,太常上奏請求望祭和燎祭。

  執事殺鸚,讓雞血流到酒碗中,以酒澆地祭神。

  燎祭到一半,上奏說祭禮完畢,皇帝返回。

  如果是派遣大將,便在旗纛廟壇舉行三獻禮。

  大將初獻,諸將行二次獻、終獻。

  洪武四年七月,蜀夏明升投降的章表送到京城,太祖命令中書集體議定受降禮儀。

  中書省部請求按照宋太祖接受蜀主孟昶投降的舊例,擬定明升朝見之日,皇帝駕臨奉天門,明升等人在午門外跪著進呈待罪表。

  侍儀使捧著降表進入,宣表官宣讀降表結束,承製官出來傳達制命。

  明升等人都俯身伏在地上,侍儀舍人攙扶明升起身,他的屬官都起身,跪著聽宣佈制命赦罪。

  明升等人拜五拜,高呼三聲萬歲。

  承製官傳達制命,賜給衣服,授給官爵。

  侍儀舍人導引明升進入皇宮硃色空地中央拜四拜。

  侍儀使傳達聖旨,明升跪著聽宣佈告諭,俯身伏地拜四拜,高呼三聲萬歲,又拜四拜退出。

  百官行賀禮。

  皇帝以孟昶專擅國政,行為奢侈放縱,明升年幼,事情由臣下決定。

  免除他的叩頭伏地上表請罪禮,只是命令明升和他的官吏屬下朝見,百官朝賀。

  凡是皇帝親自出徵,軍隊返回,皇帝率領諸將在宗廟南門外和社廟北門外陳凱旋樂和俘馘,告祭宗廟社稷,舉行三獻禮儀,與出軍禮儀相同。

  祭祀完畢,把俘馘交給刑部,協律郎導引樂人退出。

  皇帝戴通天冠、穿絳紫紗袍,登上午門城樓,用露布詔示天下,百官穿著朝服聽詔,儀式與開讀詔赦相同。

  大將奏凱的儀式。

  在定期以前,大都督用露布形式啟奏皇上。

  內使監在午門樓土前楹陳設御座,在樓前設奏凱樂位,協律郎位在奏凱樂位的北面,司樂位在協律郎位南面。

  又在樓前稍微靠南設獻俘位,獻俘的將校位在獻俘位的北面,刑部尚書進奏的位置在將校北面,都面向北。

  又設定刑部尚書受俘的位置在獻俘位的西面,面朝束。

  設定露布文案於內道正中,面向南。

  受露布位在案束,承製位在案東北,都面向西。

  宣露布位在文武官員行列的南面,面向北。

  到那一天的清晨,先陳列凱樂俘馘在廟社門外,不奏歌曲。

  等到告祭禮完畢,又在午門城樓前陳設凱樂,將校導引著俘虜在兵仗的外面站著等待,百官入位站立等待。

  皇帝穿著常服登上城樓,侍衛如同平常的儀節。

  大將在樓前就位,拜四拜。

  諸將跟隨禮拜,退下,走到侍立的位置。

  禮讚奏凱樂,協律郎手拿指揮音樂演奏的旗幟,引導樂工走上奏樂位置,司樂跪著請求奏凱樂。

  協律郎舉起指揮旗,鼓吹開始演奏,編奏樂曲。

  音樂停止,贊禮人宣讀露布。

  承製官把露布交付受露布官,引禮官引到案前跪著接受,從中路向南行,把它交給宣露布官。

  宣讀完畢,交付中書省頒佈天下。

  將校導引俘虜到指定位置,刑部尚書跪著上奏說:“某官某人把某處俘虜的犯人獻上,請求交付給主管官吏。”上奏結束,退下返回原位。

  那些將受刑的人站在西廂,面向東,把他們交給刑官。

  那些被免罪的,樓上承製官宣告聖旨,有敕命解去束縛。

  樓下稟承聖旨,解除束縛之後,贊禮官高呼寬釋的俘虜謝恩,都拜四拜高呼謝恩三遍,將校帶著寬釋的俘虜退下。

  如有賞賜,便宣佈聖旨賞賜。

  大將以下走上拜恩位置,按照常儀行舞蹈山呼禮。

  站在行列之前的官員稍微朝前跪,高聲祝賀並致詞結束,百官又拜四拜,禮儀結束後返回內宮。

  洪武三年六月,左副將軍李文忠北征打了大勝仗,派官送所俘獲的元王孫買的裡八刺以及實冊到京城。

  百官奏請舉行獻俘禮。

  皇帝不同意,事情詳載《本紀》。

  只命令穿本國風俗的服飾,朝見結束,賜給中原之國的衣冠,王孫致謝。

  又對中書省大臣說:“故國的妃朝拜國君,元朝有這個禮儀,不必仿效。”也命令穿著本國風咱的服飾,入內朝見中宮皇后,賜給中原之國的服飾,致謝。

  十一月,.大將軍徐逵和李文忠等回軍,皇帝出京到長江岸邊慰勞。

  第二天,徐達率領諸將呈上《平沙漠表》。

  皇帝駕臨奉天殿,皇太子、親王陪侍,百官穿著朝服陪著排列,徐達、李文忠捧獻章表祝賀。

  禮儀結束,從西階退下。

  皇太子、親王入內祝賀。

  以後規定,凡是大勝仗,選擇日期宣佈,那一天不奏政事,百官穿著朝服慶賀,當天派遣官員告祭郊宮和宗廟。

  中等勝利以下,只宣佈捷報,不祭告慶賀。

  丞樂四年規定,凡是戰爭獲勝,兵部官吏用露布形式上報,大將在軍中,便由送呈露布的官員行禮,第二天舉行開讀禮,第三天舉行慶賀禮,其餘的如同先前的禮儀一樣。

  武宗征討朱宸濠返回,禮部呈上獻俘禮儀,時值皇帝病重,最後沒有舉行。

  嘉靖二十三年十月,叛賊王三屢次引導吉囊入犯大同,官軍用計擒獲他。

  派官吏告謝南北郊宮、景神殿、太社稷。

  選擇日期獻俘,百官上表稱賀。

  天啟二年,四川獻叛逆犯樊友邦等人,山東獻叛逆犯徐鴻儒等人,都派官告祭郊官和宗廟,皇帝駕臨城樓舉行獻俘儀式。

  凡是凱旋迴師,中書省傳送公文給大都督府,兵部具列諸將功績,吏部記載勳爵官職名稱,戶、禮二部記載賞賜等級。

  中書會集六部評論決定功勞賞賜,上奏聽取皇上裁定。

  在此之前,在奉天殿陳設皇帝座位和香案,在殿中設定寶案、詔書案,誥命案在宮殿臺階正中的北面,宣制案在誥命案的北面。

  吏、戶、禮三部尚書位在殿上的東南,大都督、兵部尚書位在殿上西南面,應受賞賜的官員的拜位在皇宮的赤色空地中,按序站立位在皇宮赤色空地的西南面,受賞位在誥命案的南面,受賞執事位在受賞官按序站立位的西面。

  官員用以捧誥命、捧禮物的各一人,都面向北。

  其餘的陳設如同上朝的禮儀。

  這一天,更鼓打遇三遍,執事官各自就位。

  皇帝穿戴著袞冕升座,皇太子、諸王穿戴袞冕,從殿束門進入陪侍站立,受賞官進入走向拜位,拜四拜。

  承製官跪著稟承製令,從殿中門出去,吏、戶、禮部尚書從殿西門出去,站在誥侖案的束面。

  承製官面向南聲稱有制命,受賞官都跪下,宣佈制命說:“朕嘉獎某等人為國建立功勳,應該增加爵位賞賜。

  現在授以某職位,賜以某物,希望恭敬地承受朕的命令。”宣讀制命完畢,受賞官俯首伏地,起身,拜兩拜。

  宣唱行賞,受賞官第一人到案前跪下,吏部尚書捧誥命,戶部尚書捧禮物,各自交給受賞官。

  受賞官把它交給左右之人,俯首伏地,起身,復返原位。

  其餘官員依次受賞結束,承製官、吏部尚書等都到皇帝面前覆命,退下復歸原位。

  受賞官都拜兩拜,舞蹈三遍,山呼。

  俯首伏地,起身,又拜四拜。

  禮儀結束,皇帝返回內宮。

  各官退出,到午門外把誥命禮物放置在龍亭,用儀仗鼓樂各自送回本人的宅第。

  第二天,進呈章表稱謝,如同平常的儀節。

  宣德四年十月,皇帝將在郊外檢閱軍隊,命令都督府整治軍隊,文武各官署長官一名,屬官一名跟從。

  正統年間,有時在近郊,有時在西苑檢閱軍隊,不寫定為法令。

  隆慶二年,大學士張居正說:“祖宗時期有大型閱兵的禮儀,請求皇上親臨檢閱。”兵部援引宣宗、英宗舊例,請求施行。

  命令在第二年八月舉行。

  到預定日期,禮部制定儀式。

  在此之前一天,皇帝穿平常服飾在內殿祭告,行四拜禮,如同到郊宮儀式。

  司設監在將臺上設定皇帝帷幄,總協戎政大臣、巡視科道官督率將領軍士預先警戒教場。

  到了日期,早晨,派遣官員在教場祭祀旗纛神。

  三大營官軍準備好甲冑器杖,將官四人統領馬兵二千人跟隨皇帝。

  文臣各官署長官,科道掌印官、禮兵二部、禮部儀制司、兵部四司官、糾儀監射御史、鴻臚寺供事官,武臣都督以上、錦衣衛長官以及南鎮撫司掌印食書官,都穿大紅便服,領著隨從,象牙腰牌懸垂綬帶,先到達教場。

  這一天免於上朝。

  錦衣衛充作儀仗隊。

  皇帝穿平常服飾乘輦車從長安左門出宮,官軍在前引導,在後跟從,鈕豉興起。

  從安定門出城,到達閱武門外。

  總協戎政官率領大小將佐穿著軍服跪下迎接,進入將臺下,面向北依次站立。

  皇帝進入閱武門,內中軍發號炮三聲,各營鈕鼓興起,扈從官依次站在行宮門外。

  皇帝車駕到門口,從輦上下來,兵部官員引匯入行宮,嗚響金鈕停止擊鼓,等候皇帝升座。

  扈從官行一拜禮,傳令賜予酒飯。

  各官員謝恩退出,在將臺下東西依次站立。

  兵部官員上奏請求大規模閱兵。

  兵部、鴻臚寺官員引導皇帝登上將臺,發三炮。

  京營將士叩頭完畢,站在東西侍候。

  總協戎政官站在扈從官的北面,諸將站立在扈從官的南面。

  兵部尚書上奏請示,命令各營整頓人馬。

  臺上吹起號笛,揮動黃旗,總協戎政和將佐等官各自返回所屬部隊。

  兵部尚書請求檢閱軍陣,發出三聲號炮。

  馬步官軍演習陣法,按照常法進行。

  演習完畢,又吹號笛,揮動黃旗,將士都返回軍營。

  一會兒,兵部尚書請求檢閱射箭。

  總協戎政官以下和等候肘箭的公、侯、駙馬、伯、錦衣衛等官員,都在臺下較量射箭。

  騎馬射三箭,徒步射六箭,射中箭靶的擊鼓報告,御史、兵部官員監視記錄。

  把總官以下和家丁、軍士射箭,以府部大臣會同御史、兵部官員在東西廳檢閱。

  槍刀火器等武藝,任憑總協戎政官衡量選取一隊,在皇帝面前呈上察驗。

  兵部尚書上奏說大規模檢閱完畢,臺下舉起號旗,總協戎政官和諸將領都到臺下,面向北依次站立。

  鴻臚寺官員上奏傳達皇帝制命,禮讚跪下。

  宣佈制命結束,禮讚叩頭。

  各官員先退下,出門外,贊唱扈從官行叩頭禮。

  行禮結束,皇帝返回行宮,稍微休息,扈從等官員快步走到門內站立。

  皇帝登上輦車,中軍發炮三聲,各營都鼓吹樂曲,儀仗隊和馬軍前導後隨按來時的儀式,釭鼓與大樂樂聲互相應和。

  總協戎政以下官吏等候皇帝車駕到達,叩頭退後。

  馬軍到長安左門外面停下來。

  儀仗隊、大樂到午門外停下來。

  皇帝返回,仍然到內殿行參謁禮,如同先前的儀節。

  百官不跟隨的,各自穿朝服在承天門外橋南依次站立。

  恭敬相送,皇帝返回,迎接也像恭送的禮儀。

  第二天,總協戎政官以下上表稱謝,百官列班侍立舉行道賀禮,如同平常的儀節。

  兵部按將士的優劣和射中箭靶的多少、教練的等次上報。

  過二日,皇帝駕臨皇極門,賜予敕俞勉勵將士。

  總協戎政官捧著敕命到彩車,將士迎接導引到教場,按照禮儀開啟宣讀、行禮。

  這一天,就舉行賞賜和懲罪,各有等差。

  第二天,總協戎政官率領將佐又謝恩。

  下詔按照提議施行。

  皇帝返回,樂曲演奏《武成之曲》。

  萬曆九年舉行大型閱兵,按照隆慶的舊例辦。

  大射的禮儀,後代沒有誰研求,只有《宋史》列在嘉禮中。

  到《明集禮》則附在軍禮之中,《明會典》也是這樣。

  大射禮的制度,洪武三年制定。

  凡是郊宮宗廟祭祀,在祭祀日期以前舉行大射禮,工部製造箭靶等器物。

  箭靶有七種。

  虎鵠箭靶為五彩,供天子使用。

  熊鵠箭靶為五彩,供皇太子使用。

  豹鵠箭靶為五彩,供親王使用。

  豹鵠箭靶四彩,供文武一品官、二品官使用。

  糝鵠箭靶三彩,供三品官到五品官使用。

  狐鵠箭靶為二彩,供六品官到九品官使用。

  布鵠箭靶沒有色彩,供文武官員的子弟和士民中的俊秀人才使用。

  凡是舉行射禮時,在箭靶右邊設定乏。

  乏又叫容,見《周禮•大司馬》服不氏,用處是為執旗和待獲者蔽障身體。

  設定插箭的器具福和韋當,這兩樣東西在射箭時放在前面,用來整齊地插放箭。

  設定行射禮時盛算籌五種名叫中的器具。

  樹中,即皮製樹形盛算籌的器具,是天子舉行大射禮時使用的。

  間中,即閭形盛算籌的器具,是天子舉行宴射禮時使用的。

  虎中,即虎形盛算籌器具,是皇太子、親王行射禮時使用的。

  兕中,即兕形盛算籌的器具,是一品到五品文武官員使用的。

  鹿中,即鹿形盛算籌的器具,是六品到九品官以及文武官員的子弟和士民中的俊秀者通用的。

  射禮的經辦官員,設司正官二名,掌管驗證參加射禮的人的官階品級尊卑、力量強弱而確定同射的物件,射中與否便書寫於算籌,由兵部官貝任這個職務。

  司射二名,掌管先用強弓射箭靶以誘發參加射禮的興趣,以鼓起眾人計程車氣,由武職官員充任。

  主管射禮器物的官員二名,掌管分辨弓的力量強弱,分為三等,察驗人的力量強弱來分授弓,由工部官員充任。

  舉爵者二名,主管用馬奶子酒交給射中的人飲用,由光祿寺官員充任。

  請射者,主管確定同射的物件。

  一人射完,再請某對手射,由侍儀司充任。

  待獲者、主管把箭納入司射器的人,用僕人供奉這項工役。

  執旗幟的六人,主管在蔽障物後面持五色旗。

  如射箭的人射中箭靶,舉紅旗應對。

  射中採,舉彩旗應對。

  偏西,舉白旗。

  偏束,舉青旗應對。

  超過箭靶,舉黃旗應對。

  沒有達到箭靶,舉黑旗應對。

  軍士二名主管這事。

  引禮二名,主管導引文武官員進退,由侍儀司舍人充任。

  太祖又因為先王射禮廢棄已久,射箭的事情專門由武夫練習,而文士多不懂得。

  於是下詔國學以及郡縣的學坐都命令他們練習射箭,向天下頒佈儀式。

  朔日和望日便在官署或者空地上練習。

  官府學校的射禮儀式,大致仿照大射禮的儀式而降低禮儀要求。

  射箭的位置最初為三十步,此後累加到九十步。

  射四箭,以二人一組配對。

  永樂時期有打擊球射柳的制度。

  永樂十一年五月五日,皇帝駕臨束苑,擎球射柳,聽憑文武眾臣、四夷來朝的使者和在京城的年高有德的人聚集觀看。

  分擊球官為兩組,從皇太孫以下諸王大臣依次擎射,射中的賞賜布帛多少不等。

  洪武六年二月,制定拯救日食的禮儀。

  這一天,皇帝穿著平常服飾,不駕臨正殿。

  中書省設定香案,百官穿朝服行禮。

  鼓人擊鼓,到太陽重新變圓才停止。

  月食,大都督府設定香案,百官穿平常服飾行禮,不擊鼓,下雨下雪雲層遮蔽便免去。

  洪武二十六年三月重新制定,禮部在露臺設定香案,朝著太陽,在儀門以內設定金鼓,在露臺下設樂,各官的拜位在露臺上。

  到那個日期,百官穿朝服站入行列,奏樂,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跪下。

  執事者捧起鼓,班首擊鼓三聲,眾鼓一齊敲響,等候太陽恢復圓形,又行拜四拜的禮儀。

  月食,則百官穿便服按禮儀在都督府救護。

  在外各司,日食便在布政使司、府州縣,月食便在都指揮使司、衛所,按照儀式擎鼓救日食、月食。

  隆慶六年,呈帝死。

  剛剛大殮,才穿上喪服,遇到日食。

  百官先定時聚眾舉哀,然後到禮部,穿青色素衣,系黑色角帶,向著太陽拜四拜,不用鼓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