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原文

  ◎舆服三

  ○文武官冠服 命妇冠服 内外官亲属冠服 内使冠服 侍仪以下冠服士庶冠服 乐工冠服 军隶冠服 外蕃冠服 僧道服色

  群臣冠服: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时礼部言:“各官先授散官,与见任职事高下不同。如御史董希哲前授朝列大夫澧州知州,而任七品职事;省司郎中宋冕前授亚中大夫黄州知府,而任五品职事。散官与见任之职不同,故服色不能无异,乞定其制。”乃诏省部臣定议。礼部复言:“唐制,服色皆以散官为准。元制,散官职事各从其高者,服色因之。国初服色依散官,与唐制同。”乃定服色准散官,不计见职,于是所赐袍带亦并如之。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

  文武官朝服: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大带赤、白二色绢,革带,佩绶,白袜黑履。一品至九品,以冠上梁数为差。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五折,四柱,香草五段,前后玉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二折,四柱,香草二段,前后玳瑁蝉。俱插雉尾。驸马与侯同,不用雉尾。一品,冠七梁,不用笼巾貂蝉,革带与佩俱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云凤四色花锦,下结青丝网,玉绶环二。二品,六梁,革带,绶环犀,馀同一品。三品,五梁,革带金,佩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云鹤花锦,下结青丝网,金绶环二。四品,四梁,革带金,佩药玉,馀同三品。五品,三梁,革带银,鈒花,佩药玉,绶用黄、绿、赤、紫织成盘雕花锦,下结青丝网,银镀金绶环二。一品至五品,笏俱象牙。六品、七品,二梁,革带银,佩药玉,绶用黄、绿、赤织成练鹊三色花锦,下结青丝网,银绶环二。独御史服獬廌。八品、九品,一梁,革带乌角,佩药玉,绶用黄、绿织成鸂氵鶒二色花锦,下结青丝网,铜绶环二。六品至九品,笏俱槐木。其武官应直守卫者,别有服色。杂职未入流品者,大朝贺、进表行礼止用公服。三十年令视九品官,用朝服。嘉靖八年,更定朝服之制。梁冠如旧式,上衣赤罗青缘,长过腰指七寸,毋掩下裳。中单白纱青缘。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积,赤罗青缘。蔽膝缀革带。绶,各从品级花样。革带之后佩绶,系而掩之。其环亦各从品级,用玉犀金银铜,不以织于绶。大带表里俱素,惟两耳及下垂缘绿,又以青组约之。革带俱如旧式。珮玉一如《诗传》之制,去双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玉,四品以下药玉,及袜履俱如旧式。万历五年,令百官正旦朝贺毋僣蹑朱履。故事,十一月百官戴暖耳。是年朝觐外官及举人、监生,不许戴暖耳入朝。

  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洪武二十六年定,一品至九品,青罗衣,白纱中单,俱皂领缘。赤罗裳,皂缘。赤罗蔽膝。方心曲领。其冠带、佩绶等差,并同朝服。又定品官家用祭服。三品以上,去方心曲领。四品以下,并去珮绶。嘉靖八年,更定百官祭服。上衣青罗,皂缘,与朝服同。下裳赤罗,皂缘,与朝服同。蔽膝、绶环、大带、革带、佩玉、袜履俱与朝服同。其视牲、朝日夕月、耕耤、祭历代帝王,独锦衣卫堂上官,大红蟒衣,飞鱼,乌纱帽,鸾带,佩绣春刀。祭太庙、社稷,则大红便服。

  文武官公服:洪武二十六年定,每日早晚朝奏事及侍班、谢恩、见辞则服之。在外文武官,每日公座服之。其制,盘领右衽袍,用纻丝或纱罗绢,袖宽三尺。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袍、笏、带与八品以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以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角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角,不用垂带,与入流官同。笏依朝服为之。腰带:一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乌角。袜用青革,仍垂挞尾于下。靴用皂。其后,常朝止便服,惟朔望具公服朝参。凡武官应直守卫者,别有服色,不拘此制。公、侯、驸马、伯服色花样、腰带与一品同。文武官花样,如无从织造,则用素。百官入朝,雨雪许服雨衣。奉天、华盖、武英诸殿奏事,必蹑履鞋,违者御史纠之。万历五年,令常朝俱衣本等锦绣服色,其朝觐官见辞、谢恩,不论已未入流,公服行礼。

  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其带,一品玉,二品花犀,三品金鈒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鈒花,六品、七品素银,八品、九品乌角。凡致仕及侍亲辞闲官,纱帽、束带。为事黜降者,服与庶人同。至二十四年,又定公、侯、伯、驸马束带与一品同,杂职官与八品、九品同。朝官常服礼鞋,洪武六年定。先是,百官入朝,遇雨皆蹑钉靴,声彻殿陛,侍仪司请禁之。太祖曰:“古者入朝有履,自唐始用靴。其令朝官为软底皮鞋,冒于靴外,出朝则释之。”

  礼部言近奢侈越制。诏申禁之,仍参酌汉、唐之制,颁行遵守。凡职官,一品、二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彩绣,帽顶、帽珠用玉;三品至五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金,帽珠除玉外,随所用;六品至九品用杂色文绮、绫罗,帽顶用银,帽珠玛瑙、水晶、香木。一品至六品穿四爪龙,以金绣为之者听。礼部又议:“品官见尊长,用朝君公服,于理未安。宜别制梁冠、绛衣、绛裳、革带、大带、大白袜、乌舄、佩绶,其衣裳去缘襈。三品以上佩绶,三品以下不用。”从之。

  二十二年,令文武官遇雨戴雨帽,公差出外戴帽子,入城不许。二十三年定制,文官衣自领至裔,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至肘。公、侯、驸马与文官同。武官去地五寸,袖长过手七寸。二十四年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氵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风宪官獬廌。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又令品官常服用杂色纻丝、绫罗、彩绣。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文,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朝见人员,四时并用色衣,不许纯素。三十年,令致仕官服色与见任同,若朝贺、谢恩、见辞,一体具服。

  景泰四年,令锦衣卫指挥侍卫者,得衣麒麟。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斗牛、大鹏、像生狮子、四宝相花、大西番莲、大云花样,并玄、黄、紫及玄色、黑、绿、柳黄、姜黄、明黄诸色。弘治十三年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及镇守、守备,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科道纠劾,治以重罪。正德十一年设东、西两官厅,将士悉衣黄罩甲。中外化之。金绯盛服者,亦必加此于上。都督江彬等承日红笠之上,缀以靛染天鹅翎,以为贵饰,贵者飘三英,次者二英。兵部尚书王琼得赐一英,冠以下教场,自谓殊遇。其后巡狩所经,督饷侍郎、巡抚都御史无不衣罩甲见上者。十三年,车驾还京,传旨,俾迎候者用曳撒大帽、鸾带。寻赐群臣大红纻丝罗纱各一。其服色,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五品麒麟,六、七品虎、彪;翰林科道不限品级皆与焉;惟部曹五品下不与。时文臣服色亦以走兽,而麒麟之服逮于四品,尤异事也。

  十六年,世宗登极诏云:“近来冒滥玉带,蟒龙、飞鱼、斗牛服色,皆庶官杂流并各处将领夤缘奏乞,今俱不许。武职卑官僣用公、侯服色者,亦禁绝之。”嘉靖六年复禁中外官,不许滥服五彩装花织造违禁颜色。

  七年既定燕居法服之制,阁臣张璁因言:“品官燕居之服未有明制,诡异之徒,竞为奇服以乱典章。乞更法古玄端,别为简易之制,昭布天下,使贵贱有等。”帝因复制《忠静冠服图》颁礼部,敕谕之曰:“祖宗稽古定制,品官朝祭之服,各有等差。第常人之情,多谨于明显,怠于幽独。古圣王慎之,制玄端以为燕居之服。比来衣服诡异,上下无辨,民志何由定。朕因酌古玄端之制,更名‘忠静’,庶几乎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焉。朕已著为图说,如式制造。在京许七品以上官及八品以上翰林院、国子监、行人司,在外许方面官及各府堂官、州县正堂、儒学教官服之。武官止都督以上。其馀不许滥服。”礼部以图说颁布天下,如敕奉行。按忠静冠仿古玄冠,冠匡如制,以乌纱冒之,两山俱列于后。冠顶仍方中微起,三梁各压以金线,边以金缘之。四品以下,去金,缘以浅色丝线。忠静服仿古玄端服,色用深青,以纻丝纱罗为之。三品以上云,四品以下素,缘以蓝青,前后饰本等花样补子。深衣用玉色。素带,如古大夫之带制,青表绿缘边并里。素履,青绿绦结。白袜。

  十六年,群臣朝于驻跸所,兵部尚书张瓒服蟒。帝怒,谕阁臣夏言曰:“尚书二品,何自服蟒?”言对曰:“瓒所服,乃钦赐飞鱼服,鲜明类蟒耳。”帝曰:“飞鱼何组两角?其严禁之。”于是礼部奏定,文武官不许擅用蟒衣、飞鱼、斗牛、违禁华异服色。其大红纻丝纱罗服,惟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五品堂上官、经筵讲官许服。五品官及经筵不为讲官者,俱服青绿锦绣。遇吉礼,止衣红布绒褐。品官花样,并依品级。锦衣卫指挥,侍卫者仍得衣麒麟,其带俸非侍卫,及千百户虽侍卫,不许僣用。

  历朝赐服:文臣有未至一品而赐玉带者,自洪武中学士罗复仁始。衍圣公秩正二品,服织金麒麟袍、玉带,则景泰中入朝拜赐。自是以为常。内阁赐蟒衣,自弘治中刘健、李东阳始。麒麟本公、侯服,而内阁服之,则嘉靖中严嵩、徐阶皆受赐也。仙鹤,文臣一品服也,嘉靖中成国公朱希忠、都督陆炳服之,皆以玄坛供事。而学士严讷、李春芳、董份以五品撰青词,亦赐仙鹤。寻谕供事坛中乃用,于是尚书皆不敢衣鹤。后敕南京织闪黄补麒麟、仙鹤,赐严嵩,闪黄乃上用服色也;又赐徐阶教子升天蟒。万历中,赐张居正坐蟒;武清侯李伟以太后父,亦受赐。

  仪宾朝服、公服、常服:俱视品级,与文武官同,惟笏皆象牙;常服花样视武官。弘治十三年定,郡主仪宾鈒花金带,胸背狮子。县主仪宾鈒花金带,郡君仪宾光素金带,胸背俱虎豹。县君仪宾鈒花银带,乡君仪宾光素银带,胸背俱彪。有僣用者,革去冠带,戴平头巾,于儒学读书习礼三年。

  状元及诸进士冠服:状元冠二梁,绯罗圆领,白绢中单,锦绶,蔽膝,纱帽,槐木笏,光银带,药玉佩,朝靴,毡袜,皆御前颁赐,上表谢恩日服之。进士巾如乌纱帽,顶微平,展角阔寸馀,长五寸许,系以垂带,皂纱为之。深蓝罗袍,缘以青罗,袖广而不杀。槐木笏,革带、青鞓,饰以黑角,垂挞尾于后。廷试后颁于国子监,传胪日服之。上表谢恩后,谒先师行释菜礼毕,始易常服,其巾袍仍送国子监藏之。

  命妇冠服:洪武元年定,命妇一品,冠花钗九树。两博鬓,九钿。服用翟衣,绣翟九重。素纱中单,黼领,朱縠逯襈裾。蔽膝随裳色,以緅为领缘,加文绣重翟,为章二等。玉带。青袜舄,佩绶。二品,冠花钗八树。两博鬓,八钿。服用翟衣八等,犀带,馀如一品。三品,冠花钗七树。两博鬓,七钿。翟衣七等,金革带,馀如二品。四品,冠花钗六树。两博鬓,六钿。翟衣六等,金革带,馀如三品。五品,冠花钗五树。两博鬓,五钿。翟衣五等,乌角带,馀如四品。六品,冠花钗四树。两博鬓,四钿。翟衣四等,乌角带,馀如五品。七品,冠花钗三树。两博鬓,三钿。翟衣三等,乌角带,馀如六品。自一品至五品,衣色随夫用紫。六品、七品,衣色随夫用绯。其大带如衣色。四年,以古天子诸侯服衮冕,后与夫人亦服祎翟。今群臣既以梁冠、绛衣为朝服,不敢用冕,则外命妇亦不当服翟衣以朝。命礼部议之。奏定,命妇以山松特髻、假鬓花钿、真红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为朝服。以朱翠角冠、金珠花钗、阔袖杂色绿缘为燕居之用。一品,衣金绣文霞帔,金珠翠妆饰,玉坠。二品,衣金绣云肩大杂花霞帔,金珠翠妆饰,金坠子。三品,衣金绣大杂花霞帔,珠翠妆饰,金坠子。四品,衣绣小杂花霞帔,翠妆饰,金坠子。五品,衣销金大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金坠子。六品、七品,衣销金小杂花霞帔,生色画绢起花妆饰,镀金银坠子。八品、九品,衣大红素罗霞帔,生色画绢妆饰,银坠子。首饰,一品、二品,金玉珠翠。三品、四品,金珠翠。五品,金翠。六品以下,金镀银,间用珠。

  五年,更定品官命妇冠服:一品,礼服用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翟八,口衔珠结。正面珠翠翟一,珠翠花四朵,珠翠云喜花三朵;后鬓珠梭球一,珠翠飞翟一,珠翠梳四,金云头连三钗一,珠帘梳一,金簪二;珠梭环一双。大袖衫,用真红色。霞帔、褙子,俱用深青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霞帔上施蹙金绣云霞翟文,鈒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翟文。常服用珠翠庆云冠,珠翠翟三,金翟一,口衔珠结;鬓边珠翠花二,小珠翠梳一双,金云头连三钗一,金压鬓双头钗二,金脑梳一,金簪二;金脚珠翠佛面环一双;镯钏皆用金。长袄长裙,各色纻丝绫罗纱随用。长袄缘襈,或紫或绿,上施蹙金绣云霞翟文。看带,用红绿紫,上施蹙金绣云霞翟文。长裙,横竖金绣缠枝花文。二品,特髻上金翟七,口衔珠结,馀同一品。常服亦与一品同。三品,特髻上金孔雀六,口衔珠结。正面珠翠孔雀一,后鬓翠孔雀二。霞帔上施蹙金云霞孔雀文,鈒花金坠子。褙子上施金绣云霞孔雀文,馀同二品。常服冠上珠翠孔雀三,金孔雀二,口衔珠结。长袄缘襈。看带,或紫或绿,并绣云霞孔雀文。长裙,横竖襕并绣缠枝花文,馀同二品。四品,特髻上金孔雀五,口衔珠结,馀同三品。常服亦与三品同。五品,特髻上银镀金鸳鸯四,口衔珠结。正面珠翠鸳鸯一,小珠铺翠云喜花三朵;后鬓翠鸳鸯二,银镀金云头连三钗一,小珠帘梳一,镀金银簪二;小珠梳环一双。霞帔上施绣云霞鸳鸯文,镀金银鈒花坠子。褙子上施云霞鸳鸯文,馀同四品。常服冠上小珠翠鸳鸯三,镀金银鸳鸯二,挑珠牌。鬓边小珠翠花二朵,云头连三钗一,梳一,压鬓双头钗二,镀金簪二;银脚珠翠佛面环一双。镯钏皆用银镀金。长袄缘襈,绣云霞鸳鸯文。长裙,横竖襕绣缠枝花文,馀同四品。六品,特髻上翠松三株,银镀金练鹊四,口衔珠结。正面银镀金练鹊一,小珠翠花四朵;后鬓翠梭球一,翠练鹊二,翠梳四,银云头连三钗一,珠缘翠帘梳一,银簪二。大袖衫,绫罗绢随所用。霞帔施绣云霞练鹊文,花银坠子。褙子上施云霞练鹊文,馀同五品。常服冠上镀金银练鹊三,又镀金银练鹊二,挑小珠牌;镯钏皆用银。长袄缘襈。看带,或紫或绿,绣云霞练鹊文。长裙,横竖襕绣缠枝花文,馀同五品。七品,礼服、常服俱同六品。其八品、九品礼服,惟用大袖衫、霞帔、褙子。大衫同七品。霞帔上绣缠枝花,鈒花银坠子。褙子上绣摘枝团花。通用小珠庆云冠。常服亦用小珠庆云冠,银间镀金银练鹊三,又银间镀金银练鹊二,挑小珠牌;银间镀金云头连三钗一,银间镀金压鬓双头钗二,银间镀金脑梳一,银间镀金簪二。长袄缘襈、看带并绣缠枝花,馀同七品。又定命妇团衫之制,以红罗为之,绣重雉为等第。一品九等,二品八等,三品七等,四品六等,五品五等,六品四等,七品三等,其馀不用绣雉。

  二十四年定制,命妇朝见君后,在家见舅姑并夫及祭祀则服礼服。公侯伯夫人与一品同。大袖衫,真红色。一品至五品,纻丝绫罗;六品至九品,绫罗绢。霞帔、褙子皆深青段。公侯及一品、二品,金绣云霞翟文;三品、四品,金绣云霞孔雀文;五品,绣云霞鸳鸯文;六品、七品,绣云霞练鹊文。大袖衫,领阔三寸,两领直下一尺,间缀纽子三,末缀纽子二,纽在掩纽之下,拜则放之。霞帔二条,各绣禽七,随品级用,前四后三。坠子中鈒花禽一,四面云霞文,禽如霞帔,随品级用。笏以象牙为之。二十六年定,一品,冠用金事件,珠翟五,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三,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金宝钿花八,金翟二,口衔珠结二。二品至四品,冠用金事件,珠翟四,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四,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金宝钿花八,金翟二,口衔珠结二。一品、二品,霞帔、褙子俱云霞翟文,鈒花金坠子。三品、四品,霞帔、褙子俱云霞孔雀文,鈒花金坠子。五品、六品,冠用抹金银事件,珠翟三,珠牡丹开头二,珠半开五,翠云二十四片,翠牡丹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抹金银宝钿花八,抹金银翟二,口衔珠结子二。五品,霞帔、褙子俱云霞鸳鸯文,镀金鈒花银坠子。六品,霞帔、褙子俱云霞练鹊文,鈒花银坠子。七品至九品,冠用抹金银事件,珠翟二,珠月桂开头二,珠半开六,翠云二十四片,翠月桂叶一十八片,翠口圈一副,上带抹金银宝钿花八,抹金银翟二,口衔珠结子二。七品,霞帔、坠子、褙子与六品同。八品、九品,霞帔用绣缠枝花,坠子与七品同,褙子绣摘枝团花。

  内外官亲属冠服:洪武元年,礼部尚书崔亮奉诏议定。内外官父、兄、伯、叔、子、孙、弟、侄用乌纱帽,软脚垂带,圆领衣,乌角带。品官祖母及母、与子孙同居亲弟侄妇女礼服,合以本官所居官职品级,通用漆纱珠翠庆云冠,本品衫,霞帔、褙子,缘襈袄裙,惟山松特髻子止许受封诰敕者用之。品官次妻,许用本品珠翠庆云冠、褙子为礼服。销金阔领、长袄长裙为常服。二十五年,令文武官父兄、伯叔、弟侄、子婿,皆许穿靴。

  内使冠服:明初置内使监,冠乌纱描金曲脚帽,衣胸背花盘领窄袖衫,乌角带,靴用红扇面黑下〈木舂〉。各宫火者,服与庶人同。洪武三年谕宰臣,内使监未有职名者,当别制冠,以别监官。礼部奏定,内使监凡遇朝会,依品具朝服、公服行礼。其常服,葵花胸背团领衫,不拘颜色;乌纱帽;犀角带。无品从者,常服团领衫,无胸背花,不拘颜色;乌角带;乌纱帽,垂软带。年十五以下者,惟戴乌纱小顶帽。按《大政记》,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次则飞鱼,惟入侍用之。贵而用事者,赐蟒,文武一品官所不易得也。单蟒面皆斜向,坐蟒则面正向,尤贵。又有膝襕者,亦如曳撒,上有蟒补,当膝处横织细云蟒,盖南郊及山陵扈从,便于乘马也。或召对燕见,君臣皆不用袍而用此;第蟒有五爪、四爪之分,襕有红、黄之别耳。弘治元年,都御史边镛言:“国朝品官无蟒衣之制。夫蟒无角、无足,今内官多乞蟒衣,殊类龙形,非制也。”乃下诏禁之。十七年,谕阁臣刘健曰:“内臣僣妄尤多。”因言服色所宜禁,曰:“蟒、龙、飞鱼、斗牛,本在所禁,不合私织。间有赐者,或久而敝,不宜辄自织用。玄、黄、紫、皂乃属正禁,即柳黄、明黄、姜黄诸色,亦应禁之。”孝宗加意钳束,故申饬者再,然内官骄姿已久,积习相沿,不能止也。初,太祖制内臣服,其纱帽与群臣异,且无朝冠、幞头,亦无祭服。万历初,穆宗主入太庙,大榼冠进贤,服祭服以从,盖内府祀中霤、灶井之神,例遣中官,因自创为祭服,非由廷议也。

  侍仪舍人冠服:洪武二年,礼官议定。侍仪舍人导礼,依元制,展脚幞头,窄袖紫衫,涂金束带,皂纹靴。常服:乌纱唐帽,诸色盘领衫,乌角束带,衫不用黄。四年,中书省议定,侍仪舍人并御史台知班,引礼执事,冠进贤冠,无梁,服绛色衣,其蔽膝、履、袜、带、笏,与九品同,惟不用中单。

  校尉冠服:洪武三年定制,执仗之士,首服皆缕金额交脚幞头,其服有诸色辟邪、宝相花裙袄,铜葵花束带,皂纹靴。六年,令校尉衣只孙,束带,幞头,靴鞋。只孙,一作质孙,本元制,盖一色衣也。十四年改用金鹅帽,黑漆戗金荔枝铜钉样,每五钉攒就,四面稍起边襕,鞓青紧束之。二十二年,令将军、力士、校尉、旗军常戴头巾或榼脑。二十五年,令校尉、力士上直穿靴,出外不许。

  刻期冠服:宋置快行亲从官,明初谓之刻期。冠方顶巾,衣胸背鹰鹞,花腰,线袄子,诸色阔匾丝绦,大象牙雕花环,行縢八带鞋。洪武六年,惟用雕刻象牙绦环,馀同庶民。

  儒士、生员、监生巾服:洪武三年,令士人戴四方平定巾。二十三年,定儒士、生员衣,自领至裳,去地一寸,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二十四年,以士子巾服,无异吏胥,宜甄别之,命工部制式以进。太祖亲视,凡三易乃定。生员襕衫,用玉色布绢为之,宽袖皂缘,皂绦软巾垂带。贡举入监者,不变所服。洪武末,许戴遮阳帽,后遂私戴之。洪熙中,帝问衣蓝者何人,左右以监生对。帝曰:“著青衣较好。”乃易青圆领。嘉靖二十二年,礼部言士子冠服诡异,有凌云等巾,甚乖礼制,诏所司禁之。万历二年禁举人、监生、生儒僣用忠静冠巾,锦绮镶履及张伞盖,戴暖耳,违者五城御史送问。

  庶人冠服:明初,庶人婚,许假九品服。洪武三年,庶人初戴四带巾,改四方平定巾,杂色盘领衣,不许用黄。又令男女衣服,不得僣用金绣、锦绮、纻丝、绫罗,止许、绢、素纱,其靴不得裁制花样、金线装饰。首饰、钗、镯不许用金玉、珠翠,止用银。六年,令庶人巾环不得用金玉、玛瑙、珊瑚、琥珀。未入流品者同。庶人帽,不得用顶,帽珠止许水晶、香木。十四年令农衣、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二十二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不许。二十三年,令耆民衣制,袖长过手,复回不及肘三寸;庶人衣长去地五寸,袖长过手六寸,袖桩广一尺,袖口五寸。二十五年,以民间违禁,靴巧裁花样,嵌以金线蓝条,诏礼部严禁庶人不许穿靴,止许穿皮札〈革翁〉,惟北地苦寒,许用牛皮直缝靴。正德元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十六年,禁军民衣紫花罩甲,或禁门或四外游走者,缉事人擒之。

  士庶妻冠服:洪武三年定制,士庶妻,首饰用银镀金,耳环用金珠,钏镯用银,服浅色团衫,用纻丝、绫罗、绢。五年,令民间妇人礼服惟紫絁,不用金绣,袍衫止紫、绿、桃红及诸浅淡颜色,不许用大红、鸦青、黄色,带用蓝绢布。女子在室者,作三小髻,金钗,珠头閟窄袖褙子。凡婢使,高顶髻,绢布狭领长袄,长裙。小婢使,双髻,长袖短衣,长裙。成化十年,禁官民妇女不得僣用浑金衣服,宝石首饰。正德元年,令军民妇女不许用销金衣服、帐幔,宝石首饰、镯钏。

  协律郎、乐舞生冠服:明初,郊社宗庙用雅乐,协律郎幞头,紫罗袍,荔枝带;乐生绯袍,展脚幞头;舞士幞头,红罗袍,荔枝带,皂靴;文舞生红袍,武舞生绯袍,俱展脚幞头,革带,皂靴。朝会大乐九奏歌工:中华一统巾,红罗生色大袖衫,画黄莺、鹦鹉花样,红生绢衬衫,锦领,杏红绢裙,白绢大口袴,青丝绦,白绢袜,茶褐鞋。其和声郎押乐者:皂罗阔带巾,青罗大袖衫,红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皂靴。其三舞:

  一、武舞,曰《平定天下之舞》。舞士皆黄金束发冠,紫丝缨,青罗生色画舞鹤花样窄袖衫,白生绢衬衫,锦领、红罗销金大袖罩袍,红罗销金裙,皂生色画花缘襈,白罗销金汗袴,蓝青罗销金缘,红绢拥项,红结子,红绢束腰,涂金束带,青丝大绦,锦臂韝,绿云头皂靴。舞师,黄金束发冠,紫丝缨,青罗大袖衫,白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绿云头皂靴。

  一、文舞,曰《车书会同之舞》。舞士皆黑光描金方山冠,青丝缨,红罗大袖衫,红生绢衬衫,锦领,红罗拥项,红结子,涂金束带,白绢大口袴,白绢袜,茶褐鞋。舞师冠服与舞士同,惟大袖衫用青罗,不用红罗拥项、红结子。

  一、文舞,曰《抚安四夷之舞》。舞士,东夷四人,椎髻于后,系红销金头绳,红罗销金抹额,中缀涂金博山,两傍缀涂金巾环,明金耳环,青罗生色画花大袖衫,红生色领袖,红罗销金裙,青销金裙缘,红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乌皮靴。西戎四人,间道锦缠头,明金耳环,红纻丝细摺袄子,大红罗生色云肩,绿生色缘,蓝青罗销金汗袴,红销金缘系腰合钵,十字泥金数珠,五色销金罗香囊,红绢拥项,红结子,赤皮靴。南蛮四人,绾朝天髻,系红罗生色银锭,红销金抹额,明金耳环,红织金短袄子,绿织金细摺短裙,绒锦袴,间道纻丝手巾,泥金顶牌,金珠璎珞缀小金铃,锦行缠,泥金狮蛮带,绿销金拥项,红结子,赤皮靴。北翟四人,戴单于冠,貂鼠皮檐,双垂髻,红销金头绳,红罗销金抹额,诸色细摺袄子,蓝青生色云肩,红结子,红销金汗袴,系腰合钵,皂皮靴。其舞师皆戴白卷檐毡帽,涂金帽顶,一撒红缨,紫罗帽襻,红绿金绣袄子,白销金汗袴,蓝青销金缘,涂金束带,绿拥项,红结子,赤皮靴。

  凡大乐工及文武二舞乐工,皆曲脚幞头,红罗生色画花大袖衫,涂金束带,红绢拥项,红结子,皂皮靴。四夷乐工,皆莲花帽,诸色细摺袄子,白销金汗袴,红销金缘,红绿绢束腰,红罗拥项,红结子,花靴。

  永乐间,定殿内侑食乐。奏《平定天下之舞》,引舞、乐工,皆青罗包巾,青、红、绿、玉色罗销金胸背袄子,浑金铜带,红罗褡愬,云头皂靴,青绿罗销金包臀。舞人服色如之。奏《抚安四夷之舞》,高丽舞四人,皆笠子,青罗销金胸背袄子,铜带,皂靴;琉球舞四人,皆棉布花手巾,青罗大袖袄子,铜带,白碾光绢间道踢袴,皂皮靴;北番舞四人,皆狐帽,青红纻丝销金袄子,铜带;伍鲁速回回舞四人,皆青罗帽,比里罕棉布花手巾,铜带,皂靴。奏《车书会同之舞》,舞人皆皂罗头巾,青、绿、玉色皂沿边襕,茶褐线条皂皮四缝靴。奏《表正万邦之舞》,引舞二人,青罗包巾,红罗销金项帕,红生绢锦领中单,红生绢销金通袖袄子,青线绦铜带,织锦臂韝,云头皂靴,各色销金包臀,红绢褡愬。舞人、乐工服色与引舞同。奏《天命有德之舞》,引舞二人,青幪纱如意冠,红生绢锦领中单,红生绢大袖袍,各色绢采画直缠,黑角偏带,蓝绢彩云头皂靴,白布袜。舞人、乐工服色与引舞同。

  洪武五年,定斋郎、乐生、文武舞生冠服:斋郎,黑介帻,漆布为之,无花样;服红绢窄袖衫,红生绢为里;皂皮四缝靴;黑角带。文舞生及乐生,黑介帻,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红绢大袍,胸背画缠枝方葵花,红生绢为里,加锦臂韝二;皂皮四缝靴;黑角带。武舞生,武弁,以漆布为之,上加描金蝉;服饰、靴、带并同文舞生。嘉靖九年定文、武舞生服制:圜丘服青纻丝,方泽服黑绿纱,朝日坛服赤罗,夕月坛服玉色罗。

  宫中女乐冠服:洪武三年定制。凡中宫供奉女乐、奉銮等官妻,本色皪髻,青罗圆领。提调女乐,黑漆唐巾,大红罗销金花圆领,镀金花带,皂靴。歌章女乐,黑漆唐巾,大红罗销金裙袄,胸带,大红罗抹额,青绿罗彩画云肩,描金牡丹花皂靴。奏乐女乐,服色与歌章同。嘉靖九年,祀先蚕,定乐女生冠服。黑绉纱描金蝉冠,黑丝缨,黑素罗销金葵花胸背大袖女袍,黑生绢衬衫,锦领,涂金束带,白袜,黑鞋。

  教坊司冠服:洪武三年定。教坊司乐艺,青字顶巾,系红绿褡愬。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御前供奉俳长,鼓吹冠,红罗胸背小袖袍,红绢褡愬,皂靴。色长,鼓吹冠,红青罗纻丝彩画百花袍,红绢褡愬。歌工,弁冠,红罗织金胸背大袖袍,红生绢锦领中单,黑角带,红熟绢锦脚袴,皂皮琴鞋,白棉布夹袜。乐工服色与歌工同。凡教坊司官常服冠带,与百官同;至御前供奉,执粉漆笏,服黑漆幞头,黑绿罗大袖襕袍,黑角偏带,皂靴。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之服。乐人皆戴鼓吹冠,不用锦绦,惟红褡愬,服色不拘红绿。教坊司妇人,不许戴冠,穿褙子。乐人衣服,止用明绿、桃红、玉色、水红、茶褐色。俳、色长,乐工,俱皂头巾,杂色绦。

  王府乐工冠服:洪武十五年定。凡朝贺用大乐宴礼,七奏乐乐工俱红绢彩画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有花鼓吹冠,锦臂韝,皂靴,抹额以红罗彩画,束腰以红绢。其馀乐工用绿绢彩画胸背方花小袖单袍,无花鼓吹冠,抹额以红绢彩画,束腰以红绢。

  军士服:洪武元年令制衣,表里异色,谓之鸳鸯战袄,以新军号。二十一年,定旗手卫军士、力士俱红袢袄,其馀卫所袢袄如之。凡袢袄,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二十六年,令骑士服对襟衣,便于乘马也。不应服而服者,罪之。

  皂隶公人冠服:洪武三年定,皂隶,圆顶巾,皂衣。四年定,皂隶公使人,皂盘领衫,平顶巾,白褡愬,带锡牌。十四年,令各卫门祗禁,原服皂衣改用淡青。二十五年,皂隶伴当不许着靴,止用皮札〈革翁〉。

  外国君臣冠服:洪武二年,高丽入朝,请祭服制度,命制给之。二十七年,定蕃国朝贡仪,国王来朝,如赏赐朝服者,服之以朝。三十一年,赐琉球国王并其臣下冠服。永乐中,赐琉球中山王皮弁、玉圭,麟袍、犀带,视二品秩。宣德三年,朝鲜国王李濩言:“洪武中,蒙赐国王冕服九章,陪臣冠服比朝廷递降二等,故陪臣一等比朝臣第三等,得五梁冠服。永乐初,先臣芳远遣世子禔入朝,蒙赐五梁冠服。臣窃惟世子冠服,何止同陪臣一等,乞为定制。”乃命制六梁冠赐之。嘉靖六年,令外国朝贡入,不许擅用违制衣服。如违,卖者、买者同罪。

  僧道服:洪武十四年定,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僧官如之。惟僧录司官袈裟,绿文及环皆饰以金。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录司官法服、朝服,绿文饰金。凡在京道官,红道衣,金襕,木简。在外道官,红道衣,木简,不用金襕。道士,青道服,木简。

卷四十三譯文

  群臣的禮帽和服飾。

  洪武元年,命令製作公服、朝服,以賞賜給各級官吏。

  當時禮部說:“各位官員先前被任命的有官名而無固定職務的散官,與現在擔任的職務品級高低不同。

  例如御史董希哲先前被任命為朝列大夫澧州知州,然而擔任七品的職務;省司郎中宋冕先前被任命焉亞中大夫黃州知腐,然而擔任五品的職務。

  散官與現在擔任的職務不同,所以衣服式樣顏色不能沒有差異,請求確定它的制度。”於是詔令省部大臣討論決定。

  禮部又說:“唐朝制度,衣服式樣顏色都以散官為標準。

  元朝制度,散官職事官各自依從官品高的,衣服式樣顏色由此確定。

  開國之初衣服式樣顏色依據散官,與唐朝制度相同。”於是規定衣服式樣顏色根據散官,不考慮現任職務,於是所賞賜的袍服衣帶也一概如此。

  洪武三年,禮部說:“各個朝代所崇尚的顏色不一樣。

  夏崇尚黑色,商崇尚白色,周崇尚赤色,秦崇尚黑色,漠崇尚赤色,唐服飾崇尚黃色,旗幟崇尚赤色。

  現今國家承接元朝的後面,效法周朝、漢朝、唐朝、宋朝,官服顏色所崇尚,用赤色焉適宜。”依從了禮部的意見。

  文武官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凡是祭祀天地宗廟等的大祀、宣告皇帝祭祀封禪完畢的慶典、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的生日以及頒佈詔書、宣讀帝王的聖旨、進呈表章、傳達帝王的命令,都採用有橫脊的禮冠,赤色的綾羅上衣,白紗裡衣,青色的領邊,赤色的綾羅下裳,青色衣邊,赤色的綾羅蔽膝,大帶用赤、白兩種顏色的絹,束衣用革帶,佩系官印、勳章的彩色絲帶佩綬,白色襪子黑色鞋。

  一品到九品,以帽子上樑的數目為差別。

  公爵的帽子八道梁,罩巾貂蟬冠,簪筆五道折,四根柱,香草五截,前面後面有玉蟬首飾。

  侯爵七道梁,罩巾貂蟬冠,簪筆四道折,四根柱,香草四截,前面後面金蟬首飾。

  伯爵七道梁,罩巾貂蟬冠,簪筆兩道折,四根柱,香草兩截,前面後面玳瑁蟬首飾。

  都插野雞尾羽毛。

  駙馬與侯一樣,不插野雞尾羽毛。

  一品官,帽子七道梁,不用罩巾貂蟬冠,革帶和佩帶都是玉製的,系官印等物的綬帶用黃、綠、赤、紫織成雲鳳花紋的四種顏色的錦緞,下面繫著青色的絲織的網,玉製的綬環兩個。

  二品官,六道梁,革帶,綬帶上飾犀牛角製成的環,其餘與一品官相同。

  三品官,五道梁,革帶用金飾,佩玉裝飾,綬帶用黃、綠、赤、紫織成雲中仙鶴花紋錦緞,下面系青色絲織的網,金制綬環兩個。

  四品官。

  四道梁,革帶用金飾,佩飾用經過藥物煮煉後色澤光潤的石料藥玉製成,其餘的與三品官一樣。

  五品官,三道梁,革帶用銀裝飾,上面嵌有花紋,佩飾用藥玉,綬帶用黃、綠、赤、紫織成盤旋飛翔猛雕花紋的錦緞,下面繫結青色的絲織網,銀製鍍金綬環兩個。

  一品到五品,朝見皇帝時所執的狹長板子都是象牙製成。

  六品、七品,二道梁,革帶用銀飾,佩飾用藥玉,綬帶用黃、綠、赤織成練鵲紋的三種顏色的錦緞,下面繫結青色的絲織成的網,銀製綬環兩個。

  惟獨御史朝服用獬腐紋。

  八品、九品,一道梁,革帶飾以黑色的角質材料,佩飾用藥玉,綬帶用黃、綠織成潞踞花紋的兩種顏色的錦緞,下面繫結青色的絲織成的網,銅製綬環兩個。

  六品到九品,朝板都用槐木製成。

  負責值勤守衛的武官,朝服另有樣式顏色。

  沒有入品級的其它官員,皇帝大會群臣朝拜慶賀、進獻表奏行禮時祇穿公服。

  洪武三十年下令比照九品官,穿朝服。

  嘉靖八年,修改朝服的式樣。

  梁冠與以前的樣式相同,上衣赤色綾羅青色衣邊,長度超過腰七寸,不掩蓋下面的裙子。

  裡衣用白紗製成,青色衣邊。

  下面的裙子用七幅,前面三幅後面四幅,每幅三個褶子,赤色綾羅青色衣邊。

  蔽膝連結革帶。

  綬帶,各自依據品級織花樣。

  革帶的後面是佩綬,系在革帶上而又掩蓋革帶。

  綬環也各依據品級,用玉、犀角、金、銀、銅製成,不將它織在綬上。

  大帶表面裡面都是素色,祇有兩邊充耳以及下垂部分鑲綠色的邊,又用青色的絲帶纏住它。

  革帶都與從前的樣式一樣。

  佩戴的玉完全按照《傳》中所說的制度,去掉一對下垂的珠串以及佩玉上面的兩塊橫玉。

  三品官以上用玉製,四品官以下用藥玉製,至於襪鞋都與從前的樣式一致。

  萬曆五年,命令各級官吏正月初一朝拜慶賀,不得越分穿紅色的鞋。

  舊例,十一月各級官吏戴耳套。

  這年來朝見皇帝的外地官員以及舉人、監生,不允許戴耳套入宮朝見。

  凡是皇帝親自祭祀天地和祖先、土神穀神,文武官員向配祭者行敬酒獻帛禮,陪從祭祀,就穿祭服。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一品到九品,青色羅衣,白紗裡衣,都是黑色領邊。

  赤色綾羅裙,黑色衣邊n赤色蘿制蔽膝。

  方形心圓形領。

  祭祀禮帽、革帶、佩錦、綬帶的等級差別,一概與朝服相同。

  還規定有品級的官員家祭穿的祭服。

  三品官以上,去掉方形心圓形領。

  四品官以下,還要去掉佩玉綬帶。

  嘉靖八年,重新制定各級官吏的祭服。

  上衣用青色綾羅,黑色衣邊,與朝服相同。

  下面的衣裙用赤色綾羅,黑色衣邊,與朝服相同。

  蔽膝、綬環、大帶、革帶、佩玉、襪鞋都與朝服相同。

  檢查祭牲、祭祀日月、舉行皇帝親耕以勉勵農耕的藉田禮、祭祀各個朝代的帝王,惟獨錦衣衛官署長官,穿大紅色蟒蛇花紋的衣服,繡有飛魚花紋,烏紗帽,兩端有排鬚的寬腰帶,佩帶繡春刀。

  祭祀祖廟、土神穀神,便穿大紅色的便服。

  文武官員公服。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

  每天早朝晚朝向皇帝陳述事情以及陪同侍奉皇帝、拜謝皇帝的恩典、面見辭別皇帝就穿公服。

  在外地的文武官員,每天辦公的時候穿公服。

  公服的樣式,圓領衣襟右開的袍子,用貯麻絲或紗羅絹製成,袖子三尺寬。

  一品到四品官,徘紅色衣袍;五品到七品官,青色衣袍;八品到九品官,綠色衣袍;沒有品級的其它官吏,衣袍、朝笏、帶與八品以下官吏相同。

  公服上的花樣:一品,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二品,小獨科花,直徑三寸;三品,散答花,沒有枝葉,直徑二寸;四品、五品,小雜花紋,直徑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雜花,直徑一寸;八品以下沒有花紋。

  幞頭巾:用漆刷過的紗兩等,帽子後部的展角長一尺二寸;不入品級的其它官吏的幞頭巾,帽子後部用垂帶,後來又命令用展角,不用垂帶,與有品級的官員相同。

  朝板依據朝服制作。

  束在腰問的衣帶:一品官用玉為飾,有的有花紋有的無花紋;二品以犀角為飾;三品、四品以金荔枝為飾,五品以下以黑色的角質物為飾。

  腰帶帶身用青色皮革,並在腰帶下插著以示等級的各種飾物。

  靴用黑色。

  後來,一般的朝見只穿便服,惟有朔日、望日要將公服穿戴整齊朝見參拜。

  凡是負責值勤守衛的武官,另有樣式顏色,不受這個制度的約束。

  公、侯、駙馬、伯爵衣服顏色花紋圖樣、腰帶,與一品相同。

  文武官員的花紋的式樣,如果汝辦法織鏽,就用素色。

  各級官吏入官朝見,下雨下雪允許穿雨衣。

  在奉天、華蓋、武英等宮殿上陳述事情,必須穿鞋,違反者御史會糾劾他。

  萬曆五年,命令經常的朝見都穿與官位相符的花紋色彩精緻美觀的絲織衣服,朝見的官員面見皇帝辭行、拜謝皇帝的恩德,無論是否入品級,都穿公服行禮。

  文武官員日常穿的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凡是一般的朝見、處理政務,以烏紗帽、圓領衫、腰帶焉公服。

  腰帶,一品官用玉裝飾,二品官用有花紋的犀角裝飾,三品官用金嵌鏤花紋裝飾,四品官用沒有嵌花紋的金裝飾,五品官用銀嵌鏤花紋裝飾,六品官、七品官用沒有嵌花紋的銀裝飾,八品官、九品官用黑色的角質材料裝飾。

  凡是退休以及侍奉父母辭職居家的官員,紗制的紗帽、腰帶。

  因為有罪被免職的,衣服與老百姓一樣。

  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又規定公、侯、伯、駙馬腰帶與一品官相同,不入品級的其它官員與八品、九品官相同。

  朝中官員常服中的禮鞋,洪武六年制定。

  這以前,各級官吏入宮朝見,遇到雨天都穿釘靴,聲音響遍宮殿石階,侍儀司請求禁止穿釘靴。

  太祖說:“古時候入宮朝見穿單底的履,從唐朝開始用靴。

  就下令朝中官員制軟底皮鞋,罩在靴的外面,出了宮再脫掉它。”禮部進言說近來奢侈超越了制度。

  詔令申明禁止這種現象,仍舊參考漢朝、唐朝的制度,頒佈執行遵守。

  凡是各級官吏,一品、二品官用多種色彩的文綺、綾羅、彩繡,帽頂、帽珠用玉;三品官到五品官用多種色彩的文綺、綾羅,帽頂用金,帽珠除玉之外,隨便選用;六品官到九品官用多種色彩的文綺、綾羅,帽頂用銀,帽珠用瑪瑙、水晶、香木。

  一品到六品官穿繡四支爪子的龍形圖案,聽憑用金線刺繡來製作它。

  禮部又建議:“有品級的官員進見地位高年紀大的人,穿朝見皇帝的公服,在道理上不妥。

  應該另外製作梁冠、緯色衣、絳色裙、革帶、大帶、大白襪、黑色的以木為復底的鞋、佩綬,上衣下裙去掉衣邊。

  三品官以上用佩綬,三品官以下不用。”依從了這個意見。

  洪武二十二年,下令文武官遇到雨天可戴雨帽,因公差外出可戴帽子,進入京城後不允許。

  洪武二十三年定下制度,文官衣服從衣領到衣邊,離地一寸,袖長超過手,摺疊回來的部分要到肘部。

  公、侯、駙馬與文官一樣。

  武官的衣邊離地五寸,袖的長度超過手七寸。

  洪武二十四年規定,公、侯、駙馬、伯的常服,繡麒麟、白澤圖案。

  文官一品鏽仙鶴,二品繡錦雞,三品繡孔雀,四品繡雲雁,五品繡白鵬,六品繡鷺鷥,七品鏽鶸溯,八品鏽黃鵬,九品鏽鵪鶉;不入品級的其它官吏鏽練鵲;監察執行法紀的官員繡獬腐。

  武官一品、二品繡獅子,三品、四品繡虎豹,五品繡熊罷,六品、七品繡彪,八品繡犀牛,九品鏽海馬。

  又下令有品級的官員常服採用多種顏色的貯絲、綾羅、彩鏽。

  官吏衣服、帷幕,不許用玄、黃、紫三種顏色,並且不許織繡龍鳳花紋,違背了的罪行牽連到染色製作的人。

  入朝參見的人員,一年四季一概穿彩色衣服,不許穿純素色。

  洪武三十年,命令退休官員的服色與在職官員一樣,如果朝覲慶賀、拜謝皇帝的恩德、面見辭別皇帝,一樣穿戴官服。

  景泰四年,下令錦衣衛中指揮侍衛的人,可以穿繡麒麟圖案的衣服。

  天順二年,規定官吏平民的衣服不能用蟒龍、飛魚、鬥牛、大鵬、逼真的,獅子、四寶相花、大西番蓮、大的雲朵等圖案,以及玄、黃、紫和玄色、黑、綠、柳黃、薑黃、明黃等顏色。

  弘治十三年上奏規定,公、侯、伯、文武大臣以及鎮守、守備,違背規定上奏請求鏽蟒紋衣服、繡飛魚圖案的衣服的人,科道官揭發彈劾,按重罪懲治。

  正德十一年,設立束、西兩個官廳,將士鏜甲外都穿黃色外套。

  從京城到地方都仿效這種做法。

  穿金飾徘紅袍鮮豔官服的,也必須在外面套上這種黃外套。

  都督江彬等在承曰紅笠帽的上面,用靛青色染的天鵝羽毛點綴,作為顯貴的裝飾,地位高的飄著三枝羽毛,稍次的飄著兩枝羽毛。

  兵部尚書王瓊被賞賜一枝羽毛,戴著到演武場,自認為是特殊待遇。

  造以後皇帝出行視察所經過的地方,督餉侍郎、巡撫都御史沒有不在鏜甲外面穿外套拜見皇帝的。

  正德十三年,皇帝返回京城,傳下聖旨,使迎接等候的人穿用長袖的軍服曳撒大帽、鸞帶。

  不久賞賜眾臣大紅紂麻絲衣、羅紗衣各一件。

  其服飾色彩,一品官鏽鬥牛,二品官繡飛魚,三品官繡蟒,四、五品官繡麒麟,六、七品官繡虎、彪;翰林科道官不論品級都賜與;惟有各部屬官五品以下的不賜與。

  當時文臣服飾顏色也採用走獸,而且繡麒麟的衣服已用於四品官,尤其是奇怪的事情。

  正德十六年,世宗繼承皇位的詔書說:“近來過濫地佩玉帶,蟒龍、飛魚、鬥牛服飾顏色,都被一般官吏雜職小官以及各地將領鑽營奏請求得,現茌一律不允許。

  任武職的小官越級採用公、侯的服飾顏色的,也全部禁止消除。”嘉靖六年,又禁令中央和地方官員,不允許遇濫穿五彩裝花圖案的布料及違背禁令的顏色製成的服飾。

  嘉靖七年,制定了閒居時所穿服飾的制度後,大學士張璁就說:“有品級的官員閒居時的服飾沒有明確規定,詭奇怪異的人,爭相製作奇怪的衣服以使制度混亂。

  乞求另外效法古代的玄端服,另外製定簡易的式樣,下詔佈告全國,使地位高的地位低的有等級差別。”皇帝因此重新制作《忠靜冠服圖》頒發給禮部,下敕命曉諭禮部說:“祖宗考察古代規定製度,有品級的官員朝會與祭祀的服飾,各有等級差別。

  只是一般人的性情,大多在引人矚目的地方謹慎,在幽僻獨處的地方便怠惰。

  古代聖明的君王對此很謹慎,規定將玄端這種黑色禮服作為閒居的衣服。

  近來衣服詭怪奇異,等級上下無從辨別,民心由什麼來安定。

  朕因而參考古代玄端禮服的儀制,改名‘忠靜’,希望上朝的時候想著盡忠心,退朝的時候想著補救過失。

  朕已經晝出圖形又有解說的文字,按照這種樣式製造。

  在京城允許七品以上官員以及八品以上的翰林院、國子監、行人司官員,在外地允許地方政府長官以及各府的長官、州縣的正職官、儒學教官穿戴它。

  武官祇有都督以上約官員可以穿。

  其餘的人不允許過濫穿戴。”禮部將這部既有圖畫又有解說的著作頒佈全國,按敕命執行。

  考察忠靜冠仿照古代的玄冠,帽框依照式樣,用烏紗矇住它,兩座帽山都立在後部。

  帽頂仍是正中微微凸起,三道梁各自用金線覆壓,帽線用金鑲邊。

  四品以下,去掉金,用淺色絲線鑲邊。

  忠靜服仿照古代的玄端服,用深青色,用紂麻絲紗羅製作。

  三品官以上繡雲紋,四品官以下無花紋,用藍青色鑲邊,前胸後背裝飾以鏽有本等級花樣的徽飾。

  上衣與下裙相連的深衣採用玉色。

  素絹縫製的大帶,與古代大夫的帶的式樣相同,青色表面綠色鑲邊以及綠色裡子。

  素絹制的鞋子,青綠色鞋帶。

  白襪。

  嘉靖十六年,眾臣在皇帝出行時中途停留的地方朝見皇帝,兵部尚書張瓚穿繡有蟒紋的衣服。

  皇帝發怒,告訴大學士夏言說:“尚書是二品官,何故穿繡織有蟒紋的衣服?”夏言回答說:“張瓚所穿,乃是皇帝賞賜的飛魚服,鮮豔明麗像蟒服而已。”皇帝說:“飛魚為何編織兩個角?要嚴厲禁止這種現象。”於是禮部上奏後規定,文武官員不允許擅自服用蟒衣、飛魚、鬥牛、禁止的華麗怪異的服飾顏色。

  大紅紆絲紗羅服,惟有四品以上官員以及在京城的五品官署長官、為皇帝講論經史的講官允許穿。

  五品官以及御前講席不是講官的,都穿青綠色錦鏽。

  遇到吉慶典禮,只穿紅布絨褐。

  有品級官員衣服的花樣,都按照品級。

  錦衣衛的指揮,在皇帝身邊護衛的仍舊可以穿麒麟服,領俸祿但不侍衛,以及雖然是侍衛的千戶、百戶,不許越級穿用。

  各個朝代賞賜衣服,文臣有役到一品官卻賞賜玉帶的,從洪武年問學士羅復仁開始。

  衍聖公品級是正二品,穿用金絲織出麒麟圖案的袍子,系玉帶,則是景泰年間入宮朝拜賞賜的。

  從此作為經常的制度。

  內閣官員賞賜蟒衣,從弘治年問剴健、李束陽開始。

  麒麟本是公、侯的服飾,然而內閣官員穿用它,則是嘉靖年問嚴嵩、徐階都受到賞賜的緣故。

  仙鶴,是文臣一品官的服飾,嘉靖年間成國公朱希忠、都督陸炳穿用它,都因為供奉祭祀道壇。

  至於學士嚴訥、李春芳、董份以五品的官位撰寫上奏天庭或徵召神將的青詞,也賞賜仙鶴服。

  不久諭令供奉祭壇時才穿,於是尚書都不敢穿仙鶴服。

  後來命令南京織閃黃色的繡麒麟、仙鶴紋補子這種標誌官位品級的徽標,賞賜嚴嵩,閃黃乃是皇帝採用的衣服顏色;又賞賜徐階教子昇天蟒服。

  萬曆年問,賞賜張居正盤坐蟒圖案的服飾;武清侯李偉因為是皇太后的父親,也受到這種賞賜。

  宗室親王、郡王的女婿的朝服、公服、常服,都依據品級,與文武官相同,只有朝笏都用象牙製作;常服的花色式樣與武官一樣。

  弘治十三年規定,郡主夫婿採用嵌有花紋的金帶,衣服胸前背後繡獅子。

  縣主夫婿採用嵌有花紋的金帶,郡君夫婿用不嵌花紋的金帶,衣服胸前背後都繡虎豹。

  縣君夫婿用嵌有花紋的銀帶,鄉君夫婿用不嵌花紋的銀帶,衣服胸前背後都鏽彪。

  若有越級使用的人,便除去禮冠佩帶,戴平頭巾,到教授儒家學說的學校讀書、練習禮儀三年。

  狀元以及眾進士的禮冠服飾。

  狀元帽子兩道梁,徘紅色羅衣圓衣領,白絹裹衣,錦制綬帶,蔽膝,紗帽,槐木製朝笏,光銀帶,藥玉製佩飾,上朝時穿的靴子,氈制的襪子,都在皇帝面前頒發賞賜,上奏章答謝皇帝的恩德之日穿它。

  進士的頭巾與烏紗帽相像,巾頂稍平,後部的展角有一寸多寬,長五寸左右,用垂帶繫著,黑紗製作而成。

  深藍色綾羅制袍服,鑲以青羅邊,袖寬而不剪裁縫合的縫。

  槐木製朝笏,革帶、青色的帶身,用黑色的角質材料裝飾,腰帶下插的垂頭撻尾垂在後面。

  殿廷上的考試完後在國子監頒發,殿試公佈名次的那天穿它。

  上奏表答謝皇帝的恩德後,拜見先師孔子舉行祭祀先師的釋菜禮後,才換成一般衣服,那些頭巾袍服仍舊送回國子監儲存。

  受封號命婦的禮帽服飾。

  洪武元年制定,受封號命婦一品,戴花釵九株。

  兩個寬大的髮鬢,九枝鈿。

  衣服採用織有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鏽野雞羽毛圖紋九重。

  素色紗制的裡衣,黑青相間的衣領,硃色糓鑲邊的衣襟。

  蔽膝與下裙顏色一致,用青赤色帛作領邊,加上有重迭野鶸圖紋的錦繡,繡野雞圖紋二等。

  玉帶。

  青色襪鞋,標誌身份等級的彩色絲帶。

  二品受封號婦女,戴花釵八株。

  兩個寬大發鬢,八枝鈿。

  衣服用繡有野雞碉毛圖紋的衣服八等,犀角製成的衣帶,其餘的與一品命婦相同。

  三品命婦,戴花釵七株。

  兩個寬大發鬢,七枝鈿。

  鏽有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七等,金飾的革帶,其餘的與二品命婦相同。

  四品命婦,戴花釵六株。

  兩個寬大的髮鬢,六枝鈿。

  繡有野鸚羽毛岡紋的衣服六等,金飾革帶,其餘與三品命婦一樣。

  五品命婦,戴花釵五株。

  兩個寬大的髮鬢,五枝鈿。

  繡有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衣帶,其餘的與四品命婦一樣。

  六品命婦,戴花釵四株。

  兩個寬大的髮鬢,四枝鈿。

  繡有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四等,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衣帶,其餘與五品命婦一樣。

  七品命婦,戴花釵三株。

  兩個寬大的髮鬢,三枝鈿。

  繡有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衣帶,其餘的與六品命婦相同。

  從一品到五品命婦,衣服的顏色輿丈夫一致用紫色。

  六品、七品命婦,衣服顏色與丈夫一樣用徘紅色。

  她們的大帶與衣服顏色一樣。

  洪武四年,認為古代的天子諸侯穿戴繡龍紋的袞衣冠冕,君後與夫人也穿戴繡有野雞的棒衣與繡野雞羽毛圖紋的衣服。

  現在眾臣既然用梁冠、絳色衣服為朝服,不敢用冕,那麼宮廷外命婦也不應當穿繡野雞羽毛花紋的衣服來朝見。

  命令禮部討論此事。

  上奏章確定,命婦以山松特髻、假鬢花鈿、真紅大袖衣、珠翠蹙金霞帔,作為朝見的禮服。

  以朱翠角冠、金珠花釵、寬袖問雜綠色袖邊,為閒居的常服。

  一品命婦,穿戴金線鏽的文霞帔禮服,用金珍珠翡翠裝飾,玉墜。

  二品命婦,穿戴用金線鏽雲肩大雜花的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裝飾,金墜子。

  三品命婦,穿戴用金線繡大雜花的霞帔禮服,珍珠翡翠裝飾,金墜子。

  四品命婦,穿戴鏽小雜花的霞帔禮服,翡翠裝飾,金墜子。

  五品命婦,穿戴嵌金色線的大雜花霞帔禮服,綴有突出花紋的色彩鮮豔的晝絹裝飾品,金墜子。

  六品、七品命婦,穿戴嵌金色線的小雜花霞帔禮服,綴有突出花紋的色彩鮮豔昀畫絹裝飾品,鍍金的銀墜子。

  八品、九品命婦,穿戴大紅色沒有花紋的綾羅霞帔禮服,色彩鮮豔的晝絹裝飾,銀墜子。

  首飾,一品,二品命婦,金玉珍珠翡翠。

  三品、四品命婦,金珍珠翡翠。

  五品命婦,金翡翠。

  六品以下,鍍金銀質偶爾用珍珠。

  洪武五年修改有品級官員命婦的禮帽服飾。

  一品命婦,禮服採用山松特髻,翠松五株,金織野雞八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

  正面珍珠翡翠裝飾的野雞一隻,珍珠翡翠裝點的花四朵,珍珠翡翠裝點的雲喜花三朵;後鬢珠梭球一個,珍珠翡翠裝飾的飛翔野鸚一隻,珍珠翡翠裝飾的梳子四把,金雲頭連三釵一股,珠簾梳一把,金簪兩枝;珠梭環一對。

  大袖衫,採用真紅色。

  霞帔、褙子,都採用深青色。

  貯絲綾羅紗任隨選用。

  霞帔禮服上用蹙金繡雲霞野雞花紋,嵌有花紋的金墜子。

  褙子上用金線繡的雲霞野鸚花紋。

  閒居穿的服飾採用珍珠翡翠修飾的祥雲冠,珍珠翡翠裝飾的野雞三隻,金線繡的野鸚一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鬢邊珍珠翡翠裝點的花兩朵,小的用珍珠翡翠裝飾的梳一對,金雲頭連三釵一枝,金壓鬢雙頭釵兩枝,金腦梳一把,金簪兩枝;金腳珠翠佛面環一雙;鐲子臂釧都用金制。

  長襖長裙,各種顏色的紆絲綾羅紗任隨選用。

  長襖鑲邊,或用紫色或用綠色,上面用蹙金繡雲霞野雞花紋。

  看帶,用紅色綠色紫色,上面用蹙金繡雲霞野鸚花紋。

  長裙,縱橫交錯金線繡的纏枝花花紋。

  二品命婦,高聳的髮髻上金質野雞裝飾七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其餘與一品受封號婦女相同。

  閒居時的服飾也與一品命婦相同。

  三品命婦,特髻上金質孔雀裝飾六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

  正面珍珠翡翠的孔雀裝飾一隻,後鬢翡翠裝飾的孑L雀兩隻。

  霞帔禮服上用蹙金雲霞孔雀圖紋,嵌花的金墜子。

  褙子上用金線鏽雲霞孑L雀圖紋,其餘與二品一樣。

  閒居時穿戴的幗子上珍珠翡翠孔雀裝飾三隻,金孔雀裝飾兩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

  長襖鑲邊。

  看帶,或為紫色或為綠色,都繡雲霞孔雀花紋。

  長裙,縱橫的欄都刺繡纏枝花紋,其餘與二品命婦相同。

  四品命婦,特髻上金質孔雀五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其餘與三品命婦相同。

  閒居時穿的服飾也與三品命婦相同。

  五品命婦,特髻上銀質鍍金鴛鴦裝飾四隻,口裹銜著珍珠裝飾的結。

  正面珍珠翡翠鴛鴦裝飾一隻,小珍珠鋪上翡翠的雲喜花三朵;後鬢翡翠鴛鴦裝飾兩隻,銀質鍍金雲頭連三釵一枝,小珍珠簾梳一把,鍍金的銀簪兩枝;小珍珠梳環一對。

  霞帔上用繡雲霞鴛鴦花紋,鍍金銀質嵌有花紋的墜子。

  褙子上用雲霞鴛鴦花紋,其餘與四品命婦相同。

  閒居穿的服飾帽子上小珍珠翡翠鴛鴦裝飾三隻,鍍金銀質鴛鴦兩隻,挑起的珍珠牌。

  鬢邊小珍珠翡翠花兩朵,雲頭連三釵一枝,梳一把,壓鬢的雙頭釵兩枝,鍍金簪子兩枝;銀腳珍珠翡翠佛面環一對。

  鐲子臂釧都用銀質鍍金。

  長襖鑲邊,刺繡雲霞鴛鴦花紋。

  長裙,縱橫欄繡纏枝花紋,其餘與四品命婦相同。

  六品命婦,特髻上翡翠松三株,銀質鍍金練鵲四隻,口裡銜著珍珠裝飾的結。

  正面銀質鍍金練鵲一隻,小珍珠翡翠花四朵;後鬢翡翠梭球一隻,翡翠練鵲兩隻,翡翠梳四把,銀質雲頭連三釵一枝,珍珠鑲邊翡翠簾梳一把,銀簪兩枝。

  大袖衫,綾羅綢絹任隨選用。

  霞帔用鏽雲霞練鵲花紋,嵌花銀墜子。

  褙子上用雲霞練鵲花紋,其餘與五品命婦相同。

  閒居的服飾帽子上鍍金銀質練鵲裝飾三隻,還有鍍金銀質練鵲兩隻,挑起的小珍珠牌;鐲子臂釧都用銀。

  長襖鑲邊。

  看帶,或為紫色或為綠色,刺繡雲霞練鵲花紋。

  長裙,縱橫欄繡纏枝花花紋,其餘與五品命婦相同。

  七品命婦,禮服、日常服,都與六品命婦相同。

  八品、九品命的禮服,祇穿戴大袖衫、霞帔、褙子。

  大衫與七品命婦相同。

  霞帔上刺繡纏枝花,嵌有花紋的銀墜子。

  褙子上刺鏽摘枝團花。

  全用小珍珠祥雲冠。

  日常服飾也用小珍珠祥雲冠,銀摻雜鍍金的銀質練鵲裝飾三隻,還有銀摻雜鍍金的銀質練鵲裝飾兩隻,挑起的小珍珠牌;銀摻雜鍍金雲頭連三釵一枝,銀摻雜鍍金的壓鬢雙頭釵兩枝,銀摻雜鍍金腦梳一把,銀摻雜鍍金簪兩枝。

  長襖的綠邊、看帶都刺繡纏枝花,其餘與七品命婦相同。

  又規定命婦團衫的式樣,以紅色的綾羅製作它,刺鏽重迭的野雞花紋區別等級。

  一品命婦九層,二品命婦八層,三品命婦七層,四品命婦六層,五品命婦五層,六品命婦四層,七品命婦三層,其餘不用刺繡的野鸚花紋。

  洪武二十四年定下制度,命婦朝見皇帝皇后,在家拜見公公婆婆和丈夫以及祭祀就穿禮服。

  公侯伯夫人與一品命婦相同。

  大袖衫,真紅色。

  一品到五品命婦,貯絲綾羅;六品到九品命婦,綾羅綢絹。

  霞帔、褙子都是深青色緞。

  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命婦,金線刺繡雲霞野鸚花紋;三品、四品命婦,金線繡雲霞孔雀花紋;五品命婦,繡雲霞鴛鴦花紋;六品、七品命婦,刺繡雲霞練鵲花紋。

  大袖衫,衣領寬三寸,兩邊衣領垂直向下一尺,中間縫綴紐扣三顆,底部縫綴紐扣兩顆,紐扣在用於裝飾的假紐扣的下面,跪拜時就解開它們。

  霞帔兩條,各自刺繡烏七隻,根據品級選用,前面四隻後面三隻。

  墜子裡嵌有花紋的烏一隻,四面雲霞花紋,鳥的花紋與霞帔上鳥的花紋一樣,依據品級選用。

  朝板用象牙製成。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一品命婦,帽子採用金器物,珍珠野雞裝飾五隻,珍珠牡丹開頭兩個,珍珠半開三個,翡翠雲片二十四片,翡翠牡丹葉十八片,翡翠口圈一副,上面帶有金質寶鈿花八朵,金質野雞裝飾兩隻,口裹銜著珍珠結兩個。

  二品到四品命婦,帽子採用金器物,珍珠野雞裝飾四隻,珍珠牡丹開頭兩個,珍珠半開四個,翡翠雲片二十四片,翡翠牡丹葉片十八片,翡翠日圈一副,上面帶有金質寶鈿花八朵,金質野雞裝飾兩隻,口裡街著珍珠結兩個。

  一品、二品命婦,霞帔、褙子都是雲霞野雞花紋,嵌有花紋的金質墜子。

  三品、四品命婦,霞帔、褙子都用雲霞孔雀花紋,嵌有花紋的金質墜子。

  五品、六品命婦,帽子採用塗金銀質器物,珍珠野雞裝飾三隻,珍珠牡丹開頭兩個,珍珠半開五個,翡翠雲片二十四片,翡翠牡丹葉片十八片,翡翠口圈一副,上面帶有塗金銀質寶鈿花八朵,塗金銀質野雞裝飾兩隻,口裡銜著珍珠結兩個。

  五品命婦,霞帔、褙子都用雲霞鴛鴦花紋,鍍金嵌有花紋的銀質墜子。

  六品命婦,霞帔、褙子都用雲霞練鵲花紋,嵌有花紋的銀質墜子。

  七品到九品命婦,帽子採用塗金銀質器物,珍珠野雞裝飾兩隻,珍珠月桂開頭兩個,珍珠半開六個,翡翠雲片二十四片,翡翠月桂葉十八片,翡翠口圈一副,上面帶有塗金銀質寶鈿花八朵,塗金銀質野雞裝飾兩隻,口裡銜著珍珠結兩個。

  七品命婦,霞帔、墜子、褙子,與六品命婦相同。

  八品、九品命婦,霞帔採用繡纏枝花花紋,墜子與七品命婦相同,褙子刺鏽摘枝團花。

  中央及地方官親屬的冠服。

  洪武元年,禮部尚書崔亮遵奉詔令商議制定。

  中央及地方官的父親、哥哥、伯伯、叔叔、兒子、孫子、弟弟、侄兒戴烏紗帽,軟腳垂帶,圓領上衣,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帶子。

  有品級官員的祖母及母親、和子孫一齊居住的親弟弟侄兒媳婦的禮服,應該按照該官員所任官職的品級,都用漆紗鑲嵌珍珠翡翠的祥雲冠,本品級的衣衫,霞帔、褙子,鑲邊襖裙,惟有山松特髻子,只允許被朝廷授予了封誥敕書的人使用。

  有品級官員的次妻,允許用本品級官的珍珠翡翠裝飾的祥雲冠、褙子作為禮服。

  嵌金色線的闊領、長襖長裙為閒居穿的日常服飾。

  洪武二十五年.命令文武官父親哥哥、伯伯叔叔、弟弟侄兒、兒子女婿,都允許穿靴子。

  宦官的冠服。

  明朝初年設定內使監,戴以黑紗製成並用金粉描畫的曲腳帽,衣服前胸後背有花紋的圓領窄袖衫,用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帶,靴用紅色鞋面黑色幫底。

  各個宮裡被合的僕役,服飾與平民相同。

  洪武三年諭令大臣,內使監沒有職銜名籍的人,應當另外製作帽子,以與監官區別。

  禮部進奏章制定,內使監凡是遇到朝見皇帝的典禮,按照品級穿戴朝服、公行禮。

  他們閒居時穿的日常服飾,胸前背後有葵花花紋的圓領衫,不論顏色;烏紗帽;犀角裝飾的帶。

  沒有品級的隨從人員,閒居穿的日常服為圓領衫,胸前背後沒有花紋,不論顏色;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帶;烏紗帽,垂軟帶。

  年齡十五歲以下的,只戴烏紗小頂帽。

  查考《大政記》,永樂以後,宦官在皇帝身邊的,必定服用繡有蟒紋的衣服,式樣如同戎裝曳撒,在左右兩邊刺鏽蟒圖紋,用鸞帶系,這是閒居穿的衣服。

  次一等的就穿繡有飛魚花紋的衣服,惟有入宮侍奉時穿它。

  地位高貴又掌權的,賞賜蟒服,這是文武一品官所不容易獲得的。

  單蟒都向著偏斜的方向,坐蟒卻朝著正面,尤其尊貴。

  還有一種膝欄,也如同戎裝曳撒,上面有繡有蟒紋的徽飾,在膝蓋部位橫纖著細雲蟒,大概舉行南郊以及皇帝陵墓的祭祀時護衛侍從穿著,是為了便於乘馬。

  有時候皇帝召見對答平常接見,皇帝宦官都不穿袍,而穿蟒服;只是蟒有五個爪子、四個爪子的分別,欄有紅色、黃色的差異而已。

  弘治元年,都御史邊鏽說:“我朝有品級官吏沒有蟒衣制度。

  蟒沒有角、沒有足,現在宦官很多乞求穿蟒衣,非常像龍的形態,不合規矩。”於是下詔書禁止穿蟒服。

  弘治十七年,皇帝訓諭內閣大臣劉健說:“宦官非法超越禮制妄為的尤其多。”劉健趁機建議衣服花樣顏色應當禁止,說:“蟒、龍、飛魚、鬥牛,本來在禁止的範圍中,不應當私自編織。

  偶爾有賞賜的,有的時間久了就破了,不應當擅自編織使用。

  玄、黃、紫、皂色是屬於正當禁止的,就是柳黃、明黃、莖黃等顏色,也應當禁止。”孝宗特別注意控制束縛,所以命令整頓了好幾次,然而宦官驕橫放肆已經很久,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遞相沿襲,不能禁止n最初,太祖制定宦官服飾,他們的紗帽與眾臣不一樣,而且沒有上朝時戴的朝冠、幞頭,也沒有祭祀時穿的祭服。

  萬曆初年,穆宗的神位送入太廟,大宦官戴著進賢冠,穿著祭服跟從,大概宮中祭祀中溜、灶井的神,照例派遣宦官,宦官因而自己創制祭服,不是透過朝廷商量決定的。

  侍儀舍人的翹服。

  洪武二年,負責禮儀的官員商量確定。

  侍儀舍人引導禮儀,依照元朝的制度,展腳幞頭,窄袖紫衫,塗金腰帶,黑色的有花紋的靴子。

  閒居穿的日常服,唐朝時戴的一種烏紗唐帽,各種顏色的圓領衫,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腰帶,衫不用黃色。

  洪武四年,中書省商量決定,侍儀舍人以及御史臺掌管朝班儀節的人,引導禮儀辦理事務,戴進賢冠,沒有梁,穿絳色衣服,他們的蔽膝、鞋、襪;帶、朝笏,與九品官相同,只是不穿裡衣。

  校尉的冠服。

  洪武三年規定製度,持兵杖的衛士冠都是縷金額交腳幞頭,他們的衣服有各種顏色的繡有辟邪、實相花花紋的裙襖,銅葵花花紋的腰帶,黑色有花紋的靴子。

  洪武六年,命令校尉穿戴只孫服,腰帶,幞頭,靴子。

  只孫,又寫作質孫,原本是元朝的式樣,就是一種顏色的衣服。

  洪武十四年,改用金色的鵝毛裝飾的帽子,黑漆描繪填嵌赤金的荔枝銅釘式樣,每五顆銅釘攪集一處,四面稍起邊框橫欄,青色腰帶緊緊束縛住它。

  洪武二十二年,命令將軍、力士、校尉、旗軍,平常戴頭巾或磕腦。

  洪武二十五年命令校尉、力士,入宮值班時穿靴,外出時不允許穿靴。

  刻期的冠服。

  宋朝設定快行跟從官,明朝初年稱之為刻期。

  戴方頂頭巾,穿胸前背後鏽有鷹鷗花紋的衣服,腰部有花紋,線織襖子,各種顏色的寬匾形絲帶,大象牙雕花環,綁腿八帶鞋。

  洪武六年,只用象牙雕刻成的帶環,其餘與平民相同。

  儒學之士、生員、在園子監學習的監生的頭巾衣服。

  洪武三年,下令讀書人戴四方平定巾。

  洪武二十三年,制定儒士、秀才衣服式樣,從領到下裙,離地一寸,衣袖長度超過手,摺疊回來的部分離肘部三寸。

  洪武二十四年,認為讀書人的頭巾衣服,與下級官吏沒有區別,應當區別開來,命令工部設訃式樣進呈。

  太祖親自察看,總共修改了三次才決定。

  生員的欄衫,採用玉色布絹製作,寬袖黑邊,黑色絲繩軟巾垂帶。

  透過科舉考試進國子監的,不改變所穿的衣服。

  洪武末年,允許戴遮陽帽,後來便私自戴這種帽子了。

  洪熙年間,皇帝問穿藍色衣服的是何種人,左右侍從回答說是監生。

  皇帝說:“穿青色衣服比較好。”於是變成青色圓領。

  嘉靖二十二年,禮部說讀書人帽子衣服詭怪奇異,有的用凌雲巾等式樣的頭巾,很違背禮法制度,詔令有關部門禁止這類現象。

  萬曆二年禁止舉人、監生、一般儒生越級用忠靜冠巾,錦綺料子鑲飾的鞋以及張設傘蓋,戴耳套,違背的送交五城御史定罪。

  平民的冠服。

  明朝初年,平民結婚,允許借穿九品衣服。

  洪武三年,平民起初戴四帶頭巾,改成四方平定頭巾,駁雜顏色的圓領衣,不允許用黃色。

  又命令男女衣服,不能越分採用金繡、錦綺、紆絲、綾羅這些衣料,只許採用綢、絹、素紗,他們的靴子不能剪裁製作花樣以及用金線裝飾。

  首飾、釵、鐲不允許用金玉、珍珠翡翠,只能用銀。

  洪武六年,命令平民綴在巾上的環不能用金玉、瑪瑙、珊瑚、琥珀。

  不入品級的人相同。

  平民的帽子,不能用頂子,帽珠祇許用水晶、香木。

  洪武十四年,命令農民穿綢、紗、絹、布,商人祇許穿絹、布。

  農民家庭中如有一個人是商人,也不能穿綢、紗。

  洪武二十二年,命令農民可以戴斗笠、蒲笠,在集市中出入時不禁止,不親自從事農業生產者不允許。

  洪武二十三年,命令規定年高有德的平民衣服的式樣,袖子長度超過手,摺疊回來的部分離肘部三寸;平民衣服的長度,離地五寸,袖長超過手六寸,袖管寬一尺,袖口寬五寸。

  洪武二十五年,因為民間違背禁令,靴子巧妙地裁剪花樣,用金線藍帶鑲嵌,詔令禮部嚴禁平民穿靴子,只許穿皮札翰鞋,惟有北方苦於嚴寒,允許穿牛皮直縫靴。

  正德元年禁令商販、僕人役夫、娼妓戲子、卑賤的人不允許穿貂裘。

  正德十六年,禁止士兵平民穿紫花外套,在宮門或四處流浪的,負責偵察搜捕事務的人會逮捕他們。

  百姓的妻子的冠服。

  洪武三年規定製度,百姓的妻子,首飾採用銀鍍金,耳環用金子珍珠,臂釧鐲子用銀,穿淺色團衫,用紆絲、綾羅、綢絹。

  洪武五年,下令民間婦人的禮服只能用紫色的粗綢,不許用金縷刺繡,袍子衫子只許紫、綠、桃紅以及各種淺淡的顏色,不許用大紅、鴉青、黃色,帶用藍色絲麻織物。

  未出嫁的女子,梳三個小發髻,金釵,珍珠裝飾的頭巾,窄袖褙子。

  凡是女僕,高頂式髮髻,絲麻織物制的窄領長襖,長裙。

  年幼的女僕,,一對髮髻,長袖短衣,長裙。

  成化十年下禁令,官員平民婦女不能越分穿戴渾金衣服,寶石首飾。

  正德元年,命令士兵平民婦女不許穿用嵌金色線的衣服、帷幕,寶石首飾、鐲子臂釧。

  協律郎、樂生、舞生的冠服。

  明朝初年,祭祀天地祖先時用雅樂,協律郎著幞頭,紫羅袍,荔枝帶;樂生穿徘紅色袍,展腳幞頭;舞士著幞頭,紅羅袍,荔枝帶,黑色靴子;跳文舞的人穿紅袍,跳武舞的人穿徘紅袍,都是展腳幞頭,革帶,黑色靴子。

  朝見皇帝時奏大樂九曲的奏歌藝人:戴中華一統巾,穿紅羅色彩鮮豔的大袖衫,繪黃鶯、鸚鵡花樣,紅色生絹襯衫,錦織衣領,杏紅色絹裙,白絹大口褲,青絲帶,白絹襪,茶褐色鞋。

  押樂的和聲郎:戴黑色羅制寬頻巾,穿青羅大袖衫,紅色生絹襯衫,錦色衣領,鍍金腰帶,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皂靴。

  它的三種舞:一、武舞,名叫《平定天下之舞》。

  跳舞的人,都戴黃金束髮冠,紫色絲帶制的系冠帶子,青色綾羅色彩鮮豔繪有跳舞的仙鶴花樣的窄袖衫,白生絹襯衫,錦領、紅色綾羅嵌金大袖的穿在外面的袍子,紅色綾羅嵌金線的裙,黑色色彩鮮豔的繪花衣邊,白色綾羅嵌金線的汗褲,藍青色綾羅嵌金線的衣邊,紅絹圍頸飾物,紅結子,紅絹束腰,塗金束帶,青絲大帶錦臂衣,綠雲頭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靴子。

  舞蹈的人,戴黃金束髮冠,紫色絲帶制的系冠的帶子,青色綾羅大袖衫,白絹襯衫,錦緞衣領,塗金束帶,綠雲頭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靴子。

  、文舞,名叫《車書會同之舞》。

  跳舞的人,都戴黑色光亮用金粉描繪的方山冠,青色絲線制的系冠帶子,穿紅色綾羅大袖衫,紅色生絹襯衫,錦緞衣領,紅色綾羅圍頸飾物,紅結子,塗金腰帶,白絹大口褲,白絹襪,茶褐色的鞋。

  跳舞者帽子服飾與跳武舞的人相同,只是大袖衫用青色綾羅,不用紅色綾羅圍頸飾物、紅結子。

  三、文舞,名叫《撫安四夷之舞》。

  跳舞的人,四個東夷人,在後面扎椎形髮髻,系紅色嵌金線頭繩,紅色綾羅嵌金線束在額上的頭巾,中間繫著塗金博山,兩旁系著塗金巾環,明金耳環,青色綾羅色彩鮮明的繪花大袖衫,紅色色彩鮮明的衣領和衣袖,紅色綾羅嵌金線的下裙,青色嵌金線的裙邊,紅色生絹襯衫,錦緞衣領,塗金腰帶,烏皮靴。

  四個西方戎族人,條紋錦纏頭,明金耳環,紅色貯絲細折襖子,大紅綾羅色彩鮮豔的雲肩,綠色色彩鮮豔的綠邊,藍青色綾羅嵌金線的汗褲,紅色嵌金線綠邊繫腰合缽,十字泥金數珠,五彩嵌金線的綾羅香囊,紅色絹圍頸飾物,紅色結子,赤色皮靴。

  四個南方蠻族人,綰朝天髻,系紅色綾羅色彩鮮豔的銀錠,紅色嵌金線的抹額,明金耳環,紅色織金短襖子,綠色織金細折短裙,絨錦褲,條紋貯絲手巾,泥金顏料塗飾的頂牌,綴著小金鈴的用金子珍珠裝點成的瓔珞,錦綁腿布,泥金顏料繪有獅形的蠻帶,綠色嵌金線圍頸飾物,紅結子,赤色皮靴。

  四個北方翟人,戴單于冠,貂鼠皮帽簷,一對下垂髮髻,紅色嵌金線的頭繩,紅色綾羅嵌金線的抹額,各種顏色的細褶襖子,藍青色色彩鮮豔的雲肩,紅緒子,紅色嵌金錢汗褲,繫腰合缽,黑皮靴。

  舞師都戴白色的帽簷上卷的氈帽,塗金帽頂,一撒紅色系冠的帶子,紫色綾羅帽襻,紅綠金線刺繡的襖子,白色嵌金線的汗褲,藍青色嵌金纜的綠邊,塗金腰帶,綠色圍頸飾物,紅色結子,赤色皮靴。

  凡是大樂師以及文舞武舞二舞的樂師,都戴曲腳幞頭,穿紅色綾羅色彩鮮豔的畫花大袖衫,塗金腰帶,紅絹圍頸飾物,紅色結子,黑色皮靴。

  四方少數民族的樂師,都戴蓮花帽,各種顏色的細褶襖子,白色嵌金線汗褲,紅色嵌金線綠邊,紅綠絹束腰,紅色綾羅-頸圍飾物,紅色結子,花色靴。

  丞樂年問,制定殿內侍奉進食的侑食樂。

  演奏《平定天下之舞》,引舞、樂師,都用青色綾羅制的裹頭用的包巾,青,紅、綠、玉色綾羅嵌金線的胸背襖子,潭金銅帶,紅色綾羅褡楗,雲頭黑色高幫白色厚底的靴子,青綠色綾羅嵌金線包臀。

  舞人衣服的式樣顏色輿他們一樣。

  演奏《撫安四夷之舞》:高麗舞四人,都戴箬笠,穿青色綾羅嵌金胸背襖子,銅帶,黑色高幫白色粉底的靴子;琉球舞四人,都穿戴棉布花手巾,青色綾羅大袖襖子,銅帶,白碾光絹條紋踢褲,黑色皮靴;北番舞四人,都戴狐帽,穿青紅貯絲嵌金線襖子,銅帶;伍魯速回回舞四人,都戴青羅帽,比裡罕棉布花手巾,銅帶,黑色高幫白色厚底靴。

  演奏《車書會同之舞》,舞蹈的人都戴黑色綾羅頭巾,青、綠、玉色的黑色衣邊外的沿、衣邊、上衣與下裳相連的長衣下襬所加的作為下裳形制的橫幅欄,茶褐色線絲黑皮四縫靴。

  演奏《表正萬邦之舞》,兩名引舞,青色綾羅制的裹頭用的包巾,紅色綾羅嵌金線項帕,紅色生絹錦領裹衣,紅色生絹嵌金長袖襖子,青線絲銅帶,織有彩色花紋絲織品制的臂衣,雲頭黑色靴,各種顏色的嵌金錢包臀,紅色絹帛褡褪。

  跳舞人、樂師衣服的式樣顏色,和引舞相同。

  演奏《天命有德之舞》,雨名引舞,戴青色的用紗蒙蓋的如意冠,穿紅色生絹錦領裹衣,紅色生絹大袖袍,各種顏色的絹製成的繪有彩色圖畫的直纏,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偏帶,藍色絹製成的彩雲頭黑靴,白布襪。

  跳舞人、樂師衣服的式樣顏色,與刳舞相同。

  洪武五年,規定齋郎,樂生,文舞生,武舞生的帽子服飾。

  齋郎,戴黑色長耳裹發巾,以漆塗遇的布製作,沒有花樣;穿紅色絹窄袖衫,紅色生絹作為衫子的內層;黑皮四縫靴;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帶子。

  文舞生以及樂生,黑色的長耳裹發巾,以漆塗遇的布製作,上面有用金粉描繪的蟬形圖案;穿紅色絹製成的大絀袍,前胸後背繪纏枝方葵花,紅色生絹為內眉,增加錦臂衣兩件;黑皮四縫靴;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帶。

  武舞生,武冠,用以漆塗過的布製作,上面有用金粉描繪的蟬形圖案;服飾、靴、帶,都與文舞生相同。

  嘉靖九年,規定文舞生、武舞生衣服的式樣:圜丘祭天穿青紆絲,方澤祭地穿黑綠紗,朝日壇祭祀太陽穿赤色綾羅,夕月壇祭祀月亮穿玉色綾羅。

  官中女樂的冠服。

  洪武三年規定形制。

  凡是內宮供奉女樂、奉鑾等官妻,戴不加裝飾的套網的假髮髻,青色綾羅圓領。

  提調女樂,漆成黑色的唐式巾,大紅色綾羅嵌金花圓領,鍍金花帶,黑色靴。

  歌章女樂,漆成黑色的唐式巾,大紅色綾羅銷金裙襖,束在胸部的帶子,大紅色綾羅抹額,青綠色綾羅製成的繪有彩色花紋的雲肩,用金粉勾勒的牡丹花花紋黑靴。

  奏樂女樂,衣服式樣顏色與歌章女樂相同。

  嘉靖九年,祭祀教人養蠶的先蠶神,制定女樂生的帽子服飾。

  黑縐紗用金粉描繪的蟬形冠,黑色絲帶製成的系冠的帶子,黑色素羅製成的胸前背後有嵌金線葵花花紋的大袖女袍,黑色生絹襯衫,錦緞衣領,塗金束帶,白襪,黑鞋。

  管理宮廷音樂的官署教坊司冠服。

  洪武三年制定。

  教坊司的樂藝,青融字頂巾,系紅綠色褡褪。

  樂妓,白色獸角製成的帽子,黑褙子,不許與平民妻子服飾相同。

  皇帝跟前侍奉的俳優頭目,戴鼓吹冠,穿紅色綾羅胸背小袖袍,紅色絹帛褡楗,黑色靴。

  管理樂工的色長,戴鼓吹冠,穿紅青綾羅貯絲彩畫百花袍,紅絹褡楗。

  歌唱的人,戴鹿皮冠,紅色綾羅織金線胸背大袖袍,紅色生絹錦領裹衣,黑色角質村料裝飾帶,紅色熟絹錦腳褲,黑皮琴鞋,白棉布雙層襪。

  樂師的衣服式樣和顏色,與歌唱的人相同。

  凡是教坊司官員日常穿的衣服,與各級官員相同;到皇帝跟前侍奉,持著漆成白色的朝板,戴漆成黑色的幞頭,穿黑綠色綾羅大袖欄袍,黑色角質材料裝飾的偏帶,黑色靴。

  教坊司的伶人,平常戴綠色頭巾,以與平民百姓的服飾區別開。

  樂人都戴鼓吹冠,不用錦帶,只用紅色褡楗,衣服顏色不拘泥於紅綠。

  教坊司婦女,不許戴帽,穿褙子。

  樂人衣服,只用明綠、桃紅、玉色、水紅、茶褐色。

  俳優頭目、管理樂工的色長、樂師都是黑頭巾,幾種顏色混雜的絲帶。

  王府樂師的冠服。

  洪武十五年制定。

  凡是朝覲慶賀採用大樂宴禮,七奏樂樂師,都穿紅絹彩畫胸背方花小袖單袍,戴有花鼓吹冠,錦臂衣,黑色靴,抹額用繪有彩色花紋的紅色綾羅,束腰用紅絹。

  其餘的,樂師用綠絹彩晝胸部背部有方花小袖單袍,戴無花鼓吹冠,抹額用繪有彩色花紋的紅絹,束腰用紅絹。

  軍士服飾。

  洪武元年命令製作衣服,表層和裡層顏色不一樣,稱它為鴛鴦戰襖,以新軍為名號。

  洪武二十一年,規定旗手衛軍士、力士,都穿紅袢襖,其餘衛所,像他們的一樣穿袢襖。

  凡是袢襖,長度與膝平齊,窄袖,裡面用棉花充實。

  洪武二十六年,命令騎兵穿兩襟對開,紐扣在胸前正中的對襟衣,因為方便乘馬。

  不應該穿而穿的,判他的罪。

  僕役差人的帽子服飾。

  洪武三年規定,僕役,圓頂巾,黑色衣服。

  洪武四年規定,僕役差人,穿黑色圓領衫,戴平頂巾,白褡楗,帶錫牌。

  洪武十四年,命令各個衙門祗禁,原來穿黑衣,改用淡青色。

  洪武二十五年,僕役中隨從的差人,不允許穿靴,只穿皮札翰。

  外國君臣的冠服。

  洪武二年,高麗來朝見,請求祭服制度,命令製作供給它。

  洪武二十七年,規定番國朝見進貢的禮儀,國王來朝見,如果曾賞賜朝服的,穿朝服朝見。

  洪武三十一年,賞賜琉球國國王以及他的臣子禮帽服飾。

  永樂年問,賞賜琉球中山王白鹿皮帽,玉圭,麒麟圖案的衣袍,犀牛角裝飾帶,比照二品官級。

  宣德三年,朝鮮國國王李構說:“洪武年問,承蒙賞賜有九種圖案的國王禮帽服飾,番王臣子的禮帽飾比照朝廷依次降雨等,所以番國臣子一等,比照國內臣子第三等,獲得五梁冠服。

  永樂初年,我的祖上李芳遠派遣王位繼承人世子李提來朝見,承蒙賞賜五梁冠服。

  臣私下認為世子的帽子衣服,哪能只與國外臣子一等的相同,請求為此制定制度。”於是命令製作六梁冠賞賜他。

  嘉靖六年命令外國朝見進貢的人,不允許擅自使用違背禮制的衣服。

  如果違背,賣的人、買的人判處同樣的罪。

  和尚道士的服飾。

  洪武十四年規定,禪僧,茶色布服為常服,青色絲玉色袈裟。

  講經的僧人,玉色為日常服飾,綠色絲淺紅袈裟。

  教僧,黑色常服,黑絲淺紅袈裟。

  管理寺廟與僧人事務的和尚與教僧一樣。

  惟有執掌寺院僧尼事務的官署僧錄司的官員,披袈裟,綠色圖案以及環都用金裝飾。

  道士,日常穿青法服,朝衣都是赤色,管理道觀與道士事務的道官也像這樣。

  惟有執掌道觀與道士事務的官署道錄司的官員,法服、朝服,綠色圖案用金裝飾。

  凡是在京城的科道官,紅色道衣,金欄,木簡。

  在外地的道官,紅道衣,木簡,不用金欄。

  道士,青道服,木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