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二十六

卷二十六原文

  ◎礼四(吉礼四)

  历代帝王陵庙 三皇 圣师 国先师孔子 旗纛 五祀 国马神南京神庙 功臣庙 京师九庙 诸神祠 厉坛

  历代帝王陵庙

  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唐尧,虞舜,夏禹,商汤、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后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宪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物。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牲用太牢。

  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在北平者三:内黄祀商中宗,滑祀颛顼、高辛。在湖广者二:酃祀神农,宁远祀虞舜。在浙江者二:会稽祀夏禹、宋孝宗。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宣王,汉高帝、景帝,咸宁祀汉文帝,兴平祀汉武帝,长安祀汉宣帝,三原祀唐高祖,醴泉祀唐太宗,蒲城祀唐宪宗,泾阳祀唐宣宗。岁祭用仲春、仲秋朔。于是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已而命有司岁时修葺,设陵户二人守视。又每三年,出祝文、香帛,传制遣太常寺乐舞生赍往所在,命有司致祭。其所祀者,视前去周宣王,汉明帝、章帝,而增祀娲皇于赵城,后魏文帝于富平,元世祖于顺天,及宋理宗于会稽,凡三十六帝。后又增祀隋高祖于扶风,而理宗仍罢祀。又命帝王陵庙所在官司,以春秋仲月上旬,择日致祭。

  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仿太庙同堂异室之制,为正殿五室:中一室三皇,东一室五帝,西一室夏禹、商汤、周文王,又东一室周武王、汉光武、唐太宗,又西一室汉高祖、唐太祖、宋太祖、元世祖。每岁春秋仲月上旬甲日致祭。已而以周文王终守臣服,唐高祖由太宗得天下,遂寝其祀,增祀隋高祖。七年,令帝王庙皆塑衮冕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冕服。八月,帝躬祀于新庙。已而罢隋高祖之祀。

  二十一年,令每岁郊祀,附祭历代帝王于大祀殿。仍以岁八月中旬,择日遣官祭于本庙,其春祭停之。又定每三年遣祭各陵之岁,则停庙祭。是年,诏以历代名臣从祀,礼官李原名奏拟三十六人以进。帝以宋赵普负太祖不忠,不可从祀。元臣四杰,木华黎为首,不可祀孙而去其祖,可祀木华黎而罢安童。既祀伯颜,则阿术不必祀。汉陈平、冯异,宋潘美,皆善始终,可祀。于是定风后、力牧、皋陶、夔、龙、伯夷、伯益、伊尹、傅说、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张良、萧何、曹参、陈平、周勃、邓禹、冯异、诸葛亮、房玄龄、杜如晦、李靖、郭子仪、李晟、曹彬、潘美、韩世忠、岳飞、张浚、木华黎、博尔忽、博尔术、赤老温、伯颜,凡三十七人,从祀于东西庑,为坛四。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庙。尝遣官致祭如释奠仪。至是,罢庙祭,去王号。

  永乐迁都,帝王庙遣南京太常寺官行礼。嘉靖九年,罢历代帝王南郊从祀。令建历代帝王庙于都城西,岁以仲春秋致祭。后并罢南京庙祭。十年春二月,庙未成,躬祭历代帝王于文华殿,凡五坛,丹陛东西名臣四坛。礼部尚书李时言:“旧仪有赐福胙之文。赐者自上而下之义,惟郊庙社稷宜用。历代帝王,止宜云答。”诏可。十一年夏,庙成,名曰景德崇圣之殿。殿五室,东西两庑,殿后祭器库,前为景德门。门外神库、神厨、宰牲亭、钟楼。街东西二坊,曰景德街。用八月壬辰亲祭。帝由中门入,迎神、受福胙、送神各两拜。嗣后岁遣大臣一员行礼,四员分献。凡子、午、卯、酉祭于陵寝之岁,则停秋祭。二十四年,以礼科陈棐言,罢元世祖陵庙之祀,及从祀木华黎等,复迁唐太宗与宋太祖同室。凡十五帝,从祀名臣三十二人。

  三皇

  明初仍元制,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通祀三皇。洪武元年,令以太牢祀。二年,命以句芒、祝融、风后、力牧左右配,俞跗、桐君、僦贷季、少师、雷公、鬼臾区、伯高、岐伯、少俞、高阳十大名医从祀。仪同释奠。四年,帝以天下郡邑通祀三皇为渎。礼臣议:“唐玄宗尝立三皇五帝庙于京师。至元成宗时,乃立三皇庙于府州县。春秋通祀,而以医药主之,甚非礼也。”帝曰:“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汨于药师可乎?”命天下郡县毋得亵祀。

  正德十一年,立伏羲氏庙于秦州。秦州,古成纪地,从巡按御史冯时雄奏也。嘉靖间,建三皇庙于太医院北,名景惠殿。中奉三皇及四配。其从祀,东庑则僦贷季、岐伯、伯高、鬼臾区、俞跗、少俞、少师、桐君、雷公、马师皇、伊尹、扁鹊、淳于意、张机十四人,西庑则华陀、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巢元方、孙思邈、韦慈藏、王冰、钱乙、朱肱、李杲、利完素、张元素、朱彦修十四人。岁仲春、秋上甲日,礼部堂上官行礼,太医院堂上官二员分献,用少牢。复建圣济殿于内,祀先医,以太医官主之。二十一年,帝以规制湫隘,命拓其庙。

  圣师

  圣师之祭,始于世宗。奉皇师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帝师陶唐氏,有虞氏,王师夏禹王、商汤王、周文王武王,九圣南向。左先圣周公,右先师孔子,东西向。每岁春秋开讲前一日,皇帝服皮弁,拜跪,行释奠礼。用羹酒果脯帛祭于文华殿东室。

  初,东室有释像,帝以其不经,撤之,乃祀先圣先师。自为祭文,行奉安神位礼。辅臣礼卿及讲官俟行礼讫,入拜。先是洪武初,司业宋濂建议欲如建安熊氏之说,以伏羲为道统之宗,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以次列焉。秩祀天子之学,则道统益尊。太祖不从。至是,世宗仿其意行之。十六年,移祀于永明殿后,行礼如初。其后常遣官代祭。隆庆初,仍于文华殿东室行礼。

  至圣先师子孔庙祀

  汉晋及隋或称先师,或称先圣、宣尼、宣父。唐谥文宣王,宋加至圣号,元复加号大成。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谒孔子庙。洪武元年二月,诏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临行谕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又定制,每岁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先期,皇帝斋戒。献官、陪祀、执事官皆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至日,献官行礼。三年,诏革诸神封号,惟孔子封爵仍旧。且命曲阜庙庭,岁官给牲币,俾衍圣公供祀事。四年,礼部奏定仪物。改初制笾豆之八为十,笾用竹。其簠簋登鉶及豆初用木者,悉易以瓷。牲易以熟。乐生六十人,舞生四十八人,引舞二人,凡一百一十人。礼部请选京民之秀者充乐舞生,太祖曰:“乐舞乃学者事,况释奠所以崇师,宜择国子生及公卿子弟在学者,豫教肄之。”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七年二月,上丁日食,改用仲丁。

  十五年,新建太学成。庙在学东,中大成殿,左右两庑,前大成门,门左右列戟二十四。门外东为牺牲厨,西为祭器库,又前为灵星门。自经始以来,驾数临视。至是落成,遣官致祭。帝既亲诣释奠,又诏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奠仪注。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十哲两庑一献。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则以布政司官,分献则以本学儒职及老成儒士充之。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初,国学主祭遣祭酒,后遣翰林院官,然祭酒初到官,必遣一祭。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二十六年,颁大成乐于天下。二十八年,以行人司副杨砥言,罢汉扬雄从祀,益以董仲舒。三十年,以国学孔子庙隘,命工部改作,其制皆帝所规画。大成殿门各六楹,灵星门三,东西庑七十六楹,神厨库皆八楹,宰牲所六楹。永乐初,建庙于太学之东。

  宣德三年,以万县训导李译言,命礼部考正从祀先贤名位,颁示天下。十年,慈利教谕蒋明请祀元儒吴澄。大学士杨士奇等言当从祀,从之。正统二年,以宋儒胡安国、蔡沈、真德秀从祀。三年,禁天下祀孔子于释、老宫。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裴侃言:“天下文庙惟论传道,以列位次。阙里家庙,宜正父子,以叙彝伦。颜子、曾子、子思,子也,配享殿廷。无繇、子昽、伯鱼,父也,从祀廊庑。非惟名分不正,抑恐神不自安。况叔梁纥元已追封启圣王,创殿于大成殿西崇祀,而颜、孟之父俱封公,惟伯鱼、子昽仍侯,乞追封公爵,偕颜、孟父俱配启圣王殿。”帝命礼部行之,仍议加伯鱼、子昽封号。成化二年,追封董仲舒广川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沈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十二年,从祭酒周洪谟言,增乐舞为八佾,笾豆各十二。弘治八年,追封杨时将乐伯。从祀,位司马光之次。九年,增乐舞为七十二人,如天子之制。十二年,阙里孔庙毁,敕有司重建。十七年,庙成,遣大学士李东阳祭告,并立御制碑文。正德十六年,诏有司改建孔氏家庙之在衢州者,官给钱,董其役。令博士孔承义奉祀。

  嘉靖九年,大学士张璁言:“先师祀典,有当更正者。叔梁纥乃孔子之父,颜路、曾昽、孔鲤乃颜、曾、子思之父,三子配享庙庭,纥及诸父从祀两庑,原圣贤之心岂安?请于大成殿后,别立室祀叔梁纥,而以颜路、曾昽、孔鲤配之。”帝以为然。因言:“圣人尊天与尊亲同。今笾豆十二,牲用犊,全用祀天仪,亦非正礼。其谥号、章服悉宜改正。”璁缘帝意,言:“孔子宜称先圣先师,不称王。祀宇宜称庙,不称殿。祀宜用木主,其塑像宜毁。笾豆用十,乐用六佾。配位公侯伯之号宜削,止称先贤先儒。其从祀申党、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人宜罢,林放、蘧瑗等六人宜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蔡元定宜从祀。”

  帝命礼部会翰林诸臣议。编修徐阶疏陈易号毁像之不可。帝怒,谪阶官,乃御制《正孔子祀典说》,大略谓孔子以鲁僣王为非,宁肯自僣天子之礼?复为《正孔子祀典申记》,俱付史馆。璁因作《正孔子庙祀典或问》奏之。帝以为议论详正,并令礼部集议。于是御史黎贯等言:“圣祖初正祀典,天下岳渎诸神皆去其号,惟先师孔子如故,良有深意。陛下疑孔子之祀上拟祀天之礼。夫子以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虽拟诸天,亦不为过。自唐尊孔子为文宣王,已用天子礼乐。宋真宗尝欲封孔子为帝,或谓周止称王,不当加帝号。而罗从彦之论,则谓加帝号亦可。至周敦颐则以为万世无穷王祀孔子,邵雍则以为仲尼以万世为王。其辨孔子不当称王者,止吴澄一人而已。伏望博考群言,务求至当。”时贯疏中言:“莫尊于天地,亦莫尊于父师。陛下敬天尊亲,不应独疑孔子王号为僣。”帝因大怒,疑贯借此以斥其追尊皇考之非,诋为奸恶,下法司会讯,褫其职。给事中王汝梅等亦极言不宜去王号,帝皆斥为谬论。

  于是礼部会诸臣议:“人以圣人为至,圣人以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宋真宗称孔子为至圣,其意已备。今宜于孔子神位题至圣先师孔子,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以下凡及门弟子,皆称先贤某子。左丘明以下,皆称先儒某子,不复称公侯伯。遵圣祖首定南京国子监规制,制木为神主。仍拟大小尺寸,著为定式。其塑像即令屏撤。春秋祭祀,遵国初旧制,十笾十豆。天下各学,八笾八豆。乐舞止六佾。凡学别立一祠,中叔梁纥,题启圣化孔氏神位,以颜无繇、曾点、孔鲤、孟孙氏配,俱称先贤某氏,至从祀之贤,不可不考其得失。申党即申枨,厘去其一。公伯寮、秦冉、颜何、荀况、戴圣、刘向、贾逵、马融、何休、王肃、王弼、杜预、吴澄罢祀。林放、蘧瑗、卢植、郑众、郑玄、服虔、范宁各祀于其乡。后苍、王通、欧阳修、胡瑗宜增入。”命悉如议行。又以行人薛侃议,进陆九渊从祀。

  初,洪武时,司业宋濂请去像设主,礼仪乐章多所更定,太祖不允。成、弘间,少詹程敏政尝谓马融等八人当斥。给事中张九功推言之,并请罢荀况、公伯寮、蘧瑗等,而进后苍、王通、胡瑗。为礼官周洪谟所却而止。至是以璁力主,众不敢违。毁像盖用濂说,先贤去留,略如九功言。其进欧阳修,则以濮议故也。

  明年,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从尚书李时言,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笾豆牲帛视四配,东西配位视十哲,从祀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视两庑。辅臣代祭文庙,则祭酒祭启圣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祠。遂定制,殿中先师南向,四配东西向。稍后十哲:闵子损、冉子雍、端木子赐、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言子偃、颛孙子师皆东西向。两庑从祀:先贤澹台灭明、宓不齐、原宪、公冶长、南宫适、高柴、漆雕开、樊须、司马耕、公西赤、有若、琴张、申枨、陈亢、巫马施、梁鳣、公昽哀、商瞿、冉孺、颜辛、伯虔、曹恤、冉季、公孙龙、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颜高、商泽、壤驷赤、任不齐、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后处、鄡单、奚容蒧、罕父黑、颜祖、荣旂、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郑国、公祖句兹、原亢、县成、廉洁、燕伋、叔仲会、颜之仆、邽巽、乐欬、公西舆如、狄黑、孔忠、公西蒧、步叔乘、施之常、秦非、颜哙,先儒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孔安国、毛苌、董仲舒、后苍、杜子春、王通、韩愈、胡瑗、周敦颐、程颢、欧阳修、邵雍、张载、司马光、程颐、杨时、胡安国、朱熹、张栻、陆九渊、吕祖谦、蔡沈、真德秀、许衡凡九十一人。

  隆庆五年,以薛瑄从祀。万历中,以罗从彦、李侗从祀。十二年,又以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从祀。二十三年,以宋周敦颐父辅成从祀启圣祠。又定每岁仲春、秋上丁日御殿传制,遣大臣祭先师及配位。其十哲以翰林官、两庑以国子监官各二员分献。每月朔,及每科进士行释菜礼。司府州县卫学各提调官行礼。牲用少牢,乐如太学。京府及附府县学,止行释菜礼。崇祯十五年,以左丘明亲授经于圣人,改称先贤。并改宋儒周、二程、张、朱、邵六子亦称先贤,位七十子下,汉唐诸儒之上。然仅国学更置之,阙里庙廷及天下学宫未遑颁行也。

  旗纛

  旗纛之祭有四。其一,洪武元年,礼官奏:“军行旗纛所当祭者,旗谓牙旗。黄帝出军诀曰:‘牙旗者,将军之精,一军之形侯。凡始竖牙,必祭以刚日。’纛,谓旗头也。《太白阴经》曰:‘大将中营建纛。天子六军,故用六纛。牦牛尾为之,在左騑马首。’唐、宋及元皆有旗纛之祭。今宜立庙京师,春用惊蛰,秋用霜降日,遣官致祭。”乃命建庙于都督府治之后,以都督为献官,题主曰军牙之神、六纛之神。七年二月,诏皇太子率诸王诣阅武场祭旗纛,为坛七,行三献礼。后停春祭,止霜降日祭于教场。其二,岁暮享太庙日,祭旗纛于承天门外。其三,旗纛庙在山川坛左。初,旗纛与太岁诸神合祭于城南。九年,别建庙。每岁仲秋,天子躬祀山川之日,遣旗手卫官行礼。其正祭,旗头大将、六纛大将、五方旗神、主宰战船正神、金鼓角铳炮之神、弓弩飞枪飞石之神、阵前阵后神祇五昌等众,凡七位,共一坛,南向。皇帝服皮弁,御奉天殿降香。献官奉以从事。祭物视先农,帛七,黑二白五。瘗毛血、望燎,与风云雷雨诸神同。祭毕,设酒器六于地。刺雄鸡六,沥血以衅之。其四,永乐后,有神旗之祭,专祭火雷之神。每月朔望,神机营提督官祭于教场。牲用少牢。凡旗纛皆藏内府,祭则设之。

  王国祭旗纛,则遣武官戎服行礼。天下卫所于公署后立庙,以指挥使为初献官。僚属为亚献、终献。仪物杀京都。

  五祀

  洪武二年定制,岁终腊享,通祭于庙门外。八年,礼部奏:“五祀之礼,周、汉、唐、宋不一。今拟孟春祀户,设坛皇宫门左,司门主之。孟夏祀灶,设坛御厨,光禄寺官主之。季夏祀中霤,设坛乾清宫丹墀,内官主之。孟秋祀门,设坛午门左,司门主之。孟冬祀井,设坛宫内大庖井前,光禄寺官主之。四孟于有事太庙之日,季夏于土旺之日,牲用少牢。”制可。从定中霤于奉天殿外文楼前。又岁暮合祭五祀于太庙西庑下,太常寺官行礼。

  马神

  洪武二年命祭马祖、先牧、马社、马步之神,筑坛后湖。礼官言:“《周官》春祭马祖,天驷星也;夏祭先牧,始养马者;秋祭马社,始乘马者;冬祭马步,乃神之灾害马者。隋用周制,祭以四仲之月。唐、宋因之。今定春、秋二仲月,甲、戊、庚日,遣官致祀。为坛四,乐用时乐,行三献礼。”四年,蜀明升献良马十,其一白者,长丈余,不可加鞯勒。太祖曰:“天生英物,必有神司之。”命太常以少牢祀马祖,囊沙四百斤压之,令人骑而游苑中,久之渐驯。帝乘之以夕月于清凉山。比还,大悦,赐名飞越峰。复命太常祀马祖。五年,并诸神为一坛,岁止春祭。永乐十二年,立北京马神祠于莲花池。其南京马神,则南太仆主之。

  南京神庙

  初称十庙。北极真武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道林真觉普济禅师宝志以三月十八日,都城隍以八月祭帝王后一日,祠山广惠张王渤以二月十八日,五显灵顺以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皆南京太常寺官祭。汉秣陵尉蒋忠烈公子文、晋成阳卞忠贞公壸、宋济阳曹武惠王彬、南唐刘忠肃王仁瞻、元卫国忠肃公福寿俱以四孟朔,岁除,应天府官祭。惟蒋庙又有四月二十六日之祭。并功臣庙为十一。后复增四:关公庙,洪武二十七年建于鸡笼山之阳,称汉前将军寿亭侯。嘉靖十年订其误,改称汉前将军汉寿亭侯。以四孟岁暮,应天府官祭,五月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天妃,永乐七年封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以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南京太常寺官祭。太仓神庙,以仲春、秋望日,南京户部官祭。司马、马祖、先牧神庙,以春、秋仲月中旬,择日南京太仆寺官祭。诸庙皆少牢,真武与真觉禅师素羞。

  功臣庙

  太祖既以功臣配享太庙,又命别立庙于鸡笼山。论次功臣二十有一人,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正殿:中山武宁王徐达、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阳武靖王李文忠、宁河武顺王邓愈、东瓯襄武王汤和、黔宁昭靖王沐英。羊二,豕二。西序:越国武庄公胡大海、梁国公赵德胜、巢国武壮公华高、虢国忠烈公俞通海、江国襄烈公吴良、安国忠烈公曹良臣、黔国威毅公吴复、燕山忠愍侯孙兴祖。东序:郢国公冯国用、西海武壮公耿再成、济国公丁德兴、蔡国忠毅公张德胜、海国襄毅公吴桢、蕲国武义公康茂才、东海郡公茅成。羊二,豕二。两庑各设牌一,总书“故指挥千百户卫所镇抚之灵”。羊十,豕十。以四孟岁暮,遣驸马都尉祭。

  初,胡大海等殁,命肖像于卞壸、蒋子文之庙。及功臣庙成,移祀焉。永乐三年,以中山王勋德第一,又命正旦、清明、中元、孟冬、冬至遣太常寺官祭于大功坊之家庙,牲用少牢。

  京师九庙

  京师所祭者九庙。真武庙,永乐十三年建,以祀北极佑圣真君。正德二年改为灵明显佑宫,在海子桥之东,祭日同南京。

  东岳泰山庙,在朝阳门外,祭以三月二十八日。

  都城隍庙,祭以五月十一日。

  汉寿亭侯关公庙,永乐间建。成化十三年,又奉敕建庙宛平县之东,祭以五月十三日。皆太常寺官祭。

  京都太仓神庙,建于太仓,户部官祭。

  司马、马祖、先牧神庙,太仆寺官祭。

  宋文丞相祠,永乐六年从太常博士刘履节请,建于顺天府学之西。元世祖庙,嘉靖中罢。皆以二月,八月中旬顺天府官祭。

  洪恩灵济宫,祀徐知证、知谔。永乐十五年,立庙皇城之西,正旦、冬至圣节,内阁礼部及内官各一员祭。生辰,礼部官祭。弘治中,大学士刘健等请毋遣阁臣。嘉靖中,改遣太常寺官。

  其荣国公姚广孝,洪熙元年从祀太庙。嘉靖九年撤庙祀,移祀大兴隆寺,在皇城西北隅。后寺毁,复移崇国寺。

  东岳、都城隍用太牢,五庙用少牢,真武、灵济宫素羞。

  诸神祠

  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应祀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国家及惠爱在民者,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二年,又诏天下神祇,常有功德于民,事迹昭著者,虽不致祭,禁人毁撤祠宇。三年,定诸神封号,凡后世溢美之称皆革去。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祭。弘治元年,礼科张九功言:“祀典正则人心正。今朝廷常祭之外,又有释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金玉阙真君元君、神父神母,诸宫观中又有水官星君、诸天诸帝之祭,非所以法天下。”帝下其章礼部,尚书周洪谟等言:

  释迦牟尼文佛生西方中天竺国。宗其教者,以本性为法身,德业为报身,并真身为三,其实一人耳。道家以老子为师。朱熹有曰:“玉清元始天尊既非老子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非老子报身,设有二像,又非与老子为一。而老子又自为上清太上老君,盖仿释氏而又失之者也。”自今凡遇万寿等节,不令修建吉祥斋醮,或遇丧礼,不令修建荐扬斋醮。其大兴隆寺、朝天宫俱停遣官祭告。

  北极中天星主紫微大帝者,北极五星在紫微垣中,正统初,建紫微殿,设像祭告。夫幽禜祭星,古礼也。今乃像之如人,称之为帝,稽之祀典,诚无所据。

  雷声普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为天尊示现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夫风云雷雨,南郊合祀,而山川坛复有秋报,则此祭亦当罢免。

  祖师三天扶教辅玄大法师真君者,传记云:“汉张道陵,善以符治病。唐天宝,宋熙宁、大观间,累号正一靖应真君,子孙亦有封号。国朝仍袭正一嗣教真人之封。”然宋邵伯温云:“张鲁祖陵、父衡,以符法相授受,自号师君。”今岁以正月十五日为陵生日,遣官诣显灵宫祭告,亦非祀典。

  大小青龙神者,记云:“有僧名卢,寓西山。有二童子来侍。时久旱,童子入潭化二青龙,遂得雨。后赐卢号曰感应禅师,建寺设像,别设龙祠于潭上。宣德中,建大圆通寺,加二龙封号,春秋祭之。”迩者连旱,祈祷无应,不足崇奉明矣。

  梓潼帝君者,记云:“神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屡封至英显王。道家谓帝命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故元加号为帝君,而天下学校亦有祠祀者。景泰中,因京师旧庙辟而新之,岁以二月三日生辰,遣祭。”夫梓潼显灵于蜀,庙食其地为宜。文昌六星与之无涉,宜敕罢免。其祠在天下学校者,俱令拆毁。

  北极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宿,后人以为真君,作龟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讳,改为真武。靖康初,加号佑圣助顺灵应真君。图志云:“真武为净乐王太子,修炼武当山,功成飞升。奉上帝命镇北方。被发跣足,建皂纛玄旗。”此道家附会之说。国朝御制碑谓,太祖平定天下,阴佑为多,当建庙南京崇祀。及太宗靖难,以神有显相功,又于京城艮隅并武当山重建庙宇。两京岁时朔望各遣官致祭,而武当山又专官督祀事。宪宗尝范金为像。今请止遵洪武间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羞,遣太常官致祭,余皆停免。

  崇恩真君、隆恩真君者,道家以崇恩姓萨名坚,西蜀人,宋徽宗时尝从王侍宸、林灵素辈学法有验。隆恩,则玉枢火府天将王灵官也,又尝从萨传符法。永乐中,以道士周思得能传灵官法,乃于禁城之西建天将庙及祖师殿。宣德中,改大德观,封二真君。成化初改显灵宫。每年换袍服,所费不訾。近今祈祷无应,亦当罢免。

  金阙上帝、玉阙上帝者,志云:“闽县灵济宫祀五代时徐温子知证、知谔。国朝御制碑谓太宗尝弗豫,祷神辄应,因大新闽地庙宇,春秋致祭。又立庙京师,加封金阙真君、玉阙真君。正统、成化中,累加号为上帝。朔望令节俱遣官祀,及时荐新,四时换袍服。”夫神世系事迹,本非甚异,其僣号宜革正,妄费亦宜节省。神父圣帝、神母元君及金玉阙元君者,即二徐父母及其配也。宋封其父齐王为忠武真人,母田氏为仁寿仙妃,配皆为仙妃。永乐至成化间,屡加封今号,亦宜削号罢祀。

  东岳泰山之神者,泰山五岳首,庙在泰安州山下。又每岁南郊及山川坛俱有合祭之礼。今朝阳门外有元东岳旧庙,国朝因而不废。夫既专祭封内,且合祭郊坛,则此庙之祭,实为烦渎。

  京师都城隍之神者,旧在顺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为神诞辰,故是日及节令皆遣官祀。夫城隍之神,非人鬼也,安有诞辰?况南郊秋祀俱已合祭,则诞辰及节令之祀非宜,凡此俱当罢免。

  议上,乃命修建斋醮,遣官祭告,并东岳、真武、城隍庙、灵济宫祭祀,俱仍旧。二徐真君及其父母妻革去帝号,仍旧封,冠袍等物换回焚毁,余如所议行之。

  按祀典,太祖时,应天祀陈乔、杨邦乂、姚兴、王鉷,成都祀李冰、文翁、张咏,均州祀黄霸,密县祀卓茂,松江祀陆逊、陆抗、陆凯,龙州祀李龙迁,建宁祀谢夷甫,彭泽祀狄仁杰,九江祀李黼,安庆祀余阙、韩建之、李宗可。宣宗时,高邮祀耿遇德。英宗时,豫章祀韦丹、许逊,无锡祀张巡。宪宗时,崖山祀张世杰、陆秀夫。孝宗时,新会祀宋慈元杨后,延平祀罗从彦、李侗,建宁祀刘子翚,乌撒祀潭渊,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都昌祀陈澔,饶州祀江万里,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瓒,湖广祀李芾,广西祀马慨。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守臣题请,礼官议覆,事载实录,年月可稽。至若有明一代之臣抗美前史者,或以功勋,或以学行,或以直节,或以死事,胪于志乘,刻于碑版,匪一而足。其大者,鄱阳湖忠臣祠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祀赵德胜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庙祀花云、王鼎、许瑗,金华忠臣祠祀胡大海,皆太祖自定其典。其后,通州祀常遇春,山海关祀徐达,苏州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祀陈瑄,海州卫祀卫青、徐安生,甘州祀毛忠,榆林祀余子俊,杭州祀于谦,萧山祀魏骥,汀州祀王得仁,广州祀杨信民、毛吉,云南祀沐英、沐晟,贵州祀顾成,庐陵祀刘球、李时勉,广信祀邓颙,宝庆祀贺兴隆,上杭祀伍骥、丁泉,庆远祀叶祯,云南祀王祎、吴云,青田祀刘基,平阳祀薛瑄,杭州祀邹济、徐善述,金华祀章懋,皆众著耳目,炳然可考。其他郡县山川龙神忠烈之士,及祈祷有应而祀者,《会典》所载,尤详悉云。

  厉坛

  泰厉坛祭无祀鬼神。《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此其义也。《祭法》:王祭泰厉,诸侯祭公厉,大夫祭族厉。《士丧礼》:“疾病祷于厉’,《郑注》谓“汉时民间皆秋祠厉”,则此祀达于上下矣,然后世皆不举行。洪武三年定制,京都祭泰厉,设坛玄武湖中,岁以清明及十月朔日遣官致祭。前期七日,檄京都城隍。祭日,设京省城隍神位于坛上,无祀鬼神等位于坛下之东西,羊三,豕三,饭米三石。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皆设坛城北,一年二祭如京师。里社则祭乡厉。后定郡邑厉、乡厉,皆以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

卷二十六譯文

  洪武三年,皇帝派遣使者訪求前代帝王陵墓,接著命令各行省製成地圖獻上,共有七十九座陵。

  禮官考察其中功德顯著的,有伏羲,神農,黃帝,少昊,顓頊,唐堯,虞舜,夏禹,商湯、中宗、高宗,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漠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光武、明帝、章帝,後魏文帝,隋高祖,唐高祖、太宗、憲宗、宣宗,周世宗,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孝宗、理宗,共三十六人。

  各自制作禮服與禮冠,用函裝上香和彩帛。

  皇帝派遣秘書監丞陶誼等人前往舉行祭祀禮,親自制作祭祀文辭派遣他們。

  每一陵給以白銀二十五兩備辦祭祀物品o墳墓被挖掘的就掩覆起來,毀壞的就修整好。

  廟宇破舊的就修葺好。

  沒有祭廟的就設壇祭祀。

  接著命令有關部門禁止打柴採摘。

  每年的一定時節進行祭祀,祭祀犧牲用太牢。

  洪武四年,禮部議定,合於祭祀的帝王有三十五人。

  在河南的有十人:陳祭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祭祀漢光武,洛陽祭祀漢明帝、章帝,鄭祭祀周世宗,鞏祭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

  在山西祭祀的一人:榮河祭祀商湯。

  在山東祭祀的二人:東平祭祀唐堯,曲阜祭祀少昊。

  在北平祭祀的三人:內黃祭祀商中宗,滑祭祀顓項、高辛。

  在湖廣祭祀的二人:酃祭祀神農,寧逮祭祀虞舜。

  在浙江祭祀的二人:會稽祭祀夏禹、宋孝宗。

  在陝西祭祀的十五人:中部祭祀黃帝,咸陽祭祀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童王,漢高帝、景帝,咸寧祭祀漢文帝,興平祭祀漢武帝,長安祭祀漢宣帝,三原祭祀唐高祖,醴泉祭祀唐太宗,蒲城祭祀唐憲宗,涇陽祭祀唐宣宗。

  每年祭祀在二月、八月的初一。

  於是派遣使者到各陵祭祀。

  每處陵墓設定一塊碑,刻有祭祀日期以及所用牲帛數目,使所在地有關部門守護。

  不久命有關部門在每年一定時節修葺,設定陵戶二人看守。

  又每三年,拿出祭祀文辭、香與彩帛,傳達制命派遣太常寺樂舞生帶著這些物品到所在地,命令有關部門進行祭祀。

  所祭祀的人,比以前少了周宣至、漠明帝、章帝,而增加祭祀媧皇於趙城,後魏文帝於富平,元世祖於順天,以及宋理宗於會稽,一共三十六個帝王。

  後又增加祭祀隋高祖於扶風,而接著俘止祭祀宋理宗。

  又命令帝王陵廟所在的官府主管部門在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上旬,選擇日期祭祀。

  六年,皇帝以五帝、三王以及漢、唐、宋創立帝業的君主,都應在京城設廟祭祀,於是在欽天山的南面建歷代帝王廟。

  仿照太廟同堂異室的制度,設正殿五室:中間一室是三皇,束面一室是五帝,西面一室是夏禹、商湯、周文王,又束面一室是周武王、漢光武、唐太宗,又西面一室是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元世祖。

  每年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甲日祭祀。

  不久因周文王最終處於諸侯的身份,唐高祖因太宗得到天下,於是停止他們的祭祀,增加祭祀隋高祖。

  七年,命令帝王廟都塑帝王穿戴衣冠的坐像,只有伏羲、神農沒有衣裳的制式,不必加冕服。

  八月,皇帝親自到新廟祭祀。

  不久停止祭祀隋高祖。

  洪武二十一年,命令每年郊祀,在大祀殿附帶祭祀歷代帝王。

  仍在每年八月中旬,選擇日期派遣官員在本廟祭祀,春祭則停止。

  又規定每三年中派人祭祀各陵的那一年,就停止廟祭。

  這年下詔以歷代名臣陪從祭祀,禮官李原名上奏擬定三十六人獻上。

  皇帝認為宋趟普揹負太祖,不忠心,不可以陪從祭祀。

  元代四位傑出大臣,木華黎佔首位,不可以祭祀孫子而捨棄他祖父,可以祭祀木華黎而罷除安童。

  既然祭祀伯顏,那麼阿木不必祭祀。

  漠代陳平、馮異,宋代潘美,都善始善終,可以祭祀。

  於是定風后、力牧、皋陶、夔、龍、伯夷、伯益、伊尹、傅說、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召虎、方叔、張良、蕭何、曹參、陳平、周勃、鄧禹、馮異、諸葛亮、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郭子儀、李晟、曹彬、潘美、韓世忠、岳飛、張浚、木華黎、博爾忽、博爾木、赤老溫、伯顏,共三十七人,於東西廊庶陪從祭祀,設了四個壇。

  當初,太公望有武成王廟,曾派遣官員如同祭奠先師先聖的儀式舉行祭祀。

  到這時,罷除廟祭,除去王號。

  永樂遷都,簾王廟,派遣南京太常寺官舉行祭禮。

  嘉靖九年,停止歷代帝王在南郊從祀。

  命令于都城西建歷代帝王廟,每年在仲春、仲秋祭祀。

  後來一併停止南京廟祭。

  永樂十年春二月,廟沒建成,皇帝親自於文華殿祭祀歷代帝王,共設五個祭壇,宮殿臺階東西設名臣四個祭壇。

  禮部尚書李時說:“舊有儀式有賞賜福祿的文章。

  賞賜,是自上而下的意思,祇在郊廟社稷時適宜用。

  歷代帝王,只適合稱答。”下詔准許。

  十一年夏,廟建成,題名為景德崇聖之殿。

  殿有五室,東西兩庶,殿後是放祭器的倉庫,前為景德門。

  門外是神庫、神廁、宰牲亭、鐘樓。

  街東西二坊,叫景德街。

  八月壬辰親自祭祀。

  皇帝由中門入,迎神、接受福祚、送神各拜兩拜。

  過後每年派大臣一員舉行祭禮,四員大臣分別獻祭。

  凡是子、午、卯、酉於帝王陵墓祭祀的年份,就停止秋祭。

  二十四年,因禮科陳菜建議,停止元世祖的陵廟祭祀以及陪從祭祀木華黎等人,又將唐太宗遷到宋太祖同一室內。

  共十五位皇帝,陪從祭祀的名臣有三十二人。

  明朝初年沿襲元朝制度,在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共同祭祀三皇。

  洪武元年,命令用太牢祭祀。

  洪武二年,命令用句芒、祝融、風后、力牧左右配祀,俞跗、桐君、僦貸季、少師、雷公、鬼臾區、伯高、岐伯、少俞、高陽十大名醫陪從祭祀,儀式如同奠祭先師先聖。

  四年,皇帝認為天下郡邑共同祭祀三皇太遇度。

  禮臣議論說:“唐玄宗曾經在京城設立三皇五帝廟。

  到元成宗時,才在府州縣設立三皇廟。

  春秋共同祭祀,,而以醫藥為主,很不合禮法。”皇帝說:“三皇繼承天意登帝位,開創了萬代教育感化的本源,和藥師混在一起,行嗎?”命令天下郡縣不準褻瀆祭祀。

  正德十一年,於秦州設立伏羲氏廟。

  秦州,是古代成紀的地方,這樣做是依從了巡按御史馮時雄的奏議。

  嘉靖年間,於太醫院北建立三皇廟,題名景惠殿。

  中間奉祀三皇以及四配。

  它的陪從祭祀,束屋是僦貸季、岐伯、伯高、鬼臾區、俞跗、少俞、少師、桐君、雷公、馬師皇、伊尹、扁韹、婆於惠、張機十四人,西屋是華陀、王叔和、皇甫謐、葛洪、巢元方、孫思邈、韋慈藏、王冰、錢乙、朱肱、李杲、劉完素、張元素、朱彥修十四人。

  每年二月、八月上旬的甲日,禮部堂上官舉行祭禮,太醫院堂上官兩員分別祭獻,用少牢。

  又在裡面修建聖濟殿,祭祀先代名醫,以太醫官主持祭祀。

  二十一年,皇帝認為規模形制低下矮小,命令擴大祭廟。

  聖師的祭祀,開始於世宗。

  供奉皇師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帝師陶唐氏、有虞氏,王師夏禹王、商湯王、周文王、武王,九聖面向南。

  左面是先聖周公,右面是先師孔子,東西向。

  每年春秋為皇帝講經的前一日,皇帝穿著皮弁,跪拜,舉行奠祭先聖先師的禮儀。

  在文華殿束屋用羹酒果脯帛祭祀。

  當初,束屋有釋迦牟尼像,皇帝認為他不合常法,撤掉了,於是祭祀先聖周公和先師孔子。

  自己寫祭文,舉行奉安神位禮。

  輔政大臣、禮卿以及講官等待行完禮,進入跪拜。

  在此以前,洪武初年,司業宋濂建議要依建安熊氏的說法,以伏羲為儒家道統的宗師,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依次列坐。

  按等級祭祀天子的學說,那麼儒家道統更為尊貴。

  太祖不聽從。

  到這時,世宗仿照宋濂的意思實行。

  嘉靖十六年,改到在永明殿後祭祀,和當初一樣舉行祭禮。

  這以後常派遣官員代皇帝祭祀。

  隆慶初年,仍在文華殿東屋舉行祭禮。

  漢、晉以及隋,有的稱先師,有的稱先聖、宣尼、宣父。

  唐朝謐號文宣王,宋加上聖號,元又加上大成號。

  明太祖入江淮府,首先拜孔子廟。

  洪武元年二月,下詔在國學用太牢祭祀孔子,仍派遣使者到曲阜舉行祭祀。

  臨出發時告論說:“仲尼的道義,廣大悠久,與天地並存。

  據有天下的帝王,無不恭敬地舉行祭祀事務。

  我身為天下君主,希望大大昌明教化,來實行先聖的道術。

  如今既然在大學舉行祭祀先聖先師的禮儀,仍派你們到闕里舉行祭祀事務,你們要恭敬行事。”又規定製度,在每年仲春、仲秋的上丁日,皇帝降香,派官員在國子學祭祀。

  以丞相行初獻禮,翰林學士行二獻禮,國子祭酒行三獻禮。

  祭期之前,皇帝沐浴更衣,戒絕嗜慾。

  獻官、陪祀、執辜官都行不御不樂不弔的散齋兩天,清身潔心的致齋一天。

  祭祀的前一天,皇帝穿皮弁服,駕臨奉天殿降香。

  到了祭祀日,獻官舉行祭禮。

  三年,下詔革除眾神封號,只有孔子的封爵依舊。

  而且命令曲阜神廟,每年官府給予祭牲彩帛,使衍聖公供奉祭祀事務。

  四年,禮部上奏議定儀節用品。

  改以前規定的篷豆用八為十,篷要用竹製成。

  所用盛黍稷稻粱的籃簋登釧以及豆,最初用木製的,全部換為瓷制。

  祭牲改用煮熟的。

  奏樂的六十人,舞蹈的四十八人,領舞的二人,共一百一十人。

  禮部請求挑選京城百姓中秀麗的充任樂生、舞生。

  太祖說;“樂舞是學者的事情,何況祭祀先聖先師是用來尊崇孔子的。

  應選擇國子生以及公卿子弟在太學學習的人,預先教授他們。”五年,罷除孟子拊祭。

  過了一年,皇帝說:“孟子辨明異端,排除邪說,發揚昌明孑L子道術,像以前一樣拊祭。”七年二月上丁日,日食,改用第二個丁日。

  洪武十五年,新建太學完工。

  廟建在太學束面,中間是大成殿,左右兩庶,前面是大成門,門的左右列了二十四戟。

  門外東面是犧牲廁,西面是祭器庫,再前面為靈星門。

  自開始營建以來,皇帝數次駕臨視察。

  到這時落成,派官員舉行祭祀。

  皇帝既已親自去奠祭先聖先師,又下詔天下共同祭祀孔子,並頒佈奠祭先聖先師的制度。

  凡是府州縣學,篷豆用八,器物牲牢,都比園子學減少。

  獻酒的三次禮儀相同,孔子的十個弟子在兩庶行一獻禮。

  祭祀時,各自用正職官員奉行,有布政司就由布政司官主祭,分別祭獻就用本太學學宮以及老成儒士充任。

  每年春、秋第二月上旬的丁日祭祀。

  當初,國子學主持祭祀的派遣祭酒官,後來派遣翰林院官,然而祭酒初上任,必定派遣祭祀一次。

  十七年,下令每月朔日和望日,祭酒以下舉行入學祭奠先師禮,郡縣長官以下到學宮上香。

  洪武二十六年,向天下頒佈大成樂。

  二十八年,因行人司副官楊砥進言,罷除漢揚雄陪祀,增加董仲舒。

  三十年,因為國子學孑L子廟狹窄,命令工部改建,構制規模都是皇帝規劃的。

  大成殿門各有六楹,靈星門三楹,東西庶七十六楹,神廁、神庫都是八楹,宰殺祭牲的地方是六楹。

  永樂初年,在太學束面建廟。

  宣德三年,因萬縣訓導李譯進言,命禮部考正陪祀先賢的名位,頒佈告示天下。

  十年,慈利教諭蔣明請求祭祀元代儒士昊澄。

  大學士楊士奇等人說應當陪祀,皇帝聽從了。

  正統二年,以宋儒胡安國、蔡沈、真德秀陪祀。

  三年,禁止天下在釋、老宮祭祀孔子。

  孔、顏、孟三氏的子孫教授裴侃說:“天下文廟只根據傳道來排列位次。

  闕里的孔子家廟,應該端正父子關係,來作為排列先後的常道。

  顏子、曾子、子思是兒子,在殿庭配享。

  無繇、子皙、伯魚是父親,在走廊側房陪祀。

  並非只是名分不正,恐怕神自己也不會安心。

  何況叔梁紇在元代已經追封為啟聖王,在大成殿西建殿崇拜奉祀,而且顏、孟的父親都封公,祇有伯魚、子皙仍封侯,請求追封公爵,與顏、孟的父親都配享於啟聖王殿。”皇帝命禮部施行,接著議論給伯魚、子皙加封號。

  成化二年,追封董仲舒為廣川伯,胡安國為建寧伯,蔡沈為崇安伯,真德秀為浦城伯。

  十二年,皇帝聽從祭酒周洪謨的建議,增加樂舞為八佾,篷豆各焉十二件。

  弘治八年,追封楊時為將樂伯,陪從祭祀,位置次於司馬光。

  九年,增加樂舞至七十二人,如同天子的禮制。

  十二年,闕里孔廟焚燬,敕令有關部門重建。

  十七年,廟建成,派遣大學士李束陽祭告,並刻石樹立御製碑文。

  正德十六年,下詔有關部門改建在衢州的孔氏家廟,官府供給錢,督辦工程。

  命令博士孑L承義奉杞。

  嘉靖九年,大學士張璁說:“孔子祭祀典禮,有應當更正的地方。

  叔梁紇是孔子的父親,顏路、曾皙、孑L鯉是顏淵、曾參、子思的父親,三個兒子在廟庭配享,叔梁紇及各位父親卻在兩庶陪祀,推究聖賢的心又怎能安適?請在大成殿後,另外建房祭祀叔梁紇,而以顏路、曾皙、孔鯉配享。”皇帝認為正確,於是說:“聖人尊天與尊親相同。

  現今用篷豆十二件,祭牲用犢,全部是用來祭祀天的禮儀,也不是正禮。

  他的謐號、鏽有日月星辰圖案的禮服都應改正。”張璁順著皇帝意思說:“孔子宜稱先聖先師,不稱王。

  祭祀的房屋宜稱廟,不稱殿。

  祭祀適宜用木製牌位,他的塑像應該毀掉。

  篷豆用十件,樂用六佾。

  配享者爵位為公侯伯的封號應該削除,只稱先賢先儒。

  所陪祀的申黨、公伯寮、秦冉等十二人應該罷除,林放、蘧瑗等六人應該各自在其鄉里祭祀,後蒼、玉乃、歐陽修、胡瑗、蔡元定應該陪祀。”皇帝命令禮部會同翰林眾臣議論。

  編修徐階上疏陳述改易稱號毀掉塑像不可行。

  皇帝發怒,貶謫徐階的官職,於是御製《正孔子祀典說》,大略說,孔子以為魯僭越王禮是不對的,難道肯自己僭越天子的禮儀嗎?又作《正孔子祀典申記》,都交付給史館。

  張璁於是作《正孔子廟祀典或問》上奏。

  皇帝以為議論詳細正確,並令禮部集體議論。

  於是御史黎貫等人說:“聖祖當初訂正祭祀典禮,天下五嶽四演眾神都削去封號,只有先師孔子如故,確實有深意。

  陛下懷疑孔子的祭祀,上與祭祀上天的禮儀相比擬。

  孔子的不可及,像上天不可登階而升,即使比擬於天,也不為過。

  自從唐尊孔子為文宣王,已經使用天子禮樂。

  宋真宗曾經想封孔子為皇帝,有人說周只稱王,不應當加帝號。

  而羅從彥所論,增加帝號也可以。

  到了周敦頤便認為萬世無窮,以王禮祭祀孔子,邵雍則認為仲尼以萬世為王。

  論辯孔子不應當稻王的人,只有昊澄一人罷了。

  誠懇希望皇上廣泛地考察眾人的言論,務求最恰當。”當時黎貫疏中說:“沒有什麼比天地更尊貴的,也沒有什麼比父親和老師更尊貴的。

  陛下敬天尊親,不應單獨懷疑孔子的王號是僭越。”皇帝因此大怒,懷疑黎貫藉此來斥責他追尊亡父的錯誤,譴責他為奸惡,下交司法部門會同審訊,削奪了他的官職。

  給事中王汝梅等人也極力說不該削去王號,皇帝都斥責為謬論。

  於是禮部會同眾臣議論:“人以聖人為最崇高,聖人以孔子為最崇高。

  宋真宗稱孔子為至聖,他的意思已經齊備。

  現今應在孔子神位上題寫至聖先師孔子,去掉他的王號以及大成、文宣的稱號。

  改大成殿為先師廟,大成門為廟門。

  他的四位配享弟子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十位賢哲弟子以下凡是入門了的弟子,都稱先賢某子。

  左丘明以下,都稱先儒某子。

  不再稱公侯伯。

  遵循聖祖首先定下的南京國子監規格形制,製造木頭神位。

  接著擬定大小尺寸,著錄為定式。

  他的塑像,立即下令撤除。

  春秋祭祀,遵循建國初的舊有制度,十篷十豆。

  天下各學官,八篷八豆。

  樂舞只用六佾。

  凡是學校另立一祠,中間的叔梁紇題寫為啟聖公孔氏神位,以顏無繇、曾點、孔鯉、孟孫氏配享,都稱先賢某氏。

  至於陪祀的賢人,不可不考察得失。

  申黨就是申根,改動去掉一個。

  公伯寮、秦冉、顏何、苟況、戴聖、劉向、賈逵、馬融、何休、王肅、王弼、杜預、昊澄罷除祭祀。

  林放、蘧瑗、盧植、鄭眾、鄭玄、服虔、範奎在各自的家鄉祭祀。

  後蒼、王通、歐陽修、胡瑗應該增入。”皇帝命令全部按議論實行。

  又因行人薛侃的建議,增加陸九淵陪祀。

  最初,洪武年問,司業宋濂請求去掉塑像設定神位,禮儀樂章多有更改,太祖不答應。

  成、弘年問,少詹程敏政曾說馬融等八個人應當除去。

  給事中張九功推演論說此事,並請求罷除荀況、公伯寮、蘧瑗等人,而增加後蒼、王通、胡瑗。

  被禮官周洪謨拒絕而停止。

  到這時,因張璁極力主張,眾人不敢違背。

  毀掉塑像大約是用了宋濂的說法,先賢的去留,大略如同張九功所說。

  增入歐陽修,那是因為宋代爭議濮王的地位.即濮議的緣故。

  第二年,國子監建成啟聖公祠。

  依從尚書李時的建議,春秋祭祀,與文廟在同一天。

  篷豆牲帛比照祭祀孔子的四位配享子弟,東西的配享位置比照孔子的十位賢哲弟子,陪祀的先儒程晌、朱松、蔡元定比照兩廳的從祀者。

  輔政大臣代帝王在文廟祭祀,則祭酒在啟聖祠祭祀。

  南京,祭酒在文廟祭祀,司業在啟聖祠祭祀。

  於是定下制度,殿中先師孔子面向南,四位弟子配享東西向。

  稍後是十位賢哲弟子:閔子損、冉子雍、端木子賜、仲子由、卜子商、冉子耕、宰子予、冉子求、直王偃、顓孫子師都東西向。

  兩庶從祀:先賢澹臺滅明、宓不齊、原憲、公冶長、南宮适、高柴、漆雕開、樊須、司馬耕、公西赤、有若、琴張、申根、陳亢、巫馬施、梁鰱、公皙哀、商瞿、冉孺、顏辛、伯虔、曹恤、冉季、公孫龍、漆雕哆、秦商、漆雕徒父、顏高、商澤、壤駟赤、任不齊、石作蜀、公良孺、公夏首、公肩定、後處、鄭單、奚容葳、罕父黑、顏祖、榮旃、秦祖、左人郢、句井疆、鄭國、公祖句茲、原亢、縣成、廉潔、燕伋、叔仲會、顏之僕、邦巽、樂欺、公西輿如、狄黑、孔忠、公西藏、步叔乘、施之常、秦非、顏啥,先儒左丘明、公羊高、穀梁赤、伏勝、高堂生、孔安國、毛萇、董仲舒、後蒼、杜子春、王通、韓愈、胡瑗、周敦頤、程顥、歐陽修、邵雍、張載、司馬光、程頤、楊時、胡安國、朱熹、張拭、陸九淵、呂祖謙、蔡沈、真德秀、許衡共九十一人。

  隆慶五年,以薛壇從祀。

  萬曆年間,以羅從彥、李侗從祀。

  十二年,又以陳獻章、胡居仁、王守仁從祀。

  二十三年,以宋周敦頤父周輔成從祀啟聖祠。

  又定於每年二月、八月上旬丁日到殿上傳達制命,派遣大臣祭祀先師及配享位眾人。

  孔子的十位賢哲弟子派翰林官,兩庶派國子監官員各二人分別祭獻。

  每月朔日,與每科進士舉行奠祭先聖先師禮。

  司府州縣衛學各提調官舉行祭禮。

  祭牲用少牢,奏樂如太學0京府以及附屬府縣學,只舉行祭奠先聖先師禮。

  崇禎十五年,因左丘明由聖人親自傳授經義,改稱先賢。

  同時改宋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拭、朱熹、邵雍六子也稱為先賢,位次在七十子之下,漢、唐眾儒生之上。

  然而僅有國學更換了,闕里廟庭以及天下學宮沒有來得及頒佈實行。

  旗纛的祭祀有四。

  第一,洪武元年,禮官上奏:“軍隊出行應當祭祀的旗纛,旗稱牙旗。

  黃帝出車歌訣說:‘飾以象牙的主帥旗幟,是將軍的精神,是全軍面貌的體現。

  凡是開始樹立牙旗,必定在單日祭祀。

  ’纛,說的是旗頭。

  《太白陰經》說:‘大將中營建纛旗。

  天子六軍,所以用六個旗纛。

  耗牛尾製成,樹在車轅左邊那匹馬的前面。

  ’唐、宋以及元朝都有旗纛的祭祀。

  現在應該在京城設立廟宇,春天在驚墊日,秋天在霜降日,派遣官員舉行祭祀。”於是命令在都督府所在地的後面建廟,以都督為祭獻官員,在神位牌上題為軍牙之神、六纛之神。

  七年二月,下詔令皇太子率領諸王到闔武場去祭祀飾有烏羽的旗幟,設七個祭壇,行三獻禮。

  後來停止春祭,只是霜降日在教場祭祀。

  第二,年終祭享皇帝祖廟的日子,在承天門外祭祀旗纛。

  第三,旗纛廟在山川壇左邊。

  最初,旗纛與太歲眾神在城南一起祭祀。

  九年,另外建廟。

  每年八月,天子親自祭祀山川的那一天,派旗手衛官行禮。

  正神祭祀有,旗頭大將、六纛大將、五方旗神、主宰戰船正神、金鼓角鏡炮神、弓弩飛槍飛石神、陣前陣後神只五昌等眾神,共七位,共祭一罈,面向南。

  皇帝穿皮弁,駕臨奉天殿降香。

  獻官供奉進行祭祀。

  祭祀物品比照祭先農,帛七束,黑色二束、白色五束。

  痙毛血、望祭與燎祭,與祭祀風雲雷雨眾神相同。

  祭祀完畢,在地上放六個酒器殺六隻雄雞,滴血祭祀。

  笫四,永樂以後,有神旗的祭祀,專門祭祀火雷神。

  每個月的朔日、望日,神機營提督官在教場祭祀。

  祭牲用少牢。

  凡是旗纛都藏在內府,祭祀便設上。

  諸侯王國祭祀旗纛,就派遣武官穿軍裝行禮。

  天下的衛所在辦公官署後設立廟宇,以指揮使為初獻官,僚屬官為亞獻官、終獻官。

  祭祀物品比京城有所減少。

  洪武二年定下制度,年終臘祭,在廟門外共同祭祀。

  八年,禮部奏報:“五祀的禮儀,周、漢、唐、宋不一樣。

  現在擬定在正月祭祀戶神,在皇宮門左設壇,主管宮門的官員主持祭祀。

  四月祭祀灶神,在皇宮的廚房設壇,光祿寺官主持祭祀。

  六月祭祀中溜之神,在幹清官的赤色空地上設壇,內官主持祭祀。

  七月祭祀門神,在午門的左面設壇,主管城門的官主持祭祀。

  十月祭祀井神,在宮內大庖井前面設壇,光祿寺官員主持祭祀。

  四季中每季的首月在祭祀太廟那天,夏六月在土旺日,祭牲用少牢。”皇帝制命同意。

  跟著確定祭祀中溜神在奉天殿外文樓前。

  又定年終在太廟西周屋下將五種祭祀合在一起祭祀,太常寺官舉行祭禮。

  洪武二年,皇帝命令祭祀馬祖、先牧、馬社、馬步的神靈,在後湖築壇。

  禮官說:“《周官》春天祭馬祖,是天駟星;夏天祭先牧,是開始養馬;秋天祭馬社,是開始乘馬;冬天祭馬步,這是神降給馬災害。

  隋朝承用周朝的制度,在四季中每季的第二個月祭祀。

  唐、宋沿用。

  現在定於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甲、戊、庚日,派官舉行祭祀。

  建立四個壇,樂用時下音樂,行三次獻酒禮。”洪武四年,蜀明升獻上好馬十匹,其中有一匹白色的,長一丈多,不能加鞍韉與籠頭。

  太祖說:“天生的傑出物,必然有神主管它。”命令太常用少牢祭祀馬祖,用袋裝四百斤沙壓上,命令人騎上在苑中游玩,時間長了慢慢溫馴。

  皇帝騎著它在清涼山祭月。

  等到歸回,十分高興,賜名飛越峰。

  又命令太常祭祀馬祖。

  洪武五年,將眾神合祭一罈,一午只是在春天祭祀。

  永樂十三年,在蓮花池設立北京馬神祠。

  在南京的馬神,則由南太僕主持祭祀。

  最初稱十廟。

  北極真武在三月三日、九月九日,道林真覺普濟禪師寶誌在三月十八日,都城隍在八月祭祀帝王后的一天,祠山廣惠王張渤在二月十八日,五顯靈順在四月八日、九月二十八日,都由南京太常寺官員祭祀。

  漢秣陵尉忠烈公蔣子文、晉成陽忠貞公卞壺、宋濟陽武惠王曹彬、南唐忠肅王劉仁瞻、元衛國忠肅公福壽都在每季首月的初一,歲終,由應天府官員祭祀。

  只有蔣廟又有四月二十六日的祭祀。

  連同功臣廟是十一廟。

  後來又增加四廟:關公廟,洪武二十七年在雞籠山南面建成,稱為漢前將軍壽亭侯。

  嘉靖十年訂正錯誤,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在每季首月以及年終,由應天府官員祭祀,五月十三日,直立太常寺官員祭祀。

  天妃,永樂七年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在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由南京太常寺官員祭祀。

  太倉神廟在二月、八月的十五日,由南京戶部官員祭祀。

  司馬、馬祖、先牧神廟,在二月、八月的中旬,挑選一天由南京太僕寺官員祭祀。

  眾廟都用少牢,真武與真覺禪師用素食祭祀。

  左祖既將功臣配享於太廟,又命令另外在雞籠山立廟。

  評述功臣二十一人,死去的人塑像,活著的空出位置。

  正殿:中山武寧王徐達、開平忠武王常遇春、岐陽武靖王李文忠、寧河武順王鄧愈、束甌襄武王湯和、黔寧昭靖王沐英。

  用兩隻羊、兩隻豬。

  西廂房:越國武莊公胡大海、梁國公趙德勝、巢國武壯公華高、虢國忠烈公俞通海、江國襄烈公昊良、安國忠烈公曹良臣、黔國威毅公呈復、燕山忠愍侯孫興祖。

  束廂房:郢國公馮國用、西海武莊公耿再成、濟國公丁德興、蔡國忠毅公張德勝、海國襄毅公昊楨、薪國武義公康茂才、東海郡公茅成。

  用羊兩隻,獵兩隻。

  在兩個廉廊各設一個牌位,總寫著“故指揮千百戶衛所鎮撫之靈”。

  用十隻羊,十隻獵。

  在每季首月以及年終,派遣駙馬都尉條祀。

  當初,胡大海等人死後,命令在卞壺、蔣子文的廟宇畫肖像。

  等到功臣廟建成,移到那兒祭祀。

  永樂三年,因中山王的功勳德行第一,又命令在正月旦日、清明、中元、孟冬、冬至日派遣太常寺官員在大功坊的家廟祭祀,祭牲用少牢。

  京城所祭祀的是九廟。

  真武廟,永樂十三年建成,以祭祀北極佑聖真君。

  正德二年,改為靈明顯佑宮,在海子橋的束面,祭日與南京一樣。

  束嶽泰山廟,在朝陽門外,於三月二十八日祭祀。

  都城隍廟,在五月十一日祭祀。

  漢壽亭侯關公廟,永樂年問建成。

  成化十三年,又奉敕令在宛平縣束面修建廟宇,於五月十三日祭祀。

  都是太常寺官員祭祀。

  京都太倉神廟在太倉修建,由戶部官員祭祀。

  司馬、馬祖、先牧神廟,由太僕寺官員祭祀。

  宋文丞相祠,永樂六年,聽從太常博士劉履節的請求,在順天府學西面興建。

  元世塑逮,嘉靖年問罷除祭祀。

  都在二月、八月中旬由順天府官員祭祀。

  洪恩靈濟宮,祭祀徐知證、徐知誇。

  永樂十五年,在皇城西面立廟,正月旦日、冬至聖節,內閣、禮部以及內官各一員祭祀。

  生日,禮部官員祭祀。

  弘治年問,大學士劉健等人請求不要派遣內閣大臣祭祀。

  嘉靖年問,改為派遣太常寺官員祭祀。

  榮國公姚廣孝,洪熙元年在太廟陪祀。

  嘉靖九年撤除廟祀,移到大興隆寺祭祀,在皇城西北角。

  後來寺廟焚燬又移到崇國寺祭祀。

  束嶽、都城隍用太牢,五廟用少牢,真武、靈濟宮用素食祭祀。

  洪武元年,命令中書省到郡縣,訪求應該祭祀的神只。

  名山大川、聖明帝王、忠臣烈士,凡是有功於國家以及惠愛百姓的,都寫進祭祀典冊,命令有關部門每年一定時飾祭祀。

  二年,又下詔天下神祇,對百姓常有功德,事蹟顯著的,即使不祭祀,也要禁止人毀壞撤掉祠堂。

  三年,制定眾神封號,凡是後世溢美的稱號都革除。

  天下神祠不應進行祭祀典禮的,就是淫祠,有關部門不得祭祀。

  弘治元年,禮科張九功說:“祭祀典禮正,那麼人心就正。

  當今朝廷按常例祭祀外,又有釋迦牟尼文佛、三清三境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金玉闕真君元君、神父神母,各宮觀中又有水官星君、諸天諸帝的祭祀,這不足以為天下效法。”皇帝將奏章下交給禮部,尚書周洪謨等人說:釋迦牟尼文佛生於西方中天竺國。

  其教義的根本,以本性為法身,德行與功業為報身,連同真身為三,其實是一個人。

  道家以老子為老師。

  朱熹說遇:“玉清元始天尊既不是老子的法身,上清太上道君又不是老子的報身,設了二像,又不是和老子為一人。

  而老子又自己稱上清太上老君,大約是仿照釋氏而又失真。”自現在起,凡是遇上皇上的生日,不命令修建吉祥齋壇祈禱,或者遇上喪禮,不命令修建推薦讚揚的齋壇祈禱。

  大興隆寺、朝天宮都停止派官員祭告。

  北極中天星主紫微大帝,北極五星在紫微垣中。

  正統初年,建紫微殿,設立神像祭告。

  設壇祈祭星辰,是古禮。

  現在卻像似人,稱它為帝,考察祭祀典籍,確實沒有依據。

  雷聲普化天尊,道家認為主管五雷,又在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顯現的日子,所以每年在這一天派官到顯靈宮祭祀。

  風雲雷雨,在南郊合在一起祭祀,而山川壇又有秋日祭祀,那麼這個祭祀也應當兔除。

  祖師三天扶教輔玄大法師真君,傳記上說:“漢張道陵,善於用符治病。

  唐天寅,宋熙寧、大觀年問,多次加封號後為正一靖應真君,子孫也有封號。

  朝廷仍沿用正一嗣教真人的封號。”可是宋邵伯溫說:“張魯的祖父張陵、父親張衡,用符法之術傳授他,自己號稱師君。”今年以正月十五日是張陵生日,派官到顯靈宮祭告,也不合祭祀典禮。

  大小青龍神,記載說:“有位僧人名叫盧,寓居西山。

  有兩位童子來侍奉。

  當時長久大旱,童子入潭化為兩條青龍,於是下雨。

  後來賜給盧名號叫感應禪師,建寺設像,在潭上另設龍祠。

  宣德年問,建大圓通寺,加上二龍封號,春秋祭祀。”近來連年旱災,祈禱沒有應驗,不足以崇拜奉祀已很明顯。

  梓潼帝君,記載說:“神姓張名亞子,居住在蜀七曲山。

  在晉做官戰死,人們給他立廟。

  唐、宋多次加封至英顯王。

  道家稱天帝命令梓潼掌管文昌府事務以及人間的福祿壽的簿冊,所以元代加封號為帝君,而天F的學校也有建祠堂祭祀的。

  景泰年問,因為京城的舊廟開拓而新建,每年在二月三日的生辰,派官祭祀。”梓潼在蜀顯靈,故在蜀建廟祭祀較好。

  文昌六星與它無關,應該下令罷除祭祀。

  在天下學校的祠堂,都下令拆毀。

  北極佑聖真君,是玄武七星宿,後人以它是真君,在下面作龜蛇。

  宋真宗避諱,改I-為真武。

  靖康初年,加封號為佑聖助順靈應真君。

  圖志上說:“真武是淨樂王太子,在武當山修煉,功成飛昇。

  奉上帝的命令鎮撫北方。

  披髮赤足,建立皂色軍中大黑旗。”這是道家附會的說法。

  我朝御製的碑上稱,太祖平定天下,受到很鄉神靈暗中保佑,曾在南京建廟尊崇祭祀。

  到太宗靖難,認為神有顯靈幫助的功勞,又在京城東北角以及武當山重建廟宇。

  兩處京城在每年一定時節和朔日、望日各自派遣官員祭祀,而武當山又有專門官員督辦祭祀事務。

  憲宗曾經澆鑄銅像。

  現在請求只是遵循洪武年間的舊例,每年三月三日、九月九日用素食,派太常官舉行祭祀,其餘的都減免停祭。

  崇恩真君、隆恩真君,道家認為崇恩姓薩名堅,西蜀人,宋徽宗時曾跟從王侍宸、林靈素等人學習法術有靈驗。

  隆恩,是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又曾經跟從薩堅傳習符法。

  永樂年問,因道士周思得能傳靈官法,於是在禁城西面建天將廟以及祖師殿。

  宣德年問,改大德觀,封二真君。

  成化初年改為顯靈宮。

  每年換袍服,花費很多。

  近來祈禱沒有應驗,也應當罷除免祭。

  金闕上帝、玉闕上帝,有記錄說:“閩縣靈濟官祭祀五代時徐溫的兒子徐知證、徐知謗。

  我朝御製的碑文稱太宗曾經生病,祈禱神靈就應驗,於是大肆整新閩地廟宇,春秋祭祀。

  又在京城立廟,加封金闕真君、玉闕真君。

  正統、成化年間,多次加封號為上帝。

  朔日、望日、時令節日都派官祭祀,及時以時鮮的食品進獻,四時換袍服。”神的世系事蹟,本來差別不大,他的僭越名號應更正,妄自浪費也應節省。

  神父聖帝、神母元君以及金玉闕元君,就是二徐父母,及其配享。

  宋封他的父親齊王為忠武真人,母親田氏為仁壽仙妃,配享的都是仙妃。

  永樂到成化年問,多次加封至現今的稱號,也應削去封號寵除祭祀。

  束嶽泰山神,泰山是五嶽之首,廟在泰安州的山下。

  又於每年在甫郊以及山川壇都有合於一處祭祀的禮儀。

  現今朝陽門外有元代的束嶽舊廟,我朝因襲而不廢。

  既已在境內專門祭祀,而且在郊外壇上合於一處祭祀,那麼這座廟的祭祀,實在是繁複遇濫。

  京城都城隍神,原來在順天府西南,以五月十一日作為神的誕辰,所以這一日以及節氣時令都派官祭祀。

  城隍神,不是人鬼,怎麼會有誕辰?何況南郊秋天祭祀都已合於一處祭祀,那麼誕辰以及節氣時令的祭祀都不合適,凡是這些都應當罷除免祭。

  奏議上呈,於是命令修建齋壇,派官祭告,連同束嶽、真武、城隍廟、靈濟宮的祭祀,都依舊。

  二徐真君以及他的父母妻子革除帝號,仍用舊封號,冠袍等物換回燒燬,其餘的按議定的施行。

  按照祭祀典籍,太祖時,應天祭祀陳喬、楊邦火、姚興、王鐵,成都祭祀李冰、文翁、張詠,均州祭祀黃霸,密縣祭祀卓茂,松江祭祀陸遜、陸抗、陸凱,龍州祭祀李龍遷,建寧祭祀謝夷甫,彭澤祭祀狄仁傑,九江祭祀李黼,安慶祭祀餘闕、韓建之、李宗可。

  宣宗年間,高郵祭祀耿遇德。

  英宗年間,豫章祭祀韋丹、許遜,無錫祭祀張巡。

  憲宗時,崖山祭祀張世傑、陸秀夫。

  孝宗時,新會祭祀宋慈元楊後,延平祭祀羅從彥、李侗,建寧祭祀劉子翠,烏撒祭祀潭淵,廬陵祭祀文天祥,婺源祭祀朱熹,都昌祭祀陳潞,饒州祭祀江萬里,福州祭祀陳文龍,興化祭祀陳瓚,湖廣祭祀李芾,廣西祭祀馬慨。

  武宗時期,真定祭祀顏杲卿、顏真卿,韶州附帶祭祀張九齡的兒子張拯,沂州祭祀諳葛亮,蕭山祭祀遊酢、羅從彥。

  他們都是歷代的著名大臣,事蹟顯著。

  地方守土大臣題名奏請,禮官議論答覆,事情都如實地記載,年月可以考查。

  至於明代大臣與前代歷史上的名臣相媲美的,或者因為功勳,或者因為學識品行,或者因為守正不阿的操守,或者因為死於國事,在志書上記載,刻在碑碣雕版上,不能一一述說。

  大的有鄱陽湖忠臣祠祭祀丁普郎等三十五人,南昌忠臣祠祭祀趟德勝等十四人,太平忠臣廟祭祀花雲、王鼎、許瑗,金華忠臣祠祭祀胡大海,都是太祖自己制定典禮。

  這以後,通州祭祀常遇春,山海關祭祀徐達,蘇州祭祀夏原吉、周忱,淮安祭祀陳壇,海州衛祭祀衛青、徐安生,甘州祭祀毛忠,榆林祭祀餘子俊,杭州祭祀于謙,蕭山祭祀魏驥,汀州祭祀王得仁,廣州祭祀楊信民、毛吉,雲南祭祀沐英、沐晟,貴州祭祀顧成,廬陵祭祀劉球、李時勉,廣信祭祀鄧頤,寶慶祭祀賀興隆,上杭祭祀伍驥、丁泉,慶遠祭祀葉禎,雲南祭祀王樟、昊雲,青田祭祀劉基,平陽祭祀薛管,杭州祭祀鄒濟、徐善述,金華祭祀章懋,都是眾所周知的,清晰可考。

  其它郡縣山川龍神忠烈的人,以及祈禱有靈驗而祭祀的,《會典》上的記載,尤其詳備。

  泰厲壇祭祀沒有人祭祀的鬼神。

  《春秋傳》說“鬼有所歸之處,纜不會作惡”,這就是它的道義。

  《祭法》,王祭祀帝王無後嗣的鬼,諸侯祭祀諸侯無嗣的鬼,大夫祭祀大夫無後嗣的鬼。

  《士喪禮》“有疾病向鬼祈禱”,《鄭注》稱“漢時民間都在秋天祭祀厲鬼”,那麼這種祭祀上下通行,然而後世都不舉行。

  洪武三年定下制度,京城祭祀帝王無後嗣的鬼,在玄武湖中設壇,每年在清明以及十月朔日派官員祭祀。

  祭期前七天,檄告京城城隍。

  祭祀那天,在壇上設京省城隍神位,沒人祭祀的鬼神等位放於壇下東西兩面,用三隻羊、三隻獵、三石米飯。

  諸侯王國祭祀諸侯沒人祭祀的鬼,府州祭祀郡裡無人祭祀的鬼,縣襄祭祀縣中沒有人祭祀的鬼,都在城北設壇,如京城一年兩次祭祀。

  鄉里祭祀鄉里役人祭祀的鬼。

  後來規定郡縣、鄉里的役人祭祀的鬼神,都在清明日、七月十五日、十月朔日祭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