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稷的祭祀,從京都到王國府州縣都有。
祭壇位於宮城西南的,稱焉太社稷。
明朝初年在東方建造社壇,在西方建造稷壇,祭壇都面向北方。
洪武元年,中書省大臣議定:“周朝的制度,小宗伯掌管建國的神位,右為社稷,左為宗廟。
社稷的祭祀,建祭壇不建殿宇。
其制度建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
尊崇而又親近,與先祖同等對待。
然而天子有三社。
為天下百姓設立的為太社。
為自己設立的為王社。
被減前朝的社壇建殿宇覆蓋,國家雖然被滅了也要存留,是敬重神只的原故。
後代天子祇立太社、太稷。
漢高祖為太社、太稷設官吏,一年乏中各祭祀兩次。
光武帝在洛陽宗廟的右邊設太社稷,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及臘月,一年三次祭祀。
唐沿襲了隋的制度,在含光門右側建社稷壇,二月、八月的戊日舉行祭祀。
玄宗升社稷為大祀,仍舊下令四時致祭。
宋的制度如同束漠時。
元世祖在和義門內營建社稷壇,在二月、八月的上旬的戊日舉行祭祀。
而今宜於在二月、八月兩月的上旬的戊日舉行祭祀。”這年二月,太祖親自祭祀太社、太稷。
社由后土配祀,面向西。
稷以後稷配祀,面向東。
皇帝穿皮弁服,視察祭牲;戴通天冠、穿絳紗袍,行三獻禮。
起初,皇帝命中書省翰林院商議建殿宇,防備風雨。
學士陶安說:“天子太社必須經受風雨霜露。
亡國的社便建殿宇覆蓋,是不接受天光。
所以建殿宇不恰當。
如若遇到風雨,就請在齋宮遙祭。”聽從其說。
洪武三年,在壇北建祭殿五間,再在北邊建拜殿五問,以防風雨。
洪武十年,太祖認為社稷分祭,配祀不當,下交禮部官員商議。
尚書張籌說:按《通典》記載,顓項祭祀共工氏的兒子句龍為后土。
后土,就是社。
祭祀烈山氏的兒子柱焉稷。
稷,就是田正。
唐、虞、夏繼承下來。
這是社稷的起始。
商湯因為乾旱改遷社,以後稷代替柱。
想要遷句龍,役人能夠繼承,因而作罷。
然而王肅認為社祭句龍,稷祭后稷,都是人鬼,並非地只。
而陳氏《禮書》又認為社祭五土的地只,稷祭五穀的神靈。
鄭康成也說社為五土總神,稷為原野之神。
句龍有治水土的功德,因而配社,后稷有播種的功德,因而配稷。
兩種說法不同。
漢元始年問,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
唐、宋及元又以句龍配社,周的棄配稷。
這就是配祀的制度,超初並無定論。
至於社稷分合的道理,《書•召誥》說“在新邑舉行社稷”,孔注為:“社稷共享牲牢。”《周禮》“封人掌管設立王的社壇”,注說:“不說稷,是因為舉行社祭則稷祭合在一起。”陳氏《禮書》說:“百穀沒有土地無法生長,土地不種百穀顯不出生養的功效,因而祭社必定連及稷。”《山堂考索》說:“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穀之長,穀物生於土地,那麼社與稷本來就不可分。”宜於共同祭祀,自古就有明證。
請求社稷共建一罈。
至於句龍,是共工氏的兒子,祭他役什麼意義。
商湯想要替換沒有結果。
漠曾經換祭夏禹,但現在夏禹已經位於帝王之列受祀。
棄稷也配祀先農。
懇請罷除句龍、棄的配位,謹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就一代的盛典。
於是改在午門之右建造,社稷共為一罈。
起初,社稷列於中等祭祀,等到以仁祖配祀,就升為上等祭祀。
穿戴冕服舉行祭祀,行奉安禮。
洪武十一年春,祭社稷實行新制定的儀程。
迎神、飲福、送神共十二拜,其餘照舊。
建文年問,改換供奉太祖配祀。
永樂年問,北京社稷壇建成,制度如同南京。
洪熙以後,奉太祖、太宗共同配祀。
舊的制度,上旬丁日在學校祭祀孔子,第二天即上旬戊日祭祀社稷。
弘治十七年八月,上丁在初十,上戊在下月初一,禮部官員奏請在十一日祭祀社稷n御史金洪彈劾他們,說照這樣就是中戊,而非上戊了。
禮部覆奏說:“洪武二十年,曾經以十一日為上戊,失誤不是從今天開始的。”下令遵照舊制,仍舊用上戊日。
嘉靖九年諭令禮部:“天地為至尊,其次為宗廟,再次為社稷。
而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這是禮官的失誤。
慮當改從皇祖舊制,太社以句龍配祀,太稷以後稷配祀。”於是因此更正社稷壇配位的禮儀,祭告太廟及社稷,便在寢廟中收藏兩個配位,復位行八拜禮。
祭壇在西苑豳風亭西面的,是帝社稷。
東焉帝社,西為帝稷,都是面向北。
開始稱為西苑土谷壇。
嘉靖十年,皇帝說土谷壇也是社稷壇,為什麼有別於太社稷?張璁等人說:“古代天子稱王,現在如果稱為王社、王稷,就與王府的社稷名稱相同。
從前定神牌為五土谷之神,名義很恰當。”皇帝採用帝藉之義,改為帝社、帝稷,在上戊的第二天祭祀。
後來改為第二個戊日,第二個戊日在十五以後,就仍在上巳日。
春季告禮、秋季報禮成為定製。
隆慶元年,禮部說:“帝社稷的名稱,古來沒有,太過繁瑣,應該罷除。”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中都也有太社壇,洪武四年建造。
取五方之土築成。
直隸、河南進獻黃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進獻紅土,江西、湖廣、陝西進獻白土,山東進獻青土,北平進獻黑土。
天下府縣一千三百餘座城市,各獻土一百斤,在名山高處爽朗之地挖取。
諸王藩國社稷,洪武四年確定。
洪武十一年,禮部大臣說:“太社稷既然已同壇共同祭祀,諸王藩國各府州縣也應同壇,稱國社國稷之神,不設定配位。”詔令許可。
洪武十三年九月,如同起初的樣式恢復為兩座壇一道矮牆。
洪武十八年,規定諸王藩國祭祀社稷山川等的儀程,行十二拜禮。
府州縣的社稷,洪武元年頒佈祭壇制度於天下郡邑,都設在本城西北,右社左稷。
洪武十一年,規定照京城同壇共同祭祀。
獻禮官由守禦武將行初獻,文官行亞獻、終獻。
十三年,溧水縣祭社稷,以牛醢代替鹿醢。
禮部說:“制度規定,祭物缺少的允許用其它物品代替。”皇帝說:“所謂缺少,是指非本地出產的。
溧水縣本來有鹿,這是主管官吏故意隨便簡慢。
百官之所以能盡到職責辦理人民之事務,是因為他們常存敬畏之心。
對神都疏忽.對人事又有什麼畏懼呢。”命按刑法論罪。
於是敕命禮部下達天下郡邑,凡是祭祀必須備好祭品,如果非本地出產、無從購買的,聽任其缺。
洪武十四年,令三獻禮都由文職長官施行,武官不參加。
里社,每裡一百戶人家設立一座壇,祭祀五土五穀的神靈。
洪武三年,禮部說:古代祭祀日月的禮儀有六種。
《郊特牲》上說,“郊祭大報天以日為主,以月為配”,這是第一種。
《玉藻》上說,“在東門之外設朝日壇”,《祭義》上說,“在束郊祭日,在西郊祭月”,這是第二種。
《小宗伯》,“在四郊祭天,在柬郊祭日,在西郊祭月”,這是第三種。
《月令》孟冬“向天宗祈求來年”,天宗,就是日月之類,這是第四種。
《覲禮》,“在束門之外拜日,返回在方明壇祭祀上下四方神明,在南門之外禮日,在北門之外禮月”,這是第五種。
“霜雪風雨沒有定時,就榮祭日月”,這是第六種。
論說者以為隨著郊祀來祭它們,不是正式的祭祀。
類似榮祭來舉行祭祀,與諸侯覲見而行禮,不是常規的祭祀。
只有春分早上在束門外,秋分晚上在西門外舉行祭祀,才是正式和常規的做法。
因天地至尊,所以在元旦和二至日祭祀。
日月次於天地,春分陽氣開始變長,秋分陰氣開始變長,因而在二分祭祀,是符合陰陽的意義。
自從秦祭八神,六為月主,七為日主,雍又有日月廟。
漢郊祀太乙,朝日夕月改從周法。
常常在泰時郊天時,拂曉出行宮,向東拜日,向西拜月,又在殿下東西向拜日月。
宣帝在神山祭日,在萊山祭月。
魏明帝開始在束郊祭日,在西郊祭月。
唐在二分日,在都城東西早晨祭日晚上祭月。
宋人沿襲下來,升為大祀。
元郊壇以日月從祀,在二分日早晨祭日晚上祭月,皇慶年間提議造祭壇而沒有實行。
而今應當考察古代正式祭祀的禮法,各設壇專祭。
朝日壇適宜建在城束門外,夕月壇適宣建在城西門外。
在春分祭日,在秋分祭月。
星辰就在月壇拊祭。
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祭祀儀程與社稷相同。
洪武二十一年,皇帝認為大明、夜明已經從祀,罷除了早晨祭日晚上祭月的祭祀。
嘉靖九年,皇帝說“大報天以日為主,以月為配。
大明壇應當與夜明壇不同。
況且日月照臨,功德偉大。
太歲等神,一年有兩祭,而日月星辰只有一次陪祭,道義上有所不安”。
大學士張璁也認為缺少了禮數。
於是規定春分、秋分的祭祀按舊儀舉行,而在朝陽門外建朝日壇,面向西;在阜城門外建夕月壇,面向東。
壇的形制有增減以示區別。
朝日壇,護壇地一百畝;夕月壇,護壇地三十六畝。
朝日壇沒有從祀,夕月壇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罈,面向南柑祭。
春分的祭祀,在寅時,迎接日出。
秋分的祭祀,在亥時,迎接月出。
嘉靖十年,禮部上奏朝日、夕月儀程:朝日迎神四拜,飲福酒受胙肉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酒受胙肉送神都為兩拜。
其餘都照舊的儀程。
隆慶元年,禮部議定,束郊在甲、丙、戊、庚、壬年,西郊在醜、辰、未、戌年,由皇帝親自祭祀。
其餘年份派遣文職大臣代為舉行祭祀朝日壇,武職大臣代為舉行祭祀夕月壇。
三年,禮部上奏朝日儀,說:“正祭遇上風雨,就在壇前設臨時休息的小帳篷,皇上在小帳篷行禮。
其上下壇祭獻,都由太常寺孰事官代替。”皇帝說“准許”。
洪武元年,諭令延臣在第二年春天舉行藉田禮。
於是禮部官員錢用壬等人說:“漠鄭玄說王社在藉田之中。
唐祝欽明說:‘先農就是社。
’宋陳祥道說:‘社是社,先農是先農。
藉田祭祀的是先農,不是社。
’至於祭享先農與皇帝親耕同一天舉行,禮法上沒有明確記載。
只有《周語》中說:‘農正官舉行藉禮。
’而韋昭注說:‘祭其神是為農事祈禱。
’到漠在藉田之日祭祀先農,而它的禮儀才開始顯著。
從晉到唐、宋沿襲不廢。
政和年問,命令主管官吏祭享先農,皇帝只舉行親耕的禮儀。
南渡之後,恢復親自祭祀。
元雖然議定耕藉之禮,但終究不親自舉行祭祀。
它祭祀先農,命令主管官吏代為行事。
而今商議耕藉的日期,皇帝親自祭祀先農。
行禮完畢,親自耕藉田。
在仲春擇日舉行。”聽從他們的意見。
洪武二年二月,皇帝在南郊建先農壇,在藉田以北。
親自祭祀,由后稷配祀。
祭器祭品儀程與祭社稷相同。
祭祀完畢,行耕藉禮。
御用耒耜兩柄,套上青絹,御用耕牛四頭,披上青衣。
行禮完畢,回到臨時休息的大帳篷。
命應天府尹及上元、江寧兩縣縣令率領百姓耕完。
這天在祭壇之地宴請犒勞百官和年高有德的老人。
十年二月,派官祭享先農,命令應天府官員率領農民耆老陪同祭祀。
二十一年,重新制定祭祀先農的禮儀,不設配位。
丞樂年問在京城建造祭壇,如同南京的形制,在太歲壇西南。
九級石階。
西方為痙埋的位置,東方是齋宮、鑾駕庫,東北方是神倉,東南方是具服殿,殿前為觀看耕藉的地方。
護壇地六百畝,供應黍稷及薦新物品的土地九十餘畝。
每年二月上旬戊日,順天府尹舉行祭祀。
後來凡是遇上皇帝繼位登極的第一年,舉行耕藉禮,就親自行祭。
弘治元年制定耕藉的禮儀。
祭期前百官進行齋戒。
順天府官員進獻未耜及積種種子,內官則捧出交給他們,從午門左邊出來,設定彩車,奏樂,送到藉田所在地。
到預定日期,皇帝頭戴翼善冠身穿黃袍,前往祭壇的具服殿,穿上袞冕,祭祀先農。
禮畢,回來,換上翼善冠和黃抱。
太常卿引導至耕藉位置,面向南方站立。
三公以下官員各就各位,戶部尚書面向北跪下進獻末耜,順天府官面向北跪下進獻鞭子。
皇帝執耒,三進三退完畢。
戶部尚書跪下接受末耜,順天府官跪下接受鞭子,太常卿奏請回到原位。
府尹攜青箱把種子播下蓋上土。
皇帝駕臨外門,面向南坐下,觀看三公行五推禮,尚書九卿行九推禮。
太常卿奏報耕藉完畢,皇帝回到具服殿,升座。
府尹率領兩縣縣令耆老百姓行禮完畢,帶上中下農夫各十人,手執農具朝見,命令他們把土地耕完。
百官舉行慶賀禮,賜以酒食。
三品官以上在丹陛上東西向就坐,四品以下在臺下就坐,並在壇旁宴請犒勞年高有德的老人。
宴會結束,起駕回宮。
大樂隊鼓樂齊鳴,農夫每人賞賜布一匹。
嘉靖十年,皇帝認為那些禮節遇於繁瑣,命禮部官員重新制定。
迎神送神只拜兩拜。
提前兩天,順天府尹把耒耜農具檀種種子放在彩車中,到耕藉所,一併罷除百官慶賀。
後來又提議製造耕根車運載耒耜,府尹在舉行祭祀當日進獻之後,把末耜裝在車上在玉轄前行走。
御門觀看耕藉,地勢低矮,提議建造一座觀耕臺。
詔令都准許。
後來又命開墾西苑空地為田。
建造大殿名為無逸殿,亭為豳風亭,又稱焉省耕、省斂,倉為恆裕倉。
禮部上報郊廟黍稷祭品的支取數目,因而說:“南郊藉田,皇上行三推禮,公卿各出其力,比西苑更為重要。
西苑雖有農官管理,而皇上時時視察耕種收割,比藉田更勤。
請求把藉田的產品,貯藏在南郊圓糜神倉,以供應圜丘、祈谷、先農、神只壇、長陵等陵、歷代帝王及百神的祭祀。
西苑的產品,貯藏在恆裕倉,以供應方澤、朝日、夕月、太廟、世廟、太社稷、帝社稷、柿袷、先蠶及先師孔子的祭祀。”聽從他們的意見。
嘉靖十六年,諭令凡是遇上親耕,戶部尚書先祭先農。
皇帝到來,只行三推禮。
三十八年,罷除親耕,只派官祭祀先農。
四十一年,並命令主管官吏無須復奏。
隆慶元年罷除西苑耕種,各種祭祀用谷都從藉圍取用。
明朝初年先蠶沒有列入祭祀典禮。
嘉靖年間,都給事中夏言奏請改各宮莊田為親蠶廠公桑園。
令主管官吏種植桑柘樹木,預備宮中親蠶之事。
嘉靖九年,又上疏說,耕蠶的禮儀,不應有所偏廢。
於是皇帝敕命禮部:“古代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鼓勵天下農事。
從今年起,朕親自祭祀先農,皇后親自祭祀先蠶,希望考察古代制度,制定儀程上奏。”大學士張璁等人奏請在安定門外建先蠶壇。
詹事霍韜以道路遙遠作為理由和他爭論。
戶部也說:“安定門外靠近西方之地,水源不通,無法建浴蠶的地方。
皇城內西苑中有太液、瓊島之水。
考證唐制建在苑中,宋也建在宮中,宜仿效施行。”皇帝說唐人因陋就簡,不可效法。
逭時禮部尚書李時等人說:“大明門到安定門道路遷遠,請乘坐鳳輦出束華、玄武二門。”因而條陳上奏四件事:一、治繭之禮,一、祭壇的朝向,三、採桑的器具,四、掌壇的官吏。
皇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命令從玄武門出宮。
內使陳設儀仗護衛,軍士一萬人,五千人圍住壇所,五千人在路上保護,其餘事宜遵照提議。
二月,工部上呈先蠶壇圖形樣式,皇帝親自制定形制。
壇方圓二丈六尺,兩級重疊,高二尺六寸,四面有臺階。
東西北方都種上桑柘樹,內設蠶宮令官署。
採桑臺高一尺四寸,長寬為高的十倍,三面有臺階。
鑾駕庫五間。
後面建織堂。
祭壇圍牆方圓八十丈。
禮部上奏皇后親蠶的禮儀。
蠶即將出生,欽天監擇吉祥的巳日上奏。
順天府寫上主管蠶事的女官蠶母的名稱數目送往北郊,工部把鉤箔筐架等器物供給蠶母。
順天府將蠶種及鉤筐各一份進呈,內官捧出,又交還他們。
從玄武右門出來,放在彩車中,奏樂送到蠶室。
蠶母接受蠶種,洗浴餵養等待。
朝廷命婦文職四品、武職三品以上都要陪同祭祀,帶一個侍女拿鉤筐。
皇后齋戒三日,內執事官以及司贊、六尚等女官以及應當入壇的人,齋戒一日。
提前一天,太常寺準備祝板,祭物有羊、豕、篷豆各六份以及羆帛,送給蠶宮令。
祭祀逭天,分別發給執事女官。
天役亮,值班侍衛列隊準備,女樂司設監備儀仗以及重翟車,都等候在玄武門外。
天將亮,內侍前往坤寧宮奏請。
皇后穿日常服裝,導引女官引匯出宮門,乘轎到玄武門。
內侍奏請下轎,上重翟車。
衛兵儀仗及女樂隊在前面引導,出北安P弓,用行帷遮蔽,到壇內堰柬門。
內侍奏請下車,乘轎,衛兵、儀仗停在柬門外。
皇后進入具服殿,換上禮服,出來,到祭壇。
司贊奏請就位。
公主、內外命婦各自走上拜位。
祭祀先蠶,舉行三獻禮,女官按禮節行事。
迎神四拜,賜福胙兩拜,送神四拜。
凡是拜跪起立,公主、內外命婦都一同進行。
行禮完畢,皇后回到具服殿,更換日常服裝。
司賓引導外命婦先到採桑壇束階下,南北向站立。
尚儀奏請,皇后前往採桑位,面向東站立。
公主以下位於皇后位以束,也是南北向,以西向馬上位。
執鉤者跪下進獻鉤,執筐者跪下舉起筐子盛桑葉。
皇后採下三條桑葉,回到祭壇以南儀門坐下,觀看命婦採桑。
三公命婦採桑五條,列侯、九卿命婦採桑九條。
採完,各自交給女侍。
司賓引導一名內命婦,前往桑室,尚功率領拿鉤筐的人跟隨。
尚功把桑葉交給蠶母。
蠶母接遇桑葉,切捆,交給內命婦。
內命婦喂蠶,灑滿一個箔完畢,退回。
尚儀官奏報禮儀結束,皇后回具服殿就座。
司賓率領蠶母等人叩頭完畢,司贊宣唱列隊齊班。
外命婦按照順序站立排定,尚儀致詞說:“親蠶禮已經完成,按禮儀應當慶賀。”拜完四拜,賜命婦飲宴,並賜蠶母酒食。
公主及內命婦在殿內,外命婦文武二品以上在臺上,三品以下在臺階,尚食進獻膳食。
教坊司女樂手奏樂。
宴會結束,公主以下各到班列四拜。
行禮完畢,皇后回宮,引導隨從如同先前。
詔令照擬定儀程進行。
四月,蠶事完成,舉行治繭禮。
選蠶婦中擅長繅絲及紡織的人各十名。
佔h吉日,皇后出宮,引導隨從如同日常禮儀,到織堂。
內命婦一名行三盆手禮,吩咐給織婦,完成工作。
蠶宮令送往尚衣織染監局製作祭服。
祭祀先蠶,只奏樂,不舞蹈,女樂生衣冠都為黑色。
嘉靖十年二月,禮部大臣說:“去年皇后親自採桑,已經足以勉勵天下。
而今先蠶壇殿工程沒有結束,應當派官吏行禮。”皇帝起初不允許,下令照舊舉行。
後來因為皇后出入不便,命在西苑改築先蠶壇。
祭壇東方為採桑臺,臺柬為具服殿,北方焉蠶室,左右為廂房,後面為從室,以供蠶婦居住。
在官左設蠶宮署,令一人,丞二人,挑選內臣中謹慎的人擔任。
四月,皇后在內苑舉行親蠶禮。
皇帝說親耕不朝賀,這怎麼能朝賀呢?只行叩頭禮,女樂只供給宴飲,不用儀仗引導。
嘉靖三十八年,罷除親蠶禮。
四十一年,一併罷除主管官吏的奏請。
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時揚請求祭祀高楳,以祈禱聖上子嗣繁盛。
禮部官員據以上奏。
皇帝說:“祭祀高楳雖然是古代就有的禮儀,現在確實難以舉行。”於是停止商議。
不久制定了祭祀高楳的禮儀。
在皇城束邊設木臺,永安門以北,東方。
祭臺上,皇天上帝面向南,用辟色的牛犢,青蒼色的璧。
獻皇帝配祀,面向西,用牛羊豕各一隻。
高楳之神在壇臺下面向西,祭牲數目相同,行三獻禮。
皇帝位在壇下面向北,皇后妃嬪位在南面幾十丈外面向北,用帷幕遮蔽。
壇下陳設弓箭、弓套如同後宮嬪妃的數目。
祭祀完畢,女官引導皇后妃嬪到高楳神位前,跪下取弓箭授予皇后妃嬪,皇后妃嬪接過來收在弓套中。
明朝制度,凡是剛登上皇位、巡幸及上謐號、葬陵、冊立、冊封、冠禮婚禮等事,都要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凡是營建宮殿,以及命令將士出軍,年成旱澇,都要祭告天地、山川、太廟、社稷、后土。
凡是即位之初,還要祭告闕里7L廟以及歷代帝王陵寢。
洪武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的奏議,圜丘、方丘、大祀,在祭期之前親自祭告太廟,接著派遣使者向天下神只壇百神祭告。
淇武六年,禮部尚書牛諒上奏,太歲諸神,凡是祈禱報祭,就設十五壇。
有事祭告,就設神位二十八壇。
中間,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共五壇。
東方,四瀆、京都地區、湖廣、山東、河南、北平、廣西、四川、甘肅山川,夏冬雨季月將,京都城隍,共十二壇。
西方,鐘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陝西、廣東、遼東山川,春秋雨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共十一罈。
如若親自祭祀,皇帝穿皮弁服,行一獻禮,每三壇行一次禮。
八年,皇帝駕臨中都,在中都的圜丘祭告天地。
九年,由於諸位藩王將要前往藩國,在分日告祭太廟、社稷、嶽、鎮、海、瀆,以及天下的名山大川,又在圜丘祭告天地。
起初,諸王來朝返回藩國,在端門祭告真武等神,用九隻豕、九隻羊、制帛等祭品。
在承天門祭告護衛旗纛,也是這樣。
洪武二十六年,皇帝認為禮儀過於繁瑣,規定用一隻豕、一隻羊,不用帛。
不久又罷除端門的祭祀,惟用葷素二壇在承天門外祭告。
永樂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嘉靖八年秋,因為皇帝親自祭告山川諸神,命令不必提前派官告請太廟。
凡是出入,必定在內殿親自祭告皇祖皇考。
聖上生日前一天,用酒果在奉先殿祭告列聖帝后。
到這一天,在玄極寶殿用酒和脯祭告皇天上帝,派官用祭牲酒醴祭告神烈、天壽、純德眾陵山,以及束嶽、都城隍,用素食祭告真武及靈濟宮,齋請僧徒在道極七寶帝尊前做法事祭告。
隆慶三年,因為親自祭祀朝日壇,預先祭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洪武二年,太祖因為春天久不下雨,向眾神只祈告。
中間設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共五壇。
東方設鐘山、兩淮、江西、兩廣、海南北、山東、燕南燕薊山川、旗纛諳神,共七罈。
西方設江束、兩浙、福建、湖廣劑襄、河南北、河東、華州山川、京都城隍,共六壇。
中間五壇祭奠帛。
初獻,皇帝親自行禮,兩側命官分獻。
洪武三年夏季,遭受旱災。
六月初一,皇帝穿素服草鞋,行禹步禱告于山川壇。
露天坐在藁席上,白天任太陽暴曬,夜晚睡在地上,共有三天。
洪武六年,聽從禮部尚書牛諒的提議,太歲諸神,春天祈禱秋天報祭,共十五壇。
中間,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
東方,四瀆、京城地區山川,春秋雨季月將,京都各府城隍。
西方,鐘山、甘肅山川,夏冬雨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
各五壇。
當時甘肅新來歸附,因此將其山川附祭於京城。
親祀的儀程與祭告相同。
正統九年三月,降雪失期,派官祭告天、地、社稷、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眾神。
弘治十七年,京郊地區、山東久旱,命令官員祭告天壽山,分別命令各巡撫祭告北嶽、北鎮、束嶽、束鎮、束海。
嘉靖八年春天,皇帝諭令禮部:“去年冬天少雪,現在要春耕,天不降雨,應當親自祭告南郊社稷、山川。”尚書方獻夫等人說:“《周禮•大宗伯》:‘以廢置禮儀來哀傷五穀歉收疾疫流行。
’註釋者說:‘君主不舉行宴會,不清掃御道,不舉行祭禮,都是為了表示貶損之意。
’又說:‘國家有大災患,就祈告上帝及遷祭四方山川。
’註釋者說:‘就是指饑荒災禍。
旅,就是陳列。
陳列祭祀來禱告,禮節不如大祀完備。
’而今陛下不忍煩勞百姓,親自祈禱,禮儀務必簡約,以答覆上天的垂誡。
固定的朝廷官員一併隨從,共同表達反省祈願的誠意。”隨同呈上儀程。
二月在南郊親自祈禱,在同一天祭祀山川,在次日祭祀社稷,不清掃御道。
衣冠為淺色,群臣相同。
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在大祀門外,萁餘官員在南天門外,就班列陪祀。
這年秋天,皇帝想親自祭祀山川諸神。
禮部尚書李時說:“舊例山川等壇的祭祀,在半夜行禮,提前一天出郊齋戒留宿。
祭祀完畢,清晨回官。
兩天完成祭祀之事,禮儀太重。
應該比照先農壇例,拂曉行禮。”因而制定儀程呈上。
皇帝許可。
祭服用皮弁裝,迎神、送神各拜兩拜。
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等因為聖上尚無子嗣,請朝中大臣前往嶽鎮名山祝禱。
皇帝想分別派遣道士,賞賜香燭布帛前往,令當地官員行禮,朝中大臣分別前往地祇壇祈告。
於是禮部尚書夏言說:“我朝設立地祇壇,自嶽、鎮、海、瀆以及遠近名山大川沒有不受到撫慰的,到此祈禱,正符合古人所說的‘遷祭,之義。
但宰輔大臣請求的,祇有嶽鎮。
私下認為山川海濱,祥瑞靈驗,與嶽鎮同等重要,何況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德眾山,又是祖宗安放靈魂的地方,祈禱的禮儀都不可缺少。”於是命大臣前往各壇分祀。
洪武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的提議,在圜丘壇頒外的東方及方丘堰外的西方建天下神只壇。
郊祀之前,皇帝親自前往祭壇,設神位,面向西,用酒脯祭告。
郊祀當天,等到分獻從祀快要完成時,到壇舉行祭祀。
後來規定派官員預告。
又在正陽門外天地壇西方建山川壇,共同祭祀諸神。
共設有十九座祭壇,太歲、春夏秋冬四季月將為第一,其次為風雲雷雨,再次為五嶽,再次為五鎮,再次為四海,再次為四演,再次為京都鐘山,再次為江束,再次為江西,再次為湖廣,再次為淮東、淮西,再次為浙束、浙西、福建,再次為廣東、廣西、海南、海北,再次為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再次為北平、陝西,再次為左江、右江,再次為安南、高麗、占城等國山川,再次為京都城隍,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將、五方旗神、戰船、金鼓、鏡炮、弓弩、飛槍、飛石、陣前陣後諸神.都親自行禮。
祭祀之前,禮部官員上奏:“祝文,從太歲以下到四海,共五壇,自稱為臣的親自簽署陛下名諱。
鐘山諸神,自稱為餘的請命禮部官員代為署名。”皇帝說:“朋友之間寫書信,尚且親自題寫姓名,何況對神明呢?”於是加上親自署名。
後來又規定驚墊、秋分後三天,派官員祭祀山川壇諸神。
洪武七年,下令在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祭祀。
九年,又制定山川壇制度,共十三壇。
正殿,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演、鐘山七罈。
東西廊糜各三壇,束邊,是京郊地區山川、夏冬雨季月將。
西邊,是春秋雨季月將、京都城隍。
十年,定正殿七罈,皇帝親自行禮,東西廊殿派功臣分獻。
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諸神祭壇。
於是敕令十三壇諸神春季的祭祀一併停止,每年八月中旬,擇吉日舉行祭祀。
命禮部重新制定祭祀山川壇儀程,與社稷壇相同。
永樂年間,京都建山川壇如同南京形制,只有正殿在鐘山之右,增加天壽山之神。
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壇名為天神地只壇,改排序雲師、雨師、風伯、雷師。
天神壇在左,面向南,雲、雨、風、雷,共四壇。
地只壇在右,面向北,五嶽、五鎮、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德五陵山、四海、四瀆,共五壇。
陪祀的,是京城地區山川,面向西;天下山川,面向東。
在辰、戌、醜、未年仲秋,皇帝親自舉行祭祀,其餘年份派大臣代為祭祀。
太歲、月將、旗纛、城隍,另外祭祀。
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號,預先祭告神只,於是在圜丘外堰東南方設祭壇,親自確定神只壇位置,陳設儀式。
禮部說:“皇上親獻大明壇,則分獻四壇的眾臣,不敢並列。
請先上香完畢,命令官員代為獻禮。”皇帝裁定,上香、奠帛、獻爵復位後,分獻官才開始行禮。
亞、終兩獻,執事官代替,其餘壇都由獻官行三次禮。
隆慶元年,禮部大臣說:“天神地只已陪祀南北郊,仲秋神只之祭不宜重複舉行。”下令停止。
洪武三年,皇帝對中書省臣說:“日月都有專門的祭壇,而星辰僅柑祭月壇,不符合禮節。”禮部擬走在城南諳神享祭壇正南方向,增加九間,朝日夕月祭祀周天星辰,都在此舉行禮儀。
朝日夕月仍舊在春、秋分祭祀,星辰之祭則在天壽節前三天。
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四年九月,皇帝親自祭祀周天星辰。
正殿共十壇,中間設周天星辰位,儀程如同朝日祭。
洪武二十一年,因為星辰已經陪祀南郊,停止縈星的祭祀。
洪武元年,太常司上奏:“《周禮》‘聚柴燎祭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天府》‘如若祭天就祭祀司民、司祿,奉獻百姓數目、穀物數目,接受貯藏’。
漢高帝命令郡國設立靈星祠。
唐朝制度,立秋後辰日祭祀靈星,立冬後亥日派遣官員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祿,用少牢。
宋朝的祭祀如同唐朝制度,而在秋分日祭祀壽星。
現在擬定如同唐朝的制度,分日期祭祀,在城南建祭壇。”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上奏,每年聖上生日祭祀壽星,同一天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祿,表示與百姓共同受福佑。
八月十五日祭祀靈星。
都派遣官員舉行禮儀。
三年,停止壽星等的祭祀。
古代沒有太歲、月將祭壇的制度,明開始重視對它們的祭祀。
在風師之下增加雲師,也從明朝開始。
太祖已經把太歲諸神陪祀圜丘,又共同祭祀群祀壇。
不久命令禮部官員商議建專祀的祭壇。
禮部大臣說:“太歲,是十二星辰之神。
按照《說文》,歲字從步從戌。
木星每年執行一次,歷經十二辰為一周天,如若步行。
陰陽家說,又有十二月將,十日十二時當值的神靈,如同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沖之類。
雖然不常見,但歷代都沿襲下來。
元每當有大型建築工程,在太史院祭太歲、月將、日值、時值。
至於風師、雨肺的祭祀,見於《周官》,後世都有祭祀。
唐天寶年問,在雨師之下增設雷師。
宋、元沿襲下來。
然而唐制是各自按時另外祭祀,失去了祭享的本意。
應當把太歲、風雲雷雨諸天神合為一罈,諸地只為一罈,在春秋雨季專門舉行祭祀。”於是定驚墊、秋分日在城南祭太歲諸神。
三年,又因為眾神陰陽一氣,天地之間往來無間,於是合二壇為一,並增設四季月將。
又改變祭期,與地只都在驚墊、秋分後三天。
嘉靖十年,命禮部查考太歲壇制度。
禮部官員說:“太歲之神,唐、宋的祀典沒有記載,元雖有祭典,也沒有一定的儀程。
祭壇的形制,在古代無從考察。
太歲是天神,應當設壇露天祭祀,依據社稷壇的形制而有所減小。”聽從了他的意見。
於是在正陽門外的西方建太歲壇,與天壇相對。
中間,是太歲殿。
束側,是春、秋月將二壇。
西側,是夏、冬月將二壇。
皇帝在拜殿中親自祭祀。
每年正月祭享太廟,年終袷祭之日,派遣官員舉行祭祀。
王國府州縣也祭祀風雲雷雨師,仍然在城西南筑壇。
在驚墊、秋分日舉行祭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嶽瀆諸神合祭於城南,沒有專門的祭祀。
又祭享的處所,只有屋宇而沒有祭壇,不是尊敬神靈之道。
禮部官員說:“虞舜祭四嶽,《王制》中開始有五嶽之稱。
《周官》,‘在四郊遷祭四方山川神靈’,《鄭注》,以四方山川為五嶽四鎮四瀆。
《詩序》中說天子巡狩向四嶽河海獻禮,那麼又有四海的祭祀。
天子祭祀四方群神,無所不達。
而嶽鎮海濱,在諸侯封疆之內,就各自舉行祭祀。
秦廢除封邦建藩,嶽鎮都由祠官專領祭事。
漢恢復建諸侯國,那麼諸侯各祭祀其封域內的山川,天子不參預。
武帝時,諸侯或分封或廢棄,五嶽都在天子的土地上。
宣帝時,開始有使者持節祭祀嶽瀆之禮。
從魏到隋,嶽鎮海濱,就在當地建立祠廟,主管官吏舉行祭祀。
唐、宋的制度,有時命界內刺史、縣今祭祀,有時隨郊祀行適祭之禮,有時又派遣使者舉行祭祀。
元派遣使者祭祀嶽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焉五道。
現在應當把嶽鎮海濱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只合為一罈,與天神等同,春秋雨季專門舉行祭祀。”於是定清明霜降為祭日。
提前一天,皇帝親自視察祭牲。
當天,戴通天冠穿絳紗袍,前往嶽鎮海濱之前,行三獻禮。
山川城隍,由分獻官行禮n這年,命令官員十八名,祭天下嶽鎮海濱之神。
皇帝穿皮弁服駕臨奉天殿,親自署名,把香燭祝文授予使者。
百官穿官服,送到中書省,使者奉命出行。
黃金盒貯藏香燭,黃綺幡兩面,白銀二十五兩購買祭品。
洪武三年,下韶確定嶽鎮海瀆各神的名號。
大略說:“治國之道,以禮法為根本。
對嶽鎮海濱的封贈,始於唐、宋。
英靈之氣,會聚而焉神,必須受到上帝的任命,國家的封號哪裡是可以妄加的?褻瀆禮法不合常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
而今依據古代定製,一併去除前代所封名號。
五嶽稱束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五鎮稱束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昊山之神,北鎮醫無閻山之神。
四海稱束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瀆稱柬瀆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瀆人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皇帝在祝文上親自署名,派遣官員以更新確定的神號告祭。
六年,禮部大臣說:“四川未平定,在峽州遷祭江瀆。
而今蜀已經攻克,應當派人到南瀆行祭。”聽從他們的意見。
洪武十年,命令官員十八人分別祭祀嶽鎮海濱,賜以制命。
萬曆十四年,巡撫胡來貢請求改在渾源州祭祀北嶽。
禮部大臣說:“《大明集禮》記載,漢、唐、宋北嶽的祭祀,都在定州曲陽縣,與史實都符合。
渾源稱為北嶽,只見於州志碑文,經傳中都無處可考,仍舊祀於曲陽為是。”其它山川的祭祀。
洪武元年親自祭祀汴梁諸神,接看派遣官員祭祀各自境內山川。
二年,以天下山川柑祭於嶽瀆壇。
皇帝又認為安南、高麗都已稱臣附屬,其國內山川,應當與中國一同祭祀。
諭令中書及禮部官員查考。
安南之山有二十一座,有江六條,水六條。
高麗之山有三座,水四條。
下令寫入祀典,設位舉行祭祀。
三年,派遣使者前往安南、高麗、占城,祭祀其國山川。
皇帝齋戒,親自撰寫祝文。
接著派遣官員到安南、占城、高麗頒佈改正山川神號的詔令。
六年,琉球諸國已來朝貢,祭祀其國山川。
八年,禮部尚書牛諒說:“京都已停止祭祀天下山川,對外國山川,也不是天子應當親自行祭的。”中書及禮臣請求附祭於各省山川,聽從了他們的請求。
廣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鎖裡,廣東附祭三佛齊、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遼東附祭高麗,陝西附祭甘肅、朵甘、烏斯藏,京城不再祭祀。
又聽從禮部官員之言,各省山川居中面向南,外國山川東西向,同壇共祭。
王國山川的祭祀,洪武十三年制定製度。
十八年,規定王國祭山川,儀程如同祭社稷,但沒有痙埋之禮。
凡是嶽鎮海濱以及其它山川所在之地,命令主管官吏每年清明、霜降兩次行祭。
洪武二年,禮部官員說:“城隍的祭祀,起始已經不清楚了。
先儒說既已有社,不應又有城隍。
因而唐李陽冰《縉雲城隍記》說‘祀典沒有記載,祇在昊、越祭城隍’。
然而成都城隍祠,是李德裕所建,張說有祭城隍的文章,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那麼就不祇是昊、越有這種習俗。
又蕪湖城隍廟建於昊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祭祀城隍,都記載於史書,又不只是唐才這樣。
宋以來城隍的祠廟遍及天下,有的賜予祠廟匾額,有的頒賜封爵,至於有的遷就傅會,各指認一人為神的姓名。
按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說:‘城隍是守護神,是鄉土百姓的依靠。
’前代敬奉祭祀之意猶在。
現在應該附祭於嶽瀆諸神之壇。”於是下令加以對爵名號。
京都平、和州、滁州都封為王。
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品秩為正二品。
州為鑑察司民城隍靈佑侯,品秩為三品。
縣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品秩為四品。
服飾冠冕都有差別。
命令文詞之臣撰寫制文頒賜。
三年,詔令去除封號,只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又令各廟摒除其它神位。
規定廟制,高度寬度比照官署廳堂。
取木製造神主牌,毀塑像棄置水中,取其泥塗抹牆壁,描繪雲山風景。
六年,中都城隍神主製成,派遣官員賜以香燭布帛安放。
京城城隍既已在山川壇附饗,又在二十一年改建祠廟。
不久因為從祀大祀殿,停止山川壇春祭。
永樂年問,在都城以西建廟,稱為大威靈祠。
嘉靖九年,停止山川壇從祀,每年在仲秋祭旗纛日,一併祭祀都城隍之神。
凡是聖上生日及五月十一日神的生日,都派太常寺堂上官員行禮。
國家有大的災難就祭告於廟。
在王國的由藩王親自舉行祭祀,在各府州縣的由當地長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