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二十五

卷二十五原文

  ◎礼三(吉礼三)

  社稷 朝日夕月 先农 先蚕 高禖 祭告 祈报 神祇 星辰灵星寿星(司中司命司民司禄)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 岳镇海渎山川 城隍

  社稷

  社稷之祀,自京师以及王国府州县皆有之。其坛在宫城西南者,曰太社稷。明初建太社在东,太稷在西,坛皆北向。洪武元年,中书省臣定议:“周制,小宗伯掌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社稷之祀,坛而不屋。其制在中门之外,外门之内。尊而亲之,与先祖等。然天子有三社。为群姓立者曰太社。其自为立者曰王社。又胜国之社屋之,国虽亡而存之,以重神也。后世天子惟立太社、太稷。汉高祖立官太社、太稷,一岁各再祀。光武立太社稷于洛阳宗庙之右,春秋二仲月及腊,一岁三祀。唐因隋制,并建社稷于含光门右,仲春、秋戊日祭之。玄宗升社稷为大祀,仍令四时致祭。宋制如东汉时。元世祖营社稷于和义门内,以春秋二仲上戊日祭。今宜祀以春秋二仲月上戊日。”是年二月,太祖亲祀太社、太稷。社配以后土,西向。稷配以后稷,东向。帝服皮弁服,省牲;通天冠、绛纱袍,行三献礼。初,帝命中书省翰林院议创屋,备风雨。学士陶安言:“天子太社必受风雨霜露。亡国之社则屋之,不受天阳也。建屋非宜。若遇风雨,则请于斋宫望祭。”从之。三年,于坛北建祭殿五间,又北建拜殿五间,以备风雨。

  十年,太祖以社稷分祭,配祀未当,下礼官议,尚书张筹言:

  按《通典》,颛顼祀共工氏子句龙为后土。后土,社也。烈山氏子柱为稷。稷,田正也。唐、虞、夏因之。此社稷所由始也。商汤因旱迁社,以后稷代柱。欲迁句龙,无可继者,故止。然王肃谓社祭句龙,稷祭后稷,皆人鬼,非地祇。而陈氏《礼书》又谓社祭五土之祇,稷祭五谷之神。郑康成亦谓社为五土总神,稷为原隰之神。句龙有平水土功,故配社,后稷有播种功,故配稷。二说不同。汉元始中,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唐、宋及元又以句龙配社,周弃配稷。此配祀之制,初无定论也。至社稷分合之义,《书召诰》言‘社于新邑”,孔注曰:“社稷共牢。”《周礼》“封人掌设王之社壝”,注云:“不言稷者,举社则稷从之。”陈氏《礼书》曰:“稷非土无以生,土非稷无以见生生之效,故祭社必及稷。”《山堂考索》曰:“社为九土之尊,稷为五谷之长,稷生于土,则社与稷固不可分。”其宜合祭,古有明证。请社稷共为一坛。至句龙,共工氏之子也,祀之无义。商汤欲迁未果。汉尝易以夏禹,而夏禹今已列祀帝王之次,弃稷亦配先农。请罢句龙、弃配位,谨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一代盛典。

  遂改作于午门之右,社稷共为一坛。

  初,社稷列中祀,及以仁祖配,乃升为上祀。具冕服以祭,行奉安礼。十一年春,祭社稷行新定仪。迎神、饮福、送神凡十二拜,馀如旧。建文时,更奉太祖配,永乐中。北京社稷坛成,制如南京。洪熙后,奉太祖、太宗同配。旧制,上丁释奠孔子,次日上戊祀社稷。弘治十七年八月,上丁在初十日,上戊在朔日,礼官请以十一日祀社稷。御史金洪劾之,言如此则中戊,非上戊矣。礼部覆奏言:“洪武二十年尝以十一日为上戊,失不始今日。”命遵旧制,仍用上戊。

  嘉靖九年谕礼部:“天地至尊,次则宗庙,又次则社稷。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此礼官之失也。宜改从皇祖旧制,太社以句龙配,太稷以后稷配。”乃以更正社稷坛配位礼,告太庙及社稷,遂藏二配位于寝庙,更定行八拜礼。其坛在西苑豳风亭之西者,曰帝社稷。东帝社,西帝稷,皆北向。始名西苑土谷坛。嘉靖十年,帝谓土谷坛亦社稷耳,何以别于太社稷?张璁等言:“古者天子称王,今若称王社、王稷,与王府社稷名同。前定神牌曰五土谷之神,名义至当。”帝采帝耤之义,改为帝社、帝稷,以上戊明日祭。后改次戊,次戊在望后,则仍用上巳。春告秋报为定制。隆庆元年,礼部言:“帝社稷之名,自古所无,嫌于烦数,宜罢。”从之。

  中都亦有太社坛,洪武四年建。取五方土以筑。直隶、河南进黄土,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进赤土,江西、湖广、陕西进白土,山东进青土,北平进黑土。天下府县千三百余城,各土百斤,取于名山高爽之地。

  王国社稷,洪武四年定。十一年,礼臣言:“太社稷既同坛合祭,王国各府州县亦宜同坛,称国社国稷之神,不设配位。”诏可。十三年九月,复定制两坛一壝如初式。十八年,定王国祭社稷山川等仪,行十二拜礼。

  府州县社稷,洪武元年颁坛制于天下郡邑,俱设于本城西北,右社左稷。十一年,定同坛合祭如京师。献官以守御武臣为初献,文官为亚献、终献。十三年,溧水县祭社稷,以牛醢代鹿醢。礼部言:“定制,祭物缺者许以他物代。”帝曰:“所谓缺者,以非土地所产。溧水固有鹿,是有司故为苟简也。百司所以能理其职而尽民事者,以其常存敬惧之心耳。神犹忽之,于人事又何惧焉!”命论如律。乃敕礼部下天下郡邑,凡祭祀必备物,苟非地产、无从市鬻者,听其缺。十四年,令三献皆以文职长官,武官不与。

  里社,每里一百户立坛一所,祀五土五谷之神。

  朝日夕月

  洪武三年,礼部言:

  古者祀日月之礼有六。《郊特牲》曰:“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一也。《玉藻》曰:“翰日于东门之外”,《祭义》曰:“祭日于东郊,祭月于西郊”,二也。《小宗伯》:“肆类于四郊,兆日于东郊,兆月于西郊”,三也。《月令》:孟冬“祈来年于天宗”,天宗,日月之类,四也。《觐礼》:“拜日于东门之外,反祀方明,礼日于南门之外,礼月于北门之外”,五也。“霜雪风雨之不时,则禜日月”,六也。说者谓因郊祀而祀之,非正祀也。类禜而祀之,与觐诸侯而礼之,非常祀也。惟春分朝之于东门外,秋分夕之于西门外者,祀之正与常也。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自秦祭八神,六曰月主,七曰日主,雍又有日月庙。汉郊太乙,朝日夕月改周法。常以郊泰畤,质明出行宫,东向揖日,西向揖月,又于殿下东西拜日月。宣帝于神山祠日,莱山祠月。魏明帝始朝日东郊,夕月西郊。唐以二分日,朝日夕月于国城东西。宋人因之,升为大祀。元郊坛以日月从祀,其二分朝日夕月,皇庆中议建立而未行。今当稽古正祭之礼,各设坛专祀。朝日坛宜筑于城东门外,夕月坛宜筑于城西门外。朝日以春分,夕月以秋分。星辰则祔祭于月坛。从之。其祀仪与社稷同。二十一年,帝以大明、夜明已从祀,罢朝日夕月之祭。嘉靖九年,帝谓“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大明坛当与夜明坛异。且日月照临,其功甚大。太岁等神,岁有二祭,而日月星辰止一从祭,义所不安”。大学士张璁亦以为缺典。遂定额春秋分之祭如旧仪,而建朝日坛于朝阳门外,西向;夕月坛于阜城门外,东向。坛制有隆杀以示别。朝日,护坛地一百亩;夕月,护坛地三十六亩。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南向祔焉。春祭,时以寅,迎日出也。秋祭,时以亥,迎月出也。十年,礼部上朝日、夕月仪: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馀并如旧仪。隆庆元年,礼部议定,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车驾亲祭。馀岁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三年,礼部上朝日仪,言:“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驾就小次行礼。其升降奠献,俱以太常寺执事官代。”制曰“可”。

  先农

  洪武元年,谕廷臣以来春举行耤田礼。于是礼官钱用壬等言:“汉郑玄谓王社在耤田之中。唐祝钦明云:“先农即社。”宋陈祥道谓:“社自社,先农自先农。耤田所祭乃先农,非社也。至享先农与躬耕同日,礼无明文,惟《周语》曰:“农正陈耤礼。”而韦昭注云:“祭其神为农祈也。”至汉以耤田之日祀先农,而其礼始著。由晋至唐、宋相沿不废。政和间,命有司享先农,止行亲耕之礼。南渡后,复亲祀。元虽议耕耤,竟不亲行。其祀先农,命有司摄事。今议耕耤之日,皇帝躬祀先农。礼毕,躬耕耤田。以仲春择日行事。”从之。

  二年二月,帝建先农坛于南郊,在耤田北。亲祭,以后稷配。器物祀仪与社稷同。祀毕,行耕耤礼。御耒耜二具,韬以青绢,御耕牛四,被以青衣。礼毕,还大次。应天府尹及上元、江宁两县令率庶人终亩。是日,宴劳百官耆老于坛所,十年二月,遣官享先农,命应天府官率农民耆老陪祀。二十一年,更定祭先农仪,不设配位。

  永乐中,建坛京师,如南京制,在太岁坛西南。石阶九级。西瘗位,东斋宫、銮驾库,东北神仓,东南具服殿,殿前为观耕之所。护坛地六百亩,供黍稷及荐新品物地九十余亩。每岁仲春上戊,顺天府尹致祭。后凡遇登极之初,行耕耤礼,则亲祭。

  弘治元年,定耕耤仪:前期百官致斋。顺天府官以耒耜及穜稑种进呈,内官仍捧出授之,由午门左出。置彩舆,鼓乐,送至耤田所。至期,帝翼善冠黄袍,诣坛所具服殿,服衮冕,祭先农。毕,还,更翼善冠黄袍。太常卿导引至耕耤位,南向立。三公以下各就位,户部尚书北向跪进耒耜,顺天府官北向跪进鞭。帝秉耒,三推三反讫,户部尚书跪受耒耜,顺天府官跪受鞭,太常卿奏请复位。府尹挟青箱以种子播而覆之。帝御外门,南向坐,观三公五推,尚书九卿九推。太常卿奏耕毕,帝还具服殿,升座。府尹率两县令耆老人行礼毕,引上中下农夫各十人,执农器朝见,令其终亩。百官行庆贺礼,赐酒馔。三品以上丹陛上东西坐,四品以下台下坐,并宴劳耆老于坛旁。宴毕,驾还宫。大乐鼓吹振作,农夫人赐布一匹。

  嘉靖十年,帝以其礼过烦,命礼官更定。迎神送神止行二拜。先二日,顺天府尹以耒耜穜稑种置彩舆,至耕耤所,并罢百官庆贺。后又议造耕根车载耒耜,府尹于祭日进呈毕,以耒耜载车内前玉辂行。其御门观耕,地位卑下,议建观耕台一。诏皆可。后又命垦西苑隙地为田。建殿曰无逸,亭曰豳风,又曰省耕,曰省敛,仓曰恒裕。礼部上郊庙粢盛支给之数,因言:“南郊耤田,皇上三推,公卿各宣其力,较西苑为重。西苑虽农官督理,皇上时省耕敛,较耤田为勤。请以耤田所出,藏南郊圆廪神仓,以供圜丘、祈谷、先农、神祇坛、长陵等陵、历代帝王及百神之祀。西苑所出,藏恒裕仓,以供方泽、朝日、夕月、太庙、世庙、太社稷、帝社稷、禘佩、先蚕及先师孔子之祀。”从之。十六年,谕凡遇亲耕,则户部尚书先祭先农。皇帝至,止行三推礼。三十八年,罢亲耕,惟遣官祭先农。四十一年,并令所司勿复奏。隆庆元年,罢西苑耕种诸祀,皆取之耤田。

  先蚕

  明初未列祀典。嘉靖时,都给事中夏言请改各宫庄田为亲蚕厂公桑园。令有司种桑柘,以备宫中蚕事。九年,复疏言,耕蚕之礼,不宜偏废。帝乃敕礼部:“古者天子亲耕,皇后亲蚕,以劝天下。自今岁始,朕亲祀先农,皇后亲蚕,其考古制,具仪以闻。”大学士张璁等请于安定门外建先蚕坛。詹事霍韬以道远争之。户部亦言:“安定门外近西之地,水源不通,无浴蚕所。皇城内西苑中有太液、琼岛之水。考唐制在苑中,宋亦在宫中,宜仿行之。”帝谓唐人因陋就安,不可法。于是礼部尚书李时等言:“大明门至安定门,道路遥远,请凤辇出东华、玄武二门。”因条上四事:一、治茧之礼,二、坛壝之向,三、采桑之器,四、掌坛之官。帝从其言,命自玄武门出。内使陈仪卫,军一万人,五千围坛所,五千护于道,余如议。

  二月,工部上先蚕坛图式,帝亲定其制。坛方二丈六尺,叠二级,高二尺六寸,四出陛。东西北俱树桑柘,内设蚕宫令署。采桑台高一尺四寸,方十倍,三出陛。銮驾库五间。后盖织堂。坛围方八十丈。礼部上皇后亲蚕仪:蚕将生,钦天监择吉巳日以闻。顺天府具蚕母名数送北郊,工部以钩箔筐架诸器物给蚕母。顺天府以蚕种及钩筐一进呈,内官捧出,还授之。出玄武右门,置彩舆中,鼓乐送至蚕室。蚕母受蚕种,浴饲以待。命妇文四品、武三品以上俱陪祀,携一侍女执钩筐。皇后斋三日,内执事并司赞、六尚等女官及应入坛者斋一日。先一日,太常寺具祝版,祭物,羊、豕、笾豆各六、黑帛,送蚕宫令。是日,分授执事女官。日未明。宿卫陈兵备,女乐司设监备仪仗及重翟车,俱候玄武门外。将明,内侍诣坤宁宫奏请。皇后服常服,导引女官导出宫门,乘肩舆,至玄武门。内侍奏请降舆,升重翟车。兵卫仪仗及女乐前导,出北安门,障以行帷,至坛内壝东门。内侍奏请降车,乘肩舆,兵卫、仪仗停东门外。皇后入具服殿,易礼服,出,至坛。司赞奏就位。公主、内外命妇各就拜位。祭先蚕,行三献礼,女官执事如仪。迎神四拜,赐福胙二拜,送神四拜。凡拜跪兴,公主、内外命妇皆同。礼毕,皇后还具服殿,更常服。司宾引外命妇先诣采桑坛东陛下,南北向。尚仪奏请,皇后诣采桑位,东向。公主以下位皇后位东,亦南北向,以西为上。执钩者跪进钩,执筐者跪奉筐受桑。皇后采桑三条,还至坛南仪门坐,观命妇采桑。三公命妇采五条,列侯、九卿命妇采九条。讫,各授女侍。司宾引内命妇一人,诣桑室,尚功率执钩筐者从。尚功以桑授蚕母。蚕母受桑,缕切之,以授内命妇。内命妇食蚕,洒一箔讫,还。尚仪奏礼毕,皇后还坐具服殿。司宾率蚕母等叩头讫,司赞唱班齐。外名妇序立定,尚仪致词云:“亲蚕既成,礼当庆贺。”四拜毕,赐宴命妇,并赐蚕母酒食。公主及内命妇于殿内,外命妇文武二品以上于台上,三品以下于丹墀,尚食进膳。教坊司女乐奏乐。宴毕,公主以下各就班四拜。礼毕,皇后还宫,导从前。诏如拟。

  四月,蚕事告成,行治茧礼。选蚕妇善缫丝及织者各十人。卜日,皇后出宫,导从如常仪,至织堂。内命妇一人行三盆手礼,布于织妇,以终其事。蚕宫令送尚衣织染监局造祭服,其祀先蚕,止用乐,不用舞,乐女生冠服俱用黑。

  十年二月,礼臣言:“去岁皇后躬行采桑,已足风励天下。今先蚕坛殿工未毕,宜且遣官行礼。”帝初不可,令如旧行。已而以皇后出入不便,命改筑先蚕坛于西苑。坛之东为采桑台,台东为具服殿,北为蚕室,左右为厢房,其后为从室,以居蚕妇。设蚕宫署于宫左,令一员,丞二员,择内臣谨恪者为之。四月,皇后行亲蚕礼于内苑。帝谓亲耕无贺,此安得贺,第行叩头礼,女乐第供宴,勿前导。三十八年罢,亲蚕礼。四十一年,并罢所司奏请。

  高禖

  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时飏请祠高禖,以祈圣嗣。礼官覆以闻。帝曰:“高禖虽古礼,今实难行。”遂寝其议。已而定祀高禖礼。设木台于皇城东,永安门北,震方。台上,皇天上帝南向,骍犊,苍壁。献皇帝配,西向,牛羊豕各一。高禖在坛下西向,牲数如之,礼三献。皇帝位坛下北向,后妃位南数十丈外,北向,用帷。坛下陈弓矢、弓韣如后妃嫔之数。祭毕,女官导后妃嫔至高禖前,跪取弓矢授后妃嫔,后妃嫔受而纳于弓韣。

  祭告

  明制,凡登极、巡幸及上谥、葬陵、册立、册封、冠婚等事,皆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凡营造宫室,及命将出师,岁时旱潦,祭告天地、山川、太庙、社稷、后土。凡即位之初,并祭告阙里孔庙及历代帝王陵寝。

  洪武二年,礼部尚书崔亮奏,圜丘、方丘、大祀,前期亲告太庙,仍遣使告百神于天下神祇坛。六年,礼部尚书牛谅奏,太岁诸神,凡祈报,则设一十五坛,有事祭告,则设神位二十八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凡五坛。东,四渎、京畿、湖广、山东、河南、北平、广西、四川、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凡十二坛。西,钟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广东、辽东山川,春秋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凡十一坛。若亲祀,皇帝皮弁服行一献礼,每三坛行一次礼。八年,帝驻跸中都,祭告天地于中都之圜丘。九年,以诸王将之藩,分日告祭太庙、社稷、岳镇海渎及天下名山大川,复告祀天地于圜丘。初,诸王来朝还藩,祭真武等神于端门,用豕九、羊九、制帛等物,祭护卫旗纛于承天门,亦如之。二十六年,帝以其礼太繁,定制豕一、羊一,不用帛。寻又罢端门祭,惟用荤素二坛祭于承天门外。

  永乐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庙、社稷,嘉靖八年秋,以躬祭山川诸神,命先期不必遣官告太庙。凡出入,必亲告祖考于内殿。圣诞前一日,以酒果告列圣帝后于奉先殿,至日,以酒脯告皇天上帝于玄极宝殿,遣官以牲醴祭神烈、天寿、纯德诸陵山,及东岳、都城隍,以素羞祭真武及灵济宫,又告修斋于道极七宝帝尊。隆庆三年,以亲祭朝日坛,预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祈报

  洪武二年,太祖以春久不雨,祈告诸神祇。中设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凡五坛。东设钟山、两淮、江西、两广、海南北、山东、燕南燕蓟山川、旗纛诸神,凡七坛。西设江东、两浙、福建、湖广荆襄、河南北、河东、华州山川、京都城隍,凡六坛。中五坛奠帛。初献,帝亲行礼,两庑命官分献。三年夏,旱。六月朔,帝素服草履,步祷于山川坛。藁席露坐,昼曝于日,夜卧于地,凡三日。六年,从礼部尚书牛谅言,太岁诸神,春祈秋报,凡十五坛。中,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东,四渎、京畿山川,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各府城隍。西,钟山、甘肃山川,夏冬二季月将,旗纛战船等神。各五坛。时甘肃新附,故附其山川之祭于京师。其亲祀之仪与祭告同。正统九年三月,雨雪愆期,遣官祭天地、社稷、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弘治十七年,畿内、山东久旱,命官祭告天寿山,分命各巡抚祭告北岳、北镇、东岳、东镇、东海。

  嘉靖八年春,帝谕礼部:“去冬少雪,今当东作,雨泽不降,当亲祭南郊社稷、山川。”尚书方献夫等言:“《周礼·大宗伯》:‘以荒礼哀凶札。’释者谓:‘君膳不举,驰道不除,祭事不县,皆所以示贬损之意。”又曰:‘国有大故,则旅上帝及四望。’释者曰:‘故谓凶灾。旅,陈也,陈其祭祀以祷焉,礼不若祀之备也。’今陛下闵劳万姓,亲出祈祷。礼仪务简约,以答天戒。常朝官并从,同致省愆祈吁之诚。”随具上仪注。二月,亲祷南郊,山川同日,社稷用次日,不除道,冠服浅色,群臣同。文五品、武四品以上于大祀门外,馀官于南天门外,就班陪祀。是秋,帝欲亲祀山川诸神。礼部尚书李时言:“旧例山川等祭,中夜行礼,先一日出郊斋宿。祭毕,清晨回銮,两日毕事,礼太重。宜比先农坛例,昧爽行礼。”因具仪以进。制可。祭服用皮弁,迎神、送神各两拜。

  十一年,大学士李时等以圣嗣未降,请廷臣诣岳镇名山祝祷。帝欲分遣道士赍香帛行,令所在守臣行礼,在廷大臣分诣地祇坛祈告。于是礼部尚书夏言言:“我朝建地祇坛,自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莫不怀柔,即此而祷,正合古人望衍之义。但辅臣所请,止于岳镇。窃以山川海渎,发祥效灵,与岳镇同功,况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诸山,又祖宗妥灵之地,祈祷之礼,皆不可缺。”遂命大臣诣坛分祀。

  神祇坛

  洪武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言,建天下神祇坛于圆丘壝外之东,及方丘壝外之西。郊祀前期,帝躬诣坛,设神位,西向,以酒脯祭告。郊之日,俟分献从祀将毕,就坛以祭。后定遣官预告。又建山川坛于正阳门外天地坛西,合祀诸神。凡设坛十有九,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次风云雷雨,次五岳,次五镇,次四海,次四渎,次京都钟山,次江东,次江西,次湖广,次淮东、淮西,次浙东、浙西、福建,次广东、广西、海南、海北,次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次北平、陕西,次左江、右江,次安南、高丽、占城诸国山川,次京都城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铳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皆躬自行礼。先祭,礼官奏:“祝文,太岁以下至四海,凡五坛,称臣者亲署御名。其钟山诸神,称余者请令礼官代署。”帝曰:“朋友书牍,尚亲题姓名,况神明乎?”遂加亲署。后又定惊蛰、秋分后三日,遣官祭山川坛诸神。七年令春、秋仲月上旬,择日以祭。九年,复定山川坛制,凡十三坛。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渎、钟山七坛。东西庑各三坛,东,京畿山川、夏冬二季月将。西,春秋二季月将、京都城隍。十年,定正殿七坛,帝亲行礼,东西庑遣功臣分献。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坛壝。乃敕十三坛诸神并停春祭,每岁八月中旬,择日祭之。命礼部更定祭山川坛仪,与社稷同。永乐中,京师建山川坛,并同南京制,惟正殿钟山之右,益以天寿山之神。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祇坛,改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天神坛在左,南向,云、雨、雷,凡四坛。地祇坛在右,北向,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凡五坛。从祀,京畿山川,西向;天下山川,东向。以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祭,馀年遣大臣摄祭。其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别祀之。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称,预告于神祇,遂设坛于圜丘外壝东南,亲定神祇坛位,陈设仪式。礼部言:“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四坛分献诸臣,不敢并列。请先上香毕,命官代献。”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方行礼。亚、终二献,执事官代,馀坛俱献官三行。隆庆元年,礼臣言:“天神地祇已从祀南北郊,其仲秋神祇之祭不宜复举。”令罢之。

  星辰坛

  洪武三年,帝谓中书省臣:“日月皆专坛祭,而星辰乃祔祭于月坛,非礼也。”礼部拟于城南诸神享祭坛正南向,增九间,朝日夕月祭周天星辰,俱于是行礼。朝日夕月仍以春秋分祭,星辰则于天寿节前三日。从之。四年九月,帝躬祀周天星辰。正殿共十坛,中设周天星辰位,仪如朝日。二十一年,以星辰既从祀南郊,罢禜星之祭。

  灵星诸神

  洪武元年,太常司奏:“《周礼》‘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天府》‘若祭天则祀司民、司禄,而献民数、谷数,受而藏之。’汉高帝命郡国立灵星祠。唐制,立秋后辰日祀灵星,立冬后亥日遣官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以少牢。宋祀如唐,而于秋分日祀寿星。今拟如唐制,分日而祀,为坛于城南。”从之。二年,从礼部尚书崔亮奏,每岁圣寿日祭寿星,同日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示与民同受其福也。八月望日祀灵星。皆遣官行礼。三年,罢寿星等祀。

  太岁月将风云雷雨之祀

  古无太岁、月将坛宇之制,明始重其祭。增云师于风师之次,亦自明始。太祖既以太岁诸神从祀圜丘,又合祭群祀坛。已而命礼官议专祀坛壝。礼臣言:“太岁者,十二辰之神。按《说文》,岁字从步从戌。木星一岁行一次,历十二辰而周天,若步然也。阴阳家说,又有十二月将,十日十二时所直之神,若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冲之类。虽不经见,历代因之。元每有大兴作,祭太岁、月将、日直、时直于太史院。若风师、雨师之祀,见于《周官》,后世皆有祭。唐天宝中,增雷师于雨师之次。宋、元因之。然唐制各以时别祭,失享祀本意。宜以太岁、风云雷雨诸天神合为一坛,诸地祇为一坛,春秋专祀。”乃定惊蛰、秋分日祀太岁诸神于城南。三年后以诸神阴阳一气,流行无间,乃合二坛为一,而增四季月将。又改祭期,与地祇俱用惊蛰、秋分后三日。

  嘉靖十年,命礼部考太岁坛制。礼官言:“太岁之神,唐、宋祀典不载,元虽有祭,亦无常典。坛宇之制,于古无稽。太岁天神,宜设坛露祭,准社稷坛制而差小。”从之。遂建太岁坛于正阳门外之西,与天坛对。中,太岁殿。东庑,春、秋月将二坛。西庑,夏、冬月将二坛。帝亲祭于拜殿中。每岁孟春享庙,岁暮祫祭之日,遣官致祭。王国府州县亦祀风云雷雨师,仍筑坛城西南。祭用惊蛰、秋分日。

  岳镇海渎山川之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岳渎诸神合祭城南,未有专祀。又享祀之所,屋而不坛,非尊神之道。礼官言:“虞舜祭四岳,《王制》始有五岳之称。《周官》:“兆四望于四郊”,《郑注》以四望为五岳四镇四渎。《诗序》巡狩而礼四岳河海,则又有四海之祭。盖天子方望之事,无所不通。而岳镇海渎,在诸侯封内,则各祀之。奏罢封建,岳渎皆领于祠官。汉复建诸侯,则侯国各祀其封内山川,天子无与。武帝时,诸侯或分或废,五岳皆在天子之邦。宣帝时,始有使者持节祠岳渎之礼。由魏及隋,岳镇海渎,即其地立祠,有司致祭。唐、宋之制,有命本界刺史、县令之祀,有因郊祀而望祭之祀,又有遣使之祀。元遣使祀岳镇海渎,分东西南北中为五道。今宜以岳镇海渎及天下山川城隍诸地祇合为一坛。与天神埒,春秋专祀。”遂定祭日以清明霜降。前期一日,皇帝躬省牲。至日,服通天冠绛纱袍,诣岳镇海渎前,行三献礼。山川城隍,分献官行礼。是年,命官十八人,祭天下岳镇海渎之神。帝皮弁御奉天殿,躬署御名,以香祝授使者。百官公服,送至中书省,使者奉以行。黄金合贮香,黄绮幡二,白金二十五两市祭物。

  三年,诏定岳镇海渎神号。略曰:“为治之道,必本于礼。岳镇海渎之封,起自唐、宋。夫英灵之气,萃而为神,必受命于上帝,岂国家封号所可加?渎礼不经,莫此为甚。今依古定制,并去前代所封名号。五岳称东岳泰山之神,南岳衡山之神,中岳嵩山之神,西岳华山之神,北岳恒山之神。五镇称东镇沂山之神,南镇会稽山之神,中镇霍山之神,西镇吴山之神,北镇医无闾山之神。四海称东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四渎称东渎大淮之神,南渎大江之神,西渎大河之神,北渎大济之神。”帝躬署名于祝文,遣官以更定神号告祭。六年,礼官言:“四川未平,望祭江渎于峡州。今蜀既下,当遣人于南渎致祭。”从之。十年,命官十八人分祀岳镇海渎,赐之制。

  万历十四年,巡抚胡来贡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礼官言:“《大明集礼》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县,与史俱合。浑源之称北岳,止见州志碑文,经传无可考,仍祀曲阳是。”

  其他山川之祀。洪武元年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祭境内山川。二年,以天下山川祔祭岳渎坛。帝又以安南、高丽皆臣附,其国内山川,宜与中国同祭。谕中书及礼官考之。安南之山二十一,其江六,其水六。高丽之山三,其水四。命著祀典,设位以祭。三年,遣使往安南、高丽、占城,祀其国山川。帝斋戒,亲为祝文。仍遣官颁革正山川神号诏于安南、占城、高丽。六年,琉球诸国已朝贡,祀其国山川。八年,礼部尚书牛谅言:“京都既罢祭天下山川,其外国山川,亦非天子所当亲祀。”中书及礼臣请附祭各省,从之。广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腊、暹罗、锁里,广东附祭三佛齐、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辽东附祭高丽,陕西附祭甘肃、朵甘、乌斯藏,京城不复祭。又从礼官言,各省山川居中南向,外国山川东西向,同坛共祀。其王国山川之祀,洪武十三年定制。十八年定王国祭山川。仪同社稷,但无瘗埋之文。凡岳镇海渎及他山川所在,令有司岁二祭,以清明、霜降。

  城隍

  洪武二年,礼官言:“城隍之祀,莫详其始。先儒谓既有社,不应复有城隍。故唐李阳冰《缙云城隍记》谓‘祀殿无之,惟吴越有之。’然成都城隍祠,李德裕所建,张说有祭城隍之文,杜牧有祭黄州城隍文,则不独吴越为然。又芜湖城隍庙建于吴赤乌二年,高齐慕容俨、梁武陵王祀城隍,皆书于史,又不独唐而已。宋以来其祠遍天下,或锡庙额,或颁封爵,至或迁就傅会,各指一人以为神之姓名。按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文》曰:‘城隍是保,氓庶是依。’则前代崇祀之意有在也。今宜附祭于岳渎诸神之坛。”乃命加以封爵。京都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为王。其馀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衮章冕旒俱有差。命词臣撰制文以颁之。

  三年,诏去封号,止称其府州县城隍之神。又令各庙屏去他神。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造木为主,毁塑像舁置水中,取其泥涂壁,绘以云山。六年,制中都城隍神主成,遣官赍香币奉安。京师城隍既附飨山川坛,又于二十一年改建庙。寻以从祀大礼殿,罢山川坛春祭。永乐中,建庙都城之西,曰大威灵祠。嘉靖九年,罢山川坛从祀,岁以仲秋祭旗纛日,并祭都城隍之神。凡圣诞节及五月十一日神诞,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礼。国有大灾则告庙。在王国者王亲祭之,在各府州县者守令主之。

卷二十五譯文

  社稷的祭祀,從京都到王國府州縣都有。

  祭壇位於宮城西南的,稱焉太社稷。

  明朝初年在東方建造社壇,在西方建造稷壇,祭壇都面向北方。

  洪武元年,中書省大臣議定:“周朝的制度,小宗伯掌管建國的神位,右為社稷,左為宗廟。

  社稷的祭祀,建祭壇不建殿宇。

  其制度建在中門之外,外門之內。

  尊崇而又親近,與先祖同等對待。

  然而天子有三社。

  為天下百姓設立的為太社。

  為自己設立的為王社。

  被減前朝的社壇建殿宇覆蓋,國家雖然被滅了也要存留,是敬重神只的原故。

  後代天子祇立太社、太稷。

  漢高祖為太社、太稷設官吏,一年乏中各祭祀兩次。

  光武帝在洛陽宗廟的右邊設太社稷,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及臘月,一年三次祭祀。

  唐沿襲了隋的制度,在含光門右側建社稷壇,二月、八月的戊日舉行祭祀。

  玄宗升社稷為大祀,仍舊下令四時致祭。

  宋的制度如同束漠時。

  元世祖在和義門內營建社稷壇,在二月、八月的上旬的戊日舉行祭祀。

  而今宜於在二月、八月兩月的上旬的戊日舉行祭祀。”這年二月,太祖親自祭祀太社、太稷。

  社由后土配祀,面向西。

  稷以後稷配祀,面向東。

  皇帝穿皮弁服,視察祭牲;戴通天冠、穿絳紗袍,行三獻禮。

  起初,皇帝命中書省翰林院商議建殿宇,防備風雨。

  學士陶安說:“天子太社必須經受風雨霜露。

  亡國的社便建殿宇覆蓋,是不接受天光。

  所以建殿宇不恰當。

  如若遇到風雨,就請在齋宮遙祭。”聽從其說。

  洪武三年,在壇北建祭殿五間,再在北邊建拜殿五問,以防風雨。

  洪武十年,太祖認為社稷分祭,配祀不當,下交禮部官員商議。

  尚書張籌說:按《通典》記載,顓項祭祀共工氏的兒子句龍為后土。

  后土,就是社。

  祭祀烈山氏的兒子柱焉稷。

  稷,就是田正。

  唐、虞、夏繼承下來。

  這是社稷的起始。

  商湯因為乾旱改遷社,以後稷代替柱。

  想要遷句龍,役人能夠繼承,因而作罷。

  然而王肅認為社祭句龍,稷祭后稷,都是人鬼,並非地只。

  而陳氏《禮書》又認為社祭五土的地只,稷祭五穀的神靈。

  鄭康成也說社為五土總神,稷為原野之神。

  句龍有治水土的功德,因而配社,后稷有播種的功德,因而配稷。

  兩種說法不同。

  漢元始年問,以夏禹配官社,后稷配官稷。

  唐、宋及元又以句龍配社,周的棄配稷。

  這就是配祀的制度,超初並無定論。

  至於社稷分合的道理,《書•召誥》說“在新邑舉行社稷”,孔注為:“社稷共享牲牢。”《周禮》“封人掌管設立王的社壇”,注說:“不說稷,是因為舉行社祭則稷祭合在一起。”陳氏《禮書》說:“百穀沒有土地無法生長,土地不種百穀顯不出生養的功效,因而祭社必定連及稷。”《山堂考索》說:“社為九土之尊,稷為五穀之長,穀物生於土地,那麼社與稷本來就不可分。”宜於共同祭祀,自古就有明證。

  請求社稷共建一罈。

  至於句龍,是共工氏的兒子,祭他役什麼意義。

  商湯想要替換沒有結果。

  漠曾經換祭夏禹,但現在夏禹已經位於帝王之列受祀。

  棄稷也配祀先農。

  懇請罷除句龍、棄的配位,謹奉仁祖淳皇帝配享,以成就一代的盛典。

  於是改在午門之右建造,社稷共為一罈。

  起初,社稷列於中等祭祀,等到以仁祖配祀,就升為上等祭祀。

  穿戴冕服舉行祭祀,行奉安禮。

  洪武十一年春,祭社稷實行新制定的儀程。

  迎神、飲福、送神共十二拜,其餘照舊。

  建文年問,改換供奉太祖配祀。

  永樂年問,北京社稷壇建成,制度如同南京。

  洪熙以後,奉太祖、太宗共同配祀。

  舊的制度,上旬丁日在學校祭祀孔子,第二天即上旬戊日祭祀社稷。

  弘治十七年八月,上丁在初十,上戊在下月初一,禮部官員奏請在十一日祭祀社稷n御史金洪彈劾他們,說照這樣就是中戊,而非上戊了。

  禮部覆奏說:“洪武二十年,曾經以十一日為上戊,失誤不是從今天開始的。”下令遵照舊制,仍舊用上戊日。

  嘉靖九年諭令禮部:“天地為至尊,其次為宗廟,再次為社稷。

  而今奉祖配天,又奉祖配社,這是禮官的失誤。

  慮當改從皇祖舊制,太社以句龍配祀,太稷以後稷配祀。”於是因此更正社稷壇配位的禮儀,祭告太廟及社稷,便在寢廟中收藏兩個配位,復位行八拜禮。

  祭壇在西苑豳風亭西面的,是帝社稷。

  東焉帝社,西為帝稷,都是面向北。

  開始稱為西苑土谷壇。

  嘉靖十年,皇帝說土谷壇也是社稷壇,為什麼有別於太社稷?張璁等人說:“古代天子稱王,現在如果稱為王社、王稷,就與王府的社稷名稱相同。

  從前定神牌為五土谷之神,名義很恰當。”皇帝採用帝藉之義,改為帝社、帝稷,在上戊的第二天祭祀。

  後來改為第二個戊日,第二個戊日在十五以後,就仍在上巳日。

  春季告禮、秋季報禮成為定製。

  隆慶元年,禮部說:“帝社稷的名稱,古來沒有,太過繁瑣,應該罷除。”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中都也有太社壇,洪武四年建造。

  取五方之土築成。

  直隸、河南進獻黃土,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進獻紅土,江西、湖廣、陝西進獻白土,山東進獻青土,北平進獻黑土。

  天下府縣一千三百餘座城市,各獻土一百斤,在名山高處爽朗之地挖取。

  諸王藩國社稷,洪武四年確定。

  洪武十一年,禮部大臣說:“太社稷既然已同壇共同祭祀,諸王藩國各府州縣也應同壇,稱國社國稷之神,不設定配位。”詔令許可。

  洪武十三年九月,如同起初的樣式恢復為兩座壇一道矮牆。

  洪武十八年,規定諸王藩國祭祀社稷山川等的儀程,行十二拜禮。

  府州縣的社稷,洪武元年頒佈祭壇制度於天下郡邑,都設在本城西北,右社左稷。

  洪武十一年,規定照京城同壇共同祭祀。

  獻禮官由守禦武將行初獻,文官行亞獻、終獻。

  十三年,溧水縣祭社稷,以牛醢代替鹿醢。

  禮部說:“制度規定,祭物缺少的允許用其它物品代替。”皇帝說:“所謂缺少,是指非本地出產的。

  溧水縣本來有鹿,這是主管官吏故意隨便簡慢。

  百官之所以能盡到職責辦理人民之事務,是因為他們常存敬畏之心。

  對神都疏忽.對人事又有什麼畏懼呢。”命按刑法論罪。

  於是敕命禮部下達天下郡邑,凡是祭祀必須備好祭品,如果非本地出產、無從購買的,聽任其缺。

  洪武十四年,令三獻禮都由文職長官施行,武官不參加。

  里社,每裡一百戶人家設立一座壇,祭祀五土五穀的神靈。

  洪武三年,禮部說:古代祭祀日月的禮儀有六種。

  《郊特牲》上說,“郊祭大報天以日為主,以月為配”,這是第一種。

  《玉藻》上說,“在東門之外設朝日壇”,《祭義》上說,“在束郊祭日,在西郊祭月”,這是第二種。

  《小宗伯》,“在四郊祭天,在柬郊祭日,在西郊祭月”,這是第三種。

  《月令》孟冬“向天宗祈求來年”,天宗,就是日月之類,這是第四種。

  《覲禮》,“在束門之外拜日,返回在方明壇祭祀上下四方神明,在南門之外禮日,在北門之外禮月”,這是第五種。

  “霜雪風雨沒有定時,就榮祭日月”,這是第六種。

  論說者以為隨著郊祀來祭它們,不是正式的祭祀。

  類似榮祭來舉行祭祀,與諸侯覲見而行禮,不是常規的祭祀。

  只有春分早上在束門外,秋分晚上在西門外舉行祭祀,才是正式和常規的做法。

  因天地至尊,所以在元旦和二至日祭祀。

  日月次於天地,春分陽氣開始變長,秋分陰氣開始變長,因而在二分祭祀,是符合陰陽的意義。

  自從秦祭八神,六為月主,七為日主,雍又有日月廟。

  漢郊祀太乙,朝日夕月改從周法。

  常常在泰時郊天時,拂曉出行宮,向東拜日,向西拜月,又在殿下東西向拜日月。

  宣帝在神山祭日,在萊山祭月。

  魏明帝開始在束郊祭日,在西郊祭月。

  唐在二分日,在都城東西早晨祭日晚上祭月。

  宋人沿襲下來,升為大祀。

  元郊壇以日月從祀,在二分日早晨祭日晚上祭月,皇慶年間提議造祭壇而沒有實行。

  而今應當考察古代正式祭祀的禮法,各設壇專祭。

  朝日壇適宜建在城束門外,夕月壇適宣建在城西門外。

  在春分祭日,在秋分祭月。

  星辰就在月壇拊祭。

  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祭祀儀程與社稷相同。

  洪武二十一年,皇帝認為大明、夜明已經從祀,罷除了早晨祭日晚上祭月的祭祀。

  嘉靖九年,皇帝說“大報天以日為主,以月為配。

  大明壇應當與夜明壇不同。

  況且日月照臨,功德偉大。

  太歲等神,一年有兩祭,而日月星辰只有一次陪祭,道義上有所不安”。

  大學士張璁也認為缺少了禮數。

  於是規定春分、秋分的祭祀按舊儀舉行,而在朝陽門外建朝日壇,面向西;在阜城門外建夕月壇,面向東。

  壇的形制有增減以示區別。

  朝日壇,護壇地一百畝;夕月壇,護壇地三十六畝。

  朝日壇沒有從祀,夕月壇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罈,面向南柑祭。

  春分的祭祀,在寅時,迎接日出。

  秋分的祭祀,在亥時,迎接月出。

  嘉靖十年,禮部上奏朝日、夕月儀程:朝日迎神四拜,飲福酒受胙肉兩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飲福酒受胙肉送神都為兩拜。

  其餘都照舊的儀程。

  隆慶元年,禮部議定,束郊在甲、丙、戊、庚、壬年,西郊在醜、辰、未、戌年,由皇帝親自祭祀。

  其餘年份派遣文職大臣代為舉行祭祀朝日壇,武職大臣代為舉行祭祀夕月壇。

  三年,禮部上奏朝日儀,說:“正祭遇上風雨,就在壇前設臨時休息的小帳篷,皇上在小帳篷行禮。

  其上下壇祭獻,都由太常寺孰事官代替。”皇帝說“准許”。

  洪武元年,諭令延臣在第二年春天舉行藉田禮。

  於是禮部官員錢用壬等人說:“漠鄭玄說王社在藉田之中。

  唐祝欽明說:‘先農就是社。

  ’宋陳祥道說:‘社是社,先農是先農。

  藉田祭祀的是先農,不是社。

  ’至於祭享先農與皇帝親耕同一天舉行,禮法上沒有明確記載。

  只有《周語》中說:‘農正官舉行藉禮。

  ’而韋昭注說:‘祭其神是為農事祈禱。

  ’到漠在藉田之日祭祀先農,而它的禮儀才開始顯著。

  從晉到唐、宋沿襲不廢。

  政和年問,命令主管官吏祭享先農,皇帝只舉行親耕的禮儀。

  南渡之後,恢復親自祭祀。

  元雖然議定耕藉之禮,但終究不親自舉行祭祀。

  它祭祀先農,命令主管官吏代為行事。

  而今商議耕藉的日期,皇帝親自祭祀先農。

  行禮完畢,親自耕藉田。

  在仲春擇日舉行。”聽從他們的意見。

  洪武二年二月,皇帝在南郊建先農壇,在藉田以北。

  親自祭祀,由后稷配祀。

  祭器祭品儀程與祭社稷相同。

  祭祀完畢,行耕藉禮。

  御用耒耜兩柄,套上青絹,御用耕牛四頭,披上青衣。

  行禮完畢,回到臨時休息的大帳篷。

  命應天府尹及上元、江寧兩縣縣令率領百姓耕完。

  這天在祭壇之地宴請犒勞百官和年高有德的老人。

  十年二月,派官祭享先農,命令應天府官員率領農民耆老陪同祭祀。

  二十一年,重新制定祭祀先農的禮儀,不設配位。

  丞樂年問在京城建造祭壇,如同南京的形制,在太歲壇西南。

  九級石階。

  西方為痙埋的位置,東方是齋宮、鑾駕庫,東北方是神倉,東南方是具服殿,殿前為觀看耕藉的地方。

  護壇地六百畝,供應黍稷及薦新物品的土地九十餘畝。

  每年二月上旬戊日,順天府尹舉行祭祀。

  後來凡是遇上皇帝繼位登極的第一年,舉行耕藉禮,就親自行祭。

  弘治元年制定耕藉的禮儀。

  祭期前百官進行齋戒。

  順天府官員進獻未耜及積種種子,內官則捧出交給他們,從午門左邊出來,設定彩車,奏樂,送到藉田所在地。

  到預定日期,皇帝頭戴翼善冠身穿黃袍,前往祭壇的具服殿,穿上袞冕,祭祀先農。

  禮畢,回來,換上翼善冠和黃抱。

  太常卿引導至耕藉位置,面向南方站立。

  三公以下官員各就各位,戶部尚書面向北跪下進獻末耜,順天府官面向北跪下進獻鞭子。

  皇帝執耒,三進三退完畢。

  戶部尚書跪下接受末耜,順天府官跪下接受鞭子,太常卿奏請回到原位。

  府尹攜青箱把種子播下蓋上土。

  皇帝駕臨外門,面向南坐下,觀看三公行五推禮,尚書九卿行九推禮。

  太常卿奏報耕藉完畢,皇帝回到具服殿,升座。

  府尹率領兩縣縣令耆老百姓行禮完畢,帶上中下農夫各十人,手執農具朝見,命令他們把土地耕完。

  百官舉行慶賀禮,賜以酒食。

  三品官以上在丹陛上東西向就坐,四品以下在臺下就坐,並在壇旁宴請犒勞年高有德的老人。

  宴會結束,起駕回宮。

  大樂隊鼓樂齊鳴,農夫每人賞賜布一匹。

  嘉靖十年,皇帝認為那些禮節遇於繁瑣,命禮部官員重新制定。

  迎神送神只拜兩拜。

  提前兩天,順天府尹把耒耜農具檀種種子放在彩車中,到耕藉所,一併罷除百官慶賀。

  後來又提議製造耕根車運載耒耜,府尹在舉行祭祀當日進獻之後,把末耜裝在車上在玉轄前行走。

  御門觀看耕藉,地勢低矮,提議建造一座觀耕臺。

  詔令都准許。

  後來又命開墾西苑空地為田。

  建造大殿名為無逸殿,亭為豳風亭,又稱焉省耕、省斂,倉為恆裕倉。

  禮部上報郊廟黍稷祭品的支取數目,因而說:“南郊藉田,皇上行三推禮,公卿各出其力,比西苑更為重要。

  西苑雖有農官管理,而皇上時時視察耕種收割,比藉田更勤。

  請求把藉田的產品,貯藏在南郊圓糜神倉,以供應圜丘、祈谷、先農、神只壇、長陵等陵、歷代帝王及百神的祭祀。

  西苑的產品,貯藏在恆裕倉,以供應方澤、朝日、夕月、太廟、世廟、太社稷、帝社稷、柿袷、先蠶及先師孔子的祭祀。”聽從他們的意見。

  嘉靖十六年,諭令凡是遇上親耕,戶部尚書先祭先農。

  皇帝到來,只行三推禮。

  三十八年,罷除親耕,只派官祭祀先農。

  四十一年,並命令主管官吏無須復奏。

  隆慶元年罷除西苑耕種,各種祭祀用谷都從藉圍取用。

  明朝初年先蠶沒有列入祭祀典禮。

  嘉靖年間,都給事中夏言奏請改各宮莊田為親蠶廠公桑園。

  令主管官吏種植桑柘樹木,預備宮中親蠶之事。

  嘉靖九年,又上疏說,耕蠶的禮儀,不應有所偏廢。

  於是皇帝敕命禮部:“古代天子親耕,皇后親蠶,以鼓勵天下農事。

  從今年起,朕親自祭祀先農,皇后親自祭祀先蠶,希望考察古代制度,制定儀程上奏。”大學士張璁等人奏請在安定門外建先蠶壇。

  詹事霍韜以道路遙遠作為理由和他爭論。

  戶部也說:“安定門外靠近西方之地,水源不通,無法建浴蠶的地方。

  皇城內西苑中有太液、瓊島之水。

  考證唐制建在苑中,宋也建在宮中,宜仿效施行。”皇帝說唐人因陋就簡,不可效法。

  逭時禮部尚書李時等人說:“大明門到安定門道路遷遠,請乘坐鳳輦出束華、玄武二門。”因而條陳上奏四件事:一、治繭之禮,一、祭壇的朝向,三、採桑的器具,四、掌壇的官吏。

  皇帝聽從了他們的建議,命令從玄武門出宮。

  內使陳設儀仗護衛,軍士一萬人,五千人圍住壇所,五千人在路上保護,其餘事宜遵照提議。

  二月,工部上呈先蠶壇圖形樣式,皇帝親自制定形制。

  壇方圓二丈六尺,兩級重疊,高二尺六寸,四面有臺階。

  東西北方都種上桑柘樹,內設蠶宮令官署。

  採桑臺高一尺四寸,長寬為高的十倍,三面有臺階。

  鑾駕庫五間。

  後面建織堂。

  祭壇圍牆方圓八十丈。

  禮部上奏皇后親蠶的禮儀。

  蠶即將出生,欽天監擇吉祥的巳日上奏。

  順天府寫上主管蠶事的女官蠶母的名稱數目送往北郊,工部把鉤箔筐架等器物供給蠶母。

  順天府將蠶種及鉤筐各一份進呈,內官捧出,又交還他們。

  從玄武右門出來,放在彩車中,奏樂送到蠶室。

  蠶母接受蠶種,洗浴餵養等待。

  朝廷命婦文職四品、武職三品以上都要陪同祭祀,帶一個侍女拿鉤筐。

  皇后齋戒三日,內執事官以及司贊、六尚等女官以及應當入壇的人,齋戒一日。

  提前一天,太常寺準備祝板,祭物有羊、豕、篷豆各六份以及羆帛,送給蠶宮令。

  祭祀逭天,分別發給執事女官。

  天役亮,值班侍衛列隊準備,女樂司設監備儀仗以及重翟車,都等候在玄武門外。

  天將亮,內侍前往坤寧宮奏請。

  皇后穿日常服裝,導引女官引匯出宮門,乘轎到玄武門。

  內侍奏請下轎,上重翟車。

  衛兵儀仗及女樂隊在前面引導,出北安P弓,用行帷遮蔽,到壇內堰柬門。

  內侍奏請下車,乘轎,衛兵、儀仗停在柬門外。

  皇后進入具服殿,換上禮服,出來,到祭壇。

  司贊奏請就位。

  公主、內外命婦各自走上拜位。

  祭祀先蠶,舉行三獻禮,女官按禮節行事。

  迎神四拜,賜福胙兩拜,送神四拜。

  凡是拜跪起立,公主、內外命婦都一同進行。

  行禮完畢,皇后回到具服殿,更換日常服裝。

  司賓引導外命婦先到採桑壇束階下,南北向站立。

  尚儀奏請,皇后前往採桑位,面向東站立。

  公主以下位於皇后位以束,也是南北向,以西向馬上位。

  執鉤者跪下進獻鉤,執筐者跪下舉起筐子盛桑葉。

  皇后採下三條桑葉,回到祭壇以南儀門坐下,觀看命婦採桑。

  三公命婦採桑五條,列侯、九卿命婦採桑九條。

  採完,各自交給女侍。

  司賓引導一名內命婦,前往桑室,尚功率領拿鉤筐的人跟隨。

  尚功把桑葉交給蠶母。

  蠶母接遇桑葉,切捆,交給內命婦。

  內命婦喂蠶,灑滿一個箔完畢,退回。

  尚儀官奏報禮儀結束,皇后回具服殿就座。

  司賓率領蠶母等人叩頭完畢,司贊宣唱列隊齊班。

  外命婦按照順序站立排定,尚儀致詞說:“親蠶禮已經完成,按禮儀應當慶賀。”拜完四拜,賜命婦飲宴,並賜蠶母酒食。

  公主及內命婦在殿內,外命婦文武二品以上在臺上,三品以下在臺階,尚食進獻膳食。

  教坊司女樂手奏樂。

  宴會結束,公主以下各到班列四拜。

  行禮完畢,皇后回宮,引導隨從如同先前。

  詔令照擬定儀程進行。

  四月,蠶事完成,舉行治繭禮。

  選蠶婦中擅長繅絲及紡織的人各十名。

  佔h吉日,皇后出宮,引導隨從如同日常禮儀,到織堂。

  內命婦一名行三盆手禮,吩咐給織婦,完成工作。

  蠶宮令送往尚衣織染監局製作祭服。

  祭祀先蠶,只奏樂,不舞蹈,女樂生衣冠都為黑色。

  嘉靖十年二月,禮部大臣說:“去年皇后親自採桑,已經足以勉勵天下。

  而今先蠶壇殿工程沒有結束,應當派官吏行禮。”皇帝起初不允許,下令照舊舉行。

  後來因為皇后出入不便,命在西苑改築先蠶壇。

  祭壇東方為採桑臺,臺柬為具服殿,北方焉蠶室,左右為廂房,後面為從室,以供蠶婦居住。

  在官左設蠶宮署,令一人,丞二人,挑選內臣中謹慎的人擔任。

  四月,皇后在內苑舉行親蠶禮。

  皇帝說親耕不朝賀,這怎麼能朝賀呢?只行叩頭禮,女樂只供給宴飲,不用儀仗引導。

  嘉靖三十八年,罷除親蠶禮。

  四十一年,一併罷除主管官吏的奏請。

  嘉靖九年,青州儒生李時揚請求祭祀高楳,以祈禱聖上子嗣繁盛。

  禮部官員據以上奏。

  皇帝說:“祭祀高楳雖然是古代就有的禮儀,現在確實難以舉行。”於是停止商議。

  不久制定了祭祀高楳的禮儀。

  在皇城束邊設木臺,永安門以北,東方。

  祭臺上,皇天上帝面向南,用辟色的牛犢,青蒼色的璧。

  獻皇帝配祀,面向西,用牛羊豕各一隻。

  高楳之神在壇臺下面向西,祭牲數目相同,行三獻禮。

  皇帝位在壇下面向北,皇后妃嬪位在南面幾十丈外面向北,用帷幕遮蔽。

  壇下陳設弓箭、弓套如同後宮嬪妃的數目。

  祭祀完畢,女官引導皇后妃嬪到高楳神位前,跪下取弓箭授予皇后妃嬪,皇后妃嬪接過來收在弓套中。

  明朝制度,凡是剛登上皇位、巡幸及上謐號、葬陵、冊立、冊封、冠禮婚禮等事,都要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凡是營建宮殿,以及命令將士出軍,年成旱澇,都要祭告天地、山川、太廟、社稷、后土。

  凡是即位之初,還要祭告闕里7L廟以及歷代帝王陵寢。

  洪武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的奏議,圜丘、方丘、大祀,在祭期之前親自祭告太廟,接著派遣使者向天下神只壇百神祭告。

  淇武六年,禮部尚書牛諒上奏,太歲諸神,凡是祈禱報祭,就設十五壇。

  有事祭告,就設神位二十八壇。

  中間,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共五壇。

  東方,四瀆、京都地區、湖廣、山東、河南、北平、廣西、四川、甘肅山川,夏冬雨季月將,京都城隍,共十二壇。

  西方,鐘山,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陝西、廣東、遼東山川,春秋雨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共十一罈。

  如若親自祭祀,皇帝穿皮弁服,行一獻禮,每三壇行一次禮。

  八年,皇帝駕臨中都,在中都的圜丘祭告天地。

  九年,由於諸位藩王將要前往藩國,在分日告祭太廟、社稷、嶽、鎮、海、瀆,以及天下的名山大川,又在圜丘祭告天地。

  起初,諸王來朝返回藩國,在端門祭告真武等神,用九隻豕、九隻羊、制帛等祭品。

  在承天門祭告護衛旗纛,也是這樣。

  洪武二十六年,皇帝認為禮儀過於繁瑣,規定用一隻豕、一隻羊,不用帛。

  不久又罷除端門的祭祀,惟用葷素二壇在承天門外祭告。

  永樂七年,巡狩北京,祭告天地、宗廟、社稷。

  嘉靖八年秋,因為皇帝親自祭告山川諸神,命令不必提前派官告請太廟。

  凡是出入,必定在內殿親自祭告皇祖皇考。

  聖上生日前一天,用酒果在奉先殿祭告列聖帝后。

  到這一天,在玄極寶殿用酒和脯祭告皇天上帝,派官用祭牲酒醴祭告神烈、天壽、純德眾陵山,以及束嶽、都城隍,用素食祭告真武及靈濟宮,齋請僧徒在道極七寶帝尊前做法事祭告。

  隆慶三年,因為親自祭祀朝日壇,預先祭告奉先、弘孝、神霄殿。

  洪武二年,太祖因為春天久不下雨,向眾神只祈告。

  中間設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共五壇。

  東方設鐘山、兩淮、江西、兩廣、海南北、山東、燕南燕薊山川、旗纛諳神,共七罈。

  西方設江束、兩浙、福建、湖廣劑襄、河南北、河東、華州山川、京都城隍,共六壇。

  中間五壇祭奠帛。

  初獻,皇帝親自行禮,兩側命官分獻。

  洪武三年夏季,遭受旱災。

  六月初一,皇帝穿素服草鞋,行禹步禱告于山川壇。

  露天坐在藁席上,白天任太陽暴曬,夜晚睡在地上,共有三天。

  洪武六年,聽從禮部尚書牛諒的提議,太歲諸神,春天祈禱秋天報祭,共十五壇。

  中間,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

  東方,四瀆、京城地區山川,春秋雨季月將,京都各府城隍。

  西方,鐘山、甘肅山川,夏冬雨季月將,旗纛戰船等神。

  各五壇。

  當時甘肅新來歸附,因此將其山川附祭於京城。

  親祀的儀程與祭告相同。

  正統九年三月,降雪失期,派官祭告天、地、社稷、太歲、風雲雷雨、嶽、鎮、海、瀆眾神。

  弘治十七年,京郊地區、山東久旱,命令官員祭告天壽山,分別命令各巡撫祭告北嶽、北鎮、束嶽、束鎮、束海。

  嘉靖八年春天,皇帝諭令禮部:“去年冬天少雪,現在要春耕,天不降雨,應當親自祭告南郊社稷、山川。”尚書方獻夫等人說:“《周禮•大宗伯》:‘以廢置禮儀來哀傷五穀歉收疾疫流行。

  ’註釋者說:‘君主不舉行宴會,不清掃御道,不舉行祭禮,都是為了表示貶損之意。

  ’又說:‘國家有大災患,就祈告上帝及遷祭四方山川。

  ’註釋者說:‘就是指饑荒災禍。

  旅,就是陳列。

  陳列祭祀來禱告,禮節不如大祀完備。

  ’而今陛下不忍煩勞百姓,親自祈禱,禮儀務必簡約,以答覆上天的垂誡。

  固定的朝廷官員一併隨從,共同表達反省祈願的誠意。”隨同呈上儀程。

  二月在南郊親自祈禱,在同一天祭祀山川,在次日祭祀社稷,不清掃御道。

  衣冠為淺色,群臣相同。

  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在大祀門外,萁餘官員在南天門外,就班列陪祀。

  這年秋天,皇帝想親自祭祀山川諸神。

  禮部尚書李時說:“舊例山川等壇的祭祀,在半夜行禮,提前一天出郊齋戒留宿。

  祭祀完畢,清晨回官。

  兩天完成祭祀之事,禮儀太重。

  應該比照先農壇例,拂曉行禮。”因而制定儀程呈上。

  皇帝許可。

  祭服用皮弁裝,迎神、送神各拜兩拜。

  嘉靖十一年,大學士李時等因為聖上尚無子嗣,請朝中大臣前往嶽鎮名山祝禱。

  皇帝想分別派遣道士,賞賜香燭布帛前往,令當地官員行禮,朝中大臣分別前往地祇壇祈告。

  於是禮部尚書夏言說:“我朝設立地祇壇,自嶽、鎮、海、瀆以及遠近名山大川沒有不受到撫慰的,到此祈禱,正符合古人所說的‘遷祭,之義。

  但宰輔大臣請求的,祇有嶽鎮。

  私下認為山川海濱,祥瑞靈驗,與嶽鎮同等重要,何況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德眾山,又是祖宗安放靈魂的地方,祈禱的禮儀都不可缺少。”於是命大臣前往各壇分祀。

  洪武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的提議,在圜丘壇頒外的東方及方丘堰外的西方建天下神只壇。

  郊祀之前,皇帝親自前往祭壇,設神位,面向西,用酒脯祭告。

  郊祀當天,等到分獻從祀快要完成時,到壇舉行祭祀。

  後來規定派官員預告。

  又在正陽門外天地壇西方建山川壇,共同祭祀諸神。

  共設有十九座祭壇,太歲、春夏秋冬四季月將為第一,其次為風雲雷雨,再次為五嶽,再次為五鎮,再次為四海,再次為四演,再次為京都鐘山,再次為江束,再次為江西,再次為湖廣,再次為淮東、淮西,再次為浙束、浙西、福建,再次為廣東、廣西、海南、海北,再次為山東、山西、河南、河北,再次為北平、陝西,再次為左江、右江,再次為安南、高麗、占城等國山川,再次為京都城隍,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將、五方旗神、戰船、金鼓、鏡炮、弓弩、飛槍、飛石、陣前陣後諸神.都親自行禮。

  祭祀之前,禮部官員上奏:“祝文,從太歲以下到四海,共五壇,自稱為臣的親自簽署陛下名諱。

  鐘山諸神,自稱為餘的請命禮部官員代為署名。”皇帝說:“朋友之間寫書信,尚且親自題寫姓名,何況對神明呢?”於是加上親自署名。

  後來又規定驚墊、秋分後三天,派官員祭祀山川壇諸神。

  洪武七年,下令在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祭祀。

  九年,又制定山川壇制度,共十三壇。

  正殿,太歲、風雲雷雨、五嶽、五鎮、四海、四演、鐘山七罈。

  東西廊糜各三壇,束邊,是京郊地區山川、夏冬雨季月將。

  西邊,是春秋雨季月將、京都城隍。

  十年,定正殿七罈,皇帝親自行禮,東西廊殿派功臣分獻。

  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諸神祭壇。

  於是敕令十三壇諸神春季的祭祀一併停止,每年八月中旬,擇吉日舉行祭祀。

  命禮部重新制定祭祀山川壇儀程,與社稷壇相同。

  永樂年間,京都建山川壇如同南京形制,只有正殿在鐘山之右,增加天壽山之神。

  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壇名為天神地只壇,改排序雲師、雨師、風伯、雷師。

  天神壇在左,面向南,雲、雨、風、雷,共四壇。

  地只壇在右,面向北,五嶽、五鎮、基運翊聖神烈天壽純德五陵山、四海、四瀆,共五壇。

  陪祀的,是京城地區山川,面向西;天下山川,面向東。

  在辰、戌、醜、未年仲秋,皇帝親自舉行祭祀,其餘年份派大臣代為祭祀。

  太歲、月將、旗纛、城隍,另外祭祀。

  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號,預先祭告神只,於是在圜丘外堰東南方設祭壇,親自確定神只壇位置,陳設儀式。

  禮部說:“皇上親獻大明壇,則分獻四壇的眾臣,不敢並列。

  請先上香完畢,命令官員代為獻禮。”皇帝裁定,上香、奠帛、獻爵復位後,分獻官才開始行禮。

  亞、終兩獻,執事官代替,其餘壇都由獻官行三次禮。

  隆慶元年,禮部大臣說:“天神地只已陪祀南北郊,仲秋神只之祭不宜重複舉行。”下令停止。

  洪武三年,皇帝對中書省臣說:“日月都有專門的祭壇,而星辰僅柑祭月壇,不符合禮節。”禮部擬走在城南諳神享祭壇正南方向,增加九間,朝日夕月祭祀周天星辰,都在此舉行禮儀。

  朝日夕月仍舊在春、秋分祭祀,星辰之祭則在天壽節前三天。

  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四年九月,皇帝親自祭祀周天星辰。

  正殿共十壇,中間設周天星辰位,儀程如同朝日祭。

  洪武二十一年,因為星辰已經陪祀南郊,停止縈星的祭祀。

  洪武元年,太常司上奏:“《周禮》‘聚柴燎祭司中、司命、風師、雨師’。

  《天府》‘如若祭天就祭祀司民、司祿,奉獻百姓數目、穀物數目,接受貯藏’。

  漢高帝命令郡國設立靈星祠。

  唐朝制度,立秋後辰日祭祀靈星,立冬後亥日派遣官員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祿,用少牢。

  宋朝的祭祀如同唐朝制度,而在秋分日祭祀壽星。

  現在擬定如同唐朝的制度,分日期祭祀,在城南建祭壇。”聽從了他們的意見。

  二年,聽從禮部尚書崔亮上奏,每年聖上生日祭祀壽星,同一天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祿,表示與百姓共同受福佑。

  八月十五日祭祀靈星。

  都派遣官員舉行禮儀。

  三年,停止壽星等的祭祀。

  古代沒有太歲、月將祭壇的制度,明開始重視對它們的祭祀。

  在風師之下增加雲師,也從明朝開始。

  太祖已經把太歲諸神陪祀圜丘,又共同祭祀群祀壇。

  不久命令禮部官員商議建專祀的祭壇。

  禮部大臣說:“太歲,是十二星辰之神。

  按照《說文》,歲字從步從戌。

  木星每年執行一次,歷經十二辰為一周天,如若步行。

  陰陽家說,又有十二月將,十日十二時當值的神靈,如同天乙、天罡、太乙、功曹、太沖之類。

  雖然不常見,但歷代都沿襲下來。

  元每當有大型建築工程,在太史院祭太歲、月將、日值、時值。

  至於風師、雨肺的祭祀,見於《周官》,後世都有祭祀。

  唐天寶年問,在雨師之下增設雷師。

  宋、元沿襲下來。

  然而唐制是各自按時另外祭祀,失去了祭享的本意。

  應當把太歲、風雲雷雨諸天神合為一罈,諸地只為一罈,在春秋雨季專門舉行祭祀。”於是定驚墊、秋分日在城南祭太歲諸神。

  三年,又因為眾神陰陽一氣,天地之間往來無間,於是合二壇為一,並增設四季月將。

  又改變祭期,與地只都在驚墊、秋分後三天。

  嘉靖十年,命禮部查考太歲壇制度。

  禮部官員說:“太歲之神,唐、宋的祀典沒有記載,元雖有祭典,也沒有一定的儀程。

  祭壇的形制,在古代無從考察。

  太歲是天神,應當設壇露天祭祀,依據社稷壇的形制而有所減小。”聽從了他的意見。

  於是在正陽門外的西方建太歲壇,與天壇相對。

  中間,是太歲殿。

  束側,是春、秋月將二壇。

  西側,是夏、冬月將二壇。

  皇帝在拜殿中親自祭祀。

  每年正月祭享太廟,年終袷祭之日,派遣官員舉行祭祀。

  王國府州縣也祭祀風雲雷雨師,仍然在城西南筑壇。

  在驚墊、秋分日舉行祭祀。

  洪武二年,太祖以嶽瀆諸神合祭於城南,沒有專門的祭祀。

  又祭享的處所,只有屋宇而沒有祭壇,不是尊敬神靈之道。

  禮部官員說:“虞舜祭四嶽,《王制》中開始有五嶽之稱。

  《周官》,‘在四郊遷祭四方山川神靈’,《鄭注》,以四方山川為五嶽四鎮四瀆。

  《序》中說天子巡狩向四嶽河海獻禮,那麼又有四海的祭祀。

  天子祭祀四方群神,無所不達。

  而嶽鎮海濱,在諸侯封疆之內,就各自舉行祭祀。

  秦廢除封邦建藩,嶽鎮都由祠官專領祭事。

  漢恢復建諸侯國,那麼諸侯各祭祀其封域內的山川,天子不參預。

  武帝時,諸侯或分封或廢棄,五嶽都在天子的土地上。

  宣帝時,開始有使者持節祭祀嶽瀆之禮。

  從魏到隋,嶽鎮海濱,就在當地建立祠廟,主管官吏舉行祭祀。

  唐、宋的制度,有時命界內刺史、縣今祭祀,有時隨郊祀行適祭之禮,有時又派遣使者舉行祭祀。

  元派遣使者祭祀嶽鎮海瀆,分東西南北中焉五道。

  現在應當把嶽鎮海濱及天下山川城隍諸地只合為一罈,與天神等同,春秋雨季專門舉行祭祀。”於是定清明霜降為祭日。

  提前一天,皇帝親自視察祭牲。

  當天,戴通天冠穿絳紗袍,前往嶽鎮海濱之前,行三獻禮。

  山川城隍,由分獻官行禮n這年,命令官員十八名,祭天下嶽鎮海濱之神。

  皇帝穿皮弁服駕臨奉天殿,親自署名,把香燭祝文授予使者。

  百官穿官服,送到中書省,使者奉命出行。

  黃金盒貯藏香燭,黃綺幡兩面,白銀二十五兩購買祭品。

  洪武三年,下韶確定嶽鎮海瀆各神的名號。

  大略說:“治國之道,以禮法為根本。

  對嶽鎮海濱的封贈,始於唐、宋。

  英靈之氣,會聚而焉神,必須受到上帝的任命,國家的封號哪裡是可以妄加的?褻瀆禮法不合常理,沒有比這更嚴重的。

  而今依據古代定製,一併去除前代所封名號。

  五嶽稱束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恆山之神。

  五鎮稱束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昊山之神,北鎮醫無閻山之神。

  四海稱束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

  四瀆稱柬瀆大淮之神,南演大江之神,西瀆人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皇帝在祝文上親自署名,派遣官員以更新確定的神號告祭。

  六年,禮部大臣說:“四川未平定,在峽州遷祭江瀆。

  而今蜀已經攻克,應當派人到南瀆行祭。”聽從他們的意見。

  洪武十年,命令官員十八人分別祭祀嶽鎮海濱,賜以制命。

  萬曆十四年,巡撫胡來貢請求改在渾源州祭祀北嶽。

  禮部大臣說:“《大明集禮》記載,漢、唐、宋北嶽的祭祀,都在定州曲陽縣,與史實都符合。

  渾源稱為北嶽,只見於州志碑文,經傳中都無處可考,仍舊祀於曲陽為是。”其它山川的祭祀。

  洪武元年親自祭祀汴梁諸神,接看派遣官員祭祀各自境內山川。

  二年,以天下山川柑祭於嶽瀆壇。

  皇帝又認為安南、高麗都已稱臣附屬,其國內山川,應當與中國一同祭祀。

  諭令中書及禮部官員查考。

  安南之山有二十一座,有江六條,水六條。

  高麗之山有三座,水四條。

  下令寫入祀典,設位舉行祭祀。

  三年,派遣使者前往安南、高麗、占城,祭祀其國山川。

  皇帝齋戒,親自撰寫祝文。

  接著派遣官員到安南、占城、高麗頒佈改正山川神號的詔令。

  六年,琉球諸國已來朝貢,祭祀其國山川。

  八年,禮部尚書牛諒說:“京都已停止祭祀天下山川,對外國山川,也不是天子應當親自行祭的。”中書及禮臣請求附祭於各省山川,聽從了他們的請求。

  廣西附祭安南、占城、真臘、暹羅、鎖裡,廣東附祭三佛齊、爪哇,福建附祭日本、琉球、渤泥,遼東附祭高麗,陝西附祭甘肅、朵甘、烏斯藏,京城不再祭祀。

  又聽從禮部官員之言,各省山川居中面向南,外國山川東西向,同壇共祭。

  王國山川的祭祀,洪武十三年制定製度。

  十八年,規定王國祭山川,儀程如同祭社稷,但沒有痙埋之禮。

  凡是嶽鎮海濱以及其它山川所在之地,命令主管官吏每年清明、霜降兩次行祭。

  洪武二年,禮部官員說:“城隍的祭祀,起始已經不清楚了。

  先儒說既已有社,不應又有城隍。

  因而唐李陽冰《縉雲城隍記》說‘祀典沒有記載,祇在昊、越祭城隍’。

  然而成都城隍祠,是李德裕所建,張說有祭城隍的文章,杜牧有祭黃州城隍文,那麼就不祇是昊、越有這種習俗。

  又蕪湖城隍廟建於昊赤烏二年,高齊慕容儼、梁武陵王祭祀城隍,都記載於史書,又不只是唐才這樣。

  宋以來城隍的祠廟遍及天下,有的賜予祠廟匾額,有的頒賜封爵,至於有的遷就傅會,各指認一人為神的姓名。

  按張九齡《祭洪州城隍文》說:‘城隍是守護神,是鄉土百姓的依靠。

  ’前代敬奉祭祀之意猶在。

  現在應該附祭於嶽瀆諸神之壇。”於是下令加以對爵名號。

  京都平、和州、滁州都封為王。

  其餘府為鑑察司民城隍威靈公,品秩為正二品。

  州為鑑察司民城隍靈佑侯,品秩為三品。

  縣為鑑察司民城隍顯佑伯,品秩為四品。

  服飾冠冕都有差別。

  命令文詞之臣撰寫制文頒賜。

  三年,詔令去除封號,只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又令各廟摒除其它神位。

  規定廟制,高度寬度比照官署廳堂。

  取木製造神主牌,毀塑像棄置水中,取其泥塗抹牆壁,描繪雲山風景。

  六年,中都城隍神主製成,派遣官員賜以香燭布帛安放。

  京城城隍既已在山川壇附饗,又在二十一年改建祠廟。

  不久因為從祀大祀殿,停止山川壇春祭。

  永樂年問,在都城以西建廟,稱為大威靈祠。

  嘉靖九年,停止山川壇從祀,每年在仲秋祭旗纛日,一併祭祀都城隍之神。

  凡是聖上生日及五月十一日神的生日,都派太常寺堂上官員行禮。

  國家有大的災難就祭告於廟。

  在王國的由藩王親自舉行祭祀,在各府州縣的由當地長官主持。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