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四十二

卷四十二原文

  ◎舆服二

  ○皇帝冕服 后妃冠服 皇太子亲王以下冠服

  皇帝冕服:洪武元年,学士陶安请制五冕。太祖曰:“此礼太繁。祭天地、宗庙,服衮冕。社稷等祀,服通天冠,绛纱袍。馀不用。”三年,更定正旦、冬至、圣节并服衮冕,祭社稷、先农、册拜,亦如之。十六年,定衮冕之制。冕,前圆后方,玄表纁里。前后各十二旒,旒五采,玉十二,珠五,采缫十有二就,就相去一寸。红丝组为缨,黈纩充耳,玉簪导。衮,玄衣黄裳,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织于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于裳。白罗大带,红里。蔽膝随裳色,绣龙、火、山文。玉革带,玉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白罗中单,黻领,青缘襈。黄袜黄舄,金饰。二十六年,更定衮冕十二章。冕版广一尺二寸,长二尺四寸。冠上有覆,玄表朱里,馀如旧制。圭长一尺二寸。衮,玄衣纁裳,十二章如旧制。中单以素纱为之。红罗蔽膝,上广一尺,下广二尺,长三尺,织火、龙、山三章。革带佩玉,长三尺三寸。大带素表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织成,纯玄质五百首。(凡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小绶三,色同大绶。间织三玉环。朱袜,赤舄。永乐三年定,冕冠以皂纱为之,上覆曰綖,桐板为质,衣之以绮,玄表朱里,前圆后方。以玉衡维冠,玉簪贯纽,纽与冠武(足前体下曰武,绥在冠之下,亦曰武。)并系缨处,皆饰以金。綖以左右垂黈纩充耳,(用黄玉。)系以玄紞,承以白玉瑱朱纮。馀如旧制。玉圭长一尺二寸,剡其上,刻山四,以象四镇之山,盖周镇圭之制,异于大圭不瑑者也。以黄绮约其下,别以囊韬之,金龙文。衮服十有二章。玄衣八章,日、月、龙在肩,星辰、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褾者袖端。襈者衣缘。)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前后不相属,共腰,有辟积,本色綼裼。裳侧有纯谓之綼,裳下有纯谓之裼,纯者缘也。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玉钩二。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璜相触有声。金钩二。有二小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大绶,六采(黄、白、赤、玄、缥、绿)纁质,三小绶,色同大绶。间施三玉环,龙文,皆织成。袜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纯,以黄饰舄首。

  嘉靖八年,谕阁臣张璁:“衮冕有革带,今何不用?”璁对曰:“按陈祥道《礼书》,古革带、大带,皆谓之鞶。革带以纛佩韨,然后加以大带,而笏搢于二带之间。夫革带前系韨,后系绶,左右系佩,自古冕弁恒用之。今惟不用革带,以至前后佩服皆无所系,遂附属裳要之间,失古制矣。”帝曰:“冕服祀天地,享祖宗,若阙革带,非齐明盛服之意。及观《会典》载蔽膝用罗,上织火、山、龙三章,并大带缘用锦,皆与今所服不合。卿可并革带系蔽膝、佩、绶之式,详考绘图以进。”又云:“衣裳分上下服,而今衣恒掩裳。裳制如帷,而今两幅。朕意衣但当与裳要下齐,而露裳之六章,何如?”已,又谕璁以变更祖制为疑。璁对曰:“臣考礼制,衣不掩裳,与圣意允合。夫衣六章,裳六章,义各有取,衣自不容掩裳。《大明集礼》及《会典》与古制不异。今衣八章,裳四章,故衣常掩裳,然于典籍无所准。内阁所藏图注,盖因官司织造,循习讹谬。今订正之,乃复祖制,非有变更。”帝意乃决。因复谕璁曰:“衣有六章,古以绘,今当以织。朕命织染局考国初冕服,日月各径五寸,当从之。裳六章,古用绣,亦当从之。古色用玄黄,取象天地。今裳用纁,于义无取,当从古。革带即束带,后当用玉,以佩绶系之于下。蔽膝随裳色,其绣上龙下火,可不用山。卿与内阁诸臣同考之。”于是杨一清等详议:“衮冕之服,自黄、虞以来,玄衣黄裳,为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其序自上而下,为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为裳之六章。自周以后浸,变其制,或八章,或九章,已戾于古矣。我太祖皇帝复定为十二章之制,司造之官仍习舛讹,非制作之初意。伏乞圣断不疑。”帝乃令择吉更正其制。冠以圆匡乌纱冒之,旒缀七采玉珠十二,青纩充耳,缀玉珠二,馀如旧制。玄衣黄裳,衣裳各六章。洪武间旧制,日月径五寸,裳前后连属如帷,六章用绣。蔽膝随裳色,罗为之,上绣龙一,下绣火三,系于革带,大带素表朱里,上缘以朱,下以绿。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中单及圭,俱如永乐间制。朱袜,赤舄,黄条缘玄缨结。

  皇帝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

  皇帝皮弁服:朔望视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外官朝觐、策士传胪皆服之。嘉靖以后,祭太岁山川诸神亦服之。其制自洪武二十六年定。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十二缝,每缝缀五采玉十二以为饰,玉簪导,红组缨。其服绛纱衣,蔽膝随衣色。白玉佩革带。玉钩苾,绯白大带。白袜,黑舄。永乐三年定,皮弁如旧制,惟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玉。圭长如冕服之圭,有脊,并双植文。绛纱袍,本色领褾襈裾。红裳,但不织章数。中单,红领褾襈裾。馀俱如冕服内制。

  皇帝武弁服:明初亲征遣将服之。嘉靖八年谕阁臣张璁云:“《会典》纪亲征、类祃之祭,皆具武弁服。不可不备。”璁对:《周礼》有韦弁,谓以韎韦为弁,又以为衣裳。国朝视古损益,有皮弁之制。今武弁当如皮弁,但皮弁以黑纱冒之,武弁当以绛纱冒之。”随具图以进。帝报曰:“览图有韠形,但无系处。冠制古象上尖,今皮弁则圆。朕惟上锐取其轻利,当如古制。又衣裳韠舄皆赤色,何谓?且佩绶俱无,于祭用之,可乎?”璁对:“自古服冕弁俱用革带,以前系韨,后系绶。韦弁之韠,正系于革带耳。武事尚威烈,故色纯用赤。”帝复报璁:“冠服、衣裳、韠舄俱如古制,增革带、佩绶及圭。”乃定制,弁上锐,色用赤,上十二缝,中缀五采玉,落落如星状。韎衣、韎裳、韎韐,俱赤色。佩、绶、革带,如常制。佩绶及韎韐,俱上系于革带。舄如裳色。玉圭视镇圭差小,剡上方下,有篆文曰“讨罪安民”。

  皇帝常服:洪武三年定,乌纱折角向上巾,盘领窄袖袍,束带间用金、琥珀、透犀。永乐三年更定,冠以乌纱冒之,折角向上,其后名翼善冠。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带用玉,靴以皮为之。先是,洪武二十四年,帝微行至神乐观,见有结网巾者。翼日,命取网巾,颁示十三布政使司,人无贵贱,皆裹网巾,于是天子亦常服网巾。又《会典》载皇太孙冠礼有云:“掌冠跪加网巾”,而皇帝、皇太子冠服,俱阙而不载。

  嘉靖七年,更定燕弁服。初,帝以燕居冠服,尚沿习俗,谕张璁考古帝王燕居法服之制。璁乃采《礼书》“玄端深衣”之文,图注以进。帝为参定其制,谕璁详议。璁言:“古者冕服之外,玄端深衣,其用最广。玄端自天子达于士,国家之命服也。深衣自天子达于庶人,圣贤之法服也。今以玄端加文饰,不易旧制,深衣易黄色,不离中衣,诚得帝王损益时中之道。”帝因谕礼部曰:“古玄端上下通用,今非古人比,虽燕居,宜辨等威。”因酌古制,更名曰“燕弁”,寓深宫独处、以燕安为戒之意。其制,冠匡如皮弁之制,冒以乌纱,分十有二瓣,各以金线压之,前饰五采玉云各一,后列四山,朱条为组缨,双玉簪。服如古玄端之制,色玄,边缘以青,两肩绣日月,前盘圆龙一,后盘方龙二,边加龙文八十一,领与两祛共龙文五九。衽同前后齐,共龙文四九。衬用深衣之制,色黄。袂圆祛方,下齐负绳及踝十二幅。素带,朱里青表,绿缘边,腰围饰以玉龙九。玄履,朱缘红缨黄结。白袜。

  皇后冠服:洪武三年定,受册、谒庙、朝会,服礼服。其冠圆匡,冒以翡翠,上饰九龙四凤,大花十二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十二钿。祎衣,深青绘翟,赤质,五色十二等。素纱中单,黻领,朱罗縠逯襈裾。蔽膝随衣色,以緅为领缘,用翟为章三等。大带随衣色,朱里纰其外,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纽约用青组。玉革带。青袜、青舄,以金饰。永乐三年定制,其冠饰翠龙九,金凤四,中一龙衔大珠一,上有翠盖,下垂珠结,馀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小珠花数如旧。三博鬓,饰以金龙、翠云,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十二,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环一对。皂罗额子一,描金龙文,用珠二十一。翟衣,深青,织翟文十有二等,间以小轮花。红领褾襈裾,织金云龙文。中单,玉色纱为之,红领褾襈裾,织黻文十三。蔽膝随衣色,织翟为章三等,间以小轮花四,以緅为领缘,织金云龙文。玉谷圭,长七寸,剡其上,瑑谷文,黄绮约其下,韬以黄囊,金龙文。玉革带,青绮鞓,描金云龙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大带,表里俱青红相半,末纯红,下垂织金云龙文,上朱缘,下绿缘,青绮副带一。绶五采,黄、赤、白、缥、绿,纁质,间施二玉环,皆织成。小绶三,色同大绶。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二、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饰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行则冲牙二滴与二璜相触有声;上有金钩,有小绶五采以副之,纁质,织成。青袜舄,饰以描金云龙,皂纯,每舄首加珠五颗。

  皇后常服:洪武三年定,双凤翊龙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翡翠。诸色团衫,金绣龙凤文,带用金玉。四年更定,龙凤珠翠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长裙,红褙子。冠制如特髻,上加龙凤饰,衣用织金龙凤文,加绣饰。永乐三年更定,冠用皂縠,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珠。翠凤二,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珠翠穰花鬓二,珠翠云二十一,翠口圈一。金宝钿花九,饰以珠。金凤二,口衔珠结。三博鬓,饰以鸾凤。金宝钿二十四,边垂珠滴。金簪二。珊瑚凤冠觜一副。大衫霞帔,衫黄,霞帔深青,织金云霞龙文,或绣或铺翠圈金,饰以珠玉坠子,瑑龙文。四衤癸袄子,(即褙子。)深青,金绣团龙文。鞠衣红色,前后织金云龙文,或绣或铺翠圈金,饰以珠。大带红线罗为之,有缘,馀或青或绿,各随鞠衣色。缘襈袄子,黄色,红领褾襈裾,皆织金采色云龙文。缘襈裙,红色,绿缘襈,织金采色云龙文。玉带,如翟衣内制,第减金事件一。玉花采结绶,以红绿线罗为结,玉绶花一,瑑云龙文。绶带玉坠珠六,金垂头花瓣四,小金叶六。红线罗系带一。白玉云样玎榼二,如佩制,有金钩,金如意云盖一,下悬红组五贯,金方心云板一,俱鈒云龙文,衬以红绮,下垂金长头花四,中小金钟一,末缀白玉云朵五。青袜舄,与翟衣内制同。

  皇妃、皇嫔及内命妇冠服:洪武三年定,皇妃受册、助祭、朝会礼服。冠饰九翚、四凤花钗九树,小花数如之。两博鬓九钿。翟衣,青质绣翟,编次于衣及裳,重为九等。青纱中单,黻领,朱縠逯襈裾。蔽膝随裳色,加文绣重雉,为章二等,以緅为领缘。大带随衣色。玉革带。青袜舄、佩绶。常服:鸾凤冠,首饰、钏镯用金玉、珠宝、翠。诸色团衫,金绣鸾凤,不用黄。带用金、玉、犀。又定山松特髻,假鬓花钿,或花钗凤冠。真红大袖衣,霞帔,红罗裙,褙子,衣用织金及绣凤文。永乐三年更定,礼服:九翟冠二,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饰大珠翟二,小珠翟三,翠翟四,皆口衔珠滴。冠中宝珠一座,翠顶云一座,其珠牡丹、翠穰花鬓之属,俱如双凤翊龙冠制,第减翠云十。又翠牡丹花、穰花各二,面花四,梅花环四,珠环各二。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俱同中宫,第织金绣瑑,俱云霞凤文,不用云龙文。

  九嫔冠服:嘉靖十年始定,冠用九翟,次皇妃之凤。大衫、鞠衣,如皇妃制。圭用次玉谷文。

  内命妇冠服,洪武五年定,三品以上花钗、翟衣,四品、五品山松特髻,大衫为礼服。贵人视三品,以皇妃燕居冠及大衫、霞帔为礼服,以珠翠庆云冠,鞠衣、褙子、缘襈袄裙为常服。

  宫人冠服,制与宋同。紫色,团领,窄袖,遍刺折枝小葵花,以金圈之,珠络缝金带红裙。弓样鞋,上刺小金花。乌纱帽,饰以花,帽额缀团珠。结珠鬓梳。垂珠耳饰。

  皇太子冠服:陪祀天地、社稷、宗庙及大朝会、受册、纳妃则服衮冕。洪武二十六年定,衮冕九章,冕九旒,旒九玉,金簪导,红组缨,两玉瑱。圭长九寸五分。玄衣纁裳,衣五章,织山、龙、华虫、宗彝、火;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白纱中单,黻领。蔽膝随裳色,织火、山二章。革带,金钩苾,玉佩。绶五采(赤、白、玄、缥、绿)织成,纯赤质,三百三十首。小绶三,色同。间织三玉环。大带,白表朱里,上缘以红,下缘以绿。白袜,赤舄。永乐三年定,冕冠,玄表朱里,前圆后方,前后各九旒。每旒五采缫九就,贯五采玉九,赤、白、青、黄、黑相次。玉衡金簪,玄紞垂青纩充耳,(用青玉。)承以白玉瑱,朱纮缨。玉圭长九寸五分,以锦约其下,并韬。衮服九章,玄衣五章,龙在肩,山在背,火、华虫、宗彝在袖,(每袖各三。)皆织成。本色领褾襈裾。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各二,前三幅,后四幅,不相属,共腰,有襞积,本色綼裼。中单以素纱为之,青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裳色,四章,织藻、粉米、黼、黻。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上玉钩二。玉佩二,各用玉珩一、瑀一、琚一、冲牙一、璜二;瑀下垂玉花一、玉滴二。瑑云龙文,描金。自珩而下,系组五,贯以玉珠。上有金钩。小绶四采(赤、白、缥、绿)以副之,纁质。大带,素表朱里,在腰及垂,皆有綼,上綼以朱,下綼以绿。纽约用青组。大绶四采,(赤、白、缥、绿。)纁质。小绶三采。间施二玉环,龙文,皆织成。袜舄皆赤色,舄用黑絇纯,黑饰舄首。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外国朝贡、朝觐,则服皮弁。永乐三年定,皮弁,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并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玉圭,如冕服内制。绛纱袍,本色领褾襈裾。红裳,如冕服内裳制,但不织章数。中单以素纱为之,如深衣制。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裳色,本色缘,有紃,施于缝中;其上玉钩二,玉佩如冕服内制,但无云龙文;有小绶四采以副之。大带、大绶、袜舄赤色,皆如冕服内制。其常服,洪武元年定,乌纱折上巾。永乐三年定,冠乌纱折角向上巾,(亦名翼善冠,亲王、郡王及世子俱同。)袍赤,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一。玉带、靴,以皮为之。

  皇太子妃冠服:洪武三年定,礼服与皇妃同。永乐三年更定,九翚四凤冠,漆竹丝为匡,冒以翡翠,上饰翠翚九、金凤四,皆口衔珠滴。珠翠云四十片,大珠花九树,小珠花数如之。双博鬓,饰以鸾凤,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饰珠宝钿花九,翠钿如其数。托里金口圈一副。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环一对。珠皂罗额子一,描金凤文,用珠二十一。翟衣,青质,织翟文九等,间以小轮花。红领褾襈裾,织金云龙文。中单玉色纱为之。红领褾襈裾,领织黻文十一。蔽膝随衣色,织翟为章二等,间以小轮花三,以緅为领缘,织金云凤文。其玉圭、带绶、玉佩、袜舄之制,俱同皇妃。洪武三年又定常服。犀冠,刻以花凤。首饰、钏镯、衫带俱同皇妃。四年定,冠亦与皇妃同。永乐三年定燕居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宝珠一座,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后珠牡丹二,花八蕊,翠叶三十六。珠翠穰花鬓二。珠翠云十六片。翠口圈一副。金宝钿花九,上饰珠九。金凤一对,口衔珠结。双博鬓,饰以鸾凤。金宝钿十八,边垂珠滴。金簪一对。珊瑚凤冠觜一副。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俱同皇妃。

  亲王冠服: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觐服皮弁。洪武二十六年定,冕服俱如东宫,第冕旒用五采,玉圭长九寸二分五厘,青衣纁裳。永乐三年又定冕服、皮弁制,俱与东宫同,其常服亦与东宫同。

  嘉靖七年,谕礼部:“朕仿古玄端,自为燕弁冠服,更制忠静冠服,锡于有位,而宗室诸王制犹未备。今酌燕弁及忠静冠之制,复为式具图,命曰保和冠服。自郡王长子以上,其式已明。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仪宾及馀官不许概服。夫忠静冠服之异式,尊贤之等也。保和冠服之异式,亲亲之杀也。等杀既明,庶几乎礼之所保,保斯和,和斯安,此锡名之义也。其以图说颁示诸王府,如敕遵行。”保和冠制,以燕弁为准,用九衤取,去簪与五玉,后山一扇,分画为四。服,青质青缘,前后方龙补,身用素地,边用云。衬用深衣,玉色。带青表绿里绿缘。履用皂绿结,白袜。

  亲王妃冠服:受册、助祭、朝会服礼服。洪武三年定九翚四凤冠。永乐三年又定九翟冠,制同皇妃。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同东宫妃,第金事件减一,玉绶花,瑑宝相花文。

  公主冠服,与亲王妃同,惟不用圭。

  亲王世子冠服:圣节、千秋节并正旦、冬至、进贺表笺及父王生日诸节庆贺,皆服衮冕。洪武二十六年定,衮冕七章,冕三采玉珠,七旒。圭长九寸。青衣三章,织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织藻、粉米、黼、黻。素纱中单,青领襈,赤韨。革带,佩白玉,玄组绶。绶紫质,用三采(紫、黄、赤)织成,间织三白玉环。白袜,赤舄。永乐三年更定,冕冠前后各八旒,每旒五采缫八就,贯三采玉珠八,赤、白、青色相次。玉圭长九寸。青衣三章,火在肩,华虫、宗彝在两袖,皆织成。本色领褾袜裾。其纁裳、玉佩、带、绶之制,俱与亲王同,第领织黻文减二。皮弁用乌纱冒之,前后各八缝,每缝缀三采玉八,馀制如亲王。其圭佩、带绶、袜舄如冕服内制。常服亦与亲王同。嘉靖七年定保和冠服,以燕弁为准,用八衤取,去簪玉,后山以一扇分画为四,服与亲王同。

  世子妃冠服:永乐三年定,与亲王妃同,惟冠用七翟。

  郡王冠服:永乐三年定,冕冠前后各七旒,每旒五采缫七就,贯三采玉珠七。圭长九寸。青衣三章,粉米在肩,藻、宗彝在两袖,皆织成。纁裳二章,织黼、黻各二。中单,领织黻文七,馀与亲王世子同。皮弁,前后各七缝,每缝缀三采玉七,馀与亲王世子同。其圭佩、带绶、袜舄如冕服内制。常服亦与亲王世子同。嘉靖七年定保和冠服,冠用七衤取,服与亲王世子同。

  郡王妃冠服:永乐三年定,冠用七翟,与亲王世子妃同。其大衫、霞帔、燕居佩服之饰,俱同亲王妃,第绣云霞翟文,不用盘凤文。

  郡王长子朝服:七梁冠,大红素罗衣,白素纱中单,大红素罗裳及蔽膝,大红素罗白素纱二色大带,玉朝带,丹矾红花锦,锦鸡绶,玉佩,象笏,白绢袜,皂皮云头履鞋。公服:皂绉纱幞头,大红素纻丝衣,玉革带。常服:乌纱帽,大红纻丝织金狮子开衤癸,圆领,玉束带,皂皮铜线靴。其保和冠,如忠静之制,用五衤取;服与郡王同,补子用织金方龙。

  郡主冠服:永乐三年定,与郡王妃同。惟不用圭,减四珠环一对。

  郡王长子夫人冠服:珠翠五翟冠,大红纻丝大衫,深青纻丝金绣翟褙子,青罗金绣翟霞帔,金坠头。

  镇国将军冠服,与郡王长子同。镇国将军夫人冠服,与郡王长子夫人同。辅国将军冠服,与镇国将军同,惟冠六梁,带用犀。辅国将军夫人冠服,与镇国将军夫人同,惟冠用四翟,抹金银坠头。奉国将军冠服,与辅国将军同,惟冠五梁,带用金鈒花,常服大红织金虎豹。奉国将军淑人冠服,与辅国将军夫人同,惟褙子、霞帔,金绣孔雀文。镇国中尉冠服,与奉国将军同,惟冠四梁,带用素金,佩用药玉。镇国中尉恭人冠服,与奉国将军淑人同。辅国中尉冠服,与镇国中尉同,惟冠三梁,带用银鈒花,绶用盘雕,公服用深青素罗,常服红织金熊罴。辅国中尉宜人冠服,与镇国中尉恭人同,惟冠用三翟,褙子、霞帔,金绣鸳鸯文,银坠头。奉国中尉冠服,与辅国中尉同,惟冠二梁,带用素银,绶用练鹊,幞头黑漆,常服红织金彪。奉国中尉安人冠服,与辅国中尉宜人同,惟大衫用丹矾红,褙子、霞帔金绣练鹊文。

  县主冠服:珠翠五翟冠,大红纻丝大衫,深青纻丝金绣孔雀褙子,青罗金绣孔雀霞帔,抹金银坠头。郡君冠服,与县主同,惟冠用四翟,褙子、霞帔金绣鸳鸯文。县君冠服,与郡君同,惟冠用三翟。乡君冠服,与县君同,惟大衫用丹矾红,褙子、霞帔金绣练鹊文。

卷四十二譯文

  皇帝的冕服。

  洪武元年,學士陶安請求制定五種冕服。

  太祖說:“這種禮太繁瑣。

  祭祀天地、宗廟,穿戴袞冕服。

  社稷等祭祀,戴通天帽,絳色的紗袍。

  其餘的不用。”三年,改變制定正旦、冬至、皇帝生日,都穿袞冕服.祭祀社稷神、先農、冊封拜授,也如同這樣。

  十六年,制定袞冕服的儀制。

  冕,前面圓形後面方形,表面玄色裡面淺絳色。

  前後各懸十二條玉串,每條玉串有五彩珠玉十二顆,五彩絲繩十二匝,每匝間相離一寸。

  紅絲組帶作為系冠的帶子,黃綿小球掛在冠兩旁,下垂至耳,玉簪作導。

  袞,是玄上衣黃下裳,十二圖紋,日、月、星辰、山、龍、雉六種織在衣上,繡虎或雌及、藻、火、粉米、黼、黻六種圖紋繡在下裳。

  白色綾羅大帶,紅色的裹子。

  蔽膝隨同下裳的顏色,鏽有龍、火、山的圖紋。

  嵌玉製革帶,玉佩。

  大,的絲帶有六種顏色,赤、黃、黑、白、青白、綠,小絲帶三條,顏色如同大的絲帶。

  間雜安放三個玉環。

  白色的綾羅裹衣,黑色與青色相問的衣領,青色的邊緣飾。

  黃襪、黃鞋,用金裝飾。

  二十六年,更改制定,袞冕十二種圖紋。

  冕帽版寬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

  冠帽上有覆蓋物,玄色表面紅色裹層,其餘的如同舊有制度。

  圭玉長一尺二寸。

  袞衣,是玄色上衣淺絳色下裳,十二種圖紋如同舊時的制度。

  裡衣用素紗製作。

  紅色綾羅作蔽膝,上面寬一尺,下面寬二尺,長三尺,織上火、龍、山三種圖紋。

  皮製束衣帶佩玉,長三尺三寸。

  大帶白色表面紅色裡層,兩邊用綠飾,上面用紅色錦,下面用綠色錦。

  大的綬帶,六種色彩黃、白、赤、玄、縲、綠編織而成,純黑質地五百首。

  凡是合成單紡為一線系,四係為一扶,五扶為一首。

  小綬帶三條,顏色如同大綬帶。

  間隔織上三玉環。

  紅色襪,赤色鞋。

  永樂三年制定,冕冠用皂紗製做,上面覆蓋的叫艇,桐木板為底子,用彩色絲織品包裹,玄色表面紅色裡層,前面圓後面方。

  用玉衡維繫冠,玉簪貫穿冠紐,紐與冠武足的前體下面叫武,繩茁冠帽下也叫武。

  並繫上冠帶處,都用金裝飾。

  艇用左右垂掛黃色小綿球裝飾耳旁,用黃玉製作。

  用系塞耳玉的絲帶繫著,用白玉填硃紅色禮帽帶承接。

  餘下的如同舊有形制。

  玉圭長一尺二寸,上面削去,刻山四座,來象徵四鎮的山,大概是周代鎮圭的儀制,不同於不雕敘的大圭。

  用黃色絲織品縛住它的下面,另外用袋裝盛它,金龍紋飾。

  袞服十二種圖紋。

  玄衣八種圖紋,日、月、龍在肩上,星辰、山在背部,火、雉、繡虎與雌在衣袖上,每袖各三圖。

  都編織成本色衣領袖口緣飾前後襟。

  標是衣袖埠。

  撰是衣服的緣飾。

  縹裳四種圖紋,織上藻、粉米、黼、黻各自兩個圖紋,前面三幅,後邊四幅,前後不相連,環腰,有褶子,本色綽裼。

  下裳側邊有鑲邊稱作緯,下裳下邊有鑲邊稱作裼,純即是鑲邊。

  裡衣用素紗做成。

  青色領子袖端綠飾前後襟,衣領織有黑白斧形花紋十三種。

  蔽膝隨同下裳顏色,四種圖紋,織以藻、粉米、黼、黻各兩個圖案。

  本色邊緣,有絲線編織成的圖形細帶,放置在衣縫中。

  玉鉤二塊。

  玉佩二塊、各自用玉珩一塊、璃一塊、琚二塊、衝牙一塊、璜二塊;璃下垂掛玉花一朵、玉滴二個;球上裝飾雲龍圖紋嵌上金線。

  從珩以下系組帶五條,用玉珠貫穿。

  行走時就衝牙、二玉滴與璜相碰觸發出聲音。

  金鉤兩個。

  有兩條小綬帶,六種色彩黃、白、赤、玄、縹、綠淺絳色質地,大的綬帶六種色彩黃、白、赤、玄、縹、綠淺絳色質地,三條小綬帶顏色如同大綬帶。

  問雜安放三個玉環,龍形圖紋,都編織而成。

  襪鞋都是赤色,鞋採用黑絢鑲邊,用黃色修飾鞋的前部。

  嘉靖八年訓諭閣臣張璁:“袞冕服有革制帶,如今為何不用?”張璁回答說:“按照陳祥道的《禮書》,古代的革帶、大帶,都稱為擊。

  革帶用以系佩玉和祓,然後加上大帶,而朝板插在兩帶之間。

  革帶前邊繫上祓,後邊繫上綬帶,左右繫上玉佩,自古以來冕弁常用它。

  如今惟有不使用革帶,以至於前後玉佩服飾都沒有拴系的地方,於是附屬於裳腰之間,失去古時禮制了。”皇帝說:“冕服祭祀天地,供奉祖宗,如果缺少革帶,便不符合粢盛潔淨,服飾整齊的意圖。

  至閱覽《會典》記載衣前蔽膝採用綾羅,上面編織火、山、龍三種圖飾,並且大帶用錦綠邊飾,都與今天所穿的不相合。

  您可以合併革帶系以蔽膝、玉佩、綬帶的樣式,詳細考察繪圖進呈。”又說:“衣裳分上下服飾,而如今上衣常常掩住下裳。

  下裳製作如同帷幕,而如今是兩幅。

  朕的意思是上衣只應與下裳腰下端對齊,而露出下裳的六種圖紋,怎麼樣?”隨後又訓諭張璁因改變祖宗之製表示懷疑0張璁回答說:“臣考查禮制,上衣不遮掩下裳,與聖上意圖相符合。

  上衣六種圖飾,下裳六種圖飾,意義各有所取,上衣自應不容許蓋住下裳。

  《大明集禮》以及《會典》與古代的制度沒有不同。

  如今上衣八種圖紋,下裳四種圖紋,因而上衣常常掩蓋下裳,可是對於典籍沒有依據的標準。

  內閣所收藏的圖注,大致都由主管官吏編織製造,沿襲謬誤。

  現在訂正它,才是恢復祖宗制度,並不是有什麼變更。”皇帝的主意於是定下來。

  因而又訓諭張璁說:“上衣有六種圖紋,古代繪製而成,如今應當編織。

  朕命令織染局查考開國初期的禮冠服飾,日、月圖紋各直徑五寸,應當依從。

  下裳六種圖紋,古代使用繡,也應當依從。

  古代顏色用玄黃,取象於天地。

  如今下裳用淺絳色,於意義沒有可取之處,應當依從古制。

  革帶就是束帶,後應當使用玉,把佩綬系在下面。

  蔽膝隨同下裳的顏色,它的繡圖上面是龍下面是火,可以不採用山。

  你與內閣各大臣一同考察。”於是楊一清等詳細討論:“袞衣禮冠等服飾,自從黃帝、虞帝以來,玄色上衣黃色下裳,製作十二種圖紋。

  日、月、星辰、山、龍、雉,它們的順序從上而下,作為上衣的六種圖紋;虎或雌、藻、火、粉米、黼、黻,它們的順序從下而上,作為下裳的六種圖紋。

  從周以後漸漸改變它的形制,有的八種圖紋,有的九種圖紋,已經違背了古制。

  我太祖皇帝又定成十二種圖紋的體制,負責製造的官員仍然沿襲錯亂做法,並非規定製度的最初意圖。

  懇求聖上明斷不要懷疑。”皇帝於是下令選擇吉日更正服飾的體制。

  禮冠用圓匡烏紗覆蓋,前後懸掛七彩玉珠十二串,青色綿球掛在兩旁,下垂至耳,下綴玉珠兩顆,其餘的如同以前樣式。

  玄色上衣黃色下裳,上衣下裳各六種圖紋。

  洪武年問舊樣式,日、月圖案直徑五寸,下裳前後連綴如同帷幕,六種圖紋用刺繡。

  蔽膝隨同下裳顏色,用綾羅製作,上面繡一條龍,下面鏽三團火,繫於革帶。

  大帶白色表面紅色襄層,上面綠邊用紅色,下面綠邊用綠色。

  革帶前邊用玉,後面無玉,用佩印絲巾拴系而遮住。

  裹衣連同圭玉,都如同永樂年問形制。

  硃色襪,赤紅鞋,黃絲帶綠飾玄色纓結。

  皇帝的通天冠服。

  洪武元年制定,天子祭祀天地與祖先,審察祭祀用的牲畜,皇太子各王冠禮婚禮、醮祭齋戒就戴通天冠、穿絳色紗袍。

  禮冠加上金博山形,附金蟬十二個於冠前,頭上施加珠翠,黑色裹發巾,編織的纓帶,用玉簪作導。

  絳色紗袍,上衣下裳相連的衣服。

  白紗內衣,皂色領口袖端衣邊緣飾。

  絳紗蔽膝,白色大帶,方心曲領。

  白色襪,赤色鞋。

  它的革帶、佩物綬帶,與袞服相同。

  皇帝皮弁服。

  朔日、望日臨朝聽政、下發詔命、入廟焚香、進獻章表、四方蠻夷入朝進貢、地方官員朝拜皇帝、策封士子殿試揭曉唱名,都穿戴皮弁服。

  嘉靖以後,祭祀太歲山川眾神,也都穿戴皮弁服。

  這種形制從洪武二十六年制定。

  皮弁用烏紗覆蓋,前後各十二縫,每縫連綴五彩玉十二片作為裝飾,玉簪引導,紅色的編絲纓帶。

  衣服為絳紗衣,蔽膝隨同衣服的顏色。

  白玉佩革帶。

  玉鉤叉角矧乒白大帶。

  白色襪,黑色鞋。

  丞樂三年規定,皮弁如同舊時樣式,只有縫以及冠上結帶和穿簪系冠纓的地方,都用金玉裝飾。

  玉圭長如同禮冠服飾的圭玉,有脊背和雙鵰刻的花紋。

  絳色紗袍,本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

  紅色下裳,但不編織圖紋。

  服飾裹衣,紅衣領袖端綠飾衣襟。

  其餘的都如冕服制度。

  皇帝武弁服。

  明代初年,皇帝親自征討派遣將領時穿。

  嘉靖八年,告諭閣臣張璁說:“《會典》記載皇帝親自征伐、類祭與褐祭,都穿戴武弁服。

  不能不準備。”張璁回答說:“《周禮》有韋弁,認為用赤黃色熟皮製成皮弁,又用它做成衣裳。

  本朝比照古代形制減損增加,有皮弁的禮制。

  如今武弁服應當如同皮弁服,可是皮弁用黑紗覆蓋,武弁服應當用絳色紗覆蓋。”隨同準備好圖形進呈。

  皇帝批覆說:“看圖有皮製蔽膝的圖形,但役有拴系之處。

  冠的樣式古代影象上面尖,現今皮弁則是圓的。

  朕想上面尖銳取它的輕捷便利,應當如同古時樣式。

  又衣裳衣前皮蔽腺、鞋都是赤色,是什麼意思呢?況且佩飾和綬帶都沒有,在祭祀時穿它,可以嗎?”張璁回答說:“從古服冕弁都使用革帶,在前面繫上蔽膝的帶子,後面繫上綬帶。

  韋弁的皮製蔽膝,正系在革帶上。

  戰爭之事崇尚威武,因此顏色純粹使用赤紅。”皇帝又回覆張璁:“禮冠服飾、衣裳、蔽膝、木底鞋都如同古代樣式,增加革帶,佩帶綬帶以及圭玉。”於是定下制度,皮弁上面尖,顏色用赤紅,上面十二縫,中間連綴五彩玉,落落如同星辰形狀。

  熟皮上衣、熟皮下裳、熟皮蔽膝,都是赤紅色。

  佩帶、綬帶、革帶,如同往常樣式。

  佩帶綬帶以及熟皮蔽膝,都在上面拴系在革帶上。

  木底鞋如同下裳顏色。

  玉圭比鎮圭稍小,上部削尖下方,刻有篆文是“討伐罪孽安定庶民”。

  皇帝平常的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烏紗折角向上巾,圓盤形衣領,窄袖袍,束帶閒雜用金、琥珀、透犀。

  永樂三年重新制定,冠用烏紗覆蓋,折角向上,此後名叫翼善冠。

  黃袍,圓盤形衣領,窄小衣袖,前後以及兩肩各織上金色盤龍一條。

  衣帶用玉,靴用皮做成。

  在此以前,洪武二十四年,皇帝微服巡行到神樂觀,看見有結織網巾的人。

  第二天,命令取來綱巾,頒佈告示十三布政使司,人人不分貴賤,都裹上網巾,於是天子也常常裹上網巾。

  又因《會典》記載皇太孫冠禮上說,“掌冠跪加網巾”,而皇帝、皇太子禮冠服飾,都闕失不記載。

  嘉靖七年改定平常居處穿的燕弁服。

  當初,皇帝因為閒居禮冠服飾,仍然沿用習俗,:便訓諭張璁考查古代帝王退朝閒居法定服飾的樣式。

  張璁於是採用《禮書》“玄端深衣”的記載,繪圖註釋進呈。

  皇帝為此參考制定它的樣式,訓諭張璁詳細討論。

  張璁說:“古代冕服以外,玄色禮服上衣下裳相連之衣,它的用途最廣。

  玄色禮服從天子到士人,是國家按等級所制定的服飾,上衣下裳相連綴的深衣從天子到百姓,是聖明賢德之人的法定服飾。

  現在用玄色禮服加以圖紋修飾。

  不改變舊時樣式,上農下裳連綴的深衣改成黃色,不拋棄內衣,實在深得帝王增加減損合時的道理。”皇帝於是訓諭禮部說:“古代玄色禮服上下通用,現在不能與古人相比,即使平常閒居,也應分辨等級威嚴。”於是斟酌古代樣式,改名為“燕弁”,寄寓深宮獨處的深意,用安寧太平警戒之意。

  那時的形制,冠帽框式如皮弁的儀制,用烏紗覆蓋,分為十二瓣,各自用金線壓住,前面裝飾五彩玉雲各一朵,後邊排列四座山的圖形,紅色絲帶作為系冠的絲帶,雙玉簪。

  服飾如同古代玄色禮服的樣式,顏色玄色,邊緣用青色,兩肩鏽上日月,前面盤圓龍一條,後面盤方龍兩條,邊上加上龍形圖紋八十一處,衣領與兩個袖口共有龍形圖紋五十九處。

  衣襟同前後相齊,共有龍形圖紋四十九處。

  襯裡用上衣下裳連綴的樣式,顏色是黃色。

  衣袖圓袖口方形,下衣底邊背縫上下相當直到腳踝十二幅。

  白色帶,紅色襯裡青色表層,綠色綠邊,腰部飾以九條玉龍。

  玄鞋,紅邊緣紅絲帶黃結。

  白色襪。

  皇后的禮冠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接受冊封、拜謁祖廟、朝見天子,穿戴禮服。

  皇后的禮冠,圓框用翡翠覆蓋,上面裝飾九龍四鳳,十二株大花,小花數目相同。

  兩鬢寬大,十二金鈿。

  繪有野鸚圖紋的皇后祭服稱裨衣,深青色繪有野雞圖紋裝飾,紅色質地,五色十二等。

  白紗裡衣,青黑相間的衣領,硃紅色綾羅縐紋紗衣領袖端衣邊緣飾。

  蔽膝隨同上衣的顏色,用青赤色作為領口的綠飾,用野雞圖紋裝飾作為圖紋三等。

  大帶隨同上衣顏色,硃紅裡鑲飾緣邊,上面用硃紅錦緞,下面用綠色錦,紐結用青絲帶。

  玉製革帶。

  青色襪子、青色的木底鞋,用金修飾。

  永樂三年規定製度,禮冠用九條翠龍,四隻金鳳裝飾,中間一龍銜著一顆大珠,上面有翠蓋,下邊垂掛珠飾的組結,餘下的都口中銜著珠滴,珍珠翡翠雲彩四十片。

  大珠花、小珠花數目如同以前。

  三個博鬢,用金龍、翠雲裝飾,都垂掛著珠滴。

  翠口圈一副,上面裝飾著珠寶、鈿花十二朵,翠鈿與此數相同。

  冠襯裡金口圈一副。

  珍珠翡翠面花五樣。

  珍珠環一對。

  黑色絲織無頂頭巾一張,嵌有金線的龍紋,使用二十一顆珍珠。

  野雞圖紋裝飾的翟衣,深青色,織上野雞圖紋十二等,間雜周小輪花。

  紅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織上金色雲龍紋理。

  裡衣,用玉色紗做成,紅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織上青黑相間的圖紋十三樣。

  蔽膝隨同衣服的顏色,編織野雞作為圖紋三等,問雜用四朵小輪花,用青赤色作為衣領緣邊,織上金色雲龍紋理。

  玉穀圭,長七寸,下面大上面小,雕琢谷的圖紋,黃色絲織物束在它的下面,收斂在黃色袋囊裹,金龍紋理。

  玉製革帶,青綺腰帶,嵌上金線雲龍圖紋,玉器十件,金器四件。

  大的束帶,表面裡面都是青色紅色各半,尾端純紅色。

  下面懸垂織金雲龍圖紋,上邊是紅色綠邊,下邊是綠色綠邊,青色絲織輔助的束帶一條。

  綬帶為五彩色,黃、赤、白、縹、綠,淺絳質地,間雜施設二玉環,都編織而成。

  小綬帶三條,色彩如同大綬帶。

  玉佩二塊,各自使用玉珩一塊、踽一塊、琚二塊、衝牙一塊、玉璜二塊,璃下垂玉花一塊、滴玉二塊;雕飾雲龍紋理嵌上金線,從珩以下,繫上絲帶五條,用珠玉貫穿,行走時衝牙二滴玉與二璜相碰撞發出聲音;上面有金鉤,有小綬帶五彩來作陪襯,淺絳色質地,編織而成。

  青色鞋襪,用嵌金線的雲龍修飾,黑邊,每隻木底鞋首端加珍珠五顆。

  皇后的平常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雙鳳翊龍冠,首飾、金釧手鐲用金玉、珠寶、翡翠製成。

  各色團衫,用金繡上龍鳳圖紋,束帶用金玉。

  四年重新制定,龍鳳珍珠翡翠冠,真紅大袖衣霞帔,紅色綾羅長裙,紅色褙子。

  冠的樣式如高聳的髮髻,上面加上龍鳳裝飾,衣服用織金的龍鳳圖紋,加刺繡裝飾。

  丞樂三年重新制定,冠用黑色縐紗,附上博山形翡翠裝飾,上面用一條金龍圖紋裝飾,輔以珍珠。

  兩隻翠鳳圖紋,都口銜滴珠。

  前後兩枝珠玉牡丹,八蕊花,三十六片翠葉。

  珍珠翡翠穰花鬢二個,珍珠翡翠雲二十一片,翡翠口圈一個,金色實鈿花九朵,用珍珠裝飾。

  二隻僉鳳,口銜珍珠束結。

  三處博山形鬢髮,用鸞鳳修飾。

  金色實鈿二十四枝,兩邊垂掛滴珠,金簪二枝。

  珊瑚鳳冠嘴一副。

  大衫霞帔服飾,衫為黃色,披飾深青色,編織成金色雲龍紋理,有的刺繡有的鋪成翠圈金,用珠玉墜子裝飾,雕刻上龍的圖紋。

  四衣衩襖子,就是上褙衣。

  深青色,用金線鏽成團龍的圖紋。

  鞠衣是紅色,前後編織金色雲龍圖紋,有的刺繡有的鋪成翠圈金,用珍珠裝飾。

  大帶用紅線綾羅做成,有綠邊,餘下的有青色有綠色,各自隨同鞠衣的顏色。

  綠飾的夾襖,黃色,紅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都織上金線的彩色雲龍圖紋。

  綠邊修飾裙,紅色,綠色綠飾,織上金線的彩色雲龍圖紋。

  玉帶,如同野鸚羽紋裝飾的襄衣的樣式,只是各減去金器一件。

  玉花彩帶結成綬帶,用紅綠線綾羅為帶結,寅玉綬花一個,雕飾雲龍圖紋,綬帶玉墜寶珠六個,金垂頭花瓣四個,小金葉六片。

  紅線綾羅繫帶一條。

  白玉雲樣的玎璀首飾兩樣,如同玉佩的形制,有金鉤,金如意雲蓋一個,下面懸掛紅絲帶五貫,金方心雲板一塊,都嵌飾雲龍圖紋,用紅色有紋彩的絲織物作襯,下面垂掛金長頭花四個,中間有小金鐘一個,末端連綴白玉雲朵五片。

  青色襪和木底鞋,與野雞羽紋裝飾的裹衣樣式相同。

  皇帝妃子、皇帝女嬪以及朝內受封號婦人的禮冠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皇帝妃子接受冊封、輔助祭祀、朝見皇帝的禮服。

  禮冠上裝飾九枝山雉羽毛、四鳳花釵九株,小花的數目相同。

  兩博鬢九鈿。

  野鸚裝飾的衣服,青色質地矮上野雞圖紋,編織在上衣及下裳上,重新馬九等。

  青紗內衣,青黑相間的衣領,,紅縐紋袖端衣邊緣飾。

  蔽膝與下裳的顏色相同,加上紋繡重疊野雉的圖紋,為圖紋兩等,用青赤色帛綠衣領邊。

  大帶與衣裳顏色相同。

  玉製革帶。

  青色襪木製底鞋,青色佩綬帶。

  平時的服飾,鸞鳳冠,首飾、臂釧手鐲採用金玉、珠寶、翡翠。

  各色的團衫,用金線繡鸞鳥鳳凰,不用黃色。

  衣帶用金、玉、犀牛角。

  又制定,山松高聳的髻,假黌花嵌金首飾,或者花樣頭釵鳳凰冠。

  真紅大袖衣,霞帔,紅色的羅裙,半臂上衣,衣服用金線編織以及繡上的鳳形圖紋。

  丞樂三年改定,禮服,九翟冠兩頂,用黑色縐紗製作,附上博山形翡翠,用大珠雉羽二樣裝飾,小珠雉羽三樣,翡翠雉羽四樣,都口銜著珠滴。

  冠中一座實珠,一座翡翠頂雲,它的珠玉牡丹、翡翠穰花鬢之類,都如同雙鳳翊龍冠的形制,依次減翡翠雲十片。

  又翡翠牡丹花、穰花各兩樣,面花四樣,梅花環四樣,珍珠玉環各兩樣。

  其大衫、霞帔、閒居的佩飾服飾,都如同中宮皇后,依次用金織編雕飾,都是雲霞鳳凰圖紋,不用雲龍圖紋。

  宮中女官九嬪的禮冠服飾。

  嘉靖十年才制定,冠用九雉羽裝飾,次於皇帝妃子的鳳冠。

  大衫、鞠衣,如同皇妃樣式,圭用稍次的玉殼圖紋。

  宮內受封命婦的禮冠服飾。

  洪武五年制定,三品官以上花紋頭釵、雉羽裝飾衣服,四品、五品山松高聳的髮髻,大衫作為禮服。

  貴人比照三品官,用皇妃閒居冠服以及大衫、霞帔作為禮服,用珍珠翡翠慶雲冠,鞠衣、褙子、綠邊袖端襖子衣裙作為平常服飾。

  宮女的禮冠服飾,形制與宋代相同。

  紫色,圓形衣領,窄袖,全部刺繡折枝的小葵花,用金線環繞,綴珍珠或網路縫織金帶紅裙。

  像弓形的鞋,上面刺繡小金花。

  烏紗帽,用花裝飾,帽前額點綴圓珠。

  結有珠玉的鬢梳。

  垂掛珍珠的耳上裝飾。

  皇太子冠服。

  陪同祭祀天地、社稷、祖宗之廟以及大型朝會、接受冊封、娶妃子就穿袞冕服。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袞服禮冠九種圖紋,禮冠前後懸垂玉串九串,金簪作導,紅色絲織纓帶,兩塊懸墜兩側垂於耳旁的玉。

  圭玉長九寸五分。

  黑色上衣絳色下裳,上衣五種圖紋,編織山、龍、雉、宗彝、火;下裳四種圖紋,編織藻、粉米、黼、黻。

  白色紗制裡衣,黑青相問的衣領。

  衣前大巾與下裳的顏色相同,編織火、山兩種圖紋。

  革帶,金鉤釵,玉佩。

  綬帶由五種色彩紅、白、羆、淺青、綠織成,純紅質地,乏百三十首。

  小綬帶三條,色彩相同。

  間雜編織三玉環。

  大帶,白色表面紅色裡層,上面用紅色綠邊,下面用綠色綠邊。

  白色襪,紅色鞋。

  永樂三年規定,冕冠,玄色表面紅色裹層,前面圓形後面方形,前後各自九條玉串。

  每絛玉串五彩藻九匝,貫穿五彩玉九塊,紅、白、青、黃、黑依次排列。

  玉衡金簪,系塞耳玉的絲帶垂掛青色綿球懸在兩旁下垂到耳,用青玉。

  用白玉充耳飾相承,紅色冠纓帶。

  玉圭長九寸五分,用錦緞束住它的下面,連同弓袋。

  袞服九種圖紋,黑衣五種圖紋,龍形圖紋在肩,山形圖紋在背,火、雉、宗彝圖紋在袖,每袖各三圖。

  都編織而成。

  本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

  淺絳下裳四種圖紋,編織藻、粉米、黼、黻各二種圖紋,前面三幅,後面四幅,不相連屬,同腰,有褶櫚,本色幅被綠飾。

  裡衣用素紗做成,青色衣領袖口衣邊緣飾,衣領上編織青黑相問的圖紋十一種。

  衣前大巾與下裳的顏色相同,四種圖飾,織上藻、粉米、黼、黻。

  本色綠飾,有圓形飾帶,安放在衣縫中。

  上面有二塊玉鉤。

  二塊玉佩,各自用一塊玉珩、一塊璃、一塊琚、一塊衝牙、二塊璜,踽下面垂掛玉花一件,玉滴二件。

  雕刻雲龍圖紋,鑲嵌金線。

  從珩而下,繫上編織的絲帶五條,用玉珠貫穿。

  上面有金鉤。

  小綬帶四種色彩紅、白、淺青、綠作為陪襯,淺絳色質地。

  大帶,白表面紅裡層,在腰部到衣垂,都有幅飾,上幅綠飾用硃紅,下幅用綠色。

  繫結用青的絲帶。

  大綬帶四種色彩,赤、白、淺青、綠。

  淺絳質地。

  小綬三種色彩,間雜安放兩個玉環,龍形圓紋,都編織而成。

  襪鞋都是紅色,木底鞋頭用黑色飾物綠邊,用黑色裝飾鞋頭。

  朔日、望日朝拜、下發詔書、焚香叩拜、進獻奏表、外國朝賀上貢、朝見皇帝,便穿皮弁服。

  永樂三年規定,皮弁,用烏紗覆蓋,前後各有九縫,每縫裝飾五彩玉九片,縫及冠卷和貫替子繫結纓帶之處,都用金修飾。

  金簪紅絲帶。

  玉圭,如同禮冠服飾內製。

  絳色紗袍,本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

  紅色下裳,如同禮冠服飾內裳制,只是不編織細小的圖紋。

  裡衣用素紗製成,如同上衣下裳相連樣式。

  紅色衣領袖口衣邊緣飾,領口織上黑青相間的圖紋十一種。

  蔽膝與下裳顏色相同,本色綠飾,有絲織圓形細帶,安放在縫中;上面兩玉鉤,玉佩如同禮冠服飾內製,只是沒有云龍圖紋;有小綬帶四種色彩陪襯它。

  大帶、大綬、襪鞋都是赤色,都如同禮冠服飾內製。

  皇太子平常服飾,洪武元年制定,烏紗折上頭巾。

  永樂三年制定,戴烏紗折角向上頭巾,也叫翼善冠,親王、郡王及世子都相同。

  赤色袍,盤曲衣領窄袖,前後以及兩肩各自用金線織成盤龍一條。

  玉帶、靴,用皮做成。

  皇太子妃禮冠服飾。

  洪武三年制定,禮服與皇帝妃子相同。

  永樂三年更改制定,九翠四鳳冠,漆塗竹絲作為框,用翡翠披覆,上面裝飾翡翠九隻山雉,四隻金鳳,都口銜珠滴。

  珍珠翡翠雲四十片,大珠花九株,小珠花數目相同。

  雙博鬢,用鸞鳳裝飾,都垂掛珠滴。

  翡翠口圈一副,上面裝飾珠寶花色嵌金飾物九件,翡翠嵌金飾物數目相同。

  襯裡金口圈一副。

  珍珠翡翠面花五件,珍珠成排玉環一對。

  珍珠裝飾的黑綾、羅額子一件,嵌有金線的鳳凰圖紋,用珍珠二十一顆。

  野雞圓紋裝飾的衣服,青色質地,織上野鸚圖紋九等,間雜以小輪花。

  紅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織上金殘的雲龍圖紋。

  禮服裡衣,用玉色紗製成。

  紅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領上編織黑青相問的圖紋十一種。

  衣服前的大巾與下裳顏色相同,織上野雞圖紋兩等,問雜用三朵小輪花,用青赤色作為衣領緣飾,織上金線的雲鳳圖紋。

  它的玉圭、綬帶、玉佩、襪鞋的形制,都如同皇妃。

  洪武三年又規定平常的服飾。

  犀角裝飾的冠帽,刻上花鳳。

  首飾、金釧手鐲、衣衫綬帶都如同皇妃。

  四年規定,帽冠也與皇妃相同。

  永樂三年規定閒居帽冠,用黑色縐紋紗做成,附上博山形翡翠。

  上面裝飾寶珠一座,輔以雨樣珠翠鳳,都口街珠滴。

  前後珍珠牡丹二樣,花紋圖案八朵,翠葉三十六片。

  珍珠翡翠穰花鬢二樣。

  珍珠翡翠雲片十六片。

  翡翠口圈一副。

  金寶嵌金花飾九樣,上面裝飾九粒珍珠。

  金鳳一對,口中銜著珠玉盤結。

  雙博鬢,用鸞鳥裝飾。

  金寶嵌金花飾十八件,旁邊垂掛珠滴。

  金簪一對。

  珊瑚鳳冠嘴一副。

  大衫、霞帔、閒居穿戴的服飾,都如同皇妃。

  親王禮冠服飾。

  協助祭祀、拜謁祖廟、上朝慶賀、接受冊封、娶妃穿袞冕服。

  朔日、望日朝拜、下發詔書、入廟焚香叩拜、進獻奏表、四方蠻夷上朝進貢、朝拜君主穿皮弁服。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冕服都如同太子,只是冠冕的前玉串用五彩色,玉圭長九寸二分五厘,青色上衣淺絳色下裳。

  永樂三年,又制定禮冠服飾、皮弁形制,都與太子相同。

  他們的平常服飾也與太子相同。

  嘉靖七年,告諭禮部:“朕仿效古代玄端禮服,自己制閒居所穿的弁冠服飾,另外製定忠靜冠帽服飾,賞賜給有官位的人,可是皇室各王的形制仍沒具備。

  如今斟酌閒居弁服以及忠靜冠的樣式,又為式樣晝出圖形,命名叫保和冠服。

  從郡王長子以上,他們的樣式已經明晰。

  鎮國將軍以下,到奉國中尉以及長史、審理、紀善、教授、伴讀等官,都用忠靜冠服飾,按照他們的官品穿戴。

  儀賓以及其餘官員不允許一律穿戴。

  忠靜冠帽服飾的不同樣式,是推尊賢良的等級。

  保和冠服飾的不同樣式,是親近親屬的等差,等差已明,禮差不多得以保持,禮保即和jD貭,和順即安寧,這是賞賜名號的道理。

  一定用圖形和解說文字頒佈宣示各王府,按照敕命遵照執行。”保和冠的樣式,以閒居所戴的弁作為標準,用九條衣遊縫,去掉簪子與五玉,後山一扇,分劃為四份。

  衣服,青質地青綠飾,前後方龍補飾,衣身用白質地,邊飾用雲形圖紋。

  襯衣採用上衣、下裳相連的衣服,玉的顏色。

  衣帶是青色表面綠色襄層綠色綠飾。

  鞋用黑綠盤結,白襪。

  親王妃的禮冠服飾。

  接受冊封、陪位祭祀、朝會穿禮服。

  洪武三年,制定九鞏四鳳冠。

  永樂三年,又制定九翟冠,樣式與皇妃相同。

  她們的大衫、霞帔、閒居穿戴的服飾,與柬宮妃相同,祇是金器減步一件;玉綬花紋,雕寶相花凸紋。

  公主禮冠服飾,與親王妃相同,只是不用玉圭。

  親王世子的禮冠服飾。

  皇帝生日、皇后、貴妃或太子生日連同正旦日、冬至日、進賀表箋以及父王生日等節日慶賀,都穿袞冕服。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袞冕服七種圖飾,冕三色玉珠,前後懸掛玉串七串。

  圭玉長九寸。

  青色衣三種花紋,編織雉、火、宗彝圖紋。

  淺絳色下裳四種圖紋,編織水藻、粉米、黼、黻。

  素紗製成裡衣。

  青色衣領綠飾,赤色衣前服飾。

  革帶,佩戴白玉,玄色絲綬帶。

  紫底色綬帶,用三樣色彩紫、黃、赤編織而成,間雜編織三樣白玉環。

  白襪、赤色鞋。

  丞樂三年重新規定,冕冠前後懸掛玉串八串,每串五彩絲繩八匝,穿上三彩色玉珠八顆,赤、白、青色彩依次排列。

  玉圭長九寸。

  青色衣三種圖飾,火在肩上,雉、宗彝在兩袖,都編織而成。

  本色衣領袖端衣邊緣飾。

  它的淺絳色下裳、玉佩、絲帶、綬帶的樣式,都與親王相同,祇是衣領上編織的黑青相間的紋飾減少兩個。

  白鹿皮帽用烏紗覆蓋,前後各八條縫,每縫綴三色彩玉八顆,其餘樣式如同親王。

  它的圭玉佩飾、綬帶、襪鞋如同冕服服飾內樣式。

  平常服飾也與親王相同。

  嘉靖七年制定保和冠服飾,以閒居所穿弁服為準,用八條衣遊縫,去掉簪玉,後山用一扇分劃為四,服飾與親王相同。

  世子妃的禮冠服飾。

  永樂三年制定,與親王妃相同,只是冠用七枝雉羽裝飾。

  郡王的禮冠服飾。

  永樂三年制定,禮冠前後各懸掛玉串七串,每串五種色彩的絲繩七匝,穿綴三種色彩的玉珠七顆。

  圭玉長九寸。

  青色衣三種圖紋,粉米圖紋在肩上,藻、宗彝圖紋在兩袖,都是編織而成。

  淺絳色下裳二種圖紋,編織黼、黻圖紋二種。

  禮服的裡衣,衣領飾青黑相問的圖紋七樣。

  其餘與親王世子服飾相同。

  皮弁,前後各七條縫,每條縫連綴三種色彩的玉七片,其餘與親王世子相同。

  它的圭佩、綬帶、鞋襪如同禮冠與服飾內製。

  平常服飾也與親王世子的相同。

  熹靖七年制定保和冠服,冠用七條衣遊縫,服飾與親王世子相同。

  郡王妃的禮冠服飾。

  永樂三年規定,冠用七枝雉羽裝飾,與親王世子妃相同。

  它的大衫、霞帔、閒居佩服的裝飾,都如同親王妃,只是刺繡雲霞野雞圖紋,不用盤鳳圖紋。

  郡王長子的朝服。

  七梁禮冠,大紅白色綾羅衣,白色素紗裡衣,大紅素色綾羅下裳以及蔽膝,大紅素色綾羅白色素紗兩色大帶,玉製朝帶,丹紅色山礬花紅花錦緞,錦雞綬帶,玉佩,象牙手板,白色絹襪,黑皮雲頭鞋。

  作公事的服飾,黑色縐紗幞頭,大紅素色貯絲衣,玉製革帶。

  平常服飾,烏紗帽,大紅紆絲編織金色獅子開釵,圓形衣領,玉製束帶,黑色皮銅線靴。

  它的保和冠,如同忠靜冠的樣式採用五條衣遊縫,衣服與郡王相同,徽飾用編織金線的方龍。

  郡主禮冠服飾。

  永樂三年制定,與郡王妃相同。

  祇是不用圭,減少四珠玉環一對。

  郡王長子夫人禮冠服飾,珍珠翡翠五翟冠,大紅貯絲大衫,深青色貯絲用金線繡成野雞圖紋的半臂上衣,青色綾羅用金線繡成野雞圖紋霞帔禮服,金墜頭。

  鎮國將軍禮冠服飾,與郡王長子相同。

  鎮國將軍夫人禮冠服飾,與郡王長子夫人相同。

  輔國將軍禮冠服飾,與鎮國將軍相同;祇是禮冠用六梁,佩帶用犀角。

  輔國將軍夫人禮冠服飾,與鎮國將軍夫人相同;只是禮冠用四枝雉羽裝飾,用金銀粉塗抹墜頭。

  奉國將軍禮冠服飾,與輔國將軍相同;只是禮冠用五梁,佩帶用金屬鑲嵌花紋,平常服飾用大紅色上織金線的虎豹圖紋。

  奉國將軍淑人的禮冠服飾,與輔國將軍夫人相同;只是半背上衣、霞帔,用金線刺繡孔雀圖紋。

  鎮國中尉禮冠服飾,與奉國將軍相同;祇是禮冠用四梁。

  衣帶用素色織金,佩飾用藥玉。

  鎮國中尉恭人禮冠服飾,與奉國將軍淑人相同。

  輔國中尉禮冠服飾,與鎮國中尉相同;只是禮冠用三梁,衣帶用銀鑲嵌的花紋,綬帶使用盤雕,辦公事的服飾用深青素色綾羅,平常服飾為紅色上織金線成熊熙圖紋。

  輔國中尉宜人的禮冠服飾,與鎮國中尉恭人相同;祇是禮冠用三枝雉羽、半臂上衣、霞帔,用金線刺繡鴛鴦圖紋,銀墜頭。

  奉國中尉禮冠服飾,與輔國中尉相同;只是禮冠用二梁,衣帶用素銀,綬帶用練鵲,幞頭黑漆,平常服飾為紅色上織金線成虎斑圖紋。

  奉國中尉安人禮冠服飾,與輔國中尉宜人相同;只是大衫用丹紅色山礬花圖紋,半臂上衣、霞帔用金線鏽成練鵲圖紋。

  縣主禮冠服飾。

  珍珠翡翠五枝雉羽帽裝飾的禮冠,大紅紆絲大衫,深青色貯絲金線繡成孔雀圖紋的半臂上衣,青色綾羅用金線刺鏽成孔雀圖紋的霞帔,塗抹金銀粉的墜頭。

  郡君禮冠服飾,與縣主相同;只是禮冠用四枝雉羽裝飾,半臂上衣、霞帔用金線刺繡鴛鴦圖紋。

  縣君禮冠服飾與郡君相同;祇是禮冠用三枝雉羽裝飾。

  鄉君禮冠服飾與縣君相同;只是大衫用丹紅山響花圖紋,半臂上衣、霞帔用金線刺繡練鵲圖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