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三十五

卷三十五原文

  ◎礼十三(凶礼二)

  皇后陵寝 兴宗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 皇妃等丧葬 皇太子及妃丧葬诸王及妃公主丧葬

  皇后陵寝

  洪武十五年,皇后马氏崩。礼部引宋制为请。于是命在京文武官及听除官,人给布一匹,令自制服,皆斩衰二十七日而除,服素服百日。凡在京官,越三日素服至右顺门外,具丧服入临毕,素服行奉慰礼,三日而止。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命妇,亦于第四日素服至乾清宫入临。用麻布盖头,麻布衫裙鞋,去首饰脂粉。其外官服制与京官同。闻讣日于公厅成服,命妇服亦与在京命妇同,皆三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三日。禁屠宰,在京四十九日,在外三日。停音乐祭祀百日。嫁娶,官停百日,军民一月。将发引,告太庙,遣官祭金水桥、午门等神及钟山之神。帝亲祭于几筵,百官丧服诣朝阳门外奉辞。是日,安厝皇堂。皇太子奠,玄纁玉璧,行奉辞礼。神主还宫,百官素服迎于朝阳门外,仍行奉慰礼。帝复以醴馔祭于几筵殿,自再虞至九虞,皆如之。遣官告谢钟山之神。卒哭,以神主诣庙行祔享礼。丧满百日,帝辍朝,祭几筵殿,致钦不拜。东宫以下奠帛爵,百官素服行奉慰礼。东宫、亲王、妃、主以牲醴祭孝陵,公侯等从。命妇诣几筵殿祭奠。自后凡节序及忌日,东宫亲王祭几筵及陵。小祥,辍朝三日。禁在京音乐屠宰,设醮于灵谷寺、朝天宫各三日。帝率皇太子以下诣几筵殿祭。百官素服,诣宫门。进香讫,诣后右门奉慰。外命妇诣几筵殿进香。皇太子、亲王熟布练冠九衤取,皇孙七衤取,皆去首绖。负版辟领衰。见帝及百官则素服、乌纱帽、乌犀带。妃、主以下,熟布盖头,去腰绖。宗室驸马练冠,去首绖。内尚衣、尚冠,以所释服于几筵殿前丙位焚之。皇太子、亲王复诣陵行礼。大祥,奉安神主于奉先殿,预期斋戒告庙。百官陪祀毕,行奉慰礼。

  成祖皇后徐氏崩,自次日辍朝,不鸣钟鼓。帝素服御西角门,百官素服诣思善门外哭临毕,行奉慰礼。三日成服,哭临如上仪。自次日为始,各就公署斋宿,二十七日止。文武四品以上命妇成服日为始,诣思善门内哭临三日。听选办事官,俱丧服。人材监生、吏典、僧道、坊厢耆老各素服。自成服日始,赴应天府举哀三日,余悉遵高后时仪。又定诸王、公主等服制,世子郡王皆齐衰不杖期。世子郡王妃、郡主皆大功。周、楚诸王及宁国诸公主及郡王之子皆小功。遣中官讣告诸王府,造祔里,谒太庙。祭器、谥册、谥宝悉用檀香。将册,帝躬告天地于奉天殿丹陛上。御华盖殿,鸿胪寺官引颁册宝官入行礼,传制曰:“永乐五年十月十四日,册谥大行皇后,命卿行礼。”四拜毕,序班举册宝案至奉天殿丹陛上,置彩舆中,由中道出,入右顺门至几筵殿,以册宝置案,退俟于殿外。尚仪女官诣香案前,跪进曰:“皇帝遣某官册谥大行皇后,谨告。”赞宣册,女官捧册宣于几筵之右,置册于案,宣宝如之。尚仪奏礼毕,女官以册宝案置几筵之左。内官出报礼毕,颁册宝官复命。百日,礼部请御正门视朝,鸣钟鼓,百官易浅淡色服。帝以梓宫未葬,不允。至周期,帝素服诣几筵致祭,百官西角门奉慰,辍朝三日。在京停音乐、禁屠宰七日。礼部官于天禧寺、朝天宫斋醮。其明日,帝吉服御奉天门视朝,鸣钟鼓。百官服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退朝署事仍素服。遇朔望,朝见庆贺如常仪。几筵祭祀,熟布练冠。及发引,斋三日,遣官以葬期告郊庙社稷。帝素服祭告几筵,皇太子以下衰服行礼,遣官祭所过桥门及沿途祀典诸神。百官及命妇俱素服,以次路祭。梓宫至江滨,百官奉辞于江滨。皇太子送渡江,汉王护行,途中朝夕哭奠。官民迎祭者,皆素服。既葬,赐护送官军及舁梓官军士钞米有差。

  正统中,仁宗皇后张氏崩,礼部定大行太皇太后丧礼。皇帝成服三日后,即听政。祀典皆勿废,诸王以下内外各官及命妇哭临如前仪,衰服二十七日而除,军民男女素服十三日。诸王勿会葬,外官勿进香,臣民勿禁音乐嫁娶。及葬,遣官告太庙。帝亲奉太后衣冠谒列祖帝、后及仁宗神位,又奉宣宗衣冠谒太后神位,其礼视时享。天顺中,宣帝皇后孙氏崩,仪如故事,止改哭临于清宁门。英宗皇后钱氏崩,礼如旧,惟屠宰止禁七日,外国使臣免哭临。正德元年,景帝后汪氏薨。礼部会群臣言,宜如皇妃例,辍朝三日,祭九坛。太后、中宫、亲王以下文武大臣命妇皆有祭。制可。

  宪宗废后吴氏,正德四年薨,以大学士李东阳等言,礼如英宗惠妃故事。宪宗皇后王氏,正德十三年崩。越三日,帝至自宣府,乃发丧。百官具素服,于清宁宫门外听宣遗诰。及发引,先期结平台,与顺天府交衢相值。帝晨出北安门迎,皇太后及皇后御平台候殡。复入至清宁宫,亲奉梓宫朝祖。百官步送德胜门外,惟送丧官骑送。明日,帝奉神主还京,百官迎于德胜门。帝素服、腰绖御西角门,百官奉慰。卒哭,始释服。孝宗母纪氏,宪宗妃也。成化中薨,辍朝如故事。自初丧及葬,帝及皇太后、中宫、妃、主、皇子皆致祭。遣皇子奉祝册行礼,茔域、葬仪俱从厚。皇亲百官及命妇送葬设祭,皆如仪。

  世宗祖母邵氏,嘉靖元年崩。服除,部臣毛澄等请即吉视事。议再上,命考孝肃太皇太后丧礼。澄等言:“孝肃崩时,距葬期不远,故暂持凶服,以待山陵事竣,与今不同。况当正旦朝元,亦不宜缟衣临见万国。若孝思未忘,第毋御中门及不鸣钟鼓足矣。”从之,仍免朔望日升殿。既葬四日,帝御奉天门,百官行奉慰礼,始从吉。嘉靖中,孝宗皇后张氏崩,礼臣以旧制上。帝谓郊社不宜渎,罢祭告。又谓躬行诸礼,前已谕代,亦罢谒庙礼。及太常寺以朝祖祔庙,请各庙捧主官,诏主俱不必出,盖从杀也。

  先是,武宗皇后夏氏崩,礼部上仪注,有素冠、素服、绖带举哀及群臣奉慰礼。帝曰:“朕于皇兄后无服,矧上奉两宫,又迫圣母寿旦,忍用纯素。朕青服视事,诸仪再拟。”于是尚书夏言等言:“庄肃皇后丧礼,在臣民无容议。惟是皇上以天子之尊,服制既绝,不必御西角门。群臣成服后,不当素服朝参。”及上丧葬仪,帝复谕:“毅皇后事宜与累朝元后不同,无几筵之奉,当即行祔庙,令皇后摄事于内殿。”言等议:“按礼,卒哭乃行祔里告。盖以新主当入,旧主当祧,故预以告也。此在常典则然,非今日议例。毅皇后神主诚宜即祔太庙,以妥神灵,而祔告之礼宜免。”因具上其仪。制可。

  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陈氏崩。礼部上丧祭仪,帝疑过隆。议再上,帝自裁定,概从减杀,欲九日释服。阁臣张璁等言:“夫妇之伦,参三纲而立。人君乃纲常之主,尤不可不慎。《左传》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周景王太子寿卒。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叔向曰:‘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盖古礼,父为子,夫为妻,皆服报服三年。后世,夫为妻,始制为齐衰杖期,父母在则不杖。《丧服》,自期以下,诸侯绝,然特为旁期言。若妻丧,本自三年报服,杀为期年,则固未尝绝者。今皇上为后服期,以日易月,仅十二日。臣子为君母服三年,以日易月,仅二十七日。较诸古礼,已至杀矣。皇上宜服期,十二日,臣子素服,终二十七日。不然,则恩纪不明,典礼有乖。”礼臣方献夫亦杂引《仪礼·丧服》等篇,反覆争辨,并《三朝圣谕》所载仁孝皇后崩,太宗衰服后,仍服数月白衣冠故事以证之。帝言:“文皇后丧时,上无圣母,下有东宫,从重尽礼为宜。今不敢不更其制。”已,詹事霍韬言:“今百官遭妻丧,无服衰莅事之礼。盖妻丧内而不外,阴不可当阳也。圣谕云:‘素服十日,仿辍朝之义。’于内廷行之则可。若对临百官,总理万几,履当阳之位,行中宫之服则不可。百官为皇后服衰,为其母仪天下也。礼,父在为母,杖不上于堂,尊父也。于朝廷何独不然?臣请陛下玄冠素服,御西角门十日,即玄冠玄服御奉天门,百官入左掖门则乌纱帽、青衣侍班。退出公署及私室,则仍素服白帽二十七日。若曰于礼犹有未慊,则山陵事毕而除。”帝从其言。

  寻定进册谥仪,礼部议:“先期,帝衮冕告奉先殿、崇先殿。至期,帝常服御奉天门,正副使常服,百官浅淡色衣、黑角带,入班行礼如仪。节册至右顺门,内侍捧入正门,至几筵前置于案。内赞赞就位上香,宣册官立宣讫,复置册于案。内侍持节由正门出,以节授正副使,报礼毕,正副使持节复命。”次日,礼部誊黄颁示天下。

  时中宫丧礼自文皇后而后,至是始再行。永乐时典礼毁于火,《会典》所载皆略,乃断自帝心,著为令。梓宫将葬,帝新定诸仪,亦从减损。以思善门逼近仁智殿,命百宫哭临止一日,亦罢辞祖礼,丧由左王门出。

  二十六年,皇后方氏崩,即日发丧,谕礼部:“皇后尝救朕危,其考元后丧礼行之。”礼部定仪:“以第四日成服,自后黑冠素服,十日后易浅色衣,俱西角门视朝。百官十日素服绖带,自后乌纱帽、黑角带、素服,通前二十七日。帝常服于奉天门视朝,百官浅色衣,鸣钟鼓、鸣鞭如常,朔望不升殿。梓宫发引,百官始常服。帝于奉先等殿行礼,俱常服。于几筵祭则服其服。服满日,命中官代祭。”从之。寻谕:“皇妃列太子后非礼,其改正。”及葬,部臣以旧仪请。诏梓宫由中道行,虞祭如制用九数。安玄宫居左,他日即配祀。部臣复上仪注,改席殿曰行享殿。又以孝洁皇后自发引至神主还京将半载,遇令节百官常服,今孝烈皇后初十日发引,十五日即还,事礼不同,以诸臣服制请。帝命随丧往来者,仍制服。祭毕,乌纱帽素服入朝,素冠素服办事。迎主仍制服,思善门外行安神礼,更素冠素服从事。先是,帝命孝烈居左,而迁孝洁。既而以孝洁久安,不宜妄动,罢不行。乃更命孝烈居右,而虚其左以自待。

  穆宗母杜氏,三十三年薨。礼部言:“宜用成化中淑妃纪氏丧制。且裕王已成婚,宜持服主丧,送葬出城。”乃议辍朝五日,裕王遵《孝慈录》斩衰三年。钦遣大臣题主,开茔掩圹,祠谢后土,并用工部官,送葬仪仗人数皆增于旧。帝谓非礼之正,令酌考贤妃郑氏例。于是尚书欧阳德等复上仪注,辍朝二日,不鸣钟鼓。帝服浅淡色衣,奉天门视事,百官浅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命裕王主馈奠之事,王率妃入宫,素服哭尽哀,四拜视殓。成服后,朝夕哭临三日。后每日一奠,通前二十七日而止。仍于燕居尽斩衰三年之制。册谥焚黄日,陈祭仪,裕王诣灵前行礼。丧出玄武门,裕王步送至京城门外,路祭毕,还宫。帝谓焚黄乃制命,非王可行,仍如常仪。礼部覆奏:“皇妃焚黄仪,传讹已久。皆拜献酒,跪读祝,乃参用上尊谥之仪,而未思赐谥为制命,其祭文称皇帝遣谕,与上尊谥不同。今奉旨以常礼从事,当改议赐谥,如赐祭礼。读祝、宣册皆平立不拜。”报可,著为令。

  穆宗皇后李氏,裕邸元妃也,先薨,葬西山。隆庆元年,加谥孝懿皇后,亲告世宗几筵。御皇极门,遣大臣持节捧册宝诣陵园上之。神宗母皇太后李氏,万历四十二年崩。帝谕礼部从优具仪,帝衰服行奠祭礼。穆庙皇妃、中宫妃嫔、太子、诸王、公主以下皆成服。百官诣慈宁宫门外哭临。命妇入宫门哭临。馀俱如大丧礼。

  兴宗帝后陵寝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薨,命礼部议丧礼。侍郎张智等议曰:“丧礼,父为长子服齐衰期年。今皇帝当以日易月,服齐衰十二日,祭毕释之。在内文武官公署斋宿。翌日,素服入临文华殿,给衰麻服。越三日成服,诣春和门会哭。明日,素服行奉慰礼。其当祭祀及送葬者,仍衰绖以行。在京,停大小祀事及乐,至复土日而止。停嫁娶六十日。在外,文武官易服,于公署发哀。次日,成服行礼。停大小祀事及乐十三日,停嫁娶三十日。”其内外官致祭者,帝令光禄寺供具,百官惟致哀行礼。建文帝即位,追谥为兴宗孝康皇帝,所荐陵号不传。

  元妃常氏,先兴宗薨。太祖素服,辍朝三日。中宫素服哀临,皇太子齐衰。葬毕,易常服。皇孙斩衰,祭奠则服之。诸王公主服如制。建文初,追谥曰孝康皇后。永乐初,皆追削。福王立南京,复帝后故号。

  睿宗帝后陵寝

  睿宗帝后陵寝在安陆州。世宗入立,追谥曰睿宗献皇帝。葺陵庙,荐号曰显陵。既而希进之徒屡言献皇帝梓宫宜改葬天寿山。帝不听。嘉靖十七年,帝母蒋太后崩。礼部言:“岁除日,大行皇太后服制二十七日已满,适遇正旦,请用黑冠、浅淡服受朝。”疏未下,帝谕大学士夏言:“元旦玄极殿拜天,仍具祭服,先期一日宜变服否?”礼部请“正旦拜天、受朝,及先一日俱青服,孟春时享,前三日斋,青服,臣下同之,馀仍孝贞皇太后丧礼例”。不从。于是定议,岁除日变服玄色吉衣,元旦祭服玄极殿行告祀礼,具翼善冠、黄袍御殿,百官公服致词,鸣钟鼓、鸣鞭,奏堂上乐。

  是时议南北迁祔,久不决。帝亲诣承天。及归,乃定议梓宫南祔。礼部上葬仪,自常典外,帝复增定太庙辞谒、承天门辞奠、朝阳门遣奠、题主后降神飨神,及梓宫登舟、升岸等祭。梓宫发引,帝衰服行诸礼如仪。百官步送朝阳门外,奠献,使行遣奠礼。至通州,题主官复命。神主回京,百官奉迎于门外,帝衰服率皇后以下哭迎午门内,奉安于几筵殿。梓宫所过河渎江山神祇,俱牲醴致祭。勋臣青服行礼,梓宫升席殿。先诣睿宗旧陵,奉迁于祾恩殿,复奉梓宫至殿,合葬于新寝。

  皇妃等丧葬

  洪武七年九月,贵妃孙氏薨。无子,太祖命吴王橚主丧事,服慈母服,斩衰三年。东宫诸王皆服期。由是作《孝慈录》。

  永乐中,贵妃王氏薨。辍朝五日,御祭一坛,皇后、皇妃、皇太子各祭一坛,亲王共祭一坛,公主共祭一坛。七七、百日期、再期,皆祭赠谥册,行焚黄礼。开茔域,遣官祠后土。发引前期,辞灵祭坛与初丧同,惟增六尚司及内官、内使各一坛。启奠、祖奠、遣奠各遣祭一坛。发引日,百官送至路祭所,皇亲驸马共一坛,公侯伯文武共一坛,外命妇共一坛。所过城门祭祀,内门遣内官,外门遣太常寺官。下葬,遣奠、遣祭一坛。掩圹,遣官祀后土,迎灵轿至享堂,行安神礼,遣祭一坛。

  天顺七年,敬妃刘氏薨。辍朝五日,帝服浅淡黄衣于奉天门视事,百官浅淡色衣、乌纱帽、黑角带朝参。册文置灵柩前,皇太子以下行三献礼。灵柩前仪仗,内使女乐二十四人,花幡、雪柳女队子二十人,女将军十一人。自初丧至期年辞灵,各于常祭外增祭一坛。

  弘治十四年,宪庙丽妃章氏发引,辍朝一日。

  凡陪葬诸妃,岁时俱享于殿内。其别葬金山诸处者,各遣内官行礼。嘉靖间,始命并入诸陵,从祭祾恩殿之两旁,以红纸牌书曰“某皇帝第几妃之位”,祭毕,焚之。后改用木刻名号。嘉靖十三年,谕礼工二部:“世妇、御妻皆用九数。九妃同一墓,共一享殿,为定制。”

  皇太子及妃丧葬

  自洪武中懿文太子后,至成化八年悼恭太子薨,年甫三岁。帝谕礼部,礼宜从简,王府及文武官俱免进香帛。礼部具仪上。自发丧次日,辍朝三日。帝服翼善冠、素服,七日而除。又三日,御西角门视朝,不鸣钟鼓,祭用素食。文武群臣,素服、麻布、绖带、麻鞋、布裹纱帽,诣思善门哭临,一日而除。第四日,素服朝西角门奉慰。在外王府并文武官,素服举哀,二日而除。

  嘉靖二十八年,庄敬太子薨。礼部上丧礼。帝曰:“天子绝期。况十五岁外方出三殇,朕服非礼,止辍朝十日。百官如制成服,十二日而除。诣停柩所行,罢诣门哭临。葬遣戚臣行礼。”

  万历四十七年二月,皇太子才人王氏薨,命视皇太子妃郭氏例。辍朝五日,不鸣钟鼓。帝服浅淡色衣,百官青素服、黑角带朝参,皇长孙主馈奠。

  诸王及妃公主丧葬诸仪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樉诋薨,诏定丧礼。礼部尚书任亨泰言:“考宋制,宜辍朝五日。今遇时享,请暂辍一日。皇帝及亲王以下,至郡主及靖江王宫眷服制,皆与鲁王丧礼同。皇太子服齐衰期,亦以日易月,十二日而除,素服期年。”从之。

  定制:亲王丧,辍朝三日。礼部奏遣官掌行丧葬礼,翰林院撰祭文、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旌,遣官造坟,钦天监官卜葬,国子监监生八名报讣各王府。御祭一,皇太后、皇后、东宫各一,在京文武官各一。自初丧至除服,御祭凡十三坛,封内文武祭一。其服制,王妃、世子、众子及郡王、郡主,下至宫人,斩衰三年,封内文武官齐衰三日,哭临五日而除。在城军民素服五日。郡王、众子、郡君,为兄及伯叔父齐衰期年,郡王妃小功。凡亲王妃丧,御祭一坛,皇太后中宫、东宫、公主各祭一坛。布政司委官开圹合葬。继妃、次妃祭礼同。其夫人则止御祭一坛。俱造圹祔葬。郡王丧,辍朝一日。行人司遣掌行丧葬礼,余多与亲王同,无皇太后、皇后祭。郡王妃与亲王妃同,无公主祭。合葬郡王继妃次妃丧礼,俱与正妃同。凡世子丧,御祭一,东宫祭一。遇七及百日、下葬、期年、除服,御祭各一。凡世孙丧礼,如世子,减七七及大祥祭。凡镇国将军,止闻丧、百日、下葬三祭,奉国将军以下,御祭一。

  初,洪武九年五月,晋王妃谢氏薨,命议丧服之制。侍讲学士宋濂等议曰:“按唐制,皇帝为皇妃等举哀。宋制,皇帝为皇亲举哀。今参酌唐、宋之制,皇帝及中宫服大功,诸妃皆服小功,南昌皇妃服大功,东宫、公主、亲王等皆服小功,晋王服齐衰期,靖江王妃小功,王妃服緦麻,辍朝三日。既成服,皇帝素服入丧次,十五举音。百官奉慰,皇帝出次释服,服常服。”制曰“可”。其后,王妃丧视此。

  正统十三年,定亲王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郡王茔地三十亩,房九间。郡王子茔地二十亩,房三间,郡主、县主茔地十亩,房三间。天顺二年,礼部奏定,亲王以下,依文武大臣例。或王、或妃先故者,合造其圹。后葬者,止令所在官司安葬。继妃则祔葬其旁,同一享堂。

  成化八年二月,忻王见治薨。发引日,帝不视朝。及葬,辍朝一日。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彭韶言:“亲王郡王薨逝,皆遣官致祭,使臣络绎,人夫劳扰。自后惟亲王如旧,其郡王初丧遣官一祭,馀并遣本处官。凡王国母妃之丧,俱遣内官致祭。今宗妇众多,其地有镇守太监者,宜遣行礼。又王国茔葬,夫妇同穴。初造之时,遣官监修,开圹合葬,乞止命本处官司。”帝从礼部覆奏,王妃祭礼如旧,馀依议行。弘治十六年七月,申王祐楷薨。礼部言:“前沂穆王薨,未出府。申王已出府而未之国,拟依沂穆参以在外亲王例行之。”

  王妃葬地载于《会典》者,明初追封寿春等十王及妃,坟在凤阳府西北二十五里白塔,设祠祭署、陵户。南昌等五王及妃祔葬凤阳皇陵,有司岁时祭祀,皆与享。怀献世子以下诸王未之国者,多葬于西山,岁时遣内官行礼。

  永乐十五年正月,永安公主薨。时初举张灯宴,遂罢之。辍朝四日,赐祭,命有司治丧葬。二月,太祖第八女福清公主薨,辍朝三日。定制,凡公主丧闻,辍朝一日。自初丧至大祥,御祭凡十二坛。下葬,辍朝一日。仪视诸王稍杀,丧制同,惟各官不成服,其未下嫁葬西山者,岁时遣内官行礼。

卷三十五譯文

  洪武十五年,皇后馬氏死。

  禮部引用宋朝制度請示皇帝。

  於是命令在京城的文武官員以及聽候選拔的官員,每人供給布一匹,命令各自裁製喪服,都服斬衰,二十七天後除服,穿素服一百天。

  凡是在京的官員,過三天穿素服到右順門外面,穿上喪服進入,號哭哀悼完畢,穿著素服舉行奉慰禮,三天而停止。

  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受封的婦女,也在第四天穿素服到幹清官入內號哭哀悼,用麻布蓋頭,穿麻布衫裙鞋,除去首飾脂粉。

  那些外地官員的喪服制度,與京官相同。

  聽到訃告之日在公家廳上穿喪服,地方受封號的婦女的喪服也與在京受封號的女相同,都三天除服。

  軍民男女穿素服三天。

  禁止宰殺牲口,在京四十九天,在地方三天。

  停止音樂祭祀一百天。

  出嫁娶婦,官員停止一百天,軍民停止一個月。

  將要出殯,祭告太廟,派官員祭祀金水橋、午門等神以及鐘山神。

  皇帝親自在靈座祭祀,百官穿喪服到朝陽門外舉行告別禮。

  這一天,安置於墓室。

  皇太子祭奠,用玄縹以及玉璧,舉行告別禮。

  神位牌返回宮中,百官穿素服在朝陽門外迎接,仍然舉行奉慰禮。

  皇帝又在靈座殿用酒醴餚僎祭祀,從第二次虞祭到第九次虞祭,都像這樣。

  派遣官吏告祭拜謝鐘山的神靈。

  行卒哭祭之後,把神位牌送到宗廟舉行拊祭禮。

  喪滿一百天,皇帝停止上朝,在靈座殿祭祀,致敬而不拜。

  束宮太子以下祭奠帛爵,百官穿素服行奉慰禮。

  束宮太子、親王、妃、公主用牲醴祭祀孝陵,公侯等人跟從。

  受封號的婦女到靈座殿祭奠。

  從此之後凡是節氣和死亡紀念日,東宮太子、親王在靈座和陵墓祭祀。

  週年行小祥祭禮,停止朝拜三天。

  禁止在京城奏音樂、屠宰牲口,在靈谷寺、朝天宮設祭各三天。

  皇帝率領皇太子以下到靈座殿祭祀。

  百官穿素服,到宮門。

  進香完畢,到後右門舉行列班進名奉慰禮。

  卿大夫受封號的婦女到靈座殿進香。

  皇太子、親王戴有九條遊縫的熟布練冠,皇孫七條遊縫,都去掉麻制環形首絰,背披粗麻布穿左右闢領的衰服。

  拜見皇帝和百官便穿素服、戴烏紗帽、系烏犀帶。

  妃、公主以下,用熟布蓋頭,去掉腰上的麻絰帶。

  宗室駙馬戴練冠,去掉麻制環形首絰。

  內官尚衣、尚冠,把脫下的喪服在靈座殿前的南方位置焚燒。

  皇太子、親王又到陵墓行禮。

  二週年的大祥祭,把神位牌安放到奉先殿,預先確定日期齋戒告祭宗廟。

  百官陪祀結束,行奉慰禮。

  成祖皇后徐氏死,從第二天停止朝拜,不奏樂。

  皇帝穿素服駕臨西角門,百官穿素服到思善門外哭臨,號哭哀悼完畢,舉行列班進名奉慰禮。

  三日穿喪服,百官哭臨號哭致哀如同上面所述的儀節。

  從第二天開始,各自到官署齋戒留宿,二十七天停止。

  文武官四品以上受封號的婦女從服喪服之日開始,到思善門內哭臨,號哭哀悼三天。

  聽候選拔的辦事官,都穿喪服。

  人才監生、吏典、僧道、坊廂間的年高有德的人各自服素服。

  從服喪服之日開始,到應天府號哭哀悼三天,其餘的全部遵照高後時的儀節。

  又制定諸王、公主等人的喪服制度,世子、郡王都服齊衰,期服不用杖。

  世子、郡王妃、郡主都服大功九個月。

  周、楚等王以及寧國各公主以及郡王的兒子都服小功五個月。

  派宦官訃告各王府,拊葬,拜謁太廟。

  祭器、謐號簿冊、謐號寅印全部用檀香。

  將要冊賜,皇帝在奉天殿臺階上親自告祭天地。

  駕臨華蓋殿,鴻臚寺官員導引頒冊寶官進入行禮,傳佈制命說:“永樂五年十月十四日,冊謐大行皇后,命令卿舉行禮儀。”拜四拜完畢,序班官舉起冊賓几案到奉天殿臺階上,放在彩車中,從中路出去,進入右順門到靈座殿,把冊寶放在几案上,退到殿外等待。

  尚儀女官到香案前,跪著進言說:“皇帝派某官冊謐大行皇后,恭敬地上告。”禮讚宣唱冊,女官捧冊在靈座的右面宣讀,把冊放在案上,宣唱寶印也如同這樣。

  尚儀官上奏典禮完畢,女官把冊寶案放在靈座的左面。

  內官出來報告典禮完畢,頒佈冊寶的官員覆命。

  一百天,禮部請求駕臨正門上朝理政,奏樂,百官改換淺淡色的服飾。

  皇帝因靈柩沒有下葬,不同意。

  到了一週年,皇帝穿素服到靈座殿進行祭祀,百官在西角門列班進名拜慰天子的奉慰禮,停止上朝三天。

  在京城停止音樂、禁止屠宰牲口七天。

  禮部官在天禧寺、朝天宮齋戒祭祀。

  第二天,皇帝穿吉服駕臨奉天門處理國政,敲鐘鼓。

  百官穿淺淡色衣服,戴烏紗帽、棄黑角帶,退朝處理官署事務仍穿素服。

  遇到朔日、望日,朝見慶賀如同平常的儀式。

  靈座祭祀,戴熟布練冠。

  到出殯,齋戒三天,派官員把安葬日期祭告郊廟社稷。

  皇帝穿素服祭告靈座,皇太子以下穿衰服行禮,派官員祭祀所經過的橋、門以及沿途祀典規定的眾神靈。

  百官以及受封號的婦女都穿素服,依次路祭。

  靈柩到達江邊,百官在江邊行告別禮。

  皇太子護送渡過長江,漢王護送,途中早晚號哭祭奠。

  官吏平民迎接祭奠的,都穿素服。

  安葬以後,賞賜護送官軍和抬靈柩的軍士各有不同數目的錢鈔糧食。

  垂統年間,仁宗皇后張氏死,禮部制定大行太皇太后喪禮。

  皇帝服喪三天後,便處理政務。

  祭祀的典禮都不廢棄,諸王以下朝廷內外各官員以及受封號的婦女如同先前的儀節,定時哭臨,號哭哀悼也一樣,服衰服二十七天後除服,軍民男女服穿素服十三天。

  諸王不參加會葬,地方官不進獻香,大臣平民不禁止音樂和嫁女娶婦。

  安葬以後,派官吏祭告太廟。

  皇帝親手捧持太后的衣冠拜謁列祖帝、後以及仁宗神位,又捧持宣宗的衣冠拜謁太后的神位,其禮儀與四時祭享相同。

  天順年間,宣宗皇后孫氏死,儀節如同舊例,只是把定時哭臨號哭哀悼改在清寧門。

  英宗皇后錢氏死,禮儀如同舊制,只是宰殺牲口只禁止七天,外國使臣免去哭臨的儀式。

  正德元年,景帝皇后汪氏死。

  禮部會同群臣說,應該按照皇妃的禮儀辦,停止朝拜三天,在九壇祭祀。

  太后、中宮皇后、親王以下文武大臣受封號的婦女都有祭禮。

  皇帝制命同意。

  憲宗廢黜的皇后昊氏,正德四年死,用大學士李東陽等人的建議,其禮儀如同英宗惠妃的舊例。

  憲宗皇后王氏,正德十三年死。

  遇了三天,皇帝從宣府返回,才發喪。

  百官穿素服,在清寧宮門外聽候宣讀遣誥。

  到出殯,事前搭好平臺,與順天府的十字路口相接。

  皇帝早晨出北安門迎候,皇太后和皇后駕臨平臺等候出殯。

  又進入到達清寧官,親自捧著靈柩朝拜祖宗。

  百官步行送到德勝門外,只有送喪官員騎馬送行。

  第二天,皇帝捧持神位牌回京,百官在德勝門迎候。

  皇帝穿著素服、腰繫麻絰駕臨西角門,百官列班進各行奉慰禮。

  行卒哭祭後,才脫下喪服。

  孝宗的母親紀氏,是憲宗的妃子。

  成化年問死,停止上朝如同舊例。

  從初喪到安葬,皇帝以及皇太后、中宮皇后、妃、公主、皇子都進行祭奠。

  派皇子捧持祝冊行禮,墳塋、喪葬儀節都優厚辦理。

  皇親、百官以及受封號的婦女送葬設祭,都按照禮儀進行。

  世宗祖母邵氏,嘉靖元年死。

  喪服除去之後,禮部大臣毛澄等人請求穿吉服處理政事。

  奏議兩次上呈,命令考察孝肅太皇太后喪禮。

  毛澄等人說:“孝肅太皇太后死時,距離安葬日期不遠,所以暫時穿喪服,以等待墳墓完工,與今天的情況不同。

  況且正當正月旦日朝賀皇上,也不應穿縞衣臨朝接見天下臣民。

  如果孝順的思念不忘,只是不要駕臨中門,以及不奏樂就足夠了。”皇帝聽從,仍然免除朔日、望日升殿。

  安葬後四天,皇帝駕臨奉天門,百官舉行列班進名奉慰禮,才穿吉服。

  嘉靖年間,孝宗皇后張氏死,禮官以舊有禮儀上奏。

  皇帝認為郊宮社廟禮儀不應煩瑣,罷除祭告的禮儀。

  又說親自舉行各種禮儀,先前已經告諭代替,也罷除拜謁宗廟禮。

  及太常寺因朝拜祖先拊祭宗廟,請各廟捧持神位牌的官,皇帝下詔神位牌都不必出,因為要按減損的禮儀辦。

  在此之前,武宗皇后夏氏死,禮部呈上儀注,有服素冠、素服、麻布帶號哭哀悼以及群臣列班進名拜慰的禮儀。

  皇帝說:“朕對於皇兄後沒有服喪關係,況且上奉雨宮,又迫近聖母壽辰,不忍心穿純素。

  朕穿青服處理政事,各種禮儀重新擬定。”於是尚書夏言等人說:“莊肅皇后喪禮,對大臣平民不容議論。

  祇是皇上以天子的尊嚴,按喪服制度已經斷服,不必駕臨西角門。

  群臣服喪服以後,不應當穿素服朝見參拜。”到了呈上喪葬儀式之後,皇帝又告諭:“毅皇后的喪事應該與歷朝的帝王嫡妻不同,沒有靈座的供奉,應當隨即舉行拊祭宗廟禮,命令皇后在內殿代理主持喪事。”夏言等人提議:“按禮儀,卒哭祭後便舉行拊祭告廟。

  因新的神位牌應當送入太廟,舊的神位牌應當送入祧廟,所以預先告祭。

  這在平常的典制便是對的,不是今日的義例。

  毅皇后神位牌確實應該隨即拊祭太廟,以安妥神靈,而拊祭售廟的禮儀應該免去。”於是詳細呈上喪葬禮儀。

  皇帝制命同意。

  嘉靖七年,世宗皇后陳氏死。

  禮部呈上喪葬祭祀的禮儀,皇帝懷疑過於隆重。

  提議第二次呈上,皇帝親自裁定,一概依從鹼省,要想九天就脫喪服。

  內閣大臣張璁等說:“夫婦的倫常,參照三綱而制定。

  國君是綱常的根本,尤其不可不慎重。

  《左傳》昭公十五年六月乙丑,周景王的太子壽死。

  秋八月戊寅,周景王穆後死。

  叔向說:‘周景王一年中而有需服喪三年的喪事兩起。

  ’因為古禮,父親為兒子,丈夫為妻子,都服祭服三年。

  後世,丈夫為妻子,才定製為服齊衰一年用杖的禮儀,父母在便不用杖。

  《喪服》上說,從服一年喪以下,諸侯不為旁親服,但只是指旁系親屬的喪事。

  如果是妻子之喪,本來從服三年的喪期,減損為服一年的喪期,那麼本來就不曾斷絕。

  現在皇上為皇后服一年的喪,用日替換月,祇有十二天。

  臣為君、子焉母服三年喪,用日來替換月,只有二十七天。

  與古禮相比,已經減損到最少了。

  皇上應該服一年的喪,即服喪十二天;臣子穿素服,二十七日而終。

  不然,便恩情不明,典章禮制乖連。”禮官方獻夫也錯雜引用《儀禮,喪服》等篇,反覆勸諫爭辯,並且用《三朝聖諭》所載仁孝皇后死,太宗服衰服後,仍然服數月白衣冠的舊例來證明。

  皇帝說:“文皇后死時,上沒有聖母,下有束宮太子,依從隆重喪服竭盡禮儀是應該的。

  現在不能不更正那個制度。”隨後,詹事霍韜說:“現在百官遇上妻子之喪,沒有服衰服辦事的禮儀。

  因為妻喪在內而不在外,是陰不能抵擋陽。

  皇上的告諭說‘素服十天,仿照停止上朝的意思’,在內廷施行便可以。

  如果面對百官,全面管理紛繁政務,登上帝王之位,為中官皇后的服喪便不可以。

  百官為皇后服衰服,因為她作天下母親的儀範。

  依禮,父在為母服喪,期服用杖不上於堂,這是尊重父親。

  對於朝廷為什麼單單不這樣呢?臣請求陛下戴黑色冠,穿素服,駕隱西角門十天,便穿戴黑冠黑服駕臨奉天門,百官入左掖門便戴烏紗帽,穿青衣侍立班位。

  退出公家官署到私室,則仍然穿素服戴白帽二十七天。

  如果說對於禮還有不足之處,那麼墳墓工程完畢後再除服。”皇帝聽從了他的提議。

  不久制定進冊謐的禮儀,禮部提議:“正式行禮的日子之前,皇帝穿戴袞冕告祭奉先殿、崇先殿。

  到期,皇帝穿著平常服飾駕臨奉天門,正副使穿著平常的服飾,百官穿戴淺淡色的衣服和黑角帶,按禮儀入班列行禮。

  節冊到右順門,內侍捧入正門,到達靈座前面放置在案上。

  內贊官唱贊就位,上香,宣冊官站立宣讀完畢,又把冊放在案上。

  內侍持著符節從正門出去,把符節交給正副使,報稱典禮結束,正副使持符節回覆命令。”第二天,禮部謄寫在黃紙上,頒佈告示於天下。

  當時中宮皇后的喪禮自從文皇后之後,到這時才再次舉行。

  永樂時期的典章禮制被火燒燬,《會典》記載的內容都很簡略,於是由皇帝裁斷,定著為法令。

  靈柩將要安葬,皇帝親自制定各種儀節,也依從鹼損。

  因思善門逼近仁智殿,命令百官聚集定時號哭致哀只舉行一天,也罷除向祖廟告別的禮儀,靈柩從左王門出去。

  塞靖二十六年,皇后方氏死,當天發喪,告諭禮部:“皇后曾經救朕於艱危,請考察按皇帝嫡妻的喪禮舉行儀式。”禮部制定儀節:“在第四天服喪服,此後戴黑冠穿素服,十天以後改換成淺色衣服,都在西角門上朝處理政務。

  百官在十天內穿素服系麻布帶,此後戴烏紗帽、黑角帶,穿素服,合先前總計二十七天。

  皇帝穿平常服飾在奉天門臨朝處理政務,百官穿淺色衣服,像平常一樣敲鐘鼓、q島鞭,朔日、望日不升殿。

  靈柩出殯,百官才服平常服飾。

  皇帝在奉先等殿行禮,都穿平常服飾。

  在靈座殿祭祀,便穿喪服。

  服喪期滿之日,命令宦官代替祭祀。”聽從禮部議。

  不久訓諭“皇妃列在太子之後不合禮制,望改正”。

  到安葬時,禮部大臣請示按舊有儀節辦。

  下詔靈柩從中路出行,葬後虞祭按如同舊制用九數。

  安放玄宮處於左邊,以後便配祭。

  禮部大臣又呈上儀節制度,改稱席殿為行享殿。

  又因拳潔皇后從出殯到神位牌返回京城將近半年,遇到節日時令百官穿平常服飾。

  現在孝烈皇后初十日出殯,十五日神位牌便返回,事情禮數不同,以眾大臣服喪的禮制向皇帝請示。

  皇帝命令跟隨喪葬往來的官員,仍然按禮制服喪服。

  祭祀完畢,戴烏紗帽,穿素服入朝,戴素冠、穿素服辦政事。

  迎接神位牌仍然按禮制服喪服,思善門外舉行安神禮,改為素冠、素服辦理事務。

  在此之前,皇帝命令孝烈皇后牌位放置在左,而遷走孝潔皇后的牌位。

  隨後因孝潔皇后的牌位安放已久,不宜隨意改動,罷除不施行。

  於是重新命令孝烈皇后的牌位放置在右,而空出左面等待自己。

  穆宗的母親杜氏,嘉靖三十三年死。

  禮部說:“應該用成化年間淑妃紀氏的喪葬制度。

  並且裕王已經成婚,應該服喪主持喪事,送葬出城。”於是議定停止上朝五天,裕王遵照《孝慈錄》服斬衰三年。

  皇帝派遣大臣題寫神位牌,開墳塋掩閉墳壙,祭祀告謝地神,並用工部官員,送葬的儀仗隊的人數都比舊制度有所增加。

  皇帝認為不合正禮,命令斟酌考察賢妃鄭氏的舊例。

  於是尚書歐陽德等又上儀節制度,停止上朝兩天,不敲擊鐘鼓。

  皇帝穿淺淡色衣服,在奉天門處理政事,百官穿淺色衣、戴烏紗帽、黑角帶朝拜參見。

  命令裕王主持債食祭奠的事情,王率妃入官,穿素服號哭竭盡哀傷,拜四拜,親臨入殮。

  服喪後,早晚定時哭臨,號哭哀悼三天。

  以後每天祭奠一次,連同以前共二十七天而止。

  仍在平常居處時盡斬衰三年的喪制。

  冊加謐號祭告祝文焚燒黃紙之日,陳設祭祀儀式,裕王到靈位前行禮。

  靈柩出玄武門,裕王徒步送到京城門外,路祭禮完畢,返回宮中。

  皇帝認為祭告祝文焚燒黃紙是敕命,不是王可以施行的,仍然如同平常的儀節。

  禮部又上奏:“皇妃祭告祝文焚燒黃紙的儀節,錯誤地流傳已很久。

  都拜獻酒,跪著讀祝文,於是參照使用上尊謐的儀節,而沒有考慮賜謐為敕命,所用祭文稱皇帝派遣告諭,與上尊謐不相同。

  現在奉聖旨用平常禮制辦理,應當改議賜謐禮,如同賜祭祀禮。

  宣贊祝文、宣佈冊命都平立不拜。”回覆同意,確定寫成條令。

  穆宗皇后李氏,是穆宗為裕王時的嫡妻,先死,葬在西山。

  隆慶元年,加謐號為孝懿皇后,親自告祭世宗的靈座。

  駕臨皇極門,派大臣持符節捧冊寶到陵墓獻上。

  神宗母親皇太后李氏,萬曆四十二年死。

  皇帝告諭禮部從優具備儀節。

  皇帝服衰服舉行奠祭禮。

  穆宗皇妃、中官妃嬪、太子、諸王、公主以下都服喪服。

  百官到慈寧宮門外哭臨,定時號哭哀悼,受封號的婦女入官門哭臨,號哭哀悼。

  其餘都按大喪禮進行。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死,命令禮部議定喪禮。

  侍郎張智等人議論說:“喪禮,父親為長子服齊衰一週年。

  現在皇帝應當以日代替月,服齊衰十二天,祭祀完畢脫去喪服。

  在京文武官員在官署齋戒留宿。

  第二天,穿素服入文華殿哭喪致哀,給予衰麻服。

  過三天服喪服,到春和門聚會哭喪。

  第二天,穿素服舉行列班進名奉慰禮。

  應當祭祀以及送葬的,仍然服衰絰隨行。

  在京城,停止大小祭祀之事以及音樂,到覆土築墳之日停止。

  停止嫁女娶婦六十天。

  在地方,文武官吏改換服飾,在官署舉哀。

  第二天,服喪服舉行喪禮。

  停止大小祭祀之事以及音樂十三天,停止嫁女娶婦三十天。”那些來祭祀的內外官,皇帝命令光祿寺供給器物,百官只是致哀行禮。

  建文帝即位,追謐為興宗孝康皇帝,所進獻的陵號不傳於世。

  嫡妃常氏,在興宗之前死。

  太祖穿素服,停止上朝三天。

  中宮皇后穿素服號哭致哀,皇太子服齊衰。

  喪葬結束,改換穿平常服飾。

  皇孫服斬衰,祭奠便服喪服。

  諸王、公主按制度服喪。

  建文初年,追謐為孝康皇后。

  永樂初年,都追奪削除。

  福王在南京即位,恢復興宗帝、後的原有封號。

  睿宗帝、後陵寢在安陸州。

  世宗入京即位,追謐為睿宗獻皇帝。

  修葺陵廟,進尊號為顯陵。

  隨後希求進升之徒屢次說獻皇帝靈柩應該改葬天壽山。

  皇帝不聽從。

  嘉靖十七年,皇帝母親蔣太后死。

  禮部說:“歲末之日,剛去世出皇太后服喪二十七天已滿期,恰好遇到正月初一,請求戴黑色冠、穿淺淡衣服接受朝拜。”奏疏沒有下發,皇帝訓諭大學士夏言:“元旦在玄極殿拜祭上天,仍然準備好祭服,在這個日期之前的一天應改變服飾嗎?”禮部請求“正月初一拜祭上天,接受朝拜,以及前一天都服青色服。

  孟春時享禮,前三天齋戒,服青色服飾,臣下相同,其餘仍然按孝貞皇太后喪禮之例辦”。

  皇帝不聽從。

  於是決定,歲末除夕日改變穿玄色吉衣,元旦穿祭服在玄極殿舉行告祀禮,準備翼善冠、黃袍駕臨宮殿,百官穿官服致詞,敲鐘鼓,嗚鞭炮,奏堂上音樂。

  這時討論是母遷往南方還是父遷到北方合葬,很久不能決定。

  皇帝親自到承天殿。

  返回後,才決定靈柩遷往南方合葬。

  禮部呈上喪葬儀節,在平常典制之外,皇帝又增加拜謁太廟告別禮、承天門告別祭奠禮、朝陽門遣送祭奠禮、題寫神位牌後降神饗神禮,以及靈柩登船、登岸等祭禮。

  靈柩出殯,皇帝服衰服按禮制舉行各種禮儀。

  百官徒步送到朝陽門外,進獻祭品以祭祀,命令舉行遣奠禮。

  到達通州,題寫神位牌的官員回覆命令。

  神位牌返回京城,百官在城門外奉迎,皇帝服衰服率領皇后以下在午門內哭迎,供奉安放在靈座殿。

  靈柩經過的河瀆江山的神只,都供獻犧牲酒醴進行祭祀。

  勳臣穿青服行禮,靈柩升上席殿。

  先拜謁睿宗舊時的陵墓,奉遷到稜恩殿,又奉靈柩到殿上,合葬在新的墓室。

  洪武七年九月,貴妃孫氏死。

  沒有兒子,太祖命令昊王朱檮主持喪事,穿慈母去世才穿的喪服,斬衰三年。

  束宮太子、諸王都服一年的喪。

  為此作《孝慈錄》。

  永樂年問,貴妃王氏死。

  停止上朝五天,壘帝祭一罈,皇后、皇妃、皇太子各祭一罈,親王共祭一罈,公主共祭一罈。

  七七期、百日期、兩年期,都祭祀贈予謐冊,舉行祭告家廟焚燒黃紙告文的禮儀。

  開啟墳塋,派官祭祀地神。

  出殯之前,告別靈柩、祭祀壇臺與初喪相同,只是增加六尚司以及內官、內使各一罈。

  靈柩啟遷前的祭奠、出殯前的祭奠、將葬之前的祭奠各自遣祭一罈。

  出殯之日,百官送到路祭之處,皇親、駙馬共一罈,公侯伯文武官員共一罈,外受封號的婦女共一罈。

  沿途經過城門的祭祀,肉門派肉官,外門派太常寺官。

  下葬時,將葬時的祭奠、遣祭一罈。

  掩閉墳壙,派官祭祀地神,迎接靈轎到祭享堂,舉行安神禮,遣祭一罈。

  天順七年,敬妃劉氏死,停止上朝互天,皇帝穿淺淡黃衣在奉天門處理政事,百官穿淺淡色衣,戴烏紗帽、黑角帶朝見參拜。

  封冊文放在靈柩前面,皇太子以下行三獻禮。

  靈柩前的儀仗,內使女樂二十四人,花施、雪柳女隊子二十人,女將軍十一人。

  從初喪到喪期滿週年向靈柩行告別禮,各自在正常祭祀之外增加祭祀一罈。

  弘治十四年,憲廟的麗妃章氏行出殯禮,停止上朝一天。

  凡是陪葬各妃,每年的一定時節都在殿內享祀。

  那些另外葬在金山等處的,各自派內官舉行祭禮。

  嘉靖年間,才命令併入諸陵,陪從祭祀於稜恩殿的兩旁,用紅紙牌寫上“某皇帝第幾妃之位”,祭祀完畢,把牌焚燒掉。

  後來改用木刻名號。

  嘉靖十三年告諭禮、工二部:“宮內女官世婦、御妻都用九數。

  九妃同在一墓,共在一個享殿,作為確定不變的制度。”從洪武年間,懿文太子之後,到成化八年悼恭太子死,年齡剛三歲。

  皇帝告諭禮部,喪禮應該從簡,王府和文武官都免於進獻香帛。

  禮部詳列儀節呈上。

  從發喪的次日起,停止上朝三天。

  皇帝服翼善冠、素服,七天除去喪服。

  又過三天,駕臨西角門處理政事,不敲鐘鼓,祭祀用素食。

  文武群臣,服素服、麻布、麻織絰帶、麻鞋、布裹紗帽,到思善門定時哭臨,號哭哀悼,一天而除服。

  第四天,穿素服朝見於西角門列班進名奉慰。

  在各地的王府和文武官員,穿素服舉哀,兩天而除服。

  嘉靖二十八年,莊敬太子死。

  禮部呈上喪禮。

  皇帝說:“天子不服期服。

  何況十五歲外剛剛處在三殤的範圍,朕服喪不合禮法,只是停止土朝十天。

  百官按照制度服喪,十二天除服。

  到停靈柩處行禮,罷除到門哭臨號哭哀悼的禮節。

  安葬時派戚屬大臣舉行葬禮。”萬曆四十七年二月,皇太子的才人王氏死,命令按照皇太子妃郭氏的舊例辦。

  停止上朝五天,不敲鐘鼓。

  皇帝服淺淡色衣服,百官穿青色素服、黑角帶朝見參拜,皇長孫主持饅送祭奠。

  洪武二十八年,秦王朱稜死,下韶確定喪禮。

  禮部尚書任亨泰說:“考察宋代禮制,應該停止上朝五天。

  現在遇到太廟四時的祭祀,請暫時停止一天。

  皇帝和親王以下,至郡主以及靖江王宮眷屬按喪服制度,都與魯王的喪禮同。

  皇太子服齊衰一週年,也以日替換月,十二天除喪服,穿素服一週年。”皇帝聽從。

  確定喪制:親王喪,停止上朝三天。

  禮部上奏派官執掌舉行喪葬禮,翰林院撰寫祭文、賜謐冊文、墓誌文,工部製造寫有身份地位姓名的銘旌,派遣官吏建造墳塋,欽天監官吏卜葬,國子監監生八名訃告各王府。

  皇帝祭一罈,皇太后、皇后、東宮太子各一罈,在京的文武官員各一罈。

  從初喪到除去喪服,皇帝共祭十三壇,國內文武官祭祀一罈。

  其喪服制度,王妃、世子、眾子以及郡王、郡主,下至宮人,服斬衰三年。

  國內文武官員齊衰三天,定時哭臨號哭哀悼五天而除喪。

  在城中的軍隊平民服素服五天。

  郡王、眾子、郡君,為兄以及伯叔父齊衰一週年,郡王妃服喪五個月。

  凡是親王妃喪,皇帝祭一罈,皇太后、中宮皇后、束宮太子、公主各祭一罈。

  布政司派官員開啟墳壙合葬。

  繼妃、次妃的祭禮相同。

  夫人則只是皇上祭一罈。

  都建造墳壙合葬。

  郡王喪,停止上朝一天。

  行人司派遣官員主管舉行喪葬禮,其餘多與親王相同,沒有皇太后、皇后的祭祀。

  郡王妃與親王妃的喪禮相同,沒有公主祭祀。

  合葬邵王繼妃、次妃的喪禮,都與正妃相同。

  凡是世子喪,皇帝祭祀一罈,東宮太子祭祀一罈。

  遇七日期和百日、下葬、一週年。

  除喪服,皇帝祭祀各一罈。

  凡是世孫的喪禮,如同世子,鹼損七七期以及二週年祭祀。

  凡是鎮國將軍,只是聞喪、百日、下葬三次祭祀,奉國將軍以下,皇帝祭祀一罈。

  當初,洪武九年五月,晉王妃謝氏死,命令討論喪服的禮制。

  侍講學士宋濂等人提議說:“按照唐朝制度,皇帝為皇妃等號哭哀悼。

  宋朝制度,皇帝為皇親號哭哀悼。

  現在參考酌情采納唐、宋的制度,皇帝和中宮皇后服大功九個月喪,諸妃都服小功五個月喪,南昌皇妃服大功九個月喪,束宮太子、公主、親王等都服小功五個月喪,晉王服齊衰一週年,靖江王妃服小功五個月喪,王妃服總麻。

  停止上朝三天。

  服喪服後,皇帝穿著素服進入停喪之處,早晚定時放聲哀哭悼喪。

  百官列位進名奉慰。

  皇帝從停喪處出來脫下喪服,改穿平常服飾。”皇帝制命說“可以”。

  此後,王妃的喪禮與此相同。

  正統十三年,規定親王的墳塋土地五十畝,房屋十五間。

  郡王的墳塋土地三十畝,房屋九間。

  郡王的兒子墳塋土地二十畝,房屋三問。

  郡主、縣主墳塋土地十畝,房屋三間。

  天順二年,禮部上奏確定制度,親王以下,依照文武大臣的規定辦。

  或者王,或者王妃先死的,命令建造他們的墳地。

  後葬的,只命令所在的地方官安葬。

  繼妃便合葬在旁邊,同在一個舉行享禮的庭堂。

  成化八年二月,忻王朱見治死。

  舉行出殯祭祀禮這天,皇帝不上朝處理事務。

  到安葬,停止上朝一天。

  成化十三年,四川按察使彭韶上言說:“親王、郡王死,都派官前去祭祀,出使之臣絡繹不絕,人夫勞頓困擾。

  從此之後只有親王的喪禮如舊制,那些郡王初喪派官祭祀一次,其餘一併派遣本處官。

  凡是藩王國母妃的喪禮,都派遣內官前去祭祀。

  現在宗室婦女眾多,其地有鎮守太監的,應派他舉行喪禮。

  又王國安葬墳塋,夫婦同穴合葬,初造的時候,派官員監督修建。

  開啟墳塋合葬,請只命令本處主管官員辦理。”皇帝聽從禮部覆奏,王妃的祭祀禮儀照舊,其餘依從他的提議施衍。

  弘治十六年七月,申王朱佑楷死。

  禮部說:“先前沂穆王死,沒有出府。

  申王已出府而沒有到封國,擬依照沂穆王參照在外親王的事例施行。”王妃葬地記載於《會典》的,明朝初年追封壽春等十王以及王妃。

  墳在鳳陽府西北二十五里的白塔,設定祠廟管理祭祀的官署和陵戶。

  南昌等五王以及王妃合葬在鳳陽皇陵,主管部門每年的一定節令舉行祭祀,都參與祭享。

  懷獻世子以下諸王沒有到藩國的,多葬在西山,每年一定節令派遣內官舉行祭祀禮。

  丞樂十五年正月,永安公主死。

  當時初次舉行張燈宴,於是罷除。

  停止上朝四天,賜予祭祀,命令有關部門主管喪葬。

  二月,太祖的第八個女兒福清公主死,停止上朝三天。

  規定製度,凡是公主的喪事上報,便停止上朝一天。

  從初喪到二週年祭祀,皇帝祭共十二壇。

  下葬日停止上朝一天。

  禮儀比諸王稍微鹼省,服喪制度相同,只有各官員不服喪。

  那些沒有出嫁安葬在西山的,每年一定節令派內官舉行祭祀禮。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