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四十四

卷四十四原文

  ◎舆服四

  ○皇帝宝玺 皇后册宝 皇妃以下册印 皇太子册宝 皇太子妃册宝亲王以下册宝册印 铁券 印信 符节 宫室制度 臣庶室屋制度 器用

  明初宝玺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宝”,曰“皇帝之宝”,曰“皇帝行宝”,曰“皇帝信宝”,曰“天子之宝”,曰“天子行宝”,曰“天子信宝”,曰“制诰之宝”,曰“敕命之宝”,曰“广运之宝”,曰“皇帝尊亲之宝”,曰“皇帝亲亲之宝”,曰“敬天勤民之宝”;又有“御前之宝”、“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丹符出验四方。洪武元年欲制宝玺,有贾胡浮海献美玉,曰:“此出于阗,祖父相传,当为帝王宝玺。”乃命制为宝,不知十七宝中,此玉制何宝也。成祖又制“皇帝亲亲之宝”、“皇帝奉天之宝”、“诰命之宝”、“敕命之宝”。

  弘治十三年,鄠县民毛志学于泥河滨得玉玺,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色白微青,螭纽。陕西巡抚熊翀以为秦玺复出,遣人献之。礼部尚书傅瀚言:“自有秦玺以来,历代得丧真伪之迹具载史籍。今所进,篆文与《辍耕录》等书摹载鱼鸟篆文不同,其螭纽又与史传所纪文盘五龙、螭缺一角、旁刻魏录者不类。盖秦玺亡已久,今所进与宋、元所得,疑皆后世摹秦玺而刻之者。窃惟玺之用,以识文书,防诈伪,非以为宝玩也。自秦始皇得蓝田玉以为玺,汉以后传用之,自是巧争力取,谓得此乃足以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玺也。故求之不得,则伪造以欺人;得之则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贻笑千载。我高皇帝自制一代之玺,文各有义,随事而施,真足以为一代受命之符,而垂法万世,何藉此玺哉!”帝从其言,却而不用。

  嘉靖十八年,新制七宝:曰“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大明受命之宝”、“巡狩天下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讨罪安民之宝”、敕正万民之宝”。与国初宝玺共为御宝二十四,尚宝司官掌之。

  皇后之册:用金册二片,依周尺长一尺二寸,广五寸,厚二分五厘。字依数分行,镌以真书。上下有孔,联以红绦,开阖如书帙,藉以红锦褥。册盝用木,饰以浑金沥粉蟠龙,红纻丝衬里,内以红罗销金小袱裹册,外以红罗销金夹袱包之,五色小绦萦于外。宝用金,龟纽,篆文曰“皇后之宝”,依周尺方五寸九分,厚一寸七分。宝池用金,阔取容。宝箧二副,一置宝,一置宝池。每副三重:外箧用木,饰以浑金沥粉蟠龙,红纻丝衬里;中箧用金鈒蟠龙;内小箧饰如外箧,内置宝座,四角雕蟠龙,饰以浑金。座上用锦褥,以销金红罗小夹袱裹宝,其箧外各用红罗销金大夹袱覆之。临册之日,册宝俱置于红髹舆案,案顶有红罗沥水,用担床举之。

  皇贵妃而下,有册无宝而有印。妃册,用镀金银册二片,广长与后册同。册盝饰以浑金沥粉蟠凤。其印用金,龟纽,尺寸与诸王宝同,文曰“皇妃之印”。箧饰以蟠凤。宣德元年,帝以贵妃孙氏有容德,特请于皇太后,制金宝赐之,未几即诞皇嗣。自是贵妃授宝,遂为故事。嘉靖十年,立九嫔,册用银,杀皇妃五分之一,以金饰之。

  皇太子册宝:册用金,二片,其制及盝箧之饰与皇后册同。宝用金,龟纽,篆书“皇太子宝”。其制及池箧之饰与后宝同。

  皇太子妃册宝:其册用金,两叶,重百两,每叶高一尺二寸,广五寸。藉册以锦,联册以红丝绦,垫册以锦褥,裹册以红罗销金袱。其盝饰以浑金沥粉云凤,内有花银钉铰,嵌金丝铁筦龠;外以红罗销金袱覆之。其金宝之制未详。洪武二十八年更定,止授金册,不用宝。

  亲王册宝:册制与皇太子同。其宝用金,龟纽,依周尺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文曰“某王之宝”。池箧之饰,与皇太子宝同。宝盝之饰,则雕蟠螭。

  亲王妃册印:其金册,高视太子妃册减一寸,馀制悉同,册文视亲王。其金印之制未详。洪武二十八年更定,止授金册。

  公主册印:银册二片,镌字镀金,藉以红锦褥。册盝饰以浑金沥粉蟠螭。其印同宋制,用金,龟纽,文曰“某国公主之印”。方五寸二分,厚一寸五分。印池用金,广取容。印外箧用木,饰以浑金沥粉盘凤,中箧用金鈒蟠凤,内小箧,饰如外箧。

  亲王世子金册金宝:承袭止授金册,传用金宝。

  世子妃亦用金册。洪武二十三年铸世子妃印,制视王妃,金印,龟纽,篆文曰“某世子妃印”。

  郡王,镀金银册、镀金银印,册文视世子。其妃止有镀金银册。

  功臣铁券:洪武二年,太祖欲封功臣,议为铁券,而未有定制。或言台州民钱允一有家藏吴越王镠唐赐铁券,遂遣使取之,因其式而损益焉。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履历、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镌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焉。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并赐铁券。公:李善长、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子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桢、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二十五年,改制铁券,赐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及故公徐达、李文忠,侯吴杰、沐英,凡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百官印信: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一品,银印,三台,方三寸四分,厚一寸。六部、都察院并在外各都司,俱正二品,银印二台,方三寸二分,厚八分。其馀正二品、从二品官,银印二台,方三寸一分,厚七分。惟衍圣公以正二品,三台银印,则景泰三年赐也。顺天、应天二府俱正三品,银印,方二寸九分,厚六分五厘。其馀正三品、从三品官,俱铜印,方二寸七分,厚六分。惟太仆、光禄寺并在外盐运司,俱从三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惟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正从八品,俱铜印,方二寸,厚二分五厘。正从九品,俱铜印,方一寸九分,厚二分二厘。未入流者,铜条记,阔一寸三分,长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以上俱直纽,九叠篆文。初,杂职亦方印,至洪武十三年始改条记。凡百官之印,惟文渊阁银印,直纽,方一寸七分,厚六分,玉箸篆文,诚重之也。武臣受重寄者,征西、镇朔、平蛮诸将军,银印,虎纽,方三寸三分,厚九分,柳叶篆文。洪武中,尝用上公佩将军印,后以公、侯、伯及都督充总兵官,名曰“挂印将军”。有事征伐,则命总兵佩印以往,旋师则上所佩印于朝。此外,惟漕运总兵印同将军。其在外镇守总兵、参将挂印,则洪熙元年始也。有文臣挂将军印者,王骥以兵部尚书征湖、贵苗,挂平蛮将军印;王越以左都御史守大同,挂征西将军印。其他文武大臣,有领敕而权重者,或给以铜关防,直纽,广一寸九分五厘,长二寸九分,厚三分,九叠篆文,虽宰相行边,与部曹无异。惟正德时,张永征安化王,用金铸,嘉靖中,顾鼎臣居守,用牙镂关防,皆特赐也。初,太祖重御史之职,分河南等十三道,每道铸二印,文曰“绳愆纠缪”,守院御史掌其一,其一藏内府,有事则受以出,复命则纳之。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言各道印篆相类。乃命改制某道监察御史,其奉差者,则曰“巡按某处监察御史”,铜印直纽,有眼,方一寸五分,厚三分,八叠篆文。成祖初幸北京,有一官署二三印者,夏原吉至兼掌九卿印,诸曹并于朝房取裁,其任重矣。

  明初,赐高丽金印,龟纽,方三寸,文曰“高丽国王之印”,赐安南镀金银印,驼纽,方三寸,文曰“安南国王之印”。赐占城镀金银印,驼纽,方三寸,文曰“占城国王之印”。赐吐蕃金印,驼纽,方五寸,文曰“白兰王印”。

  符牌:凡宣召亲王,必遣官赍金符以往。亲王之藩及镇守、巡抚诸官奏请符验,俱从兵部奏,行尚宝司领之。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凡公差,以军情重务及奉旨差遣给驿者,兵部既给勘合,即赴内府,关领符验,给驿而去,事竣则缴。嘉靖三十七年定制:南京、凤阳守备内外官,并各处镇守总兵、巡抚,及各守一方不受镇守节制内外守备,并领符验奏事。凡监枪、整饬兵备,并一城一堡守备官,不许关领符验。其制,上织船马之状,起马者用马字号,起船者水字号,起双马者达字号,起单马者通字号,起站船者信字号。洪武四年,始制用宝金牌。凡军机文书,自都督府、中书省长官而外,不许擅奏。有诏调军,中书省同都督府覆奏,乃各出所藏金牌,入请用宝。又造军中调发符牌,用铁,长五寸,阔半之,上鈒二飞龙,下鈒二麒麟,首为圜窍,贯以红丝绦。尝遣官赍金牌、信符诣西番,以茶易马。其牌四十一,上号藏内府,下号降各番,篆文曰“皇帝圣旨”,左曰“合当差发”,右曰“不信者斩”。二十二年又颁西番金牌、信符。其后番官款塞,皆赍原降牌符而至。永乐二年制信符、金字红牌给云南诸蛮。凡历代改元,则所颁外国信符、金牌,必更铸新年号给之。此符信之达于四裔者也。

  其武臣悬带金牌,则洪武四年所造。阔二寸,长一尺,上鈒双龙,下鈒二伏虎,牌首尾为圆窍,贯以红丝绦。指挥佩金牌,双云龙,双虎符。千户佩镀金银牌,独云龙,独虎符。百户素云银牌符。太祖亲为文鈒之曰:“上天祐民,朕乃率抚。威加华夏,实凭虎臣。赐尔金符,永传后嗣。”天子祀郊庙,若视学、耤田,勋卫扈从及公侯、驸马、五府都督日直、锦衣卫当直,及都督率诸卫千百户夜巡内皇城,金吾诸卫各轮官随朝巡绰,俱给金牌,有龙者、虎者、麒麟者、狮者、云者,以官为差。

  其扈驾金字银牌,则洪武六年所造。寻改为守卫金牌,以铜为之,涂以金,高一尺,阔三寸,分字号凡五。仁字号,上鈒独龙蟠云花,公、侯、伯、都督佩之。义字号,鈒伏虎盘云花,指挥佩之。礼字号,獬貂豸蟠云花,千户、卫镇抚佩之。智字号,鈒狮子蟠云花,百户、所镇抚佩之。信字号,鈒蟠云花,将军佩之。牌下铸“守卫”二篆字,背铸“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等二十四字,牌首窍贯青丝。镇抚及将军随驾直宿卫者佩之,下直则纳之。凡夜巡官,于尚宝司领令牌,禁城各门、金吾等卫指挥、千户,分领申字号牌,午门自一至四,长安左右门、东华门自五至八,西华门自九至十二,玄武门自十三至十六。五城兵马指挥亦日领令牌,东西南北中城,分领木、金、火、水、土五字号。留守五卫、巡城官并金吾等卫守卫官,俱领铜符。留守卫指挥所领承字及东西北字号牌,俱左半字阳文,左比。金吾等卫,端门、承天门、东西北安门指挥千户所领承字及东西北字号,俱右半字阴文,右比。铜符字号比对相同,方许巡行。内官、内使之出,亦须守门官比对铜符而后行。皇城九门守卫军与围子手,各领勇字号铜牌。锦衣校尉上直及光禄寺吏典厨役,遇大祀,俱佩双鱼铜牌。永乐六年驾幸北京,扈从官俱带牙牌;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锦衣卫各铸印信,通政司、鸿胪寺各铸关防,谓之行在卫门印信关防。其后命内府印绶监收贮。嘉靖十八年南巡,礼部领出,以给扈从者焉。凡郊庙诸祭陪祀供事官及执事者,入坛俱领牙牌,洪武八年始也。圆花牌,陪祀官领之。长花牌,供事官领之。长素牌,执事人领之。又谓之祀牌。凡驾诣陵寝,扈从官俱于尚宝司领小牙牌。嘉靖九年,皇后行亲蚕礼,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命妇及使人,俱于尚宝司领牙牌,有云花圜牌、鸟形长牌之异。凡文武朝参官、锦衣卫当驾官,亦领牙牌,以防奸伪,洪武十一年始也。其制,以象牙为之,刻官职于上。不佩则门者却之,私相借者论如律。牙牌字号,公、侯、伯以勋字,驸马都尉以亲字,文官以文字,武官以武字,教坊官以乐字,入内官以官字。正德十六年,礼科邢寰言:“牙牌惟常朝职官得悬。比来权奸侵柄,传旨升官者辄佩牙牌,宜清核以重名器。”乃命文职不朝参者,毋得滥给牙牌;武官进御侍班、佩刀、执金炉者给与。嘉靖二十八年,内府供事匠作、武职官皆带朝参牙牌,尝奉旨革夺,旋复给之。给事中陈邦修以为言,礼部覆奏:“《会典》所载,文武官出入禁门带牙牌,有执事、供事、朝参之别。执事、供事者,皆届期而领,如期而缴。惟朝参牙牌,得朝夕悬之,非徒为关防之具,亦以示等威之辨也。虚衔带俸、供事、执事者,不宜概领。第出入禁闼,若一切革夺,何由讥察?尚宝司所贮旧牌数百,上有‘入内府’字号,请以给之。至于卫所武官,掌印、佥书侍卫之外,非属朝参供役者,尽革夺之。其纳粟、填注冒赐牙牌及罢退闲住官旧所关领不缴者,俱逮问。”报可。

  洪武十五年,制使节,黄色三檐宝盖,长二尺,黄纱袋笼之。又制丹漆架一,以节置其上。使者受命,则载以行;使归,则持之以复命。二十三年,诏考定使节之制,礼部奏:“汉光武时,以竹为节,柄长八尺,其毛三重。而黄公绍《韵会》注:汉节柄长三尺,毛三重,以旄牛为之。”诏从三尺之制。

  宫室之制:吴元年作新内。正殿曰奉天殿,后曰华盖殿,又后曰谨身殿,皆翼以廊庑。奉天殿之前曰奉天门,殿左曰文楼,右曰武楼。谨身殿之后为宫,前曰乾清,后曰坤宁,六宫以次列。宫殿之外,周以皇城,城之门,南曰午门,东曰东华,西曰西华,北曰玄武。时有言瑞州文石可甃地者。太祖曰:“敦崇俭朴,犹恐习于奢华,尔乃导予奢丽乎?”言者惭而退。洪武八年,改建大内宫殿,十年告成。阙门曰午门,翼以两观。中三门,东西为左、右掖门。午门内曰奉天门,门内奉天殿,尝御以受朝贺者也。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奉天殿左、右门,左曰中左,右曰中右,两庑之间,左曰文楼,右曰武楼。奉天殿之后曰华盖殿,华盖殿之后曰谨身殿,殿后则乾清宫之正门也。奉天门外两庑间有门,左曰左顺,右曰右顺。左顺门外有殿曰文华,为东宫视事之所。右顺门外有殿曰武英,为皇帝斋戒时所居。制度如旧,规模益宏。二十五年改建大内金水桥,又建端门、承天门楼各五间,及长安东、西二门。永乐十五年,作西宫于北京。中为奉天殿,侧为左右二殿,南为奉天门,左右为东、西角门。其南为午门,又南为承天门。殿北有后殿、凉殿、暖殿及仁寿、景福、仁和、万春、永寿、长春等宫,凡为屋千六百三十馀楹。十八年,建北京,凡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中朝曰奉天殿,通为屋八千三百五十楹。殿左曰中左门,右曰中右门。丹墀东曰文楼,西曰武楼,南曰奉天门,常朝所御也。左曰东角门,右曰西角门,东庑曰左顺门,西庑曰右顺门,正南曰午门。中三门,翼以两观,观各有楼,左曰左掖门,右曰右掖门。午门左稍南,曰阙左门,曰神厨门,内为太庙。右稍南,曰阙右门,曰社左门,内为太社稷。又正南曰端门,东曰庙街门,即太庙右门也。西曰社街门,即太社稷坛南左门也。又正南曰承天门,又折而东曰长安左门,折而西曰长安右门。东后曰东安门,西后曰西安门,北后曰北安门。正南曰大明门,中为驰道,东西长廊各千步。奉天殿之后曰华盖殿,又后曰谨身殿。谨身殿左曰后左门,右曰后右门。正北曰乾清门,内为乾清宫,是曰正寝。后曰交泰殿。又后曰坤宁宫,为中宫所居。东曰仁寿宫,西曰清宁宫,以奉太后。左顺门之东曰文华殿。右顺门之西曰武英殿。文华殿东南曰东华门,武英殿西南曰西华门。坤宁宫后曰坤宁门,门之后曰玄武门。其他宫殿,名号繁多,不能尽列,所谓千门万户也。皇城内宫城外,凡十有二门:曰东上门、东上北门、东上南门、东中门、西上门、西上北门、西上南门、西中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北上西门、北中门。复于皇城东南建皇太孙宫,东安门外东南建十王街。宣宗留意文雅,建广寒、清暑二殿,及东、西琼岛,游观所至,悉置经籍。正统六年重建三殿。嘉靖中,于清宁宫后地建慈庆宫,于仁寿宫故基建慈宁宫。三十六年,三殿门楼灾,帝以殿名奉天,非题扁所宜用,敕礼部议之。部臣会议言:“皇祖肇造之初,名曰奉天者,昭揭以示虔尔。既以名,则是昊天监临,俨然在上,临御之际,坐以视朝,似未安也。今乃修复之始,宜更定,以答天庥。”明年重建奉天门,更名曰大朝门。四十一年更名奉天殿曰皇极,华盖殿曰中极,谨身殿曰建极,文楼曰文昭阁,武楼曰武成阁,左顺门曰会极,右顺门曰归极,大朝门曰皇极,东角门曰弘政,西角门曰宣治。又改乾清宫右小阁名曰道心,旁左门曰仁荡,右门曰义平。世宗初,垦西苑隙地为田,建殿曰无逸,亭曰豳风,又建亭曰省耕,曰省敛,每岁耕获,帝辄临观。十三年,西苑河东亭榭成,亲定名曰天鹅房,北曰飞霭亭,迎翠殿前曰浮香亭,宝月亭前曰秋辉亭,昭和殿前曰澄渊亭,后曰〈走瞿〉台坡,临漪亭前曰水云榭,西苑门外二亭曰左临海亭、右临海亭,北闸口曰涌玉亭,河之东曰聚景亭,改吕梁洪之亭曰吕梁,前曰檥金亭,翠玉馆前曰撷秀亭。

  亲王府制:洪武四年定,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栱攒顶,中画蟠螭,饰以金,边画八吉祥花。前后殿座,用红漆金蟠螭,帐用红销金蟠螭。座后壁则画蟠螭、彩云,后改为龙。立山川、社稷、宗庙于王城内。七年定亲王所居殿,前曰承运,中曰圜殿,后曰存心;四城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太祖曰:“使诸王睹名思义,以藩屏帝室。”九年定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色琉璃瓦。又命中书省臣,惟亲王宫得饰朱红、大青绿,其他居室止饰丹碧。十二年,诸王府告成。其制,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西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间有奇。弘治八年更定王府之制,颇有所增损。

  郡王府制:天顺四年定。门楼、厅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而已。

  公主府第:洪武五年,礼部言:“唐、宋公主视正一品,府第并用正一品制度。今拟公主第,厅堂九间,十一架,施花样兽脊,梁、栋、斗栱、檐桷彩色绘饰,惟不用金。正门五间,七架。大门,绿油,铜环。石础、墙砖,镌凿玲珑花样。”从之。

  百官第宅: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狻猊、麒麟、犀象之形。凡官员任满致仕,与见任同。其父祖有官,身殁,子孙许居父祖房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栱,及绘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七间、两厦,九架。中堂七间,九架。后堂七间,七架。门三间,五架,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三间,五架。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栱、檐桷彩绘饰。门窗、枋柱金漆饰。廊、庑、庖、库从屋,不得过五间,七架。一品、二品,厅堂五间,九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栱、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五架,绿油,兽面锡环。三品至五品,厅堂五间,七架,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桷青碧绘饰。门三间,三架,黑油,锡环。六品至九品,厅堂三间,七架,梁、栋饰以土黄。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品官房舍,门窗、户牖不得用丹漆。功臣宅舍之后,留空地十丈,左右皆五丈。不许那移军民居止,更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构亭馆,开池塘,以资游眺。三十五年,申明禁制,一品、三品厅堂各七间,六品至九品厅堂梁栋祗用粉青饰之。

  庶民庐舍:洪武二十六年定制,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栱,饰彩色。三十五年复申禁饬,不许造九五间数,房屋虽至一二十所,随基物力,但不许过三间。正统十二年令稍变通之,庶民房屋架多而间少者,不在禁限。

  器用之禁: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金,馀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银,酒盏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银,馀皆磁、漆。木器不许用朱红及抹金、描金、雕琢龙凤文。庶民,酒注锡,酒盏银,馀用磁、漆。百官,床面、屏风、槅子,杂色漆饰,不许雕刻龙文,并金饰朱漆。军官、军士,弓矢黑漆,弓袋、箭囊,不许用朱漆描金装饰。建文四年申饬官民,不许僣用金酒爵,其椅棹木器亦不许朱红金饰。正德十六年定,一品、二品,器皿不用玉,止许用金。商贾、技艺家器皿不许用银。馀与庶民同。

卷四十四譯文

  明代初年,皇帝的璽印有十七種。

  其中大的有“皇帝奉天之寅”、“皇帝之寶”、“皇帝行實”、“皇帝信寶”、“天子之寅”、“天子行寶”+“天子信寅”、“制誥之實”、“敕命之寶”、“廣運之實”、“皇帝尊親之實”、“皇帝親親之實”、“敬天勤民之寶”,又有“御前之寶”“表章經史之寅”以及“欽文之璽”。

  皇帝的符信出,取效天下。

  洪武元年,打算製作璽印,有外國商人航海來中國進獻美玉,說:“這塊玉出自於闐,我的祖輩與父輩代代相傳,應當作為帝王的璽印。”於是皇帝就命令製作為寶印,不知道在十七枚竇印中這塊玉製成的是哪一個寶印。

  成祖又製作“皇帝親親之寶’、“皇帝奉天之實”、“誥命之寶”、“救命之寅”。

  弘治十三年,鄂縣百姓毛志學在泥河邊得到一塊玉璽,上面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顏色發白微微有點青色,螭形印紐。

  陝西巡撫熊辨認為是秦朝的璽印再次出現,派人把它獻給朝廷。

  禮部尚書傅瀚說:“自從有秦璽以來,歷代得失真假的蹤跡都記載在史害上。

  今天所進獻的,篆文與《輟耕錄》等書摹寫記載的魚烏篆文不同,那螭形印紐又與史傳所記載的有五條盤龍文飾、螭缺一角、旁邊刻有魏錄的不同。

  大致秦璽亡佚已久,今天所進獻的輿宋、元所得,懷疑都是後世摹擬秦璽而刻制的。

  我認為璽印的用途,是用來做文書的標識,防止偽詐,不是用作寶物玩賞的。

  自從秦始皇得到藍田玉刻成寶璽,漢代以後傳承使用。

  從此巧謀爭強力奪,說得到它就足以受天命,卻不知受天命靠的是德行,不是靠璽印。

  所以追求它而得不到,就偽造用來欺詐人;得到了,君臣就喜形於色,用來炫耀於天下。

  這些都是貽笑千年的事。

  我朝高皇帝自己製作一代璽印,每一個璽印上的文字各有意義,因事而設,真正足以為一代接受天命的印符,而可以垂留於萬世作為儀範,何必憑藉此璽呢?”皇帝聽從了他的話,拋棄不用。

  嘉靖十八年,新制寶璽七個,它們是:“奉天承運大明天子寶”、“大明受命之寶”、“巡狩天下之實”、“垂訓之寶”、“命德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民之寶”o與開園初期的寶璽一起,共為二十四枚,由尚實司官員掌管。

  皇后的冊符。

  用金冊二片,按照周時尺寸長一尺二寸,寬五寸,厚二分五厘。

  文字按字敷分行,用楷書鎊刻。

  上下有孔,用紅絲系連,開闔像書籍,用紅錦褥墊著。

  裝冊符的小匣用木頭製作,用渾金瀝粉蟠龍圖案文飾,紅色紆絲做襯裡,裡面用紅色綾羅嵌以金線的小袱裹束冊符,外面用紅色綾羅嵌以金線夾袱包裹,五色的小絲帶縈繞在外。

  寅璽用金製成,龜形印紐,用篆文寫著“皇后之寅”,按周時尺寸五寸九分見方,厚一寸七分。

  璽池用黃金製作,寬取其能容納寶璽。

  裝玉璽的匣子有二副,一副放置寶璽,一副放置寶池。

  每副裹外三層:外層用木製成,用潭金瀝粉蟠龍圖案裝飾,紅色紆絲作裡襯;中間一層用金嵌蟠龍圖案;內層小匣裝飾如同外匣,裡面放置寶座,四角雕有蟠龍圖案,用渾金裝飾。

  座上用錦褥,用嵌有金線的紅色綾羅小夾袱包裹寶璽,匣子外面各用紅色綾羅嵌有金線的大夾袱覆蓋。

  等到冊封之日,冊與寶都放在紅漆輿案上,案頂有紅色綾羅瀝水,用擔床託舉。

  皇貴妃以下,有冊符沒有寶璽而有印。

  貴妃的符冊,用鍍金銀冊二片,長度寬度與皇后的冊相同。

  裝冊的小匣用渾金瀝粉蟠鳳圖案裝飾。

  印用黃金,龜形印紐,尺寸與諸王寶璽相同,印上的文字是“皇妃之印”。

  印匣用蟠鳳圖案裝飾。

  宣德元年,皇帝以貴妃孫氏有容貌賢德,特別向皇太后請求,製作金寶印賜給她,不久就生下了皇子。

  從此貴妃被授予寶璽,於是成為成例。

  嘉靖十年,冊立九嬪,,冊符用銀,大小小於皇妃的五分之一,用黃金裝飾。

  皇太子的冊寶。

  冊符用黃金,為二片,它的形制以及匣子的裝飾與皇后的冊符相同。

  寶璽用黃金製成,龜形印組,用篆文寫為“皇太子寶”。

  它的形制以及寶池、寶匣的裝飾與皇后的寶璽相同。

  皇太子妃的冊寶。

  冊符用黃金,兩葉片,重一百兩,每一葉片高一尺二寸,寬五寸。

  用錦帛鋪墊冊,用紅色絲帶聯綴冊,用錦褥襯墊冊,用紅色綾羅嵌有金線的袱單裹冊。

  它的盒子用潭金瀝粉雲鳳圖案裝飾,內有純銀釘鉸,鑲嵌著金絲的鐵質鎖匙;外面用紅色綾羅嵌有金線的袱單覆蓋。

  皇太子妃的金寶的形制不知詳惰。

  洪武二十八年重新規定,祇授予金冊,不用賞璽。

  親王的冊寶。

  冊符的樣式與皇太子相同。

  他的寶璽用金,龜形印紐,按照周尺為五寸二分見方,厚一寸五分,寶璽文字是“某王之寶”。

  寶池、寶盒的裝飾,與皇太子的寶璽相同。

  裝寶璽的匣子上的裝飾,雕刻有蟠螭圖案。

  親王的妃冊印。

  她的金冊,高比太子妃的金冊少一寸,其餘樣式全都相同,冊文比照親王而定。

  她的金印的樣式不知詳情。

  洪武二十八年重新規定,只授予金冊。

  公主的冊印。

  銀質冊符二片,鎊刻文字鍍金,用紅色錦褥鋪墊。

  冊匣用渾金瀝粉蟠螭圖案裝飾。

  她的印和宋代的形制相同,用金,龜形印紐,印文是“某國公主之印”。

  五寸二分見方,厚一寸五分。

  印池用黃金製成,寬取其能容納印。

  印的外匣用木,用渾金瀝粉盤鳳圖案裝飾,中間的匣子用金質鑲嵌蟠鳳圖案裝飾,裡面的小匣,裝飾如同外面的匣子。

  親王世子的金冊金寶。

  承襲只授予金冊,承傳用金寶。

  世子妃也用金冊。

  洪武二十三年,鑄造世子妃印,形制比照王妃,金印,龜形印紐,篆文是“某世子妃印”。

  郡王,鍍金銀冊、鍍金銀印,冊符上的文字根據世子而定。

  郡王妃祇有鍍金銀冊。

  功臣的鐵券。

  洪武二年,太祖打算分封功臣,商議制鐵券,但沒有固定的形制。

  有人說台州人堡魚二有家藏的昊越王錢刨所得唐朝賜給他的鐵券,就派使者取來,依照它的樣式加以增損。

  它的形制像瓦,分為七等。

  公二等:一等高一尺,寬一尺六寸五分;一等高九寸五分,寬一尺六寸。

  侯分三等:一等高九寸,寬一尺五寸五分;一等高八寸五分,寬一尺五寸;一等高八寸,寬一尺四寸互分。

  伯分二等:一等高七寸五分,寬一尺三寸五分;一等高六寸五分,寬一尺二寸五分。

  外面詳細地刻有履歷、賜予的封號等級以記錄他的功勞;中間刻有免罪、鹼祿的次數,以防止過錯。

  文字用金鑲嵌。

  共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半頒給功臣,右半藏於內府,如有事就合起來,以資取信。

  三年,大封功臣,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一併賜予鐵券。

  公,李善長、徐達、李文忠、馮勝、鄧愈、常茂。

  侯,湯和、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華雲龍、顱時、耿炳文、陳德、郭子興、王志、鄭遇春、費聚、昊良、昊楨、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康鐸、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

  二十五年,改制鐵券,賜給公傅友德,侯王弼、耿炳文、郭英以及已死的公徐達、李文忠,侯昊傑、沐英,共八家。

  永樂初年,靖難功臣也有被賜予鐵券的。

  百官印信。

  洪武初年,鑄印局鑄造朝廷內外各司印信。

  官正一品,銀印,三臺,三寸四分見方,厚一寸。

  六部、都察院和在外的各都司,都是正二品,銀印,二臺,三寸二分見方,厚八分。

  其餘正二品、從二品官,銀印,二臺,三寸一分見方,厚七分。

  惟獨衍聖公以正二品,有三臺,銀印,是景泰三年賜予的。

  順天、應天二府都是正三品,銀印,二寸九分見方;厚六分五厘。

  其餘的正三品、從三品官,都是鋼印,二寸七分見方,厚六分。

  只有太僕、光祿寺和在外鹽運司,都是從三品,鋼印,長寬各減少一分,厚度減少五厘。

  正四品、從四品,都是鋼印,二寸五分見方,厚五分。

  正五品、從五品,都是銅印,二寸四分見方,厚四分五厘。

  只有在外各州從五品,銅印,長寬各減少一分,厚度減少五厘。

  正六品、從六品,都是鋼印,二寸二分見方,厚三分五厘。

  正七品、從七品,銅印,二寸一分見方,厚三分0正從八品,都是銅印,二寸見方,厚二分五厘,正、從九品,都是鋼印,一寸九分見方,厚二分二厘。

  九品官以外,沒有入流內的官員,用銅製絛記,寬一寸三分,長二寸五分,厚二分一厘。

  以上都是直形印紐,刻九迭篆文。

  起初,雜職人員也是方印,到洪武十三年才改為條記。

  所有百官的印信,只有文淵閣為銀印,直形印紐,一寸七分見方,厚六分,刻以小篆篆文,確實推重它。

  武將中被委以重任的,徵西、鎮朔、平蠻等將軍,用銀印,虎形印紐,三寸三分見方,厚九分,刻以柳葉形篆文。

  洪武年問,曾經用上公佩帶將軍印,後來以公、侯、伯以及都督充任總兵官,稱馬“掛印將軍”。

  有戰爭征伐,就命令總兵佩印前往,凱旋迴師就把所佩的大印上交給朝廷。

  此外,只有漕運總兵,印信和將軍印相同。

  那些在外地鎮守的總兵,參將掛印,是洪熙元年開始的。

  有掛將軍印的文臣,王驥以兵部尚書征討湖、貴苗人,掛平蠻將軍印;王越以左都御史鎮守大同,掛徵西將軍印。

  其它文武大臣,有接受皇上敕令而權力大的,有的人賜予銅製關防,直形紐,寬一寸九分五厘,長二寸九分,厚三分,用九疊篆文鎊刻,即使宰相巡行邊疆,與部曹官沒有差異。

  只有正德時期,張永征伐安化王,用金鑄印,嘉靖年問,顧鼎臣留守京城,用象牙雕刻關防,都是特賜。

  當初,太祖重視御史一職,分河南等為十三道,每道鑄造二顆印,印上文字為“繩愆糾繆”,守院御史掌管其中一顆,另一顆藏在內府,有事就受印而出京,覆命時就交回它。

  洪武二十三年,都御史袁泰說各道的印信篆文相同。

  於是皇上下令改制成某道監察御史,那些接受差遣的,就為”巡按某處監察御史”,銅印直形印紐,有孔,一寸五分見方,厚三分,刻以八疊篆文。

  成祖初次臨幸北京時,有一個官署擁有二三顆印的,夏原吉更是兼掌九卿印信,眾分曹官都在朝房裁定,他的責任很重。

  明朝初年,賜給高麗金印,龜形印紐,三寸見方,刻文為“高麗國王之印”。

  賜給安南鍍金銀印,駝形印紐,三寸見方,刻文為“安南國王之印”。

  賜給占城鍍金銀印,駝形印紐,三寸見方,刻文為“占城國王之印”。

  賜給吐蕃金印,駝形印紐,五寸見方,刻文為“白蘭王印”。

  符牌。

  凡是宣召親王時,必定派遣官員拿著金符前往。

  親王到藩王府以及出京鎮守、巡撫諸官奏請驗核符牌,都聽從兵部所奏,行文尚寶司領取符牌。

  洪武二十六年定下制度:凡有公務差遣,把軍情重要事務以及奉旨差遣供給驛者,兵部已經給予驗對的符契,就到內府,領取符牌,供給驛馬前去,事完上繳。

  嘉靖三十七年制定制度:南京、鳳陽守備的內外官員,和各處鎮守總兵、巡撫,以及各守一方不受鎮守統轄指揮的內外守備,一併領取符牌上奏政事。

  凡是監槍、整飭兵備,和一城一堡的守備官,不準領取符牌。

  它的形制是,上面織有船馬的形狀,騎馬出行用馬字號,坐船出行用水字號,騎兩匹馬出行用達字號,騎一匹馬出行用通字號,用航程有驛站依次接待的官船出行的用信字號。

  洪武四年開始製作寶金牌。

  凡是軍事機要文書,從都督府、中書省長官以外,不準擅自上奏。

  有詔令調動軍隊,中書省同都督府同時審察上奏,然後各自拿出所藏的金牌,入朝請求用寶璽。

  又製造軍中調動徵發軍隊的符牌,用鐵製成,長五寸,寬是長的一半,上面嵌兩條飛龍圖案,下面嵌兩頭麒麟圖案,頭部為圓孔,用紅絲帶貫穿0曾經派遣官員拿著金牌、信符到西番,用茶換馬。

  這種牌有四十一塊,上號藏於內府,下號交給各番,用篆文鑄刻“皇帝聖旨”,左面是“合當差發”,右面是“不信者斬”o二十二年,又頒發給西番金牌、信符。

  這之後番官前來通好,都拿著原來頒發給的符牌而來。

  丞樂二年,製造信符、金字紅牌賜給雲南眾蠻族。

  凡是歷代國君改用新的年號,頒發給外國的信符、金牌,必定重新鑄造新的年號給予他們。

  這是符信得以通達於四方的原因。

  武將的懸帶金牌,是洪武四年所造。

  寬二寸,長一尺,上面嵌有雙龍,下面嵌兩隻伏虎,金牌的首尾為圓孔,用紅絲帶相貫通。

  指揮佩金牌,雙雲龍,雙虎符。

  千戶佩鍍金銀牌,一隻雲龍,一隻虎符。

  百戶佩只有雲的銀牌符。

  太祖親自擬文,然後嵌在上面,是:“上天保佑人民,朕才能夠統率安撫。

  威武加於華夏,實在是憑藉你們這些勇猛的大臣。

  賜給你們金符,永世傳給後代。”天子在郊廟祭祀,以及巡視學校、舉行藉田禮,勳臣侍衛跟從之人以及公侯、駙馬、五府都督值日官、錦衣衛值日官,以及都督率領眾衛千戶百戶晚上巡視內皇城,金吾等衛各輪流值日官隨朝巡梘,都給予金牌,有龍牌、虎牌、麒麟牌、獅牌、雲牌,以官職的高低為不同的標準。

  跟隨皇帝車駕的人佩的金字銀牌,是洪武六年製造。

  不久改焉守衛金牌,用銅製成,塗上金粉,高一尺,寬三寸,按字號共分焉五種。

  仁字號,上面嵌有獨龍蟠雲花圖案,公、侯、伯、都督佩帶。

  義字號,嵌有伏虎盤雲花圖案,指揮佩帶。

  禮字號,嵌獬豸蟠雲花圖案,幹戶、衛鎮撫佩帶。

  智字號,嵌獅子蟠雲花圖案,百戶、所鎮撫佩帶。

  信字號,嵌蟠雲花圖案,將軍佩帶。

  牌的下面鑄“守衛”兩個篆字,背面鑄“凡守衛官軍懸帶此牌”等二十四字,牌首端的孔貫以青絲。

  鎮撫以及將軍跟隨皇帝當值保護的人佩帶,不當值就歸還。

  凡是夜巡官,在尚寶司領取令牌,紫禁城各門、金吾等衛指揮、千戶,分別領取申字號牌,午門從一到四,長安左右門、束華門從五到八,西華門從九到十二,玄武門徒十三到十六。

  五城兵馬指揮也每天領取令牌,東西南北中五城,分別領取木、金、火、水、土五字號。

  留守五衛、巡城官和金吾等衛守衛官,都領取銅符。

  留守衛指揮所領取承字以及東西北字號牌,都是左半字焉陽文,向左邊。

  金吾等衛,端門、承天門、東西北安門指揮千戶所領取承字以及東西北字號,都是右半字陰文,向右邊。

  銅符字號比並核對相同,才准許巡行。

  內官、內使出行,也必須守門官比並核對銅符然後放行。

  皇城九門的守衛軍與圍子手,各領取勇字號銅牌。

  錦衣校尉值班以及光祿寺吏掌管廚役,遇到大型祭祀,都佩雙魚銅牌。

  水樂六年,皇上到北京,跟從侍衛的官員都佩帶牙牌;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錦衣衛各自鑄造印信,通政司、鴻臚寺各自鑄造關防,稱為行在衙門印信關防。

  此後,皇上命令內府印綬監收藏。

  嘉靖十八年,皇帝到南方巡行,禮部從內府取出來,把牌發給跟從的官員。

  凡是郊廟各種祭祀陪祀供事官以及主持事務的人,進入祭壇都要領取牙牌,這是洪武八年開始的。

  圓花牌,陪祀官領用。

  長花牌,供事官領用。

  長素牌,主持事務的人領用。

  又稱為祀牌。

  凡是皇上祭掃先王陵墓,侍從官都在尚寶司那裹領取小牙牌。

  嘉靖九年,皇后舉行親蠶禮,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命婦以及使人,都在尚寶司領取牙牌,有云花圓牌、鳥形長牌的不同。

  凡是文武朝參官、錦衣衛當駕官,也領取牙牌,以防止奸惡偽詐之人,這是洪武十一年開始的。

  它的形制是:用象牙製成,上面刻有官職。

  如果不佩帶,守門官便拒絕他進入,私自借給別人按法律論處。

  牙牌的字號,公、侯、伯用勳字,駙馬都尉用親字,文官用文字,武官用武字,教坊官用樂字,入內官用官字。

  正德十六年,禮科邢寰說:“牙牌只有常入朝任職官可以佩帶。

  近來有權勢的奸詐之徒侵權.由內宮傳旨升官的人便佩帶牙牌,應該清理查核以嚴明等級名分。”於是命令不入朝參拜的文職官員,不得濫給牙牌;進御侍班、佩)J、執金爐的武官,給予牙牌。

  嘉靖二十八年,內府供事匠作、武職官,都帶入朝參拜牙牌,曾奉旨革除,不久又給予。

  給事中陳邦修以此進言,禮部核查上奏:“《會典》所記,文武官員出入禁門佩帶牙牌,有執事、供事、朝參的區別。

  執事、供事官,都到期領取,到期交還。

  只有朝參牙牌,應該早晚佩帶,不只是作為關防的器具,也以此來分辨等級尊卑。

  虛職帶俸祿者,供事、執事者,不應一概領取。

  只是出入官禁,如一切革除,憑什麼來稽察奸邪之人呢?尚寶司貯藏的舊牌有幾百個,上面刻有‘入內府,字號的,請發給他們。

  至於衛所的武官,掌印、愈書侍衛之外,不屬於朝參供役之人,全部革除奪去牙牌。

  那些納粟為官、填注假冒賜予牙牌及被罷職閒住的官員中以前關領不上繳的,一併逮捕查辦。”皇上回復同意。

  洪武十五年,製作出使符節,黃色的三簷寶蓋,長二尺,用黃紗袋籠罩。

  又制丹漆架一個,把使節放在它上面。

  使者接受使命,就把它載著出行;使者回來時,就拿著它來複命。

  二十三年,皇上下詔考查確定使節的制度,禮部奏稱:“漢光武時期,用竹作成符節,柄長八尺,它的毛三重。

  然而黃公紹《韻會》注:漢代符節柄長三尺,毛三重,用耗牛尾製成。”皇上下詔依從三尺的制度。

  宮室的規格制度。

  昊元年建造新的內官。

  正殿叫奉天殿,後面叫華蓋殿,再後面叫謹身殿,都用廊庶作為側室。

  奉天殿前面叫奉天門,殿左叫文樓,殿右是武樓。

  謹身殿後面是官,前面是幹清官,後面是坤寧宮,六宮依次排列。

  宮殿的外面,以皇城圍繞,城門,南面的叫午門,柬面的叫柬華門,西面的叫西華門,北面的叫玄武門。

  當時有人說瑞州文石可以砌地。

  太祖說:“敦促崇尚儉樸,還擔心流於奢侈豪華,你卻耍引導我奢侈華麗嗎?”進言的人慚愧而告退。

  洪武八年,改建內官的官殿,洪武十年告成。

  闕門叫午門,用兩觀作為側翼。

  中間三座門,東西為左右掖門。

  午門內是奉天門,門內是奉天殿,曾經是皇帝到那裡接受大臣朝賀的地方。

  門的左右為東西角門,奉天殿左、右雨門,左邊叫中左門,右邊叫中右門,兩廊庶之間,左邊是文樓,右邊是武樓。

  奉天殿後面是華蓋殿,華蓋殿的後面是謹身殿,殿後就是幹清官的正門。

  奉天門外兩庶之間有門,左面是左順門,右面是右順門。

  左順門外有殿叫文華殿,是束官處理政事的地方。

  右順門外有殿叫武英殿,是皇帝齋戒時居住的地方。

  制度和以前一樣,規模更加宏大。

  洪武二十五年,改建內宮金水橋,又建造端門、承天門樓各五間,以及長安東西二門。

  永樂十五年,在北京建造西宮。

  中間為奉天殿,兩邊為左右二殿,南面是奉天門,左右為東西角門。

  它的南面是午門,又往南為承天門。

  殿的北面有後殿、涼殿、暖殿以及仁壽、景福、仁和、萬春、永壽、長春等宮,所有房屋共一千六百三十多間。

  丞樂十八年建造北京,凡官殿、門闕的規格形制,和南京完全相同,比南京更壯麗。

  中間朝拜之處是奉天殿,總共有屋子八千三百五十間。

  殿左是中左門,殿右是中右門。

  丹墀的東面是文樓,西面是武樓,南面是奉天門,是常朝時皇帝駕臨的地方。

  左面是柬角門,右面是西角門,束面廊廉是左順門,西面廊庶是右順門,正南面是午門。

  中間三道門,以兩觀作為兩翼,每座觀都有樓,左面是左掖門,右面是右掖門。

  午門左面稍偏南,叫闕左門、神廚門,裡面是太廟。

  右面稍南,是闕右門、社左門,裡面是太社稷。

  又正南面是端門,東面稱廟街門,就是太廟的右門。

  西面是社街門,就是太社稷壇南的左門。

  又正南稱承天門,又折向東叫長安左門,折向西叫長支右門。

  東面背後叫束安門,西面背後叫西安門,北面背後是北安門。

  正南叫大明門,中間為馳道,東西長廊各一千步。

  奉天殿的後面叫華蓋殿,再往後叫謹身殿。

  謹身殿左面叫後左門,右面叫後右門。

  正北面叫幹清門,裡面是幹清官,就是正寢。

  後面叫交泰殿。

  再往後叫坤寧宮,是中宮皇后居住的地方。

  東面叫仁壽宮,西面叫清寧宮,用以侍奉太后。

  左順門的束面叫文華殿。

  右順門的西面叫武英殿。

  文華殿的東南叫東華門,武英殿的西南面叫西華門。

  坤寧官後面叫坤寧門,門的後面叫玄武門。

  其它宮殿,名號繁多,不能一一羅列,這就是所說的千門萬戶。

  皇城內宮城外,共有十二道門,它們是:束上門、束上北門、東上南門、束中門、西上門、西上北門、西上南門、西中門、北上門、北上束門、北上西屍弓、北中門。

  又在皇城東南建造皇太孫宮,東安門外東南建十王街。

  宣宗注重追求文雅,建造廣寒、清暑二殿,以及東西瓊島,觀賞遊玩所到之處,都設定經書典籍。

  正統六年,重建三殿。

  嘉靖年間,在清寧宮後面地上建慈慶宮,在仁壽宮舊地基上建造慈寧宮。

  嘉靖三十六年,三殿門樓發生火災,皇帝認為殿名奉天,不是題匾所應採用的,敕令禮部商議。

  部臣集中商議說:“皇祖開始建造之時,取名為奉天,宣揚以顯示虔誠親近。

  既已命名,就是上天監臨,儼然在上,臨朝之際,坐著處理朝政,似乎不妥。

  如今是修復的開始,應重新命名,以答謝上天的恩德。”第二年,重建奉天門,改名為大朝門。

  嘉靖四十一年,改奉天殿為皇極殿,華蓋殿焉中極殿,謹身殿為建極殿,文樓為文昭閣,武樓為武成閣,左順門為會極門,右順門焉歸極門,大朝門為皇極門,柬角門為弘政門,西角門焉宣治門。

  又改幹清官右邊的小門為道心門,旁邊的左門為仁蕩門,右門為義平門。

  世宗初年,開墾西苑的閒地為田,建造殿名無逸,亭名豳風,又建亭名省耕,名省斂,每年耕種收穫季節,皇帝總是親臨觀看。

  嘉靖十三年,西苑河東亭榭建成,皇上親自定名為天鵝房,北面是飛靄亭,迎翠殿前面是浮香亭,實月亭前面是秋輝亭,昭和殿前面是澄淵亭,後面是超臺坡,臨漪亭前面是水雲榭,西苑門外二亭為左臨海亭、右臨海亭,北閘口名湧玉亭,河東是聚景亭,改呂梁洪之亭焉呂梁,前面為犧金亭,翠玉館前是擷秀亭。

  親王府制度。

  洪武四年制定,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地基高六尺九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用青綠色點金裝飾,廊房用青黑色裝飾。

  四城正門,用紅漆,塗金銅釘。

  宮殿窠聚鬥棋垂脊交會於頂,中間畫有蟠螭圖案,用黃金裝飾,旁邊畫有八種吉祥花。

  前後殿座,用紅漆金色蟠螭,帷帳用紅色嵌金殘的蟠螭圖案。

  座後牆壁便晝有蟠螭、彩雲圖案,後來改為龍形圖案。

  在王城內建立山川壇、社稷壇、宗廟。

  洪武七年,規定親王所居住的宮殿,前面叫承運殿,中間叫圜殿,後面叫存心殿;四道城門,南面是端禮門,北面是廣智門,束面是體仁門,西面是遵義門。

  太祖說:“讓諸位親王見名思義,以作為皇室的屏障。”洪武九年,規定親王宮殿、宮門廊糜以及城門樓,都用青色琉璃瓦覆蓋。

  又命令中書省大臣,惟獨親王宮殿得以用硃紅、大青綠裝飾,其它居室只用紅綠色裝飾。

  十二年,諸王府宣告完工。

  它的形制,中間是承運殿十一間,後面是圜殿,其次是存心殿各九間。

  承運殿兩庶廊為左右二殿,從存心殿、承運殿,圍繞兩庶廊,到承運門,共有房屋一百三十八間。

  殿後為前、中、後三宮,各九間。

  宮門兩廂等地有房室九十丸間。

  王城之外,四周城牆、四座城門、堂殿庫房等室在其中,總共宮殿房室八百多間。

  弘治八年,重新規定王府的制度,略有增加或減損。

  公主的府第。

  洪武五年,禮部進言:“唐、宋時期公主比照正一品官位,府第並用正一品的制度。

  如今擬建公主府,廳堂九問,十一架,施以花樣為獸脊,梁、棟、鬥棋、簷桷用彩色繪飾,只是不用塗金。

  正門五問,七架。

  大門,綠油色,用銅環。

  房柱下的基石、砌牆磚,雕刻上玲瓏花樣。”皇上聽從。

  百官的宅第。

  明朝初年,禁令官員平民房屋,不準雕刻古代的帝后、聖賢人物以及日月、龍鳳、狻猊、麒麟、犀象的圖形。

  凡是官員任職期滿退休,房屋規制與現任時相同。

  父親、祖父如有官職,身死,後代子孫可以居住父親、祖父的房屋。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製度,官員營造房屋,不準用歇山式轉角房,不準用重簷重棋,以及彩飾藻井,祇有樓居的重簷不禁止。

  公侯的房宅,前廳七間、兩廈,九架。

  中堂七間,九架。

  後堂七間,七架。

  門三間,五架,用塗金漆以及獸面錫環。

  家廟三間,五架。

  用黑板瓦蓋房頂,屋脊用花樣瓦獸,梁、棟、鬥棋、簷桷用彩色繪飾。

  門窗、枋柱用塗金漆裝飾。

  廊房、廂房、廚房、庫房等附屬房屋,不得超過五間,七架。

  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屋脊用瓦獸,梁、棟、鬥棋、簷桷用青綠色繪飾。

  門三間,五架,綠色油漆,獸面錫環。

  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屋脊用瓦獸,梁、棟、簷桷用青綠色繪飾。

  門三間,三架,黑色油漆,錫做門環。

  六品至九品,廳堂三問,七架,梁、棟用土黃色繪飾。

  門一問,三架,黑門,鐵製門環。

  有品級官員的房屋,門窗、戶牖不準使用紅漆。

  功臣住宅的後面,留空地十丈,左右都是五丈。

  不準移動軍民的住房,更不準在住宅前後左右多侵佔土地,建造亭館,開挖池塘,用來觀賞眺望。

  洪武三十五年,申明禁令制度,一品、三品官廳堂各七間,六品至九品官廳堂的樑棟祇用粉青色裝飾。

  平民的住宅,洪武二十六年規定製度,不超過三間,五架,不準使用鬥棋,不準用彩色裝飾。

  洪武三十五年又申明禁令,不準建造九五間數,房屋即使達到一二十所,據其物力,但不準超過三間。

  正統十二年,下令稍稍變通,平民房屋架敷多而間敷少的,不在禁令限制之列。

  器用的禁令。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公侯、一品、二品官,酒注、酒杯用黃金製作,其餘用銀。

  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銀製作,酒杯用黃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杯用銀製造,其餘都為瓷器、漆器。

  木器不準用硃紅色以及塗抹金粉、用金粉描畫、雕刻龍鳳圖案。

  平民百姓,酒注用錫,酒杯用銀,其餘器物用瓷、漆器。

  百官,床面、屏風、桶子,用雜色油漆裝飾,不準雕刻龍形圖案,以及用金裝飾漆紅漆。

  軍官,軍士,弓箭用黑漆,弓袋、箭囊,不準用硃紅色漆和用金粉描畫。

  建文四年,告誠官民,不準越分擅用金酒器,桌椅木器也不準用硃紅色和黃色修飾。

  正德十六年規定,一品、二品官員,器皿不用玉,只允許用金。

  商人、技藝家器皿不許用銀。

  其餘的和平民百姓相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