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二十九

卷二十九原文

  ◎礼七(嘉礼一)

  登极仪 大朝仪 常朝仪 皇太子亲王朝仪诸王来朝仪 诸司朝觐仪中宫受朝仪 朝贺东宫仪 大宴仪 上尊号徽号仪

  二曰嘉礼。行于朝廷者,曰朝会,曰宴飨,曰上尊号、徽号,曰册命,曰经筵,曰表笺。行于辟雍者,曰视学。自天子达于庶人者,曰冠,曰婚。行于天下者,曰巡狩,曰诏赦,曰乡饮酒。举其大者书之。仪之同者,则各附于其类云。

  登极仪

  汉高帝即位氾水之阳,其时绵蕞之礼未备。魏、晋以降,多以受禅改号。元世祖履尊既久,一统后,但举朝贺。明兴,太祖以吴元年十二月将即位,命左相国李善长等具仪。善长率礼官奏。

  即位日,先告祀天地。礼成,即帝位于南郊。丞相率百官以下及都民耆老,拜贺舞蹈,呼万岁者三。具卤簿导从,诣太庙,上追尊四世册宝,告祀社稷。还,具衮冕,御奉天殿,百官上表贺。

  先期,侍仪司设表案于丹墀内道之西北,设丞相以下拜位于内道东西,每等异位,重行北面。捧表、展表、宣表官位于表案西,东向。纠仪御史二人于表案南,东西向。宿卫镇抚二人于东西陛下,护卫百户二十四人于其南,稍后。知班二人,于文武官拜位北,东西向。通赞、赞礼二人于知班北,通赞西,赞礼东。引文武班四人于文武官拜位北,稍后,东西向。引殿前班二人于引文武班南。举表案二人于引文武班北。举殿上表案二人于西陛下,东向。丹陛上设殿前班指挥司官三人,东向。宣徽院官三人,西向。仪鸾司官于殿中门之左右,护卫千户八人于殿东西门,俱东西向。鸣鞭四人于殿前班之南,北向。将军六人于殿门左右,天武将军四人于陛上四隅,俱东西向。殿上,尚宝司设宝案于正中,侍仪司设表案于宝案南。文武侍从两班于殿上东西,文起居注、给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宝卿,武悬刀指挥,东西向。受表官于文侍从班南,西向。内赞二人于受表官之南,卷帘将军二人帘前,俱东西向。

  是日,拱卫司陈卤簿,列甲士于午门外,列旗仗,设五辂于奉天门外,侍仪舍人二,举表案入。鼓初严,百官朝服立午门外。通赞、赞礼、宿卫官、诸侍卫及尚宝卿侍从官入。鼓三严,丞相以下入。皇帝衮冕升御座,大乐鼓吹振作。乐止,将军卷帘,尚宝卿置宝于案。拱卫司鸣鞭,引班导百官入丹墀拜位。初行乐作,至位乐止。知班赞班,赞礼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捧表以下官由殿西门入。内赞赞进表。捧表官跪捧。受表官搢笏,跪受,置于案。出笏,兴,退立,东向。内赞赞宣表。宣表官前,搢笏,跪,展表官搢笏,同跪。宣讫,展表官出笏,以表复于案,俱退。宣表官俯伏兴。俱出殿西门,复位。赞礼赞拜。乐作,四拜,乐止。搢笏,鞠躬三,舞蹈。拱手加额,呼万岁者三。出笏,俯伏兴。乐作,四拜,贺毕。遂遣官册拜皇后,册立皇太子,以即位诏告天下。

  成祖即位仓猝,其议不详。仁宗即位,先期,司设监陈御座于奉天门,钦天监设定时鼓,尚宝司设宝案,教坊司设中和韶乐,设而不作。是日早,遣官告天地宗社,皇帝具孝服告几筵。至时,鸣钟鼓,设卤簿。皇帝衮冕,御奉天门。百官朝服,入午门。鸿胪寺导执事官行礼,请升御座。皇帝由中门出。升座,鸣鞭。百官上表,行礼,颁诏,俱如仪。宣宗以后,储宫嗣立者并同。正德十六年,世宗入承大统。先期造行殿于宣武门外,南向。设帷幄御座,备翼善冠服及卤簿大驾以候。至期,百官郊迎。驾入行殿,行四拜礼。明日,由大明门入。省诏草,改年号,素服诣大行几筵谒告。毕,设香案奉天殿丹陛上。皇帝衮冕,行告天地礼。诣奉先殿、奉慈殿谒告,仍诣大行几筵、慈寿皇太后、庄肃皇后前各行礼,遂御华盖殿。百官朝服入。传旨免贺,五拜三稽首。鸿胪寺官请升殿,帝由中门出御奉天殿。鸣鞭,赞拜,颁诏,如制。

  大朝仪

  汉正会礼,夜漏未尽七刻,钟鸣受贺。公卿以下执贽来庭,二千石以上升殿,称万岁,然后宴飨。晋《咸宁注》,有晨贺昼会之分。唐制,正旦、冬至、五月朔、千秋节,咸受朝贺。宋因之。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定正旦朝会仪,与登极略相仿。其后屡诏更定,立为中制。凡正旦冬至,先日,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及宝案于御座东,香案于丹陛南。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东西,北向。翌明,锦衣卫陈卤簿、仪仗于丹陛及丹墀,设明扇于殿内,列车辂于丹墀。鸣鞭四人,左右北向。教坊司陈大乐于丹陛东西,北向,仪礼司设同文、玉帛两案于丹陛东。金吾卫设护卫官于殿内及丹陛,陈甲士于丹墀至午门外,锦衣卫设将军于丹陛至奉天门外,陈旗帜于奉天门外,俱东西列。典牧所陈仗马犀象于文、武楼南,东西向。司晨郎报时位于内道东,近北。纠仪御史二,位于丹墀北,内赞二,位于殿内,外赞二,位于丹墀北,传制、宣表等官位于殿内,俱东西向。鼓初严,百官朝服,班午门外。次严,由左、右掖门入,诣丹墀东西,北向立。三严,执事官诣华盖殿,帝具衮冕升座,钟声止。仪礼司奏执事官行礼,赞五拜,毕,奏请升殿。驾兴,中和乐作。尚宝司捧宝前行,导驾官前导,扇开帘卷,宝置于案,乐止。鸣鞭报时,对赞唱排班,班齐。赞礼唱鞠躬,大乐作。赞四拜,兴,乐上。典仪唱进表,乐作。给事中二人,诣同文案前,导引序班举案由东门入,置殿中,乐止。内赞唱宣表目。宣表目官跪,宣讫,俯伏,兴。唱宣表,展表官取表,宣表官至帘前,外赞唱,众官皆跪。宣表讫,内外皆唱,俯伏,兴。序班举表案于殿东,外赞唱众官皆跪。代致词官跪丹陛中,致词云:“具官臣某,兹遇正旦,三阳开泰,万物咸新。”冬至则云:“律应黄种,日当长至。”“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纳祜,奉天永昌。”贺毕,外赞唱,众官皆俯伏,兴。乐作,四拜,兴。乐止。传制官跪奏传制,由东门出,至丹陛,东向立,称有制。赞礼唱,跪,宣制。正旦则云:“履端之庆,与卿等同之。”冬至则云:“履长之庆,与卿等同之。”万寿圣节则致词曰:“具官臣某,钦遇皇帝陛下圣诞之辰,谨率文武官僚敬祝万岁寿。”不传制。赞礼唱俯伏,兴。乐止。赞搢笏,鞠躬三,舞蹈。赞跪唱山呼,百官拱手加额曰“万岁”;唱山呼,曰“万岁”;唱再山呼,曰“万万岁”。凡呼万岁,乐工军校齐声应之。赞出笏,俯伏,兴,乐作。赞四拜,兴,乐止。仪礼司奏礼毕,中和乐作。鸣鞭,驾兴。尚宝官捧宝,导驾官前导,至华盖殿,乐止。百官以次出。

  洪武三十年,更定同文、玉帛案俱进安殿中,宣表讫,举置于宝案之南。嘉靖十六年,更定蕃国贡方物案入于丹陛中道左右,设定时鼓于文楼上,大乐陈奉天门内东西,北向。他仪亦略有增损。

  立春日进春,都城府县举春案由东阶升,跪置于丹陛中道,俯伏,兴。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文武官北向立,致词官诣中道之东,跪奏云:“新春吉辰,礼当庆贺。”赞拜,乐作。五拜三叩头,兴,乐止。仪礼司奏礼毕。正统十一年,正旦立春,礼部议顺天府官进春后,百官即诣班行贺正旦礼。旧制,冬至日行贺礼。嘉靖九年,分祀二郊,以冬至大报,是日行庆成礼。次日,帝诣内殿,行节祭礼。又诣母后前行贺礼讫,始御奉天殿受贺。

  常朝仪

  古礼,天子有外朝、内朝、燕朝。汉宣帝五日一朝。唐制,天子日御紫宸殿见群臣曰常参,朔望御宣政殿见群臣曰入阁。宋则侍从官日朝垂拱谓之常参,百司五日一朝紫宸为六参,在京朝官朔望朝紫宸为朔参、望参。

  明洪武三年定制,朔望日,帝皮弁服御奉天殿,百官朝服于丹墀东西,再拜。班首诣前,同百官鞠躬,称“圣躬万福”。复位,皆再拜,分班对立。省府台部官有奏,由西阶升殿。奏毕降阶,百官出。十七年,罢朔望起居礼。后更定,朔望御奉天殿,常朝官序立丹墀,东西向,谢恩见辞官序立奉天门外,北向。升座作乐。常朝官一拜三叩头,乐止,复班。谢恩见辞官序立奉天门外,北向。升座作乐。常朝官一拜三叩头,乐止,复班。谢恩见辞官于奉天门外,五拜三叩头毕,驾兴。

  又凡早朝,御华盖殿,文武官于鹿顶外东西立,鸣鞭,以次行礼讫。四品以上官入侍殿内,五品以下仍前北向立。有事奏者出班,奏毕,鸣鞭以次出。如御奉天殿,先于华盖殿行礼。奏事毕,五品以下诣丹墀,北向立,五品以上及翰林院、给事中、御史于中左、中右门候鸣鞭,诣殿内序立,朝退出。凡百官于御前侍坐,有官奏事,必起立,奏毕复坐。后皇帝行丹墀,常北面,不南向,左右周旋不背北。皇帝升奉天门及丹陛,随从官不得径由中道并王道。二十四年,定侍班官:东则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应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禄寺、钦天监、尚宝司、太医院、五军断事及京县官,西则五军都督、锦衣卫指挥、各卫掌印指挥、给事中、中书舍人。又令礼部置百官朝牌,大书品级,列丹墀左右木栅上,依序立。二十六年,令凡入殿必履鞋。

  永乐初,令内阁官侍朝立金台东,锦衣卫在西,后移御道,东西对立。四年谕六部及近侍官曰:“早朝多四方所奏事。午后事简,君臣之间得从容陈论。自今有事当商榷者,皆于晚朝。”四年,谕行在礼部曰:“北京冬气严凝,群臣早朝奏事,立久不胜。今后朝毕,于右顺门内便殿奏事。”

  景泰初,定午朝仪。凡午朝,御左顺门,设宝案。执事奏事官候于左掖门外。驾出,以次入。内阁、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案西序立;侍班御史二,序班二,将军四,案南面北立;鸣赞一,案东,西向立;锦衣卫、鸿胪寺东向立;管将军官、侍卫官立于将军西。府部奏事毕,撤案,各官退。有密事,赴御前奏。

  嘉靖九年,令常朝官礼毕,内阁官由东陛、锦衣卫官由西陛升,立于宝座东西。有钦差官及外国人领敕,坊局官一人奉敕立内阁后,稍上,候领敕官辞,奉敕官承旨由左陛下,循御道授之。隆庆六年,诏以三六九日视朝。万历三年,令常朝日记注起居官四人,列于东班给事中上,稍前,以便观听。午朝,则列于御座西,稍南。

  凡入朝次第,洪武二十四年,令朝参将军先入,近侍次之,公、侯、驸马、伯又次之,五府、六部又次之,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又次之。成化十四年令进士照办事衙门次第,立见任官后。

  皇太子亲王朝仪

  前史多不载。明洪武元年十月定制,凡正旦等大朝,皇帝御奉天殿,先设皇太子、亲王次于文楼,设拜位并拜褥于丹陛上正中。皇帝升座,殿前执事班起居讫。引进引皇太子及亲王由奉天东门入,百官齐入。乐作,皇太子、亲王升自东阶,至丹陛拜位,乐止。赞四拜,乐作,兴,乐止。引进导由殿东门入,乐作。内赞引至御座前位,乐止。唱跪,皇太子跪称贺云:“长子某,兹遇履端之节”,冬至则云“履长”,“谨率诸弟某等,钦诣父皇陛下称贺”。传制如前,赞俯伏,兴。皇太子、诸王由东门出,乐作。引进引复丹陛位,乐止。赞四拜,乐作,兴,乐止。降自东阶,乐作。至文楼,乐止。百官随入贺。其朝皇后则于坤宁宫,略如朝皇帝仪。

  二十六年,改定朝贺于乾清宫。其日,皇帝、皇后升座,侍从导引如仪,引礼引皇太子及妃、亲王及妃诣上位前,赞礼赞四拜,兴。赞礼引皇太子诣前,赞跪,引礼赞太了妃、诸王及妃皆跪。皇太子致词,同前,不传制。赞礼赞皇太子俯伏,兴,引礼赞诸王俯伏,兴,太子妃、诸王妃皆兴。赞礼引皇太子复位。赞拜,皇太子以下皆四拜。礼毕,引礼引至皇后前,其前后赞拜,皆如朝皇帝仪。致词称“母后殿下”。礼毕,出。七年更定,不致贺辞,止行八拜礼。朝贺皇太后礼皆同。

  诸王来朝仪

  古者,六年五服一朝。汉法有四见仪。魏制,藩王不得入觐。晋泰始中,令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唐以后,亲藩多不就国。明代仿古封建,亲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则赐赉甚厚。

  明初,凡来朝,先期陈御座于奉天殿,如常仪。诸王次于奉天门外东耳房。鼓三严,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礼导王具衮冕,由东门入,升东陛,就位。王府从官就丹墀位。赞拜,乐作,王与从官皆四拜。兴,乐止。王从殿东门入,乐作。内赞导至御前,乐止。王跪,王府官皆跪。王致辞曰:“第几子某王某,兹遇某时入觐,钦诣父皇陛下朝拜。”赞俯伏,兴。王由东门出。乐作,复拜位,乐止。赞拜,王兴。从官皆四拜,兴。乐作,驾兴,王及各官以次出。

  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诸王大朝,行八拜礼。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家人礼。伯叔兄西向坐,受天子四拜。天子居中南面坐,以尚亲亲之义,存君臣之礼。凡外戚朝见,皇后父母见帝行君臣礼,后见父母行家人礼。皇太子见皇后父母,皇后父母西向立,皇太子东向行四拜礼,皇后父母立受两拜,答两拜。

  诸司朝觐仪

  明制,天下官三年一入朝。自十二月十六日始,鸿胪寺以次引见。二十五日后,每日方面官随常朝官入奉天门行礼,府州县官及诸司首领官吏、土官吏俱午门外行礼。正旦大朝以后,方面官于奉天殿前序立,知府以下,奉天门金水桥南序立,如常朝仪。天顺三年,令凡方面官入朝,递降京官一等。万历五年,令凡朝觐,南京府尹、行太仆寺苑马寺卿、布按二司,俱于十二月十六日朝见,外班行礼。由右掖门至御前,鸿胪寺官以次引见。其盐运司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十七日,山东、山西十八日,河南、陕西十九日,湖广、南直隶二十日,福建、四川二十一日,广东、广西二十二日,云南、贵州二十三日,北直隶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礼,至御前引见。免朝则止,仍候御朝日引见。正旦朝贺,俱入殿前行礼。凡朝觐官见辞谢恩,具公服,正旦具朝服,不著朱履。常朝俱锦绣。

  中宫受朝仪

  惟唐《开元礼》有朝皇太后及皇后受群臣贺,皇后会外命妇诸仪。明制无皇后受群臣贺仪,而皇妃以下,正旦、冬至朝贺仪,则自洪武元年九月诏定。

  凡中宫朝贺,内使监设皇后宝座于坤宁宫。丹陛仪仗,内使执之,殿上仪仗,女使执之。陈女乐于宫门外。设皇贵妃幄次于宫门外之西,近北;设公主幄次于宫门外之东,稍南;设外命妇幄次于门外之南,东西向。皇后服祎衣出閤,仗动,乐作。升座,乐止。司宾导外命妇由东门入内道,东西班侍立,讫。导皇贵妃、众妃由东门入,至陛上拜位。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导由殿东门入,乐作。内赞接引至殿上拜位,乐止。赞跪,妃皆跪。皇贵妃致祠曰,“妾某氏等,遇兹履端之节”,冬至则云“履长”,“恭诣皇后殿下称贺”。致词毕,皆俯伏,兴,乐作,复位,乐止。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降自东阶出。司宾导公主由东门入,至陛下拜位,以次立,行礼如皇妃仪。司宾导外命妇入殿前中道拜位。赞拜如仪。班首由西陛升,入殿西门,乐作。内赞接引至殿上拜位,班首及诸命妇皆跪。班首致词曰:“某国夫人妾某氏等称贺。”贺毕,出复位。司言跪承旨,由殿中门出,立露台之东,南向,称有旨。命妇皆跪,司言宣旨曰:“履端之庆,与夫人等共之。”赞兴。司言奏宣旨毕。皇后兴,乐作。入内閤门,乐止。诸命妇出。太皇太后、皇太后朝贺仪同。

  洪武二十六年,重定中宫朝贺仪:先日,女官设御座香案。至日内官设仪仗、陈女乐于丹陛东西,北向,设笺案于殿东门。命妇至宫门,司宾引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尚宫、尚仪等官诣内奉迎,皇后具服出,作乐,赞拜如前仪。女官举笺案由殿东门入,乐作。至殿中,乐止。赞跪,命妇皆跪。赞宣笺目,女官宣讫,赞展笺,宣笺女官诣案前,展宣讫,举案于殿东。命妇皆兴,司宾引班首由东阶升入殿东门,乐作。内赞引至殿中,乐止。赞跪,班首及诸命妇皆跪。班首致词讫,皆兴,由西门出。赞拜及司言宣旨,皆如仪,礼毕。千秋节致词云:“兹遇千秋令节,敬诣皇后殿下称贺。”不传旨。凡朔望命妇朝参,是日设御座于宫中,陈仪仗女乐。皇后升座,引礼女官引命妇入班,文东武西,各以夫品。赞拜,乐作,四拜。礼毕,出。阴雨、大寒暑则免。后命妇朝贺,俱于仁智殿。朝东宫妃,仪如朝中宫,不传令。

  朝贺东宫仪

  汉以前无闻。隋文帝时,冬至百官朝太子,张乐受贺。唐制,宫臣参贺皇太子,皆舞蹈。开元始罢其礼。故事,百官诣皇太子止称名,惟宫臣称臣。明洪武十四年,给事中郑相同请如古制,诏下群臣议。编修吴沈等议曰:“东宫国之大本,所以继圣体而承天位也。臣子尊敬之礼,不得有二。请凡启事东宫者,称臣如故。”从之。

  凡朝东宫,前期,典玺官设皇太子座于文华殿,锦衣卫设仪仗于殿外,教坊司陈大乐于文华门内东西,北向,府军卫列甲士旗帜于门外,锦衣卫设将军十二人于殿中门外及文华门外,东西向,仪礼司官设笺案于殿东门外,设百官拜位于殿下东西,设传令宣笺等官位于殿内东西。是日,百官诣文华门外。导引官启外备,皇太子具冕服出,乐作。升座,乐止。百官入赞拜,乐作。四拜兴,乐止。丞相升自西阶,至殿内拜位,俱跪。丞相致词曰:“某等兹遇三阳开泰,万物维新。敬惟皇太子殿下,茂膺景福。”毕,俯伏,兴,复位。舍人举笺案入殿中,其捧笺、展笺、宣笺、传令,略与皇后同。令曰:“履兹三阳,愿同嘉庆。”余俱如仪。冬至致词,则易“律应黄钟,日当长至”。传令则易“履长之节。”千秋节致词则云“兹遇皇太子殿下寿诞之辰,谨率文武群官,敬祝千岁寿。”不传令。凡朔望,百官朝退,诣文华殿门外,东西立。皇太子升殿,乐作。百官行一拜礼。其谢恩见辞官亦行礼。

  洪武元年十二月,帝以东宫师傅皆勋旧大臣,当待以殊礼,命议三师朝贺东宫仪。礼官议曰:“唐制,群臣朝贺东宫,行四拜礼,皇太子答后二拜。三公朝贺,前后俱答拜。近代答拜之礼不行,而三师之礼不可不重。今拟凡大朝贺,设皇太子座于大本堂,设答拜褥位于堂中,设三师、宾客、谕德拜位于堂前。皇太子常服升座,三师、宾客常服入就位,北向立。皇太子起立,南向。赞四拜,皇太子答后二拜。”

  六年,诏百官朝见太子,朝服去蔽膝及佩。二十九年,诏廷臣议亲王见东宫仪。礼官议,诸王来见,设皇太子位于正殿中,设诸王拜位于殿门外及殿内,设王府官拜位于庭中道上之东西,设百官侍立位于庭中,东西向。至日,列甲士,陈仪仗,设乐如常。诸王诣东宫门外幄次,皇太子常服出,乐作。升座,乐止。引礼导诸王入就殿门外位。初行,乐作,就位,乐止。导诣殿东门入,乐作。内赞引至位,北向立,乐止。赞跪,王与王府官皆跪,致词曰:“兹遇某节,恭诣皇太子殿下。”致词毕,王与王府官皆俯伏,兴,乐作。复位,乐止。赞拜,乐作,王与王府官皆四拜。兴,乐止。礼毕,王及各官以次出。王至后殿,叙家人礼。东宫及王皆常服,王由文华殿东门入,至后殿。王西向,东宫南向。相见礼毕,叙坐,东宫正中,南面,诸王列于东西。

  嘉靖二十八年,礼部奏,故事,皇太子受朝贺,设座文华殿中,今易黄瓦,似应避尊。帝曰:“东宫受贺,位当设文华门之左,南向。然侍卫未备,已之。”隆庆二年册皇太子,诏于文华殿门东间设座受贺。

  大宴仪

  汉大朝会,群臣上殿称万岁,举觞。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唐大飨登歌,或于殿庭设九部伎。宋以春秋仲月及千秋节,大宴群臣,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明制,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大宴群臣于奉天殿,三品以上升殿,余列于丹墀,遂定正旦、冬至圣节宴谨身殿礼。二十六年,重定大宴礼,陈于奉天殿。永乐元年,以郊祀礼成,大宴。十九年,以北京郊社、宗庙及宫殿成,大宴。宣德、正统间,朝官不与者,给赐节钱。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永乐间,俱于奉天门赐百官宴,用乐。其后皆宴于午门外,不用乐。立春日赐春饼,元宵日团子,四月八日不落荚,(嘉靖中,改不落荚为麦饼。)端午日凉糕粽,重阳日糕,腊八日面,俱设午门外,以官品序坐。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皇太后圣诞,正统四年赐宴午门。东宫千秋节,永乐间,赐府部堂上、春坊、科道、近侍锦衣卫及天下进笺官,宴于文华殿。宣德以后,俱宴午门外。凡祀圜丘、方泽、祈谷、朝日夕月、耕耤、经筵日讲、东宫讲读,皆赐饭。亲蚕,赐内外命妇饭。纂修校勘书籍,开馆暨书成,皆赐宴。阁臣九年考满,赐宴于礼部,九卿侍宴。新进士赐宴曰恩荣。

  凡大飨,尚宝司设御座于奉天殿,锦衣卫设黄麾于殿外之东西,金吾等卫设护卫官二十四人于殿东西。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下西,膳亭于御座下东,珍羞醯醢亭于酒膳亭之东西。设御筵于御座东西,设皇太子座于御座东,西向,诸王以次南,东西相向。群臣四品以上位于殿内,五品以下位于东西庑,司壶、尚酒、尚食各供事。至期,仪礼司请升座。驾兴,大乐作。升座,乐止。鸣鞭,皇太子亲王上殿。文武官四品以上由东西门入,立殿中,五品以下立丹墀,赞拜如仪。光禄寺进御筵,大乐作。至御前,乐止。内官进花。光禄寺开爵注酒,诣御前,进第一爵。教坊司奏《炎精之曲》。乐作,内外官皆跪,教坊司跪奏进酒。饮毕,乐止。众官俯伏,兴,赞拜如仪。各就位坐,序班诣群臣散花。第二爵奏《皇风之曲》。乐作,光禄寺酌酒御前,序班酌群臣酒。皇帝举酒,群臣亦举酒,乐止。进汤,鼓吹响节前导,至殿外,鼓吹止。殿上乐作,群臣起立,光禄寺官进汤,群臣复坐。序班供群臣汤。皇帝举箸,群臣亦举箸,赞馔成,乐止。武舞入,奏《平定天下之舞》。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乐作,进酒如初。乐止,奏《抚安四夷之舞》。第四爵奏《天道传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车书会同之舞》。第五爵奏《振皇纲之曲》,进酒如初,奏《百戏承应舞》。第六爵奏《金陵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八蛮献宝舞》。第七爵奏《长杨之曲》,进酒如初,奏《采莲队子舞》。第八爵奏《芳醴之曲》,进酒、进汤如初,奏《鱼跃于渊舞》。第九爵奏《驾六龙之曲》,进酒如初。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进大膳,大乐作,群臣起立,进讫复坐,序班供群臣饭食。讫,赞膳成,乐止。撤膳,奏《百花队舞》。赞撤案,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赞宴成,群臣皆出席,北向立。赞拜如仪,群臣分东西立。仪礼司奏礼毕,驾兴,乐止,以次出。其中宴礼如前,但进七爵。常宴如中宴,但一拜三叩头,进酒或三或五而止。

  凡宴命妇,坤宁宫设仪仗、女乐。皇后常服升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亦常服随出閤,入就位,大小命妇各立于座位后。丞相夫人率诸命妇举御食案。丞相夫人捧寿花,二品外命妇各举食案于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前。大小命妇各就座位,奉御执事人分进寿花于殿内及东西庑。酒七行,上食五次,酌酒、进汤、乐作止,并如仪。

  上尊号徽号仪

  子无爵父之道。汉高帝感家令之言而尊太公,荀悦非之。晋哀帝欲尊崇皇太妃,江以为宜告显宗之庙,明事不在己。宋、元志俱载皇太后上尊号仪,而不行告庙,非礼也。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徽号。世宗时,上两宫皇太后,增至八字。上徽号致词,而上尊号则止进宝册。

  上尊号,自宣宗登极尊皇太后始。先期遣官祭告天地宗社,帝亲告太宗皇帝、大行皇帝几筵。是日,鸣钟鼓,百官朝服。奉天门设册宝彩舆香亭。中和韶乐及大乐,设而不作。内官设皇太后宝座,陈仪仗于宫中。设册宝案于宝座前,设皇帝拜位于丹陛正中,亲王拜位于丹墀内。女乐设而不作。皇帝冕服御奉天门。奉册宝官以册宝置舆中,内侍举舆,皇帝随舆降阶升辂。百官于金水桥南,北向立,舆至皆跪,过兴。随至思善门外桥南,北向立。皇帝至思善门内降辂。皇太后升座。舆至丹陛。皇帝由左门入,至陛右,北向立。亲王冕服各就位。奏四拜,皇帝及王以下皆四拜。奉册宝官以册宝由殿中门入,立于左。皇帝由殿左门入,至拜位跪,亲王百官皆跪。奏搢圭,奏进册。奉册官以册跪进,皇帝受册献讫,执事官跪受,置案左。奏进宝,奉宝官以宝跪进。皇帝受宝,献讫,执事官跪受,置案右。奏出圭,奏宣册,执事官跪宣读。皇帝俯伏,兴,由左门出,至拜位。奏四拜,传唱百官同四拜。礼毕,驾兴。是日,皇帝奉皇太后谒奉先殿及几筵,行谒谢礼。礼毕,皇太后还宫,服燕居冠服,升座。皇帝率皇后、皇妃、亲王、公主及六尚等女官行庆贺礼。翌日,外命妇四品以上行进表笺礼。宣德以后,仪同。正统初,尊太皇太后仪同。天顺八年二月,增命妇致词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尊居慈极,永膺福寿。”弘治十八年,上两宫尊号,改皇太后致词云:“尊居慈闱,茂隆福寿。”

  嘉靖元年二月上尊号,以四宫行礼过劳,分为二日。又以武宗服制未满,庄肃皇后免朝贺,命妇贺三宫,亦分日。

  上徽号,自天顺二年正月奉皇太后始。致词云:“嗣皇帝臣,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显崇徽号,永膺福寿,率土同欢。”命妇进表庆贺致词云:“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惟皇太后陛下德同坤厚,允协徽称,寿福无疆,舆情欢戴。”馀如常仪。后上徽号及加上徽号,仿此。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具仪上,未及皇太子妃礼,特命增之。

卷二十九譯文

  第二是嘉禮。

  在朝廷行禮,叫朝會,叫宴饗,叫上尊號、上徽號,叫冊命,叫經筵,叫表箋。

  在學校行禮,叫視學。

  白天子到平民都舉行,叫冠,叫婚。

  皇上頒行於天下,叫巡狩,叫詔赦,叫鄉飲酒。

  列舉重要的記錄下來。

  相同的禮儀,就各自附在同類。

  漢高帝在泛水北面即位,當時朝儀典韋沒有制訂。

  魏、晉以下,多因受禪改號。

  元世祖登上尊位已久,統一天下後,只舉行朝賀。

  明朝興起,太祖在昊元年十二月將即位,命令左相國李善長等人準備禮儀。

  李善長率禮官奏報。

  即位那天,先告祭天地。

  禮儀結束,太祖在南郊即帝位。

  丞相率領百官以下及京城百姓、有德望的老年人,行舞蹈禮拜賀,連呼三次萬歲。

  準備儀仗隊在前引導,在後跟從。

  到太廟,給四代先人追加尊號上呈冊書、實璽,祭告土地神與穀神。

  返回,穿戴好袞冕服,駕臨奉天殿,百官上表祝賀。

  在舉行儀節之前,侍儀司在宮殿丹陛內道的西北設定表案,在內道的東西設定丞相以下的拜位。

  每個等次不同位,重行,面向北。

  在表案西是捧表官、展表官、讀表官的位置,面向東。

  糾儀御史二人在表案南,東西向。

  宿衛鎮撫二人在東西臺階下面,護衛百戶二十四人在他們南邊,稍後。

  知班二人,在文武官員拜祭的位子以北,東西向。

  通贊、贊禮二人在知班的北面,通贊在西,贊禮在束。

  引文武班四人在文武官員拜祭的位子以北,稍後,東西向。

  引殿前班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南面。

  舉表案二人在引文武班的北面。

  舉殿上表案二人在西面臺階下,面向東。

  宮殿臺階上設殿前班指揮司官三人,面向東。

  宣徽院官三人,面向西。

  儀鸞司官在殿中門的左右,護衛千戶八人在殿東西門,都東西相向。

  鳴鞭四人在殿前班的南面,面向北。

  將軍六人在殿門左右,天武將軍四人在宮殿臺階的四角,都東西相向。

  殿上,尚寶司在正中設寶案,侍儀司在寶案南設表案。

  文武侍從兩班在殿上的束面和西面,文起居注、給事中、殿中侍御史、尚寶唧,武懸JJ指揮,東西相向。

  受表官在文侍從班以南,面向西。

  內贊二人在受表官的南面,捲簾將軍二人在簾前,都東西相向。

  這一天,拱衛司陳設扈從儀仗隊,在午門外陳列甲士,排列旗仗,在奉天門外設五轄車。

  侍儀舍人兩名,舉著表案進入。

  初更擎鼓,百官穿朝服站在午門外。

  通贊、贊禮、宿衛官、眾侍衛以及尚寶卿侍從官進入。

  三更擊鼓後,丞相以下進入。

  皇帝穿袞冕服登上御座,大樂、鼓吹開始演奏。

  樂止,將軍捲起簾子,尚寶卿將寶印放到案上。

  拱衛司揮鞭使人肅靜,引班引導百官到丹陛上的禮拜位。

  初行樂開始演奏,至位樂止。

  知班贊唱班次,贊禮贊唱跪拜。

  奏樂,四拜,起身。

  音樂停止。

  捧表以下官員從殿西門進入。

  內贊官贊唱進表。

  捧表官跪著捧表獻上。

  受表官插上笏板,跪著接表,放到案上。

  拿出笏板,起身,退步站立,面向東。

  內贊贊唱宣讀表文。

  宣表官上前,插笏板,跪下,展表官插笏板,也跪下。

  宣讀完表,展表官拿出笏板,將表又放在案上,都退下。

  宣表官俯身伏地,起身。

  都出殿西門,回到原來的位子上。

  贊禮官贊唱下拜。

  奏樂,拜四拜,音樂停止。

  插上笏板,鞠躬三次,行舞蹈禮朝拜皇帝。

  拱手放在額上,連呼三次萬歲。

  拿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

  奏樂,拜四拜,賀禮完成。

  於是派遣官員冊拜皇后,冊立皇太子,以即位詔書告示天下。

  成祖即位倉猝,他即位的禮儀不能詳知。

  仁宗即位,至期之前,司設監在奉天門陳放御座,欽天監設定時鼓,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設了卻不演奏。

  這天早上,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皇帝穿孝服祭告靈座。

  到時,嗚響鐘鼓,設扈從儀仗隊。

  皇帝穿袞冕服,駕臨奉天門。

  百官穿朝服,進入午門。

  鴻臚寺導引執事官行禮,請登上御座。

  皇帝從中門出,升座,揮嗚禮鞭使人肅靜。

  百官上表,行禮,頒佈詔書,都按禮儀。

  宣宗以後,太子繼承君位相同。

  正德十六年,世宗入京繼承帝位。

  至期以前在宣武門外造行殿,向南。

  設帷幄御座,準備翼善冠服以及扈從俄仗大駕等侯。

  到了日期,百官在郊外迎接。

  皇帝車駕進入行殿,行四拜禮。

  第二天,從大明門進入。

  省察草擬的詔書,改年號,穿素服到剛剛死去的皇帝靈座告祭。

  結束以後,在奉天殿丹陛上設香案。

  皇帝穿著袞冕,舉行告祭天地的禮儀。

  到奉先殿、奉慈殿拜謁告祭,接著到剛剛死去的皇帝靈座、慈壽皇太后、莊肅皇后前分別行禮,於是到華蓋殿。

  百官穿著朝服進入。

  皇帝傳旨免除祝賀,五拜三叩頭。

  鴻臚寺官請求升殿,皇帝從中門出來到奉天殿。

  揮鞭肅靜,贊唱拜禮,頒佈詔令,按制度辦理。

  漢代的正月初一朝會禮,離夜漏盡前七刻,鳴鐘接受朝賀。

  公卿以下拿著禮物來到朝廷,二千石以上升殿,口稱萬歲,然後設宴席招待。

  晉《咸寧注》,有早晨慶賀、白天朝會的分別。

  唐朝制度,正月初一、冬至、五月朔日、皇帝誕辰,都要接受朝賀。

  宋代沿襲唐制。

  明太祖洪武元年九月,制定正月初一的朝會禮儀,與皇帝即位大致相仿。

  這以後屢次下詔更改修定,立為適當的典章制度。

  凡是正月初一、冬至,早一天,尚寶司在奉天殿設御座,寶案設定在御座束面,香案設定在宮殿丹陛南面。

  教坊司在殿內東西設中和韶樂,面向北。

  次日天明,錦衣衛在丹陛以及丹墀上陳列扈從儀仗隊、儀仗,在殿內設明扇,在丹墀上陳列車轄。

  嗚鞭四人,分列左右面向北。

  教坊司在丹陛東西陳放大樂,面向北。

  儀禮司設同文案、玉帛案于丹陛東。

  金吾衛在殿內及丹陛上設護衛官,在丹墀至午門外陳列甲士,錦衣衛在丹陛到奉天門外設將軍,在奉天門外陳列旗幟,都東西陳列。

  典牧所在文武樓南陳列仗馬、犀象,東西相向。

  司晨郎的報時位在內道東,靠近北面。

  兩名糾儀御史,位於丹墀北面,兩名內贊官,位於殿內,兩名外贊官,位於丹墀北面,傳制、宣表等官位於殿內,都東西相向。

  剛擎初更鼓,百官穿著朝服,依次在午門外列班。

  擊二更鼓.百官由左右掖門進入,到丹墀東西,向北站著。

  擊三更鼓,執事官員到華蓋殿,皇帝穿袞冕服升座,鐘聲停止。

  儀禮司奏唱執事官行禮,贊唱拜五拜,結束,奏唱請升殿。

  皇帝起身,奏中和樂。

  尚寶司捧寶印在前面走,導駕官在前面引導,開啟扇,捲起簾,寶印放置在案上,音樂停止。

  揮鞭肅靜報告時辰,對贊宣唱排列班次,班次整齊。

  贊禮宣唱鞠躬,大樂奏響。

  贊唱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典儀官宣唱進表,奏樂。

  兩名給事中,到同文案前,引導序班舉案從束門進入,放置到殿中,音樂停止。

  內贊官唱宣表目。

  宣表目官跪下,宣唱完畢,俯身伏地,起身。

  宣唱宣讀表文,展表官取表,宣表官到簾前,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下跪。

  宣表完畢,內贊官、外贊官都宣唱,俯身伏地,起身。

  序班舉表案到殿束,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下跪。

  代致詞官跪在丹陛中央,致詞說:“具官臣某人,現在正遇正月初一日,三陽開泰,萬物更新。”冬至則說:“節律應合黃鐘,時日正當冬至。”“恭敬地希望皇帝陛下,承受天命接納祥福,奉行天命永遠昌盛。”祝賀完畢,外贊官宣唱,眾官都俯身伏地,起身。

  奏樂,拜四拜,起身。

  音樂停止。

  傳制官跪著奏請傳達制命,從柬門出,到丹陛,向東站立,聲稱有制命。

  贊禮官宣唱,跪下,宣讀制命。

  正月初一則說:“正月初一的福慶,與你們共同分享。”冬至則說:“冬至的福慶,與你們共同分享。”皇帝生日就致詞說:“具官臣某人,正遇上皇帝陛下的生日,謹率領文武官員敬祝萬壽無疆。”不傳達制命。

  贊禮官宣唱俯伏,起身。

  音樂停止。

  贊唱插笏板,三鞠躬,行舞蹈禮。

  贊跪唱叩頭高呼萬歲,百官拱手放到額頭上說“萬歲”;宣唱山呼,說“萬歲”;宣唱再次山呼,說“萬萬歲”。

  凡是高呼萬歲時,樂工、軍校官都齊聲呼喊響應。

  贊唱抽出笏板,俯身伏地,起身,奏樂。

  贊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儀禮司上奏禮儀結束,奏中和樂0揮鞭肅靜,皇帝起身。

  尚寶官捧寶印,導駕官在前面引導,到華蓋殿,音樂停止。

  百官依次出來。

  洪武二十年,修改制定同文案、玉帛案都安放在殿中,宣讀完表文,舉著放在寶案的南面。

  嘉靖十六年,修改制定蕃王國進貢土產的桌案放在丹陛中道左右,在文樓上設定定時鼓,大樂陳放在奉天門內的東西面,向北。

  其它禮儀略有增鹼。

  立春日舉行進春禮,京城府縣舉著春案從東階升登,跪著放置在丹陛中道,俯身伏地,起身。

  贊唱跪拜,奏樂。

  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文武官員向北站立,致詞官到中道的束面,跪著上奏說:“新春吉祥時辰,按禮應當慶賀。”贊唱跪拜,奏樂。

  五拜二叩頭,起身,音樂停止。

  儀禮司上奏禮儀結束。

  正統十一年,正月初一立春,禮部提議順天府官舉行進春禮之後,百官就到班列舉行慶賀正月初一的禮儀。

  舊有制度,冬至日舉行賀禮。

  嘉靖九年,在兩郊分別祭祀,因冬至遍祭天神,這一日舉行慶成禮。

  第二日,皇帝到內殿,舉行節祭禮。

  又到母后前舉行賀禮完畢,才到奉天殿接受眾官朝賀。

  古代禮制,天子有外朝、內朝、燕朝。

  漢宣帝五日一上朝。

  唐代制度,天子每天到紫宸殿接見群臣叫做常參,朔日、望日到宣政殿接見群臣叫做入閣。

  宋代則是侍從官每天在垂拱殿朝見叫做常參,各個部門五天在紫宸殿朝見一次叫做六參,在京的朝官朔日、望日在紫宸殿朝見叫做朔參、望參。

  明洪武三年確立制度,朔日、望日,皇帝穿皮弁服到奉天殿,百官穿朝服在丹墀東西,行再拜禮。

  班首上前,同百官一起鞠躬,稱“聖體萬福”。

  返回原位,都行再拜禮,分班列對著站立。

  省府臺部官有事上奏,從西階上殿。

  奏完後走下臺階,百官出宮。

  十七年,罷除朔日、望日起居禮。

  後來更改修定,朔日、望日到奉天殿,常朝官依次站立丹墀上,東西相向,謝恩的官員和當朝辭職的官員依次站在奉天門外,面向北。

  皇帝升座,奏樂。

  常朝官拜一拜三叩頭,音樂停止,恢復班位。

  謝恩的官員和當朝辭職的官員在奉天門外,拜五拜三叩頭完畢,皇帝起身。

  又,凡是早朝.駕臨華蓋殿,文武官員在東西房與南北房連線轉角的地方東西站立,揮鞭肅靜,依次行完禮。

  四品以上官員入殿侍從,五品以下仍如以前向北站立。

  有事奏報的人走出班列,奏完,揮鞭肅靜,依次出去。

  如果到奉天殿,先在華蓋殿行禮。

  奏完事,五品以下到丹墀,向北站立,五品以上以及翰林院、給事中、御史在中左門、中右門等候,揮鞭肅靜,到殿內依次站立,退朝出來。

  凡是百官在皇帝面前侍坐,有官奏事,必須起立,奏完又坐下。

  跟從皇帝到丹墀,常向北面,不向南,左右行禮不背朝北面。

  皇帝登奉天門以及丹陛,隨從官不能直接走中道與王道。

  洪武二十四年,規定侍班官:柬面是六部都察院堂上官、十三道掌印御史、通政司、大理寺、太常寺、太僕寺、應天府、翰林院、春坊、光祿寺、欽天監、尚寶司、太醫院、五軍斷事官以及京縣官,西面是五軍都督、錦衣衛指揮、各衛掌印指揮、給事中、中書舍人。

  又命令禮部設定百官的朝牌,用大字寫上官品級別,列在丹墀左右木柵欄上,百官依照牌序站立。

  洪武二十六年,命令凡是進殿必須穿鞋。

  丞樂初年,命令內閣官員在金臺東面侍立等待上朝,錦衣衛立在西面,後來移到御道,東西對立。

  永樂四年,訓諭六部以及近侍官員說:“早朝多是四方所奏之事。

  午後事情少,君臣之間能不慌不忙地討論。

  從現在起,有事需要商量的,都在晚朝提出。”七年,訓諭北京行在禮部說:“北京冬天天氣嚴寒,群臣早朝奏事,長時間站著經受不住。

  從今以後,朝拜完畢,在右順門內便殿奏事。”景泰初年,制定午朝的禮儀。

  凡是午朝,皇帝到左順門,設賓案。

  執事奏事官在左掖門外等候。

  皇帝出來,百官依次進入。

  內閣、五府、六部奏事官,六科侍班官,依次在寶案西面站立;兩名侍班御史,兩名序班,四名將軍,在寶案南面向北站立;一名嗚贊官,在寶案束,向西站立;錦衣衛、鴻臚寺向東站立;管將軍官、侍衛官站在將軍的西面。

  府部奏事完畢,撤除寶案,各官退下。

  有密事,到皇帝面前呈奏。

  嘉靖九年,命令常朝官禮棄結束後,內閣官員從束階、錦衣衛官從西階升殿,站在寶座的東西兩邊。

  如有欽差官以及外國人領受敕令,坊局官一名捧著敕令站在內閣後面,稍微上前一點,等著領敕官辭行,奉敕官領旨從左階退下,沿著御道把敕令交給他。

  隆慶六年,皇帝下詔在三、六、九日上朝。

  萬曆三年,命令常朝日記注起居官四人,站立在束班給事中之上,稍微向前,以方便梘聽。

  午朝,就列於御座的西面,稍微向南。

  凡是入朝的順序,洪武二十四年,命令朝參將軍先進入,近侍其次,公、侯、駙馬、伯又其次,五府、六部又在其次,應天府以及在京雜職官員又在其次。

  成化十四年,命令進士按照辦事衙門的次第,立於現任官員的後面。

  以前的史書多不記載這一禮儀。

  明洪武元年十月規定製度,凡是正月初一等大型朝會,皇帝到奉天殿,先在文樓設皇太子、親王位次,在丹陛上正中設拜位與跪拜墊褥。

  皇帝升座,殿前執事班起居結束。

  引進官引領皇太子以及親王從奉天束門進入,百官一齊進入。

  奏樂,皇太子、親王從束階升登,到臺階的拜位上,音樂停止。

  贊唱拜四拜,音樂奏響,起身,音樂停止。

  引進官引導從殿束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導引到御座前位,音樂停止。

  宣唱跪下,皇太子跪下稱賀說,“長子某,正遇上正月初一的節日”,冬至就說:“冬至”,“謹率領眾弟某等人,恭敬地來向父皇陛下稱賀”。

  像前文所說的一樣傳達制命的禮儀,贊唱俯伏,起身。

  皇太子、眾王從東門出,奏樂。

  引進官引導回到丹陛拜位上,音樂停止。

  贊唱拜四拜,奏樂,起身,音樂停止。

  從束階下來,奏樂。

  到文樓,音樂停止。

  百官隨後進入祝賀。

  朝見皇后,就在坤寧宮,大略如同朝見皇帝的禮儀。

  洪武二十六年,改定在幹清宮朝賀。

  這一夭,皇帝、皇后登上座位,侍從按禮儀導引,引禮官導引皇太子以及妃、親王以及王妃到皇上位前,贊禮官贊唱拜四拜,起身。

  贊禮官導引皇太子上前,贊唱跪拜,引禮官贊唱太子妃、眾王以及王妃都跪拜。

  皇太子致詞,如同前邊所記,不傳達制命。

  贊禮官贊唱皇太子俯伏,起身,引禮官贊唱眾王俯伏,起身,太子妃、眾王妃都起身。

  贊禮官導引皇太子回到原位。

  贊唱禮拜,皇太子以下都拜四拜。

  禮儀結束,引禮官引導到皇后面前,前後的贊拜,都如同朝見皇帝的禮儀。

  致詞稱“母后殿下”。

  禮儀結束,退出。

  七年更改修定,不致賀辭,只行八拜禮。

  朝賀皇太后禮,也相同。

  古代,六年五服來京朝拜一次。

  漢代禮法有四見的禮儀。

  曹魏制度,藩王不能入京朝見皇帝。

  晉泰始年間,命令王公以下入京朝拜的,四方各為兩次。

  唐以後,親藩多不到藩王封國去。

  明代仿照古代封邦建國的辦法,親王到藩國不經常入京朝拜,朝見就賞賜很豐厚。

  明朝初年,凡是諸王來京朝拜,事先在奉天殿陳設御座,如同平常禮儀。

  眾王住在奉天門外的柬耳房。

  三更擊鼓以後,百官進入到侍立位。

  引禮官引導王穿袞冕服,從柬門進入,從柬臺階升登,到御座上去。

  王府的從官到丹墀的拜位上。

  贊唱拜禮,奏樂,王與從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樂停止。

  王從殿束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御座前,音樂停止。

  王跪下,王府的從官都跪下。

  王致辭說:“第幾子某王某,正遇某時入京朝覲,恭敬地到父皇陛下面前朝拜。”贊唱俯伏,起身。

  王從柬門出。

  奏樂,返回拜位,音樂停止。

  贊唱行拜禮,王起身。

  隨從官都拜四拜,起身。

  奏樂,皇上起身,王及各位官員依次退出。

  洪武二十六年規定,凡是諸王來京大朝會,行八拜禮。

  常朝,行一拜禮。

  凡是伯叔兄拜見天子,在朝堂上行君臣禮,在便殿行家人禮。

  伯叔兄面向西坐,受天子四拜。

  天子居中面向南坐,以尊崇規親的義理,儲存君臣的禮節。

  凡是外戚朝見,皇后父母見皇帝行君臣禮,皇后見父母行家人禮。

  皇太子見皇后父母,皇后父母向西站立,皇太子向東行四拜禮,皇后父母站著受兩拜,答兩拜。

  明朝制度,天下官吏三年入京朝拜一次。

  從十二月十六日開始,鴻臚寺依次引見。

  二十五日以後,每天地方軍政長官跟隨常朝官進入奉天門行禮,府州縣官以及各部門首領官吏、土官吏都在午門外行禮。

  正月初一大型朝會以後,地方軍政長官在奉天殿前依次站立,知府以下,在奉天門金水橋南依次站立,如同常朝禮儀。

  天順三年,命令凡是地方軍政長官入朝,依次享受比同等京官降一等的待遇。

  萬曆五年,命令凡是朝見天子,南京府尹、行太僕寺苑馬寺卿、佈政按察二司,都在十二月十六日朝見,外班行禮。

  由右掖門到御前,鴻臚寺官依次引見。

  鹽運司以及知府以下官吏,浙江、江西在十七日,山東、山西在十八日,河南、陝西在十九日,塑庭、南直隸在二十日,福建、四川在二十一日,廣塞、塵西在二十二日,雲南、貴州在二十三日,北直隸在二十四日,各外班行禮,到御前引見。

  不上朝時就停止,仍等到皇帝朝見日引見。

  正月初一朝賀,都進殿前行禮。

  凡是朝見官員朝見告辭謝恩,都穿公服,正月初一穿朝服,不穿紅鞋。

  平常朝見穿錦繡。

  只有唐《開元禮》有皇太后及皇后接受群臣朝賀、皇后會見外臣命婦等禮儀。

  明朝制度無皇后接受群臣朝賀的儀禮,,而皇妃以下,正月初一、冬至朝賀的禮儀,則從洪武元年九月下詔制定。

  凡是中宮皇后接受朝賀,宮內太監在坤寧宮設皇后寶座。

  丹陛儀仗,由太監執持。

  殿上儀仗,由宮女執持。

  在宮門外陳設女樂。

  在宮門外以西設皇貴妃幃帳,靠近北面;在宮門外以柬設公主幃帳,稍靠南;在門外以南,設外臣命婦幃帳,東西相向。

  皇后窮祭服出閣門,儀仗啟行,奏樂。

  登上後座,音樂停止。

  司賓引導命婦從束門進入內道,東西列班侍立,完畢。

  引導皇貴妃、眾妃從東門進入,到臺階上行禮位置。

  引導官宣唱行禮,奏樂,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引導從殿東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迎接引導到殿上行禮位置,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妃子都跪下。

  皇貴妃致詞說:“妾某氏等人,遇到正月初一的節日”,冬至就說“冬至”,“恭拜皇后殿下稱賀”o致詞完畢,都俯伏,起身,奏樂。

  回到原位,音樂停止。

  贊唱禮拜,奏樂,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自柬階下來出宮。

  司賓引導公主從束門進入,到臺階上行禮的位置,依次站立,如皇妃禮儀一樣行禮。

  司賓引導命婦進入殿前中道行禮位置,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班首從西階上,進入殿西門,奏樂。

  內贊官迎接引導到殿上行拜禮位置,班首以及聚命婦都跪下。

  班首致詞說:“某國夫人妾某氏等人稱賀。”慶賀完畢,出來回到原位置。

  司言官跪下接受懿旨,從殿中門出來,站在露臺的東面,面向南,稱有懿旨。

  命婦都跪下,司言官宣讀懿旨說:“正月初一福慶,與夫人等共同分享。”贊唱起身。

  司言上奏宣讀懿旨完畢。

  皇后起身,奏樂。

  進入內殿門,音樂停止。

  案受封命婦出來。

  太皇太后、皇太后的朝賀禮儀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復位中官朝賀禮儀。

  前一天,女官設御座香案。

  到了這天,太監在丹陛東西設定儀仗,陳設女樂,面向北,在殿束門設箋案。

  命婦到了宮門,司賓官引導進入行拜禮的位置,女官穿禮服隨班侍立。

  尚宮、尚儀等官到裡面迎接,皇后穿禮服出來,奏樂,如同前邊的儀禮讚唱行拜禮。

  女官舉著箋案從殿柬門進入,奏樂。

  到殿中,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命婦都跪下。

  贊唱宣讀箋目,女官宣讀完畢,贊唱展開箋,宣讀箋的女官到案前,展箋宣讀完畢,舉案放在殿束。

  命婦都起身,司賓引導班首徒東階升入殿東門,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殿中,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班首及眾命婦都跪下。

  班首致詞完畢,都起身,從西門出來。

  宣唱行拜禮以及司言官宣讀聖旨,都按禮儀行事,禮畢。

  皇后生日致詞說:“正遇上皇后生日,恭敬地拜見皇后殿下稱賀。”不傳旨。

  凡是朔日、望日命婦上朝參拜,這一天,在宮中設御座,陳設儀仗、女樂。

  皇后升座,引禮女官引導命婦入班列,文官柬面武官西面,各自按照丈夫的品級排列。

  贊唱行拜禮,奏樂,拜四拜。

  行禮完畢,出來。

  陰雨、大寒、大暑就免去。

  後來命婦朝賀,都在仁智殿。

  朝見束宮妃,禮儀如同朝見中宮皇后,不傳達命令。

  漠代以前沒有聽說。

  隋文帝時,冬至日,百官朝見太子,陳設音樂接受朝賀。

  唐朝制度,太子屬官參見朝賀皇太子,都要行舞蹈禮。

  開元時才罷用此禮。

  按照舊例,百官拜見皇太子只稱名,祇有太子屬官稱臣。

  明洪武十四年,給事中鄭相同請求按照古代禮制行禮,下詔交群臣討論。

  編修昊沈等人議論說:“束宮太子,是國家的重要根本,是延續聖體繼承帝位的人。

  臣子尊敬的禮節,不能不遵從。

  請求凡是向東宮啟奏事情,仍如以前稱臣。”皇帝聽從。

  凡是朝見東宮,此前,典璽官在文華殿設皇太子座,錦衣衛在殿外設儀仗,教坊司在文華門內東西陳設大樂,面向北,府軍衛在門外陳列甲土旗幟,錦衣衛在殿中門外及文華門外設將軍十:二人,東西相向,儀禮司官在殿柬門外設箋案,在殿下東西設百官行禮位,在殿內東西面設傳令宣箋等官位。

  這一天,百官到文華門外。

  導引官開啟警衛宮禁,皇人子穿冕服出來,奏樂。

  升座,音樂停止。

  百官進入,贊唱行拜禮,奏樂。

  拜四拜,起身,音樂停止。

  丞相從西階升登,到殿內行拜禮的位置,都跪下。

  丞相致詞說:“某等正遇三陽開泰,萬物維新。

  敬祝皇太子殿下,美好地享受洪福。”結柬,俯伏,起身,恢復原位。

  舍人舉著箋案進入殿中,捧箋、展箋、宣箋、傳令,大致與朝見皇后禮相同。

  皇太子下令說:“遇到春天,願同你們共同享受福慶。”其餘的都按禮儀行事。

  冬至致詞,則改變為“節律應合黃鐘,日期正當冬至”。

  傳達命令則變為“冬至的節令”。

  皇太子生日致詞則說:“正遇皇太子殿下的生日,謹率領文武群官,敬祝皇太子長壽。”不傳令。

  凡是朔日、望日,百官退朝,到文華殿門外,東西相向站立。

  皇太子升殿,奏樂。

  百官行一拜禮。

  那些謝恩官員以及當朝辭官官員也行禮。

  洪武元年十二月,皇帝認為束宮的師和傅都是有功的元老大臣,應當以特殊禮儀對待,命令討論太師、太傅、太保朝賀束宮的禮儀。

  禮官議論說:“唐朝制度,群臣朝賀束宮,行四拜禮,皇太子答禮後拜二拜。

  三公朝賀,前後都答拜。

  近代答拜的禮儀不施行,而太師、太傅、太保的禮儀不能不隆重。

  現在擬定凡是大型朝賀,在大本堂設皇太子座,在堂中設答拜褥位,在堂前設太師、太傅、太保、賓客、諭德行拜禮的位置。

  皇太子穿平常衣服登上座位,太師、太傅、太保、賓客穿常服到拜位,向北站立。

  皇太子起立,面向南。

  贊唱拜四拜,皇太子答禮後拜二拜。

  洪武六年,詔令百官朝見太子,朝服去掉蔽膝及佩玉。

  二十九年,詔令朝廷大臣討論親王拜見柬宮太f的禮儀。

  禮官討論,眾王前來拜見,在正殿中設皇太子位,設眾王行禮位子於殿門外以及殿內,在庭中道上的東西面設王府官行拜禮的位置,在庭中設百官侍立的位置,東西相向。

  到了禮拜這天,陳列甲士、儀仗,按常禮設音樂。

  諸王到束宮太子門外的帷帳,皇太子穿平常衣服出來,奏樂。

  升座,音樂停止。

  引禮官引導諸王進入殿門外的拜位。

  初次行禮,奏樂,就位,音樂停止。

  引導由殿柬門進入,奏樂。

  內贊官引導到位置上,向北站立,音樂停止。

  贊唱跪下,王與王府官都跪卜,致詞說:“正遇上某節,恭敬地拜見皇太子殿下。”致詞完畢。

  王與王府官員都俯伏,起身,奏樂。

  返回原位,音樂停此。

  贊唱行拜禮,奏樂,王與王府官都拜四拜。

  起身,音樂停止。

  行完禮,王及各官員依次退出。

  王到後殿,敘家人禮。

  皇太子以及王都穿常服,王從文華殿束門進入,到後殿。

  王向西,皇太子向南。

  相見禮結束,按尊卑等次就座,皇太子在正中,面向南,諸王列於東西兩側。

  嘉靖二十八年,禮部上奏,按照舊例,皇太子接受朝賀,在文華殿中設座,現在換為黃瓦,似乎應該避尊。

  皇帝說:“東宮太子接受朝賀,位子應當設在文華門左邊,面向南。

  然而侍衛沒有配備,停止算了。”隆慶二年,冊立皇太子,下詔在文華殿門柬間,設座位接受朝賀。

  漢代大型朝會,群臣上殿稱萬歲,舉觴祝賀。

  百官受賜宴饗,大奏樂。

  唐代大宴,樂師升堂奏歌,或在殿庭設九部樂伎。

  宋朝在春秋雨季的第二個月及太子生日。

  大宴群臣,搭建樓與戲臺,奢侈無比。

  明朝制度,有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洪武元年,在奉天殿大宴群臣,三品以上官員升上殿堂,其餘的排列在丹墀,於是決定正月初一、冬至、皇帝生日在謹身殿舉行宴會。

  二十六年,重新制定大宴禮儀,在奉天殿陳設。

  永樂元年,因郊祀禮完成,舉行大宴會。

  十九年,因北京郊社、宗廟以及宮殿建成,舉行大宴會。

  宣德、正統年問,朝官沒有參加宴饗的,賜給節日錢。

  凡是立春、元宵、四月初八日、端午、重陽、臘月初八日,永樂年間,都在奉天門賜百官宴饗,奏樂。

  這以後都在午門外舉行宴會,不用音樂。

  立春日賞賜春餅,元宵賜糰子,四月八日賜不落莢,嘉靖年問,改賜不落莢為麥餅。

  端午日賜涼糕粽,重陽日賜糕,臘月初八日賜面,都設在午門外,按照官吏的品級高低排列座次。

  宣德五年冬,很久沒有下雪,十二月下大雪。

  皇帝給群臣看《喜雪》,又賜給賞雪宴席。

  群臣進獻和詩,皇帝選擇寓有警戒意義的詩記錄下束,而為詩寫序。

  皇太后生日,正統四年在午門賜宴。

  束宮太子生日,永樂年問,賞賜府部堂上官、春坊、科道、近侍錦衣衛以及天下進箋官,在文華殿設宴。

  宣德以後,都在午門外設宴。

  凡是祭祀圜丘、祭祀地祇、祈谷、祭朝日夕月、皇帝親耕勸農、御前講席日講、東宮講讀,都賞賜飯食。

  皇后進行親自養蠶之事,賞賜內外命婦飯食。

  編纂校勘書籍,開館以及書成,都要賜宴。

  內閣大臣九年任滿,在禮部賜宴,九卿侍宴。

  賜給新科進士的宴席叫恩榮。

  凡是大型宴饗,尚寶司在奉天殿設御座,錦衣衛在殿外東西兩邊設黃麾,金吾等衛在殿的東西兩邊設護衛官二十四人。

  教坊司在殿內設九奏樂歌,在殿外設大樂,在殿下立三舞雜隊。

  光祿寺在御座下西面設酒亭,在御座下的柬面設膳亭,在酒膳亭的東西兩面設珍饉醯醢亭。

  在御座東西面設御筵,在御座束面設皇太子座位,面向西,諸王依次在南面,東西相對。

  群臣中四品以上位於殿內,五品以下位於東西糜,司壺、尚酒、尚食等官員各承擔具體事務。

  到了大型宴饗日期,儀禮司請求升登座位。

  皇帝起身,大樂奏響。

  登座,音樂停止。

  揮鞭肅靜,皇太子、親王上殿。

  文武官四品以上從東西門進入,站立殿中,五品以上站立在丹墀,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光祿寺進獻御筵,奏大樂。

  到皇帝前,音樂停止。

  太監進獻花。

  光祿寺開爵注酒,到皇帝身前,進獻第一爵。

  教坊司奏《炎精之曲》。

  奏樂,內外官都跪下,教坊司跪著上奏獻酒。

  飲完酒,音樂停止。

  眾官俯伏,起身,按禮儀贊唱行拜禮。

  各自就位坐下,序班到群臣處散花。

  進獻第二爵時音樂演奏《皇風之曲》。

  奏樂,光祿寺到皇帝身前斟酒,序班斟給群臣酒。

  皇帝舉酒,群臣也舉酒,音樂停止。

  進獻湯,鼓吹樂響,節制在前引導者,到殿外,停止鼓吹樂。

  殿上奏樂,群臣起立,光祿寺官進湯,群臣又坐下。

  序班供給群臣湯。

  皇帝舉起筷子,群臣也舉筷子,贊唱飯食已成,音樂停正。

  跳武舞的人進入,樂奏《平定天下之舞》。

  第三爵奏《眷皇明之曲》。

  奏樂,像前面那樣進酒。

  音樂停止,演奏《撫安四夷之舞》。

  第四爵奏《天道傳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車書會同之舞》。

  第五爵奏《振皇綱之曲》,進酒如前,奏《百戲承應舞》。

  第六爵奏《金陵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八蠻獻寶舞》。

  第七爵奏《長楊之曲》,進酒如前,奏《採蓮隊子舞》。

  第八爵奏《芳醴之曲》,進酒、進湯如前,奏《魚躍於淵舞》。

  第九爵奏《駕六龍之曲》,進酒如前。

  光祿寺收起御爵,序班收起群臣的杯盞。

  進湯,進大膳,奏大樂,群臣起立。

  進完又坐下,序班供給群臣飯食。

  完畢,贊唱膳食完,音樂停止。

  撤除膳食,奏《百花隊舞》。

  贊唱撤案,光祿寺撤掉御案,序班撤掉群臣案。

  贊唱宴饗結束,群臣都出席,向北站立。

  按禮儀贊唱行拜禮,群臣分東西站立。

  儀禮司上奏宴禮結束,皇上起身,音樂停止,依次出來。

  中宴禮像前面所述一樣,但只敬獻七爵。

  常宴如同中宴,只是拜一拜三叩頭,敬獻酒或三次或五次就結束。

  凡是宴饗命婦,在坤寧宮設儀仗、女樂。

  皇后穿常服登座,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也穿常服隨從出閣,入宮到各自的位置。

  大小命婦各自站在座位後。

  丞相夫人率領眾命婦舉御食案。

  丞相夫人捧壽花,二品官的外命婦各自舉著食案,到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的面前。

  大小命婦各自到座位上,奉御執事人分別在殿內以及東西廉進獻壽花。

  行獻七次酒,上食五次,斟酒、進湯、奏樂止樂,都按禮儀進行。

  兒子沒有給父親授爵位的道理。

  漠高帝被家令官的話感動,而尊崇太公,苟悅非議此事。

  晉哀帝想尊崇皇太妃,江膨認為應該告祭顯宗廟,表明事情不在於自己。

  宋、元史志都記載皇太后上尊號的禮儀,而不告祭太廟,與禮儀不合。

  明朝制度,天子登帝位,奉母后或母妃為皇太后,就上尊號。

  這以後有因慶典推崇皇太后,就加上二字或者四字作為徽號。

  世宗時,上兩宮皇太后尊號,增加八個字。

  上徽號致詞,而上尊號就只是進獻寶璽與冊害。

  上尊號,從宣帝即位尊崇皇太后開始。

  上尊號前先派官員祭告天地宗廟社稷,皇帝親自祭告太宗皇帝、剛去世的皇帝靈座。

  這天,嗚鐘鼓,百官穿朝服。

  在奉天門設冊寶彩輿香亭。

  中和韶樂及大樂,設定了卻不演奏。

  太監設皇太后寶座,在宮中陳設儀仗。

  在寶座前設冊寶案,在丹陛正中設皇帝禮拜的位置,親王的禮拜位置在丹墀內。

  女樂設定而不演奏。

  皇帝穿冕服到奉天門。

  奉冊寶官將冊書寶璽放在輿中,內侍舉輿,皇帝隨輿下臺階登上轄車。

  百官在金水橋南,向北站立,輿到了都跪下,輿過了才起身。

  百官跟隨到思善門外橋的南面,向北站立。

  皇帝到思善門內下轄車。

  皇太后升登座位。

  輿到丹陛。

  皇帝從左門進入,到丹陛右邊,向北站立。

  親王穿冕服各就位。

  上奏拜四拜,皇帝以及諸王以下都拜四拜。

  奉冊寶官拿著冊書與寶璽從殿中門進入,站在左邊。

  皇帝從殿左門進入,到行禮位子跪下,親王百官都跪下。

  奏唱插圭,奏唱進冊。

  奉冊官拿著冊書跪著進獻,皇帝接受冊書獻冊完畢。

  執事官跪著接受,放在案的左邊。

  奏唱進獻寶璽,奉寶官拿著實璽跪著進獻。

  皇帝接受寶璽,進獻完畢,執事官跪著接受,放在案右。

  奏唱抽出圭,奏唱宣讀冊書,執事官跪著宣讀。

  皇帝俯伏,起身,從左門出,到行拜禮的位置。

  奏唱拜四拜,傳唱百官同樣拜四拜。

  典禮完畢,皇帝起身。

  這一天,皇帝奉皇太后拜謁奉先殿以及靈座,舉行謁謝禮。

  行禮完畢,皇太后回宮,穿燕居冠服,登上座位n皇帝率皇后、皇妃、親王、公主以及六尚等女官,行慶賀禮。

  第二天,外命婦四品以上,行進獻表箋禮。

  宣德以後,禮儀相同。

  正統初年,尊崇太皇太后禮儀相同。

  天順八年二月,增加命婦致詞道:“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希望皇太后陛下尊居後位,永遠享受福壽。”弘治十八年,上兩宮尊號,改皇太后致詞說:“尊居後位,享受盛大的福壽。”嘉靖元年二月上尊號,因四宮行禮遇於勞累,分為二曰。

  又因武宗服喪期未滿,莊肅皇后免去朝賀,命婦朝賀三宮,也分日進行。

  上徽號,從天順二年正月奉皇太后開始。

  致詞說:“嗣位皇帝臣,恭敬地想到皇太后陛下,功業與德行兼高,顯揚尊崇徽號,永遠享受福壽,天下同歡。”命婦進表慶賀致詞說:“某夫人妾某氏等,恭敬地想皇太后陛下恩德如同大地一樣深厚,確實符合徽號稱呼,壽福無疆,民情歡呼擁戴。”其餘的如同平常儀禮。

  後來上徽號及加上徽號,仿照此禮。

  成化二十三年,禮部制定禮儀上奏,沒有涉及皇太子妃的禮儀,特別命令增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