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四十一

卷四十一原文

  ◎舆服一

  大辂 玉辂 大马辇 小马辇 步辇 大凉步辇 板轿 耕根车后妃车舆 皇太子亲王以下车舆 公卿以下车舆 伞盖 鞍辔

  有虞氏御天下,车服以庸。夏则黻冕致美。商则大辂示俭。成周有巾车、典辂、弁师、司服之职,天子以之表式万邦,而服车五乘,下逮臣民。汉承秦制,御金根为乘舆,服袀玄以承大祀。东都乃有九斿、云罕、旒冕、絇屦之仪物,踵事增华,日新代异。江左偏安,玉辂栖宝凤,采旄衔金龙。其服冕也,或饰翡翠、珊瑚、杂珠。岂古所谓法驾、法服者哉?唐武德间著车舆、衣服之制,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宋初,衮冕不缀珠玉。政和中诏修车辂,并建旂常,议礼局所厘定,用为成宪。元制,郊祀则驾玉辂,服衮冕;巡幸,或乘象轿,四时质孙之服,各随其宜。明太祖甫有天下,考定邦礼,车服尚质。酌古通今,合乎礼意。迄于世宗,耤田造耕根,燕居服燕弁,讲武用武弁,更为忠靖冠以风有位,为保和冠以亲宗藩,亦一王之制也。若夫前代伞扇、鞍勒之仪,门戟、旌节之属,咸别等威,至宋加密。明初俭德开基,宫殿落成,不用文石甃地。以此坊民,武臣犹有饰金龙于床幔,马厩用九五间数,而豪民亦或熔金为酒器,饰以玉珠。太祖皆重惩其弊。乃命儒臣稽古讲礼,定官民服舍器用制度。历代守之,递有禁例。兹更以朝家册宝、中外符信及宫室器用之等差,附叙于后焉。

  天子车辂:明初大朝会,则拱卫司设五辂于奉天门,玉居中,左金,次革,右象,次木。驾出则乘玉辂,后有腰舆,以八人载之。其后太祖考《周礼》五辂,以询儒臣,曰:“玉辂太侈,何若祗用木辂?”博士詹同对曰:“孔子云‘乘殷之辂’,即木辂也。”太祖曰:“以玉饰车,古惟祀天用之,常乘宜用殷辂。然祀天之际,玉辂未备,木辂亦未为不可。”参政张昶曰:“木辂,戎辂也,不可以祀天。”太祖曰:“孔子斟酌四代礼乐,以为万世法,木辂宁不可祀?祀在诚敬,岂泥仪文。”洪武元年,有司奏乘舆服御,应以金饰,诏用铜。有司言费小不足惜。太祖曰:“朕富有四海,岂吝乎此?第俭约非身先无以率下,且奢泰之习,未有不由小而至大者也。”六年,命礼官考五辂制,为木辂二乘。一以丹漆,祭祀用之;一以皮鞔,行幸用之。是冬,大辂成。命更造大辂一,象辂十,中宫辂一,后宫车十,饰俱以凤。以将幸中立府,故造之,非常制也。二十六年,始定卤簿大驾之制。玉辂一,大辂一,九龙车一,步辇一。后罢九龙车。永乐三年更定卤簿大驾,有大辂、玉辂、大马辇、小马辇、步辇、大凉步辇、板轿各一,具服、幄殿各一。

  大辂,高一丈三尺九寸五分,广八尺二寸五分。辂座高四尺一寸有奇,上平盘。前后车棂并雁翅及四垂如意滴珠板。辕长二丈二尺九寸有奇,红髹。镀金铜龙头、龙尾、龙鳞叶片装钉。平盘下方箱,四周红髹,匡俱十二槅。内饰绿地描金,绘兽六,麟、狻猊、犀、象、天马、天禄;禽六,鸾、凤、孔雀、朱雀、翟、鹤。盘左右下有护泥板及车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其辋皆红髹,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轮内车心,用抹金铜鈒莲花瓣轮盘装钉,轴中缠黄绒驾辕诸索。辂亭高六尺七寸九分,四柱长五尺八寸四分。槛座皆红髹。前二柱戗金,柱首宝相花,中云龙文,下龟文锦。前左右有门,高五尺一寸九分,广二尺四寸九分,四周装雕木沉香色描金香草板十二片。门旁槅各二及明栨,俱红髹,以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槅编以黄线条。后红髹屏风,上雕描金云龙五,红髹板戗金云龙一。屏后地沉香色,上四槅雕描金云龙四,其次云板如之。下三槅雕描金云龙三,其次云板亦如之。俱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内黄线条编红髹匡软座,下莲花坠石,上施花毯、红锦褥席、红髹坐椅。靠背上雕描金云龙一,下雕云板一,红髹福寿板一,并褥。椅中黄织金椅靠坐褥,四围椅裙,施黄绮帷幔。亭外青绮缘边红帘十扇。辂顶并圆盘,高三尺有奇,镀金铜蹲龙顶,带仰覆莲座,垂攀顶黄线圆条。盘上以红髹,其下外四面地沉香色,描金云;内四角地青,绘五彩云。以青饰辂盖,亭内贴金斗拱,承红髹匡宝盖,斗以八顶,冒以黄绮,谓之黄屋;中并四周绣五彩云龙九。天轮三层,皆红髹,上安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八十一片,内绿地雕木贴金云龙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八十一片。盘下四周,黄铜钉装,施黄绮沥水三层,每层八十一摺,间绣五彩云龙文。四角垂青绮络带,各绣五彩云升龙。圆盘四角连辂坐板,用攀顶黄线圆条,并贴金木鱼。辂亭前有左右转角阑干二扇,后一字带左右转角阑干一扇,皆红髹,内嵌雕木贴金龙,间以五彩云。三扇共十二柱,柱首雕木贴金蹲龙及线金五彩莲花抱柱。阑干内四周布花毯。亭后树太常旗二,以黄线罗为之,皆十有二斿,每斿内外绣升龙一。左旗腰绣日月北斗,竿首用镀金铜龙首。右旗腰绣黻字,竿首用镀金铜戟。各缀抹金铜铃二,垂红缨十二,缨上施抹金铜宝盖,下垂青线帉錔。踏梯一,红髹,以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行马架二,红髹,上有黄绒匾条,用抹金铜叶片装钉。有黄绢幰衣、(即遮尘。)油绢雨衣、青毡衣及红油合扇梯、红油托叉各一。辂以二象驾之。

  玉辂,亦驾以二象,制如大辂,而无平盘下十二槅之饰。辂亭前二柱,饰以搏换贴金升龙。屏风后无上四槅云龙及云板之饰。天轮内用青地雕木饰玉色云龙文。而太常旗及踏梯、行马之类,悉与大辂同。

  大马辇,古者辇以人挽之。《周礼·巾车》后五辂,其一“辇车,组挽”。然《县师》有“车辇之稽”,《黍苗》诗云“我任我辇”,则臣民所乘亦名辇。至秦始去其轮,而制乃尊。明诸辇有轮者驾以马,以别于步辇焉。其制,高一丈二尺五寸九分,广八尺九寸五分,辕长二丈五寸有奇,辇座高三尺四寸有奇,馀同大辂。辇亭高六尺四寸有奇,红髹四柱,长五尺四寸有奇。槛座高与辂同,四周红髹条环板。前左右有门,高五尺有奇,广二尺四寸有奇。门旁槅各二,后槅三及明栨,皆红髹,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槅心编以黄线条。亭内制与大辂同,第软座上不用花毯,而用红毯。亭外用红帘十二扇。辇顶并圆盘高二尺六寸有奇,上下俱红髹,以青饰辇盖。其铜龙、莲座、宝盖、黄屋及天轮、辇亭,制悉与大辂同。太常旗、踏梯、行马之属,亦同大辂。驾以八马,备鞍鞯、鞦辔、铃缨之饰。

  小马辇,视大马辇高广皆减一尺,辕长一丈九尺有奇,馀同大马辇。辇亭高五尺五寸有奇,红髹四柱,长五尺四寸有奇。槛座红髹,四周条环板,前左右有门,高五尺,广二尺二寸有奇。门旁槅各二及明栨,后屏风壁板,俱红髹,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红髹,上施红花毯、红锦褥席。外用红帘四扇,驾以四马。馀同大马辇。

  步辇者,古之步挽。明制,高一丈三尺二寸有奇,广八尺二寸有奇。辇座高三尺二寸有奇,四周雕木五彩云浑贴金龙板十二片,间以浑贴金仰覆莲座,下雕木线金五彩云板十二片。辕四,红髹。中二辕长三丈五尺九寸,左右二辕长二丈九尺五寸有奇,俱以镀金铜龙头、龙尾装钉。辇亭高六尺三寸有奇,四柱长六尺二寸有奇。槛座红髹,四周雕木沉香色描金香草板十二片,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前左右有门,高五尺七寸有奇,广二尺四寸有奇。门旁红髹十字槅各二扇,雕饰沉香色描金云龙板八片,下云板如其数。后红髹屏风,上雕沉香色描金云龙五。屏后雕沉香色描金云龙板三片,又云板如其数,俱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馀同马辇,惟红帘用十扇。辇顶并圆盘高二尺六寸有奇,其莲座、辇盖、天轮、幰衣之属,俱同马辇。

  大凉步辇,高一丈二尺五寸有奇,广一丈二尺五寸有奇。四面红髹匡,装雕木五彩云板二十片,间以贴金仰覆莲座,下红髹如意条环板,如其数。红髹辕六:中二辕长四丈三尺五寸有奇,左右二辕长四丈有奇,外二辕长三丈六尺五寸有奇,前后俱饰以雕木贴金龙头、龙尾。辇亭高六尺五寸有奇,广八尺五寸有奇,四柱红髹。前左右有门,高五尺八寸有奇,广二尺五寸有奇,四周描金香草板十二片。门旁槅各二,后槅三及明栨皆红髹,编以黄线条。亭底上施垫毡,加红锦褥并席。红髹坐椅一,四周雕木沉香色,描金宝相花,靠背、褥、裙、帷幔与马辇同。内设红髹桌二;红髹阑干香桌一,阑干四,柱首俱雕木贴金蹲龙;镀金铜龙盖香炉一,并香匙、箸、瓶;红锦墩二。外红帘三扇。辇顶高二尺七寸有奇,又镀金铜宝珠顶,带仰覆莲座,高一尺三寸有奇;垂攀顶黄线圆条四。顶用丹漆,上冒红毡,四垂以黄毡为如意云,黄毡缘条;四周施黄绮沥水三层,每层百三十二摺,间绣五彩云龙文。或用大红罗冒顶,以黄罗为如意云缘条,沥水亦用黄罗。顶下四周以红毡为帷,黄毡缘条,四角镀金铜云四。亭内宝盖绣五龙,顶以红髹木匡,冒以黄绮为黄屋,顶心四周绣云龙各一。辇亭四角至辇座,用攀顶黄线圆条四,并贴金木鱼。辇亭前左右转角阑干二扇,后一字带转角阑干一扇,皆红髹,雕木浑贴金龙,间以五彩云板。阑干内四周布席。其阑干十二柱之饰及踏梯之属,俱与马辇同。

  轿者,肩行之车。宋中兴以后,皇后尝乘龙肩舆。又以征伐,道路险阻,诏百官乘轿,名曰“竹轿子”,亦曰“竹舆”。元皇帝用象轿,驾以二象。至用红板轿,则自明始也。其制,高六尺九寸有奇。顶红髹。近顶装圆匡蜊房窗,镀金铜火焰宝,带仰覆莲座,四角镀金铜云朵。轿杠二,前后以镀金铜龙头、龙尾装钉,有黄绒坠角索。四周红髹板,左右门二,用镀金铜钉铰。轿内红髹匡坐椅一,福寿板一并褥。椅内黄织金绮靠坐褥,四周椅裙,下铺席并踏褥。有黄绢轿衣、油绢雨衣各一,青毡衣,红毡缘条云子。嘉靖十三年谒庙,帝及后妃俱乘肩舆出宫,至奉天门降舆升辂。隆庆四年设郊祀庆成宴,帝乘板舆由归极门出,入皇极门,至殿上降舆。

  车驾之出,有具服幄殿。按《周官》大小次,木架苇障,上下四旁周以幄坝,以象宫室。明卤簿载具服幄殿,仪仗有黄帐房,仍元制也。帐并帷幕,以黄木棉布为之。上施兽吻,柱竿红髹,竿首彩装蹲狮,毡顶。

  耕根车,世宗朝始造。汉有耕车,晋曰耕根车,俱天子亲耕所用。嘉靖十年,帝将耕耤田,诏造耕根车。礼官上言:“考《大明集礼》,耕耤用宋制,乘玉辂,以耕根车载耒耜同行。今考仪注,顺天府官奉耒耜及穜稑种置彩舆,先于祭前二日而出。今用耕根车以载耒耜,宜令造车,于祭祀日早进呈,置耒耜,先玉辂以行。第稽诸礼书,只有图式,而无高广尺寸。宜依今置车式差小,通用青质。”从之。

  皇后辂:一,高一丈一尺三寸有奇,平盘。前后车棂并雁翅,四垂如意滴珠板。辕长一丈九尺六寸,皆红髹。辕用抹金铜凤头、凤尾、凤翎叶片装钉。平盘左右垂护泥板及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皆红髹,辋以抹金鈒花铜叶片装钉。轮内车毂,用抹金铜鈒莲花瓣轮盘装钉,轴中缠黄绒驾辕诸索。辂亭高五尺八寸有奇,红髹四柱。槛座上沉香色描金香草板十二片。前左右有门,高四尺五寸有奇,广二尺四寸有奇。门旁沉香色线金菱花槅各二,下条环板,有明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后红髹五山屏风,戗金鸾凤云文,屏上红髹板,戗金云文,中装雕木浑贴金凤一。屏后红髹板,俱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红髹,上施红花毯、红锦褥席、红髹坐椅一。靠背雕木线金五彩装凤一,上下香草云板各一,红福寿板一并褥。椅中黄织金绮靠坐褥,四周有椅裙,施黄绮帷幔。(或黄线罗。)外用红帘十二扇。前二柱,戗金,上宝相花,中鸾凤云文,下龟文锦。辂顶并圆盘,高二尺有奇,抹金铜立凤顶,带仰覆莲座,垂攀顶黄线圆条四。盘上红髹,下四周沉香色描金云文,内青地五彩云文,以青饰辂盖。内宝盖,红髹匡,斗以八顶,冒以黄绮;顶心及四周绣凤九,并五彩云文。天轮三层,红髹,上雕木贴金边耀叶板七十二片,内饰青地雕木五彩云鸾凤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七十二片。下四周黄铜装钉,上施黄绮沥水三层,间绣鸾凤文。四垂青绮络带,绣鸾凤各一。圆盘四角连辂座板,用攀顶黄线圆条四。辂亭前后有左右转角阑干各二扇,内嵌条环板,皆红髹;计十二柱,柱首雕木红莲花,线金青绿装莲花抱柱。其踏梯、行马之属,与大马辇同。

  安车,本《周礼》后五辂之一。应劭《汉官卤簿图》有五色安车。晋皇后乘云母安车。唐皇后安车,制如金辂。明皇后安车独简素。其制,高九尺七寸有奇,平盘,前后车棂并雁翅板。辕二,长一丈六尺七寸有奇,皆红髹,用抹金铜凤头、凤尾、凤翎叶片装钉。平盘左右垂护泥板及轮二,贯轴一。每轮辐十有八,皆红髹,轴中缠黄绒驾辕诸索。车亭高四尺四寸,红髹方柱四,上装五彩花板十二片。前左右有门,高三尺七寸有奇,广二尺二寸有奇。门旁红髹十字槅各二。后三山屏凤,屏后壁板俱红髹,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红髹板,上施红花毯、红锦褥,四周施黄绮帷幔,外用红帘四扇。车盖用红髹抹金铜宝珠顶,带莲座,高六寸,四角抹金铜凤头,用攀条四,并红髹木鱼。盖施黄绮沥水三层,销金鸾凤文,凤头下垂红帉錔。其踏梯、行马、幰衣与辂同。

  行障:坐障,自唐、宋有之。皇后重翟车后,皆有行障六,坐障三,左右夹车宫人执之。而《唐书》、《宋史》不载其制。《金史》:行障长八尺,高六尺;坐障长七尺,高五尺。明皇后用行障、坐障,皆以红绫为之,绘升降鸾凤云文;行障绘瑞草于沥水,坐障绘云文于顶。

  太皇太后、皇太后辂及安车、行障、坐障,制与皇后同。

  皇妃车曰凤轿,与历代异名。其制,青顶,上抹金铜珠顶,四角抹金铜飞凤各一,垂银香圆宝盖并彩结。轿身红髹木匡,三面篾织纹簟,绘以翟文,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红髹掆,饰以抹金铜凤头、凤尾。青销金罗缘边红帘并看带,内红交床并坐踏褥。红销金罗轿衣一顶,用销金宝珠文;沥水,香草文;看带并帏,皆凤文。红油绢雨轿衣一。

  自皇后以下,皆用行障二,坐障一,第别以彩绘。皇妃行障、坐障,俱红绫为之,绘云凤,而行障沥水绘香草。

  皇太子金辂,高一丈二尺二寸有奇,广八尺九寸。辕长一丈九尺五寸。辂座高三尺二寸有奇。平盘、滴珠板、轮辐、轮辋悉同玉辂。辂亭高六尺四寸有奇,红髹四柱,长五尺四寸。槛座上四周线金五彩香草板。前左右有门,高五尺有奇,广二尺四寸有奇。门旁槅各二,编红线条及明栨,皆红髹。后五山屏凤,青地上雕木贴金龙五,间以五彩云文。屏后红髹板,皆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红髹匡软座,红绒坠座,大索四,下垂莲花坠石,上施红毯红锦褥席。红髹椅一,纳板一并褥。椅中红织金绮靠坐褥,四周有椅裙,施红罗帷幔,外用青绮缘边。红帘十二扇。椅雕贴金龙彩云,下线金彩云板一。亭内编红线条。辂顶并圆盘,高二尺五寸有奇,又镀金铜宝珠顶,带仰覆莲座,高九寸,垂攀顶红线圆条四。盘上丹漆,下内外皆青地绘云文,以青饰辂盖。亭内周围青斗拱,承以丹漆匡,宝盖斗以八顶,冒以红绮,顶心绣云龙,馀绣五彩云文。天轮三层皆红髹,上雕木贴金边耀叶板七十二片,内饰青地雕木贴金云龙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七十二片,四周黄铜装钉。上施红绮沥水三层,每层七十二摺,间绣五彩云龙文。四角之饰与大辂同,第圆条用红线。辂亭前一字阑干一扇,后一字带转角阑干一扇,左右阑干二扇,内嵌五彩云板,皆丹漆。计十四柱,柱首制与大辂同。亭后建红旗二,以红罗为之。九斿,每斿内外绣升龙一。左旗腰绣日月北斗,竿用抹金铜龙首。右旗腰绣黻字,竿用抹金铜戟。缀抹金铜铃二,垂红缨。其踏梯、行马之属,与玉辂同。帐房用青木棉布,竿首青绿蹲猊,馀同乘舆帐房。

  东宫妃车,亦曰凤轿、小轿,制同皇妃。行障、坐障之制亦同。

  亲王象辂,其高视金辂减六寸,其广减一尺。辕长视大辂减一尺。辂座高三尺有奇,馀饰同金辂。辂亭高五尺二寸有奇,红髹四柱。槛座上四周红髹条环板。前左右有门,高四尺五寸有奇,广二尺二寸有奇。门旁槅各二及明栨、后五山屏风,皆红髹,用抹金铜鈒花叶片装钉。亭底红髹,施红花毯、红锦褥席。其椅靠、坐褥、帷幔、红帘之制,俱同金辂。辂顶并圆盘,高二尺四寸有奇,用抹金铜宝珠顶,馀同金辂。天轮三层,皆红髹,上雕木贴金边耀叶板六十三片,内饰青地雕木五彩云文三层,间绘五彩云衬板六十三片,四周黄铜装钉。上施红绮沥水三层,每层八十一摺,绣瑞草文。前垂青绮络带二,俱绣升龙五彩云文。圆盘四角连辂座板,用攀顶红线圆条四,并红髹木鱼。亭前后阑干同金辂,左右阑干各一扇,内嵌条环板,皆红髹。计十四柱,柱首雕木红莲花,线金青绿装莲花抱柱,前阑干内布花毯。红旗二,与金辂所树同,竿上只垂红缨五。其踏梯、行马之属,亦同金辂。帐房用绿色螭头,馀与东宫同。

  亲王妃车,亦曰凤轿、小轿,制俱同东宫妃。惟凤轿衣用木红平罗。小轿衣二:一用矾红素纻丝,一用木红平罗。行障、坐障,制同东宫妃。

  公主车,宋用厌翟车,明初因之。其后定制,凤轿、行障、坐障,如亲王妃。

  皇孙车,永乐中,定皇太孙婚礼仪仗如亲王,降皇太子一等,而用象辂。

  郡王无辂,只有帐房,制同亲王。

  郡王妃及郡主俱用翟轿,制与皇妃凤轿同,第易凤为翟。行障、坐障同亲王妃,而绘云翟文。

  百官乘车之制:洪武元年令,凡车不得雕饰龙凤文。职官一品至三品,用间金饰银螭绣带,青缦。四品五品,素狮头绣带,青缦。六品至九品,用素云头青带,青缦。轿同车制。庶民车及轿,并用黑油,齐头平顶,皂缦,禁用云头。六年令,凡车轿禁丹漆,五品以上车止用青缦。妇女许坐轿,官民老疾者亦得乘之。景泰四年令,在京三品以上得乘轿。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应乘轿者,以四人舁之。其五府管事,内外镇守、守备及公、侯、伯、都督等,不问老少,皆不得乘轿,违例乘轿及擅用八人者,奏闻。盖自太祖不欲勋臣废骑射,虽上公,出必乘马。永乐元年,驸马都尉胡观越制乘晋王济熹朱〈车尞〉棕轿,为给事中周景所劾。有诏宥观而赐济熹书,切责之。惟文职大臣乘轿,庶官亦乘马。又文臣皆许乘车,大臣得乘安车。后久废不用。正德四年,礼部侍郎刘机言,《大明集礼》,公卿大臣得乘安车,因请定轿扇伞盖品级等差。帝以京城内安车伞盖久不行,却其请,而命轿扇俱如例行。嘉靖十五年,礼部尚书霍韬言:“礼仪定式,京官三品以上乘轿,迩者文官皆用肩舆,或乘女轿。乞申明礼制,俾臣下有所遵守。”乃定四品下不许乘轿,亦毋得用肩舆。隆庆二年,给事中徐尚劾应城伯孙文栋等乘轿出入,骄僣无状。帝命夺文栋等俸。乃谕两京武职非奉特恩不许乘轿,文官四品以下用帷轿者,禁如例。万历三年奏定勋戚及武臣不许用帷轿、肩舆并交床上马。至若破格殊典,则宣德中少保黄淮陪游西苑,尝乘肩舆入禁中。嘉靖间,严嵩奉诏苑直,年及八旬,出入得乘肩舆。武臣则郭勋、朱希忠特命乘肩舆扈南巡跸,后遂赐常乘焉。皆非制也。

  伞盖之制:洪武元年,令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但许用油纸雨伞。三年,令京城内一品二品用伞盖,其余用雨伞。十六年,令尚书、侍郎、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太常卿、应天府尹、国子祭酒、翰林学士许张伞盖。二十六年定一品、二品伞用银浮屠顶,三品、四品用红浮屠顶,俱用黑色茶褐罗表,红绢裹,三檐;雨伞用红油绢。五品红浮屠顶,青罗表,红绢裹,两檐;雨伞同。四品、六品至九品,用红浮屠顶,青绢表,红绢裹,两檐;雨伞俱用油纸。三十五年,官员伞盖不许用金绣,朱丹装饰。公、侯、驸马、伯与一品、二品同。成化九年,令两京官遇雨任用油伞,其凉伞不许张于京城。

  鞍辔之制:洪武六年,令庶民不得描金,惟铜铁装饰。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用银,铁事件,〈革占〉用描银。三品至五品,用银,铁事件,〈革占〉用油画。六品至九品,用摆锡,铁事件,〈革占〉用油画。三十五年,官民人等马颔下缨并鞦辔俱用黑色,不许红缨及描金、嵌金、天青、朱红装饰。军民用铁事件,黑绿油〈革占〉。

卷四十一譯文

  有虞氏掌管天下,車乘服飾注重實用。

  夏代則禮服禮帽極其華美。

  商代的車服顯示出節儉。

  成周有巾車、典轄、弁師、司服的官職,天子用它們作為萬邦的表率,而服事者所乘的官車用五匹馬拉,往下施及臣下百姓。

  漠代承襲秦代的制度,駕御用黃金裝飾的金根車作為天子所乘的車,穿構玄禮服來舉行最隆重的祭祀o束都於是有九脖、雲罕、旒冕、絢屨之類的用於儀禮的器物,繼承以前的制度並加以發展,日日更新代代不同。

  江左苟安一方,帝王所乘的玉轄車附有鳳凰形的裝飾品,用耗牛尾裝飾的彩旗配有金色龍形的裝飾物。

  它的服裝冕冠,有的用翡翠、珊瑚、雜珠裝飾。

  哪裡是古代所說的根據禮法規定的不同等級的車駕、服飾啊?唐武德年間規定車子、衣服的制度,上級可以兼用下級,下級不得效法上級。

  宋朝初年,禮服禮帽不綴珍珠寶玉。

  政和年間下詔修訂車輛制度,並制定旗幟的建制,議禮局整理規定,用作固定的制度。

  元朝制度,舉行郊祀天地的禮儀乘用玉作為裝飾的車,穿禮服戴禮帽;皇帝出外巡梘,有時乘坐象馱的轎子,四季一種顏色的服飾,各自依隨其適宜。

  明太祖剛剛擁有天下,考核審定國家的禮制,車乘服飾崇尚質樸。

  斟酌古代好的禮制應用於今天,合乎禮制的本意。

  一直到世宗,舉行藉田禮便製造耕田時所乘坐的車,閒居時穿著閒居的冠帽,講習武藝時戴武冠,改為忠靖冠來教化居官的人,制保和冠來親近宗室諸侯,也是一代帝王的制度。

  至於前代的傘扇儀仗、鞍子馬籠頭的儀制,門前陳列的戟、旌旗和符節之類,都區別等級權威,到宋朝更加嚴密。

  明朝初年,用節儉的品德開創基業,官殿落成,不用有紋理的石塊鋪設地面。

  以此作為百姓的表率,武臣還有在床幔上點綴金色龍形裝飾物,馬廄採用帝王的制度,而有錢有勢的人也有的熔鍊黃金製成酒器,用美玉珠寶裝飾,太祖都嚴厲懲處這種弊端。

  於是命令文臣考察古制研習禮儀,制定官民服飾房舍器用的制度。

  歷代遵守,代代相傳有禁例。

  這裡另將皇家的冊書寶璽、朝廷內外的符信以及宮室器用的等級差別,附帶記錄在後邊。

  天子車輛。

  明朝初年舉行大型朝見天子的儀式,拱衛司在奉天門設定了天子所乘坐的五種車,玉轄居中間,左邊是金轄,左下邊是革轄,右邊是象轄,右下邊是木轄。

  天子外出,就乘坐玉轄,後面有用手挽的輕便腰輿,用八個人運載。

  後來太祖考察《周禮》所記載的天子乘坐的五種車,以此詢問博士官,說:“玉轄太奢侈,只用木轄怎麼樣?”博士詹同回答說:“孔子說‘乘坐殷代的轄車,,就是指木轄。”大祖說:“用玉裝飾車,古代只是祭祀上天時用,平常乘坐應該用殷代時的車。

  然而祭天之時,玉轄沒有備辦,木轄也未嘗不可。”參政張昶說:“木轄,是兵車,不可以用來祭天。”太祖說:“孔子反覆考慮擇善制定四代禮樂,把它們作為萬世的法則,木轄難道不可以用於祭祀嗎?祭祀貴在誠懇恭敬,哪裡要拘泥於祭祀的儀節形式。”洪武元年,主管官吏上奏天子乘坐的車子服飾器用,應該用黃金來裝飾,下詔用銅。

  主管官吏進言用黃金來裝飾花費也不大,不值得吝惜。

  太祖說:“朕富有四海,哪裡是吝惜這些花費?只是節儉不自己帶頭就不能作下屬的表率。

  而且奢侈浪費的風習沒有哪件不是由小變大的。”洪武六年,傳令禮官考察天子乘坐的五種車的形制,製造木轄二輛。

  一輛用朱漆塗飾,祭祀時使用;一輛用皮革蒙覆,出行時使用。

  這年冬天,大轄造成。

  下令再造大轄一輛,象轄十輛,皇后所乘轄車一輛,嬪妃乘坐的車十輛,都用鳳凰形狀的飾物裝飾。

  因為要臨幸中立府,所以製造這些車,不是通常情況下的制度。

  洪武二十六年,開始制定天子出行時規模最大的儀仗隊制度。

  玉轄一輛,大轄一輛,九龍車一輛,步輦一輛。

  後來撤去九龍車。

  永樂三年,重新制定天子出行時規模最大的儀仗隊的制度,有大轄、玉轄、大馬車、小馬車、步輦、大涼步輦、板轎各一輛,朝服、休息時用作行宮的帳幕各一套。

  大轄,高一丈三尺九才五分,寬八尺二寸五分。

  轄座高四尺一寸有餘,上部是平盤。

  前後有車檀和雁翅裝飾物以及四面垂掛的如意滴珠板。

  轅長二丈二尺九寸有餘,塗紅漆。

  鍍金的銅製龍頭、龍尾、龍鱗葉片裝釘。

  平盤下面是方箱,四周塗紅漆,邊框共有十二桶。

  裡面有綠色底子上用金粉描繪的裝飾物,繪成獸類六種,麒麟、獅子、犀牛、大象、天馬、天祿;禽類六種,鸞、鳳凰、孔雀、朱雀、長尾野雞、鶴。

  盤左右的下方有護泥板以及車輪兩個,貫軸一條。

  每個車輪有輻條十八根,車輪外框都塗紅漆,抹金的用銅刻鏤出的花紋葉片裝釘。

  車輪內車心,用抹金鑲嵌銅質蓮花瓣輪盤裝釘,車軸上纏有駕車轅的用黃色絲縷編成的繩索。

  轄亭高六尺七寸九分,四根柱子長五尺八寸四分。

  門坎車座都塗紅漆。

  前面兩根柱子上鑲嵌有黃金圖案,柱子上端刻有寶相花,中間刻有云龍圖案,下端是龜背紋理的錦緞。

  亭前面左右有門,門高五尺一寸九分,寬二尺四寸九分,四周裝有用金粉描繪裝飾的黃黑色的雕木香草板十二片。

  門旁有桶各兩個和露在外面的短柱,都塗紅漆,用抹金鑲嵌銅質花紋葉片裝釘,桶用黃殘絲帶編織。

  亭後有紅漆屏風,上面雕刻了塗有金粉的五條雲龍,紅漆板嵌有,一條金龍。

  屏風後面是黃黑色的底子,上邊四桶雕刻了塗有金粉的雲龍四條,它下面繪有云形圖案的小板跟它一樣。

  下邊三桶雕刻了塗有金粉的雲龍三條,它下面繪有云形圖案的小板跟它一樣。

  都用抹金的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轄亭內有黃線絲帶編織的有紅漆邊框的柔軟座位,座下邊蓮花墜石形,上面鋪設花毯、紅色有花紋的絲織品製成的褥席、紅漆坐椅。

  靠背上雕刻塗有金粉的雲龍一條,下面是雕刻有云形圖案的小板一塊,紅漆的福壽板一塊和褥席。

  椅子中鋪有黃色的織金椅靠背和坐褥,四周垂有椅裙,布上用黃色的有花紋的帷幔。

  轄亭外邊是青色有花紋的絲織品綠邊的紅色簾子十扇。

  轄頂加上圓盤高三尺有餘,鍍金的銅製蹲踞之龍位於頂部,環繞仰覆蓮花座位,垂掛著攀頂的黃線圓形絲帶。

  盤上用紅漆,它下面外部的四面是黃黑色的底子,用金粉描繪成雲形圖案;內部四角是青色的底子,描繪有五彩雲。

  用青色塗飾轄頂蓋,亭內有貼金的鬥棋,支撐著有紅漆邊框的寶蓋,亭蓋由八面頂拼合而成,用黃色的有花紋的絲織品覆蓋,叫做黃屋;中間和四周繡有五彩雲龍九條。

  天輪有三層,都塗紅漆,上層安有貼金邊的發光的雕木薄板八十一片,內部是貼金的繪有云龍圖案的綠色底子的雕木三層,中間是繪有五彩雲的襯板八十一片。

  盤下四周,用黃銅釘裝,鋪設瀝水的黃色有花紋的絲織品三層,每層八十一折,中間繡有五彩雲龍圖案。

  四角垂掛青色的有花紋的絲織品絡帶,各鏽有五彩雲中升起龍的圖案。

  圓盤四角與轄的坐板相連,有攀頂黃線圓形絲帶,並有貼金木魚。

  轄亭前面有左右轉角欄杆二扇,後面一條字帶左右有轉角欄杆一扇,都塗紅漆,裡面嵌有刻成的塗上金粉的龍形圖案,中間繪有五彩雲。

  三扇共有十二根柱子,柱子上端雕刻著塗上金粉的蹲踞龍形圖案和環繞柱子的金線五彩蓮花。

  欄杆內四周鋪設繪有花形的毯子。

  轄亭後面樹有太常旗二面,用黃色絲線編織而成,都垂有十二條飄帶,每條飄帶正反面繡有騰飛的龍一條。

  左邊旗腰繡日月北斗,旗竿頂端有鍍金的銅製龍頭。

  右邊旗腰繡黑青相問的花紋,旗竿頂端有鍍金的銅戟。

  各綴有抹金的銅鈴二個,垂掛紅纓十二條,紅纓上面施有抹金的銅製寶蓋,下邊垂掛青線編成的飾有小鈴的襄帕。

  踏梯一條,塗紅漆,用抹金的刻有花紋的銅製葉片裝釘。

  行馬架二個,塗紅漆,上面有黃色絨線織成的扁帶,用抹金銅質嵌花葉片裝釘。

  有黃色絹布的御塵布幔、就是遮塵。

  細薄光滑絲織品製成的雨衣、青色氈衣以及紅油的兩面相合的梯子、紅油託叉各一個。

  轄用兩頭象駕駛。

  玉轄,也用兩頭象駕駛,形制和大轄相同,而沒有平盤下面十二桶的裝飾物。

  轄亭前面的兩根柱子,用髹漆脫胎的搏換塑法制作的貼金飛龍圖案來裝飾。

  屏風後面沒有上邊四桶的龍形圖寨以及繪有云形圖案的小板的裝飾。

  天輪內用青色底子雕木飾以玉色雲龍圖案。

  而太常旗以及踏梯、行馬架之類,全部與大轄相同。

  大馬輦,古代輦用人拉挽。

  《周禮,巾車》後五轄,其中之一“輦車,用絲帶拉挽”。

  但《縣師》有“車輦之稽”的句子,《黍苗》有“我任我輦”的句子,那麼臣下百姓所乘坐的也叫輦。

  到了秦代開始去掉它的輪,而這種形制於是尊貴起來。

  明朝各輦有輪的用馬駕駛,用來與步相區別。

  它的形制,高一丈二尺五寸九分,寬八尺九寸五分,車轅長二丈零五寸有餘,輦座高三尺四寸有餘,其餘的與大轄相同。

  輦亭,高六尺四寸有餘,四根紅漆柱子,長五尺四寸有餘。

  門坎輦座,高度與大轄相同,四周是紅漆的用絲帶環繞的木板。

  前面左右有門,高五尺有餘,寬二尺四寸有餘。

  門旁有桶各兩個,後面有桶三個和露在外面的短柱,都塗以紅漆,用抹金的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桶的中心用黃線絲帶編織而成。

  亭內形制與大轄相同,祇是軟座上不鋪設有花紋的毯子,而用紅色毯子。

  亭外部用紅色簾子十二扇。

  輦頂加上圓盤高二尺六寸有餘,上下都塗紅漆,用青色裝飾輦蓋。

  它的銅製的龍、蓮花座、實蓋、黃屋以及天輪、輦亭,形制都與大轄相同。

  太常旗、踏梯、行馬架之類,也與大轄相同。

  用八匹馬駕駛,備有馬鞍和托馬鞍的墊子、馬韁繩、馬鈴絲帶等裝飾物。

  小馬輦,比大馬輦高度寬度都減少一尺,車轅長一丈九尺有餘,其餘與大馬輦相同。

  輦亭高五尺五寸有餘,四根紅漆柱子,畏五尺四寸有餘。

  門坎輦座,塗以紅漆,四周是絲帶環繞的木板,亭前面左右有門,高五尺,寬二尺二寸有餘。

  門旁桶各兩個和露在外面的短柱,後面屏風的壁板,都塗紅漆,用抹金的刻有花紋的銅製葉片裝釘。

  亭底部塗紅漆,上面鋪有紅色的有花紋的毯子、紅色錦褥席。

  亭外部有紅色簾子四扇,用四匹馬駕駛。

  其餘部分與大馬輦相同。

  步輦,是古代的用人力拉的步挽。

  明代的形制,高一丈三尺二寸有餘,寬八尺二寸有餘。

  輦座高三尺二寸有餘,四周是雕刻有五彩雲圖案全貼金的有龍形圖案的木板十二片,雜以全貼金裝飾的仰覆蓮花座,下面是雕刻有金線五彩雲圖案的木板十二片。

  轅四根,塗以紅漆。

  中間兩根轅長三丈五尺九寸,左右二根轅長二丈九尺五寸有餘,都用鍍金的銅製籠頭、龍尾裝釘。

  輦亭離六尺三寸有餘,四根柱長六尺二寸有餘。

  門坎輦座,塗以紅漆,四周是用金粉描繪裝飾的黃黑色雕木香草板十二片,用抹金的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亭前面左右有門,高五尺七寸有餘,寬二尺四寸有餘。

  門旁有紅漆的十字桶各二扇,雕刻裝飾用金粉在龍形圖案上描畫的黃黑色木板八片,下邊繪有云形圖案的小板跟它的數目相同。

  亭後面是紅漆屏風,上面雕刻用金粉描畫的黃黑色雲龍五條。

  屏風後面是雕刻有用金粉描畫的黃黑色雲龍形圖案的木板三片,刻有云形圖案的木板和它數目相同,都用抹金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其餘部分與馬輦相同,祇是紅色簾子用十扇。

  輦頂加上圓盤高二尺六寸有餘,它的蓮花座、輦蓋、天輪、御塵的布幔之類,都與馬輦相同。

  大涼步輦,高一丈二尺五寸有餘,寬一丈二尺五寸有餘。

  四面是紅漆的邊框,安裝了雕刻著五彩雲圖案的木板二十片,間雜著貼金的仰覆蓮花座,下面是紅漆的綴有如意的絲帶環繞的木板,和雲板的數目一樣。

  紅漆轅六根:中間雨根長四丈三尺五寸有餘,左右兩根轅長四丈有餘,最外的二根轅長三丈六尺五寸有餘,前後都用雕木貼金的龍頭、龍尾裝飾。

  輦亭高六尺五寸有餘,寬八尺五寸有餘,四根柱子塗紅漆。

  亭前左右有門,高五尺八寸有餘,寬二尺五寸有餘,四周是用金粉描畫裝飾的香草板十二片。

  門旁懾各兩個,後桶三個以及露在外面的短柱都塗以紅漆,用黃線絲帶編織。

  亭底上面鋪設墊毹,外加紅色錦褥和席。

  紅漆坐椅一把,四周是黃黑色的雕花木,繪有用金粉勾勒的寶相花,靠背、褥、椅裙、帷幔與馬輦相同。

  裡面設有紅漆桌子二張;紅漆欄杆陳放香爐的桌子一張,欄杆四根,柱子上端都是雕花木頭貼金的蹲龍圖案;鍍金的銅質龍形蓋香爐一個,還有香匙、筷子、瓶子;紅錦覆蓋的墩子兩個。

  亭外有紅色簾子三扇。

  輦頂高二尺七寸有餘,有鍍金的銅質寶珠頂,帶有仰覆蓮花座,蓮花座高一尺三寸有餘;垂掛著攀頂的黃線圓絲帶四條。

  亭頂塗紅漆,上面覆蓋紅氈,四面垂掛黃氈製成如意裝飾像雲狀的絲帶,黃氈綠絲帶的邊;四周鋪設有瀝水的黃綺三層,每層一百三十二折,間雜鏽有五彩雲龍的圖案。

  有的用大紅的絲織品覆蓋亭頂,用黃色的絲織品作如意裝飾像雲狀絲帶的綠邊,瀝水也用黃色絲織品。

  亭頂下面四周用紅氈為帷幔,黃氈綠邊,四角是鍍金的銅質雲狀物四個。

  亭內寶蓋繡有五條龍,頂部是紅漆木框,用黃綺覆蓋為黃屋,頂心四周繡有云龍各一條。

  輦亭四角到輦座,用攀頂黃線圓帶四條,還有貼金木魚。

  輦亭前面左右有轉角欄杆兩扇,後面一個字帶轉角欄杆一扇,都塗紅漆,雕花木頭全部貼金龍形圖案,間雜著五彩的繪有云形圖案的小板。

  欄杆內部四周鋪設席子。

  它的欄杆十二根柱子的裝飾及踏梯之類,都與馬輦相同。

  轎,是用肩扛的車。

  宋代偏安一方以後,皇后曾經乘坐龍轎。

  又因為征伐,道路險阻,下詔令百官乘轎,名叫“竹轎子”,也叫“竹輿”。

  五朝皇帝用象轎,用兩頭象來駕駛。

  至於用紅板轎,則從明朝開始。

  它的形制,高六尺九寸有餘。

  頂部塗紅漆。

  靠近頂部裝有圓框蜊形窗子,鍍金的銅質火焰寶,環繞著仰覆蓮花座,四角是鍍金的銅質雲朵狀飾物。

  轎槓兩根,前後用鍍金的銅質龍頭、龍尾裝釘,角內有垂掛的黃色絨線編成的繩索。

  四周是紅漆木板,左右門兩扇,用鍍金的銅來鑲嵌。

  轎內有紅漆框的坐椅一把,福壽板一面和褥子。

  椅內鋪有用黃色織金羅綺製成的靠背和坐褥,四周有椅裙,下面鋪設席子和踏足褥。

  有黃絹製成的轎衣、細薄光滑的絲織品製成的雨衣各一套,青色氈衣,紅色氈綠邊的雲狀裝飾物。

  嘉靖十三年拜謁祖廟,皇帝以及后妃都乘轎出宮,到了奉天門下轎乘車。

  隆慶四年,設慶祝郊祀天地儀式完成的宴席,皇帝乘坐板輿由歸極門出去,進入皇極門,到大殿上下轎。

  皇帝出行,有朝服休息時用的帳幕。

  依照《周官》的制度,有大小帳幕,用木製架子蘆葦編成的屏障,上下四周圍著帳帷小幕,以象徵宮室。

  明代皇帝出行時扈行的儀仗隊運載朝服帳篷,儀仗有黃色的帳篷,是因循元朝的制度。

  帳子和帷幕,用黃木棉布做成。

  上面繪有獸嘴圖案,柱竿塗紅漆,柱竿上端是彩色裝飾的蹲踞獅子的圖案,用氈作帳篷頂。

  耕根車,世宗時期開始製造。

  漢代有耕車,晉代稱為耕根車,都是天子舉行親耕禮時所使用的。

  嘉靖十年,皇帝將要舉行耕藉田的禮儀,下詔製造耕根車。

  禮官進言:“考察《大明集禮》,耕藉禮遵循宋代制度,乘坐玉轄,用耕根車裝載末耜同行。

  現在考察儀式禮節,順天府官奉上耒耜以及檀桂种放在彩轎上,在祭祀的前兩天先行出去。

  現在用耕根車來裝載耒耜,應該現在造車,在祭祀當天早上進呈,放上末耜,先於玉轄出行。

  只是考察各部禮制方面的書籍,只有圖形樣式,而沒有高寬尺寸。

  應該按照現在造車的樣式稍微小一些,全部用青色的底子。”聽從了禮官的提議。

  皇后乘坐的贛車,有一種。

  高一丈一尺三寸有餘,平盤。

  前後車極上有雁翅狀裝飾物,四面垂掛如意滴珠板。

  轅長一丈九尺六寸,都塗紅漆。

  車轅用抹金的銅質鳳頭、鳳尾、鳳翎葉片裝釘。

  平盤左右垂下護泥板以及轄輪二個,貫軸一根。

  每個轄輪有輻條十八根,都塗紅漆,輪外框用抹金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輪中心插軸的部分,用抹金的銅質嵌飾圖案的蓮花瓣輪盤裝釘,軸上纏繞黃色絨線編織成的用來駕轅的各種繩索。

  轄亭高五尺八寸有餘,用紅漆漆四根柱子。

  檻座上方是沉香色的用金粉勾勒出花紋的香草板十二片。

  亭前面左右有門,高四尺五寸有餘,寬二尺四寸有餘。

  門旁有沉香色用金線勾勒出菱花圖案的木桶各兩個,垂下絲帶環繞木板,有露在外面的短柱,用抹金的銅嵌飾花紋的葉片裝釘。

  後面有繪飾五座山圖案的紅漆屏風,在鸞鳳雲紋圓案上嵌金,屏風上方是紅漆木板,在雲形圖案上嵌金,中間裝有雕花木板全部貼金的鳳凰一隻。

  屏風後面是紅漆木板,都用抹金的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訂。

  亭底部塗紅漆,上面鋪設繪有紅花圖案的毯子、紅錦褥席,紅漆坐椅一把。

  靠背雕木上有用五彩金線裝飾的一隻鳳凰圖案,上下是繪有云形圖案的香草木板各一塊,紅福壽板一塊和褥席。

  椅子中鋪設黃色織金羅綺做的靠背坐褥,四周有椅裙,掛著黃色羅綺的帷幔。

  有的用黃色殘羅。

  亭外用紅色簾子十二扇。

  前面有二根柱子,嵌有黃金,上端刻有寶相花,中間是鸞鳳雲圖案,下端是龜背紋理的錦緞。

  轄頂加上圓盤高二尺有餘,抹金的銅質鳳凰圖案的亭頂,帶以仰覆蓮花座,垂下攀頂黃線編成的圓形絲帶四條。

  盤土塗紅漆,下面四周是黃黑色的用金粉勾勒的雲形圖案,裡面青色底子上繪有五彩雲的圖案,用青色來裝飾轄蓋。

  內層寶蓋,紅漆的邊框,用八面頂拼合而成,用黃色的有花紋的絲織品覆蓋;頂心以及四周繡有鳳凰九隻,還有五彩雲的圖案。

  天輪三層,塗紅漆,上面是雕刻花紋.貼金的邊沿鮮豔的薄木板七十二片,裡面是在青色底子上雕刻五彩雲鸞鳳圖案的木板三層,間雜繪有五彩雲圖案的襯板七十二片。

  下面四周用黃銅裝釘,上面鋪設瀝水的黃色有花紋的絲織品三層,問雜鏽有鸞鳳圖案。

  四面垂下青色有花紋的絲織品做成的絡帶,繡有鸞鳳各一隻。

  圓盤四角與轄座木板相連,用攀頂黃殘編織成的圓形絲帶四條。

  轄亭前後有左右轉角欄杆各二扇,裡面鑲嵌有用絲帶環繞的木板,都塗紅漆;共有十二根柱子,柱子上端雕有紅色蓬花圖案,青綠色葉子托起的金線勾勒出的蓮花環繞著柱子。

  它的踏梯、行馬之類,與大馬輦相同。

  安車,本是《周禮》所載皇后乘坐的五種車之一。

  應劭《漢官鹵簿圖》記載有五色安車。

  晉代皇后乘坐以雲母為飾的安車。

  唐代皇后乘坐的安車,形制如同金轄。

  明代皇后乘坐的安車特別簡約樸素。

  它的形制,高九尺七寸有餘,平盤,前後車極都有雁翅板。

  轅兩根,長一丈六尺七寸有餘,都塗紅漆,用揀金的銅質鳳頭、鳳尾、鳳翎葉片裝釘。

  平盤左右垂有護泥板以及車輪兩個,貫軸一根。

  每個車輪有車輻十八根,都塗紅漆,軸上纏繞黃色絨線編成的駕轅的各種繩索。

  車亭高四尺四寸,紅漆的方形柱子四根,上面裝有五彩花板十二片。

  亭前面左右有門,高三尺七寸有餘,寬二尺二寸有餘。

  門旁有紅漆的十字桶各兩個。

  後面是繪有三山圖案的屏風,屏風後壁板都塗紅漆,用抹金的嵌有花紋的銅質葉片裝釘。

  亭底是紅漆木板,上面鋪設繡有紅花圖案的毯子、紅色錦褥,四周掛著黃色羅綺做的帷幔,外邊用紅色簾子四扇。

  車蓋用紅漆的抹金銅質寶珠裝飾作蓋頂,帶以蓮座,高六寸,四角是抹金的銅質鳳頭,用攀頂絲帶四條,和紅漆的木魚。

  亭蓋鋪設黃色羅綺瀝水三層,嵌有金色線的鸞鳳圖案,鳳頭下垂紅色的小鈴。

  它的踏梯、行馬、御塵的布幔與轄車相同。

  行障、坐障,從唐、宋開始具有。

  呈後祭祀時乘坐的以雉羽焉飾的車子後面,都有行障六把,坐障三把,由左右夾車的宮女執持。

  而《唐書》、《宋史》沒有記載它的形制。

  《金史》,行障長八尺,高六尺;坐障長七尺,高五尺。

  明代皇后所用行障、坐障,都用紅綾做成,繪有升降的鸞鳳雲圖案;行障在瀝水處繪有瑞草,坐障在障頂繪有云形圖案。

  太皇太后、皇太后轄車以及安車、行障、坐障,形制與皇后的相同。

  皇妃乘坐的車叫鳳轎,與歷代不同名。

  它的形制,青色轎頂,上面是抹金的銅珠裝飾的轎頂,四角有抹金的銅質飛鳳各一隻,垂掛銀香圓實蓋和彩結。

  轎身,是紅漆木框,三面是薄竹片編織成的有紋理的席子,繪有翟的圖案,用抹金銅質嵌有花紋的葉片裝釘。

  紅漆轎扛,用抹金的銅鳳頭、鳳尾裝飾。

  青色而嵌金線的綾羅綠邊紅色簾子和看帶,裡面是紅色的交床和坐踏褥子。

  紅色而嵌金線的絲織品做成轎子外罩一頂,用嵌金線的寶珠圖案;瀝水處,有香草的圖案;看帶和轎幃,都有鳳的圖案。

  紅色細薄光滑的絲織品做成防雨的轎子外罩一頂。

  自皇后以下,都用行障兩把,坐障一把,只是用彩色的繪飾來區別。

  皇妃的行障、坐障,都用紅綾做成,繪有云鳳圖案,而行障瀝水處繪有香草。

  皇太子乘塵金轄,高一丈二尺二寸有餘,寬八尺九寸。

  車轅長一丈九尺五寸。

  轄座高三尺二寸有餘。

  平盤、滴珠板、轄輪輻條、轄輪外框都與天子乘坐的玉轄相同。

  轄亭高六尺四寸有餘,紅漆漆四柱,長五尺四寸。

  檻座上四周用金線繪成五彩香草板。

  前面左右有門,高五尺有餘,寬二尺四寸有餘。

  門旁桶各兩個,連線紅線編織成的絲帶和明撳,都塗紅漆。

  後面是繪有五座山圖案的屏風,青色底子的雕木上貼金龍形圖案五條,間雜以五彩雲圖案裝飾。

  屏風後是紅漆木板,都用抹金銅質鑲嵌花紋的葉片裝釘。

  紅漆邊框軟座,紅色絨線從座上垂下,大索四根,下垂蓮花狀的墜石,上面鋪設紅毯紅錦褥席。

  紅漆椅子一把,納板一塊和褥席。

  椅子上是金色絲織品織成的紅色靠背坐褥,四周有椅裙,掛著紅色絲織品的帷幔,外用青色絲織品綠邊。

  紅色簾子十二扇。

  椅子雕有貼金龍和彩雲的圖案,下面是嵌有金線的彩雲形圖案的小板一塊。

  亭內編織紅線絲帶。

  轄頂加上圓盤,高二尺五寸有餘,又有鍍金的銅寶珠裝飾的轄頂,帶以仰覆蓮花座,高九寸,垂下攀頂紅線圓形絲帶四根。

  盤上塗丹漆,盤下內外都是青色底子繪有云彩圖案,用青色裝飾轄蓋。

  亭內周圍是青色斗拱,用丹漆的邊框支撐,寶蓋用八面頂拼合而成,用紅色有花紋的絲織品覆蓋,頂心繡雲龍圖案,其餘部分繡五彩雲圖案。

  天輪三層都塗以紅漆,上面雕刻貼金邊框發光的葉片薄板七十二片,裡面用青色底子的雕木貼金雲龍圖案三層裝飾,問雜繪有五彩雲圖案的襯板七+二片,四周用黃銅裝釘。

  上面設有瀝水的紅色有花紋的絲織品三層,每層七十二折,間雜繡有五彩雲龍的圖案。

  四個角的裝飾與大轄相同,祇是圓形絲帶用紅線編成。

  轄亭前有一字形欄杆一扇,後一字帶轉角欄杆一扇,左右有欄杆兩扇,裡面是鑲嵌有五彩雲圖案的木板,都塗丹漆。

  共有十四根柱子,柱子上端的形制與大轄相同。

  亭後樹立紅旗兩杆,用紅色絲織品做成,有九條下垂的飄帶。

  每絛飄帶內外繡有騰飛的龍一條。

  左邊旗中部繡有日月北斗圖案,旗竿用抹金的銅質龍頭。

  右邊旗中部鏽有黑青相問的花紋,旗竿用抹金的銅戟。

  用抹金的銅鈴兩個裝飾,垂有紅纓。

  它的踏梯、行馬之類,與玉轄相同。

  賬房用青色木棉布製成,竿上端有青綠色蹲踞的獅像,其餘部分與皇帝乘坐的車的賬房相同。

  束宮妃子乘坐的車,也叫鳳轎、小轎,形制與皇妃乘坐的車相同。

  行障、坐障的形制也相同。

  親王乘坐象轄,它的高度比金轄少六寸,它的寬度比金轄少一尺。

  車轅長比大轄少一尺。

  轄座高三尺有餘,其餘裝飾與金轄相同。

  轄亭高五尺二寸有餘,,紅漆四柱。

  檻座上方四周是紅漆的絲帶纏繞的木板。

  亭前左右有門,高四尺五寸有餘,寬二尺二寸有餘。

  門旁桶板各兩個以及明袱、後面繪有五座山的屏風,都塗紅漆,用抹金銅質嵌有花紋的葉片裝釘。

  亭底漆紅漆,鋪有紅花圖案的毯子、紅錦褥席。

  它的椅靠、坐褥、帷幔、紅簾的形制,都與金轄相同。

  轄頂加上圓盤高二尺四寸有餘,用抹金的銅寶珠裝飾轄頂,其餘部分與金轄相同。

  天輪三層都塗紅漆,上面是雕木貼金邊框發光的薄板六十三片,裡面用木質青色底子雕刻五彩雲圖案三層作為裝飾,閒雜繪有五彩雲圖案的襯板六十三片,四周用黃銅裝釘。

  上面鋪設瀝水的紅色絲織品三層,每層八十一折,繡有瑞草圖案。

  前面垂下青色有花紋的絲織品制的絡帶兩條,都繡有飛龍五彩雲的圖案。

  圓盤四角與轄座板相連,用攀頂紅線圓形絲帶四絛,還有紅漆的木魚。

  亭前後欄杆與金轄相同,左右欄杆各一扇,裡面鑲嵌由絲帶環繞的木板,都塗紅漆。

  共有十四根柱子,柱子上端有雕木紅色蓮花圖案,金線勾勒的青綠色蓮花環繞著柱子,前面欄杆內鋪著有花紋的毯子。

  紅旗二面,與金轄所樹立的旗幟相同,竿上只垂掛紅纓五條。

  它的踏梯、行馬之類,也與金轄相同。

  賬房用綠色螭龍頭圖案,其餘部分與太子相同。

  親王妃乘坐的車,也叫鳳轎、小轎,形制都與束宮妃乘坐的車相同。

  只是鳳轎外罩用木紅平羅做成。

  小的轎子外罩兩套:一套用礬紅白色貯麻絲做成,一套用木紅平羅做成。

  行障、坐障,形制與柬宮妃相同。

  公主乘坐的車,宋代用由翟尾為蔽的車,明代初年因襲使用。

  後來規定形制,鳳轎、行障、坐障,和親王妃相同。

  皇孫乘坐的車,永樂年間,規定皇太孫婚禮儀仗和親王相同,比皇太子低一等,而用象轄。

  郡王沒有轄車,只有賬房,形制與親王的賬房相同。

  郡王妃以及郡主都用由翟尾為蔽的轎子,形制與皇妃乘坐的鳳轎相同,只是把鳳凰圖案改為長尾野雞圖案。

  行障、坐障與親王妃的相同,而繪長尾野鸚的圖案。

  百官所乘車的制度。

  洪武元年命令,凡是百官乘坐的車不準雕飾龍鳳圖案。

  官職一品到三品,用雜有金子裝飾繪有銀色螭龍圖案的鏽帶,青色帷幕。

  四品五品,用素色的繪有獅頭圖案的繡帶,青色帷幕。

  六品至九品,用素色的繪有云形圖案的青色帶子,青色帷幕。

  轎與車的形制相同。

  百姓乘坐的車及轎,都用黑色油漆,齊頭平頂,黑色帷幕,禁止用雲形圖案。

  六年下令,凡是車轎禁止塗硃紅色的漆,五品以上官員乘坐的車只用青色帷幕。

  婦女允許坐轎,官員百姓年老有病的也可以乘轎。

  景泰四年下令,在京城的三品以上的官員可以乘轎。

  弘治七年下令,文武官員按規定允許乘轎的,用四人抬轎。

  那些五府管事,京城內外的鎮守、守備及公、侯、伯、都督等,不管老少,都不能乘轎,違反規定乘轎及擅用八人抬轎的,上報皇帝。

  大概在太祖時不想要有功勳的大臣廢棄騎馬和射箭,雖然是高官顯爵,出行必須乘馬。

  永燊元年,駙馬都尉胡觀違反規定乘坐普王朱濟焙的硃紅頂篷覆以棕蓋的轎輿,被給事中周景所彈劾。

  下詔寬恕胡觀而賜朱濟熔書信,嚴厲斥責了他。

  祇有文職大臣乘轎,一般官員也乘馬。

  又文臣都允許乘車,大臣可以乘安車。

  後來長期廢棄不再使用。

  正德四年,禮部侍郎劉機進言說,按照《大明集禮》,公卿大臣可以乘安車,因而請求規定轎扇傘蓋品級的區別。

  皇帝因為京城內,安車傘蓋長期沒有施行,拒絕了他的請求,而傳令轎扇都按規定實行。

  嘉靖十五年,禮部尚書霍韜進言:“禮儀確定的標準,京官三品以上乘轎,近來文官都乘肩輿,有的乘女轎。

  乞求申明禮制,使臣下有所遵守。”於是規定四品以下官員不許乘轎,也不能乘肩輿。

  隆慶二年,給事中徐尚彈劾應城伯孫文棟等乘轎出入,驕橫僭越,行為失檢。

  皇帝命令削奪孫文棟等人的俸祿。

  於是詔諭兩京武官不是受特別恩准不許乘轎,文官四品以下用有帷幕的轎子的,按規定禁止。

  萬曆三年,奏請規定有功大臣皇親國戚以及武臣不允許用有帷幕的轎子、肩輿和藉助胡床上馬。

  至於破格的特別恩典,有宣德年問少保黃淮陪同巡遊西苑,曾經乘肩輿進入皇宮。

  嘉靖年問,嚴嵩奉詔到御苑值班,年至八十歲,出入允許乘肩輿。

  武臣則有郭勳、朱希忠特許乘肩輿跟隨皇帝到南方巡視時禁止行人通行,後來便恩准平常乘坐。

  都不是正常制度。

  傘蓋的制度。

  洪武元年,下令百姓不準用羅絹製成的遮蔽陽光的傘,但是允許使用油紙製的雨傘。

  三年,下令京城內一品二品官員用傘蓋,其餘人員用雨傘。

  十六年,下令尚書、侍郎、左右都御史、通政使、太常卿、應天府尹、國子祭酒+翰林學士允許張設傘蓋。

  二十六年,規定一品、二品官員的傘蓋用銀色的塔形頂,三品、四品官員用紅色的塔形頂,都用黑色茶褐色的綾羅作表層,紅色絹作裡層,三處簷口;雨傘用紅油絹。

  五品官用紅色浮屠頂,青色綾羅作表層,紅色絹作裡層,兩處簷口;雨傘相同。

  四品、六品至九品官員,用紅色塔形頂,青色絹作表層,紅色絹作裡層,兩處簷口;雨傘都用油紙。

  三十五年,官員傘蓋不許用金絲刺繡和硃紅色裝飾。

  公、侯、駙馬、伯與一品、二品官員相同。

  成化九年,下令兩京官員遇到雨時任意使用油傘,那些遮蔽陽光的傘在京城不能使用。

  鞍轡的制度。

  洪武六年,下令百姓不準用金銀粉描繪圖案裝飾,只能用銅鐵裝飾。

  二十六年,規定公、侯、一品、二品用銀質馬首飾,鐵馬鞍,馬鞍上的障泥用金粉勾勒描繪。

  三品至五品,用銀質馬首飾,鐵馬鞍,馬鞍上的障泥用油彩圖飾。

  六品到九品,用擺錫,鐵馬鞍,馬鞍上的障泥用油彩圖飾。

  三十五年,官民人等馬下巴下的纓和絆帶韁繩都用黑色,不許用紅纓及用金粉勾勒描繪、鑲嵌金銀、天青色、硃紅色裝飾。

  軍民用鐵馬鞍,黑綠油的馬鞍障泥。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