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六十三

卷六十三原文

  ◎河渠五

  ○淮河 泇河 卫河 漳河 沁河 滹沱河 桑乾河 胶莱河

  淮河,出河南平氏胎簪山。经桐伯,其流始大。东至固始,入南畿颍州境,东合汝、颍诸水。经寿州北,肥水入焉。至怀远城东,涡水入焉。东经凤阳、临淮,濠水入焉。又经五河县南,而纳浍、沱、漴、潼诸水,势盛流疾。经泗州城南,稍东则汴水入焉。过龟山麓,益折而北,会洪泽、阜陵、泥墩、万家诸湖。东北至清河,南会於大河,即古泗口也,亦曰清口,是谓黄、淮交会之冲。淮之南岸,漕河流入焉,所谓清江浦口。又东经淮安北、安东南而达於海。

  永乐七年,决寿州,泛中都。正统三年,溢清河。天顺四年,溢凤阳。皆随时修筑,无钜害也。正德十二年,复决漕堤,灌泗州。泗州,祖陵在焉,其地最下。初,淮自安东云梯关入海,无旁溢患。迨与黄会,黄水势盛,夺淮入海之路,淮不能与黄敌,往往避而东。陈瑄凿清江浦,因筑高家堰旧堤以障之。淮、扬恃以无恐,而凤泗间数为害。嘉靖十四年用总河都御史刘天和言,筑堤卫陵,而高堰方固,淮畅流出清口,凤、泗之患弭。隆庆四年,总河都御史翁大立复奏浚淮工竣,淮益无事。

  至万历三年三月,高家堰决,高、宝、兴、盐为巨浸。而黄水蹑淮,且渐逼凤、泗。乃命建泗陵护城石堤二百馀丈,泗得石堤稍宁。於是,总漕侍郎吴桂芳言:“河决崔镇,清河路淤。黄强淮弱,南徙而灌山阳、高、宝,请急护湖堤。”帝令熟计其便。给事中汤聘尹议请导淮入江。会河从老黄河奔入海,淮得乘虚出清口。桂芳以闻,议遂寝。

  六年,总河都御史潘季驯言:“高堰,淮、扬之门户,而黄、淮之关键也。欲导河以入海,必藉淮以刷沙。淮水南决,则浊流停滞,清口亦堙。河必决溢,上流水行平地,而邳、徐、凤、泗皆为巨浸。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於是筑高堰堤,起武家墩,经大小涧、阜陵湖、周桥、翟坝,长八十里,使淮不得东。又以淮水北岸有王简、张福二口泄入黄河,水力分,清口易淤浅,且黄水多由此倒灌入淮,乃筑堤捍之。使淮无所出,黄无所入,全淮毕趋清口,会大河入海。然淮水虽出清口,亦西淫凤、泗。

  八年,雨涝,淮薄泗城,且至祖陵墀中。御史陈用宾以闻。给事中王道成因言:“黄河未涨,淮、泗间霖雨偶集,而清口已不容泄。宜令河臣疏导堵塞之。”季驯言:“黄、淮合流东注,甚迅驶。泗州冈阜盘旋,雨潦不及宣泄,因此涨溢。欲疏凿,则下流已深,无可疏;欲堵塞,则上流不可逆堵。”乃令季驯相度,卒听之而已。十六年,季驯复为总河,加泗州护堤数千丈,皆用石。

  十九年九月,淮水溢泗州,高於城壕,因塞水关以防内灌。於是,城中积水不泄,居民十九淹没,侵及祖陵。疏泄之议不一,季驯谓当听其自消。会呕血乞归,言者因请允其去。而帝遣给事中张贞观往勘,会总河尚书舒应龙等详议以上,计未有所定。连数岁,淮东决高良涧,西灌泗陵。帝怒,夺应龙官,遣给事中张企程往勘。议者多请拆高堰,总河尚书杨一魁与企程不从,而力请分黄导淮。乃建武家墩经河闸,泄淮水由永济河达泾河,下射阳湖入海。又建高良涧及周桥减水石闸,以泄淮水,一由岔河入泾河,一由草子湖、宝应湖下子婴沟,俱下广洋湖入海。又挑高邮茆塘港,通邵伯湖,开金家湾,下芒稻河入江,以疏淮涨,而淮水以平。其后三闸渐塞。

  崇祯间,黄、淮涨溢,议者复请开高堰。淮、扬在朝者公疏力争,议遂寝。然是时建义诸口数决,下灌兴、盐,淮患日棘矣。

  泇河,二源。一出费县南山谷中,循沂州西南流,一出峄县君山,东南与费泇合,谓之东、西二泇河。南会彭河水,从马家桥东,过微山、赤山、吕孟等湖,逾葛墟岭,而南经侯家湾、良城,至泇口镇,合蛤鳗、连汪诸湖。东会沂水,从周湖、柳湖,接邳州东直河。东南达宿迁之黄墩湖、骆马湖,从董、陈二沟入黄河。引泗合沂济运道,以避黄河之险,其议始於翁大立,继之者傅希挚,而成於李化龙、曹时聘。

  隆庆四年九月,河决邳州,自睢宁至宿迁淤百八十里。总河侍郎翁大立请开泇河以避黄水,未决而罢。明年四月,河复决邳州,命给事中雒遵勘验。工部尚书朱衡请以开泇口河之说下诸臣熟计。帝即命遵会勘。遵言:“泇口河取道虽捷,施工实难。葛墟岭高出河底六丈馀,开凿仅至二丈,硼石中水泉涌出。侯家湾、良城虽有河形,水中多伏石,难凿,纵凿之,湍激不可漕。且蛤鳗、周柳诸湖,筑堤水中,功费无算。微山、赤山、吕孟等湖虽可筑堤,然须凿葛墟岭以泄正派,开地浜沟以散馀波,乃可施工。”请罢其议。诏尚书朱衡会总河都御史万恭等覆勘。衡奏有三难,大略如遵指。且言漕河已通,徐、邳间堤高水深,不烦别建置。乃罢。

  万历三年,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言:“泇河之议尝建而中止,谓有三难。而臣遣锥手、步弓、水平、画匠,於三难处核勘。起自上泉河口,开向东南,则起处低洼,下流趋高之难可避也。南经性义村东,则葛墟岭高坚之难可避也。从陡沟河经郭村西之平坦,则良城侯家湾之伏石可避也。至泇口上下,河渠深浅不一,湖塘联络相因,间有砂礓,无碍挑挖。大较上起泉河口,水所从入也,下至大河口,水所从出也。自西北至东南,长五百三十里,比之黄河近八十里,河渠、河塘十居八九,源头活水,脉络贯通,此天子所以资漕也。诚能捐十年治河之费,以成泇河,则黄河无虑壅决,茶城无虑填淤,二洪无虑艰险,运艘无虑漂损,洋山之支河可无开,境山之闸座可无建,徐、吕之洪夫可尽省,马家桥之堤工可中辍。今日不赀之费,他日所省抵有馀者也。臣以为开泇河便。”乃命都给事中侯于赵往会希挚及巡漕御史刘光国,确议以闻。于赵勘上泇河事宜:“自泉河口至大河口五百三十里内,自直河至清河三百馀里,无赖於泇,事在可已。惟徐、吕至直河上下二百馀里,河冲萧、砀则涸二洪,冲睢宁则淤邳河,宜开以避其害,约费百五十馀万金。特良城伏石长五百五十丈,开凿之力难以逆料。性义岭及南禹陵俱限隔河流,二处既开,则丰、沛河决,必至灌入。宜先凿良城石,预修丰、沛堤防,可徐议兴功也。”部覆如其言,而谓开泇非数年不成,当以治河为急。帝不阅,责于赵阻扰,然议亦遂寝。

  二十年,总河尚书舒应龙开韩庄以泄湖水,泇河之路始通。至二十五年,黄河决黄堌口南徙,徐、吕而下几断流。方议开李吉口、小浮桥及镇口以下,建闸引水以通漕,而论者谓非永久之计。於是工科给事中杨应文、吏科给事中杨廷兰皆谓当开泇河,工部覆议允行。帝命河漕官勘报,不果。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复请开泇河。工部覆奏云:“用黄河为漕,利与害参用;泇河为漕,有利无害。但泇河之外,由微山、吕孟、周柳诸湖,伏秋水发虞风波,冬春水涸虞浅阻,须上下别凿漕渠,建闸节水。”从之。总河尚书刘东星董其事,以地多沙石,工艰未就。工科给事中张问达以为言。御史张养志复陈开泇河之说有四:

  一曰开黄泥湾以通入泇之径。邳州沂河口,入泇河门户也。进口六七里,有湖名连二汪,其水浅而阔,下多淤泥。欲挑浚则无岸可修,欲为坝埽则无基可筑。湖外有黄泥湾,离湖不远,地颇低。自沂口至湖北崖约二十馀里,於此开一河以接泇口,引湖水灌之,运舟可直达泇口矣。

  一曰凿万家庄以接泇口之源。万家庄,泇口迤北地也。与台家庄、侯家湾、良城诸处,皆山冈高阜,多砂礓石块,极难为工。东星力凿成河。但河身尚浅,水止二三尺,宜更凿四五尺,俾韩庄之水下接泇口,则运舟无论大小,皆沛然可达矣。

  一曰浚支河以避微口之险。微山湖在韩庄西,上下三十馀里,水深丈馀。必探深浅,立标为向导,风正帆悬,顷刻可过,突遇狂飚,未免败没。今已傍湖开支河四十五里,上通西柳庄,下接韩庄,牵挽有路。当再疏浚,庶无漂溺之患。

  其一则以万庄一带势高,北水南下,至此必速。请即其地建闸数座,以时蓄泄。诏速勘行。而东星病卒。御史高举献河漕三策,复及泇河。工部尚书杨一魁覆言:“泇河经良城、彭河、葛墟岭,石礓难凿,故口仅丈六尺,浅亦如之,当大加疏凿。其韩庄渠上接微山、吕孟,宜多方疏导,俾无淤浅。顺流入马家桥、夏镇,以为运道接济之资。”帝以泇河既有成绩,命河臣更挑浚。

  三十年,工部尚书姚继可言泇河之役宜罢,乃止不治。未几,总河侍郎李化龙复议开泇河,属之直河,以避河险。工科给事中侯庆远力主其说,而以估费太少,责期太远,请专任而责成之。三十二年正月,工部覆化龙疏,言:“开泇有六善,其不疑有二。泇河开而运不借河,河水有无听之,善一。以二百主十里之泇河,避三百三十里之黄河,善二。运不借河,则我为政得以熟察机宜而治之,善三。估费二十万金,开河二百六十里,视朱衡新河事半功倍,善四。开河必行召募,春荒役兴,麦熟人散,富民不扰,穷民得以养,善五。粮船过洪,必约春尽,实畏河涨,运入泇河,朝暮无妨,善六。为陵捍患,为民御灾,无疑者一。徐州向苦洪水,泇河既开,则徐民之为鱼者亦少,无疑者二。”帝深善之,令速鸠工为久远之计。八月,化龙报分水河成,粮艘由泇者三之二。会化龙丁艰去,总河侍郎曹时聘代,上言颂化龙功。然是时,导河、浚泇,两工并兴,役未能竟。而黄河数溢,坏漕渠。给事中宋一韩遂诋化龙开泇之误,化龙愤,上章自辩。时聘亦力言泇可赖,因画善后六事以闻。部覆皆从其议。且言:“泇开於梗漕之日,固不可因泇而废黄;漕利於泇成之后,亦不可因黄而废泇。两利俱存,庶几缓急可赖。”因请筑郗山堤,削顿庄嘴,平大泛口湍溜,浚猫儿窝等处之浅,建钜梁吴冲闸,增三市徐塘坝,以终泇河未就之功。诏如议。越数年,泇工未竟,督漕者复舍泇由黄。舟有覆者,迁徙黄、泇间,运期久逾限。

  三十八年,御史苏惟霖疏陈黄、泇利害,请专力於泇,略言:“黄河自清河经桃源,北达直河口,长二百四十里。此在泇下流,水平身广,运舟日行仅十里。然无他道,故必用之。自直河口而上,历邳、徐达镇口,长二百八十馀里,是谓黄河。又百二十里,方抵夏镇。其东自猫窝、泇沟达夏镇,止二百六十馀里,是谓泇河。东西相对,舍此则彼。黄河三四月间浅与泇同。五月初,其流汹涌,自天而下,一步难行。由其水挟沙而来,河口日高。至七月初,则浅涸十倍。统而计之,无一时可由者。溺人损舟,其害甚剧。泇河计日可达,终鲜风波,但得实心任事之臣,不三五年缺略悉补,数百年之利也。”工科给事中何士晋亦言:“运道最险无如黄河。先年水出昭阳湖,夏镇以南运道冲阻,开泇之议始决。避浅涩急溜二洪之险,聚诸泉水,以时启闭,通行无滞者六年。乃今忽欲舍泇由黄,致仓皇损坏粮艘。或改由大浮桥,河道淤塞,复还由泇。以故运抵湾迟,汲汲有守冻之虑,由黄之害略可见矣。顾泇工未竟,阔狭深浅不齐。宜拓广浚深,与会通河相等。重运空回,往来不相碍,回旋不相避,水常充盛,舟无留行。岁捐水衡数万金,督以廉能之吏,三年可竣工。然后循骆马湖北岸,东达宿迁,大兴畚锸,尽避黄河之险,则泇河之事讫矣。或谓泉脉细微,太阔太深,水不能有。不知泇源远自蒙、沂,近挟徐塘、许池、文武诸泉河,大率视济宁泉河略相等。吕公堂口既塞,则山东诸水总合全收,加以闸坝堤防,何忧不足?或谓直抵宿迁,此功迂而难竟,是在任用得人,综理有法耳。”疏入,不报。

  明年,部覆总河都御史刘士忠《泇黄便宜疏》,言:“泇渠春夏间,沂、武、京河山水冲发,沙淤溃决,岁终当如南旺例修治。顾别无置水之地,势不得不塞泇河坝,令水复归黄流。故每年三月初,则开泇河坝,令粮艘及官民船由直河进。至九月内,则开召公坝,入黄河,以便空回及官民船往来。至次年二月中塞之。半年由泇,半年由黄,此两利之道也。因请增驿设官。又覆惟霖疏,言:“直隶猫窝浅,为沂下流,河广沙淤,不可以闸,最为泇患。宜西开一月河,以通沂口。凡水挟沙来,沙性直走,有月河以分之,则聚於洄伏之处,捞刷较易,而泇患少减矣。”俱报可,其后,无河遂为永利,但需补葺而已。然泇势狭窄,冬春粮艘回空仍由黄河焉。

  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鹭言:“无河属夏镇者有闸九座,属中河者止藉草坝。分司官议於直口等处建闸,请举行之。”诏从其议。崇祯四年,总漕尚书杨一鹏浚泇河。九年,总河侍郎周鼎奏重浚泇河成。久之,鼎坐决河防远戍。给事中沈胤培讼其修泇利运之功,得减论。

  卫河,源出河南辉县苏门山百门泉。经新乡、汲县而东,至畿南浚县境,淇水入焉,谓之白沟,亦曰宿胥渎。宋、元时名曰御河。由内黄东出,至山东馆陶西,漳水合焉。东北至临清,与会通河合。北历德、沧诸州,至青县南,合滹沱河。北达天津,会白河入海。所谓卫漕也。其河流浊势盛,运道得之,始无浅涩虞。然自德州下渐与海近,卑窄易冲溃。

  初,永乐元年,沈阳军士唐顺言:“卫河抵直沽入海,南距黄河陆路才五十里。若开卫河,而距黄河百步置仓廒,受南运粮饷,至卫河交运,公私两便。”乃命廷臣议,未行。其冬,命都督佥事陈俊运淮安、仪真仓粮百五十万馀石赴阳武,由卫河转输北京。五年,自临清抵渡口驿决堤七处,发卒塞之。后宋礼开会通河,卫河与之合。时方数决堤岸,遂命礼并治之。礼言:“卫辉至直沽,河岸多低薄,若不究源析流,但务堤筑,恐复溃决,劳费益甚。会通河抵魏家湾,与土河连,其处可穿二小渠以泄於土河。虽遇水涨,下流卫河,自无横溢患。德州城西北亦可穿一小渠。盖自卫河岸东北至旧黄河十有二里,而中间五里故有沟渠,宜开道七里,泄水入旧黄河,至海丰大沽河入海。”诏从之。

  英宗初,永平县丞李祐请闭漳河以防患,疏卫河以通舟。从之。正统四年筑青县卫河堤岸。十三年从御史林廷举请,引漳入卫。十四年,黄河决临清四闸,御史钱清请浚其南撞圈湾河以达卫。从之。

  景泰四年,运艘阻张秋之决。河南参议丰庆请自卫辉、胙城洎於沙门,陆挽三十里入卫,舟运抵京师。命漕运都督徐恭覆报,如其策。山东佥事江良材尝言:“通河于卫有三便。古黄河自孟津至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汲县至临清、天津入海,则犹古黄河道也,便一。三代前,黄河东北入海,宇宙全气所钟。河南徙,气遂迁转。今於河阴、原武、怀、孟间导河入卫,以达天津,不独徐、沛患息,而京师形胜百倍,便二。元漕舟至封丘,陆运抵淇门入卫。今导河注卫,冬春水平,漕舟至河阴,顺流达卫。夏秋水迅,仍从徐、沛达临清,以北抵京师。且修其沟洫,择良有司任之,可以备旱涝,捍戎马,益起直隶、河南富强之势,便三。”詹事霍韬大然其画,具奏以闻。不行。

  万历十六年,总督河漕杨一魁议引沁水入卫,命给事中常居敬勘酌可否。居敬言:“卫小沁大,卫清沁浊,恐利少害多。”乃止。泰昌元年十二月,总河侍郎王佐言:“卫河流塞,惟挽漳、引沁、辟丹三策。挽漳难,而引沁多患。丹水则虽势与沁同,而丹口既辟,自修武而下皆成安流,建闸筑堰,可垂永利。制可,亦未能行也。

  崇祯十三年,总河侍郎张国维言:“卫河合漳、沁、淇、洹诸水,北流抵临清,会闸河以济运。自漳河他徙,卫流遂弱,挽漳引沁之议,建而未行。宜导辉县泉源,且酌引漳、沁,辟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之利害得失,命河南抚、按勘议以闻。”不果行。

  漳河,出山西长子曰浊漳,乐平曰清漳,俱东经河南临漳县,由畿南真定、河间趋天津入海。其分流至山东馆陶西南五十里,与卫河合。洪武十七年,河决临漳,敕守臣防护。复谕工部,凡堤塘堰坝可御水患者,皆预修治。有司以黄、沁、漳、卫、沙五河所决堤岸丈尺,具图计工以闻。诏以军民兼筑之。永乐七年,决固安县贺家口。九年,决西南张固村河口,与滏阳河合流,下田不可耕。临漳主簿赵永中乞令灾户於漳河旁垦高阜荒地。从之。是年筑沁州及大名等府决堤。十三年,漳、滏并溢,漂没磁州田稼。二十二年,溢广宗。洪熙元年,漳、滏并溢,决临漳三冢村等堤岸二十四处,发军民修筑。宣德八年复筑三冢村堤口。

  正统元年,漳、滏并溢,坏临漳杜村西南堤。三年,漳决广平、顺德。四年,又决彰德。皆命修筑。十三年,御史林廷举言:“漳河自沁州发源,七十馀沟会而为一,至肥乡,堤岩逼隘,水势激湍,故为民患。元时分支流入卫河,以杀其势。永乐间堙塞,旧迹尚存,去广平大留村十八里。宜发丁夫凿通,置闸,遏水转入之,而疏广肥乡水道。则漳河水减,免居民患,而卫河水增,便漕。”从之。漳水遂通於卫。

  正德元年浚滏阳河。河旧在任县新店村东北,源出磁州。经永年、曲周、平乡,至穆家口,会百泉等河北流。永乐间,漳河决而与合,二水每并为患。至景泰间,又合漳,冲曲周诸县,沿河之地皆筑堤备之。成化间,旧河淤,冲新店西南为新河,合沙、洺等河入穆家口,亦筑堤备之。英宗时,漳已通卫。弘治初,益徙入御河,遂弃滏堤不理。其后,漳水复入新河,两岸地皆没。任县民高旸等以为言,下巡抚官勘奏,言:“穆家口乃众河之委,当从此先,而并浚新旧河,令分流。漳、滏缺堤,以渐而筑。”从之。自此漳、滏汇流,而入卫之道渐堙矣。

  万历二十八年,给事中王德完言:“漳河决小屯,东经魏县、元城,抵馆陶入卫,为一变,其害小。决高家口,析二流於临漳之南北,俱至成安东吕彪河合流,经广平、肥乡、永年,至曲周入滏水,同流至青县口方入漕河,为再变,其害大。滏水不胜漳,而今纳漳,则狭小不能束巨浪,病溢而患在民。卫水昔仰漳,而今舍漳,则细缓不能卷沙泥,病涸而患在运。塞高家河口,导入小屯河,费少利多,为上策。仍回龙镇至小滩入卫,费钜害少,为中策。筑吕彪河口,固堤漳水,运道不资利,地方不罹害,为下策。”命河漕督臣集议行之。直隶巡按佴祺亦请引漳河。并下督臣,急引漳会卫,以图永济。不果行。

  沁河,出山西沁源县绵山东谷。穿太行山,东南流三十里入河南境。饶河内县东北,又东南至武陟县,与黄河会而东注,达徐州以济漕。其支流自武陟红荆口,经卫辉入卫河。元郭守敬言:“沁馀水引至武陟,北流合御河灌田。”此沁入卫之故迹也。

  明初,黄河自荥泽趋陈、颍,径入於淮,不与沁合。乃凿渠引之,令河仍入沁。久之,沁水尽入黄河,而入卫之故道堙矣。武陟者,沁、黄交会处也。永乐间,再决再筑。宣德九年,沁水决马曲湾,经获嘉至新乡,水深成河,城北又汇为泽。筑堤以防,犹不能遏。新乡知县许宣请坚筑决口,俾由故道。遣官相度,从之。沁水稍定,而其支流复入於卫。正统三、四年间,武陟沁堤复再决再筑。十三年,黄河决荥泽,背沁而去。乃从武陟东宝家湾开渠三十里,引河入沁,以达淮。自后,沁、河益大合,而沁之入卫者渐淤。

  景泰三年,佥事刘清言:“自沁决马曲湾入卫,沁、黄、卫三水相通,转输颇利。今决口已塞,卫河胶浅。运舟悉从黄河,尝遇险阻。宜遣官浚沁资卫,军民运船视远近之便而转输之。”诏下巡抚集议。

  明年,清复言:“东南漕舟,水浅弗能进。请自荥泽入沁河,浚冈头百二十里以通卫河。且张秋之决,由沁合黄,势遂奔急。若引沁入卫,则张秋无患。”行人王晏亦言:“开冈头置闸,分沁水,使南入黄,北达卫。遇涨则闭闸,漕可永无患。”并下督漕都御史王竑等核实以闻。明年,给事中何升言:“沁河有漏港已成河。临清屯聚胶浅之舟,宜使从此入黄,度二旬可达淮。”诏竑及都御史徐有贞阅之。既而罢引沁河议。初,王晏请漕沁,有司多言弗利。晏固争。吏部尚书王直请遣官行河,命侍郎赵荣同晏往。荣亦言不利,议乃寝。天顺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辉复请浚陈桥集古河,分引沁水,北通长垣、曹州、钜野,以达漕河。诏按实以闻,未能行也。

  弘治二年夏,黄河决埽头五处,入沁河。其冬,又决祥符翟家口,合沁河,出丁家道口。十一年,员外郎谢缉以黄河南决,恐牵沁水南流,徐、吕二洪必涸。请遏黄河,堤沁水,使俱入徐州。方下所司勘议,明年漕运总兵官郭鋐上副使张鼐《引沁河议》,请於武陟木栾店凿渠抵荆隆口,分沁水入贾鲁河,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倘河或南徙,即引沁水入渠,以济二洪之运。帝即令鼐理之。而曹县知县邹鲁又驳鼐议,谓引沁必塞沁入河之口,沁水无归,必漫田庐。若俟下流既通而始塞之,水势捣虚,千里不折,其患更大,甚於黄陵。且起木栾店至飞云桥,地以千里计,用夫百万,积功十年,未能必其成也。兖州知府龚弘主其说,因上言:“鼐见河势南行,故建此议。但今秋水逆流东北,亟宜浚筑。”乃从河臣抚臣议,修丁家口上下堤岸,而鼐议卒罢。

  至万历十五年,沁水决武陟东岸莲花池、金屹〈山当〉,新乡、获嘉尽淹没。廷议筑堤障之。都御史杨一魁言:“黄河从沁入卫,此故道也。自河徙,而沁与俱南,卫水每涸。宜引沁入卫,不使助河为虐。”部覆言:“沁入黄,卫入漕,其来已久。顷沁水决木栾莲花口而东,一魁因建此议。而科臣常居敬往勘,言:‘卫辉府治卑於河,恐有冲激。且沁水多沙,入漕反为患,不如坚筑决口,广辟河身’。”乃罢其议。

  三十三年,茶陵知州范守己复言:“嘉靖六年,河决丰、沛。胡世宁言:‘沁水自红荆口分流入卫,近年始塞。宜择武陟、阳武地开一河,北达卫水,以备徐、沛之塞。’会盛应期主开新渠,议遂不行。近者十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自木栾店东决岸,奔流入卫,则世宁红荆口之说信矣。彼时守土诸臣塞其决口,筑以坚堤,仍导沁水入河。而堤外河形直抵卫浒,至今存也。请建石闸於堤,分引一支,由所决河道东流入卫。漕舟自邳溯河而上,因沁入卫,东达临清,则会通河可废。”帝命总河及抚、按勘议,不行。

  滹沱河,出山西繁峙泰戏山。循太行,掠晋、冀,逶迤而东,至武邑合漳。东北至青县岔河口入卫,下直沽。或云九河中所称徒骇是也。

  明初,故道由藁城、晋州抵宁晋入卫,其后迁徙不一。河身不甚深,而水势洪大。左右旁近地大率平漫,夏秋雨潦,挟众流而溃,往往成巨浸。水落,则因其浅淤以为功。修堤浚流,随时补救,不能大治也。洪武间一浚。建文、永乐间,修武强、真定决岸者三。至洪熙元年夏,霪雨,河水大涨,晋、定、深三州,藁城、无极、饶阳、新乐、宁晋五县,低田尽没,而滹沱遂久淤矣。宣德六年,山水复暴泛,冲坏堤岸,发军民浚之。正统元年溢献县,决大郭鼋窝口堤。四年溢饶阳,决丑女堤及献县郭家口堤,淹深州田百馀里,皆命有司修筑。十一年复疏晋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抚都御史杨璇言:“霸州、固安、东安、大城、香河、宝坻、新安、任丘、河间、肃宁、饶阳诸州县屡被水患,由地势平衍,水易潴积。而唐、滹沱、白沟三河上源堤岸率皆低薄,遇雨辄溃。官吏东西决放,以邻为壑。宜求故迹,随宜浚之。”帝即命璇董其事,水患稍宁。至十八年,卫、漳、滹沱并溢,溃漕河岸,自清平抵天津决口八十六。因循者久之。

  弘治二年修真定县白马口及近城堤三千九百馀丈。五年又筑护城堤二道。后复比年大水,真定城内外俱浸。改挑新河,水患始息。

  嘉靖元年筑束鹿城西决口,修晋州紫城口堤。未几,复连岁被水。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汉臣言:“滹沱流经大名,故所筑二堤冲败,宜修复如旧。”乃命抚、按官会议。其明年,敕太仆卿何栋往治之,栋言:“河发浑源州,会诸山之水,东趋真定,由晋州紫城口之南入宁晋泊,会卫河入海,此故道也。晋州西高南下,因冲紫城东溢,而束鹿、深州诸处遂为巨浸。今宜起藁城张村至晋州故堤,筑十八里,高三丈,广十之,植椿榆诸树。乃浚河身三十馀里,导之南行,使归故道,则顺天、真、保诸郡水患俱平矣。”又用郎中徐元祉言,於真定浚滹沱河以保城池,又导束鹿、武强、河间、献县诸水,循滹沱以出。皆从之。自后数十年,水颇戢,无大害。

  万历九年,给事中顾问言:“臣令任丘,见滹沱水涨,漂没民田不可胜纪。请自饶阳、河间以下水占之地,悉捐为河,而募夫深浚河身,坚筑堤岸,以图永久。”命下抚、按官勘议。增筑雄县横堤八里,任丘东堤二十里。

  桑乾河,卢沟上源也。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马邑雷山之阳,有金龙池者浑泉溢出,是为桑乾。东下大同古定桥,抵宣府保安州,雁门、应州、云中诸水皆会。穿西山,入宛平界。东南至看舟口,分为二。其一东由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流霸州,合易水,南至天津丁字沣入漕河,曰卢沟河,亦曰浑河。河初过怀来,束两山间,不得肆。至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之东,地平土疏,冲激震荡,迁徙弗常。《元史》名卢沟曰小黄河,以其流浊也。上流在西山后者,盈涸无定,不为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仪望尝请疏凿,以漕宣、大粮。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进以大同缺边储,亦请“开桑乾河以通运道。自古定桥至卢沟桥务里村水运五节,七百馀里,陆运二节,八十八里。春秋二运,可得米二万五千馀石。且造浅船由卢沟达天津,而建仓务里村、青白口八处,以备拨运。”皆不能行。下流在西山前者,泛溢害稼,畿封病之,堤防急焉。

  洪武十六年浚桑乾河,自固安至高家庄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永乐七年,决固安贺家口。十年,坏卢沟桥及堤岸,没官田民庐,溺死人畜。洪熙元年,决东狼窝口。宣德三年,溃卢沟堤。皆发卒治之。六年,顺天府尹李庸言:“永乐中,运河决新城,高从周口遂致淤塞。霸州桑圆里上下,每年水涨无所泄,漫涌倒流,北灌海子凹、牛栏佃,请亟修筑。”从之。七年,侍郎王佐言:“通州至河西务河道浅狭,张家湾西旧有浑河,请疏浚。”帝以役重止之。九年,决东狼窝口,命都督郑铭往筑。正统元年复命侍郎李庸修筑,并及卢沟桥小屯厂溃岸,明年工竣。越三年,白沟、运河二水俱溢,决保定县安州堤五十馀处。复命庸治之,筑龙王庙南石堤。七年筑浑河口。八年筑固安决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蒋恺言:“城北草桥界河,上接浑河,下至小直沽注於海。永乐间,浑河改流,西南经固安、新城、雄县抵州,屡决为害。近决孙家口,东流入河,又东抵三角淀。小直沽乃其故道,请因其自然之势,修筑堤岸。”诏顺天府官相度行之。十九年命侍郎杜谦督理卢沟河堤岸。弘治二年,决杨木厂堤,命新宁伯谭祐、侍郎陈政、内官李兴等督官军二万人筑之。正德元年筑狼窝决口。久之,下流支渠尽淤。

  嘉靖十年从郎中陆时雍言,发卒浚导。三十四年修柳林至草桥大河。四十一年命尚书雷礼修卢沟河岸。礼言:“卢沟东南有大河,从丽庄园入直沽下海,沙淀十馀里。稍东岔河,从固安抵直沽,势高。今当先浚大河,令水归故道,然后筑长堤以固之。决口地下水急,人力难骤施。西岸故堤绵亘八百丈,遗址可按,宜并筑。”诏从其请。明年旋工,东西岸石堤凡九百六十丈。

  万历十五年九月,神宗幸石景山,临观浑河。召辅臣申时行至幄次,谕曰:“朕每闻黄河冲决,为患不常,欲观浑河以知水势。今见河流汹涌如此,知黄河经理倍难。宜饬所司加慎,勿以劳民伤财为故事。至选用务得人,吏、工二部宜明喻朕意。”

  胶莱河,在山东平度州东南,胶州东北。源出高密县,分南北流。南流自胶州麻湾口入海,北流经平度州至掖县海仓口入海。议海运者所必讲也。元至元十七年,莱人姚演献议开新河,凿地三百馀里,起胶西县东陈村海口,西北达胶河,出海仓口,谓之胶莱新河。寻以劳费难成而罢。

  明正统六年,昌邑民王坦上言:“漕河水浅,军卒穷年不休。往者江南常海运,自太仓抵胶州。州有河故道接掖县,宜浚通之。由掖浮海抵直沽,可避东北海险数千里,较漕河为近。部覆寝其议。

  嘉靖十一年,御史方远宜等复议开新河。以马家墩数里皆石冈,议复寝。十七年,山东巡抚胡缵宗言:“元时新河石座旧迹犹在,惟马壕未通。已募夫凿治,请复浚淤道三十馀里。”命从其议。

  至十九年,副使王献言:“劳山之西有薛岛、陈岛,石砑林立,横伏海中,最险。元人避之,故放洋走成山正东,逾登抵莱,然后出直沽。考胶莱地图,薛岛西有山曰小竺,两峰夹峙。中有石冈曰马壕,其麓南北皆接海崖,而北即麻湾,又稍北即新河,又西北即莱州海仓。由麻湾抵海仓才三百三十里,由淮安逾马壕抵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免铙海之险。元人尝凿此道,遇石而止。今凿马壕以趋麻湾,浚新河以出海仓,诚便。”献乃於旧所凿地迤西七丈许凿之。其初土石相半,下则皆石,又下石顽如铁。焚以烈火,用水沃之,石烂化为烬。海波流汇,麻湾以通,长十有四里,广六丈有奇,深半之。由是江、淮之舟达於胶莱。逾年,复浚新河,水泉旁溢,其势深阔,设九闸,置浮梁,建官署以守。而中间分水岭难通者三十馀里。时总河王以旂议复海运,请先开平度新河。帝谓妄议生扰,而献亦适迁去,於是工未变而罢。

  三十一年,给事中李用敬言:“胶莱新河在海运旧道西,王献凿马家壕,导张鲁、白、现诸河水益之。今淮舟直抵麻湾,即新河南口也,从海仓直抵天津,即新河北口也。南北三百馀里,潮水深入。中有九穴湖、大沽河,皆可引济。其当疏浚者百馀里耳,宜急开通。”给事中贺泾、御史何廷钰亦以为请。诏廷钰会山东抚、按官行视。既而以估费浩繁,报罢。

  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复请开浚,诏遣给事中胡槚会山东抚、按官议。槚言:“献所凿渠,流沙善崩,所引白河细流不足灌注。他若现河、小胶河、张鲁河、九穴、都泊皆潢污不深广。胶河虽有微源,地势东下,不能北引。诸水皆不足资。上源则水泉枯涸,无可仰给;下流则浮沙易溃,不能持久。扰费无益。”巡抚梁梦龙亦言:“献误执元人废渠为海运故道,不知渠身太长,春夏泉涸无所引注,秋冬暴涨无可蓄泄。南北海沙易塞,舟行滞而不通。”乃复报罢。

  万历三年,南京工部尚书刘应节、侍郎徐栻复议海运,言:“难海运者以放洋之险,覆溺之患。今欲去此二患,惟自胶州以北,杨家圈以南,浚地百里,无高山长坂之隔,杨家圈北悉通海潮矣。综而计之,开创者什五,通浚者什三,量浚者什二。以锥探之,上下皆无石,可开无疑。”乃命〈木式〉任其事。应节议主通海。而栻往相度,则胶州旁地高峻,不能通潮。惟引泉源可成河,然其道二百五十馀里,凿山引水,筑堤建闸,估费百万。诏切责栻,谓其以难词沮成事。会给事中光懋疏论之,且请令应节往勘。应节至,谓南北海口水俱深阔,舟可乘潮,条悉其便以闻。

  山东巡抚李世达上言:“南海麻湾以北,应节谓沙积难除,徙古路沟十三里以避之。又虑南接鸭绿港,东连龙家屯,沙积甚高,渠口一开,沙随潮入,故复有建闸障沙之议。臣以为闸闭则潮安从入?闸启则沙又安从障也?北海仓口以南至新河闸,大率沙淤潮浅。应节挑东岸二里,仅去沙二尺,大潮一来,沙壅如故,故复有筑堤约水障沙之议。臣以为障两岸之沙则可耳,若潮自中流冲激,安能障也?分水岭高峻,一工止二十丈,而费千五百金。下多碙〈石句〉石,掣水甚难。故复有改挑王家丘之议。臣以为吴家口至亭口高峻者共五十里,大概多碙〈石句〉石,费当若何?而舍此则又无河可行也。夫潮信有常,大潮稍远,亦止及陈村闸、杨家圈,不能更进。况日止二潮乎?此潮水之难恃也。河道纡曲二百里,张鲁、白、胶三水微细,都泊行潦,业已干涸。设遇亢旱,何泉可引?引泉亦难恃也。元人开浚此河,史臣谓其劳费不赀,终无成功,足为前鉴。”巡按御史商为正亦言:“挑分水岭下,方广十丈,用夫千名。才下数尺为碙〈石句〉石,又下皆沙,又下尽黑沙,又下水泉涌出,甫挑即淤,止深丈二尺。必欲通海行舟,更须挑深一丈。虽二百馀万,未足了此。”给事中王道成亦论其失。工部尚书郭朝宾覆请停罢。遂召应节、栻还说,罢其役。嗣是中书程守训,御史高举、颜思忠,尚书杨一魁相继议及之,皆不果行。

  崇祯十四年,山东巡抚曾樱、户部主事邢国玺复申王献、刘应节之说。给内帑十万金,工未举,樱去官。十六年夏,尚书倪元璐请截渍粮由胶莱河转饷,自胶河口用小船抵分水岭,车盘岭脊四十里达於莱河,复用小船出海,可无岛礁漂损之患。山东副总兵黄荫恩献议略同。皆未及行。

卷六十三譯文

  淮河,源出河南平氏胎簪山。

  經過桐柏,它的水流開始增大。

  往東到固始,流入南篷題州境內,往東匯合汝、穎各水。

  經過壽州北,肥水流入其中。

  到達懷遠城柬,渦水流入其中。

  往東經過鳳陽、臨淮,濠水流入其中。

  又經遇五河縣南,然後容納滄、沱、潦、潼各水,水勢強大流速湍急。

  經過泗州城南,稍微往東則汴水流入其中。

  經過龜山山腳,逐漸轉而向北,匯合於洪澤、阜陵、泥墩、萬家各湖水。

  往東北到清河,往南匯合大河,就是古代的泗口,也叫做清口,這就是黃河、淮河交叉的地方。

  淮河的南岸,漕河流入其中,就是所說的清江浦口。

  又往東經過淮安北、安東南然後到達大海。

  丞樂七年,淮河在壽州決堤,氾濫於中都。

  正統三年,淹沒清河。

  天順四年,淹沒鳳陽。

  都隨時進行修築,沒有造成大的災害。

  正德十二年,又在漕河堤岸決口,灌注泗州。

  泗州,祖陵在那裡,其地勢最低下。

  原先,淮河從安東雲梯關流入大海,沒有向旁邊氾濫成災。

  等到與黃河匯合,黃河水勢強大,爭奪淮河入海之路,淮水不能與黃水對抗,往往回轉而向東流。

  陳埴開通清江浦,於是,修築高家堰舊堤來保護它。

  淮安、揚州依賴它可以不用擔心,然而在鳳陽、泗州之間多次造成災害。

  嘉靖十四年,採用總河都御史劉天和的計策,修築堤岸護衛皇陵,因而高堰才牢固,淮水暢流出清口,鳳陽、泗州的災難消除。

  隆慶四年,總河都御史翁大立又上奏疏通淮河工程竣工,淮河更加沒有事故發生。

  到了萬曆三年三月,高家堰潰決,高、寶、興、鹽成為巨大的湖澤。

  而黃河水緊跟淮水,並且逐漸逼近鳳陽、泗州。

  於是命令修建泗州皇陵護城石堤二百餘丈,泗州得到石堤的保護稍微安寧。

  於是,總漕侍郎昊桂芳說:“黃河在崔鎮決堤,清河道路淤塞。

  黃河水強大淮水弱小,向南改道而灌注于山陽、高、寶,請趕快保護湖堤。”皇帝命令周密地謀劃使其有利。

  給事中湯聘尹建議請求導引淮水流入艮江。

  正值黃河水從老黃河直奔入海,淮水得以趁機流出清口。

  昊桂芳上報,這一建議就擱置下來了。

  六年,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說:“高堰,是淮安、揚州的出入之處,而且是黃水、淮水的最為緊要之處。

  要想導引黃河流入大海,必須憑藉淮水來沖刷泥沙。

  淮水向南潰決,那麼濁流就會停止,清口也會被堵塞。

  黃河必然會演決氾濫,上游之水流行於平坦之地,因此。

  邳州、徐州、鳳陽、泗州全都成為巨大的湖澤。

  這是淮水發生禍害因而黃水也發生禍害,黃水發生禍害因而漕河也發生禍害,相互聯絡造成的。”於是修築高堰堤岸,起於武家墩,經過大小澗、阜陵湖、周橋、翟壩,長八十里,使淮水不能往東流。

  又因為淮水北岸有王筒、張福二河口排洩入黃河,水力分散,清口容易淤淺,而且黃水多從這裡倒灌入淮河,於是修築堤防護衛它。

  使淮水沒有地方流出,黃水沒有地方流入,整個淮水全部直奔清口,匯合大河入海。

  然而,淮水雖然出清口,也往西浸淫鳳陽、泗州。

  萬曆八年,雨多而造成內滂,淮水迫近泗州城,並且到了祖陵臺階中間。

  御史陳用賓上報。

  給事中王道成於是說:“黃河水沒有上漲,淮安、泗州之間偶然集中久降大雨,而清口已經不可排放。

  應當命令河臣疏導堵塞。”潘季馴說:“黃河、淮河合流向東灌注,水流非常迅急。

  泗州小山盤繞,雨後積水來不及排放,因此而氾濫。

  要想疏通,則下游已經很深,不可疏浚;要想堵塞,則上游不可迎水而堵。”於是命令潘季馴察看測量,最後聽住它而已。

  十六年,潘季馴又擔任總河,加築泗州防護堤岸數千丈,全都用石砌成。

  萬曆十九年九月,淮idi淹沒泗州,高於城外護城河,因此,堵塞進水口以防止向城內灌注。

  於是,城中積水不能排放,住在城中的百姓十分之九被淹沒,淹到了祖陵。

  疏通排放的意見不統…,潘季馴認為應當聽任其自行消退。

  恰巧他吐血請求返回,言官因而請求准許他離去。

  然後,皇帝派遣給事中張貞觀前去勘測,適逢總河尚書舒應龍等詳細商議並將其上奏,計策沒有最後確定。

  連續數年,淮河向東在高良澗決堤,向西灌注泗州皇陵。

  皇帝大怒,削去舒應龍官職,派遣給事中張企程前往勘測。

  議論的人多請求拆毀高堰,總河尚書楊一魁與張企程不聽從,卻極力請求分流黃河導引淮河。

  於是,修建武家墩經河閘,排放淮水經由永濟河到達涇河,下流到射陽潮流入大海。

  又修建高良澗及周橋鹼水石閘門,用來排放淮水,一從岔河流入涇河,一從草子湖、寶應湖下流到子嬰溝,一起下流到廣洋湖,流入大海。

  又挖深高郵茆塘港,通到邵伯湖,開通金家灣,往下到芒稻河流入長江,以疏通上漲的淮水,淮水因此變得平緩。

  這以後,三處閘門逐漸被堵塞。

  崇禎年間,黃河、淮河上漲氾濫,議論的人又請求開通高堰。

  在朝廷做官的淮安、揚州人其同上疏極力爭辯,其主張終於被停止。

  然而這時,建義各河口多次潰決,往下灌注於興、鹽,淮水的災患一天天嚴重了。

  洳河,有兩處源頭。

  一出於費縣南山谷中,沿著沂州向西南流,另一出於峰縣君山,往東南與費水洳河匯合,叫做束、西二洳河。

  往南匯合彭河水,從馬家橋往東,經過微山、赤山、呂孟等湖,越過葛墟嶺,然後向南經過侯家灣、良城,到達洳口鎮,匯合蛤鰻、連汪各湖。

  往東匯合沂水,從周湖、柳湖流出,連線邳州東直河。

  往東南到達宿遷的黃墩湖、駱馬湖,從董、陳二溝流入黃河。

  導引泗水合於沂水補濟運道,以避開黃河的危險,這個主張開始於翁大立,繼續這個主張的是傅希摯,而成功於李化龍和曹時聘。

  隆慶四年九月,黃河在邳州決堤,從睢寧到宿遷淤塞一百八十里。

  總河侍郎翁大立請求開通洳河來避開黃水,沒有開通就停止了。

  第二年四月,黃河又在邳州決堤,命令給事中雒遵勘測察驗。

  工部尚書朱衡請求把開通洳口河的主張下發各大臣周密地謀劃。

  皇帝便命令雒遵會同眾官勘測。

  雒遵說:“洳口河取道雖然捷近,但施工實在困難。

  葛墟嶺高出河底六丈多,開鑿只達到二丈,硼石之中水泉湧出。

  侯家灣、良城雖然有河形,但水中多有隱蔽的石頭,很難鑿通,即使開通它,水流湍急不能通行漕船。

  並且蛤鰻、周柳各湖,築堤於水中,事功耗費不可計算。

  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雖然可以修築堤岸,然而,必須開通葛墟嶺來排放正流,開通地浜滿來分散餘水,然後才可以施工。”請求停止翁大立的主張。

  詔令尚書朱衡會同總河都御史萬恭等再次進行勘測。

  朱衡上奏有三個困難,大約如同雒遵所指出的那樣。

  並且說漕河已經暢通,徐州、邳州之間堤高水深,不勞煩另外建置。

  於是停止開洳河。

  萬曆三年,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說:“開通洳河的主張曾經提出而又中途停止,認為有三處困難。

  然而,臣派遣錐手、步弓、水平、畫匠,在三個困難地方核查勘測。

  起自上泉河口,開通流向東南,那麼,起處低下,下游奔高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往南經過性義村束,那麼,葛墟嶺高而堅硬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從陡溝河經過郭村西的平坦地區,那麼,良城侯家灣的伏石就可以避免了。

  到達洳口上下,河道水渠深淺不一致,湖泊池塘互相銜接相互依託,問或有砂礓之地,也不妨礙挖掘。

  大致往上起泉河口,是河水流入的地方,往下到大河口,是河水流出的地方。

  從西北到東南,全長五百三十里,比照黃河近便八十里,河流渠道、河塘佔十分之八九,水源處有常流之水,主流支流互相連線,這是上天用來資助漕運的。

  果真能花費十年治河的費用,用來完成洳河工程,那麼,黃河就不擔心堵塞和潰決,茶城就不擔心淤塞,徐、呂二洪就不擔心艱險,運輸船隻就不擔心沖毀,洋山的支河可以不開通,境山的閘門可以不修建,徐、呂的治洪工役可以完全省去,馬家橋的堤防工役可以停止。

  今天數目不小的費用,與今後的節省相抵消定有剩餘。

  臣認為開通洳河便利。”於是,命令都給事中侯於趟前往會同傅希摯及巡漕御史劉光國,商議確定並把它上奏朝廷。

  侯於趙勘測上奏洳河事宜:“從泉河口到大河口五百三十里以內,從直河到清河三百多里,不依賴洳河,其事現在可以停止。

  只有徐、旦二洪到直河上下二百多里,河水衝注蕭山、礪山則二洪乾涸,衝注睢寧則邳河淤塞,應當開通來避免它的危害,大略耗費一百五十多萬金。

  只是良城暗礁長五百五十丈,開鑿工程難以預料。

  性義嶺及南禹陵全都阻隔河流,二處開通後,那麼,豐、沛二縣河堤就會被衝破,必然導致灌注其申。

  應當首先鑿開良城暗礁,預先修築豐、沛堤防,可以慢慢商議興建工程。”工部回覆依照他的主張,並且說開通洳河沒有幾年時間是不能完成的,應當把治理河道作為首要之事。

  皇帝不高興,譴責侯於趟阻撓,然而開鑿洳河的主張也就擱置下來了。

  萬曆二十年,總河尚書舒應龍開通韓莊渠來排放湖水,洳河的水路開始暢通。

  到二十五年,黃河在黃蟈口決堤改道向南,徐、旦二洪以下幾乎斷流。

  正議論開通李吉口、小浮橋和鎮口以下,建立閘門導引河水來暢通漕運,然而,議論此事的人說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工科給事中楊應文、吏科給事中楊廷蘭都說應當開通洳河,工部再次討論後准許施行。

  皇帝命令河漕官勘測後上報,最終沒有施行。

  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又請求開通洳河。

  工部再次上奏說:“用黃河作漕運,利與害兼具;用洳河作漕運,有利無害。

  不過,洳河之外,由於微山、呂盂、周柳各湖水,夏秋洪水發生擔心風浪,冬春河水乾涸擔心淺阻,必須在其上下另外開通漕渠,建立閘門控制水流。”依從其主張。

  總河尚害劉束星督察這件事,因為地多沙石,工程艱難沒有完成。

  工科給事中張間達將此事上報。

  御史張養志又陳述開通洳河的主張有四點:一是開通黃泥灣來作為通入洳河的道路。

  邳州沂河口,是流入洳河的門戶。

  進入河口六七里處,有湖名叫連二汪,其水淺而寬闊,下多淤泥。

  想挑挖疏浚而無湖岸可修,想建壩而無基可築。

  湖外有黃蕩遊,離湖不遠,地勢很低。

  從沂口到湖的北邊大約二十多里,在此開通一河來接通洳口,導引湖水灌注其中,運輸船隻就可以直達洳口了。

  二是開通萬家莊來接通洳口的水源。

  萬家莊,是洳口以北的地方。

  與臺家莊、侯家灣、良城各處,都是山岡高地,多砂礓石塊,極難施工。

  劉東星極力開鑿成河。

  不過,河床還淺,河水只有二三尺深,應當再挖深四五尺,使韓莊的水往下接通洳口,那麼,運輸船隻不論大小,就都能迅速地到達了。

  三是疏通支河來避免微口的危險。

  微山湖在韓莊西邊,上下三十餘里,水深一丈多。

  必須探測深淺,樹立標識作為嚮導,風正帆懸時,頃刻就能過去,突遇狂風時,不能避免沉沒。

  現在,已經靠近湖邊開通支河四十五里,往上通到西柳莊,往下接通韓莊,牽拉有路可定。

  應當再次疏浚,希望沒有沉沒的禍患。

  其中之一則認為萬莊一帶地勢高,北面的水南下,到了這裡必然疾速。

  請靠近其地建立閘門敷座,按一定的時間蓄積排放。

  詔令迅速勘測施行。

  然而,劉束星因病死亡。

  御史高舉進獻治理河漕的三個辦法,又涉及到洳河。

  工部尚書楊一魁又說:“洳河經過良城、彭河、葛墟嶺,砂礓土難以開鑿,所以河口只有一丈六尺,水的深淺也與此一樣,應當大力加以疏浚。

  韓莊渠上接微山、呂孟二湖,應當用多種方法疏導,使它不淤塞。

  順流入馬家橋、夏鎮,把它作為連線運道的幫助。”皇帝認為開通洳河已經很有成績,命令河臣再進行疏浚。

  萬曆三十年,工部尚書姚繼可說洳河的工程應當停止,於是就停止不再治理。

  不久,總河侍郎李化龍又主張開通洳河,連線到直河,來避開河道的危險。

  工科給事中侯慶遠極力支援這種說法,然而,因為估計的費用太少,規定期限太短暫,請求專門委任官員並負責完成這件事。

  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覆李化龍的奏章,說:“開通洳河有六大好處,其不可懷疑之處有二。

  洳河開通後運河不憑藉黃河,黃河水有與無任憑它,這是好處之一。

  用二百六十里的洳河,避開三百三十里的黃河,這是好處之二。

  運河不憑藉黃河,那麼,我執掌國政就能夠詳察事理而治理它,這是好處之三。

  估計耗費二十萬金,開通河道二百六十里,比照朱衡新河費力少而收效大,這是好處之四。

  開通河道必定進行招募,春天饑荒之時興起工役,麥子戍熟之時解散人力,富裕百姓不受侵擾,貧窮百姓得到供養,這是好處之五。

  運糧船隻經過大河,必定期會到春末,實際上害怕河水氾濫,運道入洳河,早晚都無妨礙,這是好處之六。

  治理陵谷抵擋水患,幫助百姓防止災難,這是不懷疑的第一點。

  徐州向來遭到洪水侵害之苦,洳河開通以後,徐州百姓遭受水淹也就減少,這是不可懷疑的第二點。”皇帝很讚許他的主張,命令迅速聚集工役作為長久之計。

  八月,李化龍稟報分水河竣工,運糧船隻經由洳河的有三分之二。

  適逢李化龍服喪離去,總河侍郎曹時聘接替,上書頌揚李化龍的功勞。

  然而這時,疏浚黃河、疏通洳河,兩處工程同時興起,工程未能完成,而黃河幾次氾濫毀壞漕運渠道。

  給事中宋一韓便譴責李化龍開通洳河的失誤,李化龍非常忿怒,上奏章為自己爭辯。

  曹時聘也極力陳述洳河可以依賴,於是,謀劃處理事後遺留的六件事上奏朝廷。

  工部回覆全都依從他們的主張。

  並且說:“洳河開通於漕運阻塞的時候,本來不能因為洳河而廢棄黃河;漕運便利在於洳河開通成功之後,也不能因為黃河而廢棄洳河。

  兩絛河的便利都儲存,差不多在情勢急迫之時可以依賴。”因此,請求修築郗山堤,削減頓莊嘴,平息大泛口湍急水流,疏通貓兒窩等處的淤淺,建立巨梁昊衝閘,增築三市徐塘壩,來完成洳河沒有完成的工程。

  詔令依照其主張。

  遇了幾年,洳河工程沒有完成,監督漕運的人又捨棄洳河經由黃河。

  船隻有被顛覆的,改道於黃河、洳河之間,運輸時間超過限期很久。

  萬曆三十八年,御史蘇惟霖上疏陳述黃河、洳河的利與害,請求把力量集中於洳河,大致是說:“黃河從清河經過桃源,向北到達直河口,全長二百四十里。

  這在洳河下游,水流平穩河床寬廣,運輸船隻每日行駛僅僅十里。

  然而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必須利用它。

  從直河口往上,經過邳州、徐州到達鎮口,長二百八十多里,這叫做黃河,又一百二十里,才到達夏鎮。

  其束邊從貓窩、洳溝到達夏鎮,只有二百六十多里,這叫做洳河。

  東西相對,捨棄此河就是彼河。

  黃河三四月之間水淺與洳河相同。

  五月初,其水流洶湧,好像從天上降下來一樣,前行一步都很困難。

  由於其水夾帶泥沙而來,河口一天天淤塞增高。

  到七月初,則比原先淺少枯竭十倍。

  總合起來計算,沒有一個時候能從此經過。

  淹死船伕損毀船隻,其危書很大。

  洳河為期不遠就能到達,始終風浪很少,只要得到真心實意稱職的官吏,不到三五年,欠缺之處完全可以補足,這是延續百年的便利啊。”工科給事中何士晉也說:“運道最險的沒有什麼比得上黃河。

  從前,河水從昭陽湖流出,夏鎮以南運道被衝擊阻隔,開通洳河的主張才確定。

  避免水淺與湍急的徐、呂二洪的危險,聚積各處泉水,按照一定的時間開關閘門,通行無阻長達六年。

  而今天突然想捨棄洳河經由黃河,導致倉皇損壞糧船。

  有時改為經由大浮橋,因河道淤塞,又恢復經由洳河。

  因此,運抵水灣就延遲了,心情急切地有守候挨凍的憂慮,經由黃河的危害大致可以看到了。

  祇是洳河工程沒有完成,寬窄深淺不一致。

  應當擴寬挖深,與會通河相等。

  過載運去空船返回,往來不互相妨礙,盤旋不互相迴避,河水常常充足,糧船不滯留。

  每年花費水衡錢幾萬兩錢財,用廉潔有能力的官吏監督,三年就可以竣工。

  然後,沿著駱馬湖北岸,往東到達宿遷,大量興起疏浚工役,完全避開黃河的危險,那麼疏通洳河的事便完成了。

  有的說泉水細微,太寬太深,不會有水。

  不知道洳河水源遠從蒙山、沂山而來,近處挾帶徐塘、許池、文武各泉河,大抵比照濟寧泉河略微相等。

  呂公堂河口已經堵塞,那麼,山東各泉水就匯合起來全部收聚,加上使用閘壩堤防,還擔心什麼水不充足呢?有人說直接到達宿遷,此工程迂迴曲折很難完成,其實在於任用得到適當的人,全面整理有法罷了。”奏疏呈入,沒有答覆。

  第二年,工部審察總河都御史劉士忠《洳黃便宜疏》,說:“洳河渠道在春夏之間,被沂、武、京河山水衝發,泥沙淤積,堤岸潰決,每年年終應當依照南旺的辦法來整治。

  但是別處沒有釋放河水的地方,其形勢不得不堵塞洳河壩,使河水又回到黃河。

  所以,每年三月初,就開啟洳河壩,讓糧船及官船民船經由直河進入。

  到九月內,就開啟召公壩,進入黃河,以便利於空船返回及官船民船往來。

  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堵塞它。

  半年經由洳河,半年經由黃河,這是兩利的辦法。”因此,請求增加驛站設定官吏。

  又審寨蘇惟霖的奏章,說:“直隸貓窩淺,是沂河下游,河道寬闊泥沙淤積,不適合使用閘門,是洳河的最大禍害。

  應當向西開通一條偃月形河道,使通到沂口。

  凡是河水挾帶泥沙而來,泥沙的特性喜好直走,有偃月形河道來分流它,就聚積於迴旋低下之處,撈取或沖刷比較容易,而洳河災害便稍微減少了。”全都回復可行。

  這以後,洳河就成為永久的便利,只需要修補整治罷了。

  然而,洳河河床狹窄,冬春時,糧船返空仍然經由黃河。

  萬曆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鷺說:“洳河連線夏鎮的地方建有閘門九座,連線中河的地方只能依賴於草壩。

  分管官吏主張在直口等處建立閘門,請求全部施行。”詔令依從他的主張。

  塞禎四年,總漕尚書楊一鵬疏通洳河。

  九年,總河侍郎周鼎上奏重新疏通洳河成功。

  過了很久,周鼎因黃河決堤而獲罪,被貶謫戍守邊疆。

  給事中沈胤培因為他整治洳河便利運輸的功績焉他辯白,獲得減輕定罪。

  衛河,源出於河南輝縣蘇門山百門泉。

  經過新鄉、汲縣然後向東,到達畿南浚縣境內,淇水流入其中,稱之為白溝,也叫做宿胥演。

  宋、元時期名叫御河。

  從內黃向東流出,到山東館陶西面,與漳水匯合。

  往東北到達臨清,與會通河匯合。

  向北經過德、滄等州,到達青縣南,匯合滹沱河。

  向北到達天津,匯合白河流入大海。

  造就是所說的衛漕。

  其河水渾濁水勢強盛,運道獲得它,才沒有淺灘險阻的憂慮。

  然而,從德州往下逐漸與海接近,地低河窄容易被沖垮河堤。

  當初,永樂元年,瀋陽軍士唐順說:“衛河到達直沽流入大海,南邊距離黃河陸路才五十里。

  假若開挖衛河,又在距離黃河一百步的地方建立儲藏糧食的處所,容納從南方運送來的糧餉,到達衛河交接運送,公傢俬人兩者都便利。”於是,命令朝廷大臣謀劃,沒有施行。

  這年冬,命令都督愈事陳俊運送淮安、儀真糧倉的糧食一百五十萬餘石到陽武,從衛河轉運到北京。

  五年,從臨清到渡口驛潰決堤庠七處,派遣士兵堵塞它。

  後來,宋禮開通會通河,衛河與它匯合。

  當時,正屢屢出現堤岸潰決,於是命令宋禮一起治理它。

  宋禮說:“衛輝到直沽,河道堤岸多低矮單薄,假若不探源析流,僅僅致力於堤岸的修築,擔心再次潰決.,耗費人力財力會更多。

  會通河到魏家灣,與土河連線,其處可以開通兩條小渠來排放到土河。

  即使遇到水漲,往下流入衛河,自然沒有流出河岸的災難。

  德州城西北也可以開通一條小渠。

  從衛河岸東北到舊黃河十二里,而中間五里原先有溝渠,應當開通河道七里,排放河水流入舊黃河,到達海豐大沽河流入大海。”詔令依從他的主張。

  英宗初年,永平縣丞李佑請求堵塞漳河以防水患,疏通衛河以通行船隻。

  依從他的請求。

  正統四年,修築青縣境內的衛河堤岸。

  十三年,依從御史林廷舉的奏請,導引漳河水流入衛河。

  十四年,黃河在臨清四閘決口,御史錢清請求疏通其南邊的撞圈灣河使到達衛河。

  依從他的主張。

  景泰四年,運糧船隻因張秋的潰決被阻。

  河南參議豐慶請求從衛輝、胙城到沙門,陸路運輸三十里進入衛河,用船運送到京師。

  命令漕運都督徐恭審察上報,依照他的計策。

  山東愈事江良材曾經說:“挖通黃河通衛河有三個便利。

  原先,黃河從孟津到達懷慶往東北流入大海。

  現在,衛河從汲縣到達臨清、天津流入大海,即仍是原先黃河的河道,這是便利之一。

  三代以前,黃河往東北流入大海,宇宙問純全之氣所集聚。

  黃河改道向南,純全之氣就轉移。

  現在,在河陰、原武、懷慶、孟津之間導引黃河流入衛河,到達天津,不單是徐、沛二縣的水災平息,而且京城山川壯美一百倍,這是便利之二。

  丞塑,漕運船隻到封丘,陸路運輸到淇門進入衛河。

  現在,導引黃河注入衛河,冬春水平,漕運船隻到河陰,順流到達衛河。

  夏秋水急,仍然從徐、沛到達臨清,往北到達京城。

  並且修整田問水道,選擇好的主管官吏擔任此職,可以防備旱澇災害,抵禦戰亂。

  逐漸形成直隸、河南富強之勢,這是便利之三。”詹事霍韜推崇並以為他的計策對,詳細上奏報告朝廷。

  結果沒有施行。

  萬曆十六年,總督河漕楊一魁主張導引沁水流入衛河,命令給事中常居敬勘測斟酌是否可行。

  常居敬說:“衛水小沁水大,衛水清沁水濁,恐怕利少害多。”於是停止。

  泰昌元年十二月,總河侍郎王佐說:“衛河水被堵塞,只有挽回漳水、導引沁水,闢開丹水三個辦法。

  挽回漳水困難,而導引沁水多有禍患。

  丹水則雖然水勢與沁水相同,然而丹水口已經闢開,從修武以下都成為安穩之水,建立閘門修築堤壩,可以留傳永久的利益。”皇帝命令同意,而最終也沒有能夠施行。

  崇禎十三年,總河侍郎張國維說:“衛河匯合漳、沁、淇、洹各水,往北流到臨清,匯合閘河以補濟運道。

  自從漳河改道別處,衛河水流減弱,挽回漳水導引沁水的主張,提出而沒有施行。

  應當疏通輝縣泉水,並且酌量導引漳水和沁水,闢開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的利與害得與失,命令河南巡撫、巡按勘測議定後上報。”最終沒有施行。

  漳河,出於山西長子的叫做濁漳,出於樂平的叫做清漳,一起往東經過河南臨漳縣,經由畿南真定、河間直奔天津流入大海。

  它的支流到山束館陶西南五十里,與衛河匯合。

  洪武十七年,河水在臨漳決堤,敕令守臣防護。

  又訓諭工部,凡是堤塘堰壩可以防禦水災的,都要預先修治好。

  主管官吏把黃、沁、漳、衛、沙五河所潰決堤岸的寬度,都繪成圖並計算工程耗費上報朝廷。

  詔令兵士和百姓共同修築它。

  永樂七年,在固安縣賀家口決堤。

  九年,在西南張固村河口演決,與滏陽河合流,低處田地不能耕種。

  臨漳主簿趟永中請求讓受災人家在漳河兩旁開墾高山荒地。

  依從他的請求。

  這年,修築沁州及大名等府演決的堤岸。

  十三年,漳河、滏陽河一起氾濫,淹沒磁州田中作物。

  二十二年,氾濫於廣宗。

  洪熙元年,漳河、滏陽河一起氾濫,沖決臨漳蘭冢村等堤岸二十四處,派遣兵士和百姓進行修築。

  宣德八年,又修築三冢村堤口。

  亞統元年,漳水、滏水一起氾濫,毀壞臨漳杜村西南堤岸。

  三年,漳河在廣平、順德決堤。

  四年,又在彰德決堤。

  都命令進行修築。

  十三年,御史林廷舉說:“漳河從沁州發源,七十餘溝水匯合而成為一河,到肥鄉,堤岸狹窄,水勢迅急,所以成為百姓的禍害。

  元朝時期,分支流入衛河,以減緩其水勢。

  永樂年間堵塞,舊跡尚存,離廣平大留村十八里。

  應當徵調役夫開通,建立閘門,阻止河水回流,然後疏通挖寬肥鄉水道。

  那麼漳河水就減弱,以避免百姓遭受水災,而且衛河水增加,便利於漕運。”依從他的主張。

  漳水便和衛河溝通。

  亞德元年,疏浚滏陽河。

  此河原在任縣新店村東北,源出磁州。

  經過永年、曲周、平鄉,到達穆家口,匯合百泉等河往北流。

  永樂年問,漳河決堤而又與其匯合,二水常常一起造成災害。

  到了景泰年問,又匯合漳河,直衝曲周各縣,沿河之地都築堤防備它。

  戍化年間,舊河道淤塞,沖重新整理店西南成為新河,匯合沙、沼等河流入穆家口,也築堤防備它。

  英宗時代,連丞已經溝通衛河。

  弘治初年,更改道流入御河,於是,放棄滏陽河堤岸不去治理。

  這以後,漳水又流入新河,兩岸土地全被淹沒。

  任縣百姓高暘等把情況上報,下交巡撫官吏勘測上奏,說:“穆家口是各條河流的聚合之處,應當從這裡開始,而一起疏通新舊河道,使其分流。

  漳河、滏陽河的殘缺堤岸依次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從此以後,漳河、滏陽河合流,然而,流入衛河的河道漸漸堵塞了。

  萬曆二十八年,給事中王德完說:“漳河在小屯決堤,往東經過魏縣、元城,到達館陶流入衛河,這是一變,其災害小。

  在高家口決堤,分為二支流於臨漳的南北,都到成安束呂彪河合流,經過廣平、肥鄉、永年,到達曲周流入滏水,一起流到青縣口才流入漕河,這是第二次變化,其災害大。

  滏水不能勝過漳水,然而現在容納漳水,則狹小不能約束巨浪,不利於外流而對百姓造成災害。

  衛水從前依賴漳河,而現在卻捨棄漳河,那麼,細小緩慢的水流就不能捲走泥沙,因為乾涸而對運道造成災害。

  堵塞高家河口,導引流入小屯河,耗費少而獲利多,這是上策。

  仍然從回龍鎮到小灘流入衛河,耗費大而受害少,這是中策。

  修築昌彪河口,加固漳水堤岸,運道不給與便利,本地不遭受災害,這是下策。”命令河漕督臣集中商議施行治理。

  直隸巡按佴祺也請求導引漳河。

  一起下交督臣,急速導引漳河匯合衛河,以謀求永遠流通。

  最終沒有施行。

  沁河,出於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

  穿遇太行山,往東南流三十里進入河南境內。

  繞過河內縣東北,又往東南流到武陟縣,與黃河匯合然後向東流注,到達徐州以補濟漕運。

  其支流從武陟紅劑口,經過衛輝流入衛河。

  元郭守敬說:“將沁河餘水導引到武陟,往北流匯合御河灌溉田地。”這是沁水流入衛河的原來的行跡。

  明朝初年,黃河從榮澤直奔陳水、穎水,徑直流入淮河,不與沁水匯合。

  於是,開鑿渠道導引,使黃河仍然流入沁水。

  遇了很久,沁水完全流入黃河,因此,流入衛河的故道堵塞了。

  武陟,是沁水、黃水匯合之處。

  永樂年問,兩次潰決兩次修築。

  宣德九年,沁水在馬曲灣決堤,經過獲嘉到新鄉,水深成河,到城北又匯合成為湖澤。

  築堤來防禦,還不能阻止。

  新鄉知縣許宣請求把決口修築堅固,使其經由故道。

  派遣官吏觀察測量,依從他的主張。

  沁水稍微安定,但它的支流又流入衛河。

  正統三、四年間,武陟沁水堤岸又兩次潰決兩次修築。

  十三年,黃河在榮澤決堤,背棄沁水而離去。

  於是,從武陟束寶家灣開通渠道三十里,導引黃河流入沁水,使到達淮河。

  從此以後,沁水、黃河逐漸大量匯合,然而,沁水流入衛河的河道漸漸淤塞。

  景泰三年,愈事劉清說:“自從沁水在馬曲灣決堤流入衛河,沁、黃、衛三水相通,轉運非常便利。

  現在,決口已經被堵塞,衛河擱淺。

  運輸船隻全部經甴黃河,經常遭遇險阻。

  應當派遣官吏疏通沁水供給衛河,軍隊和百姓的運輸船隻比照遠近的便利而運送糧食。”詔令下到巡撫會集官員商議。

  第二年,劉清又說:“往東南的漕運船隻,水淺不能行進。

  請求從榮澤進入沁河,疏浚岡頭一百二十里使溝通衛河。

  張秋的潰決,是由於沁水匯合黃水,水勢就變得迅急。

  假若導引沁水流入衛河,那麼,張秋就沒有災患了。”行人王晏也說:“開通岡頭建立閘門,分流沁水,使往南流入黃河,往北到達衛河。

  遇到水漲就關閉閘門,漕河可以永久無災害。”一起下交督漕都御史王茲等核實後上報。

  第二年,給事中何升說:“沁河有乾涸的港汊已成為河道。

  臨清集結擱淺的船隻,應當使其從這裡進入黃河,估計二十天就可以到達淮安。”詔令王弦及都御史徐有貞視察沁河支流。

  不久,罷除導引沁河的主張。

  原先,王晏請求用沁水漕運,主管官吏多說不利。

  王晏堅持爭辯。

  吏部尚書王直請求派官吏巡行河道,命令侍郎趟榮協同王晏前往。

  趙榮也說不利,此主張才停止。

  天順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輝又請求疏通陳橋集古河,分流導引沁水,往北通到長垣、曹州、鉅野,以到達漕河。

  詔令按照實情呈報使朝廷知道,最終沒能施行。

  弘治二年夏,黃河潰決堤岸五處,流入沁河。

  這年冬天,又在祥符翟家口決堤,匯合沁河,流到丁家道口。

  十一年,員外郎謝緝因為黃河往南潰決,擔心會牽制沁水往南流,徐、旦二洪必然乾涸。

  請遏止黃河,在沁水築堤,使其一起流入徐州。

  正下發主管部門勘測商議,第二年,漕運總兵官郭鉉進呈副使張鼐《引沁河議》一書,請求在武陟木樂店開通溝渠到荊隆口,分流沁水流入賈魯河,經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

  倘若黃河或者改道向南,就導引沁水流入溝渠,來補濟徐、旦二洪的運道。

  皇帝便命令張鼐治理其河。

  然而,曹縣知縣鄒魯又駁斥張鼐的主張,說導引沁水必然堵塞沁水流入黃河的河口,乎L,水不能返歸河道,必然漫流於田地和民房。

  假若等到下游已經暢通然後才堵塞它,水勢衝擊空虛之處,千里不回,其災害更大,超過黃陵。

  並且起齡木樂店到達飛雲橋,佔地以千里計算,需用役夫上百萬,累積工夫十年,不能確保它的成功。

  兗州知府龔弘支援他的說法,於是上奏說:“張鼐看見黃河水勢往南流行,所以提出此主張。

  但是,今年秋天洪水逆流於東北,應當趕快疏通修築。”於是,依從河臣撫臣的主張,修築丁家口上下堤岸,而張鼐的主張最終被停止。

  到萬曆十五年,沁水在武陟束岸蓮花池、金屹當決堤,新鄉、獲嘉全被淹沒。

  朝廷議論築堤來阻塞它。

  都御史楊一魁說:“黃河從沁水流入衛河,這是故道。

  自從黃河改道,而沁水與其一起往南,衛水時常乾涸。

  應該導引沁水流入衛河,不使它幫助黃河造成災害。”工部回覆說:“沁水流入黃河,衛水流入漕河,它的由來已經很久速。

  最近,沁水在木樂蓮花口以柬決堤,楊一魁因此提出這種主張。

  然而,科臣常居敬前去勘測,說:‘衛輝府所在地低於黃河,恐怕有被衝擊之災。

  並且沁水多有泥沙,流入漕河反而造成災害,不如堅實地築好決口,闢寬河床。”’於是停止其主張。

  萬曆三十三年,茶陵知州範守己又說:“嘉靖六年,黃河在豐縣、沛縣決堤。

  胡世寧說:‘沁水從紅劑口分流流入衛河,近年開始堵塞。

  應當選擇武陟、陽武之地開闢一河,往北到達衛水,以防備徐水、沛水的堵塞。

  ’適逢盛應期主張開通新渠,這主張最終沒有施行。

  將近十年以前,河道泥沙淤塞沁口,沁水不能流入黃河,自從木樂店向東潰決堤岸,奔流入衛河,則胡世寧紅劑口的說法確實可行。

  那時,守土眾臣堵塞其決口,修築堅固的堤防,仍然導引沁水流入黃河。

  而堤外河形直達衛河邊,到現在還存在。

  請求建立石閘門於堤岸,分流導引一支河,從所決河道往東流入衛河。

  漕運船隻從邳州逆黃河而上,透過沁水進入衛河,往東到達臨清,那麼會通河就可以廢棄。”皇帝命令總河及巡撫、巡按勘測商議,沒有施行。

  滹沱河,出於山西繁峙泰戲山。

  順著太行山,掠遇晉、冀,彎曲連綿而向東,到達武邑匯合漳水。

  向東北到達青縣岔河口流入衛河,往下流到直沽。

  有人說是九河中所稱的徒駭就是此河。

  明朝韌年,故道從葉城、晉州到寧晉流入衛河,這以後改道不定。

  河床不很深,而水勢強大。

  左右兩岸附近之地大都平坦,夏秋雨水過多而成滂災,挾持眾多水流而衝破堤防,往往成為巨大的湖澤。

  洪水退去,則因為其河道淺窄淤塞,為此興起工程。

  修築堤防疏通水流,隨時補救,不能大規模治理。

  洪武年間第一次疏通。

  建文、永樂年問,修築武強、真定潰決堤岸三處。

  到洪熙元年夏天,久雨,河水大肆氾濫,置、定、深三州,蓁城、無極、饒陽、新樂、寧晉五縣,低處的田地全被淹沒,而滹沱河就長時間被淤塞了。

  宣德六年,山中之水又突然氾濫,衝壤堤岸,派遣軍隊和百姓疏通。

  正統元年,河水氾濫於獻縣,衝破大郭鼂窩口堤。

  四年,氾濫於饒陽,衝破醜女堤及獻縣郭家口堤,淹沒深州田地一百多里,全都命令主管部門修築。

  十一年,又疏通晉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撫都御史楊璇說:“霸州、固安、柬安、大城、香河、寶坻、新安、任丘、河間、肅寧、饒陽各州縣多次遭受水災,由於地勢平坦寬廣,河水容易聚積。

  而且,唐、滹沱、白溝三河上源堤岸全都低矮單薄,遇到大雨就會演決。

  官吏往東西兩邊排放洪水,把鄰境當作溝坑。

  應當尋求原來的形跡,根據情況疏通它。”皇帝即刻命令楊璇督辦這件事情,水災稍微寧靜。

  到了十八年,衛河、漳河、滹沱河一起氾濫,潰決漕河堤岸,從清平到天津決口八十六處。

  拖延了很久。

  弘治二年,修築真定縣白馬口和近城堤岸三幹九百多丈。

  五年,又修築護城堤二條。

  後來,又連年發生大水災,真定城內外全都泡在水裡。

  改挖新河後,水災才停止。

  嘉靖元年,修築束鹿城西決口,修築晉州紫城口堤岸。

  不久,又連年遭受水害。

  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漢臣說:“滹沱流經大名,所以,所修築的兩處堤岸被沖毀,應當修復如原先那樣。”於是命令巡撫、巡按官吏匯合商議。

  第二午,敕令太僕卿何棟前去治理,何棟說:“河流發源於渾源州,匯合眾山之水,往東直奔真定,經由晉州紫城口之南流入寧晉泊,匯合衛河流入大海,這是原先的河道。

  晉州西邊高南邊低,因而直衝紫城向東氾濫,所以,束鹿、深州各處完全成為巨大的湖澤。

  現在,應當從藁城張村到晉州舊堤,修築十八里,高三丈,寬十分之一,種植椿榆等各種樹木。

  於是疏浚河床三十餘里,導引它往南流行,使其回到原先的河道,那麼,順天、真、保各郡水災就會一起平息了。”又採用郎中徐元祉的計策,在真定疏浚滹沱河來保護城池,又導引束鹿、武強、河問、獻縣各水,順著滹沱河而流出。

  都依從他的主張。

  從此以後數十年,河水略微收斂,沒有大的災害。

  萬曆九年,給事中顧問說:“臣作任丘令,看見滹沱河水氾濫,淹沒民田不可勝計。

  請求從饒陽、河間以下被水侵佔之地,全部捨棄作為河道,並且徵召役夫深挖河床,修築堅固的堤岸,來謀取永久之利。”命令下達到巡撫、巡按官吏進行勘測商議。

  增築雄縣橫堤八里,任丘束堤二十里。

  桑乾河,是盧溝的上源。

  發源於太原的天池,從地下流到朔州馬邑雷山之南,有金龍池的渾泉流出,造就是桑乾河。

  往東流到大同古定橋,抵達宣府保安州,雁門、應州、雲中各水都匯合於此。

  透過西山,流入宛平地界。

  往東南流到看舟口,分流成為二支。

  其中之一往東從通州高麗莊流入白河。

  其中之一往南流到霸州,匯合易水,往南流到天津丁字沽流入漕河,叫做盧溝河,也叫做渾河。

  此河原先經過懷來,被束縛於兩山之間,不能放肆。

  到達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的柬邊,地勢平坦土質疏鬆,衝擊震動,改道不定。

  《元史》稱盧溝叫做小黃河,因為水流渾濁。

  上游在西山後的一段,上漲與乾涸不定,不造成災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儀望曾經請求疏鑿,用來漕運宣州、大鎮的軍糧。

  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進認為大同缺少邊防儲備,也請求“開通桑乾河來暢通逗道。

  從古定橋到盧灌煎務裡:2l寸水運五段,七百多里,陸運二段,八十八里。

  春秋水陸兩運,可完成運米二萬五千多石。

  並且造淺水船從盧溝到達天津,然後修建糧倉於務裡村、青白口八處,用來預備調撥轉運”。

  都不能施行。

  下游在西山前的一段,氾濫危害莊稼,京郊感到它是禍害,堤防修築也嚴密了。

  洪武十六年疏通桑乾河,從固安到高家莊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

  永樂七年,在固安賀家口決堤。

  十年,沖壞盧溝橋及堤岸,淹沒官田民房,淹死人畜。

  洪熙元年,在東狼窩口決堤。

  宣德三年,潰決盧溝河堤。

  都派遣士兵整治其決口。

  六年,順天府尹李庸說:“永樂年間,渾河在新城決堤,高從周口導致淤塞。

  霸州桑圓裡上下,每年水漲沒有地方排放,就氾濫倒流,往北灌注於海子凹、牛欄佃,請趕快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七年,侍郎王佐說:“通州到河西務河道淺而窄,張家灣西原先有渾河,請求疏通。”皇帝認為勞役繁重停止了他的主張。

  九年,在束狼窩口決堤,命令都督鄭銘前去修築。

  正統元年,又命令侍郎李庸修築,同時兼顧盧溝橋小屯廠潰決的堤岸。

  第二年,工程竣工。

  過了三年,白溝、渾河二水一起氾濫,潰決保定縣安州堤五十多處。

  又命令李庸治理它,修築龍王廟南石堤。

  七年,修築渾河口。

  八年,修築固安決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蔣愷說:“城北草橋界河,上接渾河,下到小直沽灌注於大海。

  永樂年間,渾河改道,.往西南經過固安、新城、雄縣抵達霸州,多次潰決造成禍害。

  近來,在孫家口決堤,往東流入河,又往東到三角澱。

  小直沽仍是其故道,請順隨其自然之勢,修築堤岸。”詔令順天府官觀察測量施行治理。

  十九年,命令侍郎杜謙監督治理盧溝河堤岸。

  弘治二年,沖垮楊木廠河堤,命令新寧伯譚佑、侍郎陳政、內官李興等監督官軍二萬人修策決堤。

  正德元年,修築狼窩決口。

  過了很久,下游的支流全部淤塞。

  嘉靖十年,依從郎中陸時雍的計策,派遣役卒疏導。

  三十四年,修治柳林到草橋大河。

  四十一年,命令尚書雷禮修築盧溝河堤岸。

  雷禮說:“盧溝東南有大河,從麗莊園流入直沽往下到大海,泥沙淤積十餘里。

  稍微向東的岔河,從固安到直沽,地勢高。

  現在,應當首先疏通大河,讓水歸回故道,然後修築長堤來使其安定。

  決口地下水流迅急,人力難以驟然實施。

  西岸故堤綿延八百丈,有遺址可依據,應當一起修築。”詔令依從他的奏請。

  第二年完工,東西兩岸石堤總共九百六十丈。

  萬曆十五年九月,神宗駕臨石景山,察看渾河。

  召喚輔臣申時行到帳幕中,告諭說:“朕每次聽到黃河沖決堤岸,造成災害沒有規律,想察看渾河以知道水勢。

  現在,看見河水像這樣洶湧,知道黃河治理會加倍困難。

  應當告諭主管官吏加倍謹慎,不要把勞民傷財當作成例。

  至於挑選使用人才務必得當,吏、工二部應當明白朕的意思。”膠萊河,在山東平度州東南,膠州東北。

  源出於高密縣,分為南北流。

  南流從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經過平度州到掖縣海倉口入海。

  這是主張海運的人所必定稱說的。

  五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計開通新河,鑿地三百多里,起於膠西縣束陳村海口,往西北到達膠河,出海倉旦,叫做膠萊新河。

  不久,因為耗費大難以完成而停止。

  明正統六年,昌邑人王坦上奏說:“漕河水淺,士兵役卒全年不能休息。

  過去,江南常常採用海運,從太倉到膠州。

  此州有河流故道連線掖縣,應當疏浚它。

  從掖縣航海到達直沽,可以避免東北海險數千裡,比漕河更為捷近。”工部覆核擱置其提議。

  臺靖十一年,御史方遠宜等又主張開通新河。

  因為馬家墩數里全是堅硬的小山,主張又被擱置。

  十七年,山東巡撫胡鑽宗說:“元時新河石座舊跡還存在,只有馬壕沒有開通。

  已經徵召民工開通修治,請求再疏浚淤塞河道三十餘墾。”命令依從他的主張。

  到嘉靖十九年,副使王獻說:“勞山的西邊有薛島、陳島,光石林立,隱藏海中,最危險。

  元朝人避開它,所以,乘船出海從成山正東出發,越過登州到達萊州,然後出直沽。

  考察膠萊地圖,薛島西邊有山叫做小竺,兩峰左右聳立。

  中間有石岡叫做馬壕,其山腳南北都連線海岸,往北就是麻灣,又稍微往北就是新河,又往西北就是萊州海倉。

  從麻灣到海倉才三百三十里,從淮安經過馬壕到達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以免除環繞海道的危險。

  元朝人曾經開鑿此道,遇到石頭就停止。

  現在,開通馬壕使直奔麻灣,疏通新河使到海倉,確實便利。”王獻就在原先所開鑿的地方向西七丈左右再開通它。

  開始是泥土石頭各半,下面則都是石頭,再下面的石頭堅硬如鐵。

  用烈火焚燒,再用水澆上它,石頭破碎化為灰燼。

  海浪流來匯合,麻灣因而暢通,長十四里,寬六丈多,深三丈左右。

  因此,長江、淮河的船隻能到達膠萊。

  遇了一年,又疏通新河,水泉從旁邊氾濫,水深河寬,建立九座閘門,設定浮橋,修建官署用來防守。

  然而,中間分水嶺難以疏通的地方三十多里。

  當時,總河王以旃主張恢復海運,請求首先開通平度新河。

  皇帝認為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會產生煩亂,而王獻也正好進升官職而離去,於是,工程沒有完成就停止了。

  嘉靖三十一年,給事中李用敬說:“膠萊新河在海運舊道的西面,王獻開通馬家壕,導引張魯、白、現各條河水來增加水量。

  現在,淮河船隻直達麻灣,就是新河南口,從海倉直達天津,就是新河北口。

  南北相距三百多里,潮水深入。

  中間有九穴湖、大沽河,都可以引水補濟。

  大概應當疏浚的地方只有一百多里而已,應當趕快開通。”給事中賀涇、御史何廷鈕也以此向朝廷奏請。

  詔令何廷鈕會同山東巡撫、巡按官吏巡行視察。

  隨後,因為估量耗費太多,報講停止。

  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又請求開掘疏浚,詔令派遣給事中胡槓會同山東巡撫、巡按官吏商議。

  胡槓說:“王獻所開通的渠道,流沙容易潰塌,所導引的白河細流不足以灌注。

  其它如現河、小膠河、張魯河、九穴、都泊等都聚積不流之水,並不深不寬闊。

  膠河雖然有微小的水源,但地勢往東低下,不能往北導引。

  眾水都不足以供給。

  上源則水泉乾涸,不可能藉助來供給;下游則浮沙容易潰散,不能持久。

  勞煩耗費毫無益處。”巡撫梁夢龍也說:“王獻錯誤地把元朝人廢棄的渠道當作海運故道,不知道渠道太長,春夏水泉乾涸無處引水灌注,秋冬猛然上漲又不可蓄積排放。

  南北海沙容易堵塞,船隻行駛遲緩而不暢通。”於是又報請停止。

  萬曆三年,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侍郎徐拭又主張海運,說:“畏懼海運的人認為有乘船出海的危險,有沉沒的災難。

  現在,想除去這二種災難,祇有從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疏通陸地一百里,沒有高山長坡的阻隔,楊家圈北邊全部通海潮。

  總合起來計算,新開通的佔十分之五,疏通的佔十分之三,酌量疏通的佔十分之二。

  用錐探測它,上下都沒有石頭,可以開通是毫無疑問的。”於是,命令徐拭擔任治理工作。

  劉應節提議主張暢通海運。

  而徐拭前往觀察測量,則膠州旁邊地勢高峻,不能通潮水。

  只有導引水源可以成為河流,然而,這條河道二百五十多里,開通山石導引水源,修築堤防建立閘門,估計耗費上百萬。

  下詔嚴厲責備徐拭,說他把困難作為藉口來阻止完成這件事情。

  適逢給事中光懋上疏陳述此事,又請求讓劉應節前去勘測。

  劉應節到了那裡,說南北入海口全都水深河寬,船隻可以依憑潮水,全部條陳海運的便利上奏朝廷。

  山東巡撫李世達上奏說:“南海麻灣以北,劉應節說泥沙淤積很難清除,改道於古路溝十三里來避開它。

  又擔心往南連線鴨綠港,往東連線籠家屯,泥沙淤積很高,渠口一旦開啟,泥沙隨著潮水流入,所以,又有建立閘門阻隔泥沙的主張。

  臣認為閘門關閉則潮水從什麼地方流入呢?閘門開啟泥沙又怎麼阻攔呢?往北海倉口以南到新河閘,大致泥沙淤積潮水淺少。

  劉應節挖通東岸二里,只除去泥沙二尺,大潮一旦到來,泥沙淤塞又像原來那樣,所以,又有修築堤防攔阻潮水阻隔泥沙的主張。

  臣認為阻隔兩岸的泥沙還可以,假若潮水從中流衝擊,怎麼能阻隔呢?分水嶺高峻,一工只能挖掘二十丈,而耗費一千五百金。

  下面多硐殉石,引水非常困難。

  所以,又有改挖王家丘的主張。

  臣認為昊家口到亭口高峻的地方共有五十里,大概多有碉殉石,耗費應當如何?然而,捨棄這裡又沒有別的河道可以通行。

  潮水確實有規律,大潮略速,也只到陳村閘、楊家圈,不能再靠近。

  何況一天祇有二次潮水呢?這說明潮水很難依憑。

  河道迂迴曲折二百里,張魯、白、膠三水細微,都泊只是溝中的流水,已經乾涸。

  假設遇到大旱,有什麼泉水可以導引呢?導引泉水也很難依憑。

  元朝人開通這條河,史官說其勞役耗費不可計算,最終沒有成功,這是值得引為教訓的往事。”巡按御史商為正也說:“挖掘分水嶺以下,長寬十丈,使用役夫上千人。

  僅僅往下挖幾尺就是碉殉石,又往下挖全是泥沙,再往下挖全是黑色泥沙,再往下挖水泉湧出,剛剛挖掘就被淤塞,其深只有一丈二尺。

  一定要通大海行駛船隻,必須再挖深一丈。

  即使耗費二百多萬,也不能夠了結這個工程。”給事中王道成也糾彈他的過失。

  工部尚書郭朝賓回覆請求停止。

  艙是,召劉應節、徐拭回到京城,停止其工程。

  隨後是中書程守訓,御史高舉、顏思忠,尚書楊一魁一個接一個地談論到這件事情,最終全都沒有施行。

  塞禎十四年,山東巡撫曾櫻、戶部主事邢國璽又申述王獻、劉應節的主張。

  供給國庫的十萬錢財,工程還沒有興起,曾櫻就離職。

  十六年夏,尚書倪元璐請求攔截漕糧船隻從膠萊河轉運軍糧,從膠河口用小船運到分水嶺,再用車盤繞其嶺脊四十里到達萊河,又用小船運出大海,可以沒有被島嶼憔石撞毀沉沒的災難。

  山東副總兵黃蔭恩所進獻的主張大致相同。

  都沒有來得及施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