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源出河南平氏胎簪山。
經過桐柏,它的水流開始增大。
往東到固始,流入南篷題州境內,往東匯合汝、穎各水。
經過壽州北,肥水流入其中。
到達懷遠城柬,渦水流入其中。
往東經過鳳陽、臨淮,濠水流入其中。
又經遇五河縣南,然後容納滄、沱、潦、潼各水,水勢強大流速湍急。
經過泗州城南,稍微往東則汴水流入其中。
經過龜山山腳,逐漸轉而向北,匯合於洪澤、阜陵、泥墩、萬家各湖水。
往東北到清河,往南匯合大河,就是古代的泗口,也叫做清口,這就是黃河、淮河交叉的地方。
淮河的南岸,漕河流入其中,就是所說的清江浦口。
又往東經過淮安北、安東南然後到達大海。
丞樂七年,淮河在壽州決堤,氾濫於中都。
正統三年,淹沒清河。
天順四年,淹沒鳳陽。
都隨時進行修築,沒有造成大的災害。
正德十二年,又在漕河堤岸決口,灌注泗州。
泗州,祖陵在那裡,其地勢最低下。
原先,淮河從安東雲梯關流入大海,沒有向旁邊氾濫成災。
等到與黃河匯合,黃河水勢強大,爭奪淮河入海之路,淮水不能與黃水對抗,往往回轉而向東流。
陳埴開通清江浦,於是,修築高家堰舊堤來保護它。
淮安、揚州依賴它可以不用擔心,然而在鳳陽、泗州之間多次造成災害。
嘉靖十四年,採用總河都御史劉天和的計策,修築堤岸護衛皇陵,因而高堰才牢固,淮水暢流出清口,鳳陽、泗州的災難消除。
隆慶四年,總河都御史翁大立又上奏疏通淮河工程竣工,淮河更加沒有事故發生。
到了萬曆三年三月,高家堰潰決,高、寶、興、鹽成為巨大的湖澤。
而黃河水緊跟淮水,並且逐漸逼近鳳陽、泗州。
於是命令修建泗州皇陵護城石堤二百餘丈,泗州得到石堤的保護稍微安寧。
於是,總漕侍郎昊桂芳說:“黃河在崔鎮決堤,清河道路淤塞。
黃河水強大淮水弱小,向南改道而灌注于山陽、高、寶,請趕快保護湖堤。”皇帝命令周密地謀劃使其有利。
給事中湯聘尹建議請求導引淮水流入艮江。
正值黃河水從老黃河直奔入海,淮水得以趁機流出清口。
昊桂芳上報,這一建議就擱置下來了。
六年,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說:“高堰,是淮安、揚州的出入之處,而且是黃水、淮水的最為緊要之處。
要想導引黃河流入大海,必須憑藉淮水來沖刷泥沙。
淮水向南潰決,那麼濁流就會停止,清口也會被堵塞。
黃河必然會演決氾濫,上游之水流行於平坦之地,因此。
邳州、徐州、鳳陽、泗州全都成為巨大的湖澤。
這是淮水發生禍害因而黃水也發生禍害,黃水發生禍害因而漕河也發生禍害,相互聯絡造成的。”於是修築高堰堤岸,起於武家墩,經過大小澗、阜陵湖、周橋、翟壩,長八十里,使淮水不能往東流。
又因為淮水北岸有王筒、張福二河口排洩入黃河,水力分散,清口容易淤淺,而且黃水多從這裡倒灌入淮河,於是修築堤防護衛它。
使淮水沒有地方流出,黃水沒有地方流入,整個淮水全部直奔清口,匯合大河入海。
然而,淮水雖然出清口,也往西浸淫鳳陽、泗州。
萬曆八年,雨多而造成內滂,淮水迫近泗州城,並且到了祖陵臺階中間。
御史陳用賓上報。
給事中王道成於是說:“黃河水沒有上漲,淮安、泗州之間偶然集中久降大雨,而清口已經不可排放。
應當命令河臣疏導堵塞。”潘季馴說:“黃河、淮河合流向東灌注,水流非常迅急。
泗州小山盤繞,雨後積水來不及排放,因此而氾濫。
要想疏通,則下游已經很深,不可疏浚;要想堵塞,則上游不可迎水而堵。”於是命令潘季馴察看測量,最後聽住它而已。
十六年,潘季馴又擔任總河,加築泗州防護堤岸數千丈,全都用石砌成。
萬曆十九年九月,淮idi淹沒泗州,高於城外護城河,因此,堵塞進水口以防止向城內灌注。
於是,城中積水不能排放,住在城中的百姓十分之九被淹沒,淹到了祖陵。
疏通排放的意見不統…,潘季馴認為應當聽任其自行消退。
恰巧他吐血請求返回,言官因而請求准許他離去。
然後,皇帝派遣給事中張貞觀前去勘測,適逢總河尚書舒應龍等詳細商議並將其上奏,計策沒有最後確定。
連續數年,淮河向東在高良澗決堤,向西灌注泗州皇陵。
皇帝大怒,削去舒應龍官職,派遣給事中張企程前往勘測。
議論的人多請求拆毀高堰,總河尚書楊一魁與張企程不聽從,卻極力請求分流黃河導引淮河。
於是,修建武家墩經河閘,排放淮水經由永濟河到達涇河,下流到射陽潮流入大海。
又修建高良澗及周橋鹼水石閘門,用來排放淮水,一從岔河流入涇河,一從草子湖、寶應湖下流到子嬰溝,一起下流到廣洋湖,流入大海。
又挖深高郵茆塘港,通到邵伯湖,開通金家灣,往下到芒稻河流入長江,以疏通上漲的淮水,淮水因此變得平緩。
這以後,三處閘門逐漸被堵塞。
崇禎年間,黃河、淮河上漲氾濫,議論的人又請求開通高堰。
在朝廷做官的淮安、揚州人其同上疏極力爭辯,其主張終於被停止。
然而這時,建義各河口多次潰決,往下灌注於興、鹽,淮水的災患一天天嚴重了。
洳河,有兩處源頭。
一出於費縣南山谷中,沿著沂州向西南流,另一出於峰縣君山,往東南與費水洳河匯合,叫做束、西二洳河。
往南匯合彭河水,從馬家橋往東,經過微山、赤山、呂孟等湖,越過葛墟嶺,然後向南經過侯家灣、良城,到達洳口鎮,匯合蛤鰻、連汪各湖。
往東匯合沂水,從周湖、柳湖流出,連線邳州東直河。
往東南到達宿遷的黃墩湖、駱馬湖,從董、陳二溝流入黃河。
導引泗水合於沂水補濟運道,以避開黃河的危險,這個主張開始於翁大立,繼續這個主張的是傅希摯,而成功於李化龍和曹時聘。
隆慶四年九月,黃河在邳州決堤,從睢寧到宿遷淤塞一百八十里。
總河侍郎翁大立請求開通洳河來避開黃水,沒有開通就停止了。
第二年四月,黃河又在邳州決堤,命令給事中雒遵勘測察驗。
工部尚書朱衡請求把開通洳口河的主張下發各大臣周密地謀劃。
皇帝便命令雒遵會同眾官勘測。
雒遵說:“洳口河取道雖然捷近,但施工實在困難。
葛墟嶺高出河底六丈多,開鑿只達到二丈,硼石之中水泉湧出。
侯家灣、良城雖然有河形,但水中多有隱蔽的石頭,很難鑿通,即使開通它,水流湍急不能通行漕船。
並且蛤鰻、周柳各湖,築堤於水中,事功耗費不可計算。
微山、赤山、呂孟等湖雖然可以修築堤岸,然而,必須開通葛墟嶺來排放正流,開通地浜滿來分散餘水,然後才可以施工。”請求停止翁大立的主張。
詔令尚書朱衡會同總河都御史萬恭等再次進行勘測。
朱衡上奏有三個困難,大約如同雒遵所指出的那樣。
並且說漕河已經暢通,徐州、邳州之間堤高水深,不勞煩另外建置。
於是停止開洳河。
萬曆三年,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說:“開通洳河的主張曾經提出而又中途停止,認為有三處困難。
然而,臣派遣錐手、步弓、水平、畫匠,在三個困難地方核查勘測。
起自上泉河口,開通流向東南,那麼,起處低下,下游奔高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往南經過性義村束,那麼,葛墟嶺高而堅硬的困難就可以避免了。
從陡溝河經過郭村西的平坦地區,那麼,良城侯家灣的伏石就可以避免了。
到達洳口上下,河道水渠深淺不一致,湖泊池塘互相銜接相互依託,問或有砂礓之地,也不妨礙挖掘。
大致往上起泉河口,是河水流入的地方,往下到大河口,是河水流出的地方。
從西北到東南,全長五百三十里,比照黃河近便八十里,河流渠道、河塘佔十分之八九,水源處有常流之水,主流支流互相連線,這是上天用來資助漕運的。
果真能花費十年治河的費用,用來完成洳河工程,那麼,黃河就不擔心堵塞和潰決,茶城就不擔心淤塞,徐、呂二洪就不擔心艱險,運輸船隻就不擔心沖毀,洋山的支河可以不開通,境山的閘門可以不修建,徐、呂的治洪工役可以完全省去,馬家橋的堤防工役可以停止。
今天數目不小的費用,與今後的節省相抵消定有剩餘。
臣認為開通洳河便利。”於是,命令都給事中侯於趟前往會同傅希摯及巡漕御史劉光國,商議確定並把它上奏朝廷。
侯於趙勘測上奏洳河事宜:“從泉河口到大河口五百三十里以內,從直河到清河三百多里,不依賴洳河,其事現在可以停止。
只有徐、旦二洪到直河上下二百多里,河水衝注蕭山、礪山則二洪乾涸,衝注睢寧則邳河淤塞,應當開通來避免它的危害,大略耗費一百五十多萬金。
只是良城暗礁長五百五十丈,開鑿工程難以預料。
性義嶺及南禹陵全都阻隔河流,二處開通後,那麼,豐、沛二縣河堤就會被衝破,必然導致灌注其申。
應當首先鑿開良城暗礁,預先修築豐、沛堤防,可以慢慢商議興建工程。”工部回覆依照他的主張,並且說開通洳河沒有幾年時間是不能完成的,應當把治理河道作為首要之事。
皇帝不高興,譴責侯於趟阻撓,然而開鑿洳河的主張也就擱置下來了。
萬曆二十年,總河尚書舒應龍開通韓莊渠來排放湖水,洳河的水路開始暢通。
到二十五年,黃河在黃蟈口決堤改道向南,徐、旦二洪以下幾乎斷流。
正議論開通李吉口、小浮橋和鎮口以下,建立閘門導引河水來暢通漕運,然而,議論此事的人說不是長久之計。
於是,工科給事中楊應文、吏科給事中楊廷蘭都說應當開通洳河,工部再次討論後准許施行。
皇帝命令河漕官勘測後上報,最終沒有施行。
二十八年,御史佴祺又請求開通洳河。
工部再次上奏說:“用黃河作漕運,利與害兼具;用洳河作漕運,有利無害。
不過,洳河之外,由於微山、呂盂、周柳各湖水,夏秋洪水發生擔心風浪,冬春河水乾涸擔心淺阻,必須在其上下另外開通漕渠,建立閘門控制水流。”依從其主張。
總河尚害劉束星督察這件事,因為地多沙石,工程艱難沒有完成。
工科給事中張間達將此事上報。
御史張養志又陳述開通洳河的主張有四點:一是開通黃泥灣來作為通入洳河的道路。
邳州沂河口,是流入洳河的門戶。
進入河口六七里處,有湖名叫連二汪,其水淺而寬闊,下多淤泥。
想挑挖疏浚而無湖岸可修,想建壩而無基可築。
湖外有黃蕩遊,離湖不遠,地勢很低。
從沂口到湖的北邊大約二十多里,在此開通一河來接通洳口,導引湖水灌注其中,運輸船隻就可以直達洳口了。
二是開通萬家莊來接通洳口的水源。
萬家莊,是洳口以北的地方。
與臺家莊、侯家灣、良城各處,都是山岡高地,多砂礓石塊,極難施工。
劉東星極力開鑿成河。
不過,河床還淺,河水只有二三尺深,應當再挖深四五尺,使韓莊的水往下接通洳口,那麼,運輸船隻不論大小,就都能迅速地到達了。
三是疏通支河來避免微口的危險。
微山湖在韓莊西邊,上下三十餘里,水深一丈多。
必須探測深淺,樹立標識作為嚮導,風正帆懸時,頃刻就能過去,突遇狂風時,不能避免沉沒。
現在,已經靠近湖邊開通支河四十五里,往上通到西柳莊,往下接通韓莊,牽拉有路可定。
應當再次疏浚,希望沒有沉沒的禍患。
其中之一則認為萬莊一帶地勢高,北面的水南下,到了這裡必然疾速。
請靠近其地建立閘門敷座,按一定的時間蓄積排放。
詔令迅速勘測施行。
然而,劉束星因病死亡。
御史高舉進獻治理河漕的三個辦法,又涉及到洳河。
工部尚書楊一魁又說:“洳河經過良城、彭河、葛墟嶺,砂礓土難以開鑿,所以河口只有一丈六尺,水的深淺也與此一樣,應當大力加以疏浚。
韓莊渠上接微山、呂孟二湖,應當用多種方法疏導,使它不淤塞。
順流入馬家橋、夏鎮,把它作為連線運道的幫助。”皇帝認為開通洳河已經很有成績,命令河臣再進行疏浚。
萬曆三十年,工部尚書姚繼可說洳河的工程應當停止,於是就停止不再治理。
不久,總河侍郎李化龍又主張開通洳河,連線到直河,來避開河道的危險。
工科給事中侯慶遠極力支援這種說法,然而,因為估計的費用太少,規定期限太短暫,請求專門委任官員並負責完成這件事。
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覆李化龍的奏章,說:“開通洳河有六大好處,其不可懷疑之處有二。
洳河開通後運河不憑藉黃河,黃河水有與無任憑它,這是好處之一。
用二百六十里的洳河,避開三百三十里的黃河,這是好處之二。
運河不憑藉黃河,那麼,我執掌國政就能夠詳察事理而治理它,這是好處之三。
估計耗費二十萬金,開通河道二百六十里,比照朱衡新河費力少而收效大,這是好處之四。
開通河道必定進行招募,春天饑荒之時興起工役,麥子戍熟之時解散人力,富裕百姓不受侵擾,貧窮百姓得到供養,這是好處之五。
運糧船隻經過大河,必定期會到春末,實際上害怕河水氾濫,運道入洳河,早晚都無妨礙,這是好處之六。
治理陵谷抵擋水患,幫助百姓防止災難,這是不懷疑的第一點。
徐州向來遭到洪水侵害之苦,洳河開通以後,徐州百姓遭受水淹也就減少,這是不可懷疑的第二點。”皇帝很讚許他的主張,命令迅速聚集工役作為長久之計。
八月,李化龍稟報分水河竣工,運糧船隻經由洳河的有三分之二。
適逢李化龍服喪離去,總河侍郎曹時聘接替,上書頌揚李化龍的功勞。
然而這時,疏浚黃河、疏通洳河,兩處工程同時興起,工程未能完成,而黃河幾次氾濫毀壞漕運渠道。
給事中宋一韓便譴責李化龍開通洳河的失誤,李化龍非常忿怒,上奏章為自己爭辯。
曹時聘也極力陳述洳河可以依賴,於是,謀劃處理事後遺留的六件事上奏朝廷。
工部回覆全都依從他們的主張。
並且說:“洳河開通於漕運阻塞的時候,本來不能因為洳河而廢棄黃河;漕運便利在於洳河開通成功之後,也不能因為黃河而廢棄洳河。
兩絛河的便利都儲存,差不多在情勢急迫之時可以依賴。”因此,請求修築郗山堤,削減頓莊嘴,平息大泛口湍急水流,疏通貓兒窩等處的淤淺,建立巨梁昊衝閘,增築三市徐塘壩,來完成洳河沒有完成的工程。
詔令依照其主張。
遇了幾年,洳河工程沒有完成,監督漕運的人又捨棄洳河經由黃河。
船隻有被顛覆的,改道於黃河、洳河之間,運輸時間超過限期很久。
萬曆三十八年,御史蘇惟霖上疏陳述黃河、洳河的利與害,請求把力量集中於洳河,大致是說:“黃河從清河經過桃源,向北到達直河口,全長二百四十里。
這在洳河下游,水流平穩河床寬廣,運輸船隻每日行駛僅僅十里。
然而沒有其他的道路,所以必須利用它。
從直河口往上,經過邳州、徐州到達鎮口,長二百八十多里,這叫做黃河,又一百二十里,才到達夏鎮。
其束邊從貓窩、洳溝到達夏鎮,只有二百六十多里,這叫做洳河。
東西相對,捨棄此河就是彼河。
黃河三四月之間水淺與洳河相同。
五月初,其水流洶湧,好像從天上降下來一樣,前行一步都很困難。
由於其水夾帶泥沙而來,河口一天天淤塞增高。
到七月初,則比原先淺少枯竭十倍。
總合起來計算,沒有一個時候能從此經過。
淹死船伕損毀船隻,其危書很大。
洳河為期不遠就能到達,始終風浪很少,只要得到真心實意稱職的官吏,不到三五年,欠缺之處完全可以補足,這是延續百年的便利啊。”工科給事中何士晉也說:“運道最險的沒有什麼比得上黃河。
從前,河水從昭陽湖流出,夏鎮以南運道被衝擊阻隔,開通洳河的主張才確定。
避免水淺與湍急的徐、呂二洪的危險,聚積各處泉水,按照一定的時間開關閘門,通行無阻長達六年。
而今天突然想捨棄洳河經由黃河,導致倉皇損壞糧船。
有時改為經由大浮橋,因河道淤塞,又恢復經由洳河。
因此,運抵水灣就延遲了,心情急切地有守候挨凍的憂慮,經由黃河的危害大致可以看到了。
祇是洳河工程沒有完成,寬窄深淺不一致。
應當擴寬挖深,與會通河相等。
過載運去空船返回,往來不互相妨礙,盤旋不互相迴避,河水常常充足,糧船不滯留。
每年花費水衡錢幾萬兩錢財,用廉潔有能力的官吏監督,三年就可以竣工。
然後,沿著駱馬湖北岸,往東到達宿遷,大量興起疏浚工役,完全避開黃河的危險,那麼疏通洳河的事便完成了。
有的說泉水細微,太寬太深,不會有水。
不知道洳河水源遠從蒙山、沂山而來,近處挾帶徐塘、許池、文武各泉河,大抵比照濟寧泉河略微相等。
呂公堂河口已經堵塞,那麼,山東各泉水就匯合起來全部收聚,加上使用閘壩堤防,還擔心什麼水不充足呢?有人說直接到達宿遷,此工程迂迴曲折很難完成,其實在於任用得到適當的人,全面整理有法罷了。”奏疏呈入,沒有答覆。
第二年,工部審察總河都御史劉士忠《洳黃便宜疏》,說:“洳河渠道在春夏之間,被沂、武、京河山水衝發,泥沙淤積,堤岸潰決,每年年終應當依照南旺的辦法來整治。
但是別處沒有釋放河水的地方,其形勢不得不堵塞洳河壩,使河水又回到黃河。
所以,每年三月初,就開啟洳河壩,讓糧船及官船民船經由直河進入。
到九月內,就開啟召公壩,進入黃河,以便利於空船返回及官船民船往來。
到第二年二月中旬堵塞它。
半年經由洳河,半年經由黃河,這是兩利的辦法。”因此,請求增加驛站設定官吏。
又審寨蘇惟霖的奏章,說:“直隸貓窩淺,是沂河下游,河道寬闊泥沙淤積,不適合使用閘門,是洳河的最大禍害。
應當向西開通一條偃月形河道,使通到沂口。
凡是河水挾帶泥沙而來,泥沙的特性喜好直走,有偃月形河道來分流它,就聚積於迴旋低下之處,撈取或沖刷比較容易,而洳河災害便稍微減少了。”全都回復可行。
這以後,洳河就成為永久的便利,只需要修補整治罷了。
然而,洳河河床狹窄,冬春時,糧船返空仍然經由黃河。
萬曆四十八年,巡漕御史毛一鷺說:“洳河連線夏鎮的地方建有閘門九座,連線中河的地方只能依賴於草壩。
分管官吏主張在直口等處建立閘門,請求全部施行。”詔令依從他的主張。
塞禎四年,總漕尚書楊一鵬疏通洳河。
九年,總河侍郎周鼎上奏重新疏通洳河成功。
過了很久,周鼎因黃河決堤而獲罪,被貶謫戍守邊疆。
給事中沈胤培因為他整治洳河便利運輸的功績焉他辯白,獲得減輕定罪。
衛河,源出於河南輝縣蘇門山百門泉。
經過新鄉、汲縣然後向東,到達畿南浚縣境內,淇水流入其中,稱之為白溝,也叫做宿胥演。
宋、元時期名叫御河。
從內黃向東流出,到山東館陶西面,與漳水匯合。
往東北到達臨清,與會通河匯合。
向北經過德、滄等州,到達青縣南,匯合滹沱河。
向北到達天津,匯合白河流入大海。
造就是所說的衛漕。
其河水渾濁水勢強盛,運道獲得它,才沒有淺灘險阻的憂慮。
然而,從德州往下逐漸與海接近,地低河窄容易被沖垮河堤。
當初,永樂元年,瀋陽軍士唐順說:“衛河到達直沽流入大海,南邊距離黃河陸路才五十里。
假若開挖衛河,又在距離黃河一百步的地方建立儲藏糧食的處所,容納從南方運送來的糧餉,到達衛河交接運送,公傢俬人兩者都便利。”於是,命令朝廷大臣謀劃,沒有施行。
這年冬,命令都督愈事陳俊運送淮安、儀真糧倉的糧食一百五十萬餘石到陽武,從衛河轉運到北京。
五年,從臨清到渡口驛潰決堤庠七處,派遣士兵堵塞它。
後來,宋禮開通會通河,衛河與它匯合。
當時,正屢屢出現堤岸潰決,於是命令宋禮一起治理它。
宋禮說:“衛輝到直沽,河道堤岸多低矮單薄,假若不探源析流,僅僅致力於堤岸的修築,擔心再次潰決.,耗費人力財力會更多。
會通河到魏家灣,與土河連線,其處可以開通兩條小渠來排放到土河。
即使遇到水漲,往下流入衛河,自然沒有流出河岸的災難。
德州城西北也可以開通一條小渠。
從衛河岸東北到舊黃河十二里,而中間五里原先有溝渠,應當開通河道七里,排放河水流入舊黃河,到達海豐大沽河流入大海。”詔令依從他的主張。
英宗初年,永平縣丞李佑請求堵塞漳河以防水患,疏通衛河以通行船隻。
依從他的請求。
正統四年,修築青縣境內的衛河堤岸。
十三年,依從御史林廷舉的奏請,導引漳河水流入衛河。
十四年,黃河在臨清四閘決口,御史錢清請求疏通其南邊的撞圈灣河使到達衛河。
依從他的主張。
景泰四年,運糧船隻因張秋的潰決被阻。
河南參議豐慶請求從衛輝、胙城到沙門,陸路運輸三十里進入衛河,用船運送到京師。
命令漕運都督徐恭審察上報,依照他的計策。
山東愈事江良材曾經說:“挖通黃河通衛河有三個便利。
原先,黃河從孟津到達懷慶往東北流入大海。
現在,衛河從汲縣到達臨清、天津流入大海,即仍是原先黃河的河道,這是便利之一。
三代以前,黃河往東北流入大海,宇宙問純全之氣所集聚。
黃河改道向南,純全之氣就轉移。
現在,在河陰、原武、懷慶、孟津之間導引黃河流入衛河,到達天津,不單是徐、沛二縣的水災平息,而且京城山川壯美一百倍,這是便利之二。
丞塑,漕運船隻到封丘,陸路運輸到淇門進入衛河。
現在,導引黃河注入衛河,冬春水平,漕運船隻到河陰,順流到達衛河。
夏秋水急,仍然從徐、沛到達臨清,往北到達京城。
並且修整田問水道,選擇好的主管官吏擔任此職,可以防備旱澇災害,抵禦戰亂。
逐漸形成直隸、河南富強之勢,這是便利之三。”詹事霍韜推崇並以為他的計策對,詳細上奏報告朝廷。
結果沒有施行。
萬曆十六年,總督河漕楊一魁主張導引沁水流入衛河,命令給事中常居敬勘測斟酌是否可行。
常居敬說:“衛水小沁水大,衛水清沁水濁,恐怕利少害多。”於是停止。
泰昌元年十二月,總河侍郎王佐說:“衛河水被堵塞,只有挽回漳水、導引沁水,闢開丹水三個辦法。
挽回漳水困難,而導引沁水多有禍患。
丹水則雖然水勢與沁水相同,然而丹水口已經闢開,從修武以下都成為安穩之水,建立閘門修築堤壩,可以留傳永久的利益。”皇帝命令同意,而最終也沒有能夠施行。
崇禎十三年,總河侍郎張國維說:“衛河匯合漳、沁、淇、洹各水,往北流到臨清,匯合閘河以補濟運道。
自從漳河改道別處,衛河水流減弱,挽回漳水導引沁水的主張,提出而沒有施行。
應當疏通輝縣泉水,並且酌量導引漳水和沁水,闢開丹水,疏通滏、洹、淇三水的利與害得與失,命令河南巡撫、巡按勘測議定後上報。”最終沒有施行。
漳河,出於山西長子的叫做濁漳,出於樂平的叫做清漳,一起往東經過河南臨漳縣,經由畿南真定、河間直奔天津流入大海。
它的支流到山束館陶西南五十里,與衛河匯合。
洪武十七年,河水在臨漳決堤,敕令守臣防護。
又訓諭工部,凡是堤塘堰壩可以防禦水災的,都要預先修治好。
主管官吏把黃、沁、漳、衛、沙五河所潰決堤岸的寬度,都繪成圖並計算工程耗費上報朝廷。
詔令兵士和百姓共同修築它。
永樂七年,在固安縣賀家口決堤。
九年,在西南張固村河口演決,與滏陽河合流,低處田地不能耕種。
臨漳主簿趟永中請求讓受災人家在漳河兩旁開墾高山荒地。
依從他的請求。
這年,修築沁州及大名等府演決的堤岸。
十三年,漳河、滏陽河一起氾濫,淹沒磁州田中作物。
二十二年,氾濫於廣宗。
洪熙元年,漳河、滏陽河一起氾濫,沖決臨漳蘭冢村等堤岸二十四處,派遣兵士和百姓進行修築。
宣德八年,又修築三冢村堤口。
亞統元年,漳水、滏水一起氾濫,毀壞臨漳杜村西南堤岸。
三年,漳河在廣平、順德決堤。
四年,又在彰德決堤。
都命令進行修築。
十三年,御史林廷舉說:“漳河從沁州發源,七十餘溝水匯合而成為一河,到肥鄉,堤岸狹窄,水勢迅急,所以成為百姓的禍害。
元朝時期,分支流入衛河,以減緩其水勢。
永樂年間堵塞,舊跡尚存,離廣平大留村十八里。
應當徵調役夫開通,建立閘門,阻止河水回流,然後疏通挖寬肥鄉水道。
那麼漳河水就減弱,以避免百姓遭受水災,而且衛河水增加,便利於漕運。”依從他的主張。
漳水便和衛河溝通。
亞德元年,疏浚滏陽河。
此河原在任縣新店村東北,源出磁州。
經過永年、曲周、平鄉,到達穆家口,匯合百泉等河往北流。
永樂年問,漳河決堤而又與其匯合,二水常常一起造成災害。
到了景泰年問,又匯合漳河,直衝曲周各縣,沿河之地都築堤防備它。
戍化年間,舊河道淤塞,沖重新整理店西南成為新河,匯合沙、沼等河流入穆家口,也築堤防備它。
英宗時代,連丞已經溝通衛河。
弘治初年,更改道流入御河,於是,放棄滏陽河堤岸不去治理。
這以後,漳水又流入新河,兩岸土地全被淹沒。
任縣百姓高暘等把情況上報,下交巡撫官吏勘測上奏,說:“穆家口是各條河流的聚合之處,應當從這裡開始,而一起疏通新舊河道,使其分流。
漳河、滏陽河的殘缺堤岸依次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從此以後,漳河、滏陽河合流,然而,流入衛河的河道漸漸堵塞了。
萬曆二十八年,給事中王德完說:“漳河在小屯決堤,往東經過魏縣、元城,到達館陶流入衛河,這是一變,其災害小。
在高家口決堤,分為二支流於臨漳的南北,都到成安束呂彪河合流,經過廣平、肥鄉、永年,到達曲周流入滏水,一起流到青縣口才流入漕河,這是第二次變化,其災害大。
滏水不能勝過漳水,然而現在容納漳水,則狹小不能約束巨浪,不利於外流而對百姓造成災害。
衛水從前依賴漳河,而現在卻捨棄漳河,那麼,細小緩慢的水流就不能捲走泥沙,因為乾涸而對運道造成災害。
堵塞高家河口,導引流入小屯河,耗費少而獲利多,這是上策。
仍然從回龍鎮到小灘流入衛河,耗費大而受害少,這是中策。
修築昌彪河口,加固漳水堤岸,運道不給與便利,本地不遭受災害,這是下策。”命令河漕督臣集中商議施行治理。
直隸巡按佴祺也請求導引漳河。
一起下交督臣,急速導引漳河匯合衛河,以謀求永遠流通。
最終沒有施行。
沁河,出於山西沁源縣綿山東谷。
穿遇太行山,往東南流三十里進入河南境內。
繞過河內縣東北,又往東南流到武陟縣,與黃河匯合然後向東流注,到達徐州以補濟漕運。
其支流從武陟紅劑口,經過衛輝流入衛河。
元郭守敬說:“將沁河餘水導引到武陟,往北流匯合御河灌溉田地。”這是沁水流入衛河的原來的行跡。
明朝初年,黃河從榮澤直奔陳水、穎水,徑直流入淮河,不與沁水匯合。
於是,開鑿渠道導引,使黃河仍然流入沁水。
遇了很久,沁水完全流入黃河,因此,流入衛河的故道堵塞了。
武陟,是沁水、黃水匯合之處。
永樂年問,兩次潰決兩次修築。
宣德九年,沁水在馬曲灣決堤,經過獲嘉到新鄉,水深成河,到城北又匯合成為湖澤。
築堤來防禦,還不能阻止。
新鄉知縣許宣請求把決口修築堅固,使其經由故道。
派遣官吏觀察測量,依從他的主張。
沁水稍微安定,但它的支流又流入衛河。
正統三、四年間,武陟沁水堤岸又兩次潰決兩次修築。
十三年,黃河在榮澤決堤,背棄沁水而離去。
於是,從武陟束寶家灣開通渠道三十里,導引黃河流入沁水,使到達淮河。
從此以後,沁水、黃河逐漸大量匯合,然而,沁水流入衛河的河道漸漸淤塞。
景泰三年,愈事劉清說:“自從沁水在馬曲灣決堤流入衛河,沁、黃、衛三水相通,轉運非常便利。
現在,決口已經被堵塞,衛河擱淺。
運輸船隻全部經甴黃河,經常遭遇險阻。
應當派遣官吏疏通沁水供給衛河,軍隊和百姓的運輸船隻比照遠近的便利而運送糧食。”詔令下到巡撫會集官員商議。
第二年,劉清又說:“往東南的漕運船隻,水淺不能行進。
請求從榮澤進入沁河,疏浚岡頭一百二十里使溝通衛河。
張秋的潰決,是由於沁水匯合黃水,水勢就變得迅急。
假若導引沁水流入衛河,那麼,張秋就沒有災患了。”行人王晏也說:“開通岡頭建立閘門,分流沁水,使往南流入黃河,往北到達衛河。
遇到水漲就關閉閘門,漕河可以永久無災害。”一起下交督漕都御史王茲等核實後上報。
第二年,給事中何升說:“沁河有乾涸的港汊已成為河道。
臨清集結擱淺的船隻,應當使其從這裡進入黃河,估計二十天就可以到達淮安。”詔令王弦及都御史徐有貞視察沁河支流。
不久,罷除導引沁河的主張。
原先,王晏請求用沁水漕運,主管官吏多說不利。
王晏堅持爭辯。
吏部尚書王直請求派官吏巡行河道,命令侍郎趟榮協同王晏前往。
趙榮也說不利,此主張才停止。
天順八年,都察院都事金景輝又請求疏通陳橋集古河,分流導引沁水,往北通到長垣、曹州、鉅野,以到達漕河。
詔令按照實情呈報使朝廷知道,最終沒能施行。
弘治二年夏,黃河潰決堤岸五處,流入沁河。
這年冬天,又在祥符翟家口決堤,匯合沁河,流到丁家道口。
十一年,員外郎謝緝因為黃河往南潰決,擔心會牽制沁水往南流,徐、旦二洪必然乾涸。
請遏止黃河,在沁水築堤,使其一起流入徐州。
正下發主管部門勘測商議,第二年,漕運總兵官郭鉉進呈副使張鼐《引沁河議》一書,請求在武陟木樂店開通溝渠到荊隆口,分流沁水流入賈魯河,經由丁家道口以下徐、淮。
倘若黃河或者改道向南,就導引沁水流入溝渠,來補濟徐、旦二洪的運道。
皇帝便命令張鼐治理其河。
然而,曹縣知縣鄒魯又駁斥張鼐的主張,說導引沁水必然堵塞沁水流入黃河的河口,乎L,水不能返歸河道,必然漫流於田地和民房。
假若等到下游已經暢通然後才堵塞它,水勢衝擊空虛之處,千里不回,其災害更大,超過黃陵。
並且起齡木樂店到達飛雲橋,佔地以千里計算,需用役夫上百萬,累積工夫十年,不能確保它的成功。
兗州知府龔弘支援他的說法,於是上奏說:“張鼐看見黃河水勢往南流行,所以提出此主張。
但是,今年秋天洪水逆流於東北,應當趕快疏通修築。”於是,依從河臣撫臣的主張,修築丁家口上下堤岸,而張鼐的主張最終被停止。
到萬曆十五年,沁水在武陟束岸蓮花池、金屹當決堤,新鄉、獲嘉全被淹沒。
朝廷議論築堤來阻塞它。
都御史楊一魁說:“黃河從沁水流入衛河,這是故道。
自從黃河改道,而沁水與其一起往南,衛水時常乾涸。
應該導引沁水流入衛河,不使它幫助黃河造成災害。”工部回覆說:“沁水流入黃河,衛水流入漕河,它的由來已經很久速。
最近,沁水在木樂蓮花口以柬決堤,楊一魁因此提出這種主張。
然而,科臣常居敬前去勘測,說:‘衛輝府所在地低於黃河,恐怕有被衝擊之災。
並且沁水多有泥沙,流入漕河反而造成災害,不如堅實地築好決口,闢寬河床。”’於是停止其主張。
萬曆三十三年,茶陵知州範守己又說:“嘉靖六年,黃河在豐縣、沛縣決堤。
胡世寧說:‘沁水從紅劑口分流流入衛河,近年開始堵塞。
應當選擇武陟、陽武之地開闢一河,往北到達衛水,以防備徐水、沛水的堵塞。
’適逢盛應期主張開通新渠,這主張最終沒有施行。
將近十年以前,河道泥沙淤塞沁口,沁水不能流入黃河,自從木樂店向東潰決堤岸,奔流入衛河,則胡世寧紅劑口的說法確實可行。
那時,守土眾臣堵塞其決口,修築堅固的堤防,仍然導引沁水流入黃河。
而堤外河形直達衛河邊,到現在還存在。
請求建立石閘門於堤岸,分流導引一支河,從所決河道往東流入衛河。
漕運船隻從邳州逆黃河而上,透過沁水進入衛河,往東到達臨清,那麼會通河就可以廢棄。”皇帝命令總河及巡撫、巡按勘測商議,沒有施行。
滹沱河,出於山西繁峙泰戲山。
順著太行山,掠遇晉、冀,彎曲連綿而向東,到達武邑匯合漳水。
向東北到達青縣岔河口流入衛河,往下流到直沽。
有人說是九河中所稱的徒駭就是此河。
明朝韌年,故道從葉城、晉州到寧晉流入衛河,這以後改道不定。
河床不很深,而水勢強大。
左右兩岸附近之地大都平坦,夏秋雨水過多而成滂災,挾持眾多水流而衝破堤防,往往成為巨大的湖澤。
洪水退去,則因為其河道淺窄淤塞,為此興起工程。
修築堤防疏通水流,隨時補救,不能大規模治理。
洪武年間第一次疏通。
建文、永樂年問,修築武強、真定潰決堤岸三處。
到洪熙元年夏天,久雨,河水大肆氾濫,置、定、深三州,蓁城、無極、饒陽、新樂、寧晉五縣,低處的田地全被淹沒,而滹沱河就長時間被淤塞了。
宣德六年,山中之水又突然氾濫,衝壤堤岸,派遣軍隊和百姓疏通。
正統元年,河水氾濫於獻縣,衝破大郭鼂窩口堤。
四年,氾濫於饒陽,衝破醜女堤及獻縣郭家口堤,淹沒深州田地一百多里,全都命令主管部門修築。
十一年,又疏通晉州故道。
成化七年,巡撫都御史楊璇說:“霸州、固安、柬安、大城、香河、寶坻、新安、任丘、河間、肅寧、饒陽各州縣多次遭受水災,由於地勢平坦寬廣,河水容易聚積。
而且,唐、滹沱、白溝三河上源堤岸全都低矮單薄,遇到大雨就會演決。
官吏往東西兩邊排放洪水,把鄰境當作溝坑。
應當尋求原來的形跡,根據情況疏通它。”皇帝即刻命令楊璇督辦這件事情,水災稍微寧靜。
到了十八年,衛河、漳河、滹沱河一起氾濫,潰決漕河堤岸,從清平到天津決口八十六處。
拖延了很久。
弘治二年,修築真定縣白馬口和近城堤岸三幹九百多丈。
五年,又修築護城堤二條。
後來,又連年發生大水災,真定城內外全都泡在水裡。
改挖新河後,水災才停止。
嘉靖元年,修築束鹿城西決口,修築晉州紫城口堤岸。
不久,又連年遭受水害。
十年冬,巡按御史傅漢臣說:“滹沱流經大名,所以,所修築的兩處堤岸被沖毀,應當修復如原先那樣。”於是命令巡撫、巡按官吏匯合商議。
第二午,敕令太僕卿何棟前去治理,何棟說:“河流發源於渾源州,匯合眾山之水,往東直奔真定,經由晉州紫城口之南流入寧晉泊,匯合衛河流入大海,這是原先的河道。
晉州西邊高南邊低,因而直衝紫城向東氾濫,所以,束鹿、深州各處完全成為巨大的湖澤。
現在,應當從藁城張村到晉州舊堤,修築十八里,高三丈,寬十分之一,種植椿榆等各種樹木。
於是疏浚河床三十餘里,導引它往南流行,使其回到原先的河道,那麼,順天、真、保各郡水災就會一起平息了。”又採用郎中徐元祉的計策,在真定疏浚滹沱河來保護城池,又導引束鹿、武強、河問、獻縣各水,順著滹沱河而流出。
都依從他的主張。
從此以後數十年,河水略微收斂,沒有大的災害。
萬曆九年,給事中顧問說:“臣作任丘令,看見滹沱河水氾濫,淹沒民田不可勝計。
請求從饒陽、河間以下被水侵佔之地,全部捨棄作為河道,並且徵召役夫深挖河床,修築堅固的堤岸,來謀取永久之利。”命令下達到巡撫、巡按官吏進行勘測商議。
增築雄縣橫堤八里,任丘束堤二十里。
桑乾河,是盧溝的上源。
發源於太原的天池,從地下流到朔州馬邑雷山之南,有金龍池的渾泉流出,造就是桑乾河。
往東流到大同古定橋,抵達宣府保安州,雁門、應州、雲中各水都匯合於此。
透過西山,流入宛平地界。
往東南流到看舟口,分流成為二支。
其中之一往東從通州高麗莊流入白河。
其中之一往南流到霸州,匯合易水,往南流到天津丁字沽流入漕河,叫做盧溝河,也叫做渾河。
此河原先經過懷來,被束縛於兩山之間,不能放肆。
到達都城西四十里石景山的柬邊,地勢平坦土質疏鬆,衝擊震動,改道不定。
《元史》稱盧溝叫做小黃河,因為水流渾濁。
上游在西山後的一段,上漲與乾涸不定,不造成災害。
嘉靖三十三年,御史宋儀望曾經請求疏鑿,用來漕運宣州、大鎮的軍糧。
三十九年,都御史李文進認為大同缺少邊防儲備,也請求“開通桑乾河來暢通逗道。
從古定橋到盧灌煎務裡:2l寸水運五段,七百多里,陸運二段,八十八里。
春秋水陸兩運,可完成運米二萬五千多石。
並且造淺水船從盧溝到達天津,然後修建糧倉於務裡村、青白口八處,用來預備調撥轉運”。
都不能施行。
下游在西山前的一段,氾濫危害莊稼,京郊感到它是禍害,堤防修築也嚴密了。
洪武十六年疏通桑乾河,從固安到高家莊八十里,霸州西支河二十里,南支河三十五里。
永樂七年,在固安賀家口決堤。
十年,沖壞盧溝橋及堤岸,淹沒官田民房,淹死人畜。
洪熙元年,在東狼窩口決堤。
宣德三年,潰決盧溝河堤。
都派遣士兵整治其決口。
六年,順天府尹李庸說:“永樂年間,渾河在新城決堤,高從周口導致淤塞。
霸州桑圓裡上下,每年水漲沒有地方排放,就氾濫倒流,往北灌注於海子凹、牛欄佃,請趕快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七年,侍郎王佐說:“通州到河西務河道淺而窄,張家灣西原先有渾河,請求疏通。”皇帝認為勞役繁重停止了他的主張。
九年,在束狼窩口決堤,命令都督鄭銘前去修築。
正統元年,又命令侍郎李庸修築,同時兼顧盧溝橋小屯廠潰決的堤岸。
第二年,工程竣工。
過了三年,白溝、渾河二水一起氾濫,潰決保定縣安州堤五十多處。
又命令李庸治理它,修築龍王廟南石堤。
七年,修築渾河口。
八年,修築固安決口。
成化七年,霸州知州蔣愷說:“城北草橋界河,上接渾河,下到小直沽灌注於大海。
永樂年間,渾河改道,.往西南經過固安、新城、雄縣抵達霸州,多次潰決造成禍害。
近來,在孫家口決堤,往東流入河,又往東到三角澱。
小直沽仍是其故道,請順隨其自然之勢,修築堤岸。”詔令順天府官觀察測量施行治理。
十九年,命令侍郎杜謙監督治理盧溝河堤岸。
弘治二年,沖垮楊木廠河堤,命令新寧伯譚佑、侍郎陳政、內官李興等監督官軍二萬人修策決堤。
正德元年,修築狼窩決口。
過了很久,下游的支流全部淤塞。
嘉靖十年,依從郎中陸時雍的計策,派遣役卒疏導。
三十四年,修治柳林到草橋大河。
四十一年,命令尚書雷禮修築盧溝河堤岸。
雷禮說:“盧溝東南有大河,從麗莊園流入直沽往下到大海,泥沙淤積十餘里。
稍微向東的岔河,從固安到直沽,地勢高。
現在,應當首先疏通大河,讓水歸回故道,然後修築長堤來使其安定。
決口地下水流迅急,人力難以驟然實施。
西岸故堤綿延八百丈,有遺址可依據,應當一起修築。”詔令依從他的奏請。
第二年完工,東西兩岸石堤總共九百六十丈。
萬曆十五年九月,神宗駕臨石景山,察看渾河。
召喚輔臣申時行到帳幕中,告諭說:“朕每次聽到黃河沖決堤岸,造成災害沒有規律,想察看渾河以知道水勢。
現在,看見河水像這樣洶湧,知道黃河治理會加倍困難。
應當告諭主管官吏加倍謹慎,不要把勞民傷財當作成例。
至於挑選使用人才務必得當,吏、工二部應當明白朕的意思。”膠萊河,在山東平度州東南,膠州東北。
源出於高密縣,分為南北流。
南流從膠州麻灣口入海,北流經過平度州到掖縣海倉口入海。
這是主張海運的人所必定稱說的。
五至元十七年,萊人姚演獻計開通新河,鑿地三百多里,起於膠西縣束陳村海口,往西北到達膠河,出海倉旦,叫做膠萊新河。
不久,因為耗費大難以完成而停止。
明正統六年,昌邑人王坦上奏說:“漕河水淺,士兵役卒全年不能休息。
過去,江南常常採用海運,從太倉到膠州。
此州有河流故道連線掖縣,應當疏浚它。
從掖縣航海到達直沽,可以避免東北海險數千裡,比漕河更為捷近。”工部覆核擱置其提議。
臺靖十一年,御史方遠宜等又主張開通新河。
因為馬家墩數里全是堅硬的小山,主張又被擱置。
十七年,山東巡撫胡鑽宗說:“元時新河石座舊跡還存在,只有馬壕沒有開通。
已經徵召民工開通修治,請求再疏浚淤塞河道三十餘墾。”命令依從他的主張。
到嘉靖十九年,副使王獻說:“勞山的西邊有薛島、陳島,光石林立,隱藏海中,最危險。
元朝人避開它,所以,乘船出海從成山正東出發,越過登州到達萊州,然後出直沽。
考察膠萊地圖,薛島西邊有山叫做小竺,兩峰左右聳立。
中間有石岡叫做馬壕,其山腳南北都連線海岸,往北就是麻灣,又稍微往北就是新河,又往西北就是萊州海倉。
從麻灣到海倉才三百三十里,從淮安經過馬壕到達直沽,才一千五百里,可以免除環繞海道的危險。
元朝人曾經開鑿此道,遇到石頭就停止。
現在,開通馬壕使直奔麻灣,疏通新河使到海倉,確實便利。”王獻就在原先所開鑿的地方向西七丈左右再開通它。
開始是泥土石頭各半,下面則都是石頭,再下面的石頭堅硬如鐵。
用烈火焚燒,再用水澆上它,石頭破碎化為灰燼。
海浪流來匯合,麻灣因而暢通,長十四里,寬六丈多,深三丈左右。
因此,長江、淮河的船隻能到達膠萊。
遇了一年,又疏通新河,水泉從旁邊氾濫,水深河寬,建立九座閘門,設定浮橋,修建官署用來防守。
然而,中間分水嶺難以疏通的地方三十多里。
當時,總河王以旃主張恢復海運,請求首先開通平度新河。
皇帝認為沒有事實根據的言論會產生煩亂,而王獻也正好進升官職而離去,於是,工程沒有完成就停止了。
嘉靖三十一年,給事中李用敬說:“膠萊新河在海運舊道的西面,王獻開通馬家壕,導引張魯、白、現各條河水來增加水量。
現在,淮河船隻直達麻灣,就是新河南口,從海倉直達天津,就是新河北口。
南北相距三百多里,潮水深入。
中間有九穴湖、大沽河,都可以引水補濟。
大概應當疏浚的地方只有一百多里而已,應當趕快開通。”給事中賀涇、御史何廷鈕也以此向朝廷奏請。
詔令何廷鈕會同山東巡撫、巡按官吏巡行視察。
隨後,因為估量耗費太多,報講停止。
隆慶五年,給事中李貴和又請求開掘疏浚,詔令派遣給事中胡槓會同山東巡撫、巡按官吏商議。
胡槓說:“王獻所開通的渠道,流沙容易潰塌,所導引的白河細流不足以灌注。
其它如現河、小膠河、張魯河、九穴、都泊等都聚積不流之水,並不深不寬闊。
膠河雖然有微小的水源,但地勢往東低下,不能往北導引。
眾水都不足以供給。
上源則水泉乾涸,不可能藉助來供給;下游則浮沙容易潰散,不能持久。
勞煩耗費毫無益處。”巡撫梁夢龍也說:“王獻錯誤地把元朝人廢棄的渠道當作海運故道,不知道渠道太長,春夏水泉乾涸無處引水灌注,秋冬猛然上漲又不可蓄積排放。
南北海沙容易堵塞,船隻行駛遲緩而不暢通。”於是又報請停止。
萬曆三年,南京工部尚書劉應節、侍郎徐拭又主張海運,說:“畏懼海運的人認為有乘船出海的危險,有沉沒的災難。
現在,想除去這二種災難,祇有從膠州以北,楊家圈以南,疏通陸地一百里,沒有高山長坡的阻隔,楊家圈北邊全部通海潮。
總合起來計算,新開通的佔十分之五,疏通的佔十分之三,酌量疏通的佔十分之二。
用錐探測它,上下都沒有石頭,可以開通是毫無疑問的。”於是,命令徐拭擔任治理工作。
劉應節提議主張暢通海運。
而徐拭前往觀察測量,則膠州旁邊地勢高峻,不能通潮水。
只有導引水源可以成為河流,然而,這條河道二百五十多里,開通山石導引水源,修築堤防建立閘門,估計耗費上百萬。
下詔嚴厲責備徐拭,說他把困難作為藉口來阻止完成這件事情。
適逢給事中光懋上疏陳述此事,又請求讓劉應節前去勘測。
劉應節到了那裡,說南北入海口全都水深河寬,船隻可以依憑潮水,全部條陳海運的便利上奏朝廷。
山東巡撫李世達上奏說:“南海麻灣以北,劉應節說泥沙淤積很難清除,改道於古路溝十三里來避開它。
又擔心往南連線鴨綠港,往東連線籠家屯,泥沙淤積很高,渠口一旦開啟,泥沙隨著潮水流入,所以,又有建立閘門阻隔泥沙的主張。
臣認為閘門關閉則潮水從什麼地方流入呢?閘門開啟泥沙又怎麼阻攔呢?往北海倉口以南到新河閘,大致泥沙淤積潮水淺少。
劉應節挖通東岸二里,只除去泥沙二尺,大潮一旦到來,泥沙淤塞又像原來那樣,所以,又有修築堤防攔阻潮水阻隔泥沙的主張。
臣認為阻隔兩岸的泥沙還可以,假若潮水從中流衝擊,怎麼能阻隔呢?分水嶺高峻,一工只能挖掘二十丈,而耗費一千五百金。
下面多硐殉石,引水非常困難。
所以,又有改挖王家丘的主張。
臣認為昊家口到亭口高峻的地方共有五十里,大概多有碉殉石,耗費應當如何?然而,捨棄這裡又沒有別的河道可以通行。
潮水確實有規律,大潮略速,也只到陳村閘、楊家圈,不能再靠近。
何況一天祇有二次潮水呢?這說明潮水很難依憑。
河道迂迴曲折二百里,張魯、白、膠三水細微,都泊只是溝中的流水,已經乾涸。
假設遇到大旱,有什麼泉水可以導引呢?導引泉水也很難依憑。
元朝人開通這條河,史官說其勞役耗費不可計算,最終沒有成功,這是值得引為教訓的往事。”巡按御史商為正也說:“挖掘分水嶺以下,長寬十丈,使用役夫上千人。
僅僅往下挖幾尺就是碉殉石,又往下挖全是泥沙,再往下挖全是黑色泥沙,再往下挖水泉湧出,剛剛挖掘就被淤塞,其深只有一丈二尺。
一定要通大海行駛船隻,必須再挖深一丈。
即使耗費二百多萬,也不能夠了結這個工程。”給事中王道成也糾彈他的過失。
工部尚書郭朝賓回覆請求停止。
艙是,召劉應節、徐拭回到京城,停止其工程。
隨後是中書程守訓,御史高舉、顏思忠,尚書楊一魁一個接一個地談論到這件事情,最終全都沒有施行。
塞禎十四年,山東巡撫曾櫻、戶部主事邢國璽又申述王獻、劉應節的主張。
供給國庫的十萬錢財,工程還沒有興起,曾櫻就離職。
十六年夏,尚書倪元璐請求攔截漕糧船隻從膠萊河轉運軍糧,從膠河口用小船運到分水嶺,再用車盤繞其嶺脊四十里到達萊河,又用小船運出大海,可以沒有被島嶼憔石撞毀沉沒的災難。
山東副總兵黃蔭恩所進獻的主張大致相同。
都沒有來得及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