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六十一

卷六十一原文

  ◎河渠三

  ○运河上

  明成祖肇建北京,转漕东南,水陆兼輓,仍元人之旧,参用海运。逮会通河开,海陆并罢。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馀里。综而计之,自昌平神山泉诸水,汇贯都城,过大通桥,东至通州入白河者,大通河也。自通州而南至直沽,会卫河入海者,白河也。自临清而北至直沽,会白河入海者,卫水也。自汶上南旺分流,北经张秋至临清,会卫河,南至济宁天井闸,会泗、沂、洸三水者,汶水也。自济宁出天井闸,与汶合流,至南阳新河,旧出茶城,会黄、沁后出夏镇,循泇河达直口,入黄济运者,泗、洸、小沂河及山东泉水也。自茶城秦沟,南历徐、吕,浮邳,会大沂河,至清河县入淮后,从直河口抵清口者,黄河水也。自清口而南,至於瓜、仪者,淮、扬诸湖水也。过此则长江矣。长江以南,则松、苏、浙江运道也。淮、扬至京口以南之河,通谓之转运河,而由瓜、仪达淮安者,又谓之南河,由黄河达丰、沛曰中河,由山东达天津曰北河,由天津达张家湾曰通济河,而总名曰漕河。其逾京师而东若蓟州,西北若昌平,皆尝有河通,转漕饷军。

  漕河之别,曰白漕、卫漕、闸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因地为号,流俗所通称也。淮、扬诸水所汇,徐、兖河流所经,疏瀹决排,繄人力是系,故闸、河、湖於转漕尤急。

  闸漕者,即会通河。北至临清,与卫河会,南出茶城口,与黄河会,资汶、洸、泗水及山东泉源。泉源之派有五。曰分水者,汶水派也,泉百四十有五。曰天井者,济河派也,泉九十有六。曰鲁桥者,泗河派也,泉二十有六。曰沙河者,新河派也,二十有八。曰邳州者,沂河派也,泉十有六。诸泉所汇为湖,其浸十五。曰南旺,东西二湖,周百五十馀里,运渠贯其中。北曰马蹋,南曰蜀山,曰苏鲁。又南曰马场。又南八十里曰南阳,亦曰独山,周七十馀里。北曰安山,周八十三里。南曰大、小昭阳,大湖袤十八里,小湖杀三之一,周八十馀里。由马家桥留城闸而南,曰武家,曰赤山,曰微山,曰吕孟,曰张王诸湖,连注八十里,引薛河由地浜沟出,会於赤龙潭,并趋茶城。自南旺分水北至临清三百里,地降九十尺,为闸二十有一;南至镇口三百九十里,地降百十有六尺,为闸二十有七。其外又有积水、进水、减水、平水之闸五十有四。又为坝二十有一,所以防运河之泄,佐闸以为用者也。其后开泇河二百六十里,为闸十一,为坝四。运舟不出镇口,与黄河会於董沟。

  河漕者,即黄河。上自茶城与会通河会,下至清口与淮河会。其道有三:中路曰浊河,北路曰银河,南路曰符离河。南近陵,北近运,惟中路去陵远,於运有济。而河流迁徙不常,上流苦溃,下流苦淤。运道自南而北,出清口,经桃、宿,溯二洪,入镇口,陟险五百馀里。自二洪以上,河与漕不相涉也。至泇河开而二洪避,董沟辟而直河淤,运道之资河者二百六十里而止,董沟以上,河又无病於漕也。

  湖漕者,由淮安抵扬州三百七十里,地卑积水,汇为泽国。山阳则有管家、射阳,宝应则有白马、汜光,高邮则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诸湖。仰受上流之水,傍接诸山之源,巨浸连亘,由五塘以达於江。虑淮东侵,筑高家堰拒其上流,筑王简、张福二堤御其分泄。虑淮侵而漕败,开淮安永济、高邮康济、宝应弘济三月河以通舟。至扬子湾东,则分二道:一由仪真通江口,以漕上江湖广、江西;一由瓜洲通西江嘴,以漕下江两浙。本非河道,专取诸湖之水,故曰湖漕。

  太祖初起大军北伐,开蹋场口、耐牢坡,通漕以饷梁、晋。定都应天,运道通利:江西、湖广之粟,浮江直下;浙西、吴中之粟,由转运河;凤、泗之粟,浮淮;河南、山东之粟,下黄河。尝由开封运粟,溯河达渭,以给陕西,用海运以饷辽卒,有事於西北者甚鲜。淮、扬之间,筑高邮湖堤二十馀里,开宝应倚湖直渠四十里,筑堤护之。他小修筑,无大利害也。

  永乐四年,成祖命平江伯陈瑄督转运,一仍由海,而一则浮淮入河,至阳武,陆挽百七十里抵卫辉,浮於卫,所谓陆海兼运者也。海运多险,陆挽亦艰。九年二月乃用济宁州同知潘叔正言,命尚书宋礼、侍郎金纯、都督周长浚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转漕故道也,元末已废不用。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漫安山湖而东,会通尽淤,至是复之。由济宁至临清三百八十五里,引汶、泗入其中。泗出泗水陪尾山,四泉并发,西流至兖州城东,合於沂。汶河有二:小汶河出新泰宫山下;大汶河出泰安仙台岭南,又出莱芜原山阴及寨子村。俱至静丰镇合流,饶徂徕山阳,而小汶河来会。经宁阳北堈城,西南流百馀里,至汶上。其支流曰洸河,出堈城西南,流三十里,会宁阳诸泉,经济宁东,与泗合。元初,毕辅国始於堈城左汶水阴作斗门,导汶入洸。至元中,又分流北入济,由寿张至临清,通漳、御入海。

  南旺者,南北之脊也。自左而南,距济宁九十里,合沂、泗以济;自右而北,距临清三百馀里,无他水,独赖汶。礼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坝东平之戴村,遏汶使无入洸,而尽出南旺,南北置闸三十八。又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五十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其秋,礼还,又请疏东平东境沙河淤沙三里,筑堰障之,合马常泊之流入会通济运。又於汶上、东平、济宁、沛县并湖地设水柜、陡门。在漕河西者曰水柜,东者曰陡门,柜以蓄泉,门以泄涨。纯复浚贾鲁河故道,引黄水至塌场口会汶,经徐、吕入淮。运道以定。

  其后宣宗时,尝发军民十二万,浚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闸百二十里,置闸诸浅,浚湖塘以引山泉。正统时,浚滕、沛淤河,又於济宁、胜三州县疏泉置闸,易金口堰土坝为石,蓄水以资会通。景帝时,增置济宁抵临清减水闸。天顺时,拓临清旧闸,移五十丈。宪宗时,筑汶上、济宁决堤百馀里,增南旺上、下及安山三闸。命工部侍郎杜谦勘治汶、泗、洸诸泉。武宗时,增置汶上袁家口及寺前铺石闸,浚南旺淤八十里,而闸漕之治详。惟河决则挟漕而去,为大害。

  陈瑄之督运也,於湖广、江西造平底浅般三千艘。二省及江、浙之米皆由江以入,至淮安新城,盘五坝过淮。仁、义二坝在东门外东北,礼、智、信三坝在西门外西北,皆自城南引水抵坝口,其外即淮河。清江浦者,直淮城西,永乐二年尝一修闸。其口淤塞,则漕船由二坝,官民商船由三坝入淮,輓输甚劳苦。瑄访之故老,言:“淮城西管家湖西北,距淮河鸭陈口仅二十里,与清江口相值,宜凿为河,引湖水通漕,宋乔维岳所开沙河旧渠也。”瑄乃凿清江浦,导水由管家湖入鸭陈口达淮。十三年五月,工成。缘西湖筑堤亘十里以引舟。淮口置四闸,曰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以时启闭,严其禁。并浚仪真、瓜洲河以通江湖,凿吕梁、百步二洪石以平水势,开泰州白塔河以达大江。筑高邮河堤,堤内凿渠四十里。久之,复置吕梁石闸,并筑宝应、汜光、白马诸湖堤,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是时淮上、徐州、济宁、临清、德州皆建仓转输。滨河置舍五百六十八所,舍置浅夫。水涩舟胶,俾之导行。增置浅船三千馀艘。设徐、沛、沽头、金沟、山东、谷亭、鲁桥等闸。自是漕运直达通州,而海陆运俱废。

  宣德六年用御史白圭言,浚金龙口,引河水达徐州以便漕。末年至英宗初再浚,并及凤池口水,徐、吕二洪,西小河,而会通安流,自永、宣至正统间凡数十载。至十三年,河决荥阳,东冲张秋,溃沙湾,运道始坏。命廷臣塞之。

  景泰三年五月,堤工乃完。未匝月而北马头复决,掣漕流以东。清河训导唐学成言:“河决沙湾,临清告涸。地卑堤薄,黄河势急,故甫完堤而复决也。临清至沙湾十二闸,有水之日,其势甚陡。请於临清以南浚月河通舟,直抵沙湾,不复由闸,则水势缓而漕运通矣。”帝即命学成与山东巡抚洪英相度。工部侍郎赵荣则言:“沙湾抵张秋岸薄,故数决。请於决处置减水石坝,使东入盐河,则运河之水可蓄。然后厚堤岸,填决口,庶无后患。”

  明年四月,决口方毕工,而减水坝及南分水墩先败,已,复尽冲墩岸桥梁,决北马头,掣漕水入盐河,运舟悉阻。教谕彭埙请立闸以制水势,开河以分上流。御史练纲上其策。诏下尚书石璞。璞乃凿河三里,以避决口,上下与运河通。是岁,漕舟不前者,命漕运总兵官徐恭姑输东昌、济宁仓。及明年,运河胶浅如故。恭与都御史王竑言:“漕舟蚁聚临清上下,请亟敕都御史徐有贞筑塞沙湾决河。”有贞不可,而献上三策,请置水闸,开分水河,挑运河。

  六年三月,诏群臣集议方略。工部尚书江渊等请用官军五万以浚运。有贞恐役军费重,请复陈瑄旧制,置捞浅夫,用沿河州县民,免其役。

  五月,浚漕工竣。七月,沙湾决口工亦竣,会通复安。都御史陈泰一浚淮、扬漕河,筑口置坝。黄河尝灌新庄闸至清江浦三十馀里,淤浅阻漕,稍稍浚治,即复其旧。英宗初,命官督漕,分济宁南北为二,侍郎郑辰治其南,副都御史贾谅治其北。

  成化七年,又因廷议,分漕河沛县以南、德州以北及山东为三道,各委曹郎及监司专理,且请简风力大臣总理其事。始命侍郎王恕为总河。二十一年敕工部侍郎杜谦浚运道,自通州至淮、扬,会山东、河南抚按相度经理。

  弘治二年,河复决张秋,冲会通河,命户部侍郎白昂相治。昂奏金龙口决口已淤,河并为一大支,由祥符合沁下徐州而去。其间河道浅隘,宜於所经七县,筑堤岸以卫张秋。下工部议,从其请。昂又以漕船经高邮甓社湖多溺,请於堤东开複河西四十里以通舟。越四年,河复决数道入运河,坏张秋东堤,夺汶水入海,漕流绝。时工部侍郎陈政总理河道,集夫十五万,治未效而卒。

  六年春,副都御史刘大夏奉敕往治决河。夏半,漕舟鳞集,乃先自决口西岸凿月河以通漕。经营二年,张秋决口就塞,复筑黄陵冈上流。於是河复南下,运道无阻。乃改张秋曰安平镇,建庙赐额曰显惠神祠,命大学士王鏊纪其事,勒於石。而白昂所开高邮複河亦成,赐名康济,其西岸以石甃之。又甃高邮堤,自杭家闸至张家镇凡三十里。高邮堤者,洪武时所筑也。陈瑄因旧增筑,延及宝应,土人相沿谓之老堤。正统三年易土以石。成化时,遣官筑重堤於高邮、邵伯、宝应、白马四湖老堤之东。而王恕为总河,修淮安以南诸决堤,且浚淮、扬漕河。重湖壖民盗决溉田之罚,造闸〈石达〉以储湖水。及大夏塞张秋,而昂又开康济,漕河上下无大患者二十馀年。

  十六年,巡抚徐源言:“济宁地最高,必引上源洸水以济,其口在堈城石濑之上。元时治闸作堰,使水尽入南旺,分济南北运。成化间,易土以石。夫土堰之利,水小则遏以入洮,水大则闭闸以防沙壅,听其漫堰西流。自石堰成,水遂横溢,石堰既坏,民田亦冲。洸河沙塞,虽有闸门,压不能启。乞毁石复土,疏洸口壅塞以至济宁,而筑堈城迤西春城口子决岸。”帝命侍郎李遂往勘,言:“堈城石堰,一可遏淤沙,不为南旺湖之害,一可杀水势,不虑戴村坝之冲,不宜毁。近堰积沙,宜浚。堈城稍东有元时旧闸,引洸水入济宁,下接徐、吕漕河。东平州戴村,则汶水入海故道也。自永乐初,横筑一坝,遏汶入南旺湖,漕河始通。今自分水龙王庙至天井闸九十里,水高三丈有奇,若洸河更浚而深,则汶流尽向济宁而南,临清河道必涸。洸口不可浚。堈城口至柳泉九十里,无关运道,可弗事。柳泉至济宁,汶、泗诸水会流处,宜疏者二十馀里。春城口,外障汶水,内防民田,堤卑岸薄,宜与戴村坝并修筑。”从之。正德四年十月,河决沛县飞云桥,入运。寻塞。

  世宗之初,河数坏漕。嘉靖六年,光禄少卿黄绾论泉源之利,言:“漕河泉源皆发山东南旺、马场、樊村、安山诸湖。泉水所钟,亟宜修浚,且引他泉并蓄,则漕不竭。南旺、马场堤外孙村地洼,若潴为湖,改作漕道,尤可免济宁高原浅涩之苦。”帝命总河侍郎章拯议。而拯以黄水入运,运船阻沛上,方为御史吴仲所劾。拯言:“河塞难遽通,惟金沟口迤北新冲一渠可令运船由此入昭阳湖,出沙河板桥。其先阻浅者,则西历鸡冢寺,出庙道北口通行。下部并议,未决。给事中张嵩言:“昭阳湖地庳,河势高,引河灌湖,必致弥漫,使湖道复阻。请罢拯,别推大臣。”部议如嵩言。拯再疏自劾,乞罢,不许。卒引运船道湖中。其冬,诏拯还京别叙,而命择大臣督理。

  诸大臣多进治河议。詹事霍韬谓:“前议役山东、河南丁夫数万,疏浚淤沙以通运。然沙随水下,旋浚旋淤。今运舟由昭阳湖入鸡鸣台至沙河,迂回不过百里。若沿湖筑堤,浚为小河,河口为闸,以待蓄泄,水溢可避风涛,水涸易为疏浚。三月而土堤成,一年而石堤成,用力少,取效速。黄河愈溢,运道愈利,较之役丁夫以浚淤土,劳逸大不侔也。”尚书李承勋谓:“於昭阳湖左别开一河,引诸泉为运道,自留城沙河为尤便。”与都御史胡世宁议合。七年正月,总河都御史盛应期奏如世宁策,请於昭阳湖东凿新河,自汪家口南出留城口,长百四十里,刻期六月毕工。工未半,而应期罢去,役遂已。其后三十年,朱衡始循其遗迹,浚而成之。是年冬,总河侍郎潘希会加筑济、沛间东西两堤,以拒黄河。

  十九年七月,河决野鸡冈,二洪涸。督理河漕侍郎王以旂请浚山东诸泉以济运,且筑长堤聚水,如闸河制。遂清旧泉百七十八,开新泉三十一。以旂复奏四事。一请以诸泉分隶守土官兼理其事,毋使堙塞。一请於境山镇、徐、吕二洪之下,各建石闸,蓄水数尺以行舟,旁留月河以泄暴汛;筑四木闸於武家沟、小河口、石城、匙头湾,而置方船於沙坊等浅,以备捞浚。一言漕河两岸有南旺、安山、马场、昭阳四湖,名为水柜,所以汇诸泉济漕河也。豪强侵占,蓄水不多,而昭阳一湖淤成高地,大非国初设湖初意。宜委官清理,添置闸、坝、斗门,培筑堤岸,多开沟渠,浚深河底,以复四柜。一言黄河南徙,旧闸口俱塞,惟孙继一口独存。导河出徐州小浮桥,下徐、吕二洪,此济运之大者。请於孙继口多开一沟,及时疏瀹,庶二洪得济。帝可其奏,而以管泉专责之部曹。

  徐、吕二洪者,河漕咽喉也。自陈瑄凿石疏渠,正统初,复浚洪西小河。漕运参将汤节又以洪迅败舟,於上流筑堰,逼水归月河,河南建闸以蓄水势。成化四年,管河主簿郭升以大石筑两堤,锢以铁锭,凿外洪败船恶石三百,而平筑里洪堤岸,又甃石岸东西四百馀丈。十六年增甃吕梁洪石堤、石坝二百馀丈,以资牵挽。及是建闸,行者益便之。

  四十四年七月,河大决沛县,漫昭阳湖,由沙河至二洪,浩渺无际,运道淤塞百馀里。督理河漕尚书朱衡循览盛应期所凿新河遗迹,请开南阳、留城上下。总河都御史潘季驯不可。衡言:“是河直秦沟,有所束隘。伏秋黄水盛,昭阳受之,不为壑也。”乃决计开浚,身自督工,重惩不用命者。给事中郑钦劾衡故兴难成之役,虐民幸功。朝廷遣官勘新旧河孰利。给事中何起鸣勘河还,言:“旧河难复有五,而新河之难成者亦有三。顾新河多旧堤高阜,黄水难侵,睃而通之,运道必利。所谓三难者,一以夏村迤北地高,恐难接水,然地势高低,大约不过二丈,一视水平加深,何患水浅。一以三河口积沙深厚,水势湍急,不无阻塞,然建坝拦截,岁一挑浚之,何患沙壅。一以马家桥筑堤,微山取土不便,又恐水口投埽,势必不坚,然使委任得人,培筑高厚,无必不可措力之理。开新河便。”下廷臣集议,言新河已有次第,不可止。况百中桥至留城白洋浅,出境山,疏浚补筑,亦不全弃旧河,群议俱合。帝意乃决。时大雨,黄水骤发,决马家桥,坏新筑东西二堤。给事中王元春、御史黄襄皆劾衡欺误,起鸣亦变其说。会衡奏新旧河百九十四里俱已流通,漕船至南阳出口无滞。诏留衡与季驯详议开上源、筑长堤之便。

  隆庆元年正月,衡请罢上源议,惟开广秦沟,坚筑南长堤。五月,新河成,西去旧河三十里。旧河自留城以北,经谢沟、下沽头、中沽头、金沟四闸,过沛县,又经庙道口、湖陵城、孟阳、八里湾、谷亭五闸,而至南阳闸。新河自留城而北,经马家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杨庄、硃梅、利建七闸,至南阳闸合旧河,凡百四十里有奇。又引鲇鱼诸泉及薛河、沙河注其中,而设坝於三河之口,筑马家桥堤,遏黄水入秦沟,运道乃大通。未几,鲇鱼口山水暴决,没漕艘。帝从衡请,自东邵开支河三道以分泄之,又开支河於东邵之上,历东沧桥以达百中桥,凿豸里沟诸处为渠,使水入赤山湖,由之以归吕孟湖,下境山而去。

  衡召入为工部尚书,都御史翁大立代,上言:“漕河资泉水,而地形东高西下,非湖潴之则涸,故漕河以东皆有柜;非湖泄之则溃,故漕河以西皆有壑。黄流逆奔,则以昭阳湖为散漫之区;山水东突,则以南阳湖为潴蓄之地。宜由回回墓开通以达鸿沟,令谷亭、湖陵之水皆入昭阳湖,即浚鸿沟废渠,引昭阳湖水沿渠东出留城。其湖地退滩者,又可得田数千顷。”大立又言:“薛河水湍悍,今尽注赤山湖,入微山湖以达吕孟湖,此尚书衡成绩也。惟吕孟之南为邵家岭,黄流填淤,地形高仰,秋水时至,翕纳者小,浸淫平野,夺民田之利。微山之西为马家桥,比草创一堤以开运道,土未及坚而时为积水所撼,以寻丈之址,二流夹攻,虑有倾圮。宜凿邵家岭,令水由地浜沟出境山以入漕河,则湖地可耕,河堤不溃。更於马家桥建减水闸,视旱涝为启闭,乃通漕长策也。”并从之。

  三年七月,河决沛县,茶城淤塞,粮艘二千馀皆阻邳州。大立言:“臣按行徐州,循子房山,过梁山,至境山,入地浜沟,直趋马家桥,上下八十里间,可别开一河以漕。”即所谓泇河也。请集廷议,上即命行之。未几,黄落漕通,前议遂寝。时淮水涨溢,自清河至淮安城西淤三十馀里,决礼、信二坝出海,宝应湖堤多坏。山东诸水从直河出邳州。大立以闻。其冬,自淮安板闸至清河西湖嘴开浚垂成,而里口复塞。督漕侍郎赵孔昭言:“清江一带黄河五十里,宜筑堰以防河溢;淮河高良涧一带七十馀里,宜筑堰以防淮涨。”帝令亟浚里口,与大立商筑堰事宜,并议海口筑塞及宝应月河二事。

  四年六月,淮河及鸿沟境山疏浚工竣。大立方奏闻,诸水忽骤溢,决仲家浅,与黄河合,茶城复淤。未几,自泰山庙至七里沟,淮河淤十馀里,其水从朱家沟旁出,至清河县河南镇以合於黄河。大立请开新庄闸以通回船,兼浚古睢河,泄二洪水,且分河自鱼沟下草湾,保南北运道。帝命新任总河都御史潘季驯区画。顷之,河大决邳州,睢宁运道淤百馀里。大立请开泇口、萧县二河。会季驯筑塞诸决,河水归正流,漕船获通。大立、孔昭皆以迟误漕粮削籍,开泇之议不果行。

  五年四月,河复决邳州王家口,自双沟而下,南北决口十馀,损漕船运军千计,没粮四十万馀石,而匙头湾以下八十里皆淤。於是胶、莱海运之议纷起。会季驯奏邳河功成。帝以漕运迟,遣给事中雒遵往勘。总漕陈炌及季驯俱罢官。

  六年,从雒遵言,修筑茶城至清河长堤五百五十里,三里一铺,铺十夫,设官画地而守。又接筑茶城至开封两岸堤。从朱衡言,缮丰、沛大黄堤。衡又言:“漕河起仪真讫张家湾二千八百馀里,河势凡四段,各不相同。清江浦以南,临清以北,皆远隔黄河,不烦用力。惟茶城至临清,则闸诸泉为河,与黄相近。清河至茶城,则黄河即运河也。茶城以北,当防黄河之决而入;茶城以南,当防黄河之决而出。防黄河即所以保运河,故自茶城至邳、迁,高筑两堤,宿迁至清河,尽塞缺口,盖以防黄水之出,则正河必淤,昨岁徐、邳之患是也。自茶城秦沟口至丰、沛、曹、单,创筑增筑以接缕水旧堤,盖以防黄水之入,则正河必决,往年曹、沛之患是也。二处告竣,故河深水束,无旁决中溃之虞。氵市县之窑子头至秦沟口,应筑堤七十里,接古北堤。徐、邳之间,堤逼河身,宜於新堤外别筑遥堤。”诏如其议,以命总河侍郎万恭。

  万历元年,恭言:“祖宗时造浅船近万,非不知满载省舟之便,以闸河流浅,故不敢过四百石也。其制底平、仓浅,底平则入水不深,仓浅则负载不满。又限浅船用水不得过六拏,伸大指与食指相距为一拏,六拏不过三尺许,明受水浅也。今不务遵行,而竞雇船搭运。雇船有三害,搭运有五害,皆病河道。请悉遵旧制。”从之。

  恭又请复淮南平水诸闸,上言:“高、宝诸湖周遭数百里,西受天长七十馀河,徒恃百里长堤,若障之使无疏泄,是溃堤也。以故祖宗之法,偏置数十小闸於长堤之间,又为令曰:“但许深湖,不许高堤”,故设浅船浅夫取湖之淤以厚堤。夫闸多则水易落而堤坚,浚勤则湖愈深而堤厚,意至深远也。比年畏修闸之劳,每坏一闸即堙一闸,岁月既久,诸闸尽堙,而长堤为死障矣。畏浚浅之苦,每湖浅一尺则加堤一尺,岁月既久,湖水捧起,而高、宝为盂城矣。且湖漕勿堤与无漕同,湖堤勿闸与无堤同。陈瑄大置减水闸数十,湖水溢则泻以利堤,水落则闭以利漕,最为完计。积久而减水故迹不可复得,湖且沉堤。请复建平水闸,闸欲密,密则水疏,无涨懑患;闸欲狭,狭则势缓,无啮决虞。”尚书衡覆奏如其请。於是仪直、江都、高邮、宝应、山阳设闸二十三,浚浅凡五十一处,各设捞浅船二,浅夫十。

  恭又言:“清江浦河六十里,陈瑄浚至天妃祠东,注於黄河。运艘出天妃口入黄穿清特半饷耳。后黄涨,逆注入口,清遂多淤。议者不制天妃口而遽塞之,令淮水勿与黄值。开新河以接淮河,曰“接清流勿接浊流,可不淤也”。不知黄河非安流之水,伏秋盛发,则西拥淮流数十里,并灌新开河。彼天妃口,一黄水之淤耳。今淮、黄会於新闸开河口,是二淤也。防一淤,生二淤,又生淮、黄交会之浅。岁役丁夫千百,浚治方毕,水过复合。又使运艘迂八里浅滞而始达於清河,孰与出天妃口者之便且利?请建天妃闸,俾漕船直达清河。运尽而黄水盛发,则闭闸绝黄,水落则启天妃闸以利商船。新河口勿浚可也。”。乃建天妃庙口石闸。

  恭又言:“由黄河入闸河为茶城,出临清板闸七百馀里,旧有七十二浅。自创开新河,汶流平衍,地势高下不甚相悬,七十浅悉为通渠。惟茶、黄交会间,运盛之时,正值黄河水落之候,高下不相接,是以有茶城黄家闸之浅,连年患之。祖宗时,尝建境山闸,自新河水平,闸没泥淖且丈馀。其闸上距黄家闸二十里,下接茶城十里,因故基累石为之,可留黄家闸外二十里之上流,接茶城内十里之下流,且挟二十里水势,冲十里之狭流,蔑不胜矣。”乃复境山旧闸。

  恭建三议,尚书衡覆行之,为运道永利。而是时,茶城岁淤,恭方报正河安流,回空船速出。给事中朱南雍以回空多阻,劾恭隐蔽溺职。帝切责恭,罢去。

  三年二月,总河都御史傅希挚请开泇河以避黄险,不果行。希挚又请浚梁山以下,与茶城互用,淤旧则通新而挑旧,淤新则通旧而挑新,筑坝断流,常通其一以备不虞。诏从所请。工未成,而河决崔镇,淮决高家堰,高邮湖决清水潭、丁志等口,淮城几没。知府邵元哲开菊花潭,以泄淮安、高、宝三城之水,东方刍米少通。

  明年春,督漕侍郎张翀以筑清水潭堤工钜不克就,欲令粮船暂由圈子田以行。巡按御史陈功不可。河漕侍郎吴桂芳言:“高邮湖老堤,陈瑄所建。后白昂开月河,距湖数里,中为土堤,东为石堤,首尾建闸,名为康济河。其中堤之西,老堤之东,民田数万亩,所谓圈子田也。河湖相去太远,老堤缺坏不修,遂至水入圈田,又成一湖。而中堤溃坏,东堤独受数百里湖涛,清水潭之决,势所必至。宜遵弘治间王恕之议,就老堤为月河,但修东西二堤,费省而工易举。”帝命如所请行之。是年,元哲修筑淮安长堤,又疏盐城石〈石达〉口下流入海。

  五年二月,高邮石堤将成,桂芳请傍老堤十数丈开挑月河。因言:“白昂康济月河去老堤太远,人心狃月河之安,忘老堤外捍之力。年复一年,不加省视,老、中二堤俱坏,而东堤不能独存。今河与老堤近,则易於管摄。”御史陈世宝论江北河道,请於宝应湖堤补石堤以固其外,而於石堤之东复筑一堤,以通月河,漕舟行其中。并议行。其冬,高邮湖土石二堤、新开漕河南北二闸及老堤加石、增护堤木城各工竣事。桂芳又与元哲增筑山阳长堤,自板闸至黄浦亘七十里,闭通济闸不用,而建兴文闸,且修新庄诸闸,筑清江浦南堤,创板闸漕堤,南北与新旧堤接。板闸即故移风闸也。堤、闸并修,淮、扬漕道渐固。

  六年,总理河漕都御史潘季驯筑高家堰,及清江浦柳浦湾以东加筑礼、智二坝,修宝应、黄清等八浅堤,高、宝减水闸四,又拆新庄闸而改建通济闸於甘罗城南。明初运粮,自瓜、仪至淮安谓之里河,自五坝转黄河谓之外河,不相通。及开清江浦,设闸天妃口,春夏之交重运毕,即闭以拒黄。岁久法驰,闸不封而黄水入。嘉靖末,塞天妃口,於浦南三里沟开新河,设通济闸以就淮水。已又从万恭言,复天妃闸。未几又从御史刘光国言,增筑通济,自仲夏至季秋,隔日一放回空漕船。既而启闭不时,淤塞日甚,开朱家口引清水灌之,仅通舟。至是改建甘罗城南,专向淮水,使河不得直射。

  十年,督漕尚书凌云翼以运船由清江浦出口多艰险,乃自浦西开永济河四十五里,起城南窑湾,历龙江闸,至杨家涧出武家墩,折而东,合通济闸出口。更置闸三,以备清江浦之险。是时漕河就治,淮、扬免水灾者十馀年。初,黄河之害漕也,自金龙口而东,则会通以淤。迨塞沙湾、张秋闸,漕以安,则徐、氵市间数被其害。至崔镇高堰之决,黄、淮交涨而害漕,乃在淮、扬间,湖溃则败漕。季驯以高堰障洪泽,俾堰东四湖勿受淮侵,漕始无败。而河漕诸臣惧湖害,日夜常惴惴。

  十三年从总漕都御史李世达议,开宝应月河。宝应汜光湖,诸湖中最湍险者也,广百二十馀里。槐角楼当其中,形曲如箕,瓦店翼其南,秤钩湾翼其北。西风鼓浪,往往覆舟。陈瑄筑堤湖东,蓄水为运道。上有所受,下无所宣,遂决为八浅,汇为六潭,兴、盐诸场皆没。而淮水又从周家桥漫入,溺人民,害漕运。武宗末年,郎中杨最请开月河,部覆不从。嘉靖中,工部郎中陈毓贤、户部员外范韶、御史闻人诠、运粮千户李显皆以为言,议行未果。至是,工部郎中许应逵建议,世达用其言以奏,乃决行之。浚河千七百馀丈,置石闸三,减水闸二,筑堤九千馀丈,石堤三之一,子堤五千馀丈。工成,赐名弘济。寻改石闸为平水闸。应逵又筑高邮护城堤。其后,弘济南北闸,夏秋淮涨,吞吐不及,舟多覆者。神宗季年,督漕侍郎陈荐於南北各开月河以杀河怒,而溜始平。

  十五年,督漕侍郎杨一魁请修高家堰以保上流,砌范家口以制旁决,疏草湾以杀河势,修礼坝以保新城。诏如其议。一魁又改建古洪闸。先是,汶、泗之水由茶城会黄河。隆庆间,浊流倒灌,稽阻运船,郎中陈瑛移黄河口於茶城东八里,建古洪、内华二闸,漕河从古洪出口。后黄水发,淤益甚。一魁既改古洪,帝又从给事中常居敬言,令增筑镇口闸於古洪外,距河仅八十丈,吐纳益易,粮运利之。

  工部尚书石星议季驯、居敬条上善后事宜,请分地责成:接筑塔山缕堤,清江浦草坝,创筑宝应西堤,石砌邵伯湖堤,疏浚里河淤浅,当在淮、扬兴举;察复南旺、马踏、蜀山、马场四湖,建筑坎河滚水坝,加建通济、永通二闸,察复安山湖地,当在山东兴举。帝从其议。未几,众工皆成。

  十九年,季驯言:“宿迁以南,地形西洼,请开缕堤放水。沙随水入,地随沙高,庶水患消而费可省。”又请易高家堰土堤为石,筑满家闸西拦河坝,使汶、泗尽归新河。设减水闸於李家口,以泄沛县积水。从之。十月,淮湖大涨,江都淳家湾石堤、邵伯南坝、高邮中堤、朱家墩、清水潭皆决。郎中黄日谨筑塞仅竣,而山阳堤亦决。

  二十一年五月,恒雨。漕河泛溢,溃济宁及淮河诸堤岸。总河尚书舒应龙议:筑堽城坝,遏汶水之南,开马踏湖月河口,导汶水之北。开通济闸,放月河土坝以杀汹涌之势。从其奏。数年之间,会通上下无阻,而黄、淮并涨,高堰及高邮堤数决害漕。应龙卒罢去。建议者纷纷,未有所定。

  杨一魁代应龙为总河尚书,力主分黄导淮。治逾年,工将竣,又请决湖水以疏漕渠,言:“高、宝诸湖本沃壤也,自淮、黄逆壅,遂成昏垫。今入江入海之路即浚,宜开治泾河、子婴沟、金湾河诸闸及瓜、仪二闸,大放湖水,就湖疏渠,与高、宝月河相接。既避运道风波之险,而水涸成田,给民耕种,渐议起科,可充河费。”命如议行。时下流既疏,淮水渐帖,而河方决黄堌口。督漕都御史褚鈇恐泄太多,徐、邳淤阻,力请塞之。一魁持不可,浚两河口至小浮桥故道以通漕。然河大势南徙,二洪漕屡涸,复大挑黄堌下之李吉口,挽黄以济之,非久辄淤。

  一魁入掌部事。二十六年,刘东星继之,守一魁旧议,李吉口淤益高。岁冬月,即其地开一小河,春夏引水入徐州,如是者三年,大抵至秋即淤。乃复开赵家圈以接黄,开泇河以济运。赵家圈旋淤,泇河未复,而东星卒。於是凤阳巡抚都御史李三才建议自镇口闸至磨儿庄仿闸河制,三十里一闸,凡建六闸於河中,节宣汶、济之水,聊以通漕。漕舟至京,不复能如期矣。东星在事,开邵伯月河,长十八里,阔十八丈有奇,以避湖险。又开界首月河,长千八百馀丈。各建金门石闸二,漕舟利焉。

  三十二年,总河侍郎李化龙始大开泇河,自直河至李家港二百六十馀里,尽避黄河之险。化龙忧去,总河侍郎曹时聘终其事,疏叙泇河之功,言:“舒应龙创开韩家庄以泄湖水,而路始通。刘东星大开良城、侯家庄以试行运,而路渐广。李化龙上开李家港,凿都水石,下开直河口,挑田家庄,殚力经营,行运过半,而路始开,故臣得接踵告竣。”因条上善后六事,运道由此大通。其后每年三月开泇河坝,由直河口进,九月开召公坝入黄河,粮艘及官民船悉以为准。

  四十四年,巡漕御史朱堦请修复泉湖,言:“宋礼筑坝戴村,夺二汶入海之路,灌以成河,复导洙、泗、洸、沂诸水以佐之。汶虽率众流出全力以奉漕,然行远而竭,已自难支。至南旺,又分其四以南迎淮,六以北赴卫,力分益薄。况此水夏秋则涨,冬春而涸,无雨即夏秋亦涸。礼逆虑其不可恃,乃於沿河昭阳、南旺、马踏、蜀山、安山诸湖设立斗门,名曰水柜。漕河水涨,则潴其溢出者於湖,水消则决而注之漕。积泄有法,盗决有罪,故旱涝恃以无恐。及岁久禁驰,湖浅可耕,多为势豪所占,昭阳一湖已作藩田。比来山东半年不雨,泉欲断流,按图而索水柜,茫无知者。乞敕河臣清核,亟筑堤坝斗门以广蓄储。”帝从其请。

  方议浚泉湖,而河决徐州狼矢沟,由蛤鳗诸湖入泇河,出直口,运船迎溜艰险。督漕侍郎陈荐开武河等口,泄水平溜。后二年,决口长淤沙,河始复故道。总河侍郎王佐加筑月坝以障之。至泰昌元年冬,佐言:“诸湖水柜已复,安山湖且复五十五里,诚可利漕。请以水柜之废兴为河官殿最。”从之。

  天启元年,淮、黄涨溢,决里河王公祠,淮安知府宋统殷、山阳知县练国事力塞之。三年秋,外河复决数口,寻塞。是年冬,浚永济新河。自凌云翼开是河,未几而闭。总河都御史刘士忠尝开坝以济运,已复塞。而淮安正河三十年未浚。故议先挑新河,通运船回空,乃浚正河,自许家闸至惠济祠长千四百馀丈,复建通济月河小闸,运船皆由正河,新河复闭。时王家集、磨儿庄湍溜日甚,漕储参政朱国盛谋改浚一河以为漕计,令同知宋士中自泇口迤东抵宿迁陈沟口,复溯骆马湖,上至马颊河,往回相度。乃议开马家洲,且疏马颊河口淤塞,上接泇流,下避刘口之险,又疏三汊河流沙十三里,开滔庄河百馀丈,浚深小河二十里,开王能庄二十里,以通骆马湖口,筑塞张家等沟数十道,束水归漕。计河五十七里,名通济新河。五年四月,工成,运道从新河,无刘口、磨儿庄诸险之患。明年,总河侍郎李从心开陈沟地十里,以竟前工。

  崇祯二年,淮安苏家嘴、新沟大坝并决,没山、盐、高、泰民田。五年,又决建义北坝。总河尚书朱光祚浚骆马湖,避河险十三处,名顺济河。六年,良城至徐塘淤为平陆,漕运愆期,夺光祚官,刘荣嗣继之。

  八年,骆马湖淤阻,荣嗣开河徐、宿,引注黄水,被劾,得重罪。侍郎周鼎继之,乃专力于泇河,浚麦河支河,筑王母山前后坝、胜阳山东堤、马蹄厓十字河拦水壩,挑良城闸抵徐塘口六千馀丈。九年夏,泇河复通,由宿迁陈沟口合大河。鼎又修高家堰及新沟漾田营堤,增筑天妃闸石工,去南旺湖彭口沙礓,浚刘吕庄至黄林庄百六十里。而是时黄、淮涨溢日甚,倒灌害漕。鼎在事五年,卒以运阻削职。继之者侍郎张国维,甫莅任,即以漕涸被责。

  十四年,国维言:“济宁运道自枣林闸溯师家庄、仲家浅二闸,岁患淤浅,每引泗河由鲁桥入运以济之。伏秋水长,足资利涉。而挟沙注河,水退沙积,利害参半。旁自白马河汇邹县诸泉,与泗合流而出鲁桥,力弱不能敌泗,河身半淤,不为漕用。然其上源宽处正与仲家浅闸相对,导令由此入运,较鲁桥高下悬殊,且易细流为洪流,又减沙渗之患,而济仲家浅及师庄、枣林,有三便。”又言:“南旺水本地脊,惟藉泰安、新泰、莱芜、宁阳、汶上、东平、平阴、肥城八州县泉源,由汶入运,故运河得通。今东平、平阴、肥城淤沙中断,请亟浚之。”复上疏运六策:一复安山湖水柜以济北闸,一改挑沧浪河从万年仓出口以利四闸,一展浚汶河、陶河上源以济邳派,一改道沂河出徐塘口以并利邳、宿,其二即开三州县淤沙及改挑白马湖也。皆命酌行。国维又浚淮、扬漕河三百馀里。当是时,河臣竭力补苴,南河稍宁,北河数浅阻。而河南守臣壅黄河以灌贼。河大决开封,下流日淤,河事益坏,未几而明亡矣。

卷六十一譯文

  明成祖時開始建都北京,從東南轉運糧餉,水路陸路同時運輸,依照元人的舊例,同時採用海運。

  等到會通河開通,海運陸運一起停止。

  南邊到達長汪口,北邊到達大通橋,漕運河道三千餘里。

  綜合考察,從昌平神山泉諸河水流出,匯合貫穿都城,經過大通橋,往東到達通州流入白河的,是大通河。

  從通州向南到達直沽,匯合衛河流入大海的,是白河。

  從臨清向北到達直沽,匯合白河流入大海的,是衛水。

  從汶上南旺分流,向北經過張秋到達臨清,匯合衛河,向南到達濟寧天井閘,匯合泗、沂、洸三水的,是汶水。

  從濟寧出天井閘,與汶水合流,到達南陽新河,原出於茶城,匯合黃、沁之後到夏鎮,沿著洳河到達直口,流入黃河補益運河的,是泗、洸、小沂河及山東泉水。

  從茶城秦溝,向南經過徐、旦,流入邳,匯合大沂河,到達清河縣流入淮河之後,從直河口直達清口的,是黃河水。

  從清口向南,到達瓜、儀的,是淮、揚諸湖水。

  過了這裡就是長江了。

  長江以南,就是松、蘇、浙江運道。

  淮、揚到京口以南的河道,全都叫做轉運河,而從瓜、儀直達淮安的,又叫做南河,從黃河直達豐、沛的叫做中河,從山東直達天津的叫做北河,從天津直達張家灣的叫做通濟河,而總名叫做漕河。

  其越過京城向東的如薊州,西北的如昌平,都曾經有河道通行,轉運漕糧供給軍隊。

  漕河下面分別有名,叫做白漕、衛漕、閘漕、河漕、湖漕、江漕、浙漕。

  因地為號,是流俗的通稱。

  淮、揚諸水所匯合,徐、兗河流所經過,疏通開決排除,只有依賴於人力,所以閘、河、湖對於轉運漕糧尤其迫切。

  閘漕,就是會通河。

  向北到達臨清,與衛河匯合,向南出茶城口,與黃河匯合,積蓄汶、洸、泗水及山東泉源。

  泉源的支流有五條。

  叫做分水的一支,是汶水支流,其泉一百四十五處。

  叫做天井的一支,是濟河支流,其泉九十六處。

  叫做魯橋的一支,是泗河支流,其泉二十六處。

  叫做沙河的一支,是新河支流,其泉二十八處。

  叫做邳州的一支,是沂河支流,其泉十六處。

  諸泉水匯合成為大湖,其湖澤有十五處。

  南旺湖,有東西二湖,周圍一百五十餘里,漕運之道貫穿其中。

  北面的叫做馬蹋,南面的叫做蜀山,叫做蘇魯。

  再南面的叫做馬場。

  再南面八十里的叫做南陽,也叫做獨山,周圍七十餘里。

  北面的叫做安山,周圍八十三里。

  南面的叫做大小昭陽,大湖南此長十八里,小湖南北長減少三分之一,周圍八十餘里。

  從馬家橋留城閘向南,叫做武家,叫做赤山,叫做微山,叫做呂孟,叫做張王等湖,連續灌注八十里,引導薛河從地浜溝流出,匯合於赤龍潭,一起直奔茶城。

  從南旺分流向北到臨清三百里,地面降低九十尺,建立閘門二十一座;向南到鎮口三百九十里,地面降低一百一十六尺,建立閘門二十七座。

  其外又有積水、進水、減水、平水的閘門五十四座。

  又建立堤壩二十一座,用來防止運河的洩漏,輔助閘門成為有用的設施。

  其後開通洳河二百六十里,建立閘門十一座,建立堤壩四座。

  漕運的船隻不出鎮口,與黃河匯合於董溝。

  河漕,就是黃河。

  上從茶城與會通河匯合,下到清口與淮河匯合。

  其河道有三條:中路叫做濁河,北路叫做銀河,南路叫做符離河。

  南路靠近皇陵,北路靠近運河,只有中路距離皇陵較遠,對於運河有補益。

  然而,黃河流向改道不定,上游苦於潰決,下游苦於淤塞。

  漕運河道從南向北,出清口,經過桃、宿,上溯徐、旦二洪,進入鎮口,陟歷艱險五百餘里。

  從徐、呂二洪以上,黃河與漕河不相交匯。

  等到洳河開通而回避二洪,董溝開通而直河淤塞,漕運之道利用黃河二百六十里而停止,董溝以上,黃河又沒有什麼地方妨礙漕運之道。

  湖漕,從淮安直達揚州三百七十里,地低而積水,匯合為湖澤。

  山陽則有管家、射陽,童塵則有白馬、泛光,高郵則有石臼、甓社、武安、.邵伯等湖。

  向上承受上游的水,旁邊連線諸山的水源,大湖連綿不斷,從五塘到達長江。

  擔心淮水向東侵犯,修築高家堰抵擋其上游,修築王簡、張福二堤防止其分洩。

  擔心淮水侵犯而漕河毀壞,便開通淮安永濟、高郵康濟、寶壅塾墮.三條半月形河道以通舟船。

  到達揚子灣柬,就分為二道:一條從儀真通往長江口,以漕運上江湖廣、江西之糧;一條從瓜洲通往西江嘴,以漕運下江兩浙之糧。

  本來不是河道,專取眾湖之水,所似叫做湖漕。

  太祖剛開始調動大軍北伐,開通蹋場口、耐牢坡,使漕運之道暢通以供給梁、晉的軍糧。

  定都於應天,運輸之道暢通便利:江西、湖廣的糧食,舟運沿長江直下;浙西、昊中的糧食,從轉運河運出;鳳、泗的糧食,舟運從淮水運出;河南、山東的糧食,下經黃河運出。

  曾經從開封運糧,逆黃河而上到達渭河,以供給陝西的軍糧,利用海運以供給遼地軍糧,在西北用兵行動很少。

  淮、揚之間,修築高郵湖堤防二十餘里,開通寶應倚湖直渠四十里,修築堤防護衛它。

  其它小的修築,沒有大的利與害。

  丞樂四年,成祖命令平江伯陳逭監督轉運,一方面仍然從海上轉運,而另一方面則舟運從淮河然後進入黃河,到達陽武,陸路運輸一百七十里直達衛輝,又在衛舟運,造就是所說的陸上海上同時運輸。

  海上運輸有很多危險,陸上運輸也很艱難。

  永樂九年二月,還是採用濟寧州同知潘叔正的計策,命令尚書宋禮、侍郎金純、都督周長疏通會通河。

  會通河,是元朝轉漕運糧的故道。

  元朝末年,已經廢棄不用。

  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漫過安山湖而向東流,會通河完全淤塞,到這時又進行疏通。

  從濟寧到臨清三百八十五里,引導汶、泗之水流入其中。

  泗出於泗水陪尾山,四條泉水一起流出,向西流到兗州城束,匯合沂。

  汶河有二條。

  小汶河出於新泰宮山下。

  大汶河出於泰安仙台嶺南,又出於萊蕪原山北面及寨子村,全都到靜豐鎮合流,環繞徂徠山南,而小汶河流來匯合。

  經過窒墜北垌城,往西南流一百餘里,到達汶上。

  其支流叫做洸河,在垌城西南,流三十里,匯合寧陽諸泉水,經過濟寧束,與泅水匯合。

  元朝初年,畢輔國開始在垌城左邊汶水北建造鬥狀閘門,引導汶水流入洸河。

  至元年間,又分流往北流入濟水,從壽張到梳清,經過漳、御流入大海。

  直旺,被稱做南北水分流的水脊。

  從左向南,距離滂寧九十里,合沂、泗以增加水流;從右向北,距離臨清三百餘里,沒有其它水流,只依賴汶水。

  宋禮採用汶上老人白英的計策,在柬平的戴村築壩,阻止汶水使不流入洸河,而全部到南旺,南北建置閘門三十八座。

  又開鑿新河,從汶上袁家口左改道五十里到壽張的沙灣,以連線舊河。

  這年秋天,宋禮回京,又請求疏通束平束邊沙河的淤沙三里,築攔河堰保護它,匯合馬常泊的水流進入會通河以濟助漕運。

  又在汶上、東平、濟寧、沛縣同湖地設立水櫃、陡門。

  在漕河西邊的叫做水櫃,東邊的叫做陡門,水櫃用來蓄積泉水,陡門在漲水時用來排洩。

  金純又疏通賈魯河故道,引黃河水到塌場口匯合汶水,經過徐、呂流入淮河。

  漕運道路得以固定。

  這以後,宣宗時,曾經徵調軍民十二萬,疏通濟寧以北從長溝到棗林閘一百二十里,建立閘門於各淺水之處,疏通湖塘以引山泉。

  正統時,疏通滕、沛淤塞河道,又在濟寧、滕三州縣疏通泉水建立閘門,改金口堰土壩為石壩,蓄水用來供給會通河。

  景帝時,增建濟寧到臨清減水閘門。

  天順時,擴充臨清舊閘,移動五十丈。

  憲宗時,修築汶上、濟寧潰決之堤一百餘里,增建南旺上、下及安山三閘門。

  命令工部侍郎杜謙勘測治理汶、泗、洸諸泉水。

  武宗時,增建汶上袁家口到寺前鋪石閘門,疏通南旺淤塞河道八十里,閘漕的治理周備。

  只有黃河潰決就挾制漕河而去,成為大害。

  陳逭監督漕運,在湖廣、江西造平底淺船三千艘。

  二省及江、浙的米都經由長江用船運入,到了淮安新城,盤繞五壩遇淮。

  仁、義二壩在東門外的東北,禮、智、信三壩在西門外的西北,都是從城南引水到壩口,它的外面就是淮河。

  清江浦,正對淮安城西,永樂二年,曾經全部修建有閘門。

  其河口淤塞,則漕運之船經由二壩,官民商船經由三壩進入淮河,運輸非常勞苦。

  陳管詢諮老年人,說:“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離淮河鴨陳口只有二十里,與清江口相遇,應當開鑿成為河道,引湖水通漕河,是宋喬維嶽所開通的沙河舊渠。”陳管股是開通清江浦,引導河水從管家湖流入鴨陳口到達淮河。

  十三年五月,工程完成。

  沿著西湖築堤綿廷十里用來引導舟船。

  淮口建置四座閘門,叫做移風、清江、福興、新莊。

  按時開關,嚴格其禁令。

  並且疏通儀真、瓜洲河道以接通江湖之水,開鑿呂梁、百步二洪的大石以平緩水勢,開通泰州白塔河以到達大江。

  修築高郵河堤,在堤內開鑿河渠四十里。

  隨後,又建置呂梁石閘門,並且修築寶應、迢光、白馬各湖堤,堤都設定涵洞,互相灌注。

  適時,淮上、徐州、濟寧、臨清、德州都修建糧倉儲糧轉運。

  靠近河邊修建房舍五百六十八所,安置引船過淺灘的人夫。

  河道險阻舟船擱淺,使之導船行駛。

  增置淺水船三千多艘。

  建置徐、沛、沽頭、金溝、山東、谷亭、魯橋等閘門。

  從此以後,漕運直達通州,而海上陸上運道全都廢棄。

  宣德六年,採用御史白圭的建言,疏通金龍口,引黃河之水到達徐州以便利於漕運。

  從宣德末年到英宗初年,再次疏通,併到達鳳池口河水,徐、旦二洪,西小河,從而會通河安然流行,從永樂、宣德到正統年間一共數十年。

  到正統十三年,黃河在榮陽決堤,往東直衝張秋,在沙灣潰決,運道開始毀壞。

  命朝廷大臣堵塞其決口。

  量泰三年五月,築堤工程才完工。

  未滿一月,而北馬頭又潰決,牽制漕河束流。

  清河訓導唐學成說:“黃河在沙灣決堤,臨清宣告乾涸。

  地勢低下河堤單薄,黃河水勢急速,所以剛完工的堤岸又潰決了。

  臨清到沙灣十二座閘門,有水的日子,其水勢很陡。

  請在臨清以南疏通半月形河道使舟船暢通,直達沙灣,不再經由閘門,那麼,水勢就會減緩而漕運暢通。”皇帝就命令唐學成與山東巡撫洪英察看測量。

  工部侍郎趙榮則說:“沙灣到張秋的堤岸單薄,所以數次潰決。

  請在決口處修建鹼水石壩,使水往東流入鹽河,那麼運河的水就可以積蓄。

  然後加寬堤岸,填塞決口,差不多沒有後患。

  ’第二年四月,填塞決口工程剛完工,而減水壩及南分水墩首先被毀壞,隨後,又全部沖壞墩岸和橋樑,在北馬頭決堤,牽制漕河水流入鹽河,漕運船隻全都受阻。

  教諭彭頊請求建立閘門來控制水勢,開通河道來分流上游的水。

  御史練綱上奏治理的辦法。

  詔令下到尚書石璞。

  石璞於是開鑿河道三里,以避開決口,上下與運河相通。

  這年,漕運船隻不能前行的,命令漕運總兵官徐恭暫且轉運到束昌、濟寧糧倉。

  等到第二年,運河中的舟船照舊擱淺。

  徐恭與都御史王茲說:“漕運船隻像螞蟻一樣聚積在臨清上下,請趕快敕令都御史徐有貞堵塞沙灣潰決的黃河決口。”徐有貞認為不能這樣,而獻上治河的三條計策,請建立水閘,開通分水河,挖深運河。

  景泰六年三月,皇帝詔令群臣集中商議治河辦法。

  工部尚書江淵等請求呼叫官軍五萬用以疏通運河。

  徐有貞擔心役使官軍耗費加大,請恢復陳逭舊制,設立撈淺河工,徵用沿河州縣民工,免去其勞役。

  五月,疏通漕運河道工程竣工。

  七月,填塞沙灣決口工程也竣工,會通恢復安定。

  都御史陳泰逐一疏通淮、揚漕河,堵塞決口建立堤壩。

  黃河曾經灌注新莊閘到清江浦三十餘里,淤塞水淺阻礙漕運,稍稍得到疏通治理,立即恢復其舊。

  英宗初年,命官吏督治漕運,在濟寧分成南北二段,侍郎鄭辰治理南面,副都御史賈諒治理北面。

  成化七年,又根據廷臣的商議,劃分漕河在沛縣以南、德州以北及山東為三道,各委派曹郎及監司專門管理,並且請求選拔有氣概和魄力的大臣總理其事。

  開始命侍郎王恕為總理河道之職。

  二十一年,敕令工部侍郎杜謙疏通運道,從通州到淮、揚,會同山東、河南巡撫巡按察看測量治理。

  弘治二年,黃河又在張秋決堤,直衝會通河,命戶部侍郎白昂察看治理。

  白昂上奏金龍口決口已經淤塞,黃河合為一大支流,經由祥符匯合沁水下流到徐州而去。

  其間河道淺而狹窄,應當在所經由的七縣,修築堤岸來護衛張秋。

  下交到工部商議,依從他的奏請。

  白昂又根據漕船經過高郵甓社湖多陷入險境,請在堤東開通復河四十里來通行船隻。

  過了四年,黃河又決堤數道流入運河,毀壤張秋束堤,直奪汶水流入大海,漕河斷流。

  這時工都侍郎陳政總管河道,調集民工十五萬,治理還沒有見功效就死了。

  弘治六年春,副都御史劉大夏奉敕命前往治理潰決的黃河。

  五月,漕船如魚鱗般聚集,於是首先從決口的西岸開挖月河來通行漕運。

  經營了二年,張秋決口被堵塞,又在黃陵岡上游築堤。

  於是黃河又往南流,運道無阻礙。

  然後改張秋為安平鎮,建廟賜橫額為顯惠神祠,命大學士王鏊記載這件事,鎊刻於石。

  而白昂所開挖的高郵復河也完成,賜名為康濟,它的西岸用石頭修治。

  又修治高郵堤,從杭家閘到張家鎮共三十里。

  高郵堤,是洪武年問所修築。

  陳珪依照舊堤增築而成,延續到寶應,本地人相沿稱之為老堤。

  正統三年,改土堤為石堤。

  成化年間,派遣官吏修築復堤於高郵、邵伯、寅應、白馬四湖老堤之束。

  而王恕為總管治河之官,修築淮安以南各處演決之堤,並且疏通淮、揚漕河。

  加重湖邊百姓私開水道灌溉田地的懲罰,建立閘矽來蓄積湖水。

  等到劉大夏堵塞了張秋,而白昂又開通了康濟,漕河上下無大害有二十餘年。

  弘治十六年,巡撫徐源說:“濟寧地勢最高,一定要導引上源洸水來補濟,其河口在垌城石瀨之上。

  元朝時期,建造閘門修築攔水堰,迫使河水全都流入南旺,分別補濟南北運河。

  成化年問,改土堰為石堰。

  土堰的好處是,水小的時候就阻止其水使流入洸河,水大的時候就關閉閘門以防止泥沙壅塞,任憑其漫遇土堰向西流。

  自從石堰修成,河水就氾濫,石堰既毀壞,民田也被水衝。

  洸河被泥沙淤塞,雖有閘門,被壓住不能開啟。

  請求撤除石堰再修成土堰,疏通洸河口的淤塞達到濟寧,修築垌城以西春城口子潰決的河岸。”皇帝命令侍郎李鏟前去勘測,說:“垌城的石堰,一能阻止淤沙,不給南旺湖帶來災害,一能減緩水勢,不必擔心戴村壩被水衝擊,不應該撤除。

  靠近石堰的積沙,應當疏浚。

  垌城稍東有元朝時期的舊關門,導引洸水流入濟寧,下接徐、呂漕河。

  束平州戴村,則是汶水流入大海的故遒。

  從永樂初年開始,橫築一壩,阻止汶水流入南旺湖,漕河開始暢通。

  今從分水龍王廟到天井閘九十里,水高三丈多,假若洸河越挖越深,那麼,汶水就會全部流向濟寧而往南流,臨清河道必然會乾枯。

  洸河口不能疏通。

  垌城口到柳泉九十里,不關涉運道,可以不治理。

  柳泉到濟寧,是汶、泗各水匯合之處,應當疏通的地方有二十餘里。

  春城口,外要阻擋汶水流入,內要防止民田被衝,堤岸低而薄,應當與戴村壩一起修築。”依從他的主張。

  正德四年十月,黃河在沛縣飛雲橋決堤,流入運河。

  不久淤塞。

  世宗初年,黃河多次毀壞漕河。

  嘉靖六年,光祿少卿黃綰分析泉源之利,說:“漕河泉源都發端于山東南旺、馬場、樊村、安山各湖。

  泉水所集聚之處,應當趕快挖深,並且引導其它泉水一起積蓄,那麼,漕河就不會枯竭。

  南旺、馬場堤外孫村地勢低下,假若蓄積成湖,改作漕運之道,尤其可以免除濟寧高原水淺阻礙舟船的困苦。”皇帝命總河侍郎章拯計議。

  然而,章拯以黃河之水流入運河,漕運船隻被阻於沛上,正被御史昊仲所彈劾。

  ’章拯說:“河道淤塞難以快速疏通,只有金溝口往北新衝成的一道水渠,可使漕運船隻由此進入昭陽湖,到沙河板橋。

  其首先受阻擱淺的船隻,就往西經過雞冢寺,到廟道北口而暢通執行。”下交到工部一起商議,沒有議定。

  給事中張嵩說:“昭陽湖地勢低下,河道地勢高,引河灌注於湖,必然導致湖水溢滿而外流,使湖道又受阻礙。

  請求罷免章拯,另外推選大臣來治理。”工部商定依照張嵩的主張辦。

  章拯再次上奏自我彈劾,請求罷免。

  沒有得到許可。

  最終引導漕運船隻取道湖中。

  逭年冬,詔令章拯回到京城另外任官,又命挑選大臣去監督治河之事。

  各位大臣多進獻治河的主張。

  詹事霍韜說:“從前主張役使山東、河南民工數萬,疏通淤沙以便暢通漕運。

  然而,沙隨水而下,一邊疏通一邊淤塞。

  今漕運之船由昭陽湖進入雞嗚臺到沙河,迂迴不過一百里。

  假若沿湖築堤,疏浚成為小河,河口建立閘門,以供積蓄和排洩,河水泛溢時可避免波濤洶湧,河水乾枯時容易進行疏浚O三個月就把土堤築成,一年就把石堤修成,用的人力少,獲取效益快。

  黃河越泛溢,運道越便利,比起用役使民工來疏通淤土,勞逸大不相同。”尚書李承勳說:“在昭陽湖左另開通一條河道,引各泉水供給運道,從留城沙河起變得更加便利。”與都御史胡世寧的主張相同。

  嘉靖七年正月,總河都御史盛應期所奏如同盟世寧的辦法,請求在昭陽湖束開鑿新河,從汪家口南到留城口,長一百四十里,限期六個月完工。

  工程未到一半,而盛應期被罷免離去,這項工程便停止。

  這以後三十年,朱衡才沿著其遺留的痕跡,疏浚而成新河。

  這年冬,總河侍郎潘希曾增築濟、沛之間東西兩堤,用來抵禦黃河之水。

  嘉靖十九年七月,黃河在野雞岡決堤,徐、呂二洪乾涸。

  督理河漕侍郎王以旃請求疏通山東各條河水來補濟運道,並且修築長堤積蓄河水,如同閘河形制。

  於是,清理出舊水源一百七十八處,開挖新水源三十一處。

  王以旃又上奏四件事情。

  一是請把各水源隸屬於當地地方官員兼管其事,不要使它堵塞。

  二是請在境山鎮、徐、旦二洪的下游,各建立石閘門,積蓄河水數尺深以便行船,旁邊保留一條半月形河道以排洩突然到來的洪水;在武家溝、小河口、石城、匙頭灣修築四座木閘門,又設定並船在沙坊等淺水處,以準備撈淺疏通河道。

  三是說漕河兩岸有南旺、安山、馬場、昭陽四湖,名叫水櫃,可以用來匯合各泉水以便補濟漕河。

  豪強侵佔,蓄水不多,而昭陽一湖淤塞成為高地,完全不是建國初期設湖的本意。

  應當委派官員進行清理,增設閘、壩、斗門,培築堤岸,多開溝渠,挖深河底,以恢復四水櫃。

  四是說黃河改道向南,舊閘口全都淤塞,只有孫繼一口單獨存在。

  導引黃河到徐州小浮橋,向下流到徐、呂二洪,這是補濟運道的最大水源。

  請在孫繼口多開一溝,及時疏導,希望二洪之水可以得到補濟。

  皇帝同意他的奏請,而將管泉事務專門責令部曹承擔。

  徐州、呂梁二洪,是河漕的咽喉要道。

  自從陳管鑿石疏渠開始,正繞初年,又疏通洪西小河。

  漕運參將湯節又根據洪中水流迅急毀壞船隻,在上游修築攔水壩,迫使河水回到月河,河的南面建立閘門以積蓄水勢。

  成化四年,管河主簿郭升用大石修築兩堤,並用鐵錠使其堅固,開鑿外洪容易導致船隻毀壞的有害大石三百處,又平築裹洪堤岸,又在岸東西砌石四百餘丈。

  十六年,增砌呂梁洪石堤、石壩二百餘丈,以幫助牽拉船隻。

  到這時建閘,行駛的船隻更加感到便利。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黃河在沛縣大決堤,漫入昭陽湖,經由沙河到二洪,水勢浩渺,無邊無際,運道淤塞一百餘里。

  督理河漕尚書朱衡巡梘盛應期所開鑿新河遺蹟,請求開通南陽、留城上下。

  總河都御史潘季馴沒有允許。

  朱衡說:“這河直通秦溝,有所約束而狹窄。

  夏秋黃河水勢大,昭陽容納它,不會成為溝壑。”於是決定開通疏浚,親自督促施工,嚴懲不奉行命令的人。

  給事中鄭欽彈劾朱衡故意興起難以成功的工程,虐害百姓希圖僥倖成功。

  朝廷派遣官吏勘測新舊河道哪個有利。

  給事中何起鳴勘測河道後回來說:“舊河道難以恢復的地方有五處,而新河道難以成功的地方也有三處。

  只是新河道多有舊堤高山,黃河水很難進入,疏浚而使其暢通,運道一定有利。

  所說的三個難以成功的地方,一是夏村往北地勢高,恐怕很難接通河水,然而地勢高低之差,大約不超過二丈,一旦水位增高,擔心什麼河水淺少呢?二是三河口淤積泥沙深厚,水流湍急,不會沒有阻塞,然而建壩攔截,每年進行一次疏浚,擔心什麼泥沙壅塞呢?三是在馬家橋修築堤岸,到微山取土不方便,又擔心在水口投入攔水的埽,壩基必然不堅固,然而,假若委任得到適當的人,築堤加高加厚,沒有一定不能用力量來治理的道理。

  開通新河有利。”下交朝廷大臣會合商議,說新河已經有了規模,不能停止。

  況且百中橋到留城白洋淺,到境山,進行疏浚補築,也不全部廢棄舊河,眾多大臣意見相同。

  皇帝才決定下來。

  這時天降大雨,黃河水突然上漲,在馬家橋決堤,毀壞新築東西二堤。

  給事中王元春、御史黃襄都彈劾朱衡欺許誤事,何起鳴也改變自己的說法。

  恰逢朱衡上奏新舊河一百九十四里全部已經疏通,漕運船隻到南陽出口無阻礙。

  詔令留下朱衡與潘季馴詳細商議開通上游、修築長堤的有利之處。

  隆慶元年正月,朱衡請求取消疏通上游的主張,只疏浚加寬秦溝,牢固地修築南邊長堤。

  五月,新河修成,西邊距舊河三十里。

  舊河從留城以北,經過謝溝、下沽頭、中沽頭、金溝四閘,過沛縣,又經廟道口、湖陵城、孟陽、八里灣、谷亭五閘,然後到南陽閘。

  新河從留城向北,經過馬家橋、西柳莊、滿家橋、夏鎮、楊莊、朱梅、利建七閘,到達南陽閘匯合舊河,總共一百四十里有餘。

  又導引鯰魚各泉水及薛河、沙河注入其中,然後在三條河的河口修築攔水壩,修築馬家橋堤岸,阻遏黃河水使其流入秦溝,運道於是很暢通。

  不久,鯰魚口被山水突然沖決,沉沒漕運船隻。

  皇帝依從朱衡的奏請,從束邵開通支河三條用來分洩其水,又在柬邵的上游開通支河,經過束滄橋然後到達百中橋,鑿穿豸裹溝各處為溝渠,使水流入赤山湖,從這裡又回到呂孟湖,往下流到境山而離去。

  朱衡被召入朝廷任工部尚書,都御史翁大立代理他的職位,上奏說:“漕河利用泉水,然而地形東高西低,沒有湖蓄積它就會乾涸,所以漕河以束都有水櫃;沒有湖排洩水就會演決,所以漕河以西都有深壑。

  黃河水逆流奔瀉,就把昭陽湖作為河水漫流的地區;大水往東奔突,就把南陽湖作為蓄積河水的地方。

  應當從回回墓開通以到達鴻溝,讓谷亭、湖陵的水都流入昭陽湖,立即疏通鴻溝廢渠,引昭陽湖水沿著溝渠往東到留城。

  湖水退後所形成的沙灘,又可獲得土地敷千頃。”翁大立又說:“薛河水流湍急洶湧,今完全灌注於赤山湖,流入微山湖然後到達呂孟湖,這就是尚書朱衡的成績。

  祇是呂孟之南有邵家嶺,黃河水夾帶泥沙淤積,地形高仰,秋水按季節到來的時候,容納的水很少,淹沒平曠的田野,奪去百姓土地之利。

  微山湖的西面是馬家橋,近來新修一堤來開通運道,泥土還沒有達到堅實.而這時被積水所動搖,以八尺或一丈的堤基,二水夾攻,擔心有垮塌的危險。

  應當疏通邵家嶺,讓水經由地浜溝到境山然後流入漕河,那磨湖地就可以耕種,河堤不會演決。

  另在馬家橋建立鹼水閘,根據旱滂情況開啟或關閉,這才是暢通漕運的長久之計。”全都依從他的主張。

  隆慶三年七月,黃河在沛縣決堤,茶城淤塞,糧船二千餘隻全在邳州被阻。

  翁大立說:“臣巡行徐州,沿著子房山,經過樑山,到達境山,進入地浜溝,直奔馬家橋,上下八十里之間,可以另外開通一條河道作為漕運。”就是所說的洳河。

  請集中朝廷大臣議論。

  皇上於是命令施行。

  不久,黃河水下降漕運暢通,先前的主張全部停止。

  這時淮水氾濫,從清河到淮安城西淤塞三十餘里,沖決禮、信二壩到達大海,寶應湖堤岸多被毀壞。

  山東各水從直河流出到邳州。

  翁大立上報朝廷。

  這年冬,從淮安板閘到清河西湖嘴疏通河道快要完成,而裡口又淤塞。

  督漕侍郎趙孔昭說:“清江一帶黃河五十里,應當修築堤堰來防止河水泛溢;淮河高良澗一帶七十餘里,應當修築堤堰來防止淮水上漲。”皇帝命令趕快疏通裡口,與翁大立商議修築堤堰的事情,並且商討疏通海口堵塞及開通寶應半月形河道二事。

  隆慶四年六月,淮河及鴻溝境山疏浚工程竣工。

  翁大立正上奏報告,各條河水突然氾濫,在仲家淺決堤,與黃河匯合,茶城又淤塞。

  不久,從泰山廟到七里溝,淮河淤塞十餘里,其水從朱家溝旁流出,到清河縣河南鎮又匯合於黃河。

  翁大立請求開通新莊閘來通行返回的船隻,同時疏通古睢河,排洩二洪之水,並且分支河從魚溝下到草灣,保護南北運道。

  皇帝命令新任總河都御史潘季馴規劃。

  不久,黃河在邳州大決堤,睢寧漕運水道淤塞一百餘里。

  翁大立請求開通洳口、蕭縣二河。

  適逢潘季馴堵塞各處決口,黃河水歸入正流,漕運之船又獲得暢通。

  翁大立、趟孔昭都因延誤了漕運糧食而被除去官籍,開通洳口的主張最後沒有施行。

  隆慶五年四月,黃河又在邳州王家口決堤,從雙溝以下,南北決口十餘處,損失漕船運糧軍人數以千訐,吞沒漕糧四十萬餘石,而匙頭灣以下八十里全被淤塞。

  於是,膠、萊海運的主張紛紛而起。

  正值潘季馴奏請治理邳河工程完成,皇帝以漕運緩慢,派遣給事中雒遵前往勘測。

  總漕陳蚧及潘季馴都被罷免官職。

  隆慶六年,依從雒遵的計策,修築茶城到清河長堤五百五十里,每三里設立一個鋪,每個鋪安排十個民工,設定官員劃分地區而守護。

  又接著修築茶城到開封兩岸河堤。

  依從朱衡的計策,修繕豐、沛大黃堤。

  朱衡又說:“漕河起於儀真到達張家灣二千八百餘里,河勢共分四段,各段都不相同。

  清江浦以南,臨清以北,都遠離黃河,不需多用力。

  只有茶城到臨清,則是攔截各水成為河,與黃河靠近。

  清河到茶城,黃河也即運河。

  茶城以北,應當防備黃河決口而流入;茶城以南,應當防備黃河決口而流出。

  防備黃河就是保護運河的手段,所以從茶城到邳、遷,應高築兩岸河堤,宿遷到清河,應全部堵塞決口,用來防備黃河水的流出,那麼,正河就一定會淤塞,去年徐、邳的禍患就在這裡。

  從茶城秦溝口到豐、沛、曹、單,新築和增築堤岸來連線縷水舊堤,用來防備黃河水的流入,那麼,正河就一定會決口,往年曹、沛的禍患就在這裡。

  兩處工程宣告竣工,所以河床加深水受約束,沒有從旁邊決口和中間潰塌的憂慮。

  沛縣的窖子頭到秦溝口,應當修築河堤七十里,連線古北堤。

  徐、邳之間,堤岸逼近河床,應當在新堤之外另外修築遙堤。”詔令依從他的主張,以此命令總河侍郎萬恭執行。

  萬曆元年,萬恭說:“祖宗時造淺水船將近一萬隻,不是不知道滿載節省船隻的便利,因為閘河水流淺,所以不敢超過四百石。

  其形制船底平坦、船倉低淺,底平坦那麼入水就不深,倉低淺那麼負載就不滿。

  又限制淺水船吃水不能超過六孥,伸直大指與食指相距為一孥,六孥不過三尺左右,明顯的吃水很淺。

  ,今不專力遵照執行,卻爭著僱船搭運。

  僱船有三個害處,搭運有五個害處,仝都對河道有害。

  請求完全遵照舊有的規定。”依從他的意見。

  萬恭又請求修復淮水之南平水各閘門,上奏說:“高、寶各湖周圍數百里,西邊容納天長七十餘河水,僅僅依賴百里長堤,假若阻擋它使不能疏通排洩,這是讓堤潰決。

  因此祖宗的辦法是,普遍地建立數十個小閘門在長堤之間,又制定命令說‘祇許挖深湖地,不許增高堤岸’,所以設立淺水船和撈淺役夫來撈取湖中的淤泥用來加厚堤岸。

  閘門多那麼水就容易退落因而堤岸堅固,疏浚勤那麼湖就越深而堤岸越厚,考慮得十分深遠。

  近年害怕修閘的辛勞,每壞一閘就堵塞一閘,時間已經很久,各閘全部堵塞,而長堤成為死的堤障了。

  害怕疏浚的辛苦,每湖水淺一尺就加高堤岸一尺,時間已經很久,湖水捧墊而起,因而高、寶成為水盂一樣的城了。

  況且湖漕不要堤岸就與沒有湖漕一樣,湖堤不要閘門就與沒有湖堤一樣。

  陳管大量建立減水閘數十處,湖水滿了就排洩使利於湖堤,湖水退落就關閉使利於湖漕,是最為完備的計策。

  積蓄時間長然後削減湖水的痕跡不能再得到,湖水將好像使堤的高度降低。

  請求再建平水閘,閘要密,閘密那麼湖水就可疏導,沒有漲漫之患;閘要窄,閘窄那麼水勢就平緩,沒有潰決之憂。”尚書朱衡覆奏依照他的請求。

  於是在儀真、江都、高郵、寶應、山陽設立閘門二十三處,疏浚淤淺共五十一處,各設立撈淺船二隻,撈淺役夫十人。

  萬恭又說:“清江浦河六十里,陳管疏通到天妃祠束,灌注於黃河。

  運輸船隻出天妃口進入黃河透過清江浦,僅僅半天時間。

  後來黃河水上漲,逆流注入其口,清江浦於是多處淤塞。

  謀議的人不控制天妃口而倉猝堵塞它,使淮河水不與黃河水相遇。

  開挖新河來接通淮河,叫做‘接通清水不接通濁水,可以不被淤塞了’。

  不知道黃河不是平穩流動之水,夏秋多發生洪水,就向西推送淮水數十里,並且灌注於新開通的河。

  那個天妃口,只是黃河水的一處淤塞而已。

  今淮水、黃河匯合於新開通的河口,這是二河的淤塞了。

  防止一河的淤塞,發生二河的淤塞,又發生淮水、黃河匯合的淤淺。

  每年役使民工千百人,疏浚治理剛剛完成,水過之後又合攏。

  又迫使運輸船隻迂迴八里淺灘滯流,然後才到達清訶,與出於天妃口的方便又有利相比怎麼樣?請求建立天妃閘,使漕運船隻直接到達清河。

  運完然後黃河水大漲,就關閉閘門斷絕黃河水,水退落就開啟天妃閘以利於商船。

  新開河口不進行疏浚也可以了。”於是建立天妃廟口石閘門。

  萬恭又說:“從黃河流入閘河為茶城,到臨清板閘七百餘里,原先有七十二處淺灘。

  自從開通新河,汶水平坦寬廣,地勢高低相差不是很大,七十處淺灘全部變成暢通的水道。

  祇有茶城、黃家閘匯合之間,運河水大的時候,正好遇上黃河水退落的時節,高低不相連線,因此有茶城黃家閘的淤淺,連續多年發生災害。

  祖宗時,曾經建立境山閘,自從新河之水平坦,閘門陷入泥淖將近一丈多n其閘上距黃家閘二十里,下接茶城十里,因原先的基址用石頭壘成,可以截留黃家閘外二十里的上游水,連線茶城內十里的下游水,並且挾制二十里水勢,直衝十里的急流,沒有不勝遇的了。”於是恢復境山舊閘。

  萬恭提出三條建議,尚書朱衡回覆可以施行,成為運道永久之利。

  然而這時,茶城年年淤塞,萬恭剛剛上報正河水流平穩,返空船能快速駛出。

  給事中朱南雍認為返空時多受阻,彈劾萬恭隱瞞失職。

  皇帝嚴厲斥責萬恭,罷官離去。

  萬曆三年二月,總河都御史傅希摯請求開通洳河來避開黃河的險阻,結果沒有施行。

  傅希摯又請求疏通梁山以下,與茶城相互利用,舊河淤塞就通行於新河而挖通舊河,新河淤塞就通行於舊河而挖通新河,修築水壩截斷水流,經常使其中一河暢通以防備不必要的憂患。

  詔令依從他的這些請求。

  工程還沒有完成,而黃河在崔鎮決堤,淮河在高家堰決堤,高郵湖在清水潭、丁志等河口決堤,淮城幾乎被淹沒。

  知府邵元哲開通菊花潭,用來排洩淮安、壺、寅三城之水,東方的糧食運輸稍稍暢通。

  第二年春天,督漕侍郎張舯認為修築清水潭河堤工程浩大不能成功,想要讓糧船暫時從圈子田執行。

  巡按御史陳功不同意。

  河漕侍郎昊桂芳說:“高鄄湖老堤岸,是陳管所修建。

  以後白昂開通月河,距湖數里,中間修土堤,束邊修石堤,首尾建閘門,命名為康濟河。

  它的中堤的西邊,老堤的束邊,有民田敷萬畝,這就是所說的圈子田。

  河與湖相距太遠,老堤毀壞之處沒有修築,於是導致河水流入圈田,又成為一湖。

  而中堤潰決,束堤獨自承受數百里湖水的衝擊,清水潭的潰決,形勢是必然的。

  應當遵照弘治年間王恕的主張,順著老堤修成月河,只修築東西二堤,費用節省而工程容易成功。”皇帝命令依照奏請的辦法去治理。

  這年,邵元哲修築淮安長堤,又疏通鹽城石磋口下游讓水流入大海。

  五年二月,高郵石堤將要修成,昊桂芳請求在靠近老堤十多丈的地方開挖一條月河。

  於是說:“白昂康濟月河距離老堤太遠,人心習慣於月河的安全,忘記老堤在外捍衛的力量。

  一年又一年,不加以察看,老、中二堤都毀壞,因而柬堤不能單獨存在。

  現在河與老堤靠近,則容易被管轄。”御史陳世宜述說到大江之北的河道,請求在寅應湖堤補築石堤用來使其外堤牢固,又在石堤的束邊再修築一堤,用來接通月河,漕運船隻執行其中。

  一起議定施行。

  這年冬,高郵湖土石二堤、新開漕河南北二閘門及老堤加石、增加護堤木城各工程竣工。

  昊桂芳又與邵元哲增築山陽長堤,從板閘到黃浦綿延七十里,關閉通濟閘不用,而建興文閘,並且修建新莊各閘門,修築清江浦南堤,首創板閘漕堤,南北與新舊堤連線。

  板閘就是原來的移風閘。

  堤岸、閘門一起修築,淮、揚漕運之道漸漸安定。

  萬曆六年,總理河漕都御史潘季馴修築高家堰,又在清江浦柳浦灣以束加築禮、智二壩,修築寶應、黃浦等八處淺堤,高、寶減水閘四處,又拆除新莊閘然後改建通濟閘於甘羅城南。

  明朝初年逗糧,自瓜、儀到淮安稱之為裡河,從五壩轉到黃河稱之為外河,互不相通。

  等到開通清江浦,在天妃口設定閘門,春夏之交重要的漕運完畢,就關閉閘門來抵擋黃水流入。

  時間一久其法鬆弛,閘門不封閉因而黃河水流入。

  嘉靖末年,培塞天妃口,在浦南三里遂開通新河,建立通濟閘使水歸於淮水。

  隨後,又依從萵恭的計策,恢復天妃閘。

  不久,又依從御史劉光國的計策,增築通濟閘門,從仲夏到秋季,每隔一天開放一次返空的漕船。

  隨後,開關不按時,淤塞一天天加重,開通朱家口引清水灌注其中,祗能通行船隻。

  到適時改建甘羅城南,專門流向淮水,使黃河之水不能直接奔流。

  萬曆十年,督漕尚書凌雲翼認為漕運船隻經由清江浦出口多有艱險,於是,從浦西開通永濟河四十五里,起於城南窖灣,經過龍江閘,到達楊家澗出武家墩,轉而往東,匯合通濟閘出口。

  又建立閘門三處,用來防備清江浦的艱險。

  這時,漕河早已得到治理,淮、揚一帶避免水災十多年。

  原先,黃河危害漕河,從金龍口往東,會通因此淤塞,等到堵塞沙灣、張秋閘河,漕河又得到安寧,而徐、沛之間多次受到它的侵害。

  到崔鎮高堰的潰決,黃、淮同時氾濫而危害漕河,於是在淮、揚之間,湖堤一潰就危害漕河。

  潘季馴用高堰保護洪澤,使堰東四湖不受淮水侵害,漕運才不再受到阻礙。

  然而,治理河漕諸臣害怕湖水侵害,白天晚上常常惴惴不安。

  十三年,依從總漕都御史李世達的主張,開通寶應月河。

  寶應泛光湖,是各湖之中水流最湍急危險的一個,寬一百二十餘里。

  槐角樓在其中,其形彎曲如簸箕,瓦店如翅在其南,秤鉤灣如翅在其北。

  西風掀起波浪,經常吹翻船隻。

  陳管在湖束築堤,積蓄水流成為運道。

  上有水流進來,下無地方宣洩,於是,潰決成為八處淺池,匯合成為六處深潭,興;鹽各場都被淹沒。

  並且淮水又從周家橋漫入,淹死百姓,危害漕運。

  武宗末年,郎中楊最請求開通月河,工部複議不聽從。

  嘉靖年間,工部郎中陳毓賢、戶部員外範韶、御史聞人詮、運糧千戶李顯都以此進言,議定施行沒有結果。

  到這時,工部郎中許應逵建議,李世達採納他的建議上奏朝廷,於是決定進行治理。

  疏通河道一千七百餘丈,建立石閘門三處,減水閘二處,修築堤岸九千餘丈,其中百堤三分之一,子堤五千餘丈。

  工程竣工,賜名弘濟。

  不久又改石閘為平水閘。

  許應逵又修築高郵護城堤。

  這以後,弘濟的南北河閘,夏秋之季淮水上漲,吞吐不及時,舟船多翻沉。

  神宗末年,督漕侍郎陳薦在南北各開通月河一道來鹼緩河水的洶湧,而急流才平緩下來。

  萬曆十五年,督漕侍郎楊一魁請求修築高家堰來保護上游,砌築范家口堤來控制從旁潰決,疏通草灣來減緩水勢,修築禮壩來保護新城。

  詔令依從他的請求。

  楊一魁又改建古洪閘。

  在此之前,汶、泅之水經由茶城匯合黃河。

  隆慶年間,濁水倒灌,阻礙滯留漕運船隻,郎中陳瑛遷移黃河口於茶城東八里,建立古洪、內華二閘門,漕河從古洪出口。

  後來黃河水上漲,淤塞更加嚴重。

  楊一魁改建古洪之後,皇帝又依從給事中常居敬的計策,命令在古洪外增築鎮口閘,距黃河只有八十丈,流進洩出更加容易,糧食運輸便利。

  工部尚書石星建議潘季馴、常居敬備文上奏善後事宜,請劃分地區負責完成:接著修築塔山縷堤和清江浦草壩,新修寶應西堤,用石砌築邵伯湖堤,疏通裹河淤塞,應當在淮、揚地區興工完成;考察恢復南旺、馬踏、蜀山、馬場四湖,建築險岸河段滾水壩,加建通濟、永通二河閘,考察恢復安山湖地區,應當在山東興工完成。

  皇帝依從他的建議。

  不久,各項工程完工。

  萬曆十九年,潘季馴說:“宿遷以南,地形向西低凹,請求開啟縷堤排放河水。

  泥沙隨水流入,地面隨沙而增高,差不多水患清除而費用又可節省。”又請求改高家堰土堤為石堤,修築滿家閘西的攔河壩,使汶、泗之水完全回到新河。

  設定減水閘於李家口,用來排洩沛縣積水。

  依從他的請求。

  十月,淮水大漲,江都淳家灣石堤、邵伯南壩、高郵中堤、朱家墩、清水潭全都潰決。

  郎中黃曰謹堵塞剛剛竣工,而山陽河堤又潰決,。

  萬曆二十一年五月,常常下雨。

  漕河氾濫,濟寧及淮河各堤岸演決。

  總河尚書舒應龍建議:修築堤城壩,阻止汶水往南,開通馬踏湖月河口,導引汶水往北流。

  開啟通濟閘,開放月河土壩來減緩洶湧的水勢。

  依從他的奏謫。

  數年之間,會通上下沒有阻礙,而黃河、淮河之水一起上漲,高堰及高郵堤岸多次潰決危害漕河。

  舒應龍終究遭罷免而離去。

  建議的人紛紛而起,沒有最後議定。

  楊一魁代替舒應龍為總河尚書,竭力主張分流黃河導引淮河。

  治理了一年多,工程將近竣工,又請求決開湖水來疏通漕渠,說:“高、寶各湖本是一片沃土,自從淮河、黃河逆流壅塞,於是變成低窪之地。

  現在入江入海的水路已經疏通,應當開挖治理涇河、子嬰溝、金灣河各河閘及瓜、儀二河閘,大量排放湖水,順湖疏通渠道,與高、寶月河相互連線。

  既避開運道風浪的危險,而湖水乾涸變成良田,給予百姓耕種,慢慢地議定徵收賦稅,可以充作治河費用。”命令依照他的主張進行治理。

  這時,下游已經疏通,淮水逐漸安定,然而,黃河在黃垌口決堤。

  督漕都御史褚鈇擔心排洩的湖水太多,造成徐、邳淤塞,竭力請求堵塞湖口。

  楊一魁堅持不同意,疏通兩河口到小浮橋故道來通行漕運。

  然而,黃河總的趨勢向南改道,二洪漕道多次乾涸,又大量挖通黃蟈下游的李吉口,挽回黃河來補濟它,不久就被淤塞。

  楊一魁進京掌管工部事務。

  二十六年,劉東星繼承他的職位,嚴守楊一魁原來的主張,李吉口淤塞更高。

  每年冬月,就在其地開挖一條小河,春夏引水流入徐州,像這樣進行了三年,大都到秋天就淤塞。

  於是又開通趙家圈來連線黃河,開通洳河來補濟運河。

  趟家圈不久又淤塞,洳河沒有恢復,而劉柬星去世。

  於是,鳳陽巡撫都御史李三才建議從鎮口閘到磨兒莊仿效閘河的形制,每三十里建立一處閘門,在河中一共建立六處閘門,控制和宣洩汶、濟的河水,依賴它來通行漕運。

  漕運船隻到京城,再也不能夠按期到達。

  劉東星在任時,開通邵伯月河,長十八里,寬十八丈有餘,用來避免湖水的危害。

  又開通界首月河,長一千八百餘丈。

  各建金門石閘二處,漕運船隻獲得便利。

  三十二年,總河侍郎李化龍開始大開洳河,從直河到李家港二百六十餘里,完全避開了黃河的危瞼。

  李化龍因服喪而離去,總河侍郎曹時聘完成這項工程,上疏按功賞賜治理洳河的功勞,說:“舒應龍新開通韓家莊來排洩湖水,而水道開始暢通。

  劉柬星大開良城、侯家莊來試著通行運輸,而水道逐漸寬廣。

  李化龍上開李家港,鑿開都水石,下開直河口,挖通田家莊,盡力治理,通行運輸超過半數,而水道才開通,所以臣能在他們之後宣告竣工。”於是備文上奏善後六件事,運道從此十分暢通。

  這以後,每年三月開啟洳河壩,從直河口進入,九月開啟召公壩流入黃河,糧船及官船民船全都以此為準。

  萬曆四十四年,巡漕御史朱階請求修復泉湖,說:“宋禮在戴村築壩,奪去二汶入海的水路,灌注而成河,又導引洙、泗、洸、沂各河水來輔助它。

  汶水雖然匯合眾水使出全部力量來供給漕河,然而經歷水程速而水枯竭,最終難以維持。

  到達南旺,又分流它的十分之四使往南迎接淮水,十分之六使往北到達衛水,力量分散更加單薄。

  況且此水一到夏秋就上漲,一到冬春就乾涸,沒有雨水即使夏秋也會乾涸。

  宋禮料到它不能依賴,就在沿河昭陽、南旺、馬踏、蜀山、安山各湖建立斗門,名叫水櫃。

  漕河水漲,就在湖中蓄積其流出的水,水退就開啟閘門讓水灌入漕河。

  積蓄排洩有規定,非法開啟有罪,所以依賴它旱滂可以不擔憂。

  等到時間久了禁令鬆弛,湖水變淺可以耕種,多數被有權勢的人所霸佔,昭陽一湖已經用作藩王的田地。

  近來山東半年沒有下雨,河水將要斷流,按照線索去尋求水櫃,就會茫然不知在什麼地方。

  請求詔令河臣清理核查,趕快修築堤壩斗門來擴大積蓄水流。”皇帝依從他的奏請。

  正在商議疏通泉湖,而黃河在徐州狼矢溝決堤,經由蛤鰻各湖流入洳河,到直口,運輸船隻面臨急流艱險。

  督漕侍郎陳薦開通武河等河口,排洩河水平緩水流。

  後二年,決口增長淤積泥沙,黃河才恢復故道。

  總河侍郎王佐加築月壩來保護它。

  到泰昌元年冬,王佐說:”各湖水櫃已經修復,安山湖又恢復五十五里,確實能夠便利於漕逗。

  請求把水櫃的廢棄與興建作為考核政績優劣的標準。”依從他的主張。

  天啟元年,淮河、黃河氾濫,裡河王公祠決堤,淮安知府宋統殷、山陽知縣練國事合力堵塞決口。

  三年秋,外河又潰決數口,不久被堵塞。

  這年冬,疏通永濟新河。

  自從凌雲翼開通此河,不久就被壅塞。

  總河都御史劉士忠曾經開啟水壩來拯濟運道,隨後又被堵塞。

  而淮安正河三十年沒有疏浚。

  所以主張先挖新河,通行返空的漕運船隻,才疏通正河,從許家閘到惠濟祠長一千四百餘丈,又建立通濟月河小閘門,運輸船隻全都經由正河,新河又被壅塞。

  這時王家集、磨兒莊湍急水流一天天洶湧,漕儲參政朱國盛提出另外疏通一河作為漕運的打算,令同知宋士中從洳口往東到達宿遷陳溝口,又逆流而到駱馬湖,上到馬頰河,往返測量。

  於是主張開通馬家洲,並且疏通馬頰河口的淤塞,上接洳口水流,下避劉口水險,又疏通三汊河淤沙十三里,開通滔莊河一百多丈,挖深小河二十里,開通王能莊二十里,以貫通駱馬湖口,堵塞張家等水溝數十道,約束水流回到漕河。

  總計河道五十七里,取名通濟新河。

  五年四月,工程竣工,運道經由新河,無劉口、塵兒莊各險阻的憂慮。

  第二年,總河侍郎李從心開通陳溝土地十里,來完成前面的工程。

  塞禎二年,淮安蘇家嘴、新溝大壩一起潰決,淹沒山、鹽、高、泰百姓的土地。

  五年,又在建義北壩潰決。

  總河尚書朱光祚疏通駱馬湖,避開河道險阻十三處,名為順濟河。

  六年,良城到徐塘淤塞成為平地,漕運超過到達期限,免去朱光祚官職,劉榮嗣接任其職。

  八年,駱馬湖被淤塞,劉榮嗣在徐、宿開通河道,導引黃河水入注,遭到彈劾,受到嚴厲的懲罰。

  侍郎周鼎繼承他的職位,便專門用力於洳河,疏通麥河支河,修築王母山前後堤壩和勝陽山東堤以及馬蹄匡十字河攔水壩,挖通良城閘到徐塘口六千多丈。

  九年復,洳河又暢通,經由宿遷陳溝口匯合於大河。

  周鼎又修築高家堰及新溝漾田營堤防,增築天妃閘石閘工程,除去南旺湖彭口沙石,疏通劉呂莊到黃林莊一百六十里。

  然而這時,黃河、淮河氾濫一天天加重,倒流危害漕河。

  周鼎在職治河五年,最終因運道阻塞被削除官職。

  繼承他的是侍郎張國維,剛剛到達任所,就因漕河干涸遭到責罰。

  崇禎十四年,張國維說:“濟寧運道從棗林閘逆流於師家莊、仲家淺二河閘,每年都擔心淤塞,每年都導引泗河經由魯橋流入運河來補濟它。

  夏秋河水上漲,可以供給順利渡河。

  然而夾帶泥沙注於河中,河水退後泥沙淤積,利與害各佔一半。

  旁邊從白馬河匯合鄒縣各泉水,與泗水合流而出於魯橋,水力弱小不能抵擋泗水,河床半數淤塞,不能作為漕運之用。

  然而,其上游較寬的地方正好與仲家淺閘相對,疏通讓它從這裡流入運河,比起魯橋好壞的差別很大,並且改小水為大水,又減少泥沙滲入的害處,從而補救了仲家淺及師莊、棗林三閘,獲得三個便利。”又說:“南旺水本來地勢高,祇有憑藉泰安、新泰、萊蕪、寧陽、汶上、東平、平陰、肥城八州縣的泉水,經由汶水流入運河,所以運河能夠暢通。

  現在東聖、壬陰、肥城泉水因淤沙而中斷,請求趕快疏通它。”又上奏疏通運河的六個辦法:一是恢復安山湖水櫃來補濟北閘,二是改挖滄浪河從萬年倉出口以便利四閘,三是擴充套件疏通汶河、陶河上源來補濟邳州支流,四是改道沂河出於徐塘口使一起便利於邳、宿二州,另外二個辦法就是清除三州縣淤沙以及改挖白馬湖。

  都命令斟酌施行。

  張國維又疏通淮、揚漕河三百餘里。

  在這時,河臣竭力彌補,南河逐漸安寧,北河多處淤阻。

  然而,河南守臣堵塞黃河用來淹沒賊寇。

  黃河大面積在開封決堤,下游一天天淤塞,治河的事宜更加敗壞,不久明朝就滅亡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