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攻下集慶路稱昊王,廢除各翼統軍元帥,設定武德、龍壤、豹韜、飛熊、威武、廣武、興武、英武、鷹揚、驍騎、神武、雄武、鳳翔、天策、振武、宣武、羽林十七衛親軍指揮使司。
革除諸將承襲元代舊制的樞密、平章、元帥、總管、萬戶等官號,而核實他們所統領計程車兵,統領五千人為指揮,統領一千人為千戶,統領一百人為百戶,統領五十人為總旗,統領十人為小旗。
天下平定之後,考慮要害之地,關係到一郡安全的地方設立所,連線數郡的設衛。
大致五千六百人作為衛,一千一百二十人成為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成為百戶所。
所設總旗兩個,小旗十個,大小聯結成為軍隊。
選取兵士,有從徵的,有歸附的,有貶謫調發的。
從徵的,是諸將率領的兵,已定下他們的轄地,於是把他們留在那裡戍守。
歸附的,就是戰敗敵國以及越權非法自封為王者的降兵。
貶謫調發的,是因罪流放當兵的。
那些軍隊都是世代入籍。
這是軍隊的大概情況。
洪武三年,升杭州、江西、燕山、青州四衛成為都衛,又設定河南、西安、太原、武昌四個都衛。
四年,製造用寶金符以及調遣軍隊用的走馬符牌。
用實符是兩個小金牌,中書省、大都督府各自收藏其中一個。
有詔令發兵,省府把牌交進去,內府拿出寶印使用。
走馬符牌,用鐵製成,共四十個,金字、銀字的各一半,藏於內府。
,有緊急事務調派軍隊,使者佩帶而行。
不久也改成金符。
凡是軍隊機要文書,除都督府、中書省長官外,不許擅自上奏。
有詔令調集軍隊,省、府同時回覆止奏,然後交納走馬符牌請求用寶印。
五年,設立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府三個護衛,衛設左、右、中、前、後五所;每所,千戶兩名,百戶十名。
圍子手所兩個;每所,幹戶一名。
七年,申明兵衛的政策,徵調時就統一於諸將,事情平定就分散返回各衛。
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在外都衛為都指揮使司,總共十三個:北平、陝西、山西、浙江、江西、山東、四川、福建、湖廣、廣東、廣西、遼東、河南。
又行都指揮使司二個:甘州、大同。
都隸屬大都督府。
九年,選公、侯、都督、各衛指揮的嫡長次子作為散騎、參侍舍人,隸屬都督府,充當宿衛,或者代理各衛所事務。
十三年,丞相胡惟盧謀反被殺,革除中書省,於是改大都督府為五個,分別統領各軍司衛所。
第二年,又設定中都留守司以及貴州、雲南都指揮使司。
十五年三月,頒佈軍法定律。
十六年,下詔各都司獻上衛所城池水陸地理圖。
二十年,設定大寧都指揮使司。
這年,命令兵部設定軍籍驗對符契,記載從軍者的履歷、調發補充衛所的年月、在營丁口的數目,發給內外衛所軍士,而藏其副本於內府。
三十年,制定武官役軍的制度:指揮、同知、愈事四名,幹戶三名,百戶、鎮撫二名,都取正軍,三日輪番一次值班,值班結束歸伍操練。
衛所值廳六人,守門二人,守監四人,守庫一人,都任用老兵,每月換一次。
建文帝繼位,設定河北都司、湖廣行都司。
文皇帝入朝繼帝位,都予以廢除,而升燕山三護衛為親軍,合併建文時所立的孝陵衛,都不隸屬於五府。
後來各陵設衛都如此。
調動山西行都司所屬各衛軍到北平,設立衛所屯田耕種。
永樂元年,罷除北平都司,設留守行後軍都督府,遷大寧都司到保定。
第二年改定衛所屯守軍士。
臨近邊防險要之地,防守多於屯墾。
在內地平坦偏僻之地,有的地勢雖然險要而運輸難於到達的,都屯墾多於防守。
七年,設定調派軍隊時所用的符契,用勇、敢、鋒、銳、神、奇、精、壯、強、毅、克、勝、英、雄、威、猛十六個字,編成一百個號。
皇帝命令調兵遣將,核實號令相同才准許出軍。
十八年,北京建成,在南方的各衛多往北方調遣。
宣德五年依從平江伯陳管的建議,用衛官主管漕運,東南計程車卒因此睏乏。
八年,鹼去衛軍餘丁,正軍以外每軍留一人,餘下的全部遣送回去。
隨後,又因幼軍預備操練的數額不足,三人至七八人中選一人,餘下的聽憑經營家業,發給軍裝。
正軍有變故,就命令補充入伍,不再捕取。
當時,都指揮使與布政使、按察使並稱三司,成為封疆大吏。
而專主京城以外權事的重臣,文武官也沒有固定職位,當世人仍以武臣焉重,軍政修治整飭。
正德以後,軍職不合格而濫捻任用為多,因此被世人所輕視。
朝內的部科,朝外的監軍、督撫,互相彈劾壓制,五軍府如同累贅,武官將帥如同走卒。
總兵官在兵部領皇命,都長跪行禮,偶爾有人行長揖禮,就認為不合體統。
到了末期,衛所軍士,即使是一個生員也可以役使他們。
地位越輕,勢力更弱,加以豪門呼叫作私役、虛冒各種弊病,以至於全天下計程車兵,不足以擔任戰爭防守,於是明代就滅亡了。
塞禎三年,範景文以兵部侍郎防守通州,上書說:“祖上的制度,邊防內地,衛所星羅棋佈,以軍隸屬於衛,以屯種供養軍。
後來失去這種體制,軍外招募老百姓為士兵,屯外徵收人民賦稅以出軍糧,使得有重重疊迭的軍籍,士兵卻不能承擔衝鋒之事,並且不知道帶兵器之人。
陛下百般考慮振興重新整理,怎能命有定準的軍數付之不可過問,有用的軍糧供給不可知道計程車兵?”於是分條上書清查核實數件事情,最終沒有施行。
當初,洪武二十六年制定天下的都司衛所,共計都司十七個,留守司一個,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個,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個。
到成祖在位二十餘年,多有所螬加改變。
那以後安排設定不一樣,現今區別它們的名稱於下,以幫助考察。
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左軍都督府:在京凡是本府在京屬衛,曾經永樂十八年調守北京的,各自在它的下面註明說“調北京”,年月不重複出現。
後四府同。
留守左衛調北京鎮南衛調北京水軍左衛驍騎右衛調北京龍虎衛調北京英武衛瀋陽左衛調北京瀋陽右衛調北京在外浙江都司杭州前衛杭州右衛臺世煎寧波衛處州衛紹興衛海寧衛昌國衛溼州煎鹽山衛松門衛金鄉衛定海衛海盟煎鑿石衛觀海衛蕩奎千戶所衢州千戶所靈翅千戶所湖州千戶所遼東都司室遼左煎定遼右衛塞遼中衝定遼前衛定遼後衛鐵嶺衛束窒煎瀋陽中衛海州衛蓋州衛金州衛復州衛羹州衛遼痙魚三萬衛廈室左屯衛廣寧右屯衛廑窒煎屯衛塵室堡童塹廣寧中謹個後改為屯衛青州左護衛後改為天津右衛青州護衛革除兗州護衛革除兗州左護衛後改為臨清衛登州衛青州左衛萊州衛寧海衛濟南衛平山衛德州衛後改屬後府樂安千戶所後改名武定.屬後府膠州千戶所諸城千戶所滕縣千戶所右軍都督府:在京虎賁右衛調北京留守右衛調北京水軍右衛武德衛調北京廣武衛在外雲南都司雲南左衛雲南右衛雲南前衛大理衛楚雄衛臨安衛景束衛曲靖衛金齒衛洱海衛蒙化衛馬隆衛改雲南右護衛,革除平夷衛越州衛六涼衛鶴慶千戶所革除貴州都司貴州衛永寧衛普定衛平越衛烏撒衛普安衛層臺衛革除赤水衛威清衛興隆衛新添衛清平衛平壩衛安莊衛龍里衛安南衛都勻衛畢節衛黃平千戶所四川都司成都左護衛成都右護衛後改為龍虎左衛,隸屬南京左府成都中護衛後改焉豹韜左衛,隸屬南京前府成都左衛革除成壑查煎感塑煎衛成都後衛成都中衛寧川衛茂州衛建昌衛後來屬行都司重慶衛敘南衛藍州衛後來為窒垂衛,屬行都司,革除瀘州衛松潘軍民指揮使司巖州衛革除青川千盧所威州千戶所大渡河千戶所陝西都司西安左護衛後來改為神武右衛西安查盞適西安中護衛後來改焉神武前衛西安左衛西安右衛後改西安中護衛西安前衛西安厘煎華山衛改酉塞查護衛,又改為神武右衛泰山衛改西安右護衛延安衛綏德衛平涼衛慶陽衛寧夏衛臨洮衛鞏昌衛西寧衛後來屬於行都司漢中衛涼州衛後來屬於行都司莊浪衛後來屬於行都司蘭州衛秦州衛岷州軍民指揮使司洮州衛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甘肅衛後來為甘州後衛山丹衛後來屬於行都司永昌衛後來屬於行都司鳳翔千盧所金州千盧所寧夏中護衛西河中護衛後來改為雲南中護衛,革除廣西都司桂林左衛後來為廣西護衛桂林右衛桂林中衛南寧衛柳州衛馴象衛梧州幹戶所中軍都督府:在京留守中衛調韭塞神策衛調:塹塞廣洋衛應天衛調往韭室和陽衛調北京牧馬千戶所調北室在外直隸揚州衛和州衛後來改成寧星空聖煎,革除高郵衛淮安衛鎮海衛滁州衛太倉衛泗州衛壽州衛邳州衛大河衛沂州衛金山衛新安衛蘇州衛儀真衛徐州衛安慶衛宿州千戶所中都留守司鳳陽右衛鳳陽中衛皇陵衛鳳陽衛留守左衛留守中衛長淮衛懷速衛洪塘千戶所河南都司歸德衛後來屬中府陳州衛弘農衛塗室衛後來改千戶所,屬中府潼關衛後屬中府河南衛睢陽衛宣武術信陽衛彰德衛武平衛後來屬中府南墜壹寧國衛後來改為涿鹿衛,後來屬後府懷慶衛寧陝衛後來屬後府穎州衛安吉衛後為通州衛親軍穎上千戶所河南左護衛河南中護衛河南右護衛三護衛後來併入彭城衛前軍都替府:在京天策衛後分為保安衛以及保安右衛龍壤衛調韭塞豹韜衛調韭塞龍江衛後改成龍江左衛飛熊衛調韭塞在外直隸九江衛湖廣都司武昌衛武昌左衛黃州衛永州衛嶽州衛薪州衛施州衛長沙護衛革除辰州衛安陸衛後來屬行都司,改為璽玉堡襄陽衛襄陽護衛後來都屬於行都司常德衛沅坦煎寶慶衛沔陽衛後來屬於興都留守司長沙衛茶陵衛衡州衛瞿塘衛後來屬行都司鎮遠衛平溪衛清浪衛偏橋衛五開衛九溪衛荊州叄護衛後來屬劑州左衛,屬行都司,改顥陵衛劑州史董衛革除靖州衛永定衛郴州千戶所夷陵千戶所後來屬行都司桂陽千戶所德安千戶所後來改屬興鄧留守司忠州幹戶所後來屬行都司安福千戶所道州幹戶所革除大庸千戶所西平千戶所革除麻寮千戶所枝江千戶所後來屬行都司武岡千盧所崇山千戶所革除星皇千戶所後屬行都司莖昌左、右、中三護衛左改塞量遙,右改徐州奎個,中改武昌護衛。
福建都司福州中衛福州左衛福州右衛興化衛泉州衛漳州衛福寧衛鎮柬衛平海衛永室煎鎮海衛福建行都司建寧左衛建奎右衛建陽衛革除延平衛邵武衛汀州衛將樂千產所江西都司南昌左衛南昌前衛袁州衛塑州衛直安衛後來為幹戶所饒州千戶所安福千戶所會昌千戶所永新千戶所南安千戶所建昌千戶所撫州千戶所鉛山千盧所廣信千戶所廣東都司廣州前術廣州左衛廣州右衛南海衛潮州衛雷州衛海南衛清遠衛惠州衛肇慶衛塵州後衛程鄉千戶所高州千戶所廉州千戶所後來改為鏖州衛萬州千戶所儋州千戶所崖州千戶所南雄千戶所韶州千戶所德慶千戶所新興千戶所陽江千戶所逝堂幹戶所龍川千戶所後軍都督府:在京橫海衛鷹揚衛興武衛調往塹壅江隆堡蒙古左衛革除蒙古右煎革除在外北平都司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衛永清左衛永清右衛濟州衛濟陽衛彭城衛通州衛以上都改焉親軍薊州衛密雲衛後來改焉密雲後個,屬於後府真定衛永平衛山海衛遵化衛居庸關千戶所後來改為隆慶衛以上都屬後府北平行都司後改焉大寧都司。
大寧左衛大寧右衛二衛後為營州左右護衛,改成延慶左右衛大寧中衛大空前衛左皇后衛後為營州中護衛,改成寬河衛會州衛都改調北京以上都屬後府營州中護衛興州中護衛革除山西都司太原左衛太原右衛太原前衛振武衛平陽衛鎮西衛潞州衛蒲州千戶所廣昌千戶所沁川千盧所寧化千戶所雁門千戶所山西行都司大同左衛大匝查煎大同前衛蔚州衛朔州衛北平三護衛燕山左護衛為親軍山西三護衛太原左護衛革除後來設定天下都司衛所,總共有都司二十一個,留守司兩個,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個,守禦屯田群牧千戶所三百五十九個,儀衛司三十三個,從儀衛司以下,原來沒有設定,稍後依次逐漸添設。
宣慰使司兩個,招討使司兩個,宣撫司六個,安撫司十六個,長官司七十個,原來五十九個。
少數民族邊地都司衛所等四百零七個。
後來是四百六十三個。
親軍上二十二衛,舊時軍制只有十二衛,後來增設金吾左衛以下十衛,都稱作親軍指揮使司,不屬於五府。
又設立騰壤等四衛,也是親軍,合併武功、永清、彭城以及長陵等十五衛,都不隸屬府。
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以上舊時為上十二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羽林前衛以上是韭王三護衛,洪武三十五年升格燕山左衛燕山右衛燕山前衛大興左衛濟陽衛濟州衛通州衛舊焉安吉魚以上是北平都司七衛,永樂四年升,都為親軍騰壤左衛騰駿右衛舊為神武前衛武釀左衛武壤右衛以上四衛,宣德八年因各衛養馬軍士以及神武前衛官軍開設武功中衛洪武年間設定武功左衛宣德二年設定武功右衛宣德六年設定永清左衛永清右衛彭城衛以上北平三衛,改常山三護衛,宣德初年,恢復為本衛,又合併河南三護衛多餘官軍於彭城衛長陵衛舊為南京羽林右衛,永樂二十二年改獻陵衛舊為武成左衛,宣德元年改景陵衛舊為武成右衛,宣德十年改裕陵衛舊為武成前衛,天順八年改茂陵衛舊焉武成後衛,成化二十三年改泰陵衛舊為忠義左衛,弘治十八年改康陵衛舊焉義勇中衛,正德十六年改永陵衛舊為義勇左衛,嘉靖二十七年改昭陵衛舊為神武后衛,隆慶六年改定陵衛慶陵衛德陵衛奠靖千戶所嘉靖二十一年設犧牲千戶所屬太常寺管轄以上都不隸屬五府左軍都督府:在京留守左衛鎮南衛驍騎右衛龍虎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都是南京舊有軍制,永樂十八年分調在外浙江都司杭州前衛杭州後衛台州衛寧波衛處州衛紹興衛海寧衛昌國衛溫州衛臨山衛松門衛金鄉衛海門衛定海衛盤石衛觀海衛海寧幹戶所衢州幹戶所嚴州千戶所湖州千戶所金華千戶所澉浦幹戶所以下各所,舊時無,後來添設乍浦千戶所三複千戶所定海後幹戶所定海中左千戶所定海中中千戶所瀝海乾戶所三山千戶所大嵩千戶所靈霱幹戶所龍山幹戶所石滴前千戶所石浦後千戶所爵溪千戶所錢倉千戶所水軍幹戶所新河千戶所桃渚幹戶所健跳千戶所隘頑千戶所楚門千戶所平陽千戶所瑞安幹戶所海安幹戶所蒲門千戶所壯士幹戶所沙園幹戶所蒲岐幹戶所寧村千戶所新城千戶所舊時有,後來革除遼東都司室遼左衛定遼右衛定遼中衛定遼前衛定遼後衛鐵嶺衛束寧衛瀋陽中衛海州衛蓋州衛金州衛復州衛義州衛遼海衛三萬衛廣寧左屯衛廣寧右魚衛廣寧中屯衛廣寧前屯;s;魔寧後屯衛廣寧衛以下添設廣寧左衛廣寧右衛廣窒主煎窒逮盤撫順千戶所蒲河千戶所寧遠中左幹戶所寧遠中右千戶所盧室中前千戶所廣寧中後幹戶所廣寧中左幹戶所金州中左千戶所鐵嶺左右千戶所鐵嶺中左幹戶所三萬前前千戶所三萬後後千戶所三萬中中幹戶所遼海中中幹戶所遼海右右千戶所遼海前前千戶所遼海後後千戶所束寧中左幹戶所山東都司舊時有青州左護衛,後來改成玉婆喳衛。
舊時有貴州護衛,革除。
登州衛青州左衛萊州衛窒蕩煎濟南衛平山衛安柬衛以下添設重山衛鱉山衛大嵩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束昌衛臨清衛舊時兗州左護衛,後來改任城衛濟寧衛舊為武昌左護衛,後改童州護衛膠州千戶所諸城幹戶所滕縣幹戶所肥城千戶所以下添設海陽千戶所束平幹戶所寧津千戶所雄崖千戶所浮山前千戶所福山中前千戶所奇山千戶所濮州幹戶所金山左千戶所尋山後千戶所百尺崖後千戶所王徐寨前幹戶所夏河寨前千戶所魯府儀衛司德府儀衛司涇府儀衛司衡府儀衛司德府群牧所涇府群牧所衡府群牧所右軍都督府:在京留守右衛虎賁右衛式德衛都是直京舊衛,永樂十八年分調在外直隸宣州衛先前沒有,後來設定陝西都司舊有階州衛、沙州衛、魚山千戶所,後來都革除。
西安查謹壹舊泰山衛改西安左衛西安前衛西安後衛延安衛漢中衛平涼衛堡德衛寧夏衛慶陽衛鞏昌衛臨洮衛蘭州煎秦州衛岷州衛舊為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添設岷絲,四十年革除,後來存衛河州衛舊時軍民指揮使司洮州衛室星皇護衛甘州中護衛安束中護-寧夏前衛以下各衛舊時無,後來設定寧夏中衛寧夏中屯衛舊為和州衛窒夏左屯衛寧夏右屯衛寧羌衛塑盧煎固原衛榆林衛寧夏後衛因花馬迤千戶所而改興安幹戶所舊為金州千戶所,萬曆十年改鳳翔千戶所禮店前千戶所以下各所舊時設沔縣幹戶所環縣千戶所文縣幹戶所階州千戶所舊時屬秦址蟹,塞墮二十二年改屬都司靈州千戶所西安幹戶所西固城千戶所歸德千戶所鎮羌幹戶所安邊千盧所平虜千戶所興武營千戶所鎮戎千盧所寧夏平虜千戶所秦府儀衛司慶府儀衛司盡壇儀衛司韓府儀衛司空夏群牧所安柬群牧所甘州群牧所陝西行都司洪武十二年添設。
甘州左衛甘州右衛甘州中衛甘州前衛甘州後衛以上陝西甘肅衛分設永昌衛涼州衛莊浪衛西寧衛山丹衛以上舊屬陝西都司肅州衛鎮番衛鎮夷千戶所古浪千戶所高臺千戶所四川都司舊有浦江關軍民千戶所,後來革除。
成都左護衛成都右衛成都中衛成都前衛成都後衛寧川衛茂州衛重慶衛敘南衛瀘州衛利州衛舊時沒有,後來設定松潘衛舊為軍民指揮使司,後來改青川千戶所保寧千戶所威州千戶所雅州千戶所大渡河千戶所廣安千戶所灌縣千戶所以下各所後來設定黔江千戶所迭溪千戶所建武千戶所小河千戶所蜀府儀衛司壽府儀衛司革除壽府群牧所革除土官天全六番招討使司屬都司隴木頭長官司靜州長官司嶽希蓬長官司以上屬茂世堡石矽宣撫司酉陽宣撫司以上屬重慶衛石耶洞長官司邑梅洞長官司以上屬酉墜宣撫司直藏先結簇長官司蠟匝簇長官司白馬路簇長官司山洞簇長官司阿昔洞簇長官司北定簇長官司麥匝簇長官司者多簇長官司牟力簇長官司班班簇長官司祈命簇長官司勒都簇畏官司包藏簇長官司阿思簇長官司思曩兒簇長官司阿用簇長官司潘斡寨長官司八郎安撫司阿角寨安撫司麻兒匝安撫司芒兒者安撫司以上都屬松蕩堡迭溪長官司鬱即長官司以上屬於迭選千戶所四川行都司先前沒有,後來設立。
先前有建昌前衛,後來革除。
建昌衛舊時屬四川都司寧番衛舊為蘇州衛,屬四川都司以下添設會川堡鹽井衛越嵩衛禮州後千戶所禮州中中千戶所建昌打衝河中前千戶所德昌千戶所迷易千戶所鹽井打衝河中左千戶所冕山橋後千戶所鎮西后千戶躍土官昌州長官司威龍長官司普濟長官司都屬建昌衛馬喇長官司屬鹽井衛邛部長官司屬於越儔衛廣西都司桂林右衛桂林中衛南寧衛柳州衛馴象衛南丹衛以下添設慶遠衛潯州衛奉議衛廣西護衛梧州幹戶所懷集千戶所武綠千戶所古田千戶所貴縣千戶所賀縣千戶所全州千戶所太平千戶所象州千戶所平樂千戶所鬱林千戶所賓州千戶所壅童千戶所富川千戶所容縣千戶所融縣千戶所灌陽千戶所河池千戶所武宣千戶所向武千戶所五屯屯田千戶所遷江屯田千戶所靖江府儀衛司雲南都司先前有鶴慶、通海二千戶所,革除。
雲南左衛雲南右衛雲南前衛大理衛楚雄衛臨安衛景束衛曲靖衛洱海衛永昌衛舊時為金齒軍民指揮使司蒙化衛平夷衛越州衛六涼衛雲南中衛雲南後衛以下後來設定廣南衛大羅衛瀾滄衛因瀾滄軍民指揮使司改騰衝衛因騰衝軍民指揮使司改塞窒千戶所宜良幹戶所易門千戶所楊林堡千戶所十八寨千戶所通海前前千戶所通海右右千戶所定速千戶所馬隆千戶所姚安千戶所姚安中屯千戶所武定幹戶所木密關千戶所鎮安千戶所舊時局金齒千戶所,董蜃十三年改,駐守猛淋鎮姚千戶所舊為永昌幹戶所,萬層十三年改,駐守壟趟關丞平前前千戶所永平後後千戶所騰衝千戶所新安千戶所鳳梧千戶所土官茶山長官司潞江安撫司鳳溪長官司施甸畏官司鎮道安撫司楊塘安撫司都屬於永昌衛蠻莫安撫司猛臉長官司猛養長宮司都在萬曆十三年改設貴州都司舊時有層臺、重安二千戶所,都革除。
舊時有平伐長官司,後隸屬貴陽府。
舊時有平浪、九名九姓獨山州二長官司,後隸屬都勻府。
貴州衛永寧衛普定衛平越衛烏撒衛普安衛赤水衛威清衛興隆衛新添衛清平衛平壩衛安莊衛龍里衛安南衛都勻衛畢節衛貴州前衛舊時無,後來設定董平千戶所普市千戶所重安千戶所安龍千戶所白撒幹戶所摩泥千戶所關索稜千戶所阿落密幹盧所平夷幹戶所安南千戶所樂民千戶所七星關千戶所土官新添長官司小平伐長官司把平寨長官司丹平長官司丹行長官司以上屬新添衛楊義長官司屬平越衛大平伐長官司屬龍里衛中軍都督府:在京留守中衛神策衛應天衛和陽衛都是南京的舊衛,永樂十八年調牧馬乾戶所直立舊所調蕃牧幹戶所添設在外直隸揚州衛高郵衛儀真衛淮塞煎鎮海衛滁州衛徐州衛蘇州衛太倉衛金山衛新安衛泗州衛壽州衛邳州衛大河衛沂州衛安慶衛宿州衛舊為幹盧所潼關衛以下舊屬河南都司歸德衛武平衛鎮江衛以下添設廬州衛六安衛徐州左衛建陽個塗窒千戶所松江中千戶所青村中前千盧所南匯嘴中後千戶所嘉興中左千戶所在府昊淞江千戶所寶山幹戶所劉河堡中幹戶所崇明沙千戶所興化千戶所通州千戶所泰州千戶所盥城千戶所束海中千戶所海州中前千戶所莒州千戶所鳳陽衛鳳陽中衛鳳陽右衛皇陵衛留守左衛留守中衛長淮衛懷速衛洪塘千戶所河南都司舊有洛陽中護衛,後來併入汝州衛。
河南衛弘農衛陳州衛睢陽衛宣武衛信陽衛彰德衛南陽衛懷慶衛穎川衛南陽中護衛以下增添設定汝州衛穎上千戶所禹州千戶所舊名鈞州,後來改嵩縣千戶所衛輝前幹戶所林縣千戶所鄧州前千戶所唐縣右幹戶所周府儀衛司唐府儀衛司伊府儀衛司趟府儀衛司鄭府儀衛司崇府儀衛司徽府儀衛司趙府群牧所鄭府群牧所崇府群牧所徽府群牧所前軍都督府:在京留守前衛龍壤衛豹韜衛都是南京舊衛,永樂十八年分調在外直隸九江衛湖廣都司舊有武昌右千戶所,革除。
武昌衛武昌左衛黃州衛永州衛嶽州衛薪州衛施州衛辰州衛常德衛沅州衛寶慶衛沔陽衛長沙衛衡州衛茶陵衛鎮速衛偏橋衛清浪衛以上三衛在貴州境平溪衛五開衛九溪衛靖州衛永定衛窒速衛以下增添設定銅鼓衛武昌護衛襄陽護衛郴州千戶所麻寮千戶所添平幹戶所安福千戶所忠州千戶所在四貝境大庸千戶所桂陽千戶所武岡千戶所澧州千戶所寧溪千戶所常寧千戶所鎮溪千戶所桃川千戶所枇杷幹戶所錦田千戶所寧遠千戶所江華千戶所城步千戶所天柱幹戶所汶溪幹盧所宜章千戶所廣安千戶所大田千戶所黎平千戶所中潮千戶所新化千戶所新化亮寨千戶所隆裡千戶所以上五所在貴州境平茶千戶所平茶屯千戶所銅鼓千戶所楚府儀衛司劑府儀衛司雍府儀衛司榮府儀衛司岷府儀衛司吉府儀衛司劑府群牧所雍府群牧所榮府群牧所吉府群牧所土官丞順軍民宣慰使司屬都司臘惹洞長官司麥著黃洞長官司驢遲洞長官司施溶溪長官司白崖洞長官司田家洞長官司以上屬永順宣慰司保靖州軍民宣慰使司屬都司五寨長官司篳子坪長官司都屬於保靖宣慰司施南宣撫司屬施州衛東鄉五路安撫司屬施南宣撫司擂把洞長官司上愛茶峒長官司下愛茶峒長官司鎮遠蠻夷長官司隆奉蠻夷長官司都屬束塑亙墜安撫司忠孝安撫司屬施南忠路安撫司屬施直全峒安撫司屬施南劍南長官司屬忠路西坪蠻夷長官司屬金峒散毛宣撫司屬垣幽鹽龍渾安撫司大旺安撫司都屬散毛柬流蠻夷長官司臘璧峒蠻夷長官司都屬大旺忠建宣撫司屬施州衛忠峒安撫司高羅安撫司屬忠建木冊長官司屬高羅鎮南長官司唐崖長官司容美宣撫司都屬施州衛椒山瑪瑙長官司五峰石寶長官司水盡源通塔平長官司石樑下峒長官司都屬容美桑植安撫詞屬九溪臻剖六洞橫波等處長官司屬鎮遠衛。
湖廣行都司因湖廣都司衛所改設。
荊州衛荊州左衛荊州右衛瞿塘衛襄陽衛襄陽護衛安陸衛鄖陽衛夷陵千戶所德安千戶所枝江千戶所長寧千戶所逮安幹戶所竹山千戶所均州千戶所房縣千戶所忠州千戶所遼府儀衛司襄府儀衛司興府儀衛司興都留守司承天衛舊為安陸衛,嘉靖十八年改沔陽衛舊時屬都司,嘉靖二十一年改顯陵衛舊為荊州左衛,嘉靖十八年改德安千戶所舊屬行都司,嘉靖二十一年改福建都司福州中衛福州左衛福州右衛興化衛泉州衛漳州衛福寧衛鎮束衛平海衛永寧衛鎮海衛大金千戶所以下添設定海千戶所梅花千戶所萬安千戶所莆禧千戶所福全乾戶所金門千戶所中左千戶所高浦幹戶所浦城幹戶所六鰵幹戶所銅山幹戶所玄鍾千戶所崇武幹戶所南詔千戶所龍巖千戶既福建行都司建寧左衛建窒右衛延平衛邵武衛州衛將樂千戶所武平千戶所以下添設安幹戶所上杭千戶所浦城千戶所,江西都司南昌衛正德十六年。
以左、前二衛合併改設袁州衛贛州衛吉安千戶所舊時為衛饒州千戶所安福千戶所會昌千戶所永新千戶所南安千戶所建昌幹戶所撫州千戶所鉛山千戶所廣信幹戶所信豐千戶所寧府儀衛司淮府儀衛司益府儀衛司淮府群牧所益府群牧所廣東都司廣州前衛廣州後衛廣州左衛廣州右衛南海衛潮州衛雷州衛海南衛清遠衛惠州衛肇慶衛廣海衛以下添設碣石衛神電衛廉州衛舊為千戶所新會千戶所韶州幹戶所南雄千戶所龍川千戶所程鄉千戶所德慶千戶所新興千戶所陽江千戶所高州千戶所儋州千戶所新寧千戶所萬州千戶所崖州千戶所增城千戶所東莞幹戶所以下添設大鵬千戶所香山千戶所連州千戶所河源千戶所長樂千戶所乎海千戶所海豐千戶所捷勝千戶所甲子門千戶所大城千戶所海門千戶所靖海乾戶所蓬州千戶所澄海千戶所廣寧千戶所四會千戶所陽春千戶所海朗千戶所雙魚千戶所寧川千戶所信宜千戶所石城千戶所永安千戶所欽州千戶所靈山千戶所海康千戶所樂民千戶所海安千戶所錦囊千戶所清瀾千戶所昌化千戶所南山千戶所灌水千戶所從化千戶所封門千戶所函口千戶所富霖千戶所後軍都督府:在京留守後衛鷹揚衛興武衛都是南京舊衛,永樂十八年分調大寧中衛大望擅並旨魚業:隨都是北平行都司舊衛富峪衛以下添設,併入北平、山西等衛改調寬河衛舊屬大寧後衛神武左衛神武后衛改為昭陵衛忠義左衛忠義右衛忠義前衛忠義後衛義勇中衛義勇左衛義勇右衛義勇前衛義勇後衛武成中衛蔚州左衛在外直隸先前為北平都司,有北平三護衛,後來都為親軍。
那些不屬北平舊衛的,都是永樂以後添設。
薊州衛真定衛永平衛山海衛遵化衛以上北平舊衛密雲中衛密雲後衛以舊密雲分州中屯衛興州前屯衛興州後屯衛延慶衛舊焉韭聖都司居庸關千戶所,後改成隆慶衛,後又改為此衛束勝左衛束勝右衛鎮朔衛涿鹿衛舊時為河南寧國衛,屬於中府定邊衛神武右衛神武中衛忠義中衛盧龍衛武清衛撫窒煎德州衛寧山衛舊時屬璽直都司,屬中府大同中屯衛永樂初年改調洛陽中屯衛定州衛以上舊為北壬、山東、塵酉、河南等處的衛所,永樂初年改調天津衛以下添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舊為壹州左護衛通州左衛通州右衛涿鹿左衛涿鹿中衛河間衛潼關衛舊屬河南都司德州左衛梁城千戶所滄州千戶所以下添設倒馬關幹戶所潮河千戶所白洋口千戶所渤海千戶所寬河千戶所鎮邊城千戶所順德千戶所武定千戶所舊時是樂安千戶所,改屬平定千戶所蒲州千戶所都屬於山西都司,後來改大寧都司保定左衛保定右衛保定中衛保定前衛保定後衛都是永樂元年設定營州左屯衛營州右屯衛營州中屯衛營州前屯衛營州後屯衛都是洪武舊衛,永檠改屬茂山衛紫劑關千產飯萬全都司宣壟五年,分為直屬以及山璽等處衛所增添設定。
萬全左衛萬全右衛宣府前衛宣府左衛宣府右衛懷安衛塑平衛延慶左衛舊時屬於北平行都司,後來改延慶右衛舊時屬於北平都司,後來改龍門衛保安衛舊時屬於前府,後來改保安右衛舊時屬於前府,後來改蔚州衛永窒查懷來衛興和千戶所美峪千戶所魔量千戶所舊時屬於山西都司,後來改四海冶千戶所長安千戶所云川千戶所龍門千戶所山西都司舊時有太原三護衛,後來革除。
蒲州千戶所,改屬直隸,廣昌千戶所,改屬萬全都司。
太原左衛太原右衛太原前衛振武衛平陽衛鎮西衛潞州衛瀋陽中護衛後來設定汾州衛後來設定沁州千戶所窒叢千戶所雁門千戶所保德州千戶所以下增添設定偏頭關千戶所磁州千戶所寧武千戶所八角千戶所老營堡千戶所嘉靖十七年增添設定晉府儀衛司瀋府儀衛司代府儀衛司晉府群牧所瀋府群牧所代府群牧所山西行都司舊時有蔚州衛,後來改屬萬全都司。
大同左衛大同右煎大同前衛左旦堡衛朔州衛以下都是山西大同等處衛所調改以及增添設定鎮虜衛安柬中屯衛陽和煎玉林衛高山衛雲川衛天城衛威速衛平虜衛山陰千戶所馬邑千戶所井坪千戶所金吾前衛金吾後衛羽林左衛羽林右衛羽林前衛府軍衛府軍左衛府軍右衛府軍前衛府軍後衛虎賁左衛錦衣衛旗手衛金吾左衛金吾右衛江淮衛濟川衛孝陵衛犧牲千戶所左軍都督腐:本府所屬衛,仍隸屬北京左府。
留守左衛鎮南衛水軍左衛驍騎右衛龍虎衛龍虎左衛舊為成都右護衛,宣德六年改英武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龍江右衛右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隸屬北京右府。
虎賁右衛留守右衛水軍右衛武德衛廣武衛中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隸屬北京中府。
留守中衛神策衛廣洋衛應天衛和陽衛牧馬千盧所前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隸屬北京前府。
留守前衛龍江左衛龍壤衛飛熊衛天策衛豹韜衛豹韜左衛舊時為成都中護衛,宣德六年改調後軍都督府:本府所屬衛,仍隸屬北京後府。
留守後衛橫海衛鷹揚衛興武術江陰羈縻衛所,洪武、永樂年問從邊外歸附的,賜官給他們的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設定都司衛所。
都司一個奴兒干都司衛三百八十四個朵顏衛臺室煎建趙煎必裡塑舊《會典》作兀裡福餘衛以上洪武年間設定兀者衛兀著左衛兀者右衛兀者後衛赤不罕衛屯河衛安河衛以上丞鑾二年設定毛憐衛虎兒文衛失裡綿衛奴兒干衛堅河衛舊《會典》有溫河撒力衛以上丞鑾三年設定古賁河衛右城衛塔魯木衛蘇溫河衛斡灘河衛舊《會典》有灘納河兀者前衛卜顏衛亦罕河衛納憐河衛麥蘭河衛兀列河衛雙城衛撒刺兒衛亦馬刺衛斡蘭衛亦兒古裡衛脫木河衛卜刺罕衛密陳衛脫倫衛嘉河衛塔山衛阿速江衛速平江衛木魯罕山衛馬英山衛士魯亭山衛木塔裡山衛朵林山衛兀也吾衛吉河衛割竹哈衛舊《會典》有邀竹藍福山衛舊《會典》作福三肥河衛哈溫河衛舊《會典》作哈里河木束河衛撒兒忽衛罕答河衛舊《會姍作忽答河割童衛以上丞鑾四年設定阿古河衛河衛喜樂溫河衛木陽河衛哈蘭城衛可令兀的河衛哥吉河衛野木河衛納刺吉河衛亦裡察河衛野兒定河衛卜魯丹河衛好屯河衛喜剌烏河衛舊《會典》作喜速烏考郎河衛答剌河衛舊《會典》作納刺河撒只刺河衛阿里河衛舊《會典》作阿吉河依木河衛亦文山衛木蘭河衛朵兒必河衛甫門河衛以上永樂五年設定納木河衛童寬山衛兀魯罕河衛塔罕山衛者帖列山衛木興衛友帖衛牙魯衛益實衛剌魯衛乞忽衛兀裡溪山衛阿真河衛木忽刺河衛察刺禿山衛嘔罕河衛欽真河衛斡蘭河衛衛克默河衛列門河衛禿都河衛實山衛忽裡急山衛莫溫河衛薛列河衛以上丞樂六年設定—卜魯兀衛葛林衛把城衛割肥河衛忽石門衛割嶺上衛木裡吉衛忽兒海衛伏裡其衛乞勒尼衛愛河衛把河衛和屯吉衛失裡木衛阿倫衛古裡河衛塔麻速衛以上丞樂七年設定盡興河衛木刺河衛舊《會典》作木束河衛喜申衛使防河衛舊《會典》作使方通直兒河衛亦麻河衛兀應河衛法因河衛阿答赤河衛舊《會典》作阿答古木山衛葛稱哥衛以上永樂八年設定督罕河衛建州左衛只兒蠻衛兀剌衛順民衛囊哈兒衛古魯衛舊《會典》作古魯山滿徑衛哈兒蠻衛塔亭衛也孫倫衛可木河衛弗思木衛弗提衛以上永樂十年設定斡朵倫衛永樂十一年設定臉兒分衛阿卜羅衛老哈河衛可河衛乞塔河衛失兒兀赤衛卜魯禿河衛兀剌忽衛以上永樂十二年設以上永樂十三年設定吉灘河衛亦馬忽山衛以上丞鑾十四年設定阿真同真衛亦東河衛亦迷河衛以上永樂十五年設定建州右衛益實左衛阿答赤衛塔山左衛舊《會典》作塔山前城討溫衛舊《會典》作“成”以上都是正統年間設定寄住毛憐衛在此以下至統以後繼續設定旦木衛失裡衛失木魯河衛忽魯木衛塔馬速衛失烈木衛吉灘衛和屯衛禾屯吉河衛亦失衛亦力克衛納木衛弗納河衛忽失木衛兀也衛也速倫衛巴忽魯衛兀牙山衛塔木衛忽裡山衛罕麻衛木裡吉河衛引門河衛亦裡察衛只卜得衛塔兒河衛木忽魯衛木答山衛立山衛可吉河衛忽失河衛脫倫兀衛阿的納河衛兀力衛阿速衛速溼河衛納刺吉衛撒刺衛亦寅衛弗朵脫河衛亦屯河衛兀討溫河衛甫河衛剌山衛阿者衛童山寬衛替裡衛亦裡察河衛啥黑分衛禿河衛好屯衛乞列尼衛撒裡河衛忽思木衛兀裡河衛忽魯山衛弗兒秀河衛沒脫倫衛阿魯必河衛咬裡山衛亦文衛寫豬洛衛答裡山衛古木河衛刺兒衛兀同河衛出萬山衛者屯衛喜辰衛海河衛蘭河衛朵州山衛者亦河衛納速吉河衛把忽兒衛鎮真河衛也速河衛者刺禿衛也魯河衛亦裡河衛失裡兀衛斡朵裡衛禿屯河衛者林山衛波羅河衛朵兒平河衛散力衛密刺禿山衛甫門衛細木河衛沒倫河衛弗禿都河衛兀失衛忽裡河衛失裡綿河衛兀刺河衛愛河衛洽剌察衛卜忽禿河衛沒倫衛卜魯衛以哈阿哈衛速江平衛兀山術弗力衛失郎山衛亦屯衛木河衛竹墩衛河木衛哈郎衛歲班衛失山衛考郎衛築屯衛黑裡河衛右城衛弗河衛文束河衛阿古衛弗山衛兀答裡衛納速河衛失列河衛朵老河衛竹裡河衛速脫衛阿木河衛吉答納河衛者不登衛也顏亦衛以下添設山答衛塔哈衛弗魯納河衛行子衛兀勒阿城衛阿失衛吉真納河衛法衛薄羅衛塔麻所衛撒裡衛你實衛平河衛忽裡吉山衛阿乞衛臺郎衛塞克衛拜苦衛所力衛巴里衛塔納衛木郎衛額克衛勒伏衛式木衛樹哈衛肥哈答衛蓋千衛英禿衛乞忽衛阿林衛哈兒速衛巴答衛脫木衛忽把衛速哈兒衛馬失衛塔賽衛割裡衛者哈衛恨克衛哈失衛交枝衛蔓煎艾答衛亦蠻衛哈察衛革出衛卜答衛蜀河衛禿裡赤山衛賽因衛忙哈衛所二十四兀者託溫千戶所哈魯門山千戶所兀羞籃野木幹戶所兀的罕幹戶所兀者穩免赤千戶所得的河干戶所魚失千戶所五年幹戶所冗者已河千戶所真河干戶所兀的千戶所屯河干戶所哈三幹戶所兀者屯河千戶所古賁河千戶所五音千戶所鎖郎塔真河千戶所兀者揆野人幹戶所敷答河千戶所兀禿河千戶所可裡踢千戶所哈魯門幹戶所兀討溫河千戶所兀者撒野人千戶所站七別兒真站黑龍江地方莽亦帖站弗朵河站亦罕河衛忽把希站忽把希站弗答林站古代替站地面七弗孫河地面木溫河地面埔坎河地面撒哈地面亦馬河咬束地面可木地面黑龍江地面寨一黑龍江忽裡平寨。
西北各部,在明代初年臣服歸順,授給指揮
等官職,設定衛所賜給誥命印信。衛六個赤斤蒙古衛罕束衛安定衛阿端衛曲先衛哈密衛西番就是古時吐番。
洪武初年,派人招撫告諭,又命令各族推舉先前有官職的到京城,授給國師以及都指揮、宣慰使、元帥、招討等官職,使他們按照習俗治理。
從此西番僧人有的封為灌頂國師以及贊善、闡化等王,太乘大寶法王,都給以官印封誥,傳佈把它作為憑證,所設定的有都指揮使司、指揮司。
都指揮使司二個烏思藏都指揮使司朵甘衛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司一隴答衛指揮使司宣慰使司三朵甘宣慰使司董卜韓胡宣慰使司長河西魚通窒遠宣慰使司招討司六朵甘星招討司朵甘隴答招討司朵甘丹招討司朵甘倉溏招討司朵甘川招討司磨兒勘招討司萬戶府四沙兒可萬戶府乃竹萬戶府羅思端萬戶府別思麻萬戶府千戶所十七朵甘思幹戶所刺宗幹戶所孛里加千戶所長河西千戶所多八三孫千戶所加八千戶所兆日千戶所納竹千戶所倫答千戶所果由千戶所沙裡可哈忽的千戶所孛里加思千戶所撒裡土兒千戶所參卜郎千戶所刺錯牙千戶所洩裡壩千戶所潤則魯孫幹戶所班軍就是衛所的軍隊輪番調上京城,總共為二大營。
起初,永樂十三年詔令邊將以及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各個都司,中都留守司,江南、江北各衛官員,挑選所統轄計程車兵前往北京,以等待皇帝親臨檢閱。
京城操練從此開始。
仁宗初年,因為英國公張輔等人建議,調派直隸以及靠近京城的軍隊輪番上京操練準備,告諭在農事完畢後調來,在農事開始之前派回。
隨後張輔說:“邊軍最近都放還,京軍少,請求調遣山東、河南、中都、.淮、揚各衛考核檢閱。”皇帝命令說“同意”。
又敕令河南、山東、山西、大寧以及中都將領,凡是軍隊返回取衣裝的,在三月結束農務,七月到京城,老弱的篩選代替,官府供給他們馬匹。
每年春秋輪番上京,共十六萬人:大寧七萬零七百餘人,中都、山東遞減,河南最少,僅僅一萬四千餘人。
定為成例。
稍後應允成國公朱勇等人的請求,罷免鞏昌各衛以及階、文千戶所調回軍隊,用陝西內地的軍隊代替。
山東衛士兵沿海防備倭寇,沿海衛士兵又肉調,通州衛士兵漕運淮安的糧食,安慶衛士兵赴京操練不方便,都調換了。
隨後,一併放回陝西調回的軍隊。
正統年問,京城操練的軍隊都戍守邊地,於是派御史在江北、出東、北直挑選軍隊,作為京城的防備。
景泰初年,邊疆之事緊急,調來操練的軍隊都留在京城,隔一年才放回去取來衣服裝備。
於是于謙、石亨商議分軍隊為三批,留下雨批操練守備。
保定、河問、天津放回五十天,河南、山東放回九十日,淮、揚、中都放回一百天,紫荊、倒馬、白羊三關以及保定各城戍守士卒,屬於山東、河南的,也如此。
逃跑的,官員降官品三級,士兵全家謫守邊衛。
第二年,于謙又說:“調回的軍隊分十個營團操練,長時間不能停止,請求仍然分成兩批。”上報批覆同意。
成化年問,河南秋季調回軍隊兩千人不到,派下御史督促他們。
國內太平安定,外衛士卒在京祇是承擔經營修繕各勞役,有勢力之傢俬人佔用又超過其中一半。
士卒很多害怕吃苦,往往延期,於是制定違背期限的法律:罪輕的發配居庸、密雲、山海關懲罰操練六個月,重的發配到邊衛處罰操練達一年半。
命令雖然具備,可是不能改變這種局面。
弘治年間,兵部議論佔用軍隊服勞役的危害,懲罰處治如同所議。
於是選衛兵八萬組織操練,內外衛各一半。
外衛四萬,兩批輪番更迭上京。
李束陽極力陳說勞作使軍隊疲睏,上調的軍隊過期不來,大多因此得罪。
皇帝認為他的話對。
弘治末年,放回大寧士兵兩班一萬人。
正德年間,宣府軍以及京城兵營相互調換,春秋輪番如同調軍舊例。
到世宗即位才停止。
嘉靖初年,尚書李承勳說:“永樂年間調軍輪番到京城,後來就連續照辦成為定例,衛的軍隊空了一半,而在京城的只是供建築製造。
不如節省行軍加發糧餉的耗費,用以招募工役。”御史鮑象賢請求分撥班軍為三部分,兩部分入營操練,一部分赴勞役。
通政司陳經又請求放回一半,收聚他們的軍糧招募工匠。
都沒有施行。
隨後,依從翊國公郭勳所說,寬限河南因災害沒有到的調京軍隊,而告諭以後違犯的必定按法令加罪。
兵部於是分條評議,軍士錯失時期,處治將領的罪,以多少為差別,罪重的直到削奪官階謫戍邊關。
回報同意。
那以後邊地警急,於是合併輪番上京的軍隊為一班,五月前往京城,十一月放還,每年秋季防守現有軍隊+五六萬。
仇鸞當權,抽調邊防軍入京守衛,共選士兵六萬八千餘人。
又免除大寧等衛軍到京城操練,改成防守薊鎮,上調京城的軍隊於是耗損減少。
豐城侯李熙核驗軍隊數目,僅僅四萬人,於是請求改成徵收銀兩招募工匠,而用現有軍隊四萬回軍營操練。
嚴嵩提議認為“各衛兵雖然有折乾的弊病,但是清查驗對的命令下達,仍然威嚴害怕遭罪。
如果奉聖旨徵收銀兩,恐怕藉為把柄,祖宗的好辦法深刻的用意,一朝蕩然無存”。
皇帝認為對。
折幹就是軍衛兵士交納銀兩給將官以此免除他的出行,有事就招募應付。
沒有多久,依從平江伯陳圭上奏,仍然命令中都、山東、河南的軍隊分成春秋兩個班次,另外成一營,春季在三月到達,八月回去;秋季在九月到,來年二月返回,建工程不能擅自役使。
隆慶初年,大量調發士兵治理河道,軍人害怕長時間服役,逃跑的很多。
兵部商議在現役軍人中,挑選精銳的編入隊伍,而用老弱士兵治河。
萬曆二年,科臣說,輪班調赴京城的軍隊並不是為服勞役而設立的。
下達到兵部,只決議因小工程不能一概呼叫罷了。
這時積聚的弊病為時已很久,士兵很苦於勞役,很多超過限期不到。
以前規定,錯失上調日期逃脫的,處罰工役錢,剝奪每個月的糧餉。
那以後另外多加徵收,士兵逃跑更多,中都尤其厲害。
從嘉靖四十三年以後,累積拖欠工役錢達五十餘萬兩銀。
巡撫都御史張種請求減少額外工價,軍士三次觸犯的,不必懲罰勞役,直接調往邊地衛所。
而巡視京營給事中王道成則說:“凡是軍隊調到京一次不到,就算一年脫離隊伍,全部扣除每月糧餉。
該軍仍然按以前的規定解往京城,罰補正該有的調京應役。
三年脫離輪班,仍然速調邊地衛所。”一同回覆同意。
衛軍更加疲睏。
後來,二十九年,皇帝因為輪班調到京城的軍隊很多是老弱出錢僱請,命令嚴加整飭。
職方主事沈朝煥發糧餉給輪班調到京城的軍隊,都僱用各種乞丐,於是上書說:“輪班調到京城的軍隊本處有大糧,到京城有行軍糧餉,又有鹽銀,所花費的有十餘萬兩銀子,現今都是假冒領取。
請求解送大糧貯存庫中,有警急情況可以招募,有人工可以僱用服役。”部裡商議請求先申明整飭,等大工程完工後再實行。
這時專門以輪班調到京城的軍隊作為服役的人,輪番上京訓練的最初意圖全部喪失了。
又過五年,內宮有小規模的建造,宦官陳永壽請求仍然使用輪班調到京城計程車兵,可以節省開支。
給事中宋一韓爭辯這事,說:“輪班軍士輪流操練就是三大營的軍隊,關係十分重大。
如今邊境多戰事,萬一把關將吏不謹慎,而京城聚集訓練的軍隊很多是招募的,遊徼之役很多被勞役佔用,皇城守衛王宮計程車兵很多沒有經過訓練,四衛的護衛侍從人員多是幹雜事的徒役。
即使得到三都司的健壯士兵三萬人,還不能沒有恐慌,何況動不動就興起縮減,名存寅亡,有緊急情況依靠什麼?”朝廷不聽從。
四十年,給事中麻僖請求體恤輪班到京操練之苦。
後六年,順天巡撫都御史劉曰梧說輪班到京訓練的軍隊無益實用,於是上陳招募士兵的十大有利之處。
這時,法紀更加鬆弛,軍隊不操練,都住在京城成為商販、手藝人,用錢賄賂輪班將領。
天啟、崇禎年間,邊疆戰事紛紜,於是調輪班訓練的軍隊到邊地,修築城垣、背米沒有停止之時,而糧餉缺乏,士兵很多死亡,輪班將領往往被逮捕革職。
特下詔命兵部右侍郎專門督促辦理,鑄造印信給予,然而已沒辦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