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志·卷六十

卷六十原文

  ◎河渠二

  ○黄河下

  万历元年,河决房村,筑堤洼子头至秦沟口。明年,给事中郑岳言:“运道自茶城至淮安五百馀里,自嘉靖四十四年河水大发,淮口出水之际,海沙渐淤,今且高与山等。自淮而上,河流不迅,泥水愈淤。於是邳州浅,房村决,吕、梁二洪平,茶城倒流,皆坐此也。今不治海口之沙,乃日筑徐、沛间堤岸,桃、宿而下,听其所之。民之为鱼,未有已时也。”因献宋李公义、王令图浚川爬法。命河臣勘奏,从其所言。而是年秋,淮、河并溢。明年八月河决砀山及邵家口、曹家庄、韩登家口而北,淮亦决高家堰而东,徐、邳、淮南北漂没千里。自此桃、清上下河道淤塞,漕艘梗阻者数年,淮、扬多水患矣。总河都御史傅希挚改筑砀山月堤,暂留三口为泄水之路。其冬,并塞之。

  四年二月,督漕侍郎吴桂芒言:“淮、扬洪潦奔冲,盖缘海宾汊港久堙,入海止云梯一径,致海拥横沙,河流泛溢,而盐、安、高、宝不可收拾。国家转运,惟知急漕,而不暇急漕,而不暇急民,故朝廷设官,亦主治河,而不知治海。请设水利佥事一员,专疏海道,审度地利,如草湾及老黄河皆可趋海,何必专事云梯哉?”帝优诏报可。

  桂芳复言:“黄水抵清河与淮合流,经清江浦外河,东至草湾,又折而西南,过淮安、新城外河,转入安东县前,直下云梯关入海。近年关口多壅,河流日浅,惟草湾地低下,黄河冲决,骎骎欲夺安东入海,以县治所关,屡决屡塞。去岁,草湾迤东自决一口,宜於决口之西开挑新口,以迎埽湾之溜,而於金城至五港岸筑堤束水。语云:“救一路哭,不当复计一家哭。”今淮、扬、凤、泗、邳、徐不啻一路矣。安东自众流汇围,只文庙、县署仅存椽瓦,其势垂陷,不如委之,以拯全淮。”帝不欲弃安东,而命开草湾如所请。八月,工竣,长万一千一百馀丈,塞决口二十二,役夫四万四千。帝以海口开浚,水患渐平,赉桂芳等有差。

  未几,河决韦家楼,又决沛县缕水堤,丰、曹二县长堤,丰、沛、徐州、睢宁、金乡、鱼台、单、曹田庐漂溺无算,河流啮宿迁城。帝从桂芳请,迁县治、筑土城避之。於是御史陈世宝请复老黄河故道,言:“河自桃源三义镇历清河县北,至大河口会淮入海。运道自淮安天妃庙乱淮而下,十里至大河口,从三义镇出口向桃源大河而去,凡七十馀里,是为老黄河。至嘉靖初,三义镇口淤,而黄河改趋清河县南与淮会,自此运道不由大河口而径由清河北上矣。近者,崔镇屡决,河势渐趋故道。若仍开三义镇口引河入清河北,或令出大河口与淮流合,或从清河西别开一河,引淮出河上游,则运道无恐,而淮、泗之水不为黄流所涨。”部覆允行。

  桂芳言:“淮水向经清河会黄河趋海。自去秋河决崔镇,清江正河淤淀,淮口梗塞。於是淮弱河强,不能夺草湾入海之途,而全淮南徙,横灌山阳、高、宝间,向来湖水不逾五尺,堤仅七尺,今堤加丈二,而水更过之。宜急护湖堤以杀水势。”部议以为必淮有所归,而后堤可保,请令桂芳等熟计。报可。

  开河、护堤二说未定,而河复决崔镇,宿、沛、清、桃两岸多坏,黄河日淤垫,淮水为河所迫,徙而南,时五年八月也。希挚议塞决口,束水归漕。桂芳欲冲刷成河,以为老黄河入海之路。帝令急塞决口,而俟水势稍定,乃从桂芳言。时给事中汤聘尹议导淮入江以避黄,会桂芳言:“黄水向老黄河故道而去,下奔如驶,淮遂乘虚涌入清口故道,淮、扬水势渐消。”部议行勘,以河、淮既合,乃寝其议。

  管理南河工部郎中施天麟言:

  “淮、泗之水不下清口而下山阳,从黄浦口入海。浦口不能尽泄,浸淫高、宝邵伯诸湖,而湖堤尽没,则以淮、泗本不入湖,而今入湖故也。淮、泗之入湖者,又缘清口向未淤塞,而今淤塞故也。清口之淤塞者,又缘黄河淤塞日高,淮水不得不让河而南徙也。盖淮水并力敌黄,胜负或亦相半,自高家堰废坏,而清口内通济桥、朱家等口淮水内灌,於是淮、泗之力分,而黄河得以全力制其敝,此清口所以独淤於今岁也。下流既淤,则上流不得不决。

  每岁粮艘以四五月毕运,而堤以六七月坏。水发之时不能为力,水落之后方图堵塞。甫及春初,运事又迫,仅完堤工,於河身无与。河身不挑则来年益高。上流之决,必及於徐、吕,而不止於邳、迁;下流之涸,将尽乎邳、迁,而不止於清、桃。须不惜一年粮运,不惜数万帑藏,开挑正河,宽限责成,乃为一劳永逸。

  至高家堰、朱家等口,宜及时筑塞,使淮、泗并力足以敌黄,则淮水之故道可复,高、宝之大患可减。若兴、盐海口堙塞,亦宜大加疏浚。而湖堤多建减水大闸,堤下多开支河。要未有不先黄河而可以治淮,亦未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固堤者也。”事下河漕诸臣会议。

  淮之出清口也,以黄水由老黄河奔注,而老黄河久淤,未几复塞,淮水仍涨溢。给事中刘铉请亟开通海口,而简大臣会同河漕诸臣往治。乃命桂芳为工部尚书兼理河漕,而裁总河都御史官。桂芳甫受命而卒。

  六年夏,潘季驯代。时给事中李涞请多浚海口,以导众水之归。给事中王道成则请塞崔镇决口,筑桃、宿长堤,修理高家堰,开复老黄河。并下河臣议。季驯与督漕侍郎江一麟相度水势,言:

  “海口自云梯关四套以下,阔七八里至十馀里,深三四丈。欲别议开凿,必须深阔相类,方可注放,工力甚难。且未至海口,乾地犹可施工,其将入海之地,潮汐往来,与旧口等耳。旧口皆系积沙,人力虽不可浚,水力自能冲刷,海无可浚之理。惟当导河归海,则以水治水,即浚海之策也。河亦非可以人力导,惟当缮治堤防,俾无旁决,则水由地中,沙随水去,即导河之策也。

  频年以来,日以缮堤为事,顾卑薄而不能支,迫近而不能容,杂以浮沙而不能久。是以河决崔镇,水多北溃,为无堤也。淮决高家堰、黄浦口,水多东溃,堤弗固也。不咎制之未备,而咎筑堤为下策,岂通论哉!上流既旁溃,又岐下流而分之,其趋云梯入海口者,譬犹强弩之末耳。水势益分则力益弱,安能导积沙以注海?

  故今日浚海急务,必先塞决以导河,尤当固堤以杜决,而欲堤之不决,必真土而勿杂浮沙,高厚而勿惜钜费,让远而勿与争地,则堤乃可固也。沿河堤固,而崔镇口塞,则黄不旁决而冲漕力专。高家堰筑,朱家口塞,则淮不旁决而会黄力专。淮、黄既合,自有控海之势。又惧其分而力弱也,必暂塞清江浦河,而严司启闭以防其内奔。姑置草湾河,而专复云梯以还其故道。仍接筑淮安新城长堤,以防其末流。使黄、淮力全,涓滴悉趋於海,则力强且专,下流之积沙自去,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所谓固堤即以导河,导河即以浚海也。”

  又言:“黄水入徐,历邳、宿、桃、清,至清口会淮而东入海。淮水自洛及凤,历盱、泗,至清口会河而东入海。此两河故道也。元漕江南粟,则由扬州直北庙湾入海,未尝溯淮。陈瑄始堤管家诸湖,通淮为运道。虑淮水涨溢,则筑高家堰堤以捍之,起武家墩,经大、小涧至阜宁湖,而淮不东侵。又虑黄河涨溢,则堤新城北以捍之,起清江浦,沿钵池山、柳浦湾迤东,而黄不南侵。

  其后,堤岸渐倾,水从高堰决入,淮郡遂同鱼鳖。而当事者未考其故,谓海口壅闭,宜亟穿支渠。讵知草湾一开,西桥以上正河遂至淤阻。夫新河阔二十馀丈,深仅丈许,较故道仅三十之一,岂能受全河之水?下流既壅,上流自溃,此崔镇诸口所由决也。今新河复塞,故河渐已通流,虽深阔未及原河十一,而两河全下,沙随水刷,欲其全复河身不难也。河身既复,阔者七八里,狭亦不下三四百丈,滔滔东下,何水不容?匪惟不必别凿他所,即草湾亦可置勿浚矣。

  故为今计,惟修复陈瑄故迹,高筑南北两堤,以断两河之内灌,则淮、扬昏垫可免。塞黄浦口,筑宝应堤,浚东关等浅,修五闸,复五坝,则淮南运道无虞。坚塞桃源以下崔镇口诸决,则全河可归故道。黄、淮既无旁决,并驱入海,则沙随水刷,海口自复,而桃、清浅阻,又不足言。此以水治水之法也。若夫爬捞之说,仅可行诸闸河,前入屡试无功,徒费工料。”

  於是条上六议:曰塞决口以挽正河,曰筑堤防以杜溃决,曰复闸坝以防外河,曰创滚水坝以固堤岸,曰止浚海工程以省糜费,曰寝开老黄河之议以仍利涉。帝悉从其请。

  七年十月,两河工成,赉季驯、一麟银币,而遣给事中尹瑾勘实。八年春进季驯太子太保工部尚书,荫一子。一麟等迁擢有差。是役也,筑高家堰堤六十馀里,归仁集堤四十馀里,柳浦湾堤东西七十馀里,塞崔镇等决口百三十,筑徐、睢、邳、宿、桃、清两岸遥堤五万六千馀丈,砀、丰大坝各一道,徐、沛、丰、砀缕堤百四十馀里,建崔镇、徐升、季泰、三义减水石坝四座,迁通济闸於甘罗城南,淮、扬间堤坝无不修筑,费帑金五十六万有奇。其秋擢季驯南京兵部尚书。季驯又请复新集至小浮桥故道,给事中王道成、河南巡抚周鉴等不可而止。自桂芳、季驯时罢总河不设,其后但以督漕兼理河道。高堰初筑,清口方畅,流连数年,河道无大患。

  至十五年,封丘、偃师、东明、长垣屡被冲决。大学士申时行言:“河所决地在三省,守臣画地分修,易推委。河道未大坏,不必设都御史,宜遣风力老成给事中一人行河。”乃命工科都给事中常居敬往。居敬请修筑大社集东至白茅集长堤百里。从之。

  初,黄河由徐州小浮桥入运,其河深且近洪,能刷洪以深河,利於运道。后渐徙沛县飞云桥及徐州大、小溜沟。至嘉靖末,决邵家口,出秦沟,由浊河口入运,河浅,迫茶城,茶城岁淤,运道数害。万历五年冬,河复南趋,出小浮桥故道,未几复堙。潘季驯之塞崔镇也,厚筑堤岸,束水归漕。嗣后水发,河臣辄加堤,而河身日高矣。於是督漕佥都御史杨一魁欲复黄河故道,请自归德以下丁家道口浚至石将军庙,令河仍自小浮桥出。又言:“善治水者,以疏不以障。年来堤上加堤,水高凌空,不啻过颡。滨河城郭,决水可灌。宜测河身深浅,随处挑浚,而於黄河分流故道,设减水石门以泄暴涨。”给事中王士性则请复老黄河故道。大略言:

  “自徐而下,河身日高,而为堤以束之,堤与徐州城等。束益急,流益迅,委全力於淮而淮不任。故昔之黄、淮合,今黄强而淮益缩,不复合矣。黄强而一启天妃、通济诸闸,则灌运河如建瓴。高、宝一梗,江南之运坐废。淮缩则退而侵泗。为祖陵计,不得不建石堤护之。堤增河益高,根本大可虞也。河至清河凡四折而后入海。淮安、高、宝、盐、兴数百万生灵之命托之一丸泥,决则尽成鱼暇矣。

  纷纷之议,有欲增堤泗州者,有欲开颜家、灌口、永济三河,南甃高家堰、北筑滚水坝者。总不如复河故道,为一劳永逸之计也。河故道由三义镇达叶家冲与淮合,在清河县北别有济运河,在县南盖支河耳。河强夺支河,直趋县南,而自弃北流之道,然河形固在也。自桃源至瓦子滩凡九十里,洼下不耕,无室庐填墓之碍,虽开河费钜,而故道一复,为利无穷。”

  议皆未定。居敬及御史乔璧星皆请复专设总理大臣。乃命潘季驯为右都御史总督河道。

  时帝从居敬言,罢老黄河议,而季驯抵官,言:“亲集故道,故老言‘铜帮铁底’,当开,但岁俭费繁,未能遽行。”又言:“黄水浊而强,汶、泗清且弱,交会茶城。伏秋黄水发,则倒灌人漕,沙停而淤,势所必至。然黄水一落,漕即从之,沙随水去,不浚自通,纵有浅阻,不过旬日。往时建古洪、内华二闸,黄涨则闭闸以遏浊流,黄退则启闸以纵泉水。近者居敬复增建镇口闸,去河愈近,则吐纳愈易。但当严闸禁如清江浦三闸之法,则河渠永赖矣。”帝方委季驯,即从其言,罢故道之议。未几,水患益甚。

  十七年六月,黄水暴涨,决兽医口月堤,漫李景高口新堤,冲入夏镇内河,坏田庐,没人民无算。十月,决口塞。十八年,大溢,徐州水积城中者逾年。众议迁城改河。季驯浚魁山支河以通之,起苏伯湖至小河口,积水乃消。十九年九月,泗州大水,州治淹三尺,居民沉溺十九,浸及祖陵。而山阳复河决,江都、邵伯又因湖水下注,田庐浸伤。工部尚书曾同亨上其事,议者纷起。乃命工科给事中张贞观往泗州勘视水势,而从给事中杨其休言,放季驯归,用舒应龙为工部尚书总督河道。

  二十年三月,季驯将去,条上辨惑者六事,力言河不两行,新河不当开,支渠不当浚。又著书曰河防一览,大旨在筑堤障河,束水归漕;筑堰障淮,逼淮注黄。以清刷浊,沙随水去。合则流急,急则荡涤而河深;分则流缓,缓则停滞而沙积。上流既急,则海口自辟而无待於开。其治堤之法,有缕堤以束其流,有遥堤以宽其势,有滚水坝以泄其怒。法甚详,言甚辩。然当是时,水势横溃,徐、泗、淮、扬间无岁不受患,祖陵被水。季驯谓当自消,已而不验。於是季驯言诎,而分黄导淮之议由此起矣。

  贞观抵泗州言:“臣谒祖陵,见泗城如水上浮盂,盂中之水复满。祖陵自神路至三桥、丹墀,无一不被水。且高堰危如累卵,又高、宝隐祸也。今欲泄淮,当以辟海口积沙为第一义。然泄淮不若杀黄,而杀黄於淮流之既合,不若杀於未合。但杀於既合者与运无妨,杀於未合者与运稍碍。别标本,究利害,必当杀於未合之先。至於广入海之途,则自鲍家口、黄家营至鱼沟、金城左右,地势颇下,似当因而利导之。”贞观又会应龙及总漕陈於陛等言:“淮、黄同趋者惟海,而淮之由黄达海者惟清口。自海沙开浚无期,因而河身日高;自河流倒灌无已,因而清口日塞。以致淮水上浸祖陵,漫及高、宝,而兴、泰运堤亦冲决矣。今议辟清口沙,且分黄河之流於清口上流十里地,去口不远,不至为运道梗。分於上,复合於下,则冲海之力专。合必於草湾之下,恐其复冲正河,为淮城患也。塞鲍家口、黄家营二决,恐横冲新河,散溢无归。两岸俱堤,则东北清、沭、海、安洼下地不虞溃决。计费凡三十六万有奇。若海口之塞,则潮汐莫窥其涯,难施畚锸。惟淮、黄合流东下,河身涤而渐深,海口刷而渐辟,亦事理之可必者。”帝悉从其请。乃议於清口上流北岸,开腰铺支河达於草湾。

  既而淮水自决张福堤。直隶巡按彭应参言:“祖陵度可无虞,且方东备倭警,宜暂停河工。”部议令河臣熟计。应龙、贞观言:“为祖陵久远计,支河实必不容已之工,请候明春倭警宁息举行。”其事遂寝。

  二十一年春,贞观报命,议开归、徐达小河口,以救徐、邳之溢;导浊河入小浮桥故道,以纾镇口之患。下总河会官集议,未定。五月,大雨,河决单县黄堌口,一由徐州出小浮桥,一由旧河达镇口闸。邳城陷水中,高、宝诸湖堤决口无算。明年,湖堤尽筑塞,而黄水大涨,清口沙垫,淮水不能东下,於是挟上源阜陵诸湖与山溪之水,暴浸祖陵,泗城淹没。二十三年,又决高邮中堤及高家堰、高良涧,而水患益急矣。

  先是,御史陈邦科言:“固堤束水未收刷沙之利,而反致冲决。法当用浚,其方有三。冬春水涸,令沿河浅夫乘时捞浅,则沙不停而去,一也。官民船往来,船尾悉系钯犁,乘风搜涤,则沙不宁而去,二也。仿水磨、水碓之法,置为木机,乘水滚荡,则沙不留而去,三也。至淮必不可不会黄,故高堰断不可弃。湖溢必伤堤,故周家桥溃处断不可开。已弃之道必淤满,故老黄河、草湾等处断不可。”疏下所司议。户部郎中华存礼则请复黄河故道,并浚草湾。而是时腰铺犹未开,工部侍郎沈节甫言:“复黄河未可轻议,至诸策皆第补偏救弊而已,宜概停罢。”乃召应龙还工部,时二十二年九月也。

  既而给事中吴应明言:“先因黄河迁徙无常,设遥、缕二堤束水归漕,及水过沙停,河身日高,徐、邳以下居民尽在水底。今清口外则黄流阻遏,清口内则淤沙横截,强河横灌上流约百里许,淮水仅出沙上之浮流,而潴蓄於盱、泗者遂为祖陵患矣。张贞观所议腰铺支河归之草湾,或从清河南岸别开小河至骆家营、马厂等地,出会大河,建闸启闭,一遇运浅,即行此河,亦策之便者。”至治泗水,则有议开老子山,引淮水入江者。宜置闸以时启闭,拆张福堤而堤清口,使河水无南向。部议下河漕诸臣会勘。直隶巡按牛应元因谒祖陵,目击河患,绘图以进,因上疏言:

  “黄高淮壅,起於嘉靖末年河臣凿徐、吕二洪巨石,而沙日停,河身日高,溃决由此起。当事者计无复之,两岸筑长堤以束,曰缕堤。缕堤复决,更於数里外筑重堤以防,曰遥堤。虽岁决岁补,而莫可谁何矣。

  黄、淮交会,本自清河北二十里骆家营,折而东至大河口会淮,所称老黄河是也。陈瑄以其迂曲,从骆家营开一支河,为见今河道,而老黄河淤矣。万历间,复开草湾支河,黄舍故道而趋,以致清口交会之地,二水相持,淮不胜黄,则窜入各闸口,淮安士民於各闸口筑一土埂以防之。嗣后黄、淮暴涨,水退沙停,清口遂淤,今称门限沙是也。当事者不思挑门限沙,乃傍土埂筑高堰,横亘六十里,置全淮正流之口不事,复将从旁入黄之张福口一并筑堤塞之,遂倒流而为泗陵患矣。前岁,科臣贞观议辟门限沙,裁张福堤,其所重又在支河腰铺之开。

  总之,全口淤沙未尽挑辟,即腰铺工成,淮水未能出也,况下流鲍、王诸口已决,难以施工。岂若复黄河故道,尽辟清口淤沙之为要乎?且疏上流,不若科臣应明所议,就草湾下流浚诸决口,俾由安东归五港,或於周家桥量为疏通,而急塞黄堌口,挑萧、砀渠道,浚符离浅阻。至宿迁小河为淮水入黄正路,急宜挑辟,使有所归。”

  应龙言:“张福堤已决百馀丈,清口方挑沙,而腰铺之开尤不可废。”工部侍郎沈思孝因言:“老黄河自三义镇至叶家冲仅八千馀丈,河形尚存。宜亟开浚,则河分为二,一从故道抵颜家河入海,一从清口会淮,患当自弭。请遣风力科臣一人,与河漕诸臣定画一之计。”乃命礼科给事中张企程往勘。而以水患累年,迄无成画,迁延糜费,罢应龙职为民,常居敬、张贞观、彭应参等皆谴责有差。

  御史高举请“疏周家桥,裁张福堤,辟门限沙,建滚水石坝於周家桥、大小涧口、武家墩、绿杨沟上下,而坝外浚河筑岸,使行地中。改塘埂十二闸为坝,灌闸外十二河,以辟入海之路。浚芒稻河,且多建滨江水闸,以广入江之途。然海口日壅,则河沙日积,河身日高,而淮亦不能安流。有灌口者,视诸口颇大,而近日所决蒋家、鲍家、畀家三口直与相射,宜挑浚成河,俾由此入海。”工部主事樊兆程亦议辟海口,而言:“旧海口决不可浚,当自鲍家营至五港口挑浚成河,令从灌口入海。”俱下工部。请并委企程勘议。

  是时,总河工部尚书杨一魁被论,乞罢,因言:“清口宜浚,黄河故道宜复,高堰不必修,石堤不必砌,减水闸坝不必用。”帝不允辞,而诏以尽心任事。御史夏之臣则言:“海口沙不可劈,草湾河不必浚,腰铺新河四十里不必开,云梯关不必辟,惟当急开高堰,以救祖陵。”且言:“历年以来,高良涧土堤每遇伏秋即冲决,大涧口石堤每遇汹涌即崩溃。是高堰在,为高、宝之利小;而高堰决,则为高、宝之害大也。孰若明议而明开之,使知趋避乎?”给事中黄运泰则又言:“黄河下流未泄,而遽开高堰、周桥以泄淮水,则淮流南下,黄必乘之,高、宝间尽为沼,而运道月河必冲决矣。不如浚五港口,达灌口门,以入於海之为得也。”诏并行勘议。

  企程乃上言:“前此河不为陵患,自隆庆末年高、宝、淮、扬告急,当事狃於目前,清口既淤,又筑高堰以遏之,堤张福以束之,障全淮之水与黄角胜,不虞其势不敌也。迨后甃石加筑,堙塞愈坚,举七十二溪之水汇於泗者,仅留数丈一口出之,出者什一,停者什九。河身日高,流日壅,淮日益不得出,而潴蓄日益深,安得不倒流旁溢为泗陵患乎?今议疏淮以安陵,疏黄以导淮者,言人人殊。而谓高堰当决者,臣以为屏翰淮、扬,殆不可少。莫若於其南五十里开周家桥注草子湖,大加开浚,一由金家湾入芒稻河注之江,一由子婴沟入广洋湖达之海,则淮水上流半有宣泄矣。於其北十五里开武家墩,注永济河,由窑湾闸出口直达泾河,从射阳湖入海,则淮水下流半有归宿矣。此急救祖陵第一义也。”会是时,祖陵积水稍退,一魁以闻,帝大悦,仍谕诸臣急协议宣泄。

  於是企程、一魁共议欲分杀黄流以纵淮,别疏海口以导黄。而督漕尚书褚鈇则以江北岁祲,民不堪大役,欲先泄淮而徐议分黄。御史应元折衷其说,言:“导淮势便而功易,分黄功大而利远。顾河臣所请亦第六十八万金,国家亦何靳於此?”御史陈煃尝令宝应,虑周家桥既开,则以高邮、邵伯为壑,运道、民产、盐场交受其害,上疏争之,语甚激,大旨分黄为先,而淮不必深治。且欲多开入海之路,令高、宝诸湖之水皆东,而后周家桥、武家墩之水可注。而淮安知府马化龙复进分黄五难之说。颍州兵备道李弘道又谓宜开高堰。鈇遂据以上闻。给事中林熙春驳之,言:“淮犹昔日之淮,而河非昔日之河,先是河身未高,而淮尚安流,今则河身既高,而淮受倒灌,此导淮固以为淮,分黄亦以为淮。”工部乃覆奏云:“先议开腰铺支河以分黄流,以倭儆、灾伤停寝,遂贻今日之患。今黄家坝分黄之工若复沮格,淮壅为害,谁职其咎?请令治河诸臣导淮分黄,亟行兴举。”报可。

  二十四年八月,一魁兴工未竣,复条上分淮导黄事宜十事。十月,河工告成,直隶巡按御史蒋春芳以闻,复条上善后事宜十六事。乃赏赉一魁等有差。是役也,役夫二十万,开桃源黄河坝新河,起黄家嘴,至安东五港、灌口,长三百馀里,分泄黄水入海,以抑黄强。辟清口沙七里,建武家墩、高良涧、周家桥石闸,泄淮水三道入海,且引其支流入江。於是泗陵水患平,而淮、扬安矣。

  然是时一魁专力桃、清、淮、泗间,而上流单县黄堌口之决,以为不必塞。鈇及春芳皆请塞之。给事中李应策言:“漕臣主运,河臣主工,各自为见。宜再令析议。”一魁言:“黄堌口一支由虞城、夏邑接砀山、萧县、宿州至宿迁,出白洋河,一小支分萧县两河口,出徐州小浮桥,相距不满四十里。当疏浚与正河会,更通镇口闸里湖之水,与小浮桥二水会,则黄堌口不必塞,而运道无滞矣。”从之。於是议浚小浮桥、沂河口、小河口以济徐、邳运道,以泄砀、萧漫流,掊归仁堤以护陵寝。

  是时,徐、邳复见清、泗运道不利,鈇终以为忧。二十五年正月,复极言黄堌口不塞,则全河南徙,害且立见。议者亦多恐下啮归仁,为二陵患。三月,小浮桥等口工垂竣,一魁言:

  “运道通利,河徙不相妨,已有明验。惟议者以祖陵为虑,请徵往事折之。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东南至寿州入淮。永乐九年,河北入鱼台。未几复南决,由涡河经怀远入淮。时两河合流,历凤、泗以出清口,未闻为祖陵患。正统十三年,河北冲张秋。景泰中,徐有贞塞之,复由涡河入淮。弘治二年,河又北冲,白昂、刘大夏塞之,复南流,一由中牟至颍、寿,一由亳州至涡河入淮,一由宿迁小河口会泗。全河大势纵横颍、亳、凤、泗间,下溢符离、睢、宿,未闻为祖陵虑,亦不闻堤及归仁也。

  正德三年后,河渐北徙,由小浮桥、飞云桥、谷亭三道入漕,尽趋徐、邳,出二洪,运道虽济,而泛溢实甚。嘉靖十一年,朱裳始有涡河一支中经凤阳祖陵未敢轻举之说。然当时犹时浚祥符之董盆口、宁陵之五里铺、荥泽之孙家渡、兰阳之赵皮寨,又或决睢州之地丘店、界牌口、野鸡冈,宁陵之杨村铺,俱入旧河,从亳、凤入淮,南流未绝,亦何尝为祖陵患?

  嘉靖二十五年后,南流故道始尽塞,或由秦沟入漕,或由浊河入漕。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而当事者方认客作主,日筑堤而窘之,以致河流日壅,淮不敌黄,退而内潴,遂贻盱、泗祖陵之患。此实由内水之停壅,不由外水之冲射也。万历七年,潘季驯始虑黄流倒灌小河、白洋等口,挟诸河水冲射祖陵,乃作归仁堤为保障计,复张大其说,谓祖陵命脉全赖此堤。习闻其说者,遂疑黄堌之决,下啮归仁,不知黄堌一决,下流易泄,必无上灌之虞。况今小河不日竣工,引河复归故道,云归仁益远,奚烦过计为?”报可。

  一魁既开小浮桥,筑义安山,浚小河口,引武沂泉济运。及是年四月,河复大决黄堌口,溢夏邑、永城,由宿州府离桥出宿迁新河口入大河,其半由徐州入旧河济运。上源水枯,而义安束水横坝复冲二十馀丈,小浮桥水脉微细,二洪告涸,运道阻涩。一魁因议挑黄堌口迤上埽湾、淤嘴二处,且大挑其下李吉口北下浊河,救小浮桥上流数十里之涸。复上言:“黄河南旋至韩家道、盘岔河、丁家庄,俱岸阔百丈,深逾二丈,乃铜帮铁底故道也。至刘家洼,始强半南流,得山西坡、永涸湖以为壑,出溪口入符离河,亦故道也。惟徐、邳运道浅涸,所以首议开小浮桥,再加挑辟,必大为运道之利。乃欲自黄堌挽回全河,必须挑四百里淤高之河身,筑三百里南岸之长堤,不惟所费不赀,窃恐后患无已。”御史杨光训等亦议挑埽湾直渠,展济浊河,及筑山西坡归仁堤,与一魁合,独鈇异议。帝命从一魁言。

  一魁复言:“归仁在西北,泗州在东南,相距百九十里,中隔重冈叠嶂。且归仁之北有白洋河、朱家沟、周家沟、胡家沟、小河口泄入运河,势如建瓴,即无归仁,祖陵无足虑。浊河淤垫,高出地上,曹、单间阔一二百丈,深二三丈,尚不免横流,徐、邳间仅百丈,深止丈馀,徐西有浅至二三尺者,而夏、永、韩家道口至符离,河阔深视曹、单,避高就下,水之本性,河流所弃,自古难复。且运河本籍山东诸泉,不资黄水,惟当仿正统间二洪南北口建闸之制,於镇口之下,大浮桥之上,吕梁之下洪,邳州之沙坊,各建石闸,节宣汶、泗,而以小浮桥、沂河口二水助之,更於镇口西筑坝截黄,开唐家口而注之龙沟,会小浮桥入运,以杜灌淤镇口之害,实万全计也。”报可。

  二十六年春,从杨光训等议,撤鈇,命一魁兼管漕运。六月,召一魁掌部事,命刘东星为工部侍郎,总理河漕。

  二十七年春,东星上言:“河自商、虞而下,由丁家道口抵韩家道口、赵家圈、石将军庙、两河口,出小浮桥下二洪,乃贾鲁故道也。自元及我朝行之甚利。嘉靖三十七年北徙浊河,而此河遂淤。潘季驯议复开之,以工费浩繁而止。今河东决黄堌,由韩家道口至赵家圈百馀里,冲刷成河,即季驯议复之故道也。由赵家圈至两河口,直接三仙台新渠,长仅四十里,募夫五万浚之,逾月当竣,而大挑运河,小挑浊河,俱可节省。惟李吉口故道尝挑复淤,去冬已挑数里,前功难弃,然至镇口三百里而遥,不若赵家圈至两河口四十里而近。况大浮桥已建闸蓄汶、泗之水,则镇口济运亦无藉黄流。”报可。十月,功成,加东星工部尚书,一魁及馀官赏赉有差。

  初,给事中杨廷兰因黄堌之决,请开泇河,给事中杨应文亦主其说。既而直隶巡按御史佴祺复言之。东星既开赵家圈,复采众说,凿泇河,以地多沙石,工未就而东星病。河既南徙,李吉口淤氵殿日高,北流遂绝,而赵家圈亦日就淤塞,徐、邳间三百里,河水尺馀,粮艘阻塞。

  二十九年秋,工科给事中张问达疏论之。会开、归大水,河涨商丘,决萧家口,全河尽南注。河身变为平沙,商贾舟胶沙上。南岸蒙墙寺忽徙置北岸,商、虞多被淹没,河势尽趋东南,而黄堌断流。河南巡抚曾如春以闻,曰:“此河徙,非决也。”问达复言:“萧家口在黄堌上流,未有商舟不能行於萧家口而能行於黄堌以东者,运艘大可虑。”帝从其言,方命东星勘议,而东星卒矣。问达复言:“运道之坏,一因黄堌口之决,不早杜塞;更因并力泇河,以致赵家圈淤塞断流,河身日高,河水日浅,而萧家口遂决,全河奔溃入淮,势及陵寝。东星已逝,宜急补河臣,早定长策。”大学士沈一贯、给事中桂有根皆趣简河臣。

  御史高举献三策。请浚黄堌口以下旧河,引黄水注之东,遂塞黄堌口,而遏其南,俟旧河冲刷深,则并塞新决之口。其二则请开泇河及胶莱河,而言河漕不宜并於一人,当选择分任其事。江北巡按御史吴崇礼则请自蒙墙寺西北黄河湾曲之所,开浚直河,引水东流。且浚李吉口至坚城集淤道三十馀里,而尽塞黄堌以南决口,使河流尽归正漕。工部尚书一魁酌举崇礼之议,以开直河、塞黄堌口、浚淤道为正策,而以泇河为旁策,胶莱为备策。帝命急挑旧河,塞决口,且兼挑泇河以备用。下山东抚按勘视胶莱河。

  三十年春,一魁覆河抚如春疏言:“黄河势趋邳、宿,请筑汴堤自归德至灵、虹,以障南徙。且疏小河口,使黄流尽归之,则弥漫自消,祖陵可无患。”帝喜纳之。已而言者再疏攻一魁。帝以一魁不塞黄堌口,致冲祖陵,斥为民。复用崇礼议,分设河漕二臣,命如春为工部侍郎,总理河道。如春议开虞城王家口,挽全河东归,须费六十万。

  三十一年春,山东巡抚黄克缵言:“王家口为蒙墙上源,上流既达,则下流不可旁泄,宜遂塞蒙墙口。”从之。时蒙墙决口广八十馀丈,如春所开新河未及其半,塞而注之,虑不任受。有献策者言:“河流既回,势若雷霆,藉其势冲之,浅者可深也。”如春遂令放水,水皆泥沙,流少缓,旋淤。夏四月,水暴涨,冲鱼、单、丰、沛间,如春以忧卒。乃命李化龙为工部侍郎,代其任。

  给事中宋一韩言:“黄河故道已复,陵、运无虞。决口惧难塞,宜深浚坚城以上浅阻,而增筑徐、邳两岸,使下流有所容,则旧河可塞。”给事中孟成己言:“塞旧河急,而浚新河尤急。”化龙甫至,河大决单县苏家庄及曹县缕堤,又决沛县四铺口太行堤,灌昭阳湖,入夏镇,横冲运道。化龙议开泇河,属之邳州直河,以避河险。给事中侯庆远因言:“泇河成,则他工可徐图,第毋纵河入淮。淮利则洪泽水减,而陵自安矣。”

  三十二年正月,部覆化龙疏,大略言:“河自归德而下,合运入海,其路有三:由兰阳道考城至李吉口,过坚城集,入六座楼,出茶城而向徐、邳,是名浊河,为中路;由曹、单经丰、沛,出飞云桥,泛昭阳湖,入龙塘,出秦沟而向徐、邳,是名银河,为北路;由潘家口过司家道口,至何家堤,经符离,道睢宁,入宿迁,出小河口入运,是名符离河,为南路。南路近陵,北路近运,惟中路既远於陵,且可济运,前河臣兴役未竣,而河形尚在。”因奏开泇有六善。帝从其议。

  工部尚书姚继可言:“黄河冲徙,河臣议於坚城集以上开渠引河,使下流疏通,复分六座楼、苑家楼二路杀其水势,既可移丰、沛之患,又不至沼砀山之城。开泇分黄,两工并举,乞速发帑以济。”允之。八月,化龙奏分水河成。事具《泇河志》中。加化龙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会化龙丁艰候代,命曹时聘为工部侍郎,总理河道。是秋,河决丰县,由昭阳湖穿李家港口,出镇口,上灌南阳,而单县决口复溃,鱼台、济宁间平地成湖。

  三十三年春,化龙言:“丰之失,由巡守不严,单之失,由下埽不早,而皆由苏家庄之决。南直、山东相推诿,请各罚防河守臣。至年来缓堤防而急挑浚,堤坏水溢,不咎守堤之不力,惟委浚河之不深。夫河北岸自曹县以下无入张秋之路,南岸自虞城以下无入淮之路,惟由徐、邳达镇口为运道。故河北决曹、郓、丰、沛间,则由昭阳湖出李家口,而运道溢;南决虞、夏、徐、邳间,则由小河口及白洋河,而运道涸。今泇河既成,起直河至夏镇,与黄河隔绝,山东、直隶间,河不能制运道之命。独朱旺口以上,决单则单沼,决曹则曹鱼,及丰、沛、徐、邳、鱼、砀皆命悬一线堤防,何可缓也?至中州荆隆口、铜瓦厢皆入张秋之路,孙家渡、野鸡冈、蒙墙寺皆入淮之路,一不守,则北坏运,南犯陵,其害甚大。请西自开封,东至徐、邳,无不守之地,上自司道,下至府县,无不守之人,庶几可息河患。”乃敕时聘申饬焉。

  其秋,时聘言:“自苏庄一决,全河北注者三年。初泛丰、沛,继沼单、鱼,陈灿之塞不成,南阳之堤尽坏。今且上灌全济,旁侵运道矣。臣亲诣曹、单,上视王家口新筑之坝,下视朱旺口北溃之流,知河之大可忧者三,而机之不可失者二。河决行堤,泛溢平地,昭阳日垫,下流日淤,水出李家口者日渐微缓,势不得不退而上溢。溢於南,则孙家渡、野鸡冈皆入淮故道,毋谓蒙墙已塞,而无忧於陵。溢於北,则芝麻庄、荆隆口皆入张秋故道,毋谓泇役已成,而无忧於运。且南之夏、商,北之曹、濮,其地益插,其祸益烈,其挽回益不易,毋谓灾止鱼、济,而无忧于民。顾自王家口以达朱旺,新导之河在焉。疏其下流以出小浮桥,则三百里长河畅流,机可乘者一。

  自徐而下,清黄并行,沙随水刷,此数十年所未有,因而导水归徐,容受有地,机可乘者二。臣与诸臣熟计,河之中路有南北二支:北出浊河,尝再疏再壅;惟南出小浮桥,地形卑下,其势甚顺,度长三万丈有奇,估银八十万两。公诸虚耗,乞多方处给。”疏上留中。时聘乃大挑朱旺口。十一月兴工,用夫五十万。三十四年四月,工成,自朱旺达小浮桥延袤百七十里,渠广堤厚,河归故道。

  六月,河决萧县郭暖楼人字口,北支至茶城、镇口。三十五年,决单县。三十九年六月,决徐州狼矢沟。四十年九月,决徐州三山,冲缕堤二百八十丈,遥堤百七十馀丈,梨林铺以下二十里正河悉为平陆,邳、睢河水耗竭。总河都御史刘士忠开韩家坝外小渠引水,由是坝以东始通舟楫。四十二年,决灵璧陈铺。四十四年五月,复决狼矢沟,由蛤鳗、周柳诸湖入泇河,出直口,复与黄会。六月,决开封陶家店、张家湾,由会城大堤下陈留,入亳州涡河。四十七年九月,决阳武脾沙堽,由封丘、曹、单至考城,复入旧河。时朝政日驰,河臣奏报多不省。四十二年,刘士忠卒,总河阅三年不补。四十六年闰四月,始命工部侍郎王佐督河道。河防日以废坏,当事者不能有为。

  天启元年,河决灵譬双沟、黄铺,由永姬湖出白洋、小河口,仍与黄会,故道湮涸。总河侍郎陈道亨役夫筑塞。时淮安霪雨连旬,黄、淮暴涨数尺,而山阳里外河及清河决口汇成巨浸,水灌淮城,民蚁城以居,舟行街市。久之始塞。三年,决徐州青田大龙口,徐、邳、灵、睢河并淤,吕梁城南隅隐,沙高平地丈许,双沟决口亦满,上下百五十里悉成平陆。四年六月,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自南门至云龙山西北大安桥入石狗湖,一由旧支河南流至邓二庄,历租沟东南以达小河,出白洋,仍与黄会。徐民苦淹溺,议集赀迁城。给事中陆文献上徐城不可迁六议。而势不得已,遂迁州治於云龙,河事置不讲矣。六年七月,河决淮安,逆入骆马湖,灌邳、宿。

  崇祯二年春,河决曹县十四铺口。四月,决睢宁,至七月中,城尽圮。总河侍郎李若星请迁城避之,而开邳州坝泄水入故道,且塞曹家口匙头湾,逼水北注,以减睢宁之患。从之。四年夏,河决原武湖村铺,又决封丘荆隆口,败曹县塔儿湾大行堤。六月黄、淮交涨,海口壅塞,河决建义诸口,下灌兴化、盐城,水深二丈,村落尽漂没。逡巡逾年,始议筑塞。兴工未几,伏秋水发,黄、淮奔注,兴、盐为壑,而海潮复逆冲,坏范公堤。军民及商灶户死者无算,少壮转徙,丐江、仪、通、泰间,盗贼千百啸聚。至六年,盐城民徐瑞等言其状。帝悯之,命议罚河曹官。而是时,总河朱光祚方议开高堰三闸。淮、扬在朝者合疏言:“建义诸口未塞,民田尽沉水底。三闸一开,高、宝诸邑荡为湖海,而漕粮盐课皆害矣。高堰建闸始於万历二十三年,未几全塞。今高堰日坏,方当急议修筑,可轻言开浚乎?”帝是其言,事遂寝。又从御史吴振缨请,修宿、宁上下西北旧堤,以捍归仁。七年二月,建义决口工成,赐督漕尚书杨一鹏、总河尚书刘荣嗣银币。

  八年九月,荣嗣得罪。初,荣嗣以骆马湖运道溃淤,创挽河之议,起宿迁至徐州,别凿新河,分黄水注其中,以通漕运。计工二百馀里,金钱五十万。而其所凿邳州上下,悉黄河故道,浚尺许,其下皆沙,挑掘成河,经宿沙落,河坎复平,如此者数四。迨引黄水入其中,波流迅急,沙随水下,率淤浅不可以舟。及漕舟将至,而骆马湖之溃决适平,舟人皆不愿由新河。荣嗣自往督之,欲绳以军法。有入者辄苦淤浅,弁卒多怨。巡漕御史倪於义劾其欺罔误工,南京给事中曹景参复重劾之,逮问,坐赃,父子皆瘐死。郎中胡琏分工独多,亦坐死。其后骆马湖复溃,舟行新河,无不思荣嗣功者。

  当是时,河患日棘,而帝又重法惩下,李若星以修浚不力罢官,朱光祚以建义苏嘴决口逮系。六年之中,河臣三易。给事中王家彦尝切言之。光祚亦竟瘐死。而继荣嗣者周鼎修泇利运颇有功,在事五年,竟坐漕舟阻浅,用故决河防例,遣戍烟瘴。给事中沈胤培、刑部侍郎惠世扬、总河侍郎张国维各疏请宽之,乃获宥免云。

  十五年,流贼围开封久,守臣谋引黄河灌之。贼侦知,预为备。乘水涨,令其党决河灌城,民尽溺死。总河侍郎张国维方奉诏赴京,奏其状。山东巡抚王永吉上言:“黄河决汴城,直走睢阳,东南注鄢陵、鹿邑,必害亳、泗,侵祖陵,而邳、宿运河必涸。”帝令总河侍郎黄希宪急往捍御,希宪以身居济宁不能摄汴,请特设重臣督理。命工部侍郎周堪赓督修汴河。

  十六年二月,堪赓上言:“河之决口有二:一为朱家寨,宽二里许,居河下流,水面宽而水势缓;一为马家口,宽一里馀,居河上流,水势猛,深不可测。两口相距三十里,至汴堤之外,合为一流,决一大口,直冲汴城以去,而河之故道则涸为平地。怒涛千顷,工力难施,必广浚旧渠,远数十里,分杀水势,然后畚锸可措。顾筑浚并举,需夫三万。河北荒旱,兖西兵火,竭力以供,不满万人,河南万死一生之馀,未审能应募否,是不得不借助於抚镇之兵也。”乃敕兵部速议,而令堪赓刻期兴工。至四月,塞朱家寨决口,修堤四百馀丈。马家口工未就,忽冲东岸,诸埽尽漂没。堪赓请停东岸而专事西岸。帝令急竣工。

  六月,堪赓言:“马家决口百二十丈,两岸皆筑四之一,中间七十馀丈,水深流急,难以措手,请俟霜降后兴工。”已而言:“五月伏水大涨,故道沙滩壅涸者刷深数丈,河之大势尽归於东,运道已通,陵园无恙。”疏甫上,决口再溃。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卷六十譯文

  萬曆元年,黃河在房村決堤,在窪子頭至秦溝口築堤。

  第二年,給事中鄭嶽說:“漕運之道從茶城至淮安五百餘里,自嘉靖四十四年開始.河水大發,淮口出水之處,海水沉沙漸漸淤積,今將近與山等高。

  自淮以上,河流不快,泥水更加淤積。

  於是邳州水淺,房村決堤,湍急的上呂梁洪和下呂梁洪水面相平,茶城河河水倒流,都是因為海沙淤積所致。

  現在如果不治理海口的淤沙,而天天在徐、沛之間修築堤岸,桃、宿以下,聽任其所流。

  百姓遭受水災,沒有停止的時候。”於是進獻宋李公義、王令圖疏通河道的爬梳法。

  命河臣勘察上奏,依從其意見。

  而逭年秋天,淮河、黃河一齊氾濫。

  第二年八月,黃河在踢山及邵家口、曹家莊、韓登家口以北決堤,淮河也在高家堰以束決堤,徐、邳、淮南北沖毀淹沒千里。

  從此,桃、清上下河道淤塞,漕逗船隻受阻數年,淮、揚多水患。

  總河都御史傅希摯改築殤山月形堤,暫時保留三口為洩水之路。

  這年冬天,一齊被堵塞。

  萬曆四年二月,督漕侍郎昊桂芳奏道:“淮、揚大水奔流沖刷,是因海濱汊港長久堵塞,入海只有雲梯一條小水道,致使海水聚沙堵塞,河水氾濫,而鹽、安、高、實不可治理。

  朝廷的物資轉運,祇知道急於漕運,而無暇為百姓著急,所以朝廷設立官職,也主張治河,而不知治海。

  請設立水利餘事一員,專門疏通海道,勘測地形,如草灣和老黃河都可以直奔大海,何必專門治理雲梯呢?”皇帝以優禮詔書回覆同意。

  昊桂芳又奏道:“黃河水直抵清河與淮河合流,流經清江浦外河,柬至草灣,又轉折而向西南,經過淮安、新城外河,轉入安柬縣前,直下雲梯關入海。

  近年關口多壅塞,河流一天天變淺,只有草灣地勢低下,黃河沖決,欲迅疾地直奪安束入海,因為關係到縣治所在地,多次潰決多次堵塞。

  去年,草灣以束自決一口,應當在決口之西開挖新口,以迎埽灣之急流,而在金城至五港岸築堤束水。

  俗語說:‘救一路哭,不應當又計較一家哭。

  ’今進、揚、鳳、泗、邳、徐不止一路了。

  安束由於眾水匯合,只有文廟、縣官署僅存椽瓦,其情勢已快被淹沒,不如捨棄,以拯救整個淮河流域。”皇帝不想捨棄安柬,而命令如所奏請的那樣開鑿草灣。

  八月,工程竣工,長一萬一千一百餘丈,堵塞決口二十二處,用工四萬四千。

  皇帝認為海口開通,水患逐漸平息,賜予昊桂芳等不同的獎賞。

  不久,黃河在韋家樓決堤,又在沛縣縷水堤決口,豐、曹二縣長堤,豐、沛、徐州、睢寧、金鄉、魚臺、單、曹良田房舍淹沒不可計算,河水侵蝕宿遷城。

  皇帝依從昊桂芳的奏請,遷移縣治、築土城防止水患。

  於是御史陳世童請求恢復老黃河故道,說:“黃河從桃源三義鎮經過清河縣北,到大河口匯合淮入海。

  漕運之道從淮安天妃廟橫渡淮而下,十里到大河口,從三義鎮出口向桃源大河而去,一共七十餘里,這一段稱為老黃河。

  到嘉靖初年,三義鎮河口淤塞,而黃河改道直奔清河縣南與淮匯合,從此,漕運之道不經由大河口而直接經由清河北上。

  近來,崔鎮屢次決堤,河勢逐漸直奔故道。

  假若仍然開闢三義鎮口引河流入清河北,或者讓其出大河口與淮水匯合,或者從清河西另開一河,引淮出河上游,那麼,漕運之道就沒有使人擔心的事發生,而淮、泗之水也不會因為黃河水而氾濫。”工部回覆允許施行。

  吳桂芳說:“淮水向來是經清河匯於黃河直奔大海。

  從去年秋天黃河在崔鎮決堤,清江正河淤積,淮口梗塞。

  於是淮水弱黃河水強。

  不能奪得草灣入海的去路,而全淮向南遷,橫灌山陽、高、寶之間,向來湖水不超過五尺,而湖堤僅僅七尺,今湖堤加高一丈二尺,而水更加超過湖堤。

  應當趕快保護湖堤以控制水勢。”工部商議認為一定要讓淮水有所歸向,然後湖堤才可保住,請讓吳桂芳等仔細策劃。

  回覆可行。

  .開闢河道、保護湖堤兩種主張沒有確定,而黃河又在崔鎮決堤,宿、沛、清、桃兩岸多被沖壞,黃河河床一天天淤塞增高,淮水被黃河所逼迫,改道向南流,當時是萬曆五年八月。

  傅希摯主張堵塞決口,束水歸於漕河。

  吳桂芳欲沖刷現成河道,以作為老黃河入海之路。

  皇帝命令趕快堵塞決口,而等水勢稍為平定,然後依從吳桂芳的主張。

  當時,給事中湯聘尹主張引導淮水入長江以避黃河,正逢吳桂芳說:“黃水向老黃河故道流去,下游奔流如脫韁之馬,淮水於是乘虛湧入清口故道,淮、揚水勢漸漸減退。”工部商議進行勘察,因為河、淮已經匯合,就擱置了這個主張。

  管理南河工部郎中施天麟說:淮、泗的水不流往清口而流住山陽,從黃浦口入海。

  浦口不能完全排洩,漸漸浸入高、寶邵伯各湖,而湖堤盡被淹沒,就是因為淮、泗之水本來不入湖,而今入湖的緣故。

  淮、泗之水入湖的原因,又是因為清口從未淤塞,而今淤塞的緣故。

  清口之所以淤塞的原因,又正是因為黃河的淤塞一天天增高,淮水不得不避讓黃河而改道向南。

  淮水合力抗黃,勝負也許各半,自從高家堰廢壞,而清口內通濟橋、朱家等口淮水向內灌注,於是淮、泗的力量分散,而黃河能夠全力抑制它的弱勢,這就是清口所以惟獨在今年淤塞的原因。

  下游已經淤塞,上游就不得不決堤。

  每年,運糧之船於四五月運完,而堤岸在六七月潰決。

  水發之時沒有辦法,水落之後才設法堵塞。

  剛到春初,漕運之事又迫近,僅僅完成築堤工程,對於河床沒有治理。

  河床淤泥不挑挖,來年又會增高。

  上游的潰決,必定殃及於徐、旦,而不會停止於邳、遷;下游的堵塞,將完全在邳、遷,而不只是在清、桃。

  必須不惜一年的糧運,不惜數萬的庫藏,開挖正河,放寬完成時間,然後成為一勞永逸的工程。

  至於高家堰、朱家等口,應當及時築堤堵塞,使淮、泗合力足以抗黃,那麼淮水的故道就可以恢復,高、寶的大患就可減少。

  如果興、鹽海口堵塞,也應當大加疏通。

  而於湖堤應多建減水大閘,堤下應多開挖支河。

  總之,沒有不先治黃河而可以治淮,也沒有不疏通淮水而可以使堤防牢固之事。

  此事下交到管理河漕諸臣聚會商議。

  淮出於清口之時,因黃河水由老黃河奔注,而老黃河長久淤塞,不久又堵塞,淮水仍然氾濫。

  給事中劉鉉請求趕快開通海口,而選擇大臣會同管理河漕諸臣前往治理。

  然後命昊桂芳為工部尚書兼管理河漕,而裁減總河都御史官。

  昊桂芳剛剛接受任命便死去。

  六年夏季,潘季馴代替昊桂芳0當時,給事中李涑請求多疏通海口,以便引導眾水流歸大海。

  給事中王道成則請求堵塞崔鎮決口,修築桃、宿長堤,修理高家堰,恢復老黃河。

  一齊下交河臣商議。

  潘季馴與督漕侍郎江一麟測量水勢,說:海口從雲梯關第四道彎以下,寬七八里甚至十餘里不等,深三四丈。

  要想另外選擇地方開鑿入海口,必須深寬相似,才可注入和排放,工程用人力非常艱難。

  而且未到海口,乾地還可以施工,其快要入海之處,潮水漲落,與舊口一樣了。

  舊口都是積沙,人力雖不可疏通,水力自能沖刷,海口無可疏通之理。

  只應當刊導河水歸入大海,即以水治水,造就是疏通海口的辦法。

  河水也不可以用人力引導,只應當整治堤防,不讓河堤潰決,即水由地中,沙隨水去,這就是引導河水的辦法。

  連年以來,每天都把修整堤防作為大事,祇是低矮單薄而不能支撐,水迫近而不能容納,摻合細沙而不能持久。

  所以河在崔鎮決口,水多向北潰流,因為沒有堤防。

  淮水在高家堰、黃浦口決口,水多向東潰流,堤防也就不牢固了。

  不追究規劃的不完備,而追究修築堤防為下策,這哪裡是宏通的議論呢!上游已經旁潰,下游又分成幾條支流,其直奔雲梯入海口的河水,就像強弩所發的箭已經飛到末端一樣。

  水勢更加分散,則水力就更加減弱,怎麼能把積沙引匯入大海泥?所以,今天疏通海口的緊急事務,必須首先堵塞決口以引導河水,尤其應當加固堤防以杜絕潰塌,而要想堤防不演決,必須全用泥土而不摻合細沙,建高加厚而不惜巨資,速離水道而不與水爭地,則堤防才可牢固。

  沿河堤防牢固,而崔鎮口堵塞,則黃水就不再旁決而專力沖刷漕道。

  高家堰築堤,朱家口堵塞,則淮水就不再旁決而專匯於黃水之力。

  淮、黃已經匯合,自然就有控制海口之勢。

  又害怕其水勢分散而水力減弱,必須暫時堵塞清江浦河口,而嚴格掌管開關以防其內流。

  姑且放棄草灣訶,而專力恢復雲梯以還其故道。

  然後接續修築淮安新城長堤,以防止下游分流。

  使黃、淮水力集於一體,涓滴之水全都直奔於海,則水力強大而且專一,下游的積沙自然就會被衝去,海口用不著疏浚而自會開闢,河床用不著深挖而自會加深,這就是所說的加固堤防就能引導河水,引導河水就能疏通海口。

  又說:黃水流入徐州,經過邳、宿、桃、清,到清口匯合於淮水而往東流入大海。

  淮水從洛到鳳,經過盱、泗,到清口匯合於河水而往東流入大海。

  這是兩條河的故道。

  元時漕運江南的糧食,則由揚州直接往北在廟灣流入海口,不曾逆流往淮。

  從陳逭開始築堤於管家諸湖,接通淮水為運道。

  擔心淮水氾濫,則築高家堰堤來護衛,起於武家墩,經過大、小澗到阜寧湖,而使淮水不往東流。

  又擔心黃河氾濫,則築堤於新城之北來護衛,起於清江浦,沿著缽池山、柳浦灣往東,而使黃水不往南流。

  這以後,堤岸逐漸傾斜,水從高堰決口流入,淮郡於是淹沒如同魚鱉。

  而當事者沒有考察其原因,認為海口堵塞,應當趕快開鑿支渠。

  哪知草灣一開,西橋以上正河道於是淤塞。

  新河寬二十餘丈,深僅一丈左右,與故道相比只有三十分之一,哪裡能容納全河之水呢?下游已經堵塞,上游自然就會演決,這是崔鎮諸口決堤的原因。

  今新河又被堵塞,舊河逐漸通流,雖深寬不及原河的十分之一,而兩河一齊下奔,積沙隨水沖刷,想要完全恢復其河床就不難了。

  河床已經恢復,寬的地方七八里,窄的地方也不少於三四百丈,滔滔之水向東流下,還有什麼水不能容納呢?不只是不必另外開鑿支渠,即使草彎也可以放棄不去疏通。

  所以,現在的計策,只有修復陳管故道,高築南北兩堤,以截斷兩河內灌,則淮、揚的水災就可免除。

  堵塞黃浦口,修築寶應堤防,疏通束關等淤泥,修建五處水閘門,修復五處堤壩,則淮水的南部運道就沒有憂慮了。

  牢固地堵塞桃源以下崔鎮口的各個決口,則全河的水就可以回到故道。

  黃、淮河堤都不再潰決,一齊奔入大海,則積沙隨水沖刷,海口自然就會恢復,而桃、清的淤塞,又不足以議論。

  這就是以水治水的辦法。

  至於爬梳的說法,只可用之於閘河,前人多次試用都沒成功,白白地耗費工料。

  於是,分條上奏六種主張:堵塞決口以挽回正河,築堤防以杜絕潰塌,修復閘門堤壩以防外河之水,建立滾水壩以使堤岸牢固,停止疏通海口工程以省去耗費,擱置開通老黃河的主張以便依然利於渡水。

  皇帝全部聽從這些請求。

  萬曆七年十月,兩河治理工程完成,賜給潘季馴、江一麟銀兩彩帛,而派遣給事中尹瑾勘測核實。

  八年春,進升潘季馴為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封蔭一子。

  江一麟等升遷有差等。

  這次工程,修築高家堰堤六十餘里,歸仁集堤四十餘里,柳浦灣堤東西七十餘里,堵塞崔鎮等決口一百三十處,修築徐、睢、邳、宿、桃、清兩岸在縷堤之外,距河岸較遠的防洪堤五萬六幹餘丈,殤、豐大壩各一道,徐、沛、豐、碣的臨河小堤一百四十餘里,建立崔鎮、徐升、季泰、三義鹼水石壩四座,遷通濟閘於甘羅城南,淮、揚之間的堤壩也全都修築,耗費府庫黃金五十六萬餘兩。

  這年秋,提升潘季馴為南京兵部尚書。

  潘季馴又請求修復新集到小浮橋的故道,給事中王道成、河南巡撫周鑑等認為不可而停止。

  從昊桂芳、潘季馴時起罷去總河之職不設,其後祇以督漕兼管河道。

  高堰之堤剛剛建成,清口正暢通,流連敷年,河道沒有大的水患發生。

  到了十五年,封丘、偃師、束明、長垣之堤多次被沖決。

  大學士申時行奏道:“黃河決口之地在三省交界之處,守臣劃地分別修築,容易互相推諉。

  河道沒有大量毀壞,不必設立都御史,應當派遣有氣概魄力老成持重的給事中一人去治理河道。”於是命工科都給事中常居敬前往。

  常居敬請求修築大社集束到白茅集長堤一百里。

  依從他的請求。

  當初,黃河由徐州小浮橋流入運河,其河水深而且接近兩河交匯處,能沖刷河道以使河床加深,利於漕運之道。

  後來,漸漸改道沛縣飛雲橋和徐州大、小溜溝。

  到了嘉靖末年,在邵家口決堤,在秦溝流出,由濁河口流入運河,河水淺,迫近茶城河,茶城河一年年淤塞,漕運之道多次受妨害。

  萬曆五年冬,河水又向南奔流,從小浮橋故道流出,不久又堵塞。

  潘季馴堵塞崔鎮決口時,厚築堤岸約束河水回到漕河。

  隨後河水上漲,河臣就加高堤岸,而河床一天天增高。

  於是督漕愈都御史楊一魁想恢復黃河故道,請求從歸德以下丁家道口疏通到石將軍廟,讓河水依然從小浮橋流出。

  又說:“善於治水的人,用疏通不用堵塞。

  近年以來,堤上加堤,水高凌空,不僅超過額頭。

  濱河城郭,決水可灌注。

  應當測量河床深淺,隨處疏鑿,而在黃河分流故道,設立鹼水石門以洩暴漲河水。”給事中王士性則請恢復老黃河故道。

  大略說:從徐州城以下,黃河河床一天天增高,而用修築堤防來約束它,堤防與徐州城一樣高。

  約束更加急迫,水流更加迅速,放全力於淮而淮不能承擔。

  所以,以前黃、淮匯合,現在黃強而淮更加退縮,不再匯合了。

  黃強而一開啟天妃、通濟諸閘門,那麼,灌注於運河,水勢就像高屋建瓴。

  高、童一旦被阻塞,江南的漕運因此就會廢棄。

  淮水退縮則退而侵入泗水。

  為了祖陵的安全考慮,不得不修築石堤來保護它,堤岸加高河水就更高,從根本上說很值得憂慮。

  黃河到清河一共四道轉折然後流入大海。

  淮安、高、寶、鹽、興數百萬百姓的生命寄託於一丸泥土,一旦潰決就全部成魚蝦了。

  眾多的主張,有的想茌泗州加高堤岸,有的想開通顏家、灌口、永濟三河,南邊修治高家堰、北邊修築滾水壩。

  總的不如恢復黃河故道,成為一勞永逸的辦法。

  黃河故道由三義鎮到達葉家衝與淮水匯合,在清河縣北另有濟運河,在縣南只是支河而已。

  黃河強力爭奪支河,直奔縣南,而自己捨棄北流的河道,然而河床本來存在。

  從桃源到瓦子灘共九十里,地勢低下不耕種,沒有房舍墳墓的障礙,雖然開鑿河道耗費巨大,然而故道一旦恢復,帶來的便利沒有窮盡。

  主張都沒有確定。

  常居敬及御史喬璧星都請求恢復專設總理大臣。

  於是又命潘季馴為右都御史總督河道。

  當時,皇帝聽從常居敬的意見,停止恢復老黃河的主張,而潘季馴到達任所,說:“新集故道,年老的人說如‘銅幫鐵底’,非常堅固,應當開通,但今年費用不足,耗費又很多,不能匆忙進行。”又說:“黃河水渾濁而強大,汶、泗的水清澈而弱小,交匯於茶城。

  夏秋之季黃水上漲,則倒灌入漕河,泥沙沉下而淤積,勢必造成堵塞。

  然而黃水一旦下落,漕水立即跟從,泥沙隨水衝去,不必疏浚而自通,即使有的地方阻塞,也不過十天左右。

  以前修建古洪、內華二閘門,黃水上漲就關閉閘門以阻止濁流,黃水下落就開啟閘門以放縱泉水。

  近來,常居敬又增建鎮口閘,距河愈近,則排放或阻止愈容易。

  但是,應當嚴格開關閘門的法令如同清江浦三閘門之法,則是河渠永久的依靠。”皇帝正委任潘季馴,即刻依從他的意見,停止恢復故道的主張。

  不久,水患更加嚴重。

  萬曆十七年六月,黃河水暴漲,在獸醫口半月形堤決口,漫過李景高口新堤,衝入夏鎮內河,毀壞良田房舍,淹役百姓不計其敷。

  十月,決口被堵塞。

  十八年,更加氾濫,徐州河水積在城中一年多。

  許多人主張遷移川城改變黃河水道。

  潘季馴疏鑿魁山支河以使暢通,從蘇伯湖到小河口,積水才消退。

  十九年九月,泗州發生大水,州治所淹沒三尺,居民十分之九被淹死,漸漸殃及祖陵。

  而黃河又在山陽決口,江都、邵伯又因湖水下注,良田房舍被淹沒損壞。

  工部尚書曾同亨上奏其事,議論的人紛紛而起。

  於是,命工科給事中張貞觀前往泗州勘測水勢,而依從給事中楊其休的主張,放潘季馴退休歸家,任用舒應龍為工部尚書總理河道。

  萬曆二十年三月,潘季馴將要離任,撰文向上陳述辨別疑惑的六件事,極力申說黃河不能在兩條河道中流,新河不應當開鑿,支渠不應當疏通。

  又著書叫做《河防一覽》,大意在於築堤阻障黃河,約束河水流歸漕河;築堰阻擋淮水,迫使淮水注入黃河。

  讓清水沖刷濁水,泥沙隨水而去。

  合流則水流急速,急速則能清除淤泥而使河床加深;分流則水流緩慢,緩慢則停滯不暢而使泥沙淤積。

  上游水流湍急之後,那磨,海口自然就會開啟而不需要對其進行開鑿。

  他的治理河堤的辦法,有修築縷水堤以約束其水流,有修建逼堤以緩和其水勢,有建立滾水壩以減弱其怒濤。

  辦法很詳備,說得很明白周到。

  然而,正當遭時,河水橫流,徐、泗、淮、揚之間沒有哪年不遭受水災,祖陵也遭受水害。

  潘季馴說水必定會自行消退,隨後沒有證驗。

  於是潘季馴無話可說,主張不得通行,從而分流黃河引導淮水的主張由此興起。

  張貞觀到達泗州後說:“臣去拜祭祖陵,看見泗州城如同水上漂浮的器皿,器皿中的水又滿。

  祖陵從神路到三橋、丹墀,沒有哪一處不遭受水害。

  而且高堰的危險如堆積的雞蛋,又是高、寶隱藏的禍害。

  現在想排洩淮水,應當把排除海口的泥沙作為第一事宜。

  然而,排洩淮水還不如減緩黃河之水水勢,而在黃河之水與淮水匯合處鹼緩水勢,不如在沒有匯合之前減緩水勢,但是,在匯合處鹼緩水勢與運河沒有妨礙,在沒有匯合之前減緩水勢對運河稍有妨礙。

  區別標與本,明白利與害,一定應當在沒有匯合之前減緩水勢。

  至於擴大入海的河道,則從鮑家口、黃家營到魚溝、全城左右,地勢很低,似乎應當因勢而利導它。”張貞觀又同舒應龍和總漕陳於陛等說:“淮、黃共同奔趨的地方祇有大海,而淮水經由黃河到達大海的通道只有清口。

  自從海口淤沙疏通沒有一定的期限,因而河床一天天增高;自從河水倒灌不停,因而清口一天天被堵塞。

  所以造成淮水上淹祖陵,漫流到高、童,而興、泰漕運河道的堤岸也被沖決了。

  現在建議排除清口的淤沙,並且在清口上游十里處分出黃河的支流,離口不遠,不至於造成運道阻堵。

  分支流於上,又匯合於下,則沖刷海口之力就集中。

  匯合一定在草灣之下,恐怕它又會沖壞主河,成為淮城的禍患。

  堵塞鮑家口、黃家營二決堤,又擔心會橫衝新河,散流不能歸入河道。

  兩岸都有堤防,則東北清、沭、海、安低下之處就不擔心潰決了。

  總計耗費一共三十六萬多。

  假若海口的堵塞,則不能看到潮汐的邊際,難以施用箕畚鐵鍬挑挖。

  只有淮、黃合流束下,河床才能被沖刷而漸漸加深,海口才能被沖刷而逐漸開啟,也是事理所必然的結果。”皇帝完全依從他們的請求,於是選擇在清口上游的北岸,開通腰鋪支河達於草灣。

  不久,淮水自決於張福堤。

  直隸巡按彭應參說:“祖陵,估計是沒有憂慮了,但邊境之東正防備倭寇,應當暫時停止治河工程。”工部商議讓河臣仔細謀劃。

  舒應龍、張貞觀說:“為了祖陵長遠考慮,支河實在是不能允許停下的工程,請求等到明年春天倭寇警報停息再進行。”這件事情於是停止。

  二十一年春,張貞觀回朝報告職任完成情況,建議開通歸、徐到小河口河道,以拯救徐、邳的泛濫;引導濁河流入小浮橋故道,以排除鎮口的水患。

  下發到總河會官集中商議,沒有議定。

  五月,天下大雨,黃河在單縣黃蟈口決堤,一從徐州出小浮橋,一從舊黃河到達鎮口閘。

  邳城陷於水中,高、寶諸湖堤決口不計其數。

  第二年,湖堤決口完全堵塞,而黃河水大漲,清口泥沙淤積,淮水不能束流,於是挾帶上游阜陵諳湖水與山溪之水,突然淹沒祖陵,泗城被淹沒。

  二十三年,又決堤於高郵中堤及高家堰、高良澗,而水患更加緊急了。

  在比之前,御史陳邦科說:“加固堤防約束河水沒有收到沖刷泥沙之利,而反倒導致沖決河堤。

  應當採用疏通的方法,其方法有三。

  冬春時節河水枯竭,令沿河撈淺民工趁這時撈淺,則泥沙不停而去,這是其一。

  官船民船往來,船尾全都繫上鋁犁,趁著風勢清除,則泥沙不停而去,這是其二。

  仿效水磨、水碓之法,設定為木機,趁著水勢滾蕩,則泥沙不停而去,這是其三。

  至於淮河,一定不可不匯於黃河,所以高堰絕對不可捨棄。

  湖水溢位必然會損害堤防,所以周家橋潰決之處一定不可開啟。

  已經捨棄的河道必然淤滿泥沙,所以老黃河、草灣等處一定不可恢復。”奏章下到所司商議。

  戶部郎中華存禮則請求恢復黃河故道,並且疏通草灣。

  然而這時,腰鋪還沒有開通,工部侍郎沈節甫說:“恢復黃河故道不可輕率議論,至於其它各種辦法都僅僅是補偏救弊罷了,應當全部停止。”於是召舒應龍返回工部,這時是萬曆二十二年九月。

  不久,給事中昊應明說:“以前因黃河改道無常,修築遷、縷二堤束水歸入漕河,等到水過沙停,河床一天天增高,徐、邳以下居住的百姓完全在水下面。

  今清口以外則是黃水被阻攔,清口以內則是淤沙攔阻,迫使河水橫灌上游大約一百里左右,淮水只是在沙上的浮水,而堵塞蓄積在盱、泗之處的就成為祖陵的禍患了。

  張貞觀所主張腰鋪支河應歸入草灣,或者從清河南岸另開一條小河到駱家營、馬廠等地,流出匯合於大河,修建閘門適時開關,一遇運道水淺,就航行於這絛河,也是辦法中的最便捷的一種。”至於治理泗水,則有主張開通老子山,引導淮水流入大江的。

  應當設定閘門按時開關,拆除張福堤然後築堤於清口,使黃河水不向南流。

  工部商議下達到河漕諸臣會同勘測。

  直隸巡按牛應元因去拜祭祖陵,親眼見到河水的禍患,繪成地圖呈上,於是上疏說:黃河增高,淮河淤塞,開始於嘉靖末年,河臣開鑿徐、呂州百步洪、呂梁上下二洪的巨石,而泥沙一天天淤積,河床一天天增高,河堤潰決從此開始。

  主持治河的人沒有計劃恢復它,只在兩岸修築長堤來約束,這叫做縷堤。

  縷堤又潰決,又在數里之外修築重堤來防禦,這甽做遷堤。

  雖然年年決堤年年修補,但是誰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黃河、淮河互相匯合,原來始於清河北二十里的駱家營,又轉而向東到大河口匯合於淮河,這就是所說的老黃河。

  陳管順著它的迂迴曲折,從駱家營開通一條支河,成為現在的河道,而老黃河就被淤塞了。

  萬曆年間,又開通草灣支河,黃河捨棄故道而直奔新河,以致清口互相匯合之地,二水互相對抗,淮水不能勝過黃水,則流入各閘門口,淮安軍民在各閘門口修築一道土堤來防禦它。

  隨後黃水、淮水突然大漲,水退沙停,清口於是淤塞,現在所說的門限沙就是這裡。

  主持治河的人不想挑挖門限沙,就沿著土堤修築高堰,東西綿延六十里,捨棄整個淮河正流之口不治理,又將從旁邊流入黃河的張福口一起築堤堵塞它,於是河水倒流而成為泗陵的水患了。

  前年,科臣張貞觀主張開闢門限沙,裁去張福堤,他的重點又在支河腰鋪的開鑿上。

  總之,整個河口的淤沙沒有完全挖開,即使腰鋪工程完成,淮水也不能流出。

  何況下游鮑、王諳口已經潰決,難以施工。

  哪裡比得上恢復黃河故道,完全開闢清口的淤沙作為首要之事呢?並且祇疏通上游,不如選擇科臣昊應明的主張,就在草灣下游疏通諸決口,使水從安東回到五港,或在周家橋酌量為其疏通,並且趕快堵塞黃蟈口,挖深蕭、踢渠道,疏通符離淺阻。

  到宿遷小河為淮水入黃正道,應當趕快疏通,使有所歸附。

  舒應龍說:“張福堤已經潰決百餘丈,清口正在挖除淤沙,然而腰鋪分流處的開通尤其不可停止。”工部侍郎沈思孝於是接著說:“老黃河從三義鎮到葉家衝只有八千餘丈,河道輪廓還存在。

  應當趕快開通,則黃河可分為二,一從故道直達顏家河入海,一從清口匯合於淮,水患必定會自行停止。

  請派遣有氣概與魄力出科臣一人,與河漕諸臣確定一個治理的統一計劃。”於是命禮科給事中張企程前去勘測。

  然而因水患連續多年,終於沒有完成計劃,拖延時日,耗費巨大,罷去舒應龍的官職而為百姓,常居敬、張貞觀、彭應參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申斥。

  御史高舉奏請:“疏通周家橋,裁去張福堤,開闢門限沙,建滾水石壩於周家橋、大小澗口、武家墩、綠楊溝上下,而在壩外疏通河道修築堤岸,使水流行於地平面以下。

  修改塘埂十二閘為壩,灌注閘外十二河,以便開闢入海水道。

  疏通芒稻河,並且在靠近江邊多建攔水閘,以擴大入江的水道。

  這樣,入海口一天天壅塞,則河中的泥沙一天天淤積,河床一天天增高,然而淮水也不能安流。

  有灌口這個地方,比各口都大得多,而近日所潰決的蔣家、鮑家、畀家三口直接與其相合,應當深挖成河,使水從此處入海。”工部主事樊兆程也主張開闢入海口,於是說:“以前的入海口決不可以疏通,應當從鮑家營到五港口挖掘成河,讓水從灌口入海。”全都下發到工部。

  請一起委託張企程勘測商議。

  這時,總管治理黃河的工部尚書楊一魁被彈劾,請求罷免,於是說:“清口應當疏通,黃河故道應當恢復,高堰不必修,石堤不必砌,減水閘壩不必用。”皇帝沒有允許他辭官,而詔令他把全部心思用於辦事。

  御史夏之臣則說:“海口的泥沙不能劈開,草灣河道不必疏通,腰鋪新河四十里不必開通,雲梯關不必開闢,祇應當趕快挖開高堰,以拯救祖陵。”又說:“歷年以來,高良澗土堤每遇夏秋之季就被沖決,大澗口石堤每遇洶湧之水就垮塌。

  這是高堰存在,給高、寶帶來的便利小;而高堰潰決,則給高、寶帶來的危害大。

  哪裡比得上區分不同的主張而有區分地開通它,使其知道趨利避害呢?”給事中黃運泰則又說:“黃河下游不通暢,就倉猝開挖高堰、周橋以洩淮水,則淮水南下,黃水必定乘機追逐,高、寶之間完全成為池沼,然而,漕運河道中的月河必定被沖決。

  倒不如疏通五港口,直達灌口閘門,以便流入大海為有利。”詔令一起進行勘測商議。

  張企程於是上奏說:“原先,黃河沒有給陵園帶來禍患,從隆慶末年高、寶、淮、揚報告緊急情況,主持這事的人安於目前情勢,清口已經淤塞,又築高堰加以阻止,築張福堤加以約束,阻擋整個淮河之水與黃河水比試高下,不料其水勢不能抵擋。

  等到後來用磚石加築,淤塞更加堅實,整個七十二溪之水匯合於泅水,只保留數丈寬的一個決口為流出的通道,流出的只有十分之一,停留的十分之九。

  河床一天天增高,流水一天天被壅塞,淮水一天天更加不能流出,然後積聚之水一天天逐漸加深,怎磨能不倒流向側面氾濫成為泗州陵墓的災害呢?今主張疏通淮河以使陵墓安全,疏通黃河以引導淮河的人,談論這事每人主張不相同。

  然而有人認為高堰應當潰決,臣認為是保護淮、揚的屏障,必定不可缺少。

  不如在其南五十里開通周家橋注於草子湖,大量加以開鑿疏通,一從金家灣流入芒稻河注入到長江,一從子嬰溝流入廣洋湖到達大海,則淮水上游一半就有排洩之處了。

  在其北十五里開通武家墩,注入永濟河,從審灣閘出口直到涇河,從射陽湖流入大海,那麼,淮水下游一半就有歸宿之處了。

  這是儘快拯救祖陵的最適宜的辦法。”恰好在這時,祖陵的積水已經消退,楊一魁上報,皇帝非常高興,依然詔令諸臣趕快協調商議排洩的辦法。

  於是,張企程、楊一魁共同商量想分流減緩黃河水流以放縱淮水,另外疏通入海口以引導黃河水。

  然而,督漕尚書褚鈇則以長江之北每年有災禍,百姓不能承擔大的勞役,想首先排洩淮河之水然後慢慢地商量分流黃河之水。

  御史應元折衷他們的主張,說:“引導淮河形勢有利而容易成功,分流黃河工程浩大而獲利久遠。

  但是河臣所奏請也僅僅六十八萬金,國家又何必吝惜於這些錢財呢?”御史陳煙曾經命令寶應,又擔心周家橋已經開通,就把高郵、邵伯作為深壑,漕運河道、百姓財產和鹽場全都遭受其害,上疏諫爭,話語很激烈,大致意見是分流黃河為首要之事,而淮河不必過分治理。

  並且想多開通入海水道。

  讓高、寶等湖的水全部束流,然後周家橋、武家墩的水可以注入。

  然而,淮安知府馬化龍又進獻分流黃河的五難之說。

  穎州兵備道李弘道又說應當開通高堰。

  褚鈇於是根據這些上報。

  給事中林熙春駁斥他,說:“淮河還是從前的淮河,而黃河不是從前的黃河。

  在此之前,河床沒有增高,而淮河還安靜地流動,現在的河床已經增高,而淮河遭受倒灌之害,此引導淮河固然是為了淮河,分流黃河也是為了淮河。”工部於是覆奏說:“首先主張開通腰鋪支河以分流黃河,因為倭寇的警報和天災傷害而停止,於是留下今日之禍患。

  今黃家壩分流黃河的工程如果又終止,淮河就會壅塞為害,誰承擔其罪過?請命令治河諸臣引導淮河分流黃河,趕快行動。”回報同意。

  萬曆二十四年八月,楊一魁動工,工役沒有完成,又備文上奏分流淮河引導黃河事宜十件事情。

  十月,治河工程宣告完成,直隸巡按御史蔣春芳上報,又備文上奏善後事宜十六件事情。

  於是賞賜楊一魁等人各有差別。

  這次工程,使用民工二十萬,開通桃源黃河壩新河,起於黃家嘴,到達安束五港、灌口,全長三百餘里,分洩黃河之水流入大海,以便抑制黃河強大的水勢。

  排除清口淤沙七里,建置武家墩、高良澗、周家橋石閘門,分流淮水三道流入大海,並且引其支流入江。

  於是泗州陵墓的水患平息,而且淮、揚也安定了。

  然而這時,楊一魁集中精力於桃、清、淮、泗之間,而上游支流單縣黃蟈口的決口,認為不必堵塞。

  褚鈇及蔣春芳都請求堵塞它。

  給事中李應策說:“漕運之臣主管運糧,治河之臣主管工程,各人有各人的見解。

  應當再讓他們分析商議。”楊一魁說:“黃蟈口一支從虞城、夏邑連線殤山、蕭縣、宿州到達宿遷,出於白洋河,一小支分流蕭縣兩河口,出於徐州小浮橋,相距不到四十里。

  應當疏通與正河相匯,再使鎮口閘裹湖的水暢通,與小浮橋二水匯合,則黃垌口就不必堵塞,而且漕運之道沒有阻滯了。”依從化的主張。

  於是,議定疏通小浮橋、沂河口、小河口以拯濟徐、邳漕運河道,以排洩殤、蕭漫流之水,壘好歸仁堤以護衛皇陵。

  這時,徐、邳又顯露出清、泗漕運之道不暢通,褚鈇終究以此焉憂。

  二十五年正月,又極力建議黃蟈口不進行堵塞,則整個黃河就會改道南流,災害又會立即出現。

  談論此事的人也多害怕向下吞沒歸仁,帶給二陵墓水患。

  三月,小浮橋等決口補築治理工程將近竣工,楊一魁說:漕運河道暢通,黃河改道不會互相妨礙,已經有了明顯的證驗。

  只有議論此事的人以祖陵焉憂慮,請收求以前的事例來折服他們。

  洪武二十四年,黃河在原武決堤,往東南流到達壽州流入淮河。

  永樂九年,黃河向北流入魚臺n不久,又在南邊決口,從渦河經過懷速流入淮河。

  這時兩河合流,經過鳳、泗從清口流出,沒有聽說帶給祖陵水患。

  正統十三年,黃河向北直衝張秋。

  景泰年問,徐有貞將其堵塞,—又從渦河流入淮河。

  弘治二年,黃河又向北衝注,白昂、劉大夏將其堵塞,又向南流,一處從中牟到穎、壽,一處從毫州到渦河流入淮河,一處從宿遷小河口匯合於泅水。

  整個黃河大量水勢縱橫於穎、亳、鳳、泗之間,往下氾濫於符離、睢、宿,沒有聽說帶給祖陵憂慮,也沒有聽說築堤殃及歸仁。

  正德三年以後,黃河逐漸改道向北,從小浮橋、飛雲橋、谷亭三道流入漕河,全都直奔徐、邳,出於二河,漕運河道雖然流通,但是氾濫實際上更加嚴重。

  嘉靖十一年,朱裳開始才有渦河一條支流中間經過鳳陽祖陵不敢輕率行動的說法。

  然而當時,仍然時而疏通祥符的董盆口、寧陵的五里鋪、榮澤的孫家渡、蘭陽的趙皮寨,而且有的決堤於睢州的地丘店、界牌口、野雞岡,寧陵的楊村鋪,全都流入舊河,從毫、鳳流入淮河,南流的水沒有斷流,又何曾帶給祖陵水患?嘉靖二十五年以後,向南流的故道開始完全堵塞,有的從秦溝流入漕河,有的從濁河流入漕河。

  五十年以來,整個黃河完全出于徐、邳,直衝泗水流入淮河。

  然而,主持這事的人正把次要的當作主要的,每天築堤來限制它,從而致使河流一天天壅塞,淮水對抗不過黃水,返回向內蓄積,於是留下盱、泗祖陵之水患。

  這實際上是由於內永的蓄積,不是因為受外水的衝注。

  萬曆七年,潘季馴開始擔心黃水倒灌入小河、白洋等河口,挾帶各河水衝注祖陵,於是修築歸仁堤作為保護的辦法,又誇大其主張,稱祖陵的命脈完全依賴於此堤。

  經常聽到他的主張的人,就懷疑黃蟈的潰決,向下侵蝕歸仁,不知黃蟈一旦潰決,下游容易排洩,一定沒有向上灌注的憂慮。

  何況今小河不久就會竣工,引導河水再回故道,離開歸仁更遠,怎麼還為不必要的憂慮擔心呢?回報許可。

  楊一魁已經開通小浮橋,在義安山築堤,疏通小河口,引武沂泉拯濟運河。

  直到這年四月,黃河又在黃蟈口大決口,氾濫於夏邑、永城,從宿州符離橋流出到宿遷新河口流入大河,其中一半從徐州流入舊河拯濟運河。

  上游水枯竭,然而,義安約束河水的橫壩又被沖毀二十餘丈,小浮橋水流細小,徐州百步洪、呂梁洪之水宣告乾枯,漕運河道阻塞。

  楊一魁因而主張挖通黃蟈口向上到埽灣、淤嘴二處,並且大量挖深其下游李吉口北以下的濁河,拯救小浮橋上游敷十里的乾枯河道。

  又上奏說:“黃河向南迂迴到韓家道、盤岔河、丁家莊,全都河岸寬一百丈,深超過二丈,就是銅幫鐵底故道。

  到劉家窪,然後多半往南流,到山西坡、永涸湖而成為深河,出於溪口流入符離河,也是故道。

  只有徐、邳漕運河道之水淺少,所以首先主張開通小浮橋,再加以挖寬,一定會大大地為漕運河道帶來便利。

  於是想從黃垌挽回整個河道,必須挖深四百里淤塞的河床,修築三百里南岸的長堤,不僅歷耗費的錢財不能供給,私下擔心後患不會停止。”御史楊光訓等也主張挖深埽灣直渠,擴大拯濟濁河的水流,和修築山西坡歸仁堤,與楊一魁的主張相合,惟獨褚鈇有不同的主張。

  皇帝命令依從楊一魁的主張。

  楊一魁又說:“歸仁在西北,泗州在東南,相距一百九十里,中間隔有重重山岡層層險峰。

  而且歸仁之北有白洋河、朱家溝、周家溝、胡家溝、小河口洩入運河,水勢如高屋建瓴,不可阻擋,即使沒有歸仁,祖陵也不值得憂慮。

  濁河淤塞,高出地面,曹、單之間寬一二百丈,深二三丈,尚且不可避免河水氾濫,徐、邳之間祇有一百丈,深只一丈多,徐州西面有淺到二三尺的地方,而夏、永、韓家道口到符離,河的寬深與曹、單相當,避高就下,是水的本性,河流所捨棄的地方,自古以來難以恢復。

  況且運河本是憑藉山東諸泉水,不憑藉黃河之水,只是應當仿照正統年間在徐州百步洪、呂梁洪的南北口修建閘門的做法,在鎮口以下,大浮橋以上和呂梁下洪,以及邳州的沙坊,各修建石閘門,控制和排洩汶、泗之水,並且用小浮橋、沂河口二水幫助它,另外在鎮口西築壩攔截黃河,開啟唐家口而注入龍溝,匯合於小浮橋流入運河,以斷絕淤塞鎮口的禍害,實為萬全的計策。”回報許可。

  萬曆二十六年春,依從楊光訓等的主張,撤去褚鈇的職務,命令楊一魁兼管漕運。

  六月,召回楊一魁掌管工部,命令劉束星為工部侍郎,總理河漕。

  萬曆二十七年春,劉東星上奏說:“黃河從商、虞以下,經由丁家道口直到韓家道口、趙家圈、石將軍廟、兩河口,出於小浮橋下徐、旦二洪,就是賈魯故道。

  從元開始到我明朝水流束行非常順利。

  嘉靖三十七年,濁河改道向北,而此河便淤塞。

  潘季馴主張再開通它,因為工程耗費太大而停止。

  今黃河向東在黃蟈決堤,經由韓家道口到趙家圈一百餘里,沖刷成為河道,就是潘季馴主張恢復的故道。

  從趟家圈到兩河口,直通三仙臺新渠,長只有四十里,徵召民工五萬人來疏通它,一個多月就會竣工,然後大部分人挖通運河,小部分人挖通濁河,都可以節省人力物力。

  只有李吉口故道曾經挖通又被淤寒,去年冬天已經挖通數里,前面的功勞難以捨棄,然而到鎮口三百里如此遙遠,不如趙家圈到兩河口四十里這樣近。

  何況大浮橋已經建立閘門蓄積汶、泗之水,則鎮口拯濟運河也就不憑藉黃河之水。”回報許可。

  十月,治理成功,加封劉束星工部尚,書,楊一魁及其餘官員也有不同的賞賜。

  起初,給事中楊廷蘭因為黃蟈的潰決,請求開通洳河,給事中楊應文也主張他的說法。

  隨後,直隸巡按御史佴祺又說到這件事。

  劉束星已經開通趙家圈,又採納大家的主張,開通洳河,因為地面多是沙石,工程沒有完成而劉柬星生病。

  黃河已經改道向南,李吉口淤積一天天增高,北面分支完全斷流,而且趙家圈也一天天逐漸淤塞,徐、邳之間三百里,河水只有一尺多深,運糧船隻被阻塞。

  萬曆二十九年秋,工科給事中張問達上疏陳述這事。

  適逢開、歸發生大水,黃河水漲到商丘,在蕭家口決堤,整個黃河完全往南流。

  河床變成平坦的沙地,商人的船隻在沙上擱淺。

  南岸蒙牆寺忽然遷移到北岸,商、虞之地大多被淹沒,水勢完全直奔東南,而黃蟈斷流。

  河南巡撫曾如春上報,說:“這是黃河改道,不是決堤。”張問達又說:“蕭家口在黃蟈上游,沒有經商船隻不能行駛於蕭家口卻能行駛於黃蟈以束的情況,漕運船隻很值得憂慮。”皇帝依從他們的見解,將命劉束星勘查商議,然而劉束星已死了。

  張問達又說:“漕運之道之所以被毀壞,一是因為黃蟈口的潰決,沒有及時堵塞;更因為集中力量開通洳河,以致造成趟家圈淤塞斷流,河床一天天增高,河水一天天淺少,而蕭家口完全潰決,整個黃河衝破堤防流入淮河,水勢殃及皇陵。

  劉東星已經去世,應趕快增補治河之臣,及早商定長久之策。”大學士沈一貫、給事中桂有根都催促挑選治河之臣。

  御史高舉進獻三個方法。

  請疏通黃堝口以下舊河道,引黃河水注入到它的束邊,完全堵塞黃蟈口,又阻止它南流,等到舊河道被沖刷加深,則一起堵塞新決之口。

  其二耕是請開通洳河及膠萊河,而建議治河漕運不應該都委於一人,應當選擇人分別擔任其事。

  江北巡按御史昊崇禮則請從蒙牆寺西北黃河彎曲的地方,開挖成直河,引水向東流。

  並且疏通李吉口到堅城集的淤塞河道三十餘里,又完全堵塞黃蟈以南的決口,使河流全都回到漕河。

  工部尚書楊一魁選取昊崇禮的主張,而開挖直河、堵塞黃蟈口、疏通淤塞水道為主要的方法,而把開通洳河作為輔助方法,開通膠萊河為備用方法。

  皇帝命令趕快挖通舊河,堵塞決口,又同時挖通洳河以備用。

  下交山東巡撫巡按勘察膠萊河。

  萬曆三十年春,楊一魁回覆河撫曾如春的奏疏說:“黃河水勢直奔邳、宿,請求從歸德到靈、虹修築汴堤,以阻止向南改道。

  並且疏通小河口,使黃河水全部返歸河道,則氾濫之水自會消失,祖陵可以無憂患。”皇帝讚許並採納了他的主張。

  不久,談論此事的人再次上疏攻擊楊一魁。

  皇帝認為楊一魁不堵塞黃蟈口,導致洪水直衝祖陵,被罷斥為民。

  又採用昊崇禮的主張,分別設立河漕二臣,命令曾如春為工部侍郎,總理河道。

  曾如春主張開通虞城王家口,引導整個黃河東流歸海,需要耗費六十萬錢財。

  萬曆三十一年春,山東巡撫黃克縝說:“王家口是蒙牆上游,上游已經暢通,則下游就不可往旁邊排洩,應當及時堵塞蒙牆口。”依從他的奏請。

  這時,蒙牆決口寬八十餘丈,萱塑春所開通的新河不及它的一半,堵塞蒙牆然後注入新河,擔心不能承受。

  有進獻計策的人說:“黃河水流既已回流,勢若雷霆,藉其水勢沖重新整理河,淺的地方可以加深。”曾如春就下令放水,水襄全是泥沙,水流少而緩慢,隨即淤塞。

  夏初四月,河水突然上漲,直衝魚、單、豐、沛之間,曾如春因為憂慮而死。

  於是命李化龍為工部侍郎,替代他的職位。

  給事中宋一韓說:“黃河故道已經恢復,皇陵、運河沒有憂慮。

  決口恐怕難以堵塞,應當深挖堅城以上水淺之處,又增築徐、邳兩岸河堤,使下游有地方容納,則舊河可以堵塞。”給事中孟成己說:“堵塞舊河緊急,然而疏通新河更加緊急。”李化龍剛到來,黃河在單題藍塞莊及曹縣的縷堤大潰決,又在沛縣四鋪口太行堤潰決,注入昭陽湖,流入夏鎮,橫衝漕運河道。

  李化龍主張開通洳河,連線到邳州直河,以避黃河決堤之險。

  給事中侯慶遠於是說:“洳河開通成功,則其它工程可以慢慢地謀劃,只是不要放縱黃河流入淮河。

  淮河通暢則洪澤之水減少,而陵墓自然會安寧了。”萬曆三十二年正月,工部回覆李化龍的上疏,大致是說:“黃河從歸德以下,匯合運河流入大海,其路有三:從蘭陽取道考城,到達李吉口,經過堅城集,流入六座樓,到茶城然後流向徐、邳,這叫做濁河,是入海的中路;從曹、單經過豐、沛,到飛雲橋,氾濫於昭陽湖,流入龍塘,到秦溝然後流向徐、邳,這叫做銀河,是入海的北路;從潘家口經過司家道口,到達何家堤,經過符離,取道睢寧,流入宿遷,到小河口流入運河,這叫做符離河,是入海的南路。

  南路接近皇陵,北路接近運河,只有中路既遠離皇陵,又可以增加運河水,從前,管河之臣興起開鑿河道沒有竣工,而河道的輪廓尚在。”於是,奏請開通洳河有六條好處。

  皇帝依從他的主張。

  工部尚書姚繼可說:“黃河衝擊改道,管河之臣主張在堅城集以上開通溝渠引導黃河,使下游疏通,又分出六座樓、苑家樓二路減緩其水勢,既可以轉移豐、沛的水患,又不至於使殤山之城成為沼澤。

  開通洳河分流黃河,兩大工程一起進行,請求趕快發放庫金資助工程。”允許他的請求。

  八月,李化龍上奏分流之河挖成。

  其事全載於《洳河志》中。

  加封李化龍為太子少保兵部尚書。

  適逢李化龍遭親喪等候代替,命曹時聘為工部侍郎,總管河道。

  這年秋,黃河在豐縣決堤,從昭陽湖透過李家港口,到鎮口,往上注於南陽,而單縣以前的決口又潰塌,魚臺、濟寧之間平地成湖。

  萬曆三十三年春,李化龍說:“豐地的潰決,是由於巡梘防守不嚴密,單地的潰決,是由於沒有及早下埽護岸,然而全都是由於蘇家莊的潰決而刊起。

  南直、山東互相推諉,請分別懲罰各地防禦河堤的守臣。

  至於近年以來放慢修築堤防而加緊疏通河道,河堤毀壞洪水氾濫,不責怪守堤的人不得力,祇是歸結給挖河的人挖得不深。

  黃河北岸從曹縣以下沒有流入張秋的水道,南岸從虞城以下沒有流入淮河的水道,只有從徐、邳到達鎮口成為漕運之道。

  所以,黃河在北面的曹、郫、豐、沛之間決堤,則是從昭陽湖出於李家口,而漕運河道氾濫;南面在虞、夏、徐、邳之間決堤,黃河則是從小河口流到北洋河,而使漕運河道乾枯。

  今洳河已經修成,起於直河到達夏鎮,與黃河隔絕,山東、直隸之間,黃河不能控制漕運河道的命運。

  惟獨朱旺口以上,決堤於單地則單地成為池沼。

  決堤於曹地則曹地被水淹沒,到豐、沛、徐、邳、魚、殤,全部命運繫於一道堤防,怎麼可以暫緩修築呢?到達中州劑隆口、銅瓦廂,全都是流入張秋的水道,孫家渡、野雞岡、蒙牆寺全都是流入淮河的水道,一旦不可防守,則往北毀壞運河,往南侵犯皇陵,其危害甚大。

  請求向西從開封,向東到徐、邳,處處設防,上從司道,下到府縣,個個參與防守,差不多可以平息黃河水患。”於是,敕令曹時聘再去整治。

  這年秋,曹時聘說:“自從蘇莊一潰決,整個黃河向北流三年。

  開初氾濫於豐、沛,隨後使單、魚變成池沼,陳燦進行堵塞沒有成功,南陽的河堤全被毀壞。

  今又往上灌注於整個濟水,從側面侵犯運河之道。

  臣親自前往曹、單,上看王家口新築之壩,下看朱旺口北潰的水流,知道黃河很值得擔憂的地方有三,而機會不可失去的地方有二。

  黃河行堤潰決,水在平地氾濫,昭陽湖一天天淤墊,下游一天天淤塞,水從李家口流出一天天細小緩慢,水勢不得不退卻而向上氾濫。

  氾濫於南,則孫家渡、野雞岡都進入淮河故道,不能說蒙牆已經堵塞,而對皇陵沒有憂患。

  氾濫於北,則芝麻莊、劑隆口都流入張秋故道,不能說洳河治理已經完成,而對運河沒有憂慮。

  況且南邊的夏、商,北邊的曹、濮,其地更加低矮,其禍更加厲害,將其挽回更加不容易,不能說災害只及魚、濟,而對百姓沒有憂患。

  從王家口到達朱旺,新疏通的河道尚在。

  疏通其下游而從小浮橋流出,則三百里長河暢通,這是玎以利用的一個機會。

  從徐州以下,清水黃水一起流動,泥沙隨水沖刷,這種情況數十年來還沒有出現過,因而引導河水回到徐州,容納承受有地方,這是可以利用的第二個機會。

  臣與諸臣仔細商議,黃河的中路有南北二支:往北出於濁河,曾經兩次疏通又兩次壅塞,只有往南到小浮橋,地形低下,其水勢非常順暢,測量長三萬丈有餘,估計耗銀八十萬兩。

  公家儲備空虛,請求多方面供給。”奏疏呈上,留在宮中。

  曹時聘於是大規模地挑挖朱旺口。

  十一月動工,共享民工五十萬。

  三十四年四月,工程竣工,從朱旺到達小浮橋綿延一百七十里,渠寬堤厚,黃河返歸故道。

  六月,黃河在蕭縣郭暖樓人字口決堤,向北的支流到茶城、鎮口。

  三十五年,在單縣決堤。

  三十九年六月,在徐州狼矢溝決堤。

  四十年九月,在徐州三山決堤,沖毀縷堤二百八十丈,遙堤一百七十餘丈,盤林鋪以下二十里主河道完全成為平坦的陸地,邳、睢河水乾枯。

  總河都御史劉士忠開啟韓家壩外的小渠引導河水,因此,壩以束開始通行船隻。

  四十二年,在靈璧陳鋪決堤。

  四十四年五月,又在狼矢溝決堤,從蛤鰻、周柳等湖流入洳河,到直口流出,又與黃河相匯。

  六月,在開封陶家店、張家鑾決堤,從會城大堤流下陳留,流入毫州渦河。

  四十七年九月,在陽武脾沙埕決堤,從封丘、曹、單到考城,又流入舊河道。

  這時,朝廷政事一天天鬆弛,治河之臣的上書報告多不省閱。

  四十二年,劉士忠死,總河之職經歷三年沒有補上。

  四十六年閏四月,才命令工部侍郎王佐督管治理河道。

  黃河堤防一天天毀壞,主持這事的人不能有所治理。

  天啟元年,黃河在靈璧雙溝、黃鋪決堤,經由永姬湖從白洋、小河口流出,依然與黃河相匯,故道阻塞乾涸。

  總河侍郎陳道亨役使民工進行築堤堵塞。

  適時,淮安久雨連續十天,黃河、淮河之水突然上漲數尺,而且山陽裡外之河及清河決口匯成巨大的湖澤,洪水灌入淮城,百姓像蝸蟻一樣在城牆上居住,船隻在街市航行。

  遇了很久,才堵塞決堤。

  三年,在徐州青田大龍口決堤,徐、邳、靈、睢河一併淤塞,呂梁城南邊潰陷,淤沙高出平地一丈左右,雙溝決口淤沙也滿,上下一百五十里全部成為平坦的陸地。

  四年六月,在徐州魁山堤決堤,從東北灌入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一從南門到雲龍山西北大安橋流入石狗湖,一從舊支河往南流到鄧二莊,經過租溝向東南到達小河,從白洋流出,仍然與黃河相匯。

  徐州百姓遭受淹溺之苦,謀議集資遷城。

  給事中陸文獻上奏徐城不可遷的六條意見。

  然而情勢迫不得已,於是遷州治於雲龍,黃河治理一事暫擱置不過問了。

  六年七月,黃河決堤於淮安,逆流入駱馬湖,注入邳、宿。

  塞禎二年春,黃河在曹縣十四鋪口決堤。

  四月,決堤於睢寧,到七月中旬,城牆全部垮塌。

  總河侍郎李若星請求遷縣城以避免水害,而開啟邳州壩洩水注入故道,並且堵塞曹家口匙頭灣決口,逼迫河水往北流,以減輕睢寧的水患。

  依從他的請求。

  四年夏,黃河在原武湖村鋪決堤,又在封丘劑隆口決堤,毀壞曹縣塔兒灣大行堤。

  六月,黃河、淮河之水一起上漲,入海口壅塞,黃河在建義諸口決堤,往下灌注於興化、鹽城,水深二丈,村落全部被淹沒。

  拖延了一年,才商議築堤堵塞。

  動工不久,夏秋洪水發生,黃河、淮河奔流,興、鹽成為溝壑,而海潮又逆流衝擊,毀壞范公堤。

  兵士百姓及經商的煮鹽的人家被淹死的不計其敷,年青力壯的流亡各地,乞討於江、儀、通、泰之間,盜賊成千成百的互相呼召聚集。

  到崇禎六年,鹽城百姓徐瑞等陳說悲慘的狀況。

  皇帝哀憐他們,命令懲治治理黃河的職官。

  而這時,總河朱光祚正謀議開啟高堰三閘門。

  籍貫淮、揚的在朝官員聯合上奏說:“建義諸決口沒有堵塞,民田全部被淹沒在水下。

  三座閘門一旦被開啟,高、寶等城盪滌成為湖海,而漕運糧鹽賦稅都遭受其害。

  高堰建置閘門開始於萬曆二十三年,不久就全被堵塞。

  今高堰一天天毀壞,正應嘗趕快謀議進行修築,可以輕率地說疏浚嗎?”皇帝認為他們說得對,開閘之事就被停止。

  又依從御史昊振纓的奏請,修築宿、寧上下西北的舊堤,以護衛歸仁。

  七年二月,建義決口工程竣工,賜給督漕尚書楊一鵬、總河尚書劉榮嗣銀兩彩帛。

  八年九月,劉榮嗣獲罪。

  原先,劉榮嗣因駱馬湖運道演決淤塞,首創引流黃河的主張,從宿遷到徐州,另外開鑿新河,分流黃水注入其中,使漕運暢通。

  總計工程二百餘里,耗費金錢五十萬。

  然而,其所鑿邳州上下,全部是黃河故道,深一尺左右,其下完全是沙,挖掘成河,經過一夜泥沙沉下,河道低處又被填平,像這樣挖掘河道多次。

  等到引來黃河水注入其中,水流急速,泥沙隨水而下,大都淤塞水淺不可以行船。

  等到漕運船隻到來,而駱馬湖的潰決剛剛填平,行船之人都不願意經由新河。

  劉榮嗣自己前去督促他們,想用軍法來約束。

  有進入的船隻總是苦於淤塞水淺,運糧軍大都埋怨。

  巡漕御史倪於義彈劾他欺騙誤工,南京給事中曹景參又嚴厲彈劾他,於是被逮捕問罪,因貪贓獲罪,父子都病死在獄中。

  郎中胡理分工特多,也獲罪而死。

  這以後,駱馬湖又潰決,船隻行駛於新河,沒有不思念劉榮嗣功勞的人。

  正當這時,黃河水患一天天嚴重,而皇帝又用重法嚴懲下級官吏,李若星因為修築河堤疏浚河道不力而被免去官職,朱光祚因為建義蘇嘴二處決口而被逮捕拘囚。

  六年之中,治河之臣換了多次。

  給事中王家彥曾經直率地談論遇此事。

  朱光祚也最終病死在獄中。

  而接續劉榮嗣職位的周鼎治理洳河便利於漕運很有功績,在職五年,最終因為漕運船隻受阻礙而獲罪,採用原先決開黃河堤的舊例,被貶謫戍守南方姻瘴之地。

  給事中沈胤培、刑部侍郎惠世揚、總河侍郎張國維各自上疏朝廷請求饒恕周鼎,才獲得赦免。

  塞禎十五年,流賊包圍開封很久,守臣謀劃引來黃河水淹沒敵人。

  賊寇探聽到了訊息,預先做了防備。

  趁水漲之時,令其黨羽決開黃河淹沒開封城,百姓全都被淹死。

  總河侍郎張國維剛剛奉詔赴京,將情況上奏。

  山東巡撫王永吉上奏說:“黃河決堤於汴城,直達睢陽,往東南注於鄢陵、鹿邑,必然危害於亳、泅,侵犯祖陵,而邳、宿運河必然乾涸。”皇帝令總河侍郎黃希憲趕快前去護衛,黃希憲因為身居濟寧不能管轄汴地,請特別設定重臣督理。

  命工部侍郎周堪賡督修汴河。

  塞禎十六年二月,周堪賡上奏說:“黃河的決口有二:一為朱家寨,寬二里左右,居於黃河下游,水面寬闊而水勢平緩;一為馬家口,寬一里多,居於黃河上游,水勢洶猛,深不可測。

  兩決口相距三十里,到了汴堤之外,合為一條水流,決為一大口,直衝汴城而去,而黃河故道則乾涸成為平地。

  怒濤千頃,人力難以施行,必須大力疏浚舊渠,遠達數十里,分別減緩水勢,然後挖土運土才可施行。

  但是,築堤挖河一齊施行,需要民工三萬。

  河北發生旱災,兗州西面發生戰亂,竭力供給,不滿萬人,河南萬死一生的倖存者,不知道能否響應招募。

  這不得不藉助撫鎮的軍隊。”於是敕令兵部迅速議決,又令周堪賡限期動工。

  到四月,已堵塞朱家寨決口,修堤四百餘丈。

  馬家口工程沒有完,河水忽然衝東岸,諸護堤之埽盡被沖走。

  周堪賡奏請停止東岸工程而專力治理西岸。

  皇帝令趕快竣工。

  六月,周堪賡說:“馬家決口一百二十丈,兩岸都築堤四分之一,中間間隔七十餘丈,水深流急,難以施工,請等到霜降之後動工。”隨後又說:“五月伏水大漲,故道沙灘堵塞處沖刷加深數丈,黃河水流的大勢盡歸於束,運道已通暢,皇陵無憂。”奏章剛送上,決口再次潰決。

  皇帝催促聚集民工,沒有等到取得成績而明朝滅亡。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