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列傳·卷十一

卷十一原文

  陈友谅 张士诚 方国珍 明玉珍

  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掾。

  寿辉,罗田人,又名真一,业贩布。元末盗起,袁州僧彭莹玉以妖术与麻城邹普胜聚众为乱,用红巾为号,奇寿辉状貌,遂推为主。至正十一年九月陷蕲水及黄州路,败元威顺王宽彻不花。遂即蕲水为都,称皇帝,国号天完,建元治平,以普胜为太师。未几,陷饶、信。明年分兵四出,连陷湖广、江西诸郡县。遂破昱岭关,陷杭州。别将赵普胜等陷太平诸路。势大振。然无远志,所得不能守。明年为元师所破,寿辉走免。已而复炽,迁都汉阳,为其丞相倪文俊所制。

  十七年九月,文俊谋弑寿辉,不克,奔黄州。时友谅隶文俊麾下,数有功,为领兵元帅。遂乘衅杀文俊,并其兵,自称宣慰使,寻称平章政事。

  明年,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分兵取邵武、吉安,而自以兵入抚州。已,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兵最强。太祖之取太平也,与为邻。友谅陷元池州,太祖遣常遇春击取之,由是数相攻击。赵普胜者,故骁将,号“双刀赵”。初与俞通海等屯巢湖,同归太祖,叛去归寿辉。至是为友谅守安庆,数引兵争池州、太平,往来掠境上。太祖患之,啖普胜客,使潜入友谅军间普胜。普胜不之觉,见友谅使者辄诉功,悻悻有德色。友谅衔之,疑其贰于己,以会师为名,自江州猝至。普胜以烧羊逆于雁汉。甫登舟,友谅即杀普胜,并其军。乃以轻兵袭池州,为徐达等击败,师尽覆。

  始友谅破龙兴,寿辉欲徙都之,友谅不可。未几,寿辉遽发汉阳,次江州。江州,友谅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寿辉入,即闭城门,悉杀其所部。即江州为都,奉寿辉以居,而自称汉王,置王府官属。遂挟寿辉东下,攻太平。太平城坚不可拔,乃引巨舟薄城西南。士卒缘舟尾攀堞而登,遂克之。志益骄。进驻采石矶,遣部将阳白事寿辉前,戒壮士挟铁挝击碎其首。寿辉既死,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皆仍故官。会大风雨,群臣班沙岸称贺,不能成礼。

  友谅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既僣号,尽有江西、湖广之地,恃其兵强,欲东取应天。太祖患友谅与张士诚合,乃设计令其故人康茂才为书诱之,令速来。友谅果引舟师东下,至江东桥,呼茂才不应,始知为所绐。战于龙湾,大败。潮落舟胶,死者无算,亡战舰数百,乘轻舸走。张德胜追败之慈湖,焚其舟。冯国胜以五翼军蹙之,友谅出皂旗军迎战,又大败。遂弃太平,走江州。太祖兵乘胜取安庆,其将于光、欧普祥皆降。明年,友谅遣兵复陷安庆。太祖自将伐之,复安庆,长驱至江州。友谅战败,夜挈妻子奔武昌。其将吴宏以饶降,王溥以建昌降,胡廷瑞以龙兴降。

  友谅忿疆土日蹙,乃大治楼船数百艘,皆高数丈,饰以丹漆,每船三重,置走马棚,上下人语声不相闻,舻箱皆裹以铁。载家属百官,尽锐攻南昌,飞梯冲车,百道并进。太祖从子文正及邓愈坚守,三月不能下,太祖自将救之。友谅闻太祖至,撤围,东出鄱阳湖,遇于康郎山。友谅集巨舰,连锁为阵,太祖兵不能仰攻,连战三日,几殆。已,东北风起,乃纵火焚友谅舟,其弟友仁等皆烧死。友仁号五王,眇一目,有勇略,既死,友谅气沮。是战也,太祖舟虽小,然轻驶,友谅军俱艨艟巨舰,不利进退,以是败。

  太祖所乘舟樯白,友谅约军士明日并力攻白樯舟。太祖知之,令舟樯尽白。翌日复战,自辰至午,友谅军大败。友谅欲退保鞵山,太祖已先扼湖口,邀其归路。持数日,友谅谋于众。右金吾将军曰:“出湖难,宜焚舟登陆,直趋湖南图再举。”左金吾将军曰:“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友谅不能决,既而曰:“右金吾言是也。”左金吾以言不用,举所部来降。右金吾知之,亦降。友谅益困。太祖凡再移友谅书,其略曰:“吾欲与公约从,各安一方,以俟天命。公失计,肆毒于我。我轻师间出,奄有公龙兴十一郡,犹不自悔祸,复构兵端。一困于洪都,再败于康郎,骨肉将士重罹涂炭。公即幸生还,亦宜却帝号,坐待真主,不则丧家灭姓,悔晚矣。”友谅得书忿恚,不报。久之乏食,突围出湖口。诸将自上流邀击之,大战泾江口。汉军且斗且走,日暮犹不解。友谅从舟中引首出,有所指捴,骤中流矢,贯晴及颅死。军大溃,太子善儿被执。太尉张定边夜挟友谅次子理,载其尸遁还武昌。友谅豪侈,尝造镂金床甚工,宫中器物类是。既亡,江西行省以床进。太祖叹曰:“此与孟昶七宝溺器何异!”命有司毁之。友谅僣号凡四年。

  子理既还武昌,嗣伪位,改元德寿。是冬,太祖亲征武昌。明年二月再亲征。其丞相张必先自岳州来援,次洪山。常遇春击擒之,徇于城下。必先,骁将也,军中号“泼张”,倚为重。及被擒,城中大惧,由是欲降者众。太祖乃遣其故臣罗复仁入城招理。理遂降,入军门,俯伏不敢视。太祖见理幼弱,掖之起,握其手曰:“吾不汝罪也。”府库财物恣理取,旋应天,授爵归德侯。

  友谅之从徐寿辉也,其父普才止之。不听。及贵,往迎之。普才曰:“汝违吾命,吾不知死所矣。”普才五子:长友富,次友直,又次友谅,又次友仁、友贵。友仁、友贵前死鄱阳。太祖平武昌,封普才承恩侯,友富归仁伯,友直怀恩伯,赠友仁康山王,命所司立庙祀之,以友贵祔。理居京师,邑邑出怨望语。帝曰:“此童孺小过耳,恐细人蛊惑,不克全朕恩,宜处之远方。”洪武五年,理及归义侯明升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亦徙普才等滁阳。

  熊天瑞者,本荆州乐工,从徐寿辉抄略江、湘间。后受陈友谅命,攻陷临江、吉安,又陷赣州。友谅俾以参知政事,守赣,兼统吉安、南安、南雄、韶州诸路。久之,阳言东下,署其帜曰“无敌”,自称金紫光禄大夫、司徒、平章军国重事。友谅不能制。阴图取广东,造战舰于南雄,帅数万众趋广州。元将何真以兵迎于胥江。会天大雷雨,震其舰樯折,天瑞惧而还。太祖兵克临江,遣常遇春等攻赣,天瑞拒守五越月,至正二十五年正月,乃帅其养子元震肉袒诣军门降。太祖宥之,授指挥使。明年从攻浙西,叛降于张士诚,教士诚飞礮击外军。城中木石俱尽,外军多伤者。士诚灭,天瑞伏诛。

  有周时中者,龙泉人,尝为寿辉平章。后帅所部降,策天瑞必叛。后果如其言。时中累官吏部尚书,出为镇江知府,历福建盐运副使。

  元震本姓田氏,善战有名。遇春之围赣也,元震窃出觇兵,遇春亦引数骑出,猝与遇。元震不知为遇春也,过之。及遇春还,始觉,遂单骑前袭遇春。遇春遣从骑挥刀击之,元震奋铁挝且斗且走。遇春曰:“壮男子也。”舍之。由是喜其才勇。既从天瑞降,荐以为指挥使。天瑞诛,复故姓云。

  张士诚,小字九四,泰州白驹场亭人。有弟三人,并以操舟运盐为业,缘私作奸利。颇轻财好施,得群辈心。常鬻盐诸富家,富家多陵侮之,或负其直不酬。而弓手丘义尤窘辱士诚甚。士诚忿,即帅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杀义,并灭诸富家,纵火焚其居。入旁郡场,招少年起兵。盐丁方苦重役,遂共推为主,陷泰州。高邮守李齐谕降之,复叛。杀行省参政赵琏,并陷兴化,结砦德胜湖,有众万余。元以万户告身招之。不受。绐杀李齐,袭据高邮,自称诚王,僣号大周,建元天祐。是岁至正十三年也。

  明年,元右丞相脱脱总大军出讨,数败士诚,围高邮,隳其外城。城且下,顺帝信谗,解脱脱兵柄,削官爵,以他将代之。士诚乘间奋击,元兵溃去,由是复振。逾年,淮东饥,士诚乃遣弟士德由通州渡江入常熟。

  十六年二月陷平江,并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诸路。改平江为隆平府,士诚自高邮来都之。即承天寺为府第,踞坐大殿中,射三矢于栋以识。是岁,太祖亦下集庆,遣杨宪通好于士诚。其书曰:“昔隗嚣称雄于天水,今足下亦擅号于姑苏,事势相等,吾深为足下喜。睦邻守境,古人所贵,窃甚慕焉。自今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士诚得书,留宪不报。已,遣舟师攻镇江。徐达败之于龙潭。太祖遣达及汤和攻常州。士诚兵来援,大败,失张、汤二将,乃以书求和,请岁输粟二十万石,黄金五百两,白金三百斤。太祖答书,责其归杨宪,岁输五十万石。士诚复不报。

  初,士诚既得平江,即以兵攻嘉兴。元守将苗帅杨完者数败其兵。乃遣士德间道破杭州。完者还救,复败归。明年,耿炳文取长兴,徐达取常州,吴良等取江阴,士诚兵不得四出,势渐蹙。亡何,徐达兵徇宜兴,攻常熟。士德迎战败,为前锋赵德胜所擒。士德,小字九六,善战有谋,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既被擒,士诚大沮。太祖欲留士德以招士诚。士德间道贻士诚书,俾降元。士诚遂决计请降。江浙右丞相达识帖睦迩为言于朝,授士诚太尉,官其将吏有差。士德在金陵竟不食死。士诚虽去伪号,擅甲兵土地如故。达识帖睦迩在杭与杨完者有隙,阴召士诚兵。士诚遣史文炳袭杀完者,遂有杭州。顺帝遣使征粮,赐之龙衣御酒。士诚自海道输粮十一万石于大都,岁以为常。既而益骄,令其下颂功德,邀王爵。不许。

  二十三年九月,士诚复自立为吴王,尊其母曹氏为王太妃,置官属,别治府第于城中,以士信为浙江行省左丞相,幽达识帖睦迩于嘉兴。元征粮不复与。参军俞思齐者,字中孚,泰州人,谏士诚曰:“向为贼,可无贡;今为臣,不贡可乎?”士诚怒,抵案仆地,思齐即引疾去。当是时,士诚所据,南抵绍兴,北逾徐州,达于济宁之金沟,西距汝、颍、濠、泗,东薄海,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以士信及女夫潘元绍为腹心,左丞徐义、李伯升、吕珍为爪牙,参军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主谋议,元学士陈基、右丞饶介典文章。又好招延宾客,所赠遗舆马、居室、什器甚具。诸侨寓贫无籍者争趋之。

  士诚为人,外迟重寡言,似有器量,而实无远图。既据有吴中,吴承平久,户口殷盛,士诚渐奢纵,怠于政事。士信、元绍尤好聚敛,金玉珍宝及古法书名画,无不充牣。日夜歌舞自娱。将帅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战,辄称疾,邀官爵田宅然后起。甫至军,所载婢妾乐器踵相接不绝,或大会游谈之士,樗蒲蹴踘,皆不以军务为意。及丧师失地还,士诚概置不问。已,复用为将。上下嬉娱,以至于亡。

  太祖与士诚接境。士诚数以兵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辄不利去。而太祖遣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亦皆不能下。廖永安被执,谢再兴叛降士诚,会太祖与陈友谅相持,未暇及也。友谅亦遣使约士诚夹攻太祖,而士诚欲守境观变,许使者,卒不行。太祖既平武昌,师还,即命徐达等规取准东,克泰州、通州,围高邮。士诚以舟师溯江来援,太祖自将击走之。达等遂拔高邮,取淮安,悉定淮北地。于是移檄平江,数士诚八罪。徐达、常遇春帅兵自太湖趋湖州,吴人迎战于毗山,又战于七里桥,皆败,遂围湖州。士诚遣朱暹、五太子等以六万众来援,屯于旧馆,筑五砦自固。达、遇春筑十垒以遮之,断其粮道。士诚知事急,亲督兵来战,败于皂林。其将徐志坚败于东迁,潘元绍败于乌镇,升山水陆寨皆破,旧馆援绝,五太子、朱暹、吕珍皆降。五太子者,士诚养子,短小精悍,能平地跃丈余,又善没水,珍、暹皆宿将善战,至是降。达等以徇于湖州。守将李伯升等以城降,嘉兴、松江相继降。潘原明亦以杭州降于李文忠。

  二十六年十一月,大军进攻平江,筑长围困之。士诚距守数月。太祖贻书招之曰:“古之豪杰,以畏天顺民为贤,以全身保族为智,汉窦融、宋钱俶是也。尔宜三思,勿自取夷灭,为天下笑。”士诚不报,数突围决战,不利。李伯升知士诚困甚,遣所善客逾城说士诚曰:“初公所恃者,湖州、嘉兴、杭州耳,今皆失矣。独守此城,恐变从中起,公虽欲死,不可得也。莫若顺天命,遣使金陵,称公所以归义救民之意,开城门,幅巾待命,当不失万户侯。且公之地,譬如博者,得人之物而复失之,于公何损?”士诚仰观良久曰:“吾将思之。”乃谢客,竟不降。士诚故有勇胜军号“十条龙”者,皆骁猛善斗,每被银铠锦衣出入阵中,至是亦悉败,溺万里桥下死。最后丞相士信中礮死,城中汹汹无固志。二十七年九月,城破,士诚收余众战于万寿寺东街,众散走。仓皇归府第,拒户自缢。故部将赵世雄解之。大将军达数遣李伯升、潘元绍等谕意,士诚瞑目不答。舁出葑门,入舟,不复食。至金陵,竟自缢死,年四十七。命具棺葬之。

  方士诚之被围也,语其妻刘曰:“吾败且死矣,若曹何为?”刘答曰:“君无忧,妾必不负君。”积薪齐云楼下。城破,驱群妾登楼,令养子辰保纵火焚之,亦自缢。有二幼子匿民间,不知所终。先是,黄敬夫等三人用事,吴人知士诚必败,有“黄菜叶”十七字之谣,其后卒验云。

  莫天祐者,元末聚众保无锡州,士诚招之。不从。以兵攻之,亦不克。士诚既受元官,天祐乃降。士诚累表为同佥枢密院事。及平江既围,他城皆下,惟天祐坚守。士诚破,胡廷瑞急攻之,乃降。太祖以其多伤我兵,诛之。

  李伯升仕士诚至司徒,既降,命仍故官,进中书平章同知詹事府事。尝将兵讨平湖广慈利蛮,又为征南右副将军,同吴良讨靖州蛮。后坐胡党死。潘元明以平章守杭州降,仍为行省平章,与伯升俱岁食禄七百五十石,不治事。云南平,以元明署布政司事,卒官。

  士诚自起至亡,凡十四年。

  方国珍,黄岩人。长身黑面,体白如瓠,力逐奔马。世以贩盐浮海为业。元至正八年,有蔡乱头者,行剽海上,有司发兵捕之。国珍怨家告其通寇。国珍杀怨家,遂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艘,梗海道。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讨之,兵败,为所执,胁使请于朝,授定海尉。寻叛,寇温州。元以孛罗帖木儿为行省左丞,督兵往讨,复败,被执。乃遣大司农达识帖睦迩招之降。已而汝、颍兵起,元募舟师守江。国珍疑惧,复叛。诱杀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亡入海。使人潜至京师,赂诸权贵,仍许降,授徽州路治中。国珍不听命,陷台州,焚苏之太仓。元复以海道漕运万户招之,乃受官。寻进行省参政,俾以兵攻张士诚。士诚遣将御之昆山。国珍七战七捷。会士诚亦降,乃罢兵。

  先是,天下承平,国珍兄弟始倡乱海上,有司惮于用兵,一意招抚。惟都事刘基以国珍首逆,数降数叛,不可赦。朝议不听。国珍既授官,据有庆元、温、台之地,益强不可制。国珍之初作乱也,元出空名宣敕数十道募人击贼。海滨壮士多应募立功。所司邀重贿,不辄与,有一家数人死事卒不得官者。而国珍之徒,一再招谕,皆至大官。由是民慕为盗,从国珍者益众。元既失江、淮,资国珍舟以通海运,重以官爵羁縻之,而无以难也。有张子善者,好纵横术,说国珍以师溯江窥江东,北略青、徐、辽海。国珍曰:“吾始志不及此。”谢之去。

  太祖已取婺州,使主簿蔡元刚使庆元。国珍谋于其下曰:“江左号令严明,恐不能与抗。况为我敌者,西有吴,南有闽。莫若姑示顺从,藉为声援以观变。”众以为然。于是遣使奉书进黄金五十斤,白金百斤,文绮百匹。太祖复遣镇抚孙养浩报之。国珍请以温、台、庆元三郡献,且遣次子关为质。太祖却其质,厚赐而遣之;复使博士夏煜往,拜国珍福建行省平章事,弟国瑛参知政事,国珉枢密分院佥事。国珍名献三郡,实阴持两端。煜既至,乃诈称疾,自言老不任职,惟受平章印诰而已。太祖察其情,以书谕曰:“吾始以汝豪杰识时务,故命汝专制一方。汝顾中怀叵测,欲觇我虚实则遣侍子,欲却我官爵则称老病。夫智者转败为功,贤者因祸成福,汝审图之。”是时国珍岁岁治海舟,为元氵曹张士诚粟十余万石于京师,元累进国珍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国公,分省庆元。国珍受之如故,特以甘言谢太祖,绝无内附意。及得所谕书,竟不省。太祖复以书谕曰:“福基于至诚,祸生于反覆,隗嚣、公孙述故辙可鉴。大军一出,不可虚辞解也。”国珍诈穷,复阳为惶惧谢罪,以金宝饰鞍马献。太祖复却之。

  已而苗帅蒋英等叛,杀胡大海,持首奔国珍,国珍不受,自台州奔福建。国璋守台,邀击之,为所败,被杀,太祖遣使吊祭。逾年,温人周宗道以平阳来降。国珍从子明善守温以兵争。参军胡深击败之,遂下瑞安,进兵温州。国珍恐,请岁输白金三万两给军,俟杭州下,即纳土来归。太祖诏深班师。

  吴元年克杭州。国珍据境自如,遣间谍假贡献名觇胜负,又数通好于扩廓帖木儿及陈友定,图为掎角。太祖闻之怒,贻书数其十二罪,复责军粮二十万石。国珍集众议,郎中张本仁、左丞刘庸等皆言不可从。有丘楠者,独争曰:“彼所言均非公福也。惟智可以决事,惟信可以守国,惟直可以用兵。公经营浙东十余年矣,迁延犹豫,计不早定,不可谓智。既许之降,抑又倍焉,不可谓信。彼之征师,则有词矣,我实负彼,不可谓直。幸而扶服请命,庶几可视钱俶乎?”国珍不听,惟日夜运珍宝,治舟楫,为航海计。

  九月,太祖已破平江,命参政朱亮祖攻台州,国瑛迎战败走。进克温州。征南将军汤和以大军长驱抵庆元。国珍帅所部遁入海。追败之盘屿,其部将相次降。和数令人示以顺逆,国珍乃遣子关奉表乞降曰:“臣闻天无所不覆,地无所不载。王者体天法地,于人无所不容。臣荷主上覆载之德旧矣,不敢自绝于天地,故一陈愚衷。臣本庸才,遭时多故,起身海岛,非有父兄相藉之力,又非有帝制自为之心。方主上霆击电掣,至于婺州,臣愚即遣子入侍,固已知主上有今日矣,将以依日月之末光,望雨露之余润。而主上推诚布公,俾守乡郡,如故吴越事。臣遵奉条约,不敢妄生节目。子姓不戒,潜构衅端,猥劳问罪之师,私心战兢,用是俾守者出迎。然而未免浮海,何也?孝子之于亲,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臣之情事适与此类。即欲面缚待罪阙廷,复恐婴斧钺之诛,使天下后世不知臣得罪之深,将谓主上不能容臣,岂不累天地大德哉。”盖幕下士詹鼎词也。

  太祖览而怜之,赐书曰:“汝违吾谕,不即敛手归命,次且海外,负恩实多。今者穷蹙无聊,情词哀恳,吾当以汝此诚为诚,不以前过为过,汝勿自疑。”遂促国珍入朝,面让之曰:“若来得毋晚乎!”国珍顿首谢。授广西行省左丞,食禄不之官。数岁,卒于京师。

  子礼,官广洋卫指挥佥事;关,虎贲卫千户所镇抚。关弟行,字明敏,善诗,承旨宋濂尝称之。

  刘仁本,字德元,国珍同县人。元末进士乙科,历官浙江行省郎中,与张本仁俱入国珍幕。数从名士赵俶、谢理、朱右等赋诗,有称于时。国珍海运输元,实仁本司其事。朱亮祖之下温州也,获仁本。太祖数其罪,鞭背溃烂死。余官属从国珍降者皆徙滁州,独赦丘楠,以为韶州知府。

  詹鼎者,宁海人,有才学。为国珍府都事,判上虞,有治声。既至京,未见用,草封事万言,候驾出献之。帝为立马受读,命丞相官鼎。杨宪忌其才,沮之。宪败,除留守经历,迁刑部郎中,坐累死。明玉珍,随州人。身长八尺余,目重瞳子。徐寿辉起,玉珍与里中父老团结千余人,屯青山。及寿辉称帝,使人招玉珍曰:“来则共富贵,不来举兵屠之。”玉珍引众降,以元帅守沔阳。与元将哈麻秃战湖中,飞矢中右目,遂眇。久之,玉珍帅斗船五十艘掠粮川、峡间,将引还。时元右丞完者都募兵重庆,义兵元帅杨汉应募至,欲杀之而并其军,不克。汉走出峡,遇玉珍为言:“重庆无重兵,完者都与右丞哈麻秃不相能,若回船出不意袭之,可取而有也。”玉珍意未决,部将戴寿曰:“机不可失也。可分船为二,半贮粮归沔阳,半因汉兵攻重庆,不济则掠财物而还。”玉珍从其策,袭重庆,走完者都,执哈麻秃献寿辉。寿辉授玉珍陇蜀行省右丞。至正十七年也。

  已而完者都自果州来,会平章朗革歹、参政赵资,谋复重庆,屯嘉定之大佛寺,玉珍遣万胜御之。胜,黄陂人,有智勇,玉珍宠爱之,使从己姓,众呼为明二,后乃复姓名。胜攻嘉定,半年不下。玉珍帅众围之,遣胜以轻兵袭陷成都,虏朗革歹及资妻子。朗革歹妻自沉于江。以资妻子徇嘉定,招资降。资引弓射杀妻。俄城破,执资及完者都、朗革歹归于重庆,馆诸治平寺,欲使为己用。三人者执不可,乃斩于市,以礼葬之,蜀人谓之“三忠”。于是诸郡县相次来附。

  二十年,陈友谅弑徐寿辉自立。玉珍曰:“与友谅俱臣徐氏,顾悖逆如此。”命以兵塞瞿塘,绝不与通。立寿辉庙于城南隅,岁时致祀。自立为陇蜀王,以刘桢为参谋。

  桢,字维周,泸州人。元进士。尝为大名路经历,弃官家居。玉珍之攻重庆也,道泸,部将刘泽民荐之。玉珍往见,与语大悦,即日延至舟中,尊礼备至。次年,桢屏人说曰:“西蜀形胜地,大王抚而有之,休养伤残,用贤治兵,可以立不世业。不于此时称大号以系人心,一旦将士思乡土,瓦解星散,大王孰与建国乎。”玉珍善之,乃谋于众,以二十二年春僣即皇帝位于重庆,国号夏,建元天统。立妻彭氏为皇后,子升为太子。效周制,设六卿,以刘桢为宗伯。分蜀地为八道,更置府州县官名。蜀兵视诸国为弱,胜兵不满万人。玉珍素无远略,然性节俭,颇好学,折节下士。既即位,设国子监,教公卿子弟,设提举司教授,建社稷宗庙,求雅乐,开进士科,定赋税,以十分取一。蜀人悉便安之。皆刘桢为之谋也。

  明年,遣万胜由界首,邹兴由建昌,又指挥李某者由八番,分道攻云南。两路皆不至,惟胜兵深入,元梁王走营金马山。逾年,王挟大理兵击胜,胜以孤军无继引还。复遣兴取巴州。久之,复更六卿为中书省枢密院,改冢宰戴寿、司马万胜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张文炳知枢密院事,司徒邹兴镇成都,吴友仁镇保宁,司寇莫仁寿镇夔关,皆平章事。

  是岁,遣胜取兴元,使参政江俨通好于太祖。太祖遣都事孙养浩报聘,遗玉珍书曰:“足下处西蜀,予处江左,盖与汉季孙、刘相类。近者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合阝,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予与足下实唇齿邦,愿以孙刘相吞噬为鉴。”自后信使往返不绝。

  二十六年春,玉珍病革,召寿等谕曰:“西蜀险固,若协力同心,左右嗣子,则可以自守。不然,后事非所知也。”遂卒。凡立五年,年三十六。

  子升嗣,改元开熙,葬玉珍于江水之北,号永昌陵,庙号太祖。尊母彭氏为皇太后,同听政。升甫十岁,诸大臣皆粗暴,不肯相下。而万胜与张文炳有隙,胜密遣人杀之。文炳所善玉珍养子明昭,复矫彭氏旨缢杀胜。胜于明氏功最多,其死,蜀人多怜之。吴友仁自保宁移檄,以清君侧为名。升命戴寿讨之。友仁遗寿书谓:“不诛昭,则国必不安,众必不服。昭朝诛,吾当夕至。”寿乃奏诛昭,友仁入朝谢罪。于是诸大臣用事,而友仁尤专恣,国柄旁落,遂益不振。万胜既死,刘桢为右丞相,后三年卒。是岁,升遣使告哀于太祖,已,又遣使入聘。太祖亦遣侍御史蔡哲报之。

  洪武元年,太祖克元都,升奉书称贺。明年,太祖遣使求大木。升遂并献方物。帝答以玺书。其冬,遣平章杨璟谕升归命。升不从。璟复遗升书曰:

  古之为国者,同力度德,同德度义,故能身家两全,流誉无穷,反是者辄败。足下幼冲,席先人业,据有巴、蜀,不咨至计,而听群下之议,以瞿塘、剑阁之险,一夫负戈,万人无如之何。此皆不达时变以误足下之言也。昔据蜀最盛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官守,训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今足下疆场,南不过播州,北不过汉中,以此准彼,相去万万,而欲藉一隅之地,延命顷刻,可谓智乎?我主上仁圣威武,神明响应,顺附者无不加恩,负固者然后致讨。以足下先人通好之故,不忍加师,数使使谕意。又以足下年幼,未历事变,恐惑于狂瞽,失远大计,故复遣璟面谕祸福。深仁厚德,所以待明氏者不浅,足下可不深念乎?且向者如陈、张之属,窃据吴、楚,造舟塞江河,积粮过山岳,强将劲兵,自谓无敌。然鄱阳一战,友谅授首,旋师东讨,张氏面缚。此非人力,实天命也。足下视此何如?友谅子窜归江夏,王师致伐,势穷衔璧。主上宥其罪愆,剖符锡爵,恩荣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无彼之过,而能翻然觉悟,自求多福,则必享茅土之封,保先人之祀,世世不绝,岂不贤智矣哉?若必欲崛强一隅,假息顷刻,鱼游沸鼎,燕巢危幕,祸害将至,恬不自知。璟恐天兵一临,凡今为足下谋者,他日或各自为身计,以取富贵。当此之时,老母弱子,将安所归?祸福利害,瞭然可睹,在足下审之而已。

  升终不听。

  又明年,兴元守将以城降。吴友仁数往攻之,不克。是岁,太祖遣使假道征云南,升不奉诏。四年正月命征西将军汤和帅副将军廖永忠等以舟师由瞿塘趋重庆,前将军傅友德帅副将军顾时等以步骑由秦、陇趋成都,伐蜀。初,寿言于升曰:“以王保保、李思齐之强,犹莫能与明抗,况吾蜀乎!一旦有警,计安出?”友仁曰:“不然,吾蜀襟山带江,非中原比,莫若外交好而内修备。”升以为然,遣莫仁寿以铁索横断瞿塘峡口。至是又遣寿、友仁、邹兴等益兵为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凿两岸石壁,引铁索为飞桥,用木板置礮以拒敌。和军至,不能进。傅友德觇阶、文无备,进破之,又破绵州。寿乃留兴等守瞿塘,而自与友仁还,会向大亨之师以援汉州。数战皆大败,寿、大亨走成都,友仁走保宁。时永忠亦破瞿塘关。飞桥铁索皆烧断,兴中矢死,夏兵皆溃。遂下夔州,师次铜罗峡。升大惧,右丞刘仁劝奔成都。升母彭泣曰:“成都可到,亦仅延旦夕命。大军所过,势如破竹,不如早降以活民命。”于是遣使赍表乞降。升面缚衔璧舆榇,与母彭及官属降于军门。和受璧,永忠解缚,承旨抚慰,下令诸将不得有所侵扰。而寿、大亨亦以成都降于友德。升等悉送京师,礼臣奏言:“皇帝御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午门外,有司宣制赦,如孟昶降宋故事。”帝曰:“升幼弱,事由臣下,与孟昶异,宜免其伏地上表待罪之仪。”是日授升爵归义侯,赐第京师。

  冬十月,和等悉定川、蜀诸郡县,执友仁于保宁,遂班师。寿、大亨、仁寿皆凿舟自沉死。丁世贞者,文州守将也,友德攻文州,据险力战,汪兴祖死焉。文州破,遁去。已复以兵破文州,杀朱显忠,友德击走之。夏亡,复集余众围秦州五十日。兵败,夜宿梓潼庙,为其下所杀。友仁至京师,帝以其寇汉中,首造兵端,令明氏失国,僇于市。戍他将校于徐州。明年徙升于高丽。

  赞曰:友谅、士诚起刀笔负贩,因乱僣窃,恃其富强,而卒皆败于其所恃。迹其始终成败之故,太祖料之审矣。国珍首乱,反覆无信,然竟获良死,玉珍乘势,割据一隅,僣号二世,皆不可谓非幸也。国珍又名谷珍,盖降后避明讳云。

卷十一譯文

  陳友諒,沔陽漁家之子。祖先原本姓謝,因入贅陳家,才跟隨其姓。他少時讀書,略通文義。有一卜者在察看過其祖先的墓地之後說“:日後定會富貴。”陳友諒心中暗喜。他曾任縣裡的小吏,但這並非他的目標。徐壽輝起兵後,陳友諒前去投靠,在徐的部將倪文俊手下管理文書檔案。

  徐壽輝,羅田人,又名徐真一,以販布為生。元朝末年,盜賊四起,袁州和尚彭瑩玉以其妖術與麻城鄒普勝一起聚眾為亂,以紅巾為標誌,他們覺得徐壽輝相貌不凡,便推舉他為首領。至正十一年(1351)九月,攻陷蘄水及黃州路,打敗元威順王寬徹不花。徐壽輝隨即以蘄水為都,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年號治平,以鄒普勝為太師。不久,攻陷饒、信。第二年又分兵四路出擊,連陷湖廣、江西各郡縣。然後攻克昱嶺關、杭州。另外率領趙普勝等攻陷太平等地,聲威大振。然而他們沒有遠大志向,所取之地都不能堅守。第二年,蘄水被元軍攻破,徐壽輝倖免逃脫。不久聲勢又起,遷都漢陽,但被丞相倪文俊控制。

  十七年九月,倪文俊企圖謀殺徐壽輝,沒有成功,逃至黃州。當時陳友諒正隸屬倪文俊,因屢立戰功,升為領兵元帥。於是陳友諒乘此機會殺掉倪文俊,吞併了他的軍隊,自稱宣慰使,隨即又稱平章政事。

  第二年,陳友諒率軍攻陷安慶,又破龍興、瑞州。然後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則領兵進入撫州。不久,又破建昌、贛、汀、信、衢。

  當時,長江以南只有陳友諒部最強。朱元璋攻取太平後,與他為鄰。陳友諒攻陷元池州,朱元璋派常遇春率軍前去攻打陳友諒,奪取池州。趙普勝是有名的驍將,號稱“雙刀趙”。開始與俞通海等駐紮巢湖,一起歸附朱元璋,後來叛歸徐壽輝。這時他正為陳友諒駐守安慶,多次引兵爭奪池州、太平,到處搶掠。朱元璋為此擔憂不已,於是引誘趙普勝的食客,讓他潛入陳友諒軍中去離間趙普勝。趙普勝沒有發覺,見到陳友諒的使者總是訴說自己的功勞,覺得自己有恩於陳,臉上露出悻悻的表情。陳友諒由此懷恨心中,懷疑他要背叛自己,便以會師為名,從江州突然來到安慶,趙普勝在雁汊以燒羊迎接,當他剛一登船,陳友諒便馬上殺了他,吞併其軍。然後以輕兵襲擊池州,被徐達等擊敗,參戰軍隊全軍覆沒。

  當初陳友諒攻佔龍江時,徐壽輝想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同意。不久,徐壽輝倉促從漢陽出發,臨時駐紮江州。江州是陳友諒管轄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後將徐壽輝迎入城中,馬上緊閉城門,將徐壽輝所部全部消滅。隨即以江州為都,挾奉徐壽輝居於此地,而陳友諒則自稱漢王,設定王府官屬。然後挾持徐壽輝東下,進攻太平。但太平城堅不可拔,於是陳友諒軍便利用大型船隻靠近西南城牆,士兵們順著船尾爬過矮牆進入城內,攻克太平城。此後,陳友諒便愈加驕狂。陳友諒部進駐採石磯後,他派遣部將假裝到徐壽輝面前陳述事情,趁機安排壯士用鐵器擊碎徐壽輝的腦袋。徐壽輝一死,陳友諒便以採石五通廟為行殿,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元大義,太師鄒普勝以下都是以前的舊官。陳友諒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風大雨,群臣們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賀,沒能按禮儀行事。

  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他已自稱皇帝,而且盡佔江西、湖廣之地,便自恃兵力強大,想向東攻取應天。朱元璋擔心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於是設計命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寫信引誘他,讓他迅速趕來。陳友諒果然率水師東下,到達江東橋,呼叫康茂才,無人答應,才知道自己被騙了。雙方戰於龍灣,陳友諒大敗,因為潮落,船被擱淺,死者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得坐小船逃走。張德勝乘勝追擊,在慈湖將其打敗,焚燒其船。馮國勝率五路大軍乘勝追擊,陳友諒派出皂旗軍迎戰,又被大敗。於是陳友諒放棄太平,逃至江州。朱元璋軍乘勝攻取安慶,陳友諒的部將於光、歐普祥都繳械投降。第二年,陳友諒派兵再次攻陷安慶。朱元璋親自率軍討伐,恢復安慶,長驅直入抵達江州。陳友諒戰敗,連夜攜妻帶子逃往武昌。他的部將吳宏以饒州投降,王溥以建昌投降,胡廷瑞以龍興投降。

  陳友諒眼見其疆土日益減少,十分憤怒,於是製造了數百艘樓船。這些船均高數丈,用丹漆粉飾,每艘船都有三層,設有走馬棚,船上船下人語之聲互不相聞,櫓箱都用鐵裹住,然後船載家屬百官,盡發精銳進攻南昌,飛梯衝車,百路並進。朱元璋的堂侄朱文正及鄭愈堅守南昌三個月,朱元璋親自率軍前去援救,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將到,便撤除對南昌的包圍,向東出鄱陽湖,與朱元璋在康郎山相遇。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連戰三日,損兵折將,漸感不支。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仁號稱五王,瞎一眼,卻智勇雙全,他死後,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朱元璋的坐船是白桅杆,陳友諒便與其將士約定第二天集中兵力猛攻白桅船。朱元璋知道後,下令將所有船的桅杆都漆成白色。第二天再戰,從早晨到中午,陳友諒軍大敗。陳友諒想退保革奚山,但朱元璋已預先扼住湖口,攔截其退路。在堅持數日之後,陳友諒與眾將商量擺脫困境的對策。右金吾將軍說“:既然出湖困難,我們就應當焚船登陸,直奔湖的南岸以圖再舉。”左金吾將軍說“:這是向敵人示弱,他們利用步騎追趕我軍。

  進退之間我們將失去自己的地盤,大勢也將去也。”陳友諒不能作出決定,既而說道“:右金吾將軍所言有理。”左金吾將軍因其意見未被採納,便率所部投降了朱元璋;右金吾將軍知悉後,也率部投降。陳友諒處境更加困難。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兩封信,信的內容大致如下:“我想與你約定,你我各安一方,以待天命。你卻盤算失誤,企圖加害於我。我軍只以少量兵力,便攻取了你龍興十一郡,你還不悔過,重新挑起戰端。首先被困在洪都,再敗於康郎,骨肉將士被葬身於火海。你即便僥倖生還,但也應當取消帝號,坐待真正的主子,不然將會喪家滅姓,到那時就悔之晚矣。”陳友諒收到信後怒不可遏,不予回信。時間一久,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頓時,陳友諒軍土崩瓦解,太子陳善兒被擒,太尉張定邊趁夜挾持陳友諒的次子陳理,載上陳友諒的屍體逃回武昌。陳友諒生前生活奢侈,曾經制造了一張鏤金床,做工非常精巧,宮中其他器物也是一樣。他死後,江西行省將鏤金床獻給朱元璋,朱元璋感嘆道:“這張床與孟日永的七寶便壺有什麼不同呢?”然後下令有關官員將它熔掉。陳友諒僭稱皇帝共四年。

  陳友諒之子陳理回到武昌,繼承偽位,改元德壽。這年冬天,朱元璋親征武昌。第二年二月再次親征。陳理的丞相張必先從嶽州前來援救,暫駐洪山。常遇春擊敗並擒獲了他,將他綁在城下示眾。張必先是一名驍將,在軍中號稱“潑張”,深得重任。他被擒之後,城中將士驚慌失措,許多人因此想投降朱元璋。朱元璋便派遣陳友諒的舊臣羅復仁入城前去招降陳理。陳理於是投降,進入軍門,俯伏於地不敢抬頭。朱元璋見陳理年幼弱小,便將他扶起,握著他的手說:“我不會將你治罪的。”府庫財物任憑陳理選取,隨即返回應天,授陳理為歸德侯。

  陳友諒跟隨徐壽輝時,其父陳普才曾阻止過他,他不聽。待他顯貴後,前去迎接其父。陳普才說道:“你違揹我的話,我如果跟隨你去,還不知道自己會死在哪裡啊!”陳普才有五子:長子友富,次子友直,三子友諒,四子友仁,五子友貴。陳友仁、陳友貴已戰死於鄱陽湖。朱元璋平定武昌後,封陳普才為承恩侯,陳友富為歸仁伯,陳友直為懷恩伯,追贈陳友仁為康山王,命有關官員立廟祭祀,並將陳友貴附祭。陳理住在京城,一直悶悶不樂,有時還口出怨言。太祖說:“這只是小孩所犯的過錯,恐怕他會受到小人的欺騙誘惑,不能牢記朕對他的恩典,還是應當讓他遠離京城為好。”洪武五年(1372),陳理及歸義侯明升一起遷居高麗,太祖命元朝降臣樞密使延安答理護送他們,並賞賜高麗王羅綺,讓其善待他們。太祖將陳普才等也遷居滁陽。

  張士誠,小名張九四,泰州白駒場亭人。有三個弟弟,都以撐船運鹽為業,他們利用這一職業營私獲利。張士誠平時經常施捨錢財,因此很得人心。他經常賣鹽給一些有錢人家,那些有錢人家卻總是欺侮他,有的還欠錢不還。其中有一個叫丘義的弓箭手欺侮張士誠尤其厲害。張士誠對此十分憤怒,於是帶領他的弟弟及壯士李伯升等十八人殺死丘義,消滅那些欺侮過他的有錢人家,並放火燒掉了他們的房屋。然後進入鄰郡,招集青年起兵。當時鹽丁們正為重役所苦,便共推張士誠為首領,攻陷泰州。高郵守將李齊招降了他,後又反叛,殺掉行省參政趙璉,並攻陷興化,在德勝湖設立防衛柵欄,此時張士誠部已有萬餘人。元朝以萬戶官職招降,張士誠拒不接受。他誘殺了李齊,襲據高郵,自稱誠王,僭號大周,年號天..。當年是至正十三年(1353)。

  第二年,元右丞相脫脫統領大軍出討,數敗張士誠,包圍高郵,毀其外城。可就在高郵城即將被攻下時,元順帝聽信讒言,解除了脫脫的兵權,並削其官爵,用其他將領代替了他。張士誠乘此間隙奮起還擊,元軍潰敗而去,於是張士誠軍又興盛起來。一年後,淮東發生饑荒,張士誠便派其弟張士德從通州渡江進入常熟。

  十六年二月,攻陷平江,同時攻陷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改平江為隆平府,張士誠從高郵遷都至此,將承天寺作為府第,他踞坐在大殿中,將三支箭射在正樑上作為標誌。當年,朱元璋也攻下集慶,派楊憲送信通好張士誠,他在信中說道“:昔日隗囂稱雄於天水,今日足下也據姑蘇稱王,事勢相等,我深為足下高興。睦鄰守境,這是古人所重視的,我非常羨慕。但願從今天起我們能信使往來,不為讒言所惑,以生邊釁。”張士誠收到信後,扣留楊憲,不給回信。不久,派水師進攻鎮江,徐達在龍潭將其擊敗。然後朱元璋派徐達及湯和進攻常州,張士誠軍趕來支援,大敗,失去張、湯二將。張士誠這才寫信求和,請求每年納粟二十萬石,黃金五百兩,白金三百斤。朱元璋覆信,責成他放回楊憲,每年繳納粟五十萬石,張士誠又不予回信。

  當初,張士誠攻取平江後,即以兵進攻嘉興。元守將苗帥楊完者數敗其兵。張士誠於是派張士德從小路攻破杭州,楊完者率兵回援,張士德再敗返回。第二年,耿炳文攻取長興,徐達攻取常州,吳良等攻取江陰,張士誠部四面受阻,勢力日漸縮小。不久,徐達率兵巡行宜興,進攻常熟,張士德迎戰失敗,被前鋒趙德勝所擒。張士德,小名張九六,善戰有謀,在軍中很得人心,浙西之地都是他略定的,被擒後,張士誠大為沮喪。朱元璋想扣留張士德以招降張士誠,張士德卻偷偷給張士誠寫了一封信,讓他投降元朝。張士誠於是決定降元,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邇替他在朝中說話,授張士誠為太尉,對其部將官吏都授以官職。張士德後來在金陵絕食而死。張士誠雖然取消了偽號,但卻像以前一樣仍擁有軍隊、土地。達識帖睦邇在杭州與楊完者發生隔閡,暗地裡招來張士誠的軍隊,張士誠派史文炳襲殺了楊完者,然後佔據了杭州。元順帝派使臣前來徵糧,賜給張士誠龍衣御酒,張士誠從海路輸送十一萬石糧食至大都,以後每年如此。不久張士誠漸漸驕傲起來,命其部下為他歌功頌德,希望封王授爵,未被允許。

  二十三年九月,張士誠重新自立為吳王,尊其母曹氏為王太妃,設定官屬,在城中另修府第,以張士信為浙江行省左丞相,將達識帖睦邇幽禁於嘉興。元朝來徵糧時,張士誠不再繳納。參軍俞思齊,字中孚,泰州人,勸諫張士誠道:“以前為盜賊,可以不進貢;而今為人臣,不進貢可以嗎?”張士誠聽後大怒,將桌子推倒在地,俞思齊馬上藉口生病離去。這個時候,張士誠所據之地,南抵紹興,北逾徐州,到達濟寧的金溝,西到汝、潁、濠、泗,東臨海邊,二千多里,擁兵數十萬。張士誠以張士信及女婿潘元紹為心腹,左丞徐義、李伯升、呂珍為爪牙,參軍黃敬夫、蔡彥文、葉德新負責謀議之事,元朝學士陳基、右丞饒介主管文獻書籍。張士誠喜歡招待賓客,還贈送很多車馬、居室及其他器物,所以寓居他鄉,流落在外的人紛紛歸附張士誠。

  張士誠的為人,外表遲重寡言,似有氣量,但實際上卻無遠大圖謀。他佔據吳中後,吳境太平已久,人丁興旺,張士誠日漸奢侈放縱,政事鬆懈。張士信、潘元紹尤其喜歡聚斂財寶,金玉珍寶、古代法書帖及名畫,無不收羅家中,而且日夜以歌舞自娛。將帥也懶散鬆懈,不聽命令,每有攻戰,總是自稱有病,被授予官爵田宅之後才肯領命出征。到軍中去時,裝載妻妾奴婢、樂器的車輛絡繹不絕,一路之上,或者大會遊談之士,或者賭博踢球,都不將軍務放在心中。等到喪師失地返回後,張士誠一概置之不問,不久,又重新將其任命為將領。全軍上下嬉娛,直到滅亡。

  朱元璋與張士誠邊境相接。張士誠屢次以兵進攻常州、江陰、建德、長興、諸全等地,都不利而歸。而朱元璋派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也都不能攻下。廖永安被捉,謝再興叛降張士誠,當時朱元璋正與陳友諒相持不下,無暇顧及。陳友諒也派使者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而張士誠則僅想守境觀變,所以雖然答應了使者,其軍隊卻不採取行動。朱元璋平定武昌,率師返回,便立即命令徐達等進取淮東,攻克泰州、通州,圍攻高郵。張士誠率水師溯江而上,前來支援,朱元璋親自率軍將他擊回。徐達等攻佔高郵,奪取淮安,將淮北之地全部平定。然後將檄文傳至平江,歷數張士誠八條罪狀。徐達、常遇春率軍自太湖直趨湖州,吳軍迎戰於毗山,又戰於七裡橋,都被打敗,於是徐達、常遇春包圍了湖州。張士誠派朱暹、五太子等率兵六萬前來援救,駐紮在舊館,築起五寨以自衛。徐達、常遇春則築成十處堡壘,斷其糧道。張士誠獲知事情緊急,親自督兵來戰,敗於皂林。其將徐志堅敗於東遷,潘元紹敗於烏鎮,升山水寨、陸寨全被攻破,舊館外援斷絕,五太子、朱暹、呂珍都繳械投降。五太子是張士誠的養子,身材短小精悍,卻能平地躍起一丈多,又善於潛水,呂珍、朱暹都是有經驗、善於作戰的老將,現在都投降了。徐達得以巡行湖州,守將李伯升以城投降,嘉興、松江等相繼投降。潘原明也以杭州城降於李文忠。

  二十六年一月,朱元璋大軍進攻平江,築起長牆圍困平江。張士誠拒守數月之後,朱元璋派人送信招降他,信中寫道“:古之豪傑,都以敬畏上天、順從民意為賢能,以保全自身及家族為明智,漢代竇融、宋代錢亻叔就是如此。你應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為天下人恥笑。”張士誠不予回信,屢次突圍決戰,都被打敗。李伯升知道張士誠已很睏乏,便派與自己交好的食客越過城牆,前去勸說張士誠:“當初你所依賴的湖州、嘉興、杭州,現在都已失去了。你獨守此城,恐怕事變將會在城中發生,到那時你雖想死,卻不能死。還不如順從天命,派使者去金陵,說你之所以歸順是為了挽救城中百姓,然後開啟城門,幅巾待命,應當不會失去萬戶侯之職。況且你的地盤,就好像你在玩一種賭輸贏的遊戲,得人之物而又失去它,對你又有什麼損害呢?”張士誠仰視良久之後說道“:我會考慮這件事的。”於是謝客,卻仍不投降。張士誠以前有一支勇勝軍號稱“十條龍”,個個驍猛善戰,每次披上銀鎧錦衣投入戰鬥,現在也都戰敗,在萬里橋下溺死。最後丞相張士信也中炮而死,城中喧鬧紛亂,已無鬥志。二十七年九月,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聚集餘部戰於萬壽寺東街,士兵卻都四散逃走。張士誠只得倉惶逃回府第,關門自縊,被舊部將趙世雄解救。大將軍徐達多次派李伯升、潘元紹等去傳達其旨意,張士誠總是閉目不答,後來被抬出葑門,進入船中,不再進食。到金陵後,竟自縊而死,時年四十七歲。朱元璋下令備置棺材,將他埋葬。

  張士誠被圍困時,對其妻劉氏說:“我如果兵敗將死,你們怎麼辦呢?”劉氏答道:“你不用擔心,妾一定不會背棄你。”然後令人在齊雲樓下堆積乾柴。城被攻破時,劉氏將群妾驅趕上樓,命養子張辰保放火燒樓,自己也自縊而死。劉氏有兩個幼子藏匿於民間,後來不知所終。在此之前,黃敬夫等三人掌權管事,吳人知道張士誠必敗,所以民間流傳有“黃菜葉”的十七字歌謠,後來他的死應驗了這一傳說。

  張士誠自起兵到滅亡,共十四年。

  方國珍,黃岩人。身材高大,面色黝黑,體白如瓠,力賽奔馬。世代以行船海上販鹽為業。元至正八年(1348),有一個名叫蔡亂頭的人,在海上打劫財物,官府派兵追捕他。方國珍的仇家便告發他通寇,方國珍殺死仇家,與其兄方國璋、其弟方國瑛、方國珉逃亡海上,聚集數千人,搶劫過往船隻,阻塞海路。行省參政朵兒只班率軍征討,兵敗,被方國珍所捉。方國珍迫使其請命於朝廷,授他為定海尉,不久反叛,侵犯溫州。元朝以孛羅帖木兒為行省左丞,督軍前往征討,也兵敗被捉。元朝只得派大司農達識帖睦邇再次招降他。不久,汝、潁之地兵起,元朝招募水師防守長江。方國珍心中疑懼,重新反叛,誘殺台州路達魯花赤泰不華,逃亡入海。後來派人潛至京城,賄賂朝中權貴,允許他投降,授為徽州路治中。方國珍拒不聽命,率軍攻陷台州,焚燒蘇之太倉。元朝又以海道漕運萬戶之職招降他,方國珍這才投降,並接受這一官職。不久進升行省參政,派兵進攻張士誠,張士誠派遣將領在崑山抵禦。方國珍七戰七捷,直到張士誠也投降,才停戰退兵。

  在此之前,天下太平,方國珍兄弟帶頭騷亂海上,官府憚於用兵,一意進行招撫。只有都事劉基認為方國珍是首逆,而且屢降屢叛,不可饒恕,但朝議時沒有聽從他的意見。方國珍授官之後,據有慶元、溫、臺之地,更加強大,不可控制。方國珍開始作亂時,元朝發出空名宣詔數十道,招募人們去進攻賊寇,許多海濱壯士響應招募,併為此立功,可是負責此事的官員接受重賄,總是不給這些人應有的賞賜,有一家為此死去幾個人,卻得不到官職。但對方國珍之徒,卻一再招撫,都升為大官。因為這樣,百姓都羨慕當強盜,跟隨方國珍的人日益增多。元朝失去江、淮後,只得憑藉方國珍的船隻使海運暢通,便又以官爵籠絡他,這樣海運無事。有一個名叫張子善的人,喜愛縱橫之術,勸說方國珍率軍溯江而上,窺視江東,北奪青、徐、遼海。方國珍回答說“:我還沒有這麼大的志向。”然後謝之離去。

  朱元璋攻取婺州後,派主簿蔡元剛出使慶元。方國珍與其下屬商量道“:江左號令嚴明,恐怕不能與他對抗。況且與我為敵的,西有吳,南有閩。不如暫且表示順從,藉此作為聲援以觀其變。”下屬覺得他說的在理。於是,方國珍派使者給朱元璋送信,並奉獻黃金五十斤,白金五十斤,有花紋的絲織品一百匹。朱元璋又派鎮撫孫養浩回訪他。方國珍請求進獻溫、臺、慶元三郡,並派次子方關作為人質。朱元璋沒接受人質,而且給予厚賜,將他送回;又派博士夏煜前去,拜方國珍為福建省平章事,其弟方國瑛為參知政事,方國珉為樞密分院僉事。方國珍名義上奉獻三郡,實則心存二心,待夏煜到後,他詐稱有病,自言年老不能稱職,只接受平章印章及誥命。朱元璋覺察到這種情況,便寫信告誡方國珍說:“我開始認為你是識時務的豪傑,這才命你專制一方。你卻居心叵測,想探聽我的虛實便派你兒子來,想推卻所封官爵則自稱年老有病。歷來聰明者可轉敗為功,賢能者可因禍得福,你好好想想吧。”當時方國珍年年修造海船,為元朝漕運張士誠的十多萬石粟到京城,元朝因此多次提升方國珍,直到命他為江浙行省左丞相衢國公,分管慶元,方國珍也受之如故;而對朱元璋卻以甜言蜜語加以謝絕,表示絕無依附之意,收到朱元璋的信,竟然不開啟看。朱元璋又寫信勸說道“:福基於至誠之心,禍生於反覆無常,隗囂、公孫述兩人就可作為前車之鑑。大軍一出,就不再是用空話可以解救的了。”方國珍技窮了,又裝出一副驚慌害怕的樣子來謝罪,並進獻一匹鞍上飾有黃金寶物的馬,朱元璋又沒有接受。

  不久,苗將蔣英等反叛,殺死胡大海,帶著胡大海的首級投奔方國珍,方國珍拒不接納,蔣英等便從台州逃往福建,駐守台州的方國璋率軍中途攔截,方國璋兵敗被殺,朱元璋派使者前去悼祭。一年後,溫州人周宗道以平陽來降,方國珍的堂侄方明善當時駐守溫州,便派兵爭奪平陽,參軍胡深將其擊敗,然後攻下瑞安,進兵溫州。方國珍這時害怕了,請求每年供給朱軍白金三萬兩,待攻下杭州時,馬上納土前來歸附,朱元璋這才下詔令胡深班師返回。

  吳元年(1367)攻克杭州後,方國珍據境自如,派間諜借向朱元璋進獻之名,偵察對方力量,又屢次通好於擴廓帖木兒及陳友諒,企圖互為掎角。朱元璋獲悉之後大怒,派人送去書信,歷數他的十二條罪狀,又索取軍糧二十萬石。方國珍為此召集部屬商議,郎中張本仁、左丞劉庸等都認為不能順從。唯有一個名叫丘楠的獨自爭辯道“:你們所言都不是方公之福啊。只有明智可以解決事情,只有講信用可以守住疆土,只有有理有利才可以用兵。公經營浙東十多年了,可總是遷延不決,猶豫再四,計不早定,這不可以說是明智。既然答應朱元璋投降,卻又違揹他,這不可以說是有信用。朱元璋派軍征戰,有他的理由,因為我們確實有負於他,這不可以說是有理。你扶服請命,幸運的話他還會將你看作是錢亻叔啊。”方國珍不聽勸告,只是日夜運送珍寶,修造船隻,為避走海上做準備。

  九月,朱元璋已攻克平江,命參政朱亮祖進攻台州,方國瑛迎戰,戰敗逃走。朱亮祖又攻克溫州。徵南將軍湯和率大軍長驅直入抵達慶元,方國珍率部逃亡入海,又被追兵在盤嶼打敗,其部將相繼投降。湯和多次派人向方國珍說明順從與抗拒的不同後果,方國珍這才派兒子奉表乞降,說道:“臣聽說天無所不蓋,地無所不載,王者體天法地,對人無所不容。臣長期以來蒙受主上的寬待之恩,不敢做出自絕於天地的事,因此一陳愚衷。臣本是庸才一個,遇上這多事之秋,起兵於海島,沒有父兄之力相助,又沒有帝制自為的野心。當主上率軍浩浩蕩蕩到達婺州時,愚臣馬上派兒子前去侍奉,就已經知道主上會有今天,我將如依日月之餘光,望雨露之餘潤。而主上推誠佈公,派我駐守鄉郡,就像以前吳越一樣。臣遵奉條約,不敢妄生枝節。只因堂侄性情暴躁,偷偷挑起釁端,煩勞問罪之師,我心裡戰戰兢兢,因此派守軍出迎。然而最後還是飄浮入海,為什麼呢?孝子對於父親的責罰,如果是輕微的杖責便接受,如果是重杖的話便會逃避,臣的事情就與這種情況相類似。我想馬上自縛去朝廷請罪,又惟恐遭斧鉞之誅,假使天下後世不知道臣得罪你有多深,將會說主上之心不能容臣,這豈不會連累天地之大德嗎?”以上這些話大概都是出自方國珍的部下詹鼎之口。

  朱元璋看後,覺得方國珍可憐,便賜信說道“:你違揹我的告誡,不馬上收手歸命,反而流入海上,負恩實在太多。今天你已走投無路,又情詞懇切,我理當以你此誠為誠,不以前過為過,你不要自起疑心。”於是催促方國珍入朝拜見,當面責備他道“:你來得不是太晚了嗎?”方國珍頓首拜謝,授為廣西行省左丞,只享食祿而不上任,數年之後,死於京城。

  其子方禮,任廣洋衛指揮僉事;方關,任虎賁衛千戶所鎮撫。方關之弟方行,字明敏,善於寫,宋濂曾經稱讚過他。

  明玉珍,隨州人。身長八尺,目為雙瞳仁。與家鄉父老共起兵千餘人,駐青山。徐壽輝稱帝,派人招引玉珍,明玉珍便率眾降。至正十七年(1357)襲取重慶,受壽輝職為隴蜀行省右丞。二十年,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明玉珍便自立為隴蜀王,以劉楨為參謀。

  劉楨,字維周,瀘州人。元朝進士。曾為大名路經歷,後棄官在家。明玉珍進攻重慶,經過瀘州時,部將劉澤明向他推薦劉楨。明玉珍前去會見,與劉楨交談之後,十分高興,當日就將劉楨迎至船中,尊敬備至。次年,劉楨避開眾人勸說明玉珍“:西蜀地勢優越,大王如果佔據了它,休養傷殘將士,起用賢人統率軍隊,便可以建立不世功業。而如果不在此時稱帝來維繫人心,一旦將士思念鄉土,軍隊就會像瓦一樣破碎,像星星一樣離散,到那時大王靠什麼去建立國家呢?”明玉珍覺得他說的有理,便與部眾商議,於二十二年(1362)春在重慶即皇帝位,國號夏,建元天統。立其妻彭氏為皇后,兒子明升為太子。仿效周制,設立六卿,以劉楨為宗伯。將蜀地分為八路,更改府州縣的官名。蜀軍與他國軍隊相比較弱,能夠作戰的兵力不足萬人。明玉珍素無遠謀,然而性情節儉,十分好學,禮賢下士。即位之後,設立國子監,教育公卿子弟,設提舉司教授,建造社稷宗廟,尋求雅樂,開設進士科舉,確定賦稅額為十中取一。蜀人全都因此安居樂業。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劉楨為他謀劃的。

  第二年,明玉珍派萬勝從界首出發,鄒興從建昌出發,指揮李某從八番出發,分道進攻雲南,其中兩路都未到達,只有萬勝獨自率軍深入,元朝梁王逃駐金馬山。一年後,梁王挾制大理軍隊進攻萬勝,萬勝因為孤軍無援而率軍返回。明玉珍又派遣鄒興攻取巴州。時間一久,又將六卿改為中書省樞密院,改任冢宰戴壽、司馬萬勝為左、右丞相,司寇向大亨、司空張文炳為知樞密院事,命司徒鄒興鎮守成都,吳友仁鎮守保寧,司寇莫仁壽鎮守夔關,三人均為平章事。

  這一年,明玉珍派萬勝攻到興元,然後派參政江儼與太祖通好。太祖派都事孫養浩回訪,太祖在給明玉珍的信中寫道“:足下處於西蜀,我則住在江左,這與漢末的孫、劉兩人相似。近來王保保率領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向恐怕不在曹操之下,如果他有像許攸、荀..一樣的謀臣,有如張遼、張..一樣的猛將,我們兩人怎能高枕無憂呢?我與足下實為唇齒相依的鄰居,但願能以孫、劉兩人互相兼併爭鬥作為教訓。”從此以後,雙方信使往來不絕。

  二十六年春,明玉珍重病在身,將戴壽等召來說道:“兩蜀地勢險固,你們若能同心協力,輔佐我兒,則可以自守。不然的話,將來不知會發生什麼事情。”明玉珍去世。稱帝共五年,死時三十六歲。

  明玉珍之子明升即位,改元開熙,將明玉珍葬於江水之北,稱為永昌陵,廟號太祖。明升尊奉母親彭氏為皇太后,共同聽政。明升剛剛十歲,各大臣都很粗暴,不肯居於他人之下。而萬勝與張文炳之間存有隔閡,萬勝暗中派人殺死張文炳。張文炳曾善待明玉珍的養子明昭,所以明昭又假託彭氏旨意,吊死萬勝。萬勝為明氏立功最多,他被吊死,蜀人大多同情他。吳友仁以清君側為名,從保寧傳來檄文聲討明昭。明升命戴壽前去討伐。吳友仁給戴壽寫信說道“:不殺明昭,眾心不服。如果明昭早晨被處死,我傍晚將會趕到。”戴壽於是奏請處死明昭,吳友仁則入朝謝罪。於是諸大臣各司其職,而吳友仁更加專橫放縱,致使國權旁落,國勢日益不振。萬勝死後,劉楨為右丞相,三年之後也去世。這一年,明升派使者告哀於朱元璋,不久,又派使者前去問候。朱元璋也派侍御史蔡哲回訪。

  洪武元年(1368),太祖攻克元朝都城,明升送信祝賀。第二年,太祖派使臣前來徵求木材。明升便將蜀地特產一併獻上。太祖以璽書作答。這年冬天,太祖派楊王景諭示明升回京覆命,明升拒不聽從。楊王景又寫信給明升道:

  “古之從政治國者,同力度德,同德度義,故而能身家兩全,流芳百世,反之則敗。足下如此年幼,便繼承先人功業,佔據巴、蜀,卻不考慮長遠之計,而聽從群屬之言,認為有了瞿塘、劍閣之險,便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這些都是他們不懂時勢變化,將使足下蒙受傷害的言論啊。昔日佔據蜀地最強大者,莫過於漢昭烈。而且有諸葛武侯輔佐,考核守官,訓練士卒,物資不足,均取於南詔。但是仍然朝不謀夕,僅能自保而已。而今足下的疆域,南不過播州,北不過漢中,以此求彼,相隔萬里,而想憑藉一隅之地,延長頃刻壽命,可以說這是明智嗎?

  “我主上仁聖威武,神明感動,對於順從歸附者無不施以恩惠,而對於頑固背棄者才出兵征討。因為足下的先人曾通好我主上的緣故,而不忍用兵,屢次派人向你諭示此意。又因足下年紀尚幼,從未經歷事變,惟恐你受狂言迷惑,喪失長遠之計,又派楊王景前去面諭禍福。我主上仁德深厚,待明氏實在不薄,足下難道能不深念於心?

  “而且以往陳、張之輩,竊據吳、楚,造船堵塞江河,糧食堆積如山,又有強將勁兵,因此自謂無敵。但是鄱陽湖一戰,陳友諒被殺,我軍隨即東征,張氏投降。此非人力所為,實乃天命所歸啊。足下是怎樣看待此事的呢?

  “陳友諒之子竄歸江夏,王師前往征伐,陳友諒之子走投無路,被迫投降。我主上寬恕其罪,並剖符賜爵,恩榮之盛,天下所知。足下未犯像他那樣的過錯,如能幡然醒悟,自求多福,則必定可以享受土地之封,保住先人之祀,世代不絕,這麼做豈不是明智之舉嗎?如果你一定要逞強一隅,苟延頃刻,就好像魚兒浮游於沸騰的鼎水,燕子在危險的帷幕上築巢一樣,大難將至,而恬不自知。楊瞡惟恐大兵一到,凡是現在為足下出謀劃策之人,他日也許會為自身打算,各自求取富貴。到了那時,你們老母弱子,何處才能安身呢?其中的禍福利害,一目瞭然,足下好好想想吧。”

  明升最終還是未聽從勸告。

  又過了一年,興元守將獻城投降。吳友仁幾次前往進攻,都未能攻克。這一年,太祖為征伐雲南,派遣使者前往借路,明升拒不遵從詔令。

  四年(1371)正月,太祖命徵西將軍湯和偕副將軍廖永忠等率水師由瞿塘直趨重慶,前將軍傅友德偕副將軍顧時等率步兵、騎兵由秦、隴直趨成都,征伐蜀。當初,戴壽對明升說道:“以王保保、李思齊的強大,仍不能與明軍對抗,何況我們蜀地呢?一旦出現緊急情況,我們怎麼去應付呢?”吳友仁則說:“你說得不對,我們蜀地依山傍水,非中原能比,不如對外結交友邦,對內則修整軍備。”明升認為他說的在理,於是便派莫仁壽用鐵索橫斷瞿塘峽口。現在又命戴壽、吳友仁、鄒興等增兵援助。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砦,鑿穿兩岸石壁,牽引鐵索成為鐵橋,使用木板安置炮彈來抵禦敵軍。湯和率軍到達,不能前進。傅友德偵察到階、文沒有防備,便進軍將其攻破,又攻克綿州。戴壽於是留下鄒興等防守瞿塘,而自己則與吳友仁返回,會合向大亨軍援救漢州。幾次交戰均遭大敗,戴壽、向大亨逃往成都,吳友仁逃往保寧。當時廖永忠也已攻破瞿塘關。飛橋鐵索均被燒斷,鄒興中箭而死,夏軍皆潰。明軍然後攻下夔州,駐紮銅羅峽。明升大為恐懼,右丞劉仁勸他逃奔成都。明升之母彭氏哭道:“我們可以去成都,但這也只能延長旦夕壽命。因為大軍所過,勢如破竹,我們不如早一點投降,以挽救百姓的性命。”於是派遣使者攜帶奏章前去乞降。明升反綁雙手、車載棺材,與母親彭氏及官屬前往軍門投降。湯和接受璧玉,廖永忠則為他解開綁繩,秉承太祖旨意,對其加以撫慰,並下令諸將對他們不得有所侵擾。而戴壽、向大亨也以成都降於傅友德。明升等全被押送京城,禮臣奏道“:皇帝御臨奉天殿,明升等俯伏待罪於午門外,有關官員宣讀赦免詔令,就像從前孟永日降宋一樣。”太祖說道:“明升年幼弱小,凡事聽由臣下,與孟永日不同,所以應當免去他伏地上奏待罪之儀。”當日,太祖授明升為歸義侯,並賜居京城。

  十月,湯和等全部平定川、蜀諸郡縣,在保寧逮捕吳友仁,然後班師回朝。戴壽、向大亨、莫仁壽都鑿船自沉而死。

  丁世貞是文州守將,傅友德進攻文州,丁世貞據險力戰,汪興祖戰死。文州失陷,丁世貞逃走。不久又率軍攻破文州,殺死朱顯忠,傅友德將其擊走。夏亡之後,丁世貞聚集餘部圍攻秦州五十日。戰敗,夜宿梓潼廟,被其部下所殺。吳友仁被押至京城,太祖認為他騷擾漢中,首先挑起戰端,使明氏失國,將他在街市斬首。並命其他將領戍守徐州。第二年將明升遷徙到高麗。

補充糾錯
大家都在看
分享連結